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如果面對的是一個勵精圖治的朝代,還能打贏中國嗎?

假如八國聯軍裝備人數都不變,面對的甚至是更久遠的初唐盛世的政府及軍隊,還能取得勝利么?若不能,如何解釋為何解放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就能打贏非對稱戰爭?(對朝鮮戰爭勝負因素的觀點太多,小生暫且將其全部歸功於英勇的解放軍,不喜勿噴)


第一,先閱讀一下天朝的崩潰,了解一下鴉片戰爭是怎麼輸的。

至少你可以對封建王朝的動員能力和反應效率有一定的了解。

想像一下你打一局war3,你知道的所有情報都是一分鐘以前的,你看看你能不能打贏。

第二,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對東西的理解的代差比裝備的代差重要的多。

1900年的中國軍隊已經有了所謂的西方裝備,但是還是沒用——沒有相應的理念配合的話,槍炮和燒火棍沒多大區別。


八國聯軍發生在1900年,中國國門第一次被打破是1840年~但實際上,西洋人對中國的試探從鄭成功的年代就開始了~

我想表達的是,一個勵精圖治的朝代,要看他們怎麼做,特別是在對外交流開始後~如果持續閉關鎖國,那麼被打破國門是遲早的事情,八國聯軍是一個必然結果,而不是偶然事件。不在1900年,也會發生在1910年,1920年……


初唐~您就珍惜點人命吧。

這個事情真不是態度就能決定一切的。

至於朝鮮,山地作戰和京津這種地方對裝備和指揮的要求完全不同,以五十年代的軍事技術而言,單純從軍事上,聯合國軍優勢十分有限,即使有,山地作戰條件也抵消了很大一部分,加上聯合國軍其實始終在收著打,政治對軍事的限制非常厲害。

其實即使是今天,山地作戰也是一個大難題,沒有很好的可以形成非對稱優勢的解決方案,也沒法有限的控制傷亡。沒辦法,畢竟主導二十世紀軍事發展的兩次大戰都是以平原為主要環境打的。


前面一堆答案都是批判題主的,雖然說得也都有道理,但都稍嫌老生常談了些,無非是制度啊,民族覺醒啊裝備代差之類,但其實題主的問題可以做一個很有意思的引申,也就是如果歐洲人的大航海時代、工業革命以及文明崛起不是在清朝,而是在更早的時候發生,會發生什麼?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架空歷史問題,但卻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我先試著回答一下:

1. 如果西歐文明崛起時,中原大地是春秋戰國之時,會發生什麼?

我的判斷是,現在這片土地應該會相當甚至高於日本,全盤西化但卻充分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經濟發達技術先進,得世界尊敬。

雖然周禮的天下觀會受到巨大的衝擊,但由於春秋戰國本就是封建廢而諸子出,各個諸侯國為了與鄰國競爭一定會競相引進西方技術和器物,進而發現其背後的制度和文化。黑船叩關會在上海或天津同樣上演。由於春秋戰國本就是思想活躍,體系未立之時,孔孟大概會像福澤喻吉一般毫不費力地將儒家理論與西歐政治哲學融合,後世漢儒的皇權儒學不會出現,宋明理學更是無從出生。

更重要的是,法家將根本不會有抬頭之日,王權還沒來得及成長為皇權,就已經被憲政和法治原則捆住手腳。由於儒家三代之治的理想本就和西方文明有相似之處,春秋各國大概會紛紛融入現代文明,成為經濟體量和文明程度不遜於歐洲的發達地區。

這樣的中原不會是一個中國,而是十幾個甚至幾十個邦國,在春秋分封的基礎上發展成為現代化單一民族國家,大晉民國、大蜀聯邦(國師為張道陵,歷代張天師為名義國家首腦)、百越酋長國、大燕民國、大楚聯邦。魯國很可能因為擁有孔子成為文化強國。宋國因為有墨子成為工業技術強國,生產世界上最好的飛機發動機。周天子所處的大周、鄭、陳及北蔡聯合王國成為東亞的核心,周王室婚姻將受到十數億民眾的矚目,遠超日本天皇和英國王室。

有一種可能是在儒家的認同感染力下,中原各國基於文化認同形成一個鬆散的邦聯,成為類似於英聯邦的諸夏聯邦,其核心是周天子所在的君主立憲國家,首都在洛邑。

2. 如果歐洲人打過來的時候中原大地是在唐宋之時呢?

