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產業經過輝煌的發展,有哪些東西沉澱下來了?

香港電影產業的輝煌如同「雨過地皮濕」,來勢洶洶,去無痕迹。為什麼讓人覺得幾乎什麼都沒有留下(作品,道具,演員,導演等硬體除外)?即便是香港影人北上發展,然而在內地,也並未見香港影人有批量湧現出較為突出的表現欲蓬勃的發展——香港電影如此輝煌過往,為什麼在今天似乎根本看不到他的影響力呢?


謝邀

這個問題好大,我都沒法回答,只能說說個人看法吧,也只是瞎猜

首先是行業萎縮,所以一部分有才華的人改行,由於香港的師徒制風氣明顯,又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影視學校,能人改行所以這個培養後生的土壤也貧瘠了

剩下的一部分有才華的導演年紀也不小了,自然在精力和與時俱進上都有所欠缺,他們那套審美有點跟不上時代,內地的90後觀眾成長期已經是香港電影衰落期,因此也沒什麼群眾基礎,觀眾不買賬

至於香港的年輕導演,包括彭浩翔,和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導演水準差距甚遠,不是一般的遠,基本上屬於情懷黨和自戀黨

其次是香港導演本來對內地的文化、市場都不了解,但合拍片又不得不和內地的台前幕後班底合作,大家理念不一樣文化不一樣,難免夾生,可以說絕大部分香港導演都指導不好內地演員——他們普通話都說不好,對普通話表演的文本和表演的理解都有問題,而且這群不同文化背景上來的演員演著香港導演想當然的設定角色,能和諧就怪了

哪怕是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片子,對大陸人角色真正理解到位的也不多,即使有也是很扁平化的悍匪、二奶之類的領便當角色——畢竟離他們生活圈子太遠了,而他們和內地人群體估計也沒什麼深入的交流

再次是香港導演擅長的而且有標識性的是功夫片,城市警匪動作片,犯罪題材,這類電影在大陸真正能大展拳腳的也只有功夫片,但功夫片已經過了黃金時期,而城市犯罪題材由於大陸審查和之前提到的班底文化差異的原因,處處受制,所謂港片不港就是這個意思

最後,隨著回歸後大陸經濟的崛起,香港的文化話語權早已今不如昔,真正有香港本土特色的都市喜劇、人文電影,對大陸觀眾吸引力減弱;至於他們的本土特色是否保留,大陸觀眾也不在乎。而明星的吸引力也是商業電影的重要一環,大陸明星不管在媒體資源還是接地氣上,都明顯更勝港星一籌,所以香港電影的不景氣也屬於必然

至於王家衛這種導演,在香港本來也算小眾,定位不同

最後的最後,是個人私貨,以前在工作中接觸過一些香港的導演和編劇(當然不是頂尖的),也許是香港電影界商業化太盛,他們其實在創作過程的工具性很嚴重,什麼叫工具性?就是他們在塑造角色和編排劇情時,很少走心,特彆強調的是經驗和技術,比如在某個情節點硬塞進一場激情性感戲,某個點塞個梗逗一下觀眾(所謂的「gag位」),某個地方來一場追車打鬥,「齣戲甘先好體嘛」(電影這樣才會好看嘛),這種創作方式確實在類型片中很容易讓劇本和成片成形,但刻意控制觀眾的伎倆不會永遠得逞,能打動人的始終還是走心的角色和情節,香港類型電影的「快」是雙刃劍,一方面是高效率,反面則說明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快餐。

希望這個回答錯漏不太多,權當拋磚引玉


多圖舉例~談到東方好萊塢香港,那就不得不與西方好萊塢進行一番比較,從而得出香港電影的獨特價值,下面簡單從敘事、表現和剪輯三方面歸納下:

敘事手法上:

好萊塢與香港電影在電影敘事上,雖然同屬商業性質,但敘事方式各不相同。

總的來說,好萊塢在敘事能上無論是細節和真實性,還是敘事的節奏與流暢性上,都要比香港電影更勝一籌;而香港電影恰是因為捨棄了好萊塢電影的這些敘事特點,轉而向傳奇化、戲說化的誇張與癲狂大步進軍。

因此,兩地電影分別處於電影敘事「槓桿」的兩端,形成了各領風騷,交相輝映的勝景。

一.好萊塢的嚴謹合理與香港的肆意癲狂

90年代的香港動作和武俠電影,在美國電影評論家看來,「盡皆過火,儘是癲狂」,卻又讓人慾罷不能。而馬丁斯科塞斯憑藉翻拍香港《無間道》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無間道風雲》,卻因為失去了港片的傳奇性風格而備受華人的冷落。《無間道風雲》片中的二位主角,卸下了梁朝偉和劉德華那樣風度翩翩,沉著冷靜充滿自信的銀幕偶像光環,成為了張口閉口粗言穢語,暴躁易怒的質樸粗漢;影片中沒有湛藍無際的高樓天台,沒有留聲機里蔡琴的低沉女聲,不談角色間的愛恨情仇,不講兩肋插刀的兄弟情義,任何瀰漫在港版《無間道》里的浪漫與悲戚的情懷,都被馬丁斯科塞斯用真實的利劍一刀斬斷,剩下的只有灰濛濛的天空,髒亂的貧民區,為了生存苟且營生的小市民和毫無江湖道義的黑幫,以及極其草根化平民化的主角。這就是好萊塢與香港電影在嚴謹合理與肆意癲狂上的分水嶺之一。

同樣是基於為平民大眾製造銀幕幻夢,好萊塢總是力求逼真和合理,而香港電影則力求肆意和傳奇。好萊塢通過逼真合理的情節使觀眾把自己當成劇中角色,使任何人都能夠成為劇中的英雄;而香港電影則力圖塑造銀幕中的平民大俠,其引人入勝的地方不在於能夠讓觀眾與英雄進行角色置換,而是通過傳奇性、誇張性的故事情節引起觀眾對主人公技驚四座呼風喚雨的欽佩和膜拜。

