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無意識的原子和細胞經過組合會成為有思維意識的物體?
我想引用理查德· 道金斯的《盲眼鐘錶匠》來回答這個問題。大概是想向我們解釋,為什麼我們會覺得這個東西不可思議。
「鐘錶匠」 的觀點最早由18世紀的神學家培里提出。他覺得,就像是鐘錶這樣精密的東西不可能就這樣憑空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更不必說是生命這樣複雜到不知道哪裡去了的東西。
但是道金斯是這樣為進化論辯護的,大自然是一位手巧的拼湊匠,也擁有足夠的時間去拼湊,但是作為創作者本身,他也沒有特殊去設計些什麼。之所以能夠拼湊出有思維意識的生物,也是因為這樣的思維意識有助於他們對於環境做出反應,更好地將那些 「自私的基因」 延續下去。
我覺得這個觀點和他的名作《自私的基因》很類似。但是在這本書裡面,道金斯重點解釋了什麼是「足夠的時間」。
他說有時候他覺得人類的腦子就是被設計來誤解進化論的,讓人以為它難以置信。其中第一個理由在於我們對複雜性的固有印象;而第二個理由更有說服力,我們的頭腦設計來處理的事件,其時間尺度是以秒,分,年來計,至多以 「10年」 為單位。而達爾文理論的累積,需要的是成千上萬個「10年」。因此在這裡,我們失去了我們業已形成的直覺判斷,因此我們需要一點點想像力和一點點幫助才能逃脫困住我們的時間牢籠。就像是我們也需要一點點想像力和一點點幫助來去理解相對論一樣。
舉個栗子:我們高中生物課本上(或是初中?)有工業革命之後,蛾變成深色的例子。我們或許會說,飛蛾顏色的變化只是一個微小的性狀上的改變,並不能作數,可是我們也應該想到,它作出這改變只花了數十年啊~你可以把這個時間尺度換成距離尺度,這就相當於是你從北京步行去拉薩,剛剛走過半條街。又或者,我們假設一個人可以活到100萬年,如果他每年穿越馬路的話,不出五十萬年他就註定會被汽車碾過。
第三個理由,大概是因為我們本身是有創意的設計人,我們的世界中充滿了工業和藝術成就。所以我們會由此判斷,複雜優雅皆是精心設計之象。跳出這樣的直覺是不容易的。又舉個栗子,作為一個業餘圍棋愛好者,我曾經為了寫小說而對人工智慧的棋類有一些研究。以我幾位下象棋的朋友的說法,軟體的象棋和真人的象棋有很大的區別,因為兩者根本就不是以同一種方式思考的,象棋軟體並沒有按照真人世界所熟知的布局規則,套路來進行,而是在以強大計算能力窮舉。如果說象棋軟體還算是有最終目的(率先吃掉對手的將帥)的話,我覺得圍棋軟體的最終目的則有些顯得模糊而這其實可以給我們更多的參考和啟發。目前來說,水平最高的ZEN應該採用的是蒙特卡羅方法,其判斷方式依然是和人類對於棋類的理解大相徑庭的。在這之前,由於圍棋棋盤的複雜度相當高,圍棋界一度流行著「電腦不可戰勝人腦」 的觀點,但是現在,最好的圍棋軟體狀態全開應該已經能下過我了,大概在業餘4段到5段之間,而在縮小的棋盤上,它甚至已經能夠戰勝九段棋手了。有人或許會說,這樣說來難道不是說智能設計是可行的嗎?其實就我個人來說,我覺得這個例子卻恰恰貼近了盲眼鐘錶匠的比喻,我們所擁有的不過是計算機這樣一個擁有強大計算能力的工具嗎,很大程度上,是它的強大的「試錯」 使得我們能在計算世界中使得一方的棋子在某種規則(環境)佔領更多的位置。但是如果要我們給出一種複雜的設計,比如什麼情況下應當如何應對,我們是根本做不到的。而我們所認為的智慧,就在那巨大的數量簡單計算中產生。
最後再說一下,就是這個答案蠻粗略的。道金斯在《盲眼鐘錶匠》里,又是舉出思想實驗,又是舉出大量生物學例子,他甚至在basic上寫了「生物選擇」 的程式,那一段非常精彩。(因為一個很有意思的因緣剛剛來到知乎,希望答得還行......)為什麼無計算能力的硅原子經過組合會成為有計算能力的電子晶元?
