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美留學生要怎麼和美國當地學生交朋友?

!!! 我本人現在大一 住宿

另外這裡也有中國人但是我不是很喜歡他們但是又不得不和他們在一起 最主要還是怕寂寞 我這個人就是一刻都不想閑下來總想找個人陪我 沒錯 就是這樣的心理

我本人現在在美國 才剛來一個多月 但是也沒有交什麼朋友 在路上見面會打招呼但是平時根本不接觸

人家一般是有什麼活動不過叫上我但是我又非常的想要融入進去。

在國內的時候人際交往挺信手拈來的但是來美國以後就變得不知道怎麼和人相處了

這種情況常見嗎?怎麼解決啊?


謝喵。

前兩天在跟老王打電話。

他問,周六周天幹什麼啊。

我說,周五晚上辦公室新學年第一次聚餐,周六中午跟我的新認識的英國朋友一起吃早午餐,周六晚上去挪威人的新家一起做火鍋吃,周天中午和下午跟我碩士班的班長Candice一起吃午飯,逛玩具展,周天晚上和宿舍室友一起做飯。

老王說,看你生活安排得這麼豐富我就放心了。

我說,其實我真正想做的是窩在家裡把沒來得及看的琅琊榜補起來……這些活動有一大半我都不想去……我覺得我有兩個人格,一個是漢語人格,一個是英語人格,講漢語的時候我那麼酷炫,那麼隨意,那麼生動活潑。而講英語的時候我那麼拘謹,那麼無趣,有的時候還會try too hard……我不會用英語講笑話,講黃段子,他們的笑話和sarcasm我有一大半聽不懂因為我不看他們看的show,不用臉書和推特(there is a chinese wall)。我不懂西方國家之間的地圖炮,不懂不同國家的人都有哪些好笑的stereotype……但是我要努力啊,我不能放任我自己、只做我想做的事情……我要走出舒適區,儘快和新同學、新同事,學科帶頭的老師熟悉起來,因為如果一開始融不進去的話,以後就更難了……你造嗎你多時候我都感覺我的漢語人格在空中睥睨著我的英語人格在那裡捉急地掙扎,真的好累啊……

老王說,開始都會很難。

所以,回答題主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很常見的。解決的辦法是什麼,我還真不知道,但我知道解決的辦法『不是』什麼,或許可以幫你排除幾個錯誤選項。

1. 過度渴求認同

People tend to seek confirming evidence, but negative feedback is more informative than positive feedback. (人們總是傾向於尋求肯定的答案,但是負面評價包含的信息量比正面肯定要大得多,因此也有用得多)這個observation不僅適用於語言學習,更可以用來指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我們病態地渴求認同,病態地懼怕負面評價,那麼我們的行動將會受到很大的限制。什麼樣的人不會出錯?什麼都不做,自然怎麼都不會錯,但同時你也失去了很多有價值的體驗和學習的機會。想像一下,如果你一直堅持要在腦海中把要說的每一句話都先預演一遍,雖然錯誤率大大降低了,但是你說話的機會就大大減少了,而且你的知識儲備將一直在原地打轉。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你已經了解掌握的知識,你將永遠沒有機會觸及你不熟悉、不了解的領域。只有勇敢地向未知邁進,如果不是擁抱、至少是做好準備迎接錯誤和負面評價,自己才有可能進步,明天才會更好。

如果說剛剛討論的是語言層面的問題,下面我們要說的就是文化層面的:因為我們在單一語言、單一文化的環境中生活了太久,以至於我們到了一個全新的環境以後仍然習慣性地去尋找、追隨新環境中的主流文化和語言。具體表現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趨,且唯恐和別人有任何不同。然而事實是,在這個新環境中文化多樣性、語言多樣性是被推崇、受尊重的。我覺得把不同地域、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大學的意義。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操著不同的口音,但我們可以相互了解,甚至在某些方面達成認同,向相同或相似的方向邁進,並在一路上互相幫助、合作共贏。我記得在某一部美劇中就人的成長軌跡做了一個非常經典的論述:曾經的我們是那麼地害怕和別人不一樣,可現在我們更希望彰顯自己的不凡。如果你願意張口,謙虛但不卑微地向別人請教不懂的問題,包容且有原則地徵詢別人的意見,自豪但不自大地介紹自己的文化、成長背景和生活經歷,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願意與你為伴。