在好萊塢的電影里,角色是人,劇情再怎麼誇張奇幻,還是要通過真實與合理的打磨;而在香港電影里,角色是神,劇情要是過於真實過於合理,那就不是夢了,觀眾要看的就是能夠一飛衝天威力無窮的武林大俠或江湖英雄那兩肋插刀捨生取義的義膽豪情。

好萊塢的西部片和香港的武俠片是最好的對比例子,同樣是除惡揚善,同樣是時局動蕩,美國的牛仔們是出於個人的利益,而中國的大俠們則出於救國救民民族大義;牛仔們與壞人對決的時候,使用的就是簡單的左輪,它們按照設定好的規則,通過掏槍摁動扳機的快慢來決定相互的生死,而中國大俠們的寶劍還未出鞘,一陣劍氣便四射而出,頓時殘肢斷臂血肉橫飛;好萊塢的牛仔們騎馬乘車,中國的大俠們則一個個不是草上飛就是水上漂……好萊塢電影是通過逼真合理的情節讓觀眾融入角色,超凡入聖,親自扮演英雄;而香港電影則是通過誇張極致的故事讓觀眾脫離俗境肉身,在如夢如幻的情節中感受天外飛仙星海飛馳的別樣魅力。

好萊塢電影是一場拳擊賽,四面圍欄,拳拳到肉,任何觀眾都有可能登台比試。

香港電影是一場華山論劍,蒼空白雲,刀光劍影,能夠睹之一二便為終身幸事。

二.好萊塢的敘事鏈與香港的敘事段

好萊塢敘事鏈結構與香港敘事段結構同樣各具特色。由嚴謹和合理作為驅動,好萊塢電影的敘事更加註重整體的連貫通順和細節的巧妙設定,好萊塢形成了一套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尾和無數大大小小的情節點所組成的敘事鏈條,每小段鏈條內又有自身的小開端、發展、高潮、結尾。它們層層組合,環環相扣,既為所屬的小段落使用,又服務於影片整體的宏觀大局。由此,確保了好萊塢電影那環環相連嚴絲密縫的敘事結構。這一點上,與香港電影的敘事頗為不同,如果說好萊塢電影的故事發展脈絡是凹凸有致的曲線,那麼香港電影的故事發展脈絡就是大升大降稜角分明的折線。

好萊塢電影敘事鏈——情節曲線特性

香港電影敘事段落——情節折線特性

香港電影誇張化傳奇化的情節設計要凌駕於故事的真實性與連貫性之上,一部電影的場景往往比好萊塢電影要少得多,而單個場景的持續時間卻較長,因為香港電影較為強調不是故事的整體連貫,不是像好萊塢依靠場景與場景的銜接組合來推動敘事,而是在各個場景內部進行的雜耍化奇觀化的敘事。

一部香港電影好比一場大型晚會,匯聚著諸多不同領域不同風格的表演者,每一個場景都相當於單個演員的精彩才藝展示,也正為此,香港電影里時時刻刻都充滿了精彩,而不需要那麼多好萊塢電影的鋪墊和醞釀,觀眾看香港電影,就算漏看了一半也能持續的將後半段看完,而如果換成好萊塢電影,觀眾會因為影片敘事鏈條的殘缺不全而看的一知半解。

在敘事上,雖然好萊塢電影也有精彩的段落,但他往往有著根據觀眾觀影心理制定的嚴格的時間安排,情節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落要服從於影片的大局,可以說是犧牲了個體的肆意發揮而謀求整體的統一通順,而香港電影則反其道而行之,極大的強調單獨場景內部的精彩展現,而忽略了場景與場景組合而成的整體。

因此,香港電影故事大都簡單易懂,憑藉一條主線貫穿各個內部精彩的場景,有意的不去考慮場景與場景的搭配是否合理,單個場景是否會喧賓奪主脫離主題等問題。正因此,也飽受許多追求故事情節合理化、完整化觀眾的詬病。而好萊塢電影憑藉其順暢的敘事和嚴密的結構,並不急於一開始就排山倒海鋪天蓋地,而是一步一步引領觀眾抵達夢幻的奇境,最終攀上愉悅的頂點。

好萊塢香港,一個追求總分統一,通暢圓順,一個追求段落極致,波盪起伏。

表現手法上:

無論是好萊塢還是香港,無論電影的題材類型屬於何種,影片的畫面構圖大致可以從屬以下五類:

(1)記錄式構圖——不遵循任何的構圖規則,是大部分新聞紀錄片和影視愛好者的構圖方式。

(2)呈現式構圖——遵循基本的構圖法則,強調畫面的平穩均衡,是大部分專題片和電視劇的構圖方式。

(3)抒情式構圖——不刻意遵循基本的構圖法則,而採取靈活、隨意的角度,以抒情、寫意為出發點進行構圖的方式,是大部分廣告短片或MV短片的構圖方式。

(4)敘事式構圖——綜合運用各類構圖因素展現影片畫面,參與影片敘事,是大部分電影的構圖方式。

(5)雜耍式構圖——採用極其反常或極具衝擊力的構圖方式展現影片畫面,凸顯畫面震撼,強調畫面涵義,是大部分香港武俠動作電影和先鋒實驗片的構圖方式。

一部影片的內容和風格決定了其拍攝形式,香港電影的誇張傳奇和好萊塢電影的真實合理作為兩種不同的類型,驅動了影片攝影師採取不同的拍攝手法進行呈現。

一般來說,香港商業電影的構圖類型集中在敘事式構圖和雜耍式構圖,以極致超常規的極具表現力的構圖方式來實現所要達到的過火與癲狂,而好萊塢則集中於呈現時構圖和敘事式構圖,其畫面衝擊力相對於香港要收斂許多。也正為此,契合了好萊塢追求嚴謹合理、塑造平民英雄的內容特點。

