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漢字為什麼有很多字簡化不徹底?

最近很火的《南山南》,作者居然叫馬頔,這個頔居然是繁體字,既然簡化的時候把貝簡化成貝了,那麼所有偏旁都變過來不是理所當然的嗎?難道只因為是生僻字,就不改了嗎?這樣不是很扯嗎?在錄入電腦的時候為什麼不把生僻字統一簡化一下呢?


類推簡化字目前有爭議,

一方的觀點認為,通用漢字表以外的字使用頻度太低,類推簡化沒有必要。常用漢字三千餘,除此之外的漢字,累積出現的可能性只有不到千分之二。但是它們的絕對數量是非常龐大的,類推的話,就是個無底洞,但產生的效益非常低。而且,類推可能造成一大批原本不相干的字同形,使得問題更加複雜化。

另一方認為,如果不類推,簡體中文文本會出現一些已經簡化掉的偏旁和部件以繁體面貌出現,他們覺得看起來不和諧。而且同一個偏旁和部件,會出現簡化和未簡化兩種形式,不利於使用,特別是教學。

個人認為,後者都是理想主義者,因為徹底類推根本沒有可實施性,只要還有字沒類推簡化完,無論多麼偏僻,它們就可能冷不丁地冒出來噁心這幫人。同時,漢字中同一個構字部件寫法不同的,又不是沒有,不同的構字部件被合併的,同樣存在。

所以,規範漢字表折中後決定,表外字一律不再類推。

生僻字永遠是個難題,即便全部編碼完畢,解決了輸入途徑,但在某些場合永遠會以圈圈叉叉問號方塊的形式存在,因為所涉行業,根本沒有動力去支持那麼龐大的字符集,這是成本和效益決定的。

漢字的數量八九萬,這是到目前為止。繼續收集的話,這個數字還會增加。對於通用領域以外的字,它們的用途本身就限於文獻處理等專業領域,做描寫性的收集,而不是規範性的整理,是務實的做法。


「頔」這個字打不出簡體字,只是因為Unicode沒有收錄。

而這也許是因為在制定Unicode標準的時候,這個字很生僻,相應的簡體字可能都沒有出現過。

剛看到問題的時候,我還以為題主想問的是為什麼「巉」字的右邊沒有被簡化成像「饞」字那樣。

當然,這個問題再扯開去,又可以吵很久,我就不講了。


用得不多的字,一直類推下去又麻煩又吃得空。

且簡化字的目的就不是推出系統性的方案,而是針對常用字簡化的臨時的方便方案,沒必要對所有生僻字類推。君不見「鱗」、「磷」、「粼」、「嶙」的「粦」都沒變成「令」嘛,「絪縕」的「絪」也沒簡化。

我看你是習慣了大陸的類推、卻看到類推不完全,出現強迫症?我一開始也是如此,看日本的字體,常用的是新字形,不常用的不改(仍是舊字形),很難受,但看得多了,慢慢就可以習慣了。

對了,有些字很難打,如「?」和其類推簡化「 」,要特殊字體才能顯示,有些字可能是這種情況;或統一碼沒収,很多二簡字就沒收。

要解決這問題只有無限類推並讓統一碼収錄,或把字體標準變了,牽涉及大,都挺麻煩,我認為後者更好,且有先例,如此字:


因為當年推出簡化字時,「想當然」認為從此廢除傳統文字、各位也再不用「非常用字」了。

因此,簡化字主要針對常用字下手,胡亂歸併、刪改。不過必須承認,所謂的「類推簡化」算是最有邏輯的一種做法。但是這種做法的結果,會產生最多的字元。因此,幸好類推不徹底,否則將嚴重浪費電腦字體的字元空間。


ШБ語委在制定新的《通用規範漢字表》的時候已經破除了文改委表外不類推的原則,所以恭喜題主,漢字徹底規範了XD


雖然他沒有改,銀行沒有改,各種地方都沒有改,但是公安局改了!18歲成人去辦身份證時被要求改成簡體。然後,除了公安系統哪裡都不認這個字(手動再見。


我也見到過一個字「韡」沒有簡體


因為做字型檔費力,然後人懶。然後國家表示不推了。

不過要推也是可以的,其實我一直挺想實現一個自動分支的拼接字型檔,可以按渲染要求,把對應部件導向不同字形,就可以實現無限類推簡體部件。題主不知有沒有興趣來為了解決這一大強迫症貢獻一份苦力【笑


推薦閱讀:

「線」(缐)和「綫」(線)有什麼區別?
台灣日常用字中的「你」是寫作「你」還是「妳」?
為什麼曾經漢字多有異體字?
「河」字是如何從「江」「淮」「渭」「涇」「漢」等眾多表達「河流」之意的字中脫穎而出成為描述水系最普遍使用的漢字的呢?
日語中地名漢字的訓讀是怎麼來的?

TAG:漢字 | 規範漢字中國大陸 | 簡繁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