2. 準備好了再開始

準備好了再開始很多時候只是一個不想去做某事的借口,原因很簡單,如果你想,你永遠都不會有準備萬全的時候。而且等你真正『準備』好了,你也沒有『開始』的必要了。

-- 等我準備好了我再去做presentation (做presentation的意義就是向別人徵求『建設性的負面反饋』,如果一篇研究已經完備到沒有改進的空間了,比較大的可能是這個研究不值得做。因為到現在為止還沒有這樣『完美』的研究)

-- 等我準備好了再去發言(發言的目的不是為了讓老師表揚、讓同學驚嘆,發言的目的是把自己不確定、不成熟的想法說出來,在解決自己的疑惑、完善自己的觀點的同時引發進一步的討論)

-- 等我準備好了再去交朋友(一學期過去了同班同學還不知道你的名字)

3. 改變自己

和第一點並不矛盾,積極進步和改變自己是不一樣的。前者是枝節的修葺,後者是根本的動搖。我接觸過不少在外國人面前一副臉,在本國人面前一副臉的人,我對這樣的人非常不欣賞。誰知道這種人會被叫做什麼嗎?(舉手)叫suck-up。跟中文的跪舔一個意思,只是包含了更多負面情緒。可能因為漢語中跪舔的閾值已經降太多了。

雖然我的英語人格比起我的中文人格要含蓄內斂很多,但我並不會因此變成一個沒有原則、沒有骨氣,專業和稀泥的人。我相信比起這樣的人,個性鮮明,愛憎分明的人更有立體感。當然了,並不是人人,甚至也不是大多數人都會喜歡這樣有稜有角的人,但那也沒辦法,因為我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可能我現在的漢語人格和英語人格還是分裂的(因為語言水平有限,文化差異一時間難以調和),但如果我連最本我的東西都丟失了,那麼這種分裂將永無彌合的那一天

今天就先說這麼多,琅琊榜快要更新了我抓緊再看幾頁紙。


嗯,這裡是一隻也在留學的。其實對於我們這種國際生,交本地朋友都得要不!要!臉!說的不好聽,但話糙理不糙。主要表現在,不要臉地主動參加活動提供幫助,不要臉地找人家搭訕,不要臉地邀人家出去hang out……即使有時候會被拒絕,會很尷尬,會很委屈,會感覺孤獨,但相信我,如此不要臉一段時間後就會有所改善。

我當過交換生,所以比你的環境大概還要困難些。因為我的寄宿家庭是完全不認識的美國白人,我去的不是大城市是很小的village一樣的存在,我的周圍並不存在任何會講中文的人,所以我獨自在這邊為了不顯得太孤獨太不合群必定是要有社交活動的。

但其實我覺得一切的社交活動都得有一個好的口語和性格。我一開始來這邊口語只能說在國內中上,但在這邊生活交流都不一定能搞定。但我的性格比較樂呵吧,忘性也大,所以對自己的不開心忘的很快,會很容易去激勵自己多說多表達。漸漸的我的口語和聽力都提升的很快(英語環境真的很重要),基本上日常交流學習沒有問題,雖然有些梗聽不懂但要勤問勤查繼續努力嘛lol

說回到交朋友這件事,我是個對自己經常反省的人,大概自從我接觸到新圈子以後我就會琢磨如何與他們打交道,反省自己該如何做。當然在沒琢磨透之前察言觀色很重要,畢竟是你要去融入別人。反正一開始表現的很熱情對一切很好奇,別對別人推薦你嘗試的事輕易說不,必要時誇張的讚揚和在某些原則上事情的贊同會讓人覺得你很親近,當然基本的什麼樂於助人之類的和國內社交準則一樣的我在這就不多說了。當然在嘗試融入別人的時候,你要好生選擇哪些人是你真正想融入的,比如世界觀的基本一樣,做人處事原則不衝突,還有一定的共同話題等等。如果三觀性格差別太大還是算了吧,這朋友交得會很累心。