通過對美國經典西部片《黃昏雙鏢客》和香港經典武俠片《東方不敗》的動作情節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構圖方式一目了然的對比。

好萊塢電影構圖特點——以《黃昏雙鏢客》為例

以下是好萊塢影片經典西部片《黃昏雙鏢客》中兩位牛仔決鬥時的靜態構圖方式:

一組俯拍的正反打遠景鏡頭,介紹環境,烘托緊張氣氛,使畫面充滿儀式感。

一組仰拍的正反打鏡頭,通過前後面積的對比和畫面均衡感的傾斜,凸顯局面的緊迫感。

一組兩人正面動作的中景鏡頭,交待出對戰二人的氣勢,白衣牛仔頂天立地居於畫面中央,而且所佔面積要比黑衣牛仔大。

一組特寫鏡頭,交代出兩人的內心狀態,一個人是正面拍攝,面積較大,而且是劇中構圖,顯得主動而強勢;另一個人是斜側拍攝,面積較小,處於畫面後側,顯得被動而弱勢,通過角度和面積的對比,暗示出兩人內心與力量的強弱差別。

一組景別更大的特寫鏡頭,左邊牛仔是斜側的俯拍,製造出強烈的壓迫感,而右側牛仔幾乎是側面的平拍,左邊畫面釋放出來的張力明顯要蓋過右方,兩人對峙也隨著景別的不斷逼近而進入白熱化。

最終,白衣牛仔率先開槍,將黑衣牛仔擊斃,在展現掏槍擊斃這個過程的時候,鏡頭依然沿用之前機位的構圖方式,並沒有採用特寫或刁鑽的角度去用力刻畫,可以看出,雖然好萊塢動用了拍攝角度、拍攝朝向、面積對比、景別遞進、位置對比等一系列參與敘事凸顯氣氛的鏡頭語言,但並沒有通過構圖將畫面的衝擊力表現到極致,畫面的透視、傾斜和扭曲也都是適可而止。也正為此,使好萊塢的影片不至於過於玄奧誇張,反而更加充滿了生活化和通俗化的平易近人。

香港電影構圖特點——以《東方不敗》為例

本片是香港經典武俠片《東方不敗》中眾角色攻上黑木崖的一段動作場景截圖:

黑木崖總壇,眾教眾向東方不敗朝拜,畫面採用了俯拍加傾斜的拍攝方式,突顯了當下氣氛的動蕩感和壓迫力,配合大遠景對環境氣勢的烘托,使畫面威嚴壯觀。

令狐沖帶領眾角色攻上黑木崖,遭到東方不敗的迎擊後,施展輕功從房頂躍起,遠景交代人物與環境,仰拍襯托出眾人飽滿的氣勢與局勢的緊張。

畫面採取俯拍和傾斜拍攝,顯示出東方不敗看似在安靜鎮定,實際上危險無比,場面暗潮洶湧,刺繡畫與後景眾人的面積對比,也突顯了東白不敗的絕對強勢,下一個鏡頭,又是俯拍加傾斜,採取對角線構圖,屋頂的瓦片被東方不敗輕易的擊飛,衝擊力十足。

大仰拍,眾人跳入城內,奮力廝殺,躲避東方不敗的瓦片,仰拍造成的場面壓迫感緊張感十足,斜拍則凸顯了主角們的靈活身法。

主角們與東方不敗對峙,鏡頭採取了仰拍加廣角扭曲的手法,渲染出劍拔弩張的緊迫局勢與主角們的強大力量。

拍攝東方不敗,同樣是仰拍,廣角拍攝,並且採用劇中構圖,後景的木亭木柱形成線條的透視,凸顯出東方不敗的氣勢,東方不敗的一身妖冶而危險的紅衣與棕灰陳舊的背景在顏色上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拍攝空鏡頭的時候,同樣採取了大仰拍和大斜拍的手法,以加強動作和畫面的衝擊。

在通篇的動作情節里,為了凸顯局勢的緊張與動作的衝擊,以實現港片「盡皆過火,儘是癲狂」的獨特魅力,香港電影在此類情節的構圖上大都使用第五類也就是雜耍式構圖——通過明顯的透視感、強烈的傾斜度和誇張的扭曲度,以及各類超常、異常的刁鑽角度和鏡頭特性,將火爆激烈的動作橋段淋漓盡致排山倒海的投射到台下觀眾的面前,以極大的視覺衝擊力推動觀眾的觀影情緒高漲沸騰,演奏出了極具傳奇性與震撼力的銀幕狂想曲。

剪輯手法上:

剪輯同樣能極大的激發出一部片子的魅力,在這一點上,好萊塢與香港電影不分伯仲,而因為香港電影的段落化敘事特點,促成了剪輯在香港武俠動作電影里的更大貢獻,這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移花接木的蒙太奇「魔法」

不是採用長鏡頭拍攝演員真槍實彈的表演,而是通過不同景別不同位置不同時段的畫面組接,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現演員動作一招一式的精彩傳神,以及這些招式通過蒙太奇的組接和碰撞所呈現的常人所不能實現的高難度、傳奇性動作橋段。於是,無論是刀光劍影、槍林彈雨還是飛車爆破、地動山搖……只要掌握了蒙太奇的組接魔法,一個個超乎想像而又栩栩如生的精彩情節便令觀眾五體投地、如醉如痴。

二.酣暢淋漓的快速剪輯節奏

激烈的過招交火如果失去了快速的鏡頭組接,角色們蓋世神功的威力將大打折扣,正是通過招式與招式間目不暇接的快速組接,才促成了銀幕英雄們的三頭六臂一人擋十,以及動作情節的天花亂墜酣暢淋漓,祛除無聊感,激發荷爾蒙,一浪又一浪的將觀眾情緒推向一個又一個的高潮。

細細分析,香港電影還有非常多的值得傳承的優勢,若有精力再進行完善補充!