我的判斷是,現在這片土地就應該相當於韓國,雖然也很發達但不及日本。中原仍然可能因為文明差異衝突發生戰爭,但最終仍會將中原導入現代化進程,誕生一個或多個民族國家。

當然了,中原大地分裂程度會比春秋戰國小得多,大致上是分成宋和契丹。但是宋和契丹的皇室很可能難以保全,即便保全也可能要經歷流血的內戰,因為當時的皇權已經過於強大,很難順利轉入君主立憲政體。但是,至少日本侵華髮生的可能性很低,因為唐宋之時日本尚處於學習階段,不存在崖山後無中國,禮失而求諸野的情況,所謂東亞共榮圈更是無從談起。此時日本應該會兼收東西方典章制度,各方仍會形成競爭之勢,但不至於差距太大到甲午的程度。

俄國是個比較難以判斷的勢力,取決於我們將俄國歸入東方還是西方。我認為應該歸入西方比較合理,否則就對西歐文明的蝴蝶效應太大。當然這樣一來就無法安排蒙古和突厥、阿拉伯之類橫跨東西的歷史角色了,只能勉強假定斯拉夫人經歷了類似於金帳汗國的進程所以仍然充滿了不安全感,沙俄仍然繼承了東正教拜占庭的世界角色(這就必須假定阿拉伯人和突厥人仍然神奇滴扮演了相同的歷史角色,架空真不易啊)。如此,假設沙俄仍然會崩潰,赤禍大概仍然會發生,並對東亞造成巨大的壓力。或者退一步說,即便假設莫斯科大公國從未進入亞洲,一個參與了西方歷史進程的亞俄仍然會是個危險的存在。

但好在宋儒雖然已經喪失創新活力,但至少還有節操,所以不會輕易接受北方的盧布。如此,少數投機者的出賣大概不會對大局造成影響。

3. 如果是在元明以後呢?

如果是在元明以後,行省制度一旦實施,原先的地緣和組織被破壞殆盡,那什麼時間段都不重要了,因為統治者自身都是早晚要完蛋的,至於怎麼完蛋只是歷史進程的細節問題。

為什麼這麼判斷?因為文明的發展有其自身規律,而發展到清朝的中原大地已經不可能再與西歐文明對接了。

正如前面很多人說的,清朝絕對不能算是個不勵精圖治的朝代。其次,就算清朝人廢柴,滿洲人是無文蠻子,中原為什麼被滿洲人說占就佔了?人家滿洲人當初不過是南下打劫,可不是憋著要逐鹿中原的。

所以說,中原能被滿洲人征服本身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連滿洲人都能征服你,英國人還征服不了?不是滿洲人太強,而是中原本身已經成為食人樂園,秩序崩潰,野獸率眾而食人。但凡有個人願意來做皇帝,大家就巴不得了。相比之下江南之地秩序未亂,對滿洲人就抵抗的厲害一些。

換句話說,一個自秦漢以後每幾百年經歷一次治亂循環,每次改朝換代都要血流漂杵,屍山血海,損失大半人口的大陸,對誰都是一個無法承擔的重擔。

東亞文明發展到元明以後,皇權已經強大到壓倒一切的地步。皇帝有無上的權力,但相應要付全部的責任。皇帝要教化民眾,組織官僚,賑窮濟災。當了清朝皇帝,早上4點起床,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沒有節假日,整天擔心自己的權位和歷史上的形象,哪像那些不用負責任的官僚清流那麼好當?

可以這麼說,元明以後,當皇帝幾乎就是註定要斷子絕孫的,全家不得好死。滿洲人屁顛屁顛跑過來做這個皇帝,只能說明滿洲人煞筆。你看看最後滿族的下場,民族被同化,語言滅絕,世代居住之地滿洲也丟了,何止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簡直是被詛咒的悲劇民族。

所以,真正問題不在於八國聯軍打不打得過清朝,而在於這八個國家是因為什麼腦子抽抽了,聯合起來要打進北京。打進北京圖個啥,以及之後為什麼又撤走了?