如果要拿樓下的話作解釋的話,為什麼不是生物信號喚醒的生物信號重重嵌套呢?為什麼不把大腦看做是是一套高效的運算機器,高效到我們去仰慕它,認為它的運算能力和遞歸能力我們永遠沒能力實現的地步?神經網路是否像光速c是一個絕對值永遠無法實現達到?我認為不,就像那句經典的話,人類總是不相信超過自己能力6倍的事情。科學網—[轉載]世界頂級科學雜誌《SCIENCE》公布的125個科學前沿問題見第二個問題,騷年,投生生物學研究立志解決這個問題吧,必能名垂青史。
我覺得要解答「由原子、分子構成的人是怎麼有意識的」這個問題要分成三個層面:概念層、邏輯層、微觀層。
第一層:概念層。
我認為人類或動物具有意識是因為腦細胞具有三樣基本能力:1、記憶力;2、運算處理能力;3、學習能力;其中,記憶力是基礎,學習能力也是基於記憶能力發展出來的,而運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是基於記憶和學習能力才發展出來的,這是智慧生物與非智慧生物的最大區別所在。
鑒於「人為什麼有意識」這個問題本身就有不確定性,我將它限制為一個更簡單明確的問題:「為什麼人可以問自己:我是誰,並且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人類為了生存而具有認知的主動性,同時因為具有學習能力,因此人類會主動探索未知的事物並通過思考獲得答案。在這個前提下,人類自然而然會思考「我是誰」這個問題,並自己回答它,也許答案並不準確,而且會隨著時間改變,但這就是人的自我意識。
目前的電腦雖然具有記憶、運算甚至通過軟體也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但它們仍然不具有自我意識,關鍵是因為它們只能按軟體設計好的模式去「思考」和處理問題,它不具備「學習的自主性」和「思考的多樣性」。
概念層只能解釋最基本的原理,我也只能回答到這個層面。關於邏輯層,前面有答友提到用計算機內部處理信息的原理來類比,我認為很恰當,有空再來詳細詳解。
最後是微觀層,這個目前在生物學界還屬於未完全解釋之謎,因此我也無法解釋。
其實吧 我覺得思維只是我們的一個定義罷了 從無機到有機具生物活性 再到單細胞可視為功能整體 再到多細胞相互協作、維持穩態。 單細胞有基本趨利避害活動 人類相對高級點也不無道理 一級一級慢慢來的。
為什麼無意識的原子和細胞經過組合會成為有思維意識的物體?
這個問題,問到了當今前沿科學--大腦神經認知科學的核心與關鍵。
大腦神經認知科學,有一個大大的前提,就是首先就確定人的認知行為與意識狀態,是一個物理化學之物質運動的結果。
大腦神經認知科學,現在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是對這一大前提,【人的認知行為與意識狀態,是一個物理化學之物質運動的結果】的重複論證。
但是對於何為物質?當代的物理學已經有了定義,在愛因斯坦相對論以及量子理論的境界下,【何為物質】已經有了新的定義。
20世紀初,物理學家面臨兩大難題。第一個難題涉及光波的粒子性質。由於波動需要媒介,而被認為用來傳播光波的媒介——以太在實驗上並未發現,從而暗示光將具有某種粒子屬性;第二個難題涉及物質的波動性質。利用原子和分子的粒子性質所導出的氣體比熱容無法與實驗測量結果相一致,從而說明物質也具有某種波動性質。
第一個難題暴露出了19世紀兩大基礎理論——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之間的深刻矛盾。這一矛盾促使愛因斯坦創立了狹義相對論(1905),並試探性地提出光量子假說(1905)。不過,相對論並未徹底解決這一難題。由於相對論的成功,場作為與粒子相對立的新的物質存在形式漸漸被人們普遍接受,並成為愛因斯坦試圖建立統一場論並完善量子力學的根本基礎。但是,量子場論的發展卻再一次證明了場與粒子的統一性。必須承認,人們的所有努力仍未最終解決光究竟是怎樣一種物質存在形式的問題。
關於第二個難題,它在歷史上導致了量子理論的誕生,也正是愛因斯坦第一個清晰地認識到這一困難與物質的波動性有關(1909)。愛因斯坦的認識引導德布羅意大膽提出了物質波思想,並最終導致薛定諤發現了量子理論的波動力學形式。然而,儘管人們普遍認為量子理論的數學形式體系已被牢固地建立起來,但關於它的物理意義問題卻一直爭論不休。這本質上仍然涉及如何理解物質的粒子性質和波動性質的統一