謝 @王博涵 邀。

先佔個坑。

結論在前:

第一點:題主說的「來勢洶洶」是正常現象,而「去無痕迹」則不見得,否則也就不會有「哪些東西沉澱下來」一問。香港的地域、人口的限制決定了它的市場,如果不能夠走出去,那麼遲早會因為輸出能力的問題被擊垮,與香港流行音樂的興衰頗為相似,且休戚與共,這一點黃沾在他流行音樂博士論文中有所論及。

第二點:沉澱下來的,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我們現在還看得到的,其二是我們始終懷念的

1、我們還看得到的:以徐克、杜琪峰、陳可辛、王家衛、可以加上半個周星馳為代表的優秀導演團隊、以梁朝偉、梁家輝、張家輝、林雪、劉嘉玲為代表的優秀演員團隊、以HKSC、HKSE、張叔平、奚仲文、余家安、陳顧方為代表的優秀幕後團隊等等。

2、我們始終懷念的:以張國榮、張曼玉、林青霞、鍾楚紅等為代表的故去或隱退電影演員及其作品、以吳宇森、林嶺東、張婉婷、半個王晶等為代表的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導演及其作品、以黃沾、顧嘉輝、羅大佑、盧冠廷、胡偉立、鮑比達為代表的香港電影頂級作曲人及其作品。

第三點:香港電影的興衰本質原因:個人觀點——成也癲狂、敗也癲狂!

待續……

------------------------------------

2015/08/08更新

第一點: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大廈之將傾,摧枯拉朽

香港電影的輝煌發展過程,大致是從197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這二十年時間有一些標杆性的電影作品或者事件,個人摘取部分庶幾可以管中窺豹,一探港片興衰的蹤跡。

1、1971年《唐山大兄》、1974年《鬼馬雙星》。這兩部作品如同李小龍和許氏兄弟一樣,對於香港電影的重要性已無需多言。除了票房、口碑之外,這兩部作品還有兩個標誌性意義:

一是邵氏的失策與嘉禾的崛起。每一個看過港片的中老年人都不會忘記片頭的「SB」,正如每個看過港片的中青年人腦海中都揮之不去的「當~當~當~當~當」。

二是香港電影的兩大基本賣座類型電影已經形成。以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為代表的港產功夫片;以許氏兄弟、周星馳為代表的港產喜劇片。黃金時期的「雙周一成」賣座影片類型至此只差吳宇森、周潤發槍戰黑幫片的橫空出世。

2、嘉禾領銜、新藝城異軍突起、德寶緊隨其後

嘉禾於1970年成立,是上述三家廠牌中成立最早,也是存在時間最長的,至今仍然健在,更名為橙天嘉禾。

除了第一點中提到的《唐山大兄》、《鬼馬雙星》之外,在這輝煌的20年時間中,嘉禾製作出品的電影中還包括:

1970年代:《精武門》(1972)、《猛龍過江》(1973)、《半斤八兩》(1977),1970年代的這五部作品均在當時打破票房紀錄。此外:《龍爭虎鬥》、《天才與白痴》、《賣身契》皆為不俗之作。

1980年代:《師弟出馬》(1980)、《摩登保鏢》(1981)、《福星高照》(1985)、《龍兄虎弟》(1987)均在當時打破票房紀錄。此外:《A計劃》系列、五福星系列、《省港旗兵》系列、《警察故事》系列、林正英殭屍片系列、《胭脂扣》、《海上花》。

1990年代:《黃飛鴻》系列、《鹿鼎記》系列、《飛鷹計劃》、《跛豪》、《阮玲玉》、《武狀元蘇乞兒》、《甜蜜蜜》、《玉蒲團》系列、以及後文會提到的《古惑仔》系列。

新藝城、德寶在1980年代香港電影中的地位是由其製作出品的電影決定的:

新藝城(1980~1990):《最佳拍檔》系列、《開心鬼》系列、《英雄本色》系列、《倩女幽魂》(Ⅰ、Ⅱ)、林嶺東風雲系列、《刀馬旦》、《搭錯車》、《阿郎的故事》。

德寶(1984~1992):《富貴逼人》系列、《皇家師姐》系列、《秋天的童話》、《等待黎明》、《癲佬正傳》。

3、1992,周星馳年

周星馳是貫穿90年代的票房巨星,而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的1992年,周星馳主演的6部電影全面開花,按上映時間分別是:《家有喜事》、《逃學威龍2》、《審死官》、《鹿鼎記》、《鹿鼎記之神龍教》、《武狀元蘇乞兒》,這六部片的票房總收入2.39億元,其中《審死官》票房4988萬,打破香港電影票房紀錄,而在2001年他又以《少林足球》打破自己的記錄。

值得注意的是,1992年與周星馳同台競爭的電影作品包括:《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92黑玫瑰對黑玫瑰》、《警察故事之超級警察》。

4、1996年《古惑仔之人在江湖》

這部電影應該說成為了話題電影,口水戰直至今日:

《古惑仔》系列害了人嗎?是如何害人的? - 電影

除此之外,以王家衛為代表的半遊離於香港影壇的電影人、以杜琪峰、韋家輝為代表的活躍於黃金時期而崛起於九七後的電影人、如曇花一現的90年代初三級浪潮、充滿娛樂性的向氏兄弟娛樂王國等等對香港電影的影響也都是不可忽視的。

香港電影的衰落,可以從很多方面來找原因,比如我們常常提到的好萊塢電影的衝擊、盜版的猖獗、BLACK社會的強行干預操縱以及香港電影內在的創作能力衰竭、因循守舊跟風泛濫等等。但最為現實和直接的原因,我比較贊同列孚在《90年代香港電影概述》中的提法:台灣市場的萎縮和資金的斷

