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和互聯網+的區別?
------------------------------------以下摘自楊元慶----------------------------------
什麼是「互聯網+」,什麼是「+互聯網」,我的理解是要確認兩點:
第一,互聯網對於一個公司來說是工具,還是目的?第二,互聯網對你的企業產生的作用是改進還是顛覆?
把互聯網當做工具,對自己的傳統業務的業務流程、業務模式進行漸進式變革的,這屬於+互聯網,互聯網起到的作用是改進和加強競爭力;把互聯網當作核心業務,創造出新的業態,新的業務模式的,這屬於互聯網+,互聯網在這方面起到的作用是顛覆。
互聯網的確已經,或正在顛覆某些行業,像遊戲、新聞(廣告)、零售行業等等,但不是對所有行業都顛覆,對絕大多數的傳統行業來說,它們的核心價值不會變,像金融行業的風險管控,醫藥行業治病救人才是根本的意義等等,但它們的競爭力可以憑藉互聯網作為工具實現改造和提升。
相比之下,或許+互聯網對於整個經濟具有更普遍的意義,像200多年前的蒸汽機、100多年前的電力都極大地解放了各行各業的生產力,互聯網作為工具能夠作用的範圍將更廣,實體經濟、傳統產業擁有巨大的存量優勢,是經濟轉型和升級的重兵。也只有成功啟動了這支重兵,才能讓轉型升級的步伐走得更快、更加穩妥。而我們如果過度強調互聯網+,對傳統企業是不公平的,對實體經濟是會帶來負面影響的。
--------------------------------------------------------------------------------------------------
最近時興「互聯網+」,蓋因為這個概念是國家總理提出來的,因此,各行各業在追捧「新常態」的同時也必頭頂「紅寶書」大談互聯網+!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效焉」,看一篇某國企負責人的採訪,不到3000字篇幅,文中竟然出現多達25次的「新常態」,可見中國的文化「不求甚解」之深非一般草根與之比肩。
「上好下效」至少也得「效」出個二五八萬吧!
但遺憾的是,很多馬屁,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我料想李總看到此類阿諛之聲也必汗流浹背無可奈何之善了個哉了!
從大概念上說,互聯網+,加的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社會化、智能化等具有未來趨勢的工業4.0效應的商業化革命,這是一個指向未來進行時的戰略性趨勢指導綱要,但具體到馬上落實的層面,我們可以先從「互聯網+的1.0」開始。
我認為「互聯網+」應該有個迭代秩序。
因為我感覺「互聯網+」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個小動作,而是要分批、分層、分時、有步驟、長時間、有計劃地穩步實施的一個大的規劃和戰略,因此,如果我的這個想法正確,那麼它首先引發的「互聯網+1.0」版應該是運用互聯網精神去「做減法」,待「減法」完成以後,再迭代,實施互聯網+的戰略2.0版。
(關於互聯網+的2.0版我還沒有想清楚,那麼,我們就先說1.0版)
要搞懂「互聯網+」,我們首先就要搞懂互聯網,而如果要想搞懂互聯網,我們就有必要先搞懂「互聯網精神」,如果你沒把「互聯網精神」搞明白,就悍然去理解「互聯網+」,無疑是緣木求魚捨近求遠加胡說八道。
互聯網之於人類,它的最偉大的精神無非四個:開放、平等、協作、分享;離開這「四大精神」去奢談互聯網,那一定會出笑話的。
那麼到底,什麼是「開放」呢?
那麼到底,什麼是「平等」呢?
那麼到底,什麼是「協作」呢?
那麼到底,什麼是「分享」呢?
對於略有文化的人而言,我不需要對這個八個字再進行普及了吧?我們把「互聯網的四大靈魂」搞清楚之後,還有一個概念需要普及--互聯網的存在,對於我們現代人類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這個問題不想清楚,奢談互聯網+也還是扯淡!
