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受到的批評?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0%8D%E9%A6%AC%E5%85%8B%E6%80%9D%E4%B8%BB%E7%BE%A9%E7%9A%84%E6%89%B9%E8%A9%95zh.wikipedia.org
以下是節選內容
一般的批評[編輯]
與馬克思主義相較,民主社會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者認為社會主義並不一定需要透過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才能達成,無政府主義者則反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概念。一些理論家則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例如歷史唯物主義和勞動價值理論,並且以不同的論點批評資本主義或支持社會主義。一些當代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還在發展中的不完整框架,或是在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理論上有過時的地方,但他們仍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理論有其價值。他們往往會將馬克思理論套用到不同的領域或理論框架上,比如法蘭克福學派為首的新馬克思主義流派便是一例。[來源請求]
歷史唯物主義[編輯]
批評者則認為歷史唯物主義過度簡化了社會的本質,並主張思想、文化以及其他所謂「上層建築」的成分對於社會發展的影響與經濟是一樣重要。另外從邏輯上來說,依據歷史唯物主義說法,馬克思本人對於歷史的發展應該是舉無輕重的(因為他宣揚的只是一種思想,而思想也屬於上層建築的產物),那馬克思為何還會花費畢生時間在這上面,也就令人懷疑。
歷史決定論[編輯]
馬克思主義自稱為「科學的社會主義」,預測資本主義的命運。卡爾·波普爾以「否證性原則」作為科學與非科學的劃分準則,根本上取消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地位,批判馬克思主只是一套意識形態,理論上既不能成立,經驗事實上亦遭否證,是一種「歷史定論主義」。從社會科學的觀點看,根本沒有馬克思所謂「歷史的鐵律」可言,其預言缺乏意義。卡爾·波普爾指出:「馬克思教條中的預言成分,支配了馬克思主義者的心靈。預言將其他一切棄而不顧,放棄了冷靜、批評的判斷力量,從而摧毀了我們可能運用理性以改變世界的信念。馬克思教義如今所余留的,不過是黑格爾式的神諭哲學,而這種哲學在馬克思主義的裝飾之下,卻成為阻礙我們為走向開放社會而奮門的威脅。」[21]
壓迫個人權利[編輯]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寫下了十點他認為所有在工業國家所要推行的革命政策,主張重新分配土地和生產工具,以利於共產主義社會的到來。自由主義者則認為以暴力重新分配財產,是一種對個人權利的侵犯[25]。
道德批評[編輯]
一些人批評馬克思理論主張「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不過,此一說法其實並不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環。
經濟學[編輯]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許多方面都被廣泛批評,一些批評者認為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的分析是錯誤的、一些人則認為馬克思所提出共產主義下的經濟模式(或是過渡期間的社會主義經濟)是無法運作的。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稱《資本論》是「一本過時的書,而且不但在科學上是錯誤的,而且對於現代世界來說也沒有任何可看性或參考價值。」[31]事實上,依據喬治·斯蒂格勒說法,在當代由新古典主義為主流的經濟學界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幾乎沒有任何實質的影響力[32]。
數個世代的奧地利經濟學派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提出不斷的解構和批判,而且不只包含經濟學,還包含其衍生的科學方法論、社會理論、以及政治理論[34][35]。透過邊際主義的經濟學革命,卡爾·門格爾以主觀的價值理論挑戰馬克思主義之勞動價值理論,並且結合眾多古典經濟學家如理查德·坎蒂隆、勞恩男爵、讓-巴蒂斯特·賽伊等人的理論,攻擊馬克思主義運用的歷史主義方法論。門格爾後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如歐根·博姆-巴維克並進一步批判勞動價值理論,指出馬克思對於價值和勞動的定義是自相矛盾的,批評馬克思忽略了供給和需求對於價格的影響,並質疑馬克思對這方面概念的解釋一向模稜兩可。博姆-巴維克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批判影響之大,即使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仍無法對他的批評提出主要的辯護[36]。
價格機制之缺乏或扭曲[編輯]
主條目:經濟計算問題
經濟計算問題指的是對於社會主義經濟(或是其他形式的中央計劃經濟)的批評。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在1920年首先提出此問題,接著由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將其擴展[39][40]。經濟計算問題指的是在社會主義經濟下,主導經濟的計劃者要如何理性的而有效的分配資源。
