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降准和降息哪個效果好?都有哪些評價效果的方法和依據?

來自這個回答: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沒有浮動上限,那麼降低基準利率是如何能夠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 牛奶的回答

降息確實減少了銀行的資金成本,但是也有個負面因素是,資金會從銀行流到其他投資領域,比如說現在的股票市場、以前的房地產市場、債券市場或前兩年的餘額寶等其他投資渠道;股票、房地產之類的市場會減少銀行的資金量,而餘額寶這種產品無形增加了銀行成本。因此降息從表面上來看,社會的融資成本下降了,但實際情況並不如降準的效果顯著。


降準是放量,降息是降價格。

量價是需要搭配著來的,好比K線中的放量突破,即突破又放量,才能更有把握判斷行情要漲。所以很難說哪個效果更好,同時出現才能起到更好的供給效果,注意是供給,而不是推動。

在經濟下行趨勢中,降息降準的效果,是為讓實體企業以更低的價格拿到更多錢,降低成本,維持並逐步擴展生產規模。這裡體現的是貨幣的流動性,而不是單純的貨幣存量,錢要流動起來,不能趴著不動。

當下的狀況是,實體中的存量貨幣很多,但流動性很差,因為企業訂單和消費上不來。都知道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在這三十多年中,最主要的是靠外貿拉動。現在外貿不行了,企業訂單少了,盈利差了,就會影響工資的發放。工資決定人們的消費能力,而另一架馬車就是消費。內需消費同樣影響企業的訂單量。訂單和消費是相輔相成的,有訂單,企業就有活干,才能發工資;人們有足夠的工資,才能去消費,進而促進訂單量增加。

這有點像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但總得選一方去刺激啊,政府選擇的是先提高訂單量,這是凱恩斯主義。政府去主導投資,提供項目,讓企業獲得訂單,這條線就轉起來了。之前一直是在國內主導投資方向,但單市場容量是有階段性飽和的,階段性是指暫時的,不是永遠的。可以用投資邊際效益反映了飽和點,到點位就不能再投了,所以當下政府選擇把投資方向轉到國外,做個「一帶一路」。

目的還是為企業創造訂單。首先得感謝政府的英明決策,走凱恩斯路線,沒用弗里德曼的直升機撒錢。美帝過去的經濟危機,用印錢的方式解決不了,甚至效果更糟,這讓格林斯潘同志決心廢掉弗里德曼路線,而伯南克同學又給拉回來了……印錢放水,只增加供給,促成不了貨幣的流動,因為需求不在錢的量上。

美帝現在能緩過來,並不是印錢的結果,而是其國內企業自發尋找投資渠道,增加訂單,促成的貨幣流動,聯儲只提足夠的供貨幣供給就行了。美帝的企業現在有這個本事,但我國的企業沒有,或者說能力很差,只能靠政府主導投資。白話說就是,我國的實體企業還處在餵奶階段,當娘的,最清楚自己的孩子幾斤幾兩……

降息降准,是為實體提供了充足的貨幣供給。雖然釋放的節點總是在一些宏觀經濟數據公布之後,表面上看是開閘放水,但實際目的是讓企業敢貸款去接訂單,而訂單的來源,「一路一帶」的餅已經畫好了。

政府主導投資和降准降息,這是配套的活。所以 @Vas Brandon 大神不用關注哪個效果更好,量價是需要一起出來的。只是價格降低,或只是放量,都無法準確判斷這個突破是否有效,反而是假突破更多。目的都是為了促進貨幣的流動,即便有時間差。對於效果的評價,最直觀的方法就是觀察企業的訂單量、開工率、還有「克強指標」。這些指標上來,才能拉動消費,降准降息的手段才有意義。


謝 @鮑美誠 邀。

我的看法是,哪個效果都不會好。在經濟結構轉型和金融體制改革及創新小有成效之前,現有的任何貨幣政策工具都是一劑搶救經濟的嗎啡而已,雖陣勢不如當年四萬億般排山倒海,但本質上都屬於以空間換時間的暫時性的無奈之舉。

之所以說哪個效果都不會好,是因為中國的貨幣政策傳導雖說不上完全失靈,但顯然是不暢的。這是中國金融體制的壟斷性以及一刀切的粗放式管理造成的必然後果。中國的金融市場實際上分為以國有金融機構為主要玩家的「明市場」以及以民間金融機構(小貸、擔保、私募基金、互助社、合作社等)為主要玩家的「黑市」(無貶義),跟一切黑市一樣,實際上黑市上貨幣的價格某種程度上才代表了真正的市場價格,央行的基準利率並不能反映資金真實的供求關係。且這兩個市場處於明顯的割裂狀態,中間只有細小的管道連接,因此基本上屬於各玩各的。在發達且管制較少的金融市場里,大金融機構因為信用好募資成本低,基本上扮演著機構投資人或母基金的角色,他們會對一些小的民間的金融機構授信和投資,這些民間金融機構雖然規模較小,但具有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優勢和信息對稱優勢,通過各自差異化的定位以及靈活創新的風控和投資策略的運用,才最終給予了中小微企業以有力的金融支持。因此,在西方一些金融行業發達的國家裡,央行一個貨幣政策的推出,比如說降准或QE,錢從央行出來,會通過大銀行、大券商、大投行與小金融機構之間建立的管道向社會各個領域滲透,最終到達實體經濟,真正實現的資源的優化配置。