英國要上海香港,德國要威海旅順,日本要滿洲,其他還有天津、廈門之類,要麼是通商口岸,要麼是交通要道,要麼是無人居住之地,哪一個是中原農業地區?說白了,人家只是要你的資源和市場,做生意、發展自己,誰管你內陸?你中原內陸本來就糜爛不堪,隨便怎麼亂人家都不想管,求他們來治理都求不來,誰能管得了那麼多沒有教育,無法形成生產力和消費能力的農民?只有那些狂熱的傳教士為了宗教信仰才會深入內陸。這和西歐在非洲的殖民過程是一個道理。

可以這麼說,從宋滅以後,歷史上誰佔了中原,誰就倒霉,輕則元氣大傷,重則滅家滅族。日本當初如果只守著東三省,屁事沒有,到現在還是滿洲國,就因為軍部煞筆打進中原,直接被坑死。蔣光頭如果固守華南華東基本盤,也不至於最後要退守海上孤島,到如今黨派被島內新世代徹底推翻,屍骨無存。

所以,咱們的領導人就說了,咱們國家最大的功勞,就是一不輸出貧窮,二不輸出革命,你老美還好意思指責什麼?革命和貧窮這兩樣東西說白了是一樣東西,就是亂,教育亂、社會組織亂、人心亂,這些亂咱們國家都自己兜著了,自己拿人命、財力物力填進去,不給其他國家添麻煩,這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可以說,為了給世界秩序做貢獻,咱們黨和國家領導人是勉為其難佔了這塊兒地,管著這些人,真是不容易。


明中期朝鮮半島壬辰戰爭,交戰雙方(中、日)都是火器初期水平(火繩槍、前裝炮),大抵上可以作為戰鬥力參照;往後看,明末清初,國姓爺收台一戰,雖然是從人數上碾壓荷蘭東印度公司,不過雙方的火器應用程度也不低;再往後推,清初雅克薩對俄羅斯一戰,不落下風。然後回答問題:同等的技術水準之下,一個精明強幹而且具備足夠的組織動員能力的王朝,應該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應對八國聯軍的入侵——但問題在於,這個前提條件(開明進取封建王朝)如果存在的話,那麼以其強大實力作為後盾而進行的外交,根本不可能導致八國聯軍的狀況。因此我認為貼主的問題是一個偽命題。


應該還是不可以的,一個人的意志可以減緩歷史的前進步伐,但要逆轉潮流是完全沒有可能的.

晚清的中國所面對的對手,是工業革命前後的西方列強.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這本書裡面描述了在這一時期,西方國家早已擁有了能夠精確定量的分析和調配國家資源的能力,比如某個地區的稅賦狀況或者人口分布等重要信息.相比之下,帝國制度下的中國,是不具備這樣的能力的,即便是掌握的定量信息,也是相對過失的或是不夠準確的.這樣就從根本上導致了國家動員能力的差距.中國雖大,但是不但無法合理分配資源,甚至連哪裡有剩餘資源都無從得知.兵力和資源無法送上戰場,也就導致了前線的被動.

其次攻守態勢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清朝縱有百萬軍隊,但是被廣闊的海疆稀釋之後,就顯得到處都是軟肋了.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只有一萬多人,但卻可以集中用於一個目標,這也就造成了對清軍的局部優勢.即便清軍可能在戰場上面仍然戰有人數優勢,但是火力上的劣勢卻是必然的.而且英軍炮艦對岸射擊,沒有射程的清軍是沒有辦法組織有效反擊的,而且這種情況必然會導致軍隊的士氣低落,從而加速崩潰.

第三,清朝所處的時期,中國帝國制度已經確立了兩千年,國家普遍是由文官代理的.這種制度的精髓就是天下是皇帝的,文官只是幫助皇帝代管.既然土地和人民都不歸文官所有,外敵入侵的時候兒文官自然沒有堅決抵抗的意志.唯一能夠約束文官的,也就是有道德了.而八國聯軍或是英法聯軍,完全就是為了掠奪利益而來,這樣的虎狼之師豈可小覷?至於軍隊,經過幾百年的養尊處優清軍的八旗兵早已不堪一戰,而綠營兵大多是臨時徵召的農民,而相比早已軍隊職業化的歐洲列強,戰鬥力的差距簡直是天差地別.