順便說一句要時刻心存感激,別人沒有義務和你這個來自別的國家的人當朋友,也沒有任何義務幫助你引導你安慰你什麼,自己必須得為自己堅強!若是有人肯與你成為朋友,這種時候就要心懷感恩。

分享一下我的朋友來源,有來自教堂的,有來自學校課堂上的,有來自社團的,有和我一個樂隊的……所以交朋友來源很多啊,總有適合你自己的啦:)


在這裡,我來分享一下在美第一年和美國同學交往的經歷,從語言能力的提升到對西方校園的融合,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Part1. 虛心學習

首先,讓我們從語言差異談起。初到美國,雖然經歷了TOEFL和SAT在英語方面的衝刺性強化學習,但是到實際生活中一張嘴,我就發現自己提高英語的路還很長。說不出來,但還能聽懂,所以談話的時候絕大部分時間是一個聆聽者,完全插不上話,在一旁默默的犯尷尬症。於是我開啟了一系列的口語補救措施:時不時在腦海里構思可能經常用到的句子;主動地去找人聊天,在食堂和陌生人坐在一起從零開始交談,剛開學的時候一些大眾話題還是很好用的(比如說,叫什麼啊,從哪裡來,什麼專業,有什麼興趣愛好等等),除此之外,我還經常去別人的房間聊天,得益於我們學校的「開門政策(寢室白天開著門歡迎他人拜訪,官方叫做 『Open Door Policy』)」,總會有一個人是能夠分享一些個人時間來和我交談的;如果在走廊、教學樓遇到認識的同學在聊天我也會嘗試著加入到他們中去,除非是大神們在討論我聽都聽不懂的專業性很強的內容,這時我會默默離開。經過一段時間嘗試著開口去說,不斷模仿他人的說話方式(包括句子結構,用詞,語氣,發音技巧等等),我從最開始的蹦詞、蹦短句子,變成後來能夠較為流利的表達出自己意圖甚至說一些可以讓別人開懷大笑的段子。但是如果只說正面的話那未免太過理想主義化了,現實還是有它殘酷的一面的:在食堂遇到過那種臉上寫滿了「你是誰啊我為什麼要認識你我憑什麼跟你說話」或者愛搭不理甚至直接忽視我的存在的人,我再聊下去結果只能是自討沒趣,聊了一會如果對方完全沒有興緻的話我也會識趣(我想用「灰溜溜」這個詞,但是我又沒做任何錯事,只是不小心遇到了一個目前看來錯誤的交談對象而已)地走開。

然後就是文化差異了,即便是做一個聆聽者,能聽出來別人說的話,但還是聽不懂話裡面的「梗(隱含意義)」。很多時候聽不懂他們的聊天不是因為「聽力」不夠好,而是「聽力」背後的背景知識不足。可能他們說的話中就含著一些歷史、政治、美劇、電影、網路新聞中的段子,如果不了解的話那這就是屬於「聽懂了又沒聽懂(能翻譯出來句子但是不清楚真正含義)」的範疇,這種時候最好就問一下外國同學它的意思啦,這樣我也能積累到他們經常用的句子。

Part2. 坦誠相處

減弱語言和文化差異主要是自己的一個學習以及適應的過程,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交朋友了。但每個人的交友方式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性格、喜好、待人接物的標準以及習慣,而我的方式就是「坦誠相處」。大部分美國同學,尤其是像我所在的理工院校的工科狗們,性格比較直,比較豪爽,對就贊同,錯就反對,好就說好,不好就用一種禮貌的方式告訴你不好。所以我也就更敢於表達最真實的自我,活動喜歡就參加,不感興趣就禮貌的拒絕。平時在學習和生活上互相幫忙,學習之餘一起聊天運動或者參加學校活動以及他們的party,在這裡我不得不承認學校組織的很多活動是非常有助於增強和同學、朋友之間的凝聚力的。假期去出玩也會給比較好的同學帶一些紀念品。我會留心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和喜歡的東西,就像上次去迪士尼給一個幫助過我的同學帶了一個阿拉丁,收到禮物他很驚喜也非常喜歡,因為他最喜歡的迪士尼角色就是阿拉丁,阿拉丁從小就是他的「偶像」:住在神燈里,會魔法,可以向他許願。美國的孩子也是孩子,而且他/她們的童心可能更重。我沒有在挑選禮物之前刻意詢問,不過是在日常交流中留意的一些細節在這種時候派上了用場。交談中不經意的表達,可能說話者自己都沒有注意到,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注意一些可能被忽視的細節在一些場合會製造意想不到驚喜。雖然禮物很小,但是只要合人家胃口、送對、送准,就會有非常好的效果。