在科學已邁入21世紀的今天,我們竟面臨相似的困境。一方面,20世紀初人們所遇到的兩大難題的核心——波粒二象性仍然沒有被真正理解,它的神秘仍在困擾著我們;另一方面,令人回味的是,上世紀初,人們為了解決牛頓力學與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之間的矛盾而創立了新的基礎理論—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然而在本世紀初,人們卻發現這兩個理論之間同樣存在著根本的矛盾;量子力學的非定域性與相對論的定域性之間的不相容問題甚至被稱為20世紀末物理學晴空中的又一朵烏雲。
這就涉及了大腦神經認知科學,現在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是對這一大前提,【人的認知行為與意識狀態,是一個物理化學之物質運動的結果】的重複論證。
也就是大腦神經認知科學,只是在大腦這個定域範圍內,考慮意識與認知問題。大腦神經認知科學,已經排斥了在大腦之外存在意識與認知的因素的可能性。
所以大腦神經認知科學對於天才的解釋,對於半腦人嚴重腦損傷人突然具有強大的藝術創造力,擁有數學、音樂、繪畫能力是視而不見,或者就是封鎖相應的消息。
這是為何?因為天才、半腦人的意識狀態的突然降臨,就是肯定了意識狀態可以來自大腦之外的外部環境。
2500年的佛學早已揭示了,意識可以來自人腦的外部環境,這就是佛學的業力說、輪迴說。
當代科學研究,已經有成果證明人的意識是來自全息宇宙。
量子生物學理論,已經找到了知更鳥就是利用量子糾纏的原理進行全球飛行定位。
生物學的微管研究,早有科學家提出了瀕死體驗靈魂意識的問題的量子理論。
最近腦科學研究證明,大腦的神經元存在11維度的幾何空間。
而物理學的研究也提出,宇宙就是11維度的幾何空間。
這是一種巧合嗎?
上述的種種證明,人腦的意識狀態,是一種量子力學的非定域性狀態。
哲學與量子論
哲學是社會科學的範疇,量子論是自然科學的範疇。以前無論教科書上怎麼強調哲學與自然科學的關係,我都不甚以為然,甚至覺得它們風牛馬不相及。隨著對量子論了解的增多,發現量子論跟哲學居然那麼緊密聯繫在一起。
愛因斯坦創造奇蹟就源於深刻的哲學思考。他本人就曾說過,與其說他是個物理學家,不如說他是個哲學家。
相對論是革命的,但量子論顯得更革命,它需要有更大的勇氣,更超越的思維。量子論的發展,也必然引發對哲學的思考。
量子論給傳統的時空觀、物質觀等帶來了革命性的衝擊,一個舊的世界在它的衝擊下分崩離析,一個新的世界在逐漸形成。
它跟人們的直覺和常識那麼地格格不入。如:電子不是粒子,而是波函數。根據目前較為流行的弦理論,(組成質子的)微觀粒子實際上是震動的弦,弦的大小和方向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粒子」。粒子變得像音符一樣。
人的意識最根本的描述,必然是量子狀態,人的腦波就是組成意識的弦的震動頻率的宏觀現象。
腦電波(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一種使用電生理指標記錄大腦活動得方法,大腦在活動時,大量神經元同步發生的突觸後電位經總和後形成的。它記錄大腦活動時的電波變化,是腦神經細胞的電生理活動在大腦皮層或頭皮表面的總體反映。
α波是四種基本腦波之一。通常所指的潛意識狀態,即人的腦波處於α波時的狀態。
α波是連接意識和潛意識的橋樑,是有效進入潛意識的唯一途徑,能夠促進靈感的產生,加速信息收集,增強記憶力,是促進學習與思考的最佳腦波。當大腦充滿α波時,人的意識活動明顯受到抑制,無法進行邏輯思維和推理活動。此時,大腦憑直覺、靈感、想像等接收和傳遞信息。
2015年4月22日,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研究小組使用10Hz電流對20個志願者進行試驗,刺激他們大腦的天然α波振蕩。加強了這種「阿爾法腦電波」後,人的創造力得到提升,幅度可達約8%,同樣的方法有望用於治療抑鬱症。研究成果發表在期刊《Cortex》[2] 。