那麼,互聯網對於我們網民或者網路從業者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根據我的調研以及我個人的武斷定義,互聯網對於我們人類最大的價值就是「打破空間、瓦解時間」。
對全球而言,互聯網上沒有國界;對於國人而言,互聯網上沒有省域,換句話說,互聯網本身就是去中心化的;因此,現實空間在互聯網上被全面消解(阿里是跨境的、京東是無省份的)。再說時間的碎片化,傳統生活觀念的人可能在夜裡11點酒睡覺了,但真正的網路原住民是沒有日夜區分的,他們可能凌晨6點才會睡覺(因此,他們經常半夜坐在馬桶上購買商品,而傳統企業均已莊周夢蝶了)。
從馬上實現的角度著手------「互聯網+」的1.0版,就是運用互聯網的「四大精神」和「兩大價值」來做減法。
具體要怎麼減呢?減掉哪些呢?
依我看:
1. 首先要減掉的是「企業的集權化管理」
所謂的網路時代,其實就是商業上的民主時代,過度的集權化會導致企業戰略的個性化偏離,而很多傳統企業(包括國企)之所以虧損嚴重,這跟嚴重的管理集權有莫大關係,一個領導的個人策略一旦被定義為五年戰略或者十年戰略,這個企業所要交出的「集權代價」可能是災難性並且不可逆轉的,互聯網的節奏是隨時迭代,而我們傳統企業家的思維已經固化到五年一代十年一代的窠臼里,叫他轉身?除非你是他爹,如果你說他落伍了,他可能笑著笑著就幹掉你了!集權,就等於「其他人閉嘴」。這是現代商業的死結。
因此,第一個要減掉的是「集權」。
2. 就是要減掉人浮於事的臃腫的人事結構
當小米已經發動扁平化管理,幹掉大部分中間管理層的時候,我們的很多企業還在為中層管理人員如何增加工資而犯愁。其實,本質上說,當互聯網的交流通道(溝通渠道)開始發達的時候,中間層已經是大型企業的雞肋部門,很多事情的上傳下達用一個微信就可以搞定;多了中間層,無疑就多了一次溝通成本,更要命的是,很多中層為了顯示自己「手中有權」而人為「修正」上層的核心思想,目的就是要逼迫下面人「妄揣聖意」以致溝通失效被不斷延期。
說句狠話,既不能賺錢、又不能落地的中間層,要他幹什麼?只為了發工資發福利來增加管理成本?
一切不能賺錢和不能落地的中間層都應該被幹掉!
直接施行垂直化管理,老總的策略以微信直接傳達即可。
3. 減掉過時的「企業文化」
很多大型企業的企業文化已經不再適用於新時代,尤其不適用於互聯網時代。我都不想犀利點評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企業文化」了,你們自己看看這些「文化」是不是你們「虧損、倒閉、破產」的核心。
1. 效率成就品牌,誠信鑄就未來。
2. 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3. 計劃是時間的最好保障,時間是效率的堅實基礎,效率是行動的優化大師,行動是成功的唯一途徑。
4. 建設節約型企業從我做起,節約就是效益節約就是增效。
5. 實施三大戰略創信譽,培育企業文化樹形象。
6. 因為有我,所以會更好。
7. 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可能。
8. 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
9. 只有勇於承擔責任,才能承擔更大的責任。
10. 多點溝通,少點抱怨。多點理解,少點爭執。
11. 自我提升,良性競爭。相互欣賞,相互支持。
12.團結一條心,石頭變成金。
13. 強化競爭意識,營造團隊精神。
14. 您的自覺貢獻,才有公司的輝煌。
15. 追求客戶滿意,是你我的責任。
16. 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
17. 只有不完美的產品,沒有不挑剔的客戶。
18. 愛護公物,珍惜資源,勤儉節約,共同發展
19. 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這樣的會議是屬最浪費的行動。
20. 我們極度鄙視一切亂丟亂吐等不文明行為。
21. 以廠為校,以廠為家,互相學習,互相關懷
22. 找方法才能成功,找借口只有失敗。
23.爭取一個客戶不容易,失去一個客戶很簡單。
24. 每個人都是你的客戶。
一切不能被執行的文化都是無效文化,一切無效的文化就是狗屁文化。
不信你委託一個外人打聽一下你自己的員工如何看待貴企業的「偉大文化」,他們一定會通過第三方明確告訴你----------那都是狗屎!
目前的互聯網文化講什麼?用戶粘性、用戶體驗、流量、要麼狠要麼滾、錢,發錢、再發錢!
