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和光暈二者在星際戰爭的幻想誰更有科學引導意義?
工質核聚變輻射引擎和肖-藤川超光速引擎哪個更可能實現?三體中說星際戰爭的理論基礎與海戰相似,貌似這一點和光暈的想法如出一轍,但存在哪些細節上的差異?
最具「科學指導意義」的是《吞食者》的月亮彈(茶)
顯然是三體,僅僅是水滴戰役,就已經超越絕大部分科幻經典里的太空大戰。
維度攻擊的思路來自《獵戶座防線》,但是那裡外星人只是在操縱物理定律,沒有鬧到毀滅整個宇宙這麼大。劉慈欣在每個創意上都是玩到極致,讓後人沒法寫。光環里的科學部分幾乎沒有原創的要素,環帶這個構思還是來自半個世紀前的小說呢。
光環的創新都是政治層面上的,它的故事背景影射了共產主義與伊斯蘭的戰爭,因此成為歷史上第一部後911科幻,外帶反烏托邦屬性。當然,光環不是第一部瞄準伊斯蘭世界的科幻,之前的沙丘就已經以阿拉伯人為原型了,只是後來整個偏離到奧斯曼去了。我個人看的書不多,從我淺薄的知識儲備來分析。
先給結論:如果你只是想在思想上佔領制高點,和別人辯論用,《三體》的軍事理論絕對遠遠超過《光暈》,但是!如果你是一名軍事家,想要從這兩部小說中獲得啟發,以指導你撰寫軍隊的下一個百年計劃,建議還是多看看《光暈》。 接下來開始分析: 首先,我要撇開《三體》和《光暈》這兩個系列小說中的其他因素,僅僅分析這兩個系列小說中的軍事理論體系。 其次,我還要再把這套部小說中的軍事理論體系再做一次大規模的簡化,因為這兩套小說中的軍事理論體系也夠複雜的,單純看技術層面就是截然不同,一個是有光速壁壘,一個能實現超光速躍遷,由此延伸出的戰略、戰術手段也就完全不同。 最後,我只從軍事理論體系的最底層部分來做分析。 那麼,最底層部分是什麼呢?那就是——價值觀,或者說,思想傾向,或者說,(理論創建者的)頭腦的思考力。
單純從思考力層面,來看,《三體》和《光暈》的軍事理論體系,很容易讓我聯想起另外兩部軍事學著作《孫子兵法》、《戰爭論》。 好了,其實不是同時代的作品,這麼來對比本來不公平,關公戰秦瓊,不過嘛,《戰爭論》誕生的時候(19世紀),正好咱們中國的軍隊居然還沿用了冷兵器時代的作戰理論,學過歷史的都知道,知乎有很多大神已經對此作了詳細的解釋,不重複。 《孫子兵法》帶有典型的東方式的思維特徵,那就是——偏愛在思想上佔領制高點,而不願意考慮現實因素。說實話,《孫子兵法》中有深邃的哲學思辨,但其實就是漂亮的廢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善攻者動如九天之上,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這些東西其實和1+1=2一樣,一看就懂,但請問如何操作?其實不只是孫子,從周文王(三體也提到了搞六十四卦的那個)孔子、孟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直到朱熹、王陽明,到禪宗就被徹底玩壞了,中國的學者歷來關心的就是理論、思辨上的高深程度,而不關心實際操作的問題。 《戰爭論》則截然不同,整本書的架構完全是一部大學或者研究所出的論文。第一篇第一章和所有的研究生論文一樣,「什麼是戰爭,戰爭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之後的所有章節安排,戰略、戰術、軍隊建設、行軍、建立要塞、組織進攻和防禦……全是一本工程學著作,就像是現代工程建設的一個系統說明書。 好了,言歸正傳,其實在《三體》第一部里,大劉也寫過,東方的學者更多的是思辨的、玄幻的,原文如此:「墨子的思想仍然是東方的,他不過是披著科學外衣的玄學家……我們不一樣,我們在大量觀測和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嚴密的推論。」 現在,回到我個人閱讀《三體》《光暈》里描寫得軍事理論,很遺憾,我覺得大劉似乎還是和他筆下的墨子一樣,是一個披著科學外衣的玄學家(僅僅是軍事寫作層面),水滴強相互作用力,三體3的維度打擊,光粒打擊,宇宙規律打擊,等等,無不體現了大劉天才般的想像力,確實完全佔領了思維的制高點。 