阿爾法腦電波出現在8-12Hz之間的低範圍,當我們閉上眼睛或陷入沉思時最為突出,這讓科學家將其與創造力相關聯。當我們面對緊急情況、迫切任務時,則表現為高頻率的伽瑪腦電波。
研究團隊為了證明阿爾法腦電波激發創造力,在20名健康成年人的頭部連接三個電極,然後應用無痛電流,施加刺激30分鐘。之後受試者參與托蘭斯創造思維測驗(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測試結果顯示接受了電流刺激阿爾法腦電波的受試者比沒有接受刺激的表現好很多。
1963年,東京大學神經精神病學系的笠松明(Akira Kasamatsu)博士和肥田富雄(Tomio Hirai)博士展示了一份有趣且獨特的禪宗修行研究報告。此報告呈現的是用十年時間對禪宗大師們腦電波或腦電圖的研究結果。
腦電圖的記錄表明,一位熟練的禪宗修行者在開始禪修90秒後,腦電波波型開始有節奏地放緩,這種波被稱為「阿爾法波(α波)」。這種慢波出現時禪修者的眼睛是睜著的,並會隨著禪修持續下去;30分鐘後,「α波」的頻率是每秒7到8次。即使在禪修結束後,這種效果還會持續幾分鐘。最有意義的地方在於,這種腦電波明顯和睡眠、正常走路時的意識,以及催眠狀態下所呈現的腦電波有所不同,並且在那些禪修境界不高的人當中也不常見。換句話說,它意味著一種不同尋常的意識狀態;雖然在修行者的主觀彙報中,它好像沒有那麼獨特或非同尋常。我們還發現,禪宗大師評價禪修者進步大小也與此人腦電波變化情況相符。
佛學的大德,通過禪修可以具有通達33佛學天境界之功力。
藏傳佛教記載了許多虹化的現象,藏傳佛教大德可以自己用意念消滅自己的肉身。
虹化是得道高僧在圓寂時出現的一種神秘現象。據說,修鍊大圓滿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在圓寂時,其肉身會化作一道彩虹而去,進入佛教所說的空行凈土的無量宮中。
只要我們對佛教史作一系統的分析,就可以知道,與虹化現象極其類似的火光三昧,實際上早存在佛法之中,並曾成為禪宗西土諸祖的主要修法。
梵語 agni-dha^tu-sama^dhi。由己身發出火焰之禪定。又作火定、火界定、火光三昧、火焰三昧、火生三昧。依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七載,底砂佛敷尼師壇,結跏趺坐,入火界定。中阿含卷十一頻鞞娑邏王迎佛經載,綳毗羅迦葉尊者入於火定,身發種種火焰。又有附於荼毗而稱火界三昧者,如三卷本大般涅盤經卷下載,須跋陀羅於佛前入火界三昧而般涅盤。此外,密教不動明王所入之三昧,由己身出火焰,亦稱火生三昧,系表示以凈菩提心之智火燒盡三毒五欲之煩惱。(頻婆娑羅王經、底哩三昧耶經卷上、大日經卷二普通真言藏品、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二、大智度論卷四、大日經義釋卷七)p1496
人死後的肉體,或在瞬間或在數天時間裡不斷縮小以至最後全部消失,真的就象彩虹和空氣那樣在虛空中「化」掉了----所以,也有人將虹化者稱為證得「光身」,其意與此無別。肉身全部虹化之後,或什麼都沒留下,或只留下一點點未「化」盡的頭髮與指甲。
一千多年來,藏地成就虹身者不計其數。據印度南方高級顯密佛學院編撰的《前譯光明史》統計:「蓮花生大師在桑耶期間有多吉登炯等具各種神變之二十五大成就者,同時耶巴密乘寺成就光身者有一百零八人。在華慶曲沃日成光身者一百餘人。又在朵康續莫果華密乘寺,一百一十三名女持明者成為光身,此外還有二十五位空行母成就光身,前宏時期有如是甚多大成就者。」據寧瑪派三大派系之一的噶托派《噶託大史》所敘,從噶丹巴德協(1122-1192)最初修建白玉噶托寺,至公元1883年新龍喇嘛班瑪登德成就光身為止,七百年間獲得大圓滿光身成就者不可計數。另據今還健在的德巴堪布著的《多芒寺志》記載,四川甘孜州爐霍縣多芒寺自公元1653年建寺以來,寺中成就虹身者共十六人,其中三位肉身全部化光,有的稍留下一點點頭髮和指甲。
原來我還認為電子、質子就是粒子,就象我們看到的桌子、椅子那樣客觀存在,不容置疑,如今,電子、質子都失卻了形體,成了什麼波、什麼弦!