和其他朝代相比,清朝的皇帝還都算是勤政,沒有出過什麼昏君.大清敗於列強之手只能說是歷史的必然.千瘡百孔制度,日暮西沉的帝國,明君英主只能挽救一時的衰落,而不能阻止最終的滅亡.


孫子兵法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謀和交都需要對對方有充分的了解,都閉關鎖國了,還談什麼謀、交,勵精圖治?你往哪裡勵精圖治?你連勵精圖治的方向都不知道,撐死了就是培養多一倍的義和團出來。


我發現我們教材里講的歷史規律啊,還有什麼我國制度落後註定這些真是有點帶壞大家了。

這個影響是有的,但不要把它想的太固定。任何理由,都是可分解的。

打不贏,中國或許有喘息的機會和改革的願望能趕上西方。

更可能是開始的英法聯軍就打不贏,然後中國有所改革。就更打不贏了。

樓上說的中國制度落後,反應慢。是啊。

中國王朝是有半衰期的,清朝二百多年積弊已久,體制之大又無法即時作出反應,所謂制度落後就是這樣。

繼而新政府勵精圖治。

對中國來說改朝換代是一種改革的機會

所以基本上中國可以幾百年改一次制度,橫掃一切舊規則制定者所帶來的改革能量是很大的,如果1800年中國改朝換代了,做出適應新世界的改革也是很可能的。

所以我感覺西方人來到東方的時間,對我們來說是有點吃虧的,清朝當時還沒出現統治危機,一個仰仗於舊制度的集團並未開始衰落,一切新制度要立足,受到的阻力也是過大的。

題主說了一個「勵精圖治的明朝」,那麼我相信它的改革活力是足夠大的。

即使改革總需要使一些人獲益來保證制度運行,但這個利益集團的活力來源還是可變的。所以完全不排除它能夠主動進化出適應世界潮流的動作,甚至為自身爭取到更好的未來。


如果是勵精圖治的朝代 根本就不會打這場仗


要搞清楚一點,八國聯軍實質上的目的不是侵略中國,而是止亂,保護各國在華公民的安全和財產,順便收清廷一筆賠款和保護費,因為當時的清政府已經完完全全喪失了對京城周邊局勢的控制能力,沒這班洋鬼子進京平亂,清廷和老佛爺是死是活還不知道呢。

別說是個勵精圖治的朝代,就是在拳亂興起的十年前(甲午戰爭之前),也不會出現八國聯軍進京這種醜事。


朝鮮戰爭我們最多和老美打了個平手,沒有打贏的說法,雙方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了。

唐朝放到近代來,更慘,還是lz覺得封建社會就是不發展的?所以漢唐和明清沒區別?多看書,封建社會雖然落後,不代表沒有發展。

知乎問題也應該經過審核。


沒有如果


不知道題主是否玩過維多利亞2,那人口,嚇都能嚇死你。如果不在大清朝開化之前把它打殘廢,那麼你就等著老佛爺的六百多坦克旅開進莫斯科吧。


從題目上看,題主應該覺得"古代一直都沒什麼變化,秦漢到明清基本上差不多"吧,事實上單單唐朝前中後期都差別特大。現實中的政治可不是一句「勵精圖治」就行的。我們現在看那個時代,好多問題都可以總結成體制問題,但是這些體制的形成可不是偶然,而是在種種因素(比如說各個派系的利益衝突,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造成的嚴重不自信)制約下的必然結果。同樣也不可能是說改正就改正的。光緒試過,結果就是戊戌政變,然並卵。

俗話說的好,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那個啥來著忘了


對,八國聯軍挺勵志的…


不用勵精圖治,但凡正常國家都不會和世界最強的幾個國家宣戰的


思想局限下的勵精圖治 意義感覺不大

一個人的意志 不能控制所有人的意志 而在絕對的力量下 意志是不能刀槍不入的。。 嚇尿是早晚的事兒。。


第一歷史沒有假如

第二中國落後的是制度


我的天,自個意淫就得了,還拉著大傢伙一起。


勵精圖治,尼瑪,他們還會來打么?


推薦閱讀:

鴉片戰爭為什麼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如果1945年國共成立了聯合政府,那麼國共雙方的軍隊將會以怎樣的形式存在?
如今怎麼評價《建國大業》電影以及其相關?
中國建國至今有什麼重大成就?

TAG:歷史 | 中國近代史 | 清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