可是,可是,這些東西就和「善攻者動如九天之上,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一樣,特別是三體3中,關一帆和程心對話時,他說神級文明的各種神乎其神,我腦中反覆跳出的就是一個「善攻者動如九天之上,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太過於玄乎了,似乎有些全然不顧人類的發展歷程,現實軍事理論體系和軍事技術的基礎,脫節了。 反觀《光暈》,剛才也有人提到了,裡面的軍事技術基礎,完全是半個世紀前就有理論雛形的,而且其戰略,戰術方面也是繼承了現行的軍事體系。 插一段——西方由於誕生於古希臘的文明體系,其民主投票、中產階級、海洋貿易的傳統導致了西方軍隊的特點:自由主義(為自己而戰),偏愛重步兵方陣的作戰形式(中產階級社會的原因),理性和技術因素,指揮的靈活性,秉持自我反省的傳統……具體可以搜一本書《殺戮與文化》,裡面從基礎層面講述了西方軍隊的特徵,這本書也強調了,從歷史上看,西方軍隊一直是最具有殺戮效率的組織,為避免引發爭論,就此打住不展開了。最後,我們可以讀懂《光暈》的軍事理論思想了,它嚴格繼承和發揚了西方軍事理論體系,其實也就是現代全世界各國普遍遵循的軍事理論體系(包括很多東方國家在內)。
斯巴達計劃,是應該是西方軍隊歷來偏愛重步兵方陣作戰樣式的一種延續,在西方軍隊經歷的數次戰役中,如馬拉松戰役,第二次希波戰爭(出現了斯巴達300勇士),亞歷山大遠征,羅馬的軍事擴張……(我可以說八國聯軍18000人打15萬守軍和30萬義和團嗎(⊙﹏⊙)b),直到當代的特種部隊小隊作戰形式,西方軍隊喜歡用裝備精良、數量較少的重步兵來克敵制勝。 斯巴達戰士的改造過程,什麼神經強化,骨骼強化……從小說來看,並沒有太多違背已知的醫學知識,基本上理論可行,當然風險極高,死亡率極高。雷聲錘盔甲,或者斯巴達三期的多樣化盔甲,基本上還是屬於工程技術的範疇,介於是微軟出的遊戲,裡面對於操作系統的描寫還很細緻。 至於海戰(太空站)的作戰樣式,我感覺主流是繼承了風帆戰艦時代直到今天的兩種主流作戰形式:一是大規模戰列艦對轟,二是海盜破襲戰。 先說第一種,在行星保衛戰中,戰術一,即大規模的戰列艦對轟被廣泛採用,其中的戰術手段並無新奇之處,就是通過數學手段計算戰損比,然後集中火力實現局部優勢,這個思路源自於「納爾遜戰術」,其典型的戰例就是特拉法爾加海戰(如下圖,出自《數學建模》,作者Frank.R.Giordano,曾任美國西點軍校數學系主任)。吶,西方人打仗就是這樣了,特別是海戰,沒有什麼太多的思想上高深莫測的思辨,或者計謀,兵法什麼,主要的腦力是用在數學推算以及更加實際的現實問題上。
在《光暈》的太空站中,大規模交戰基本上還是沿襲了海戰理論,就是數學建模的思路,在著名的致遠星保衛戰上,每艘地球人UNSC戰艦的位置都被經過嚴格的推算,而且發射的火力路線都經過嚴格的推算,算是對現行海戰體系的繼承。 在這個第一種的大規模戰列艦對轟中,無非兩種打法,要麼是打炮,要麼是打飛機。打炮的就是戰列艦,可以想像大和號、密蘇里號,腦補了就好了,打飛機的就是航空母艦。目前佔主流的是打飛機,因為飛機可以搶制空權,大和號就是被飛機群毆致死的。但是在太空中,由於種種因素,比如磁軌炮速度比飛機快啊、成本效益問題啊,可能打炮的戰列艦地位會回升一些。事實上,在《光暈》小說當中,主力艦要麼是航母、要麼是裝備大型磁軌炮的戰列艦。 說完了第一種,我們說第二種,海盜破襲戰。這個就是單個靈活的船隻,或者小型編隊,在大海上遨遊,專門打劫敵方落單的船隻,或者運輸船,或者打劫敵方商船啥啥的,比如說二戰時候德國海軍潛艇的「群狼」戰術。但最著名的「海盜」,就是美國海軍的「憲法號」護衛艦,在獨立戰爭時期,面對這大英帝國海軍的強敵,「憲法號」獨自行動,馳騁在大海上,看見英國海軍艦隊就跑,看見英國商船就打,取得了驕傲的戰績!具體各位可以自行百度。 我們看當代世界各國的海軍,主力大多是多用途大型驅逐艦,這種艦船可以反空、反艦、反潛,用途多多,既可以獨立行動,又可以在編隊中行動,就是海盜破襲戰術的不二之選。下圖來自互聯網,美國海軍的三艘阿利伯克級宙斯盾驅逐艦就掛著海盜旗,黑黑的一小個。O(∩_∩)O~在《光暈》中,「秋之柱」號從某種程度上,就是「憲法號」的一個翻版,在太空中獨自航行,發現了Halo,「秋之柱」的任務恰恰就是打劫並俘虜一艘敵方的船隻,士官長他們後來也做到了。