沒那麼多虛頭巴腦不被執行的「沒落文化」!
4. 減少成本累加的「中間環節」
很多企業死就死在「中間環節」,一個商品,從生產出來到消費者手中,要經過一級二級三級四級批發,這是傳統企業的固定玩法,還美其名曰「渠道為王」!
季度業績搞不起來就逼經銷商囤貨囤貨再囤貨,年度業績搞不起來再逼經銷商移庫、調庫再轉庫。你們能不能換個玩法啊?到互聯網上來走兩步,明明白白做市場,輕輕鬆鬆看消費,敢不敢啊?
做現代市場,中間環節越多風險就越大,你傳統的競爭對手現在都已經淪落為難兄難弟,而真正的競爭對手都潛伏在互聯網上,他們於你而言都是隱形的,不需被重視的、無須研究的,但是呢?
支付寶為什麼讓銀行巨頭害怕?微信,為什麼讓運營商霸主頭痛?微博,為什麼讓傳媒業在生死邊緣裂變?滴滴打車為什麼讓計程車運營者恐懼?門臉服裝店為什麼大量倒閉?美妝行業巨頭為什麼也步步退守?直達!讓商品以出廠的方式直達消費者行不行?別再做中間環節,別再累死自己!
5、 減少累贅的「品種齊全」
諾基亞怎麼犧牲的你知道吧?它死就死在品種上的一應俱全,無論你什麼年齡什麼階層的手機我都能滿足你,然後,它死了!
我們再來看看歐萊雅,它算是化妝品領域的巨擘吧?但是,它的BB霜輸給了韓束!但是,它的面膜輸給了思埠!但是,它的美白輸給了珀萊雅!
下一步呢?歐萊雅原先的品類可謂滿足全人類,但是,互聯網企業只跟你玩「單品突破」,也就是兵書上常說的「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它們完全聚焦化,集中優勢兵力,只打你最薄弱的環境,你老大巨頭有幾次機會正面迎敵?還沒等你開完戰前動員會議呢,那邊的戰場就已經覆水難收了,你還怎麼討論下一步啊?
它們(你的敵人,是隱形的、不起眼的、你看不上的)悍然起身,一招制敵,你連反擊的機會都未必有。
「互聯網+」與「+互聯網」本質上相同相通,但從行文順序不同看出,兩者具體含義上存在差異。認清其異同,釐清其關係,對於小到項目操作的微觀層面,大到國家行動層面,均有意義。那麼,它們異在何處呢?首先,兩者站位不同。「互聯網+」更多強調「逆襲創新」。大體而言,電子商務是互聯網向商業的逆襲,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向金融業的逆襲,互聯網傳媒是互聯網向傳媒業的逆襲……這種由「新」向「舊」的突入式擴張,已經造成了強烈的震撼,而且這也許只是開始。「+互聯網」則更多強調「順勢創新」。比如工業互聯網、金融互聯網等,主要是傳統行業以既有業務為基礎,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理念,提高為用戶服務的效率和質量。迄今為止,幾乎沒有一個行業會輕視對互聯網的利用。很多大中型企業雖然面對媒體比較低調,但實踐中也已在「智能化工廠」、「大量訂製」等方面摸索良久了。其次,兩者優勢不同。「互聯網+」有新技術優勢、體制機制優勢和更廣泛的社會支持,容易產生爆發性增長。互聯網技術是基礎,再加上其優惠的價格、便捷的操作、舒適的體驗,足以贏得巨量消費者。如果再在體制機制上做一點突破,其爆發力往往令互聯網企業自己也始料未及,比如,在利率管控的大背景下,一些互聯網金融產品就能以資金回報率上的小小差異,把原本在銀行的龐大存款吸引過去,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和爭議。網上購物、網上看新聞、網上金融……莫不如此。這個長長的清單,正在快速覆蓋著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吞食著一個個原本屬於別人的天量市場,由於想像空間巨大,哪怕它有瑕疵,增勢也仍然如虹如飈無法阻擋。相對而言,「+互聯網」擁有的是存量優勢、行業標準優勢和公信力優勢。一方面迫於外部特別是互聯網企業的壓力,一方面迫於內部問題導向的壓力,傳統企業正熱情利用互聯網技術提高自身服務客戶的能力。這一塊雖然輿論聲勢不大,但其勢力版圖並不小。從國際上看,德國的「工業4.0戰略」,美國的「工業互聯網」等,都可以大致歸為「+互聯網」的陣營。利用互聯網對自己進行自我創新甚至自我革命,具體到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企業可能命運各異,但總體上這條路是符合「繼承—創新—再繼承—再創新」這條歷史邏輯的。