動機問題[編輯]
批評烏托邦或社會主義經濟平等的人認為收入的重新分配會導致個體失去生產或創新的動機,也因此收入應該盡量交由個人所有[42]。社會主義的批評者認為若是所有人都有一樣的財富、而新生產出的財富又會被平分,那麼個體根本沒有動機去勤勞工作。依據這種說法,社會主義下大部分或所有人將失去生產動機,也因此經濟、科技乃至文化上的停滯是不可避免的。
觀察上與知識論上的批評[編輯]
許多人認為馬克思在經驗論或知識論上存在根本的謬誤,其所預言的歷史發展階段、階級分析、和社會革命理論,都受到眾多的批評。馬克思主義以階級來劃分社會決策單位的方式,除了飽受自由市場經濟學家批評外,其他人如讓-保羅·薩特也認為「階級」並不是一個具有同質性的實體,也因此根本無法透過階級發起社會革命,雖然薩特本人仍自認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本身也承認他的理論無法解釋亞洲眾多文明下的社會體制,許多發展數千年的亞洲國家,都出現與馬克思預言之經濟發展過程截然不同的歷史[47]。
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我覺得應當視為兩個大類:
一、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批判(這一部分常常又和政治批判糾纏不清)。
二、對馬克思主義政黨、政權(尤其是蘇聯式的先鋒黨政權)的政治、政策的批判。
我覺得在回答如何看待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之前,首先得說一下我認為的幾個觀點:
1.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經濟政治學是一門「古典的」學說,有其局限性是必然的。
用現代社科工具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批判的同時也要注意到那些運用現代社科工具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批判與發展共存,這是馬克思主義至今仍未落伍的一個原因,比起批判,完全被遺忘的學科才是(被視為)無價值的。
2.政治學、經濟學分家是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上半頁完成的,這就意味著馬克思活著的時候,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統一的學問,兩者是一體的。以「古典的」學術觀來看就是:【政治經濟學】。
事實上,經濟學從政治經濟學中分家我認為還是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
某種角度來看,現代經濟學正是古典經濟學完成了從政治學中的「脫離」(然而又常常回過頭去糾纏在一起)。
現代經濟學家中最出名的凱恩斯(第二是弗里德曼)是於1883年出生的,而馬克思則在同年去世。
而哈耶克更是1899年才出生的,恩格斯早在4年前的1895年去世了。
在墳墓中的死者又如何在意襁褓中的嬰兒未來對自己的批判呢?
當然,等凱恩斯、哈耶剋死了,政治經濟學一詞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這就是另外的話題了。
3.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並無不可,因為馬克思主義也是在不斷的批判中得以建立的,比如:作為馬克思主義核心的政治經濟學其奠基之作就叫做:《政治經濟學批判》。
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1859年)www.marxists.org沒有批判,大家一致歡迎的學派到現在都還沒出現過吧?
4.對社會主義政權的批判是否應當視為對馬克思主義的一種批判?同理還有對共產主義者(在批判者嘴裡常常叫做「紅匪」「G匪」)的批判是否應當視為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
這個問題還是得辯證的看待。(當然辯證這個詞在某些批判者看來也是馬克思主義者的一種「話術」,通常連黑格爾也會被一併批判一遍。)
然後是針對幾個批判的回復:
一、階級鬥爭和武裝革命的必要性不是由馬克思主義者首先提出的,也不是由馬克思主義者首先去實踐的。恰恰是馬克思主義所批判的對象:資產階級去首先提出並實踐的。
難道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的階級鬥爭和武裝奪權就不是階級鬥爭和武裝革命了嗎?
怎麼到了無產階級這裡就不對了?資產階級即使是身居高位,掌握國家經濟命脈,尚不能完全的取得政權,大多數時候還是要依靠暴力的武裝來從封建貴族手中奪取政權。那無產階級學習一下你們資產階級成功經驗這某種意義上叫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
「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的歷史學家就已敘述過階級鬥爭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也已對各個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
——馬克思
二、對馬克思價值理論的批判,事實上這是一個很龐大的問題。
參考(注意,論戰雙方都是由原凱恩斯主義學派發展而來的):
劍橋資本爭論 - MBA智庫百科wiki.mbalib.com價值理論這個問題並不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獨有的,從古典經濟學發展到今天,尚不能得到一個很合理的理論解釋,當然用來批判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邊際效用理論也被批判了。
用一種被批判的理論來批判另一種理論,等於你也不能欽點「正確」吧?