尤其是這個「波函數」瀰漫整個空間,甚至整個宇宙,兩個糾纏態既便相距千里,仍然可以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進行超距合作!
更有一個聽起來勝似「天方夜潭」的宇宙創造論:整個宇宙是由一個奇點開始的,這個奇點瞬間爆炸,產生了巨大的能量,於是有了時間,有了空間,進而演變成宇宙。宇宙竟能無中生有!那個奇點沒有質量也沒有大小,跟數學上的點能有什麼不同?
而那些波、那些弦,也無法將它們看做具有實形的東西。「除了幾何關係之外一無所有。空間不再是一個客體 ( 如粒子 ) 振動和相互碰撞的場所 , 而變成了一個永遠在變換樣式和過程的萬花筒。」數學似乎成了宇宙唯一通用的語言。
道教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似乎在自然界也找到了詮釋。所羅門在《傳道書》中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他的本意當然不是指什麼「宇宙的本質」,但按照上述的宇宙創造論,對於宇宙倒是「一語道的」了。
中國西南大學已經敏感的認識到【人的意識與認知,是一個基因、大腦、環境、行為的共同作用】。此研究結論,已經列入國家正式的研究規劃當中。
西南大學最新綜述:基因-腦-環境-行為
西南大學最新綜述:基因-腦-環境-行為 -創造力|精神疾病|認知神經-生物通
來自西南大學人格與認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處的研究人員結合行為、神經影像學和遺傳學的研究證據, 梳理和評述了有關創造力和精神疾病關聯的實證研究和若干理論觀點, 系統探討了創造力和精神疾病的深層關係.
近期來自西南大學人格與認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處的研究人員結合行為、神經影像學和遺傳學的研究證據, 梳理和評述了有關創造力和精神疾病關聯的實證研究和若干理論觀點, 系統探討了創造力和精神疾病的深層關係. 未來研究應加強創造力與精神疾病關係的理論整合與構建, 並利用影像遺傳學方法及大數據方法, 在「基因-腦-環境-行為」的框架下, 從微觀、中間和宏觀層次開展多層面、多學科的交叉整合研究, 同時加強對亞臨床人群的多中心聯合、大樣本研究並嘗試縱向研究設計, 以更深入地對創造力與精神疾病的關係、影響因素及深層生物學機制進行探索.
幾個世紀以來, 創造力和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一直受到哲學家和科學家的關注. 創造力即個體產生新穎獨特且有價值的觀點或產品的能力. 精神疾病則主要是指人的大腦在內外環境不利因素的影響下, 認知、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動, 以及行為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 前者是人類迫切需要和亟待挖掘的, 而後者是需要克服和治療的, 它們看似為人類心理機能的2個極端, 卻存在著某種關聯. 早在古希臘時期這一現象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然而, 囿於當時研究渠道和思維方式的限制, 創造力和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一直被認為是撲朔迷離的, 難以知曉本質的.
創造力與精神疾病關係的研究雖然有漫長的過去, 但由於創造力和精神疾病本身的複雜性, 針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歷時已久而研究結論紛繁複雜. 儘管如此, 已有研究仍然在對兩者關係的理解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縱觀已有的創造力和精神疾病相關聯的文獻, 主要集中於對情感障礙(尤其雙相情感障礙, bipolar disorder)和精神分裂症譜系疾病(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的研究.
