高通推出伺服器處理器會對英特爾的業務造成怎樣的影響?

參見 高通推出首款24核伺服器處理器

將英特爾擋在移動處理器行業之外的高通通過一款 24 核的伺服器處理器宣告進軍伺服器處理器市場。

儘管基於 ARM 架構下的處理器使用成本相對更低,但如果改用高通的晶元對伺服器市場普遍採用英特爾 X86 架構晶元的企業來說,轉換成本還是很高的。

試問,高通此次進軍伺服器處理器市場會對英特爾的業務造成什麼影響?

是否會對英特爾造成有力的挑戰?


有什麼影響不好說,但是這條新聞最大的可能是Google故意放出來壓Intel的價的,類似情況參見Apple宣稱用Intel的modem,一樣是用來壓Qualcomm價格。作為一個也給Google旗下公司提供產品的硅工,只能說作為Apple/Samsung/Google supplier,被他們壓榨是再正常不過了,千萬不要新聞說什麼都信。。。


There is NOT any problem to smoothly run Linux-based sever software on ARM or Qualcomm chipsets. Not only SoC chipsets on mobile devices, the fast-growing ARM-based SoC CPU is actually shaking Intel"s land. Remember what Apple said during recent Apple announcement in Cupertino, iPad Pro that runs A9X(ARM-based) can compete with any high-end laptop in the current market. I don"t have latest performance data of Qualcomm server chipsets, but in terms of cost, power consumption, size, BOM, the coming new servers that based on ARM will be very valuable for cloud provider, data center etc. Let"s see...


首先,不少ARM晶元設計廠商都有逆襲x86的夢想。當年NVIDIA提出Project Danver的時候也有想在伺服器市場分一杯羹的野心。被手機市場裹挾著的ARM晶元廠商當然是要首先顧及手機晶元設計,自然不可能像英特爾那樣按Tick-Tock節奏設計和推出新的處理器,只是很快就要拋棄舊的,推出新的。

在伺服器領域推廣ARM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在ARM廠商說服伺服器OEM廠商,設計製造出機器,然後等待軟體適配的過程中,這一代的處理器很有可能就要過時,所以這是個很短很冒險的過程。

其次,出於性能上的原因,每瓦特性能ARM處理器運行通用庫的時候還是未能打的過x86,英特爾自己還有工藝優勢,不用像高通那樣四處求代工。如果要說ARM處理器相對於x86有什麼優勢那應該是功耗和成本。好吧,你可以說伺服器不斷電不用考慮功耗,但是性耗比總歸是越高越好對不對,那麼英特爾的14nm應該是不錯的工藝,讓同等性能的功耗降得更低,低功耗處理器的應用場景更多。對於高通來說,靠譜的代工夥伴很有必要。

英特爾不是沒有先見之明,以前就曾有廠商推出過Atom的伺服器。去年IDF14上就已經推出了14nm的Xeon D低功耗處理器系列。在低電壓處理器系列、Atom、Core M幾個主打低功耗的產品線交織的這個區域,英特爾還是推出Xeon D,可見低功耗伺服器未來可能會有蓬勃發展。

排除處理器架構本身的區別,外圍硬體基本上都是一樣的,一樣的DDR3/DDR4介面,一樣的PCI-E,一樣的SATA和USB 3.0,設計上並沒有太大難度。

最後,系統平台的轉換到ARM成本其實並不大,都是Linux,只要軟體廠商和硬體廠商願意協作推廣。

總結,這是個推廣時間和接受度的問題。


主要還是一個積累的問題,伺服器是追求穩定實用成熟為主的,不怎麼經常更新換代,可能ARM在新的機房裡會有一些些機會,但還是小份額,老機房還是不會隨便換的了。

ARM主要的優勢就是功耗低和成本便宜。

成本嘛,英特爾也可以降價的。

功耗嘛,英特爾也在想辦法降的。

功耗低這個還是非主流啦,想要一定的性能的話,電費還是跑不了的啦。。。。

做伺服器的人還是知道點這個的。。。

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ARM要加油咯。。。。


謝邀。

請注意,這個24核只是工程樣片,真正的產品規格肯定只高,不低。

Intel花了十多年時間,披荊斬棘,PK掉多少明星技術企業,取得98%市場份額的絕對優勢,不是一家公司,一則新聞,一個甚至一代晶元能震撼的。

當然,98%的市場份額,其實是個缺點。每個用戶都在努力培植第二家方案。理想的市場是,一家80%,一家15%,剩下幾家之和5%。

伺服器晶元,這種人企業級產品(非消費類),需要的是長期,穩定,可靠的路標和服務。

等到下面四條,基本具備,才差不多吧。

1,匹配tick-tock的節奏。

2,同代產品,需要至少2至3家的兼容良好,且性能接近的晶元方案。

3,OEM,ODM,ISV,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太弱。

4,5%以上的市場份額。


謝邀。

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又要回到計算機CPU的ARM架構和x86架構之爭了。

ARM架構和x86架構的明爭暗鬥由來已久了,其實英特爾和高通之間的鬥爭就是ARM架構和x86架構的鬥爭史。

ARM架構基於RISC指令集,指令集精簡、但指令等長;而X86構架則屬於典型的CISC,指令集豐富,指令不等長。雖然ARM架構這樣的設計可以提高處理效率,但在遇到複雜的指令後,就需要更多的簡單指令來堆砌複雜任務。由於在第一次智能手機革命中,大部分智能手機運行的操作系統都比較簡單,所以手機廠商和系統公司都選擇了ARM構架的處理器來匹配當時的智能手機。而x86架構的CPU善於執行複雜工作,更強調串列性能,它的整體運算能力要比只為移動而生的ARM架構強大,並且在PC領域已經廣泛應用,擁有深厚的技術背景。這就是為什麼intel能在早期的計算機市場大行其道的原因。