港、台兩地電影交流一向密切,無論是人才、技術和資金,都是如此。當台灣地區本土電影支撐不了自己的這個擁有兩千多萬人口的市場時,本來在台灣就根深葉茂的香港電影便順理成章地拓開了更大的市場空間。80年代的台灣經濟正處上升期,台灣電影商人用台灣資金澆灌香港電影,使得香港電影這棵大樹顯得更為茁壯了。這就形成香港電影對台灣市場收入比例的注重。有時候,至一部電影是否開拍也需取決於對台灣市場收入的評估。

香港電影沒有像台灣那樣由當局進行行政性的「輔導」和支持,自有電影業以來,香港電影一直就以市場為最大依歸,當局對電影採取的是製作及經營的不干預政策,讓其自生自滅。故此,香港電影一開始就依照市場規律運作,具有很強的市場適應力、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和很強的市場開拓力度,以及較強的融資能力並已形成有80年歷史香港電影的傳統。由於篇幅所限,這裡只能簡單地探討港、台兩地電影生態環境不同的根本主因。故此,當台灣觀眾口味轉變,對本土電影已失去吸引力時,唇寒齒亡,很快地,香港電影也遭同樣命運,香港電影到了90年代再也難以吸引更多的台灣觀眾,相反,它流失得更多、更多。

隨著台灣市場的嚴重萎縮,香港電影也就失去了最大、最重要的一個外埠市場。中國電影在台灣所佔有市場率已經變得無足輕重。

失去台灣市場原有的雄厚支撐,香港電影就沒有足夠的收入或資金投入作後盾,必然地令其難以再從容地自我調節,不再擁有資金良性循環的條件。例如,過去一部擁有明星號召力的電影台灣地區版權可以賣到400—500萬(港元?下同)甚至更多,就算一部普通電影也可賣到100—120萬,但到了90年代的中期開始,台灣發行片商竟壓價壓低到只有新台幣的30萬,折算港元不到7萬!可以想見,僅僅靠香港這麼小的一個地區市場是難以養活香港電影的。一句話,也就是香港電影能夠迴旋的餘地已經很狹小了。這就直接導致香港電影首先是從量方面減少,不可避免地在質上造成影響也就成了必然。例如,按80年代平均每年拍攝影片大約維持在200部左右,但到了90年代特別是90年代的中後期產量逐年遞減。如1996年,上映的港產片仍有103部,但到了1997年便猛下降到只有80部,減少了二成多。之後每年都在80部到90部左右徘徊(7)。[(7)1998年年產87部,1999年年產90部。以上數字來源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每度出版的《香港電影回顧》。]

到九七後,香港電影從鼎盛轉入衰落已是大廈將傾、摧枯拉朽。

「香港電影之死」——香港《明報月刊》1995年11月號封面赫然出現這幾個特粗體黑字。封面襯底的是一團熊熊燃燒著的電影膠捲,膠捲方格內分別有周潤發、成龍等影星頭像。火紅火紅的底色和黑黑的大字標題,如此強烈的顏色比對效果,使該封面格外引人注目。

這種無可逆轉的頹勢並不見得是一個悲劇,香港電影(或者說香港本土電影)只是萎縮到了符合自身消費能力的態勢,但它仍然存在並且繼續前行,而更多的香港電影人帶著他們對電影的理解、利用他們掌握的電影行業的軟硬體資源投入到了華語電影這個更大的舞台上。

這不禁又讓我想起來黃沾先生在他的博士論文《香港流行曲的發展和興衰》中對於港樂興衰的分析,黃沾先生除了是詞曲作家之外,也參與電影拍攝、擔任電影作曲人,他的這番分析雖不能完全套用在港片中,但個中道理,說得極明白:

香港流行曲是個異數。因為歷史遺留的現實,地理環境的配合,經濟條件的繁榮,政治因素的因緣際會,和人才的巧合匯聚,滋生了這種揉合中西音樂元素,承先啟後的現代聲音。香港的普及文化,如電影、電視,及時地扶掖了港歌的興起與傳播,令其影響力遍及地球遠方角落,創造了劃時代的普及文化高峰。

一切跡象顯示,只有能夠再度進入中國的普通話市場,香港流行音樂才可以再有起色。而香港流行音樂人,在能夠充份把握大陸同胞特有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標準之前,希望在中國大陸再度吸引同胞只是妄想而已。今天不少香港現役流行音樂人,連用普通話溝通的基本技巧,都未能充份掌握,更遑論靈巧活用在創作中了。

時代在變,人豈能不變?不管他們做出來的是香港電影、還是華語電影,他們始終都是電影人。

待續……


謝邀

(我不是職業電影人,我只是說一些我膚淺感性的話,說的不對,歡迎拍磚)

香港電影為什麼落寞 為什麼香港不再有羅大佑,黃霑,和縱橫四海? - 金吾將軍的回答

至於說香港電影有什麼在內地沉澱下來,商業片拍攝模式和營銷手段——告訴內地怎麼拍攝商業片、怎麼營銷。

當然,學好不容易,學壞一出溜~

注重明星效應,請大牌。

惡劣營銷、炒作、圈錢。

這都是香港電影人玩剩下的,嗯,張藝謀學得最好~當然,其他導演玩得也挺好。內地民眾平均三、四年才去一次電影院,能宰一批是一批,反正沒什麼回頭客嘛!

惡幣充斥市場、驅逐良幣。

你說香港電影人的審美OUT了,你可以對比一下韓國近幾年翻拍的《跟蹤》《英雄本色》,差距不小。但現在韓國電影崛起了、反欺香港電影,是為什麼呢?