這篇文章結合當前的研究成果, 從行為特徵、認知神經機制和遺傳效應等方面入手, 闡述創造力與精神疾病關係的研究現狀和新近觀點, 討論當前該領域的發展趨勢、面臨的挑戰並對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以期能為將來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鑒和思路.
文章一方面爭取助力於理解創造力的本質和內在機制, 為創造力理論的發展與整合提供科學依據, 進而有助於創造力的有效提升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另一方面也為心理與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機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進而有助於及時準確地預防、診斷、干預和療效評價.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 研究者們可以破解創造力和精神疾病的關聯之謎, 這對於創造力的有效提升, 對於精神疾病更具針對性的預防和干預, 對於實現創造主體各心理狀態層面的整體和諧, 滿足國家人口素質提升的重大戰略需求, 都將會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因為有序
不要太自以為是啊,人類。你不就是遇見某些事會高興、會笑;遇見某些事會難過、會哭嗎。儘管你有時候高興也會哭、難過也會笑,但這些依然都只是我用許多的規則組成的看似無規則的反應而已啊。
「有意識」是一種高級的,複雜的現象。就好像很多漂亮的化學反應一樣。
沒有意識的原子組成有意識的我們,就好像沒有顏色的酚酞遇到同樣沒有顏色的氫氧化鈉溶液變成紅色。
只是,「意識」這種現象實在是很夢幻,很神奇,遠遠不是兩種無色液體混合後變成有色液體這種現象可以比擬的。
希望能幫到你~我覺得吧,用我們人類的電子計算機,人工智慧來類比,你會發現一些共通,雖然現在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慧,但我覺得這是必定會出現的。 好了回到問題。計算機只是半導體之間電子的一些遷移,開關的01變化,構成了最終程序的運行,有沒有很熟悉有沒有,很像突觸之間神經元之間,信息的傳遞。我們的身體很像一台精密的儀器,我覺得我們就是某些高級文明造出來的…… 我去……怎麼感覺再講女媧造人的傳說……
這個問題太大了。 個人觀點,獻醜了! 先來看看原子有」多大「,在原子物理中,通常用」埃「的單位來度量,這是1米的百億分之一,10的-10次方,原子的直徑在1到2埃範圍內。但一個原子是沒有明確界限的,相對於固體和液體,在氣態狀況,距離要大的多。 就一我們人來說,我們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由無數原子都成的。大腦很重要吧,從上述比例來看,由很多很多的原子構成。但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的原子,才能使其具有思想的物體? 因為所有的原子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毫無秩序的熱運動,這種運動抵消了它們的有秩序的行動,使得發生在少量原子之間的事情不能有規律的表現出來。只有在無數原子的合作中,統計學定律才開始影響和控制這些集合體(系統)的行為,其精確性隨著原子數量的增加而增加。 它們的精確性是以大量原子的介入為基礎的。(注意這一點) 舉個例子:類似於布朗運動的擴散現象 將一滴墨水滴入一個裝有清水長方形容器的左側,對這個系統放手不關,可以看到墨水開始慢慢的」擴散「,有高濃度向低濃度,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直到均勻分布於水中為止。但」墨水「分子並非在某種趨向或力量的作用下由高濃度向低濃度移動。實際是每一個」墨水「分子都是自由獨立移動,受到周圍水分子的不停撞擊,都是一種不可預知的方向移動,有時向左,有時向右,這一瞬間向上,下一瞬間又向下了。沒有任何特定的方向。 