再次,是主導者差異。根據上述兩個不同之點推論,「互聯網+」的主導者往往是互聯網企業,從技術、商業模式、資金、人才等方面看,都是互聯網企業主導著融合進程。「+互聯網」則正好相反,主要是傳統企業在主導著融合進程。「互聯網+」的概念,經過總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已經火遍大江南北,但這並不表示「+互聯網」不應該被重視。首先,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的表述是:「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仔細品味,「互聯網+」行動計劃是包含了「+互聯網」的,二者形式上是一體的,本質上是相通的;其次,從發達國家情況看,他們非常看重「+互聯網」,如德國高度重視工業4.0,美國特別倡導工業互聯網,日本關注科技工業聯盟,由於中國存在巨大的制度創新壓力和空間,需要引入新的制度創新型力量充當「鯰魚」,所以,「互聯網+」才以其體制機制靈活創新的優勢脫穎而出。即便如此,為了盤活龐大的既有產業優勢,寫好「+互聯網」這篇文章也相當重要,只有成功啟動這支重兵,才能下好「互聯網+」這盤大棋。
個+號的位置變化耐人尋味。過去,無論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還是深度融合,都是「+互聯網」概念,即傳統產業是主體,互聯網只是工具。工具的最大特點是被動。再好的工具,只有被利用才有價值,這就是工具的特徵。工具化是工業3.0階段互聯網的主要特徵。在3.0階段,互聯網作為具有革命性的工具,的確可以擴大和提升信息交流的空間和速度,從而讓傳統產業不僅生產效率繼續有所提高,而且使得消費效率獲得極大提升。特別是網路銷售平台的建立,讓消費過程變得更加高效、便捷。如果說以蒸汽機和電氣化為代表的工業1.0和2.0所運用的是力學原理,解放的是體力,解決的是產能,那麼以信息化為代表的3.0運用的則是數字手段,延伸的是人類的眼睛和耳朵,主要解決的是生產效率和消費效率之間的矛盾。但是在這一時期,互聯網仍然是工具,因此傳統產業的基本形態並沒有因互聯網的加入而改變。 我們再看「互聯網+」。在工業4.0階段,互聯網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信息網路,它更是一個物質、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聯網,互聯網傳遞的也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它還可以包括物質和能量的信息。互聯網自身的演進導致了它角色的變化。某種意義上講,今後的互聯網已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工具,它會上升為矛盾主體,從設計、生產、銷售到售後的全流程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傳統產業則可能變為被+的對象。
舉個例子,滴滴叫計程車是+互聯網,滴滴叫順風車就是互聯網+了。一個是對傳統行業利用互聯網的手段進行資源整合,而另一個就是由互聯網衍生出來的新的服務模式。
謝邀!
一、「互聯網+」與「+互聯網」二者概念?
1、」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2、「互聯網+」戰略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馬化騰)
3、「+互聯網」是針對傳統行業融合、產業變革所產生的概念,是傳統行業藉助互聯網手段把線下的生意做到線上去,並將互聯網技術融合到產品的生產、管理、銷售、服務等環節中。+互聯網強調順勢創新,是傳統行業以既有業務為基礎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理念來提高為用戶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二、「互聯網+」與「+互聯網」二者有何區別?