而在中國,因為國有體制和金融壟斷的原因,造成了中國大型金融機構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怕死,二是。對於國有金融企業的管理者來說,仕途是很重要的,因此他們的風險偏好極低,而每次一放水,像這次降准,釋放出來了上萬億的流動性,這麼多錢拿到手裡他們腦子裡想的都是怎麼簡單粗暴而又相對安全地把錢快點花出去。而央企、國企、上市公司,股市、樓市正好符合他們的要求。但資本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所有金融資源都在支持大項目大企業,但這些領域基本都存在著低效、過剩的問題,而數量佔90%,創造60%以上GDP和80%以上就業的各種中小微企業卻很難得到金融資源的傾斜。另一方面,為中小微企業輸血的主力軍——民間金融機構,本身也存在著融資難的問題。比如小貸公司,槓桿率只有50%,業績和風控做得再好,也很難從銀行融得便宜的資金,而且中國整體上對於各種金融機構的管理也是一刀切式的粗放管理,並沒有根據金融機構的實際經營情況和風險管理能力來進行有效的精細化、差異化的管理。

因此,過去十幾年來,每次貨幣政策一刺激,熱錢就湧向標準化的股市、債市以及可以吸納大量資金的樓市,結果呢?除了一次又一次推高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價格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一次又一次地劫貧濟富以外,只剩下一地雞毛和沉痾病垢。現在的中國經濟就像一個因患腸梗阻而日漸消瘦的病人,如果不解決梗阻的病灶,依然拚命進補,最後肯定一命嗚呼。

幸好總理還是懂經濟的,知道中國經濟當下的癥結在哪,每次出來都在強調深入推進金融改革,深化民營資本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大直接融資的比例等,因此,站在一個金融從業者角度來說,未來幾十年金融行業的機會還很多,但前提是有覺悟放棄國有金融機構的鐵飯碗,擁抱市場化的浪潮。

-


最近周圍老是股票的新聞,什麼股市暴跌,什麼銀行的降息降准,瞬間佔據了微博的頭條。對於應該投資什麼樣的公司,巴菲特和費雪都有自己的認識,而目前對於中國來說,符合這些條件的公司少之又少。以前上課老師也讓我們模擬操作買賣股票,分析k線,DMI,RSI指標什麼的,其實這些並不適合國內股票,國內股票大多「不靠譜」,沒有什麼投資價值,有的只是幸運的「差價」,除非你有「內幕」,不然想靠股票發家致富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所以不建議大家跟風買國內的股票。不過前一段,股票炒的真是特別特別熱,公交車上都有聽見炒股賺錢的新聞,聽說話者的語氣有種恨不得把自己所有家當都用來買股票。其實,當大家都開始投資股票時,就像大家同時買一種商品一樣,供不應求的結果就只會抬高物品的價格,一味的搶購只會過分的抬高物品的價格,於是乎就會出現一種經濟泡沫,也就是由於物品的內在價值與實際價值嚴重不符所導致的,而一旦泡沫戳破,商品就會回到其內在價格附近,此時經濟迅速下滑,與此相關的投資也會迅速減少,經濟出現衰退狀態,股市當然也就會一直處於低迷狀態。那麼此時,政府的降息降準的政策效果會不會起到預期的效果呢?其實,效果不會很明顯。所謂降息降准,就是降低儲蓄的利率和銀行準備金,讓大量的資金流入市場進行投資,緩解當前經濟的蕭條低迷,同時也促進股市的繁榮。但中國的經濟不像美國的周期性經濟,在經濟處於蕭條時,增加投資,在乘數加速數的作用下,會帶來經濟的復甦繁榮等等。而中國經濟大多是很多方面不匹配的結構性經濟,政府降息降准雖然促進了投資,但中國的投資者大多數不積極,對經濟前景不看好,所以不會輕易的投資,那麼政府的「救急」政策效果就會不大,所以說政府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而不是一味的照搬凱恩斯理論的條條框框。


正如題主所描述 降息是通過機會成本的降低,讓資金挪窩;降準是發錢。

目前經濟的首要困局是經濟減速可能引起的通縮。所以短期來看,降准最直接,快速見效。

但是降息才能長期改善這種情況。考慮到利率市場化這個更宏大的目標,以及需要各個金融部門的消化過程。降息短期內不會出現

降准目前最好,長期還得降息


推薦閱讀:

9月30號央行定向降准對房價的影響?
如何評價 2015 年 6 月 27 日央行決定降息降准?

TAG:降息 | 降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