儘管所有單個」墨水「分子,都是這樣隨機移動,但總體上產生一種有規則的朝低濃度方向移動,最後濃度均勻。觀察某一瞬間某一水平面內的」墨水「分子,由於隨機走動,每一個分子都有相同的幾率往左和往右。來自左邊的」墨水「分子比來自右邊的分子多,左側相對於右側有更多的分子參與隨機移動,總體上將表現為一種由左至右的有規則的流動,直到均勻分布。一個有機體為了使它內在生命以及它通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都能為精確的定律所描述,它就必須有一個相當巨大的結構。 但是,在有機體內,有許多極小的原子團,小到不足以顯示精確的統計學定律,而它們卻在極有秩序和極有規律的事件中起著支配作用。控制著有機體在發育過程中所獲得的、可觀察的大尺度性狀,決定有機體發揮功能的重要特徵--------基因 並且基因肯定不是」均勻的液體或周期性晶體「,是由大量的原子在空間內按照一定的順序以及連接方式形成複雜的集合體。A、T、G、C的排列組合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各樣的信息,並且在個體發育中,通過有絲分裂,使每一個細胞始終都含有相同的遺傳因子(突變,病變除外),這個特點導致對規律的偏離。 數以百萬計分工專業化的細胞以一種特定的形式排列,排列結構異常複雜,但相互間分工明確進行著溝通和合作,成千上萬細胞間的聯繫在瞬間開啟和閉合,應對外界環境。
估摸著回答一下吧。。。不好請指教→_→
首先要知道科學意義上的意識是什麼,可以說是神經衝動,神經元間電信號的傳遞(如果用「思考」來定位意識的話,那麼只是更加複雜的神經衝動的傳遞,迴路比較複雜。人的思考的不確定性,大抵是多走了幾個迴路,而走哪條路線是不確定的。)好了既然知道是電信號之間的傳遞,那麼完成傳遞電信號的機制,是由細胞上很多無意識的分子完成的。這些分子受到了高度的控制,完成信號的傳遞。那麼這些調控機制是有意識的么?你可以把這些調控機制當做電腦里的程序。至於程序是怎麼被創造的呢?基因突變。正是由於基因會發生小小的變異,變異的結果,會導致一些有利於生存的基因被保留下來。。。經過幾十億年的發展,成就了現在生物之間電信號傳導機制。然後以此為基礎產生了意識和思維。當然我覺得意識還可以有另一個解釋,諸如單細胞生物的應激反應。這個也是由各種機制調控的,只不過沒有通過神經細胞了。。(這種算不算意識還兩說。)
不貼切的比喻是,原子就像是沒有思想的螞蟻,但是能構建出一個螞蟻社會,那是有規則在控制它們。規則的形成則是無數年來趨利避害的進化的產物。⊙▽⊙
當然如果要問我為什麼生物會趨利避害。。我覺得這要去問生命為什麼會起源⊙▽⊙不知道我的答案有木有偏題。。失控之「湧現」
經過我十多年的研究、及對其他科學理論的歸納和自身世界的感知總結,我闡述下我個人的觀點,僅供參考,如果你覺得有道理就加個關注、點個贊吧,如果不同意見也可以共同討論交流。首先,有一點是已經很明確的科學理論就是:根據質能方程式,任何物質皆可轉化為能量(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如核能、化學能),任何物質均是能量的集合體,擁有能量的轉化規律:聚積和擴散。而人如果也老成是一個能量體,那麼人按照科學理論來說就不應該會有自我的意識和情感,但是,從生活中我們卻看到的不是這樣。由此必須引出我多年的發現,即第二點:任何能量體均有保持並延續已有狀態的趨勢,即可總結為能量慣性!這裡所說的能量體不只是可見可感的能量,還包括不可見但可以實驗證明的場域能量體,比如重力場、萬有引力場、文明理論場(此處所說的場均是存在並且能對外界其他能量體造成影響的能量體)。何為能量慣性?普通的物質慣性,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而普通物質慣性比能量慣性包含的理論範圍更窄,同時初中學的慣性定理存在缺陷,物質慣性定理只是一個結果,而且是宏觀的理論結果,卻並不實用於微觀粒子現象,而能量慣性定理適用於一切領域。就題主的問題要回答還需要第三點發現,即是能量的轉化規律:任何能量體均處在一個持續聚積和擴散的狀態,同時,這種能量的聚積和擴散表現為持續的影響其他能量體和受其他能量體的影響。結合上述第一、二、三這三個科學理論,就可以解釋物質能量體為何具有生物意識、情感。