1、二者視角不同
「互聯網+」更多強調「逆襲創新」。大體而言,電子商務是互聯網向商業的逆襲,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向金融業的逆襲,互聯網傳媒是互聯網向傳媒業的逆襲……這種由「新」向「舊」的突入式擴張,已經造成了強烈的震撼,而且這也許只是開始。
「+互聯網」則更多強調「順勢創新」。比如工業互聯網、金融互聯網等,主要是傳統行業以既有業務為基礎,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理念,提高為用戶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2、二者優勢不同
「互聯網+」有新技術優勢、體制機制優勢和更廣泛的社會支持,容易產生爆發性增長。
互聯網技術是基礎,再加上其優惠的價格、便捷的操作、舒適的體驗,足以贏得巨量消費者。
如果再在體制機制上做一點突破,其爆發力往往令互聯網企業自己也始料未及,比如,在利率管控的大背景下,一些互聯網金融產品就能以資金回報率上的小小差異,把原本在銀行的龐大存款吸引過去,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和爭議。
相對而言,「+互聯網」擁有的是存量優勢、行業標準優勢和公信力優勢。一方面迫於外部特別是互聯網企業的壓力,一方面迫於內部問題導向的壓力,傳統企業正熱情利用互聯網技術提高自身服務客戶的能力。利用互聯網對自己進行自我創新甚至自我革命,具體到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企業可能命運各異,但總體上這條路是符合「繼承—創新—再繼承—再創新」這條歷史邏輯的。
3、兩者主導者不同
根據上述兩個不同之點推論,「互聯網+」的主導者往往是互聯網企業,從技術、商業模式、資金、人才等方面看,都是互聯網企業主導著融合進程;「+互聯網」則正好相反,主要是傳統企業在主導著融合進程。
三、「互聯網+」傳統媒體的必要性?(重點知識點,注意前後知識點的邏輯,是一個萬能的答題套路。)
1、「互聯網+」成為新時期產業升級、經濟轉型的重要理念和方法論
傳統媒體面臨著轉型及競爭壓力,互聯網成為當前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一個契機;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全方位滲透;挖掘數據價值,消除行業壁壘,新聞的未來是分析數據。伴隨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越來越受到媒體普遍重視,隨之而來的就是數據新聞的興起,因此,我國傳媒業應緊跟時代潮流,深度挖掘數據信息的深層價值,對信息資源進行深層開發,消除行業壁壘。
2、改革運營策略,提升運營水平
經營工作關乎媒體的生死存亡,特別是在傳媒業競爭激烈的今天,我國傳媒業更應該及時突破傳統的運營思維,積極主動的利用互聯網+,形成新的運營模式如C2B、O2O等。
3、重視用戶體驗,實現服務升級
隨著新媒體日新月異的發展,受眾已逐漸變為用戶,意味著以往以傳者為中心已經逐漸向以受者為中心過渡,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已經成為我國傳媒業進行革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VR/AR新聞,H5推廣展示,大數據技術都是推動傳統媒體互聯網化的有力工具,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30周年的專題報道中,網易新聞推出的「H5新聞+VR完全還原事故現場」的專題報道,全新的報道方式給用戶帶來了全新的閱讀體驗,傳播效果也大有提升。
傳統媒體的互聯網轉型一直是近年來學界業界的關注焦點,「互聯網+」概念也一直在各種討論中被屢屢提及。而在傳統媒體轉型的十字路口,我們需要更新一種理念,即「互聯網+」不是關於傳統媒體如何更好利用互聯網工具的理念,而是關於傳統媒體該如何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大環境而實現轉型生存的理念。
四、如何實現「互聯網+」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內容擇取要點)
§
1、思維轉型
§
由新聞思維到互聯網思維