你說香港電影五毛特效,拋去時代進步的影響。五毛特效和好電影有必然關係?好電影是懂得「規避」自身缺陷的,比如倩女幽魂,徐克的做法和拍攝《大白鯊》的斯皮爾伯格異曲同工。

當下中國電影人把心思從如何宣傳放到如何拍攝上也特么不至於落到現在人人喊打的田地!

坦白講,五毛特效是當下現實,和美國日本比,還沒哪個國家敢自稱自己特效有「一塊錢」

規避特效上的差距,就別拿五毛特效當噱頭、丟人現眼了,貌似當下中國導演還特別熱衷此事,想一口吃個胖子——當然,他們不可能不知道這事兒,嗯,他們就是打著噱頭宣傳、撈錢的,「原指環王製作團隊」、「原阿凡達製作團隊」,一群狗娘養的王八蛋。

講真,一個國家、地區的電影崛起,先頭部隊往往是驚悚片、恐怖片,香港當年的殭屍系列、韓國的女高怪談、泰國的鬼虐,為什麼?成本小、收益高、規避特效,還能鍛煉導演和製作團隊——節奏啊節奏、角度啊角度!

好萊塢的大導演斯比爾伯格、詹姆斯卡梅隆、彼得傑克遜聽過沒?不知道比你們高出多少!人家是拍恐怖片、驚悚片走紅的!

西卡西,當下中國的恐怖片、驚悚片都是什麼東東!!!建國後不許成精,都特么是精神病!對內地恐怖片驚悚片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薔薇與紅蓮》 ,金知雲必須切腹以謝中國觀眾!!!

以上


唯一能算真正沉浸下來的,也就是各個大學的邵逸夫樓了吧。


謝謝邀請。首先我不配圖片,全憑20多年來觀影經驗來感性理性分享自己的觀影心得。如有雷同,算我抄襲。

香港電影好,在哪個時代好,好在哪裡。這個問題我必須理性的分析,97之前,審核簡單,電影完全屬於香港導演的藝術,當然賺錢不可避免。藝術的最高境界個人覺得必須有豐富的想像力。想像力是推進人類進步的一大助力。那時候天還很藍,導演們膽子很大,想像力豐富,作品很多。基本上每個香港導演都可以拿得出1.2部說得過去的作品。甚至殺入好萊塢的中國暴力美學之父吳宇森。變臉在當時,秒一切港片中的動作片,無論劇情還是畫面。不服請舉例說明。套用電影 食神 的句式,為什麼讓我看到這麼好的電影,我以後看不到了怎麼辦。王晶的三級片,杜琪峰的黑色寫實主義。麥當雄編劇的史詩大片。吳宇森的暴力美學,徐克的鬼才武俠,李力持的無厘頭喜劇。唐季禮的動作戲。劉偉強的 古惑仔。王家衛的鏡頭美學等等。要說作品,以上我只舉例一部算是致敬97年之前的香港電影,現在算是祭奠。王晶的強J系列。杜琪峰的天若有情。麥當雄編劇的 跛豪 。吳宇森的 英雄本色。徐克的 黃飛鴻 系列。李力持的 破壞之王。唐季禮的 警察故事。王家衛的 旺角卡門。劉偉強的古惑仔系列。以上。97之前港片審核大多數屬於半開放式。黑幫題材,賭博題材,鬼片系列。都是可以隨意的拍攝的。對於導演想像力扼殺沒有太嚴重。所以,成就了很多優質的作品。你有好題材,沒有問題,略有瑕疵後期剪輯就可以了。97之後,香港電影就如同孫悟空被壓入五指山下,總有一身武藝,永遠飛不出如來的掌心。有人會噴,難道香港只能拍以上的作品才有佳作嗎?回答如下,這個問題沒有正面反面,地球是個圓,你非得說橢圓我也沒有辦法,一部電影作品的好壞不是導演和某政府來評論的,內地在當時電影行業相當不成熟,港片成就了一代人的童年記憶。甚至到現在,大家還是能想起 浩南 山雞,而不是鄭伊健陳小春。觀眾喜歡的,即時作品再爛,是廣大觀眾成就了導演,而不是某導演拍出一部自己欣賞的作品,那作品就不叫電影了,叫DV。那時候,香港各大導演了解觀眾的需求,量身定製一部屬於大眾娛樂的電影。所以,得到廣大讚譽不是徒有虛名。關於97之前,時勢造英雄。他們屬於那個時代。而今,封刀歸隱天不甘,醉卧沙場盡笑談。

97之後北上的香港導演基本上有點審美疲勞也有些心力憔悴,藝術的創造遭到了瓶頸,想像力得到了封殺。只能拍出廣電希望觀眾看到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正能量電影。土豪的投資商指手畫腳,審核制度的嚴厲程度。很多北上的導演苦不堪言,拍出來的片子像是小學生在做文字填空。固定的格式只要遵守,滿分不容易,及格還是可以的。我們如今觀賞的港片基本上都是及格的電影,所以,我推薦粵語版。通俗點來看,97之後的電影,格調不是那麼黑暗,鬼片不是那麼恐怖,動作夾雜著數不清的特效,喜劇變得如此僵硬。賭片變成了嘻哈風格與特效主義。黑幫片不再那麼江湖。武俠再無俠義之精華,愛情變成肥皂劇。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你想要的樣子。當然,還是有優質的電影的。這種優質體現於導演的精良創新,把很多不可能變得有了點希望。比如,無間道12,智取威虎山,激戰。證人,線人。。。。時代在變,導演的思維也在改變,我們憑啥用兒時覺得優質的港片來質疑如今的港片。說到底我們想要的還是太多,一部電影,你看過,覺得沒有浪費票價,那就行了。太文青的拿如今和過去相比,只會讓自己不愉快。