其實,從海戰歷史來看,單個的艦船獨自行動,生存幾率會提升一些,需要會戰之前,也是各個編隊獨立行動再集結起來,向《三體》2描述的末日之戰那樣,所有艦隊傾巢出動,如此密集地待在一個地方,這是自古以來、將來也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事實上,人類歷史上只有一次這種情況——日本突襲珍珠港,當時的美國海軍全部都密集地擠在港口,一艘大船被打翻過來,後面的就被堵著跑不出去,最後死得好慘…… 好了,閑扯了那麼多,無非就是表達這麼一個觀點,作個比喻,《三體》和《光暈》的軍事思想,一個是理想主義在天空中翱翔,一個是現實主義趴在地上爬行。兩部書都是非常偉大的著作,只不過側重點、或者說作者的追求不一樣。 我還是重複開篇那句話:如果你只是想在思想上佔領制高點,和別人辯論用,《三體》的軍事理論絕對遠遠超過《光暈》,但是!如果你是一名軍事家,想要從這兩部小說中獲得啟發,以指導你撰寫軍隊的下一個百年計劃,建議還是多看看《光暈》。 O(∩_∩)O謝謝補充回答:就我個人而言,我真心非常不喜歡「光速壁壘」這個概念,我是學航空專業的,在航空界歷史上,「音障」曾經是被視為不可逾越的障礙,很多嘗試穿越音障的航空先驅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是,今天的戰鬥機,超音速巡航都已經是基本要求。所以,我堅信,人類發展太空戰艦的科技征程中,寧願窮盡幾代人和所有地球的資源去研發超光速飛船(即《光暈》中的肖-藤川超光速引擎),也不會窮盡幾代人和所有地球資源去研發城市級別的大飛船但在速度上只是去接近光速。
追加說明:我用人類突破「音障」的歷史來說明我對打破「光速壁壘」的信心,可能這樣的類比不恰當,畢竟打破音障容易得多,我只是想說,人類挑戰不可能的動機是與生俱來的。幾天前,人類終於探測到了引力波,這在《三體》中也提及,想當年,愛因斯坦本人都覺得引力波是幾乎不能探測到的,所以,我相信未來的人類還是會想辦法去打破光速壁壘,說不定換個思路就解決了。僅說下[工質核聚變輻射引擎和肖-藤川超光速引擎哪個更可能實現],感覺沒有可比性,因為核聚變理論上是可以做到可控的程度的,將來也是可能實現的。如果把[工質核聚變輻射引擎]換成[曲率引擎]倒是可以比較一番。
滋瓷二樓的觀點。東方的科幻更多建立在極其豐富的想像上。劉在三體中使用無數的真實科學堆砌起了不真實,而Halo則是用很多看似不存在或現在無法實現的不真實架構起的真實。但就從科幻意義上來說,我非常欽佩劉的三體為中國乃至世界科幻著作留下精彩的一筆,同時作為Halo玩家,我就更流連於Halo所創設的完整的、豐富的世界畫面。這種全局性是三體所沒有的,這也與Halo本身是遊戲的衍生品有關。(有沒有一起打Halo的啊一起斯巴達QWQ
如果說到星際戰爭的理論與海戰相似的話,那讓聖約人情何以堪-_-倒是人類秉承了這一點,記得凱斯艦長吐槽過星艦的艦橋設計在艦首是一種對傳統病態的眷戀(小說《洪魔》的情節) 首先我對光暈里「肖·藤川超光速引擎」的理解是這樣的:超光速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在超光速之後進入所謂的「躍遷斷層空間」,從而達到跳躍的目的。而星盟的船艦則可以在常速下進行跳躍,畢竟繼承了先行者的技術嘛。 三體里提到的工質火箭,我認為是大劉個人表達的對燃料火箭的熱愛以及對他那個時代的工業成就的崇敬之情。因為用工質火箭實現超光速,實在是一個笨辦法(就三體里來看)。就可實現性來說,三體的構想都比光暈的要強很多,畢竟誰也不知道「躍遷斷層空間」是否真的存在。光暈是我的科幻啟蒙,十分熱愛這個故事。
如果光是指導的話,可以說兩者都沒有,但是科學方面,三體多一些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三體人不把行星做成一個流浪地球里的地球一樣的東西?
※如何評價《地球紀元》這本網路科幻小說?
※為啥有恆星際旅行能力的文明,科技一定大幅領先於地球?
※什麼時候才能讓一顆核彈的威脅與現在的一顆子彈的威脅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