(1)統的新聞思維指導下的新聞報道強調的是新聞的點,忽略了新聞的面,往往沒有把新聞事件放在一個系統化的環境下進行剖析,沒有從用戶需求的真正核心資訊上去進行解讀,互動性也很薄弱。因此當互動性更強、呈現方式更新穎、新聞之間通過超鏈接關聯性得到加強的互聯網新聞出現時,用戶自然會轉投至它的懷抱。
(2)在自媒體改變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媒體競爭格局的當下,要想更好地擁抱「互聯網+」,傳統媒體更需要依靠多年積累而來的影響力、獨特的新聞視角和鞭辟入裡的新聞解讀能力,保持並突出自身專業內容和原創優勢。同時,還要適應新環境下用戶需求的變化和多元化的特點,轉變內容運營的思維,實現從傳統的新聞思維到以產品思維、服務思維、數據思維和互動思維為中心,即互聯網思維的轉變。(依靠傳統媒介品牌影響力,保持內容優勢,提升對新聞信息的解讀能力。同時要適應用戶多元化的特點,實現傳統的新聞思維到互聯網時代產品思維的轉變。)
(3)在「互聯網+」語境下,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要更加註重將每篇新聞視為一個產品,通過這一個個的新聞產品,去吸引用戶並留住用戶。而每個新聞產品的誕生,都必須要緊密契合用戶的好奇、需求,要有新型的呈現方式和結構方式,要有全新的解讀視角和系統梳理,要通過跟用戶之間的實時互動發現新的報道角度或修正之前的報道。
(4)同時,傳統媒體的內容還需要從為用戶解決問題的服務思維上著手,真正使得自身的信息發布有價值;要善於利用互聯網數據和自身積累的數據去進行嚴謹分析,而非停留在主觀的評論和臆想之上;要加強跟媒體用戶之間的互動,徹底拋棄高高在上的自得感和不重視「受眾」的想法,將「受眾」當作「用戶」對待,生產真正符合用戶口味的內容。
§
2、平台轉型
§
變內容平台為經營平台
(1)變內容平台為經營平台是由互聯網的商業屬性決定的。互聯網更加強調商業應用,商業屬性是互聯網的一個重要特點。傳統媒體原有的產業規模和價值受到衝擊,當下只有將傳統媒體從內容平台轉變為可以連接用戶、連接客戶和連接資源的平台,即將其視為經營平台,才可能跳脫出困境,迎來新發展。
(2)傳統媒體一直遵循的是「二次售賣理論」的盈利方式,簡言之,即先將內容賣給受眾,再將受眾賣給廣告主,以此獲得廣告售賣收入。在「互聯網+」的當下,傳統盈利模式被顛覆,傳統媒體亟需找到在新營銷環境下適合自身的盈利模式。
(3)浙報傳媒在面臨傳統盈利模式被顛覆之時,提出了「新聞+服務」的概念,就是用服務來集聚用戶,用新聞來傳播價值,新聞免費,服務收費,以此解決了自身商業模式的問題。浙報集團的新媒體轉型已經成為傳統報媒轉型的標杆,其他傳統媒體當然也可以從中借鑒以「內容+商業服務」來實現轉型的經驗。(可以作為經典事例)
§
3、產業鏈轉型
§
構築傳統媒體+新媒體的全新產業鏈
(1)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對紙媒最大的衝擊就是顛覆了其既有的盈利模式,雖然新聞仍然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但正如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邁克爾·舒德森所言,以什麼形式閱讀新聞,其實沒那麼重要。新聞是必需品,而報紙並不是。
(2)保證內容資源的先天優勢,在媒體融合過程中應該更好地扮演內容提供商的角色,凸顯其在內容領域的獨到價值。具體而言,要實現由簡單採訪、淺表新聞到獨家新聞、追蹤報道和深度解讀的轉變,在垃圾信息充斥網路的時代,展現傳統媒體作為專業機構的專業性與獨特價值。
(3)但是,傳統媒體不能僅靠內容上的優勢而不延長原有產業鏈。因此,這就要求傳統媒體必須在凸顯自身在內容上的專業性和獨特價值的基礎上,結合新媒體的技術優勢與特性,實現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深度融合,構築起傳統媒體+新媒體的全新產業鏈。
五、歷年真題梳理
談談你對「互聯網+」的理解?(2017年北京師範大學考研真題)
你怎麼理解平台媒體還是啥,你對「互聯網+」的認識?(2017年蘭州大學考研真題)
對小米,百度,騰訊,互聯網思維的看法?(2015年北京大學考研真題)
試從新聞生產與受眾的角度分析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給新聞業帶來的影響?(2017年中山大學考研真題)
