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宋朝不殺士大夫嗎?


宋朝不殺士大夫,這個說法是從所謂的宋太祖誓碑中得來的。

藝祖受命之三年,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用銷金黃幔蔽之,門鑰封閉甚嚴。因敕有司,自後時享及新天子即位,謁廟禮畢,奏請恭讀誓詞。是年秋享,禮官奏請如敕。上詣室前,再拜升階。獨小黃門不識字者一人從,余皆遠立庭中。黃門驗封啟鑰,先入焚香明燭,揭幔,亟走出階下,不敢仰視。上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誦訖,復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自後列聖相承,皆踵故事。歲時伏謁,恭讀如儀,不敢漏泄。雖腹心大臣,如趙韓王、王魏公、韓魏公、富鄭公、王荊公、文潞公、司馬溫公、呂許公、申公,皆天下重望,累朝最所倚任,亦不知也。靖康之變,犬戎入廟,悉取禮樂祭祀諸法物而去。門皆洞開,人得縱觀。碑止高七八尺,闊四尺余,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後建炎中,曹勛自虜中回,太上寄語云,祖宗誓碑在太廟,恐今天子不及知云云。

這個說法始見於《避暑漫抄》,正史中並無記載,按理說這樣一個大新聞,皇帝們沒什麼可忌諱的,應該大張旗鼓的讓史官們寫下來才是。而且徽欽二宗被金人俘虜之後宋軍還在汴梁城裡,這麼大的事情守將沒理由不彙報給高宗皇帝。同時中書舍人劉觀在靖康之變時留在汴京,曾把太廟神主及九朝寶冊隱藏起來,埋在太廟。事後還專門向高宗皇帝彙報過隱藏神主這事,但是也沒提過誓碑的事情,所以這個誓碑有還是沒有,實在很難說。

即使誓碑是真的,也不能說明什麼問題。趙匡胤本人就是殺人能手,他在位期間幹掉了多少人呢?根據長編和本紀,這哥們大概弄死了八十多人

(趙匡胤)共誅殺臣子八十八人,其中謀反罪二十二人,坐贓、賂罪二十五人,失職罪三十三人,其他八人,上至樞密直學士、殿前都琳侯、州刺史,下至指揮使、監察御史、縣令等,皆有被殺者。

而且誓碑里說不殺上書言事之人,然而雷德驤控告趙普司法不端,證據確鑿,太祖卻拍桌子要弄死雷德驤,這特么哪有不殺上書言事之人的意思?

只能說,宋朝早期殺文官殺的比較多。真宗之後基本就不殺文官了,而這顯然是一種政治上的潛規則。結果到了南宋,高宗上來就開始殺人,殺了文官殺武將,就更談不上不殺士大夫了。

所以要說宋朝不殺士大夫,那是絕對的扯淡。


殺,當然有殺。

宋史本紀太祖二

癸丑,職方員外郎李岳坐贓棄市。戊午,殿直成德鈞坐贓棄市。己未,太子中舍王治坐受贓殺人,棄市。九月壬辰,倉部員外郎陳郾坐贓棄市。甲戌,光祿少卿郭玘坐贓棄市。供奉武仁海坐枉殺人棄市。癸未,監察御史楊士達坐鞠獄濫殺棄市。癸丑,右領軍衛將軍石延祚坐監倉與吏為奸贓,棄市丁未,右千牛衛大將軍桑進興坐贓棄市。壬辰,監察御史閭丘舜卿坐前任盜用官錢,棄市庚午,太子洗馬王元吉坐贓棄市。河決澶州,通判姚恕坐不即上聞,棄市。

殺了十三個大臣,大部分是坐贓。一個是濫殺,一個是不立即報告決口。

本紀太祖三里還有六個棄市的。何來的不殺士大夫?

在太宗本紀里,殺了十個左右吧,趙光義殺的比趙匡胤少點。

開國的趙家兄弟殺了二十多個有名的,到了真宗這裡大大減少,只有一例:知榮州褚德臻坐盜取官銀,棄市。

仁宗---零棄市。但曹利用死的不明不白,本紀說他自殺,列傳說他被宦官逼死。另有入內內侍省押班雷允恭坐擅移皇堂伏誅。知貝州張得一坐降賊伏誅。


岳飛軍隊流傳這麼一句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是我軍中人。

這句話反過來理解,就是你要是拆老百姓的房子,搶老百姓的東西請務必去死吧。

岳飛本人說過一句話:文官不貪財,武將不怕死,天下治矣。

這句話一樣可以反過來理解,各位先自己感受感受,晚點上乾貨。

更新乾貨:

摘自《宋代軍隊經營問題研究》


殺,但不同時期有所不同。

給大眾形成不殺士大夫的印象主要是從宋仁宗開始到北宋滅亡這一時期。

對於一般人來說宋朝的概念(或印象)或許較局限於北宋至南宋高宗這一段時期,其中對於「士大夫"這一概念可能更熟悉的還是北宋以王安石變法為中心上至宋仁宗下至宋徽宗這段時期——換句話說是北宋社會穩定文官官僚政治穩定成熟的時期。

從仁宗朝起(當然嚴格說還可以往前追溯到真宗),皇帝對文官士大夫的優待包容使得士大夫階層的心氣越來越高,而士大夫階層反過來也開始自覺維護這種優待——插一句,仁宗這個廟號就是因為對文官太好而得到的,當然這個」仁「跟一般百姓無關。