什麼都沒有變,只是我們變了,慾望變多了,比較多了,質疑多了。山還是那座山,只是你看山不是山了。


這個題目開的太大,作為港片影迷隨口談兩句。

港片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關鍵是看對電影行業的影響,還是對觀眾的影響。

對電影行業的影響其實也不小,不然昆汀老是致敬個啥?當然現在是好萊塢製作統治了全球大部分地區,有真正自身地區特色的電影本來就少,拍的好的也是文藝片賺不了多少錢。這也沒辦法,電影行業畢竟是工業,當然是怎麼高效怎麼質量好才能怎麼賺錢。反過來說香港,當年的東方好萊塢,巴掌大一塊地方孕育出了那麼多影星,那麼多經典電影,這樣的例子,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樣東西在市場化的今天很難永存,香港電影勢必會走到滅亡的邊緣,關鍵是怎麼去延續,怎麼生存,怎麼逆襲了。現在港片就處在學習怎麼生存的這個階段。你說沒有東西留下來,實際上該留下來的也都留下來了,可惜目前香港的電視、電影圈本身問題多多,想要短時間逆襲幾乎不可能。

對觀眾的影響,非常大。不然《煎餅俠》這樣一部幾乎是北方明星主演的電影,在古惑仔F4出場時,全場觀眾會尖叫了。別的例子就更多了,按下不表。

現在香港電影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連普通故事都講不好了。你說銀河映像那幾部片,在製作上,幾乎沒有特效,但是一樣能抓住人心,靠的就是流暢而又曲折的故事。拍電影首先是講故事,在講故事的基礎上再添加藝術特徵,現在連故事都講不好,談什麼進步?

為什麼講不好故事?好的編劇的缺失,以及特別好的製作團隊缺失。現在香港自己的電視台的節目都沒人看了,那些編劇啊製作團隊到哪裡去鍛煉?靠電影鍛煉嗎?太難了。龍套跑的多,才有經驗啊。再者,好演員也少。現在的香港演員,真正演得好的有好口碑又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不論男女,屈指可數,沒有好演員,拿著再好的劇本也演不好啊。《PTU》那樣的好劇本,如果都讓一些臭魚爛蝦來演,能這麼火么?很明顯不能。又沒有好劇本好製作,也沒有好演員,香港電影就算再有情懷、再有底蘊,也沒有辦法表達了。

現在的香港電影,處在一個很尷尬的地位,自己出不來什麼好片,北上與大陸的合作也在磨合,一種青黃不接的階段,可能還要再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找到原來的那種節奏吧。不少港片導演都在摸索這條新路子,我們影迷應該少點浮躁多點耐心,支持一下港片。


留下了武俠音樂…原諒我實在受不了內地如水滸傳一般的土匪式豪邁或者你儂我儂的情情愛愛。

俠是文人夢,俠之音也當是夢幻式,帶著孤獨者的印記,江湖從來不是一群人的江湖,而是內心俠義者關於自我的夢境,每一次激昂,彷彿一劍一馬一人視死如歸的孤獨拼殺,每一次低吟,都是靜寂中的醞釀,俠作為謹守信念的個體,實際是反江湖的,與規矩格格不如,註定要孤獨的死掉,

除了香港的武俠音樂,只有日本尺八帶給我同樣的感受。

所以…實在無法接受土匪式的狂歡。俠,從來都是少數派,任俠者,註定打破規則,以一己之力對抗不平,如同生物進化中的冒險因子,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犧牲自我,打破這僵化世俗的惰性,尋找微弱的進化可能。不是會武功的都是俠,不是土匪有門派就是俠,不是現在網文中無限升級就是俠。

ps:俠與現在網文的區別:網文中主角大可以摧天滅地,長生不死。而俠最可貴的,他們是凡人,生命如你我般脆弱。以目前中國社會的價值取向,俠之音應該要沉寂很久了。


香港島西灣河那邊有個香港電影資料館,上次去香港還專門去朝聖,一樓有個展廳,每兩個星期換一個主題,展示香港電影過去的經典影片。

不同於大陸展覽的宏大主題夸夸其談,電影資料館的展覽主題都很實用細緻,我們去的時候主題是劇本,於是展區按照劇本結構劃分,每個展區都是那些編劇或者導演對該劇本結構進行詳細的闡述,並列舉以這個結構為代表的一系列電影,都是蠻實在的經驗之談,是對精華的論述。如果你是相關專業人士完全就可以運用到你的作品中。

展館的4樓是圖書館,裡面是近50年香港電影相關的雜誌書籍,最讓我觸動的是書多而全,只記得有一本書叫做香港電影主題歌歌詞流行性研究,看了幾頁發現篩選出的精華辭彙確實也是現在流行歌曲中使用頻次很高的,不知道是不是現在的歌詞作家也會參考這本書o(∩_∩)o 。看了下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某博士。

如果想了解香港電影沉澱了什麼,沉澱不是時時刻刻掛在嘴上的,只是潛移默化在這個行業里,形成一種固有的模式。

香港電影資料館,地址是香港島西灣河鯉景道50號。如果你也對這個話題感興趣,請一定去看一下。


多謝王先生的邀請, 偷懶的話, 說完全同意以上各位大神的看法就行了. 哈哈哈...勉強寫多少少.港片所謂輝煌查實係同依家內地情況相類, 有人錢多無位使, 片商同觀眾兩邊都多咗閑錢, 臺韓星馬市場任港片去舞龍咁舞先形成. 當時好多純圈錢濫拍電影出現, 到呢個時勢, 呢停唔係真係想拍戲嘅人走咗八八九九 (係咪入內地玩青春片?).

沉澱落嚟嘅 我認為就係 真心拍電影嘅人. 幕前到幕後都佔大部分.

拍嘅戲唔係 直觀上真係好睇好多, 但減少咗顛狂過火, 合理地跟多些現實接軌, 易被喜愛昔日情懷嘅人認為不復舊觀, 比以前難睇, 呢種落差係香江本地人已成熟, 講白D即係讀過書嘅人多咗, 太過火嘅會被當浮誇.