2016年廣告營銷渠道投放增長呈現互聯網&>電視&>廣播的趨勢,請對這種趨勢闡述你的理解?(2017年武漢大學考研真題)
「在互聯網+」時代,應如何轉變傳播觀念?(2017年西北大學考研真題)
越來越多的人在議論互聯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熱衷於在講話稿中加入互聯網+,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轉身於互聯網+,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互聯網+?是不是把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物理的累加就是互聯網+了,例如一個賣土豆的把土豆子放到網上賣就可以講自己是互聯網+企業?顯然不是的。我個人理解的互聯網+其實是:「充分利用互聯網自由,共享,無邊界的思想與內涵去整合改造傳統行業中的資金籌備方式,資源籌備方式,用戶來源方式,成交方式,利益分配方式,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完成整個行業的顛覆或創新,並且這種創新一定是以推動更強更便捷的生產力,創造更具有人文關懷的客戶體驗為目的的,在這種思想下,廣義的互聯網+其實不僅僅限於互聯網+,還可以是人際網+,產業網+,地域網+」。
互聯網只是種工具,我們不需要神話和妖化了的互聯網。在生活中,觀察現有的生存方式,結合互聯網這個工具,能使用這個工具使得中間的利益鏈減少或使得其符合人的基本需求並提供便利。思維是什麼,思維是由一種工具形成了一種體系,再由一種體系形成了一種思想!你怎麼用這個好這個工具,形成了這種思維。現在太多的人談互聯網了,恰恰他們連基本的互聯網技術都不懂,或用金融的角度看問題,看創業,看互聯網,這些人捧出來的產品很難有像微信從人們心理.生理需求出發的產品了。那麼需求又來自了這個產品經理平生閱歷以及思維方式再形成了他自己所認為的痛點,這簡稱"自嗨痛點"。好產品基本看產品經理對痛處的了解,將自己的處境自己的痛楚與他人分享你願意嗎?試問現在諸多產品人有勇氣挑戰痛楚或正處在人生的低谷嗎?還需要把自己處在的低谷的處境和痛的感受告訴其他,使用其他人的意見±法完善產品,這無非為破釜沉舟!
一個是運用互聯網產生業績,一個是生硬的與互聯網結合,不一定有效益。
+互聯網是在已有前提的新的盈利模式,互聯網+則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的運營模式
一種是+互聯網,一種是互聯網+。這兩個有什麼不一樣?
+互聯網:很多人希望把傳統行業跟互聯網結合,這是一種術,比如說我在互聯網開一個店賣東西,在互聯網上打廣告,甚至是你在互聯網上雇水軍黑老周,雲計算,大數據,這些做法都叫+互聯網。因為沒有改變某一個行業或者說產品的本質,你只是利用互聯網把它改的更加有效率,不會產生爆炸性的指數級的變化。這種做法是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最簡單的。
互聯網+有什麼不一樣呢,可以理解為利用互聯網的思維,去指導一個產品或者一個行業去改變它的產品體驗,看待用戶的方式,它和用戶的連接方式,改變它的商業模式,從而產生真正的資源重新配置,產生化學反應甚至是核反映的效果。
一句話總結,「+互聯網」是一種物理的疊加,更多的是改善社會上的經濟存量,但「互聯網+」是個化學問題,是個創造增量,創造新的東西。
「互聯網+」的出現是傳統互聯網創業時代終結的標誌,也是線上創新進入瓶頸期的標誌。線上跟線下的互動可以配合產生千萬種可能,排列組合是無限的。
大尾猿社團管理服務軟體是為社團提供的一款以互聯網為工具,結合社團實際工作情況的互聯網應用管理軟體,實現創新「互聯網+社團」模式。旨在合理安排社團日常的管理工作,解決對於社團會員服務的手段太過單一導致的社團管理制度不嚴謹,資源信息不透明,社團與社團之間、社團與其會員之間溝通管道不暢通、會員服務不到位等問題;以及在會員服務方面,容易出現拓展會員不容易、會員參加活動不積極、留不住會員等問題,打造屬於自己的集創新社團發展理念、革新社團運營模式和便捷社團管理手段於一體的平台。
推薦閱讀:
※網路延遲是怎樣產生的?
※為什麼有些程序員喜歡用《V字仇殺隊》面具當頭像?
※如何開拓一個互聯網或者物聯網的新興市場?
※為什麼「嘀嘀打車」要改名為「滴滴打車」?
※眾多網址導航中,哪個最好?理由是什麼?
TAG: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