北宋士大夫名臣 范仲淹在處理手下縱容賊寇的文官下屬時的一番話就是這樣一種心態的體現:

宋 楊仲良:《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第三十八 ,684頁。 范仲淹:「祖宗以來,未嘗輕殺臣下,此盛德之事,奈何欲輕壞之?且吾與公在此,同僚之間,同心者有幾?雖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輕導人主以誅戮臣下,他日手滑,雖吾輩,亦未敢自保也!」

感興趣的話可以具體查查這個官員到底犯了什麼事。

封建官場是一個講究先例故事的地方,當一件事情成為慣例,哪怕皇帝也不能輕易打破,否則必然會引起整個文官階層的反彈。

後來文彥博那句著名的「為與士大夫治天下」也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士大夫階層自身也在不斷鞏固這種政治上的優待地位。

簡單來說,北宋優待士大夫階層在皇帝態度和士大夫階層本身的強化下形成了和平時期的「國策」,而當和平時期被打破,就是另一種情況了。因為形勢比人強。

答主本身只是普通的歷史愛好者,若有錯漏歡迎指正。

以上。


說的好像岳飛是個粗人似的。


如果把「士大夫」廣義為統治階級、地主階級,還是會殺的。比如,李飛雄。。。

有宋一朝確實做官是個風險度很低的職業,死亡率極低,除非是大逆不道之類的罪過,或者是不知道做了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成為眾矢之的。宋太祖趙匡胤為了撥除五代武將專橫的弊端,而善待優待文人,在立下了碑文,其中就包括「不殺(言事者及)士大夫」。但是,說完全不殺是不可能的,只能說相對於中國歷史上的其他朝代,殺的很少。


殺,當然殺了。太祖和南宋高宗年間殺的比較多,其餘皇帝在位期間好像不多。

話說回來, 獨裁統治不殺人你以為皇帝家全是開善堂的啊?這種什麼不殺士大夫的話就是表明個態度,說明我朝有寬讀書人,但是你們也長點心,別他媽給臉不要臉。真要出格了腦袋落地還不是分分鐘的事。當然了,宋朝對於「出格尺度」這件事上,放的相對還是比較寬鬆的。


流竄三千里【等】≈死刑


怎麼不殺?南宋的時候奸臣當道,宋高宗都已經自顧不暇了?哪有空顧什麼太祖遺訓?!


殺,相對少。



陳東


宋朝不殺文人?但我仍不想穿越過去

以前看到一篇文章說,宋朝不殺文人,他(作者)很想生活在宋代。

我看了也有一些嚮往,後來發現有類似願望的人還不少。

最近了解了蘇東坡的遭遇,改變了想法。

幾個御史大興文字獄,從蘇東坡的詩文中羅織罪名,誣陷他妄議中央,最後宋神宗下令拘捕,連蘇軾本人都以為要判死刑了。太皇太后曹氏、王安石之弟王安禮出面力保,連王安石也上書:豈有聖世而殺才士者乎?終於撿回一條小命,貶官黃州。交往密切的曾鞏、黃庭堅、司馬光等29人也遭到處分。這就是「烏台詩案」。

小人要置人於死地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竟然以國家權力使詭計得逞! 至高無上、可以為所欲為的暴力機器才是最可怕的。只有人人平等三權分立無罪推定的時代和國度,才能讓每個人活得有尊嚴,死得不冤枉。

很多人,總想穿越到古代,YY自己成帝王當大將,終極目的是當種馬。然而,就算真能穿越,過去了估計還是npc,像今世一樣。而小兵的死活根本沒有人在意,如果遇到戰亂抓了壯丁,那就是炮灰。就算和平年代,也是命若草芥。唯一可以告慰的是有藍天碧水,不像現在霧霾爆表,空氣水食物都污染。

古代的刑罰非常恐怖,砍頭、凌遲屢見不鮮,刑訊逼供屈打成招更是默認配置。什麼?現代也有?嗯嗯,國民政府確實很壞。

另外,割雞雞的時候可沒有麻醉藥哦。如此看來,注射死刑真是太幸福了。

為什麼急切想穿越?主要是因為對現實狀態不滿。當發現人間的遊戲規則已經被統治者鎖死,小兵再努力奮鬥也不可能進化為主角的時候,也只能幻想穿越聊以自慰了。


先不說宋朝到底殺不殺士大夫。

就說一點「士大夫」,都是官啊,你們高興什麼?


據我了解,"刑不上大夫"的本義是:一讀書人對自己要求應該很高,不能隨便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二是對士大夫這個高級知識分子群體的尊重!這裡提倡的是全社會對知識分子群體的重視,對文人的尊敬!而不是什麼司法特權!現在對這句話曲解,是為了迎合某些政治團體的宣傳需求!要知道,在宋朝這樣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正是對文人地位的極度尊崇,才造就了中國古代史上最輝煌的一段歷史!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教科書是否客觀、公正?
聖鬥士里雅典娜拿的古希臘法杖有出處嗎?
全球歷史上有什麼令人聞風色變的特務機構?
如果文革重來,知乎大V們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希特勒放著好好的文藝青年不當,為什麼要參政?

TAG:歷史 | 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