表現出來易睇到嘅就係----資深電影人會執好個劇本拍好類型片, 新晉嘅會以本土情懷為主拍較呼應現實題材.

內地觀眾尤其係中小型城市嘅看電影情懷 似乎 (不肯定) 去返三十年前香江狀況 (可能得罪好多人), 而大城市觀眾應是夾心大鍋飯, 年輕人主流, 大量愛情小品先大收 (越扯越遠....).

資深電影人, 因比較在意為大中華觀眾服務, 想電影有最大觀眾面, 暫時呢方面無失禮街坊, 從武俠類型(一代宗師)到警匪(寒戰.掃毒.毒戰)功夫(葉問)賭術(澳風)文藝(黃時), 都OK.

配合煎餅出現-俾人感覺就係--賣舊港情懷係得嘅, 但只靠前輩香江電影人, 有新意反似要靠內地後輩, 香江後學接唔到...

新香江電影人似難在內地大市場發圍...

以上我都覺係, 但係, 但係, 你地會質問或叫質我 (即罵我) 咁沉澱落嘅真心拍電影人又點呢, 值得你專登攞嚟講!?

我新舊影人作品都全部去戲院睇, 方便我攞嚟同 輝煌時期 比較.

以前輝煌一大弊處 係跟風, 乜戲賣座就跟風大拍 (似唔似依家內地), 查實好多值得拍嘅題材無人拍.

一大例子就係運動題材, 係一大類型片, 電影大國如老美, 呢個好熱門, 好留意都知出咗好多猛片.

東瀛, 棒球電影甚至相撲.跳水都出過....歐洲都有潛水單車足球片....

但香江出過嘅只有講足球(香江人最愛)得兩齣, 波牛同少林足球, 後者都知靠嘅係星爺同功夫...

另外有套講打排球嘅 青春火花, 拳擊好少少, 有得打嘛, 但都係末落期出現, 1996浪漫風暴, 仲唔收得, 劉德華阿虎拍得更浪漫票房就好唔少, 少年阿虎一無大星又唔得.

再多個例係歌舞片, 呢個老美不讓印度專美, 也大紅過, 現則以街舞類殺回來...

香江5060年代歌舞片也是大類型, 反到最勁之時, 作為類型片霸嘅香江, 呢個大類都拜拜.

好在 如果愛試水, 到最近聯同運動類先大紅, 先有狂舞派 (運動加歌舞兩大類合體), 再有 激戰 (正經拍MMA無變功夫片), 之後羽毛球-全力扣殺, 單車-破風, 辦公室歌舞--華麗上班族...

咁開拓多兩大類型!!!

校園題材, 另一個係老美東洋甚至歐印都拍不少, 香江有幾多, 得逃學或少少學校風雲, 正經拍得黃秋生徐子淇-誤人子弟, 票房慘淡!

但現在, 五個小孩的校長 (可愛的你) 大收5千萬, 雖同億億聲內地青春片差得遠, 好睇太多!!

雖未成風, 但有期待!! 遲點有同班同學....

而講心理嘅暴瘋語, 講老人嘅媽咪俠, 拍得多類型其實明天滿希望....


情懷


現在但凡看到片頭出現銀河映像還是會激動


一大批演技高超的香港演員。


只說四個字:銀河映像


剛看完90年代一些徐克和周星星的老片,感覺如果說現在的中國內地電影要向香港電影人學什麼的話,那就是類型,類型,還是類型!

也許技術粗糙,特效五毛,但是你看回周星星的逃學威龍系列,看回徐克的梁祝,類型規定該有的,人家故事裡一樣都不缺.也許藝術性也就那樣了,但故事講圓了還有亮點,觀眾期待滿足了,及格線肯定就有了.

霸王別姬的編劇蘆葦出了本講編劇心得的書,基本上也是把類型的重要性翻來覆去地講三遍.


如果沒有香港導演,

你們看不到武媚娘,也看不到花千骨。

如果沒有香港的cg技術,

捉妖記票房估計也就千萬級別

如果沒有曾志偉,吳君如,鄭伊健,陳小春,謝天華,林海峰,

估計煎餅俠連銀幕都上不了,也就一部《屌絲男士》加長版而已!

究竟是什麼讓你們覺得香港在影視圈沒有影響力,

拜託!

明明是華語電影電視劇的中流砥柱好嗎!

(麻煩那位修改一下問題好嗎)

PS.當年兩任特首的發展創意產業政策唔系流嘅!雖然人才技術還真是流到了大陸


大陸對香港影視作品的態度也不能以偏概全,就拿文化與香港相近的珠三角來說,對於香港文化的理解要多於對大陸主流文化的理解的。珠三角人對TVB的熱衷程度也是非常高的,彭浩翔的春嬌志明系列,雖然其國語版在大陸也很受歡迎,可在我看來卻缺了很多味道,語言這種東西,很難說得清楚,粵語的韻味,只有用粵語說出來,才感覺親切,自然。

因此我認為香港電影在大陸發展受阻,除去政治原因外,很大程度是國語翻譯的短版,既拍不出好萊塢大片,讓觀眾忽略劇情,忽略腦殘翻譯,也無法把粵語翻譯配音得很到位,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以上


獅子山精神。

一代人的記憶。


動作設計。港片對其的影響是世界革新性質的


香港電影一直在想出路,可惜手工業者和吹捧王家衛造成了整個產業鏈的脫節,缺乏系統化工業化的發展,最終造成的是如果有一天四大天王—梁家輝/張家輝退休後不再會有香港電影了


推薦閱讀:

黎氏兄弟對香港電影來說是怎樣的意義?
《英雄本色》和《古惑仔》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么?
怎樣界定張國榮是否是被消費?榮迷們怎麼看待影星、歌手、甚至營銷號提起他?

TAG:導演 | 演員 | 香港電影 | 電影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