目前,我只能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屬於【主流】經濟學,但作為一種非主流經濟學流派(Heterodox economics,直白一點說就是:異端經濟學。然而諸如:後凱恩斯學派、奧地利學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社會經濟學等學派都是異端經濟學)依然是繼續存在且不斷發展的。
當然,前面也也說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其實準確的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批判古典經濟學的,並不是古典經濟學的一部分,只是我們現在通常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歸類到古典經濟學(相對於現在的這些經濟學來看)當中去。
三、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這一點我想說幾句:
1.恩格斯說過:(這是題主鏈接的wiki百科中就已經註明的)
依據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決定歷史走向的「最終」因素是現實生或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馬克思和我都不曾宣稱經濟是「唯一」的決定因素。
2.關於歷史唯物主義,這個事實上恩格斯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
對德國的許多青年著作家來說,「唯物主義」這個詞大體上只是一個套語,他們把這個套語當作標籤貼到各種事物上去,再不作進一步的研究,就是說,他們一把這個標籤貼上去,就以為問題已經解決了。
但是我們的歷史觀首先是進行研究工作的指南,並不是按照黑格爾學派的方式構造體系的訣竅。必須重新研究全部歷史,必須詳細研究各種社會形態存在的條件,然後設法從這些條件中找出相應的政治、私法、美學、哲學、宗教等等的觀點。在這方面,到現在為止只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因為只有很少的人認真地這樣做過。
在這方面,我們需要很大的幫助,這個領域無限廣闊,誰肯認真地工作,誰就能做出許多成績,就能超群出眾。但是,許許多多年輕的德國人 卻不是這樣,他們只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套語(一切都可能被變成套語)來把自己的相當貧乏的歷史知識(經濟史還處在襁褓之中呢!)儘速構成體系,於是就自以為非常了不起了。那時就可能有一個巴爾特冒出來,並攻擊在他那一流人中間反正已經退化為空話的問題本身。
3.馬克思主義下的「歷史終結論」與主流經濟學語境下的「歷史終結論」是否是同一套邏輯在不同體系下的反應?(你看福山又要被拖出來批鬥一番了。)
也就是通過階級鬥爭以不斷推進社會進步以達到共產主義社會。
和完善現在的資本主義體系以達到未來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這都是一種基於現有制度對未來的「許諾」,我不認為這具備理論性的(尤其是主流經濟學體系)可實施性。
你不能用資本主義語境的「地上天國」去批判馬克思主義語境的「共產天國」吧?(當然兩者都要被批判)
4.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預言」和歷史分析的問題。
法國歷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在《論歷史》中更明確地把這三種歷史時間,稱為「長時段」、「中時段」、「短時段」,並提出與這三種時段相適應的概念,分別稱為「結構」、「局勢」、「事件」。
所謂「結構」,是指長期不變或者變化極慢的,但在歷史上起經常、深刻作用的一些因素,如地理、氣候、生態環境、社會組織、思想傳統等;
所謂「局勢」,是指在較短時期(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至一二百年)內起伏興衰、形成周期和節奏的一些對歷史起重要作用的現象,如人口消長、物價升降、生產增減、工資變化等等;
所謂「事件」,是指一些突發的事變,如革命、條約、地震等,布羅代爾認為,這些「事件」只是「閃光的塵埃」,轉瞬即逝,對整個歷史進程只起微小的作用。
(關鍵詞:年鑒學派、《地中海與菲力浦二世時期(一五五一——一五八九年)的地中海世界》)
在歷史研究中,布羅代爾提到的「結構」與「局勢」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歷史唯物主義」語境下,基於這種「結構」、「局勢」而做出的分析與判斷是否應該被稱為「預言」也是值得商榷的吧?