RISC和CISC的區別在於CISC的指令更加複雜,也就意味著指令更加強大,比如執行一個操作,CISC只需要1個指令,而RISC需要5個,那麼在內存帶寬相同的情況下,CISC能達到的性能是要超過RISC的(就特定操作而言是5倍),而實際中CISC的帶寬已經遠遠超出了RISC了,一個更加吃帶寬的架構,帶寬卻還比不上不吃帶寬的架構,性能自然會受到非常大的制約。為什麼說ARM和X86不好比,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因為不同的應用對帶寬需求是不同的。一旦遇到帶寬瓶頸,哪怕ARM處理器已經達到了很高的運算性能,實際上根本發揮不出來,自然也就會落敗了。

簡而言之,CISC實際上是以增加處理器本身複雜度作為代價,去換取更高的性能,而RISC則是將複雜度交給了編譯器,犧牲了程序大小和指令帶寬,換取了簡單和低功耗的硬體實現。但如果事情就這樣發展下去,為了提升性能,CISC的處理器將越來越大,而RISC需要的內存帶寬則會突破天際,ARM構架的處理器為了駕馭這種複雜的操作,必須不斷的升級核心數量,最終通過多個指令的完成複雜的任務操作,這都是受到技術限制的。所以,ARM的24核的伺服器處理器其實並沒有多大的意外,因為ARM的RISC架構就決定了它的處理核心必須要往多核心走,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實際上,intel的處理器的核心沒有落後,intel一直在多核這條路上開拓著,最近有新聞說intel的Skylake架構的伺服器版至強將達到28核心(多核狂魔Intel,Skylake版至強處理器將達到28核56線程),經過上面的對比可以知道,在相同帶寬和核心的的情況下,在性能上,intel的x86架構的CPU和ARM架構的CPU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至少從這個角度(當然這個角度比較狹隘)intel的地位依舊難以撼動。

回到這條新聞,高通推出24核伺服器處理器,高調進軍伺服器處理器市場,你說對intel的市場地位完全沒有影響,這是不可能的,現在ARM架構的CPU發展得越來越好,雖然在性能上還是不能和intel的x86相提並論,但是由於x86的特性,導致了CPU的硬體設計越來越複雜,遲早會遇到瓶頸,而ARM架構比起x86的優勢還是蠻多的,硬體成本、功耗等都比x86低很多。所以說,ARM架構的CPU肯定會在伺服器市場發展的越來越好,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大企業肯定不會僅僅局限於只使用一種架構方案的,肯定會有備選方案,再說了,伺服器處理器市場這麼大,各個業務所需的處理器架構肯定也有所差別,x86和ARM都有它們優勢領域和劣勢領域,而且ARM的市場需求正在緩慢地增加,所以,由於ARM的相較於x86的某些特殊優勢,以後是會在伺服器處理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的,但是應該不會達到撼動intel主流地位的地步,至少未來10年內不會。

另外,ARM架構的伺服器CPU在市場的份額會緩慢增加,但是想要達到顛覆intel的地步,性能問題是最大的障礙,就看ARM架構以後能不能解決在不違背RICS原理又不需要無限增加核心的這個問題了,而且就算技術上解決了,也不一定就能顛覆,因為還有兼容性和遷移的問題,目前世界上絕大部分的伺服器架構還是基於x86的,這個遷移也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工業界不比學術界,除了技術突破之外,歷史遺留問題和技術觀念的轉變也會對發展進程有巨大的影響。

個人的淺薄之見,如有紕漏,歡迎指出。


基於ARM64架構的伺服器用CPU晶元已經有不少競爭對手了,我相信這個陣營會越來越龐大,直到落後的X86架構退出舞台,但這可能需要10年的事件。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的標誌我認為是Intel的工藝技術落後於其他廠商的哪一天。

說實話,體系架構的改變不會有你想想的差異那麼大,否則Intel早就被顛覆了。

轉換成本也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大,在Linux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事情容易很多。


估計主打低功耗牌 比如一些特定的非計算密集的數據中心 再比如裝在集裝箱里的移動式數據中心


arm伺服器早就在做,主要是Linaro這個組織在推動。RedHat什麼的都是成員。

這次主要是Google搶了頭條。

能不能成功要看軟體生態,硬體問題不大,反正不是拼性能的。

就跟x86在手機上一樣,都很難。不過arm伺服器參與的人很多,更有希望。


本人比較看好arm伺服器,性能要以功耗對比,arm的優勢是低功耗。現在雲計算時代,加上docker發展迅猛,硬體越來越透明,性能/功耗成為關鍵要素,機房最大的一個成本就是電。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intel的新一代處理器i7 7700k?
為什麼英特爾和 AMD 的 CPU 緩存只有三級,而不做四級或者更多?
Intel 第六代酷睿 帶來了哪些技術革新?
Intel C++ Compiler 編譯出的程序在 AMD CPU 上性能會很差嗎?
8700k等新一代u請問?

TAG:英特爾Intel | 伺服器 | 高通Qualcomm | 處理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