下面我舉例說明:這個例子是:人為什麼會偷懶?這究竟是能量引導意識?還是意識引導能量?人作為一個能量體,為了保持自身能量慣性,最大化的延續自身的存在,會有向著能量最小擴散和能量最大能量聚積發展,而決定能量聚積和擴散之間的能量差值變化的就是能量體邊界的能量密度,人做為能量體,遠比身邊的空氣能密度要大得多,就正常情況而言(排除飲食攝入能量期間),人體能量總是對外擴散大於積聚,當人體對外作用時,會加強自身擴散並對其他能量體做功,賦予其他能量體能新的能量,而人體作為一個能量集合體,受能量慣性影響,人體所有器官在能量輸出過程中都會協調以保持能量剩餘最多、能量轉化效率最高、輸出能量最低的狀態,所以人會不自覺的在天冷烤火、在做事時偷懶、在較高處會像低處轉移,但是上述這三個例子只是在人體不通過飲食攝入能量的情況下來解釋,一旦人通過攝入能量,人體能量聚積和擴散之間的差值就會被打破,就會消彌人想偷懶這一趨勢。人餓了會不由自主的想吃飯,其根本原因也是能量慣性的引導。這些情形都可以說成是能量引導意識。不過有的人由此可能想到有的人絕食之後被餓死,違背了能量慣性,是否就是意識引導能量的例子?其實不然,很顯然的一個現象就是:主動絕食而餓死的人,都是有較強的執念,比如:寧肯餓死不肯屈服。這種執念往往並非是主動絕食的人自身本能,而是受外界思想影響進而做出的選擇,這裡需要引出之前提過的「文明理論場」,文明理論場,即是他人的思維影響自身的思維的一種能量場域,只是這種能量場域非常特殊,它必須藉助能量載體,這種能量場域的積聚和擴散是藉助其載體對外作用影響的。就像孟子的「廉不受嗟來之食」,這是一種思維,但是自它出現之後,便形成了一種思維上的能量場,它的傳播藉助其他能量為載體,並影響其載體,類似的還有宗教信仰等,「廉不受嗟來之食」,當一個窮人受這種場域影響之時,只能產生誘因,卻並不足以讓其違背能量慣性而餓死,真正餓死一個人的是其能量集合體的失調,即是生理器官猥瑣失去生理功能。人作為能量的集合體,其各種生理器官協調作用,賦予了人體保持能量慣性的可能,當人攝入能量的器官發生不可逆的轉化時,即攝入能量的器官本身的能量擴散與能量積聚的差值達到了一個難以復原的時候,整個人體就會逐漸因能量不足而死亡。由此,我突然有個假設,如果在那些絕食的人死亡之前向其提供食物,那他就不會因絕食而亡。因為絕食到一定階段,人會迷失其正常思維而只剩下進食本能,在進食本能作用下,如果有食物攝入,短期內人是不可能因能量不足而死亡的。所以餓死的人會受文明理論場影響但不是絕對影響,最終死亡還是因未及時攝入能量,進而無法保持能量慣性而死去的。所以,意識引導能量的情況,有,越是複雜的的情況,越是意識引導能量,但是,意識引導能量的基礎,還是能量引導意識。即是,有了能量引導意識,才有意識引導能量,這就如同看似世界千奇百怪、光怪陸離,但實質還是那一百多種微觀原子組成而已。
最新一期的《環球科學》 美國科學人中文版 裡面一篇文章 宇宙的本質就是計算 裡面闡述了最最簡單的單元和規則在驚人的數量和迭代後 產生了多麼複雜的形式 其實想想圍棋 規則簡單不 單元簡單不 結果由於棋盤容量比象棋大 棋子比象棋多 就形成了 比象棋複雜的多得多的智力遊戲 可以去看看那篇文章 也許我們的宇宙結構本身的最基礎層 就是極端簡單的 我們現在建立的標準模型也是這一簡單基礎結構依據最簡單的規則演變而來
你怎樣確定原子是沒有意識的呢?你對「意識」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額 這個問題其實要說簡單也簡單 只要承認世界不是只能從還原論來理解即可
常人學校教育這方面沒講清楚才使得一些人有這種疑問 當然要深刻的回答也可以 那最好是問意識和物質的關係 一不小心就變成哲學問題了難道不是我們把它們之間的聯繫定義為"意識"嗎?
首先得定義意識是什麼,佛教裡面說心物一元,靠意識去思考意識是思考不出來的,得禪修。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們無法得到一顆大的水珠?
※如何證明能量守恆定律?
※朗道的工作有多重要?
※假如《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17世紀傳入中國,會對中國的歷史產生怎樣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