如果這樣,那麼一切對未來的推斷都可以被視為「預言」的行為了,關鍵還是為什麼?這方面也引用一下恩格斯本人是怎麼說的:
「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 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蕃衍。 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於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
「一些事物的演變,它們的內部聯繫是如此的疏遠而難以確定,以至於我們可以認為這種聯繫並不存在,而忘掉這種聯繫。」 ——恩格斯
恩格斯為此作出了以下檢討:
「青年朋友們有時候過於看重經濟因素的必然作用,這有一部分是馬克思和我應當負責的。我們在反駁我們的論敵是,常常不得不強調被這幫人否認的主要原則,並且不是始終都有時間、地點和機會來給其他參與互相作用的因素給予應有的重視。」
5.關於「預言」這個問題的中國革命實踐。
我引用一下主席所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事實上這篇文章就在解釋馬克思主義革命當中「預言」和「實踐」的關係。
所謂革命高潮快要到來的「快要」二字作何解釋,這點是許多同志的共同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者不是算命先生,未來的發展和變化,只應該也只能說出個大的方向,不應該也不可能機械地規定時日。但我所說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決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四、關於波普爾對馬克思理論的批判。
我個人認為馬克思理論是不屑於這種批判的(但這並不代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可以無視,相反此類批判是值得重視的),因為馬克思本人說過:
這些哲學家沒有一個想到要提出關於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之間的聯繫問題,關於他們所作的批判和他們自身的物質環境之間的聯繫問題。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於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這就涉及到很多「所謂的」馬克思主義者與其它哲學流派的區別了,即:
馬克思主義者堅信自己是「絕對真理」的代行者,以至於僅靠實踐而不是理性論證就能證明自己理論的真理性。
這也是辯證唯物主義者的通病,因為唯物主義的前提就是肯定「客觀」的絕對存在,而絕對存在就是真理。
這樣就出現了一種曖昧的情況,即:
對馬克思理論的哲學批判會使得馬克思主義者論證其理論的科學性。
而對馬克思理論的科學批判又會讓馬克思主義者論證其理論的哲學性。
哲學與科學在批判中完成了另類形式的高度統一:即哲學與科學在馬克思理論中的辯證統一。
然而,在現在很多「所謂的」馬克思主義者哪裡,【辯證】這個詞成了「自我解構」。
卡爾·波普爾的批判在我看來實際上反應了這樣一個問題:
一個體系是不可能僅依靠體系本身證明其完備性的。
馬克思主義者不能把自己當做真理,必須在實踐中去發展、完善(更重要的是改變世界!)。
實踐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
五、階級理論
馬克思主義以階級來劃分社會決策單位的方式,除了飽受自由市場經濟學家批評外,其他人如讓-保羅·薩特也認為「階級」並不是一個具有同質性的實體,也因此根本無法透過階級發起社會革命,雖然薩特本人仍自認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本身也承認他的理論無法解釋亞洲眾多文明下的社會體制,許多發展數千年的亞洲國家,都出現與馬克思預言之經濟發展過程截然不同的歷史。
恰恰相反,中國這個發展了數千年的亞洲國家雖然很多地方不符合馬克思理論中西歐歷史的一些描述(比如市民社會的興起,這在中國才剛剛開始。)
但卻證明了其階級鬥爭原則的普遍性,在東方社會雖然未能像歐洲一樣擁有龐大的城市工人無產階級,卻擁有更加龐大的農村農奴無產階級。
而中國也發展出了自己的社會主義革命道路。
「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的歷史學家就已敘述過階級鬥爭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也已對各個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我的新貢獻就是證明了下列幾點:
(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繫;(2)階級鬥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
階級鬥爭並不是目標,階級鬥爭也不是為了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而最終是要進入無階級社會,也就是消滅階級差異。
事實上,近代以來,人類社會就是不斷朝著消除階級的方向而努力的(其中社會主義者起到了絕大部分的作用),但有些人不能因為我們在不斷消除階級差異就當階級差異不存在吧?
附
增補一小節:
評論區里有人提到了 @飛奔的馬達 關於歷史唯物主義問題的回答(當然因為問題被和諧掉了,給出的是回答備份。)
實際上我們在當時並不是沒有對此作出回應的( @Zumby ),不過也隨著問題本身的被和諧而沒有得到有效的回復。
現在把兩方面(主要是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目的論」,也就是常常被批判所謂的「預言」)的文章都放出來,兩方面文章的焦點都在哲學領域,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飛奔的馬達:回答重載:歷史唯物主義中的目的論zhuanlan.zhihu.com歷史9課:歷史唯物主義有什麼問題【回答備份】zhuanlan.zhihu.com至於評論區裡面那些復讀機,我只能告訴大家:無視就好。
馬克思主義的教條與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都是垃圾,兩者都是無意義的。真正的有價值的批判是不僅僅在於重複,尤其是重複你根本不去了解的那些語句。