Part3. 積極融入

我們學校非常強調樓層凝聚力(Floor Bonding),好多活動也都是以寢室樓層為單位的。而我恰好也是我們樓層唯一一個中國學生,所以經常和一群老美參加學校的活動以及體育比賽(每個學期都IM Sports,以樓層為單位的足球籃球排球棒球飛盤等),我們周末還一起去過Skyzone和Paintball,美國的蹦床天地和彩彈遊戲。好多時候會有樓層同學進來說「Shijun, come to floor dinner/play Frisbee/watch music drama with us.」,只要我有時間我就會毫不猶豫的加入,以至於到後來我也變成了那個到別人房間叫大家一起參加活動的人。如果因為自己不敢跟一群美國人參加去聽都沒聽說過的活動、玩從來沒玩過的遊戲而拒絕他們的邀請,一次不參加,兩次不參加,第三次別人可能就不會邀請你了。我不是在這裡建議大家每次都接受別人的邀請,而是在自己時間允許(參加完活動之後有足夠的時間完成自己的任務安排,或者已經完成當天的事情了)的情況下要儘可能的參加一些活動,一起玩耍的過程中也能慢慢熟悉從而逐漸建立起友誼啊。「萬事開頭難」,還沒開始嘗試就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那就永遠不會有第一次;如果自己一次參加了集體活動,覺得很有趣,那麼到後來你也就會不請自入了。但是你要是發現參加活動不合你的興趣,有時間用蹩腳的英語和一群完全不了解的人相處,不如在寢室多打一局遊戲,那可能後者才是更適合你的娛樂消遣。還是像我前面強調的「人各不同」的原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娛樂方式,而且每一種消遣方式都是與眾不同的,是值得尊重的。此外,「融入」也應該是選擇性的融入,不是讓你完全按別人的方式生活,而是要帶著自己的一些文化特色和底蘊融入到校園人群中去。把自己「diversity」 這張獨具特色的牌發揮到最大作用。

聖誕節我們RA樓層助理組織的White Elephant聖誕禮物交換活動,大家把自己的聖誕禮物包裝好放在一起,每個人輪流隨機拿桌子上的禮物,有拿到鐵鍬的,有拿到遙控車的,也有拿到橡膠手套的,還有更奇葩的禮物像潤滑液什麼的…

寫在最後

「看見別人作妖,就和他們一起瘋就好了,不時自己帶頭耍一耍(作妖是鬧騰的意思)」是我這一年來和美國同學打成一片的方式的概括。這個年齡正是每個人都愛玩的時候,一旦跟別人玩開了,就像是給自己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裡面還有更多有趣的東西等你去探索。而這次,我給大家分享的努力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挑戰語言障礙、主動與人交流的故事,希望能夠給大家將來在選擇的在美帝生活方式時提供一些靈感和幫助。


Go see some counseling. See a therapist. Or find answer by meeting new people. You don"t get answer by reading other people"s experience. In my opinion, that"s not how it works.

You gotta find you. You gotta make sense of the world through your own thinking, by your own definition, in your own way.

It"s tough. But no one else can do that for you.

Good luck!


別人作業做不出代碼寫不出的時候要樂於幫助。

一起吃吃喝喝。under age drink是最好的了。


你現在還在美國讀書嗎


其實美國人跟陌生人的關係比中國人跟好朋友的關係還好一點。


推薦閱讀:

藥學出國讀研的前景及準備?
外派南美洲/非洲工作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北美留學圈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怎樣在出國前,大約 1 年的時間,進一步提高英語水平?

TAG:出國 | 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