在這些人那裡,哲學的思辨成了政治進攻的武器。
至於哲學的思考,無關緊要。
最後,我想用這樣一句話來總結:
馬克思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但首先他是一位革命家。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馬克思主義深刻的改變了世界。
當今馬克思主義受到批判很正常。
無神論者如果不批判宗教就不正常,中醫黑不批判中醫就不正常,保皇派不批判民主就不正常,資產階級如果不批判馬克思主義也不正常。
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就是廢除私有制,共產黨宣言里明明白白提出共產黨的宗旨就是消滅私有制,而消滅了私有制,資產階級的巨大財富自然要歸公,他們不批判馬克思主義,誰批判?資產階級的政權一定要批判馬克思主義,他們編的教科書,他們編的小說、戲劇、新聞,肯定都要污衊攻擊馬克思主義,目的就是搞個全民批判,把馬克思主義批臭批爛,再踏上一腳,讓馬克思主義永遠都不能翻身。
如果他們不批判馬克思主義了,就不正常了,我倒懷疑這樣的馬克思主義了。
哪天老鼠如果不批判貓了,那就說明貓已經被修正得失去了本色,和老鼠一家親了。關於波普爾的質疑,我一直挺疑惑的。
科學是什麼的問題我大致也讀過些書,了解一些波普爾和庫恩下的定義。
波普爾對科學下的定義,其實就是科學必須能進行證偽,並經受的起證偽的考驗,庫恩則提出了一個多數專業學術研究者認同的工具/框架(範式)的概念。
但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的預期為什麼就不能證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就不算是一種範式,這個問題我一直很疑惑。在我的解讀里,馬克思做的並不是一個和占星術一樣的「空降天國的假設」,而是一個在十九世紀經濟研究和歷史回顧分析的基礎上做出的「資本主義必將滅亡,在它的基礎上誕生無產階級主導的新社會」的前瞻性預期,並有一套觀察分析世界,和被大量實踐研究者(十九世紀末至今的共產主義革命理論家和實踐者)認同的框架/工具(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眾多的後續實驗(此後一百五十年的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那麼要證馬克思主義的偽,只要證明馬克思主義指出的資本主義體制的問題(如經濟危機)不存在,或者能被解決,無產階級在二十世紀里未曾變強反而被削弱了,又或者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實踐給二十世紀至今的世界帶來的是破壞和災難,這不就證偽了么?
然而實際上在目前的現實里,經濟危機並沒有消除,在世界範圍內也沒有看到解決方法,無產階級依然佔據絕對數量優勢,而且相對於資產階級,正在掌握更多的高新科技工具(比如正在大量出現的博士民工,技術員民工等),蘇聯和中國兩個最大的社會主義實驗國雖然重新資本主義化,但也在社會主義階段實現了國民的經濟水平和政治權利的一個飛躍性增長,以此觀之,馬克思主義似乎不但是可以證偽,而且是經受住了一個世紀的反覆證偽的。
所以對於以波普爾的觀點為理由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我真的很想請教一下,你們的依據是什麼?為什麼說馬克思主義不能證偽?又或馬克思主義在哪裡被現實世界證偽了?我希望可以有高人用實證和數據,至少也是與現實相符的經濟學模型和自洽邏輯來指點我,如遲飛先生那種大言不慚的井底之蛙,則請勿擾,謝謝。
@wenlongabc
國家成為資本家?你說的應該是蘇修和二共吧?很可惜他們都不屬於左派範疇。
社會主義國家的目的是逐步消滅「國家」存在的基礎以達到國家的「消亡」,換句話說,社會主義國家的目的是為了消滅它自己。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里提出,社會總產品應該扣除:
1.用於補償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
2.用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
3.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後備基金或保險基金。
之後的進行個人分配前應當扣除:
一.和生產沒有直接關係的一般管理費用。
二.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
三.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
在扣除這六項產品後到手的才是你的工資,如果您認為透過現象看到的「本質」是「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中勞動者的收入都小於他們勞動創造的價值」,那很可惜,您看到的本質依舊是「表現形式」。
改良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僅僅包括這六項扣款,還會附加「非必要勞動時間中創造的價值」用來供給資產階級的食利者們,也就是常說的「剩餘價值」。而在原生資本主義中,二號和三號扣款是寥寥無幾的,甚至是沒有的。
在二戰後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中,為了達到生產力良性的發展循環,需要動用極大的剪刀差去「剝削」農業。而哪怕在最發達最成熟的資本主義國家,就算有完善的工業體系,資產階級依舊會進行全工業領域的褥羊毛。
所以在您的短淺的目光以及自以為是的「透過現象」看來,似乎有著不同目的的但表現形式一樣的行為,居然本質是一樣的!
列寧批判了那種把領袖和群眾對立起來的錯誤觀點。他說:這「實在是荒唐和愚蠢的可笑」。
共產黨歷來不贊成誇大個人的作用,而主張和堅持實行黨的民主集中制,主張領導和群眾的相結合,認為凡是正確的領導,都必須善於集中群眾的意見。
有些人大肆宣揚所謂的「反對個人迷信」,而實際上竭力醜化無產階級政黨,醜化無產階級專政。
純粹主觀的臆想和空無一物的狂熱,如果將一般規律和普遍真理構建起來的完整哲學體系認為是像先驗論那樣的脫離於實際的空想,如果將「世界統一於物質」、「對立統一是物質發展的源泉」和「勞動創造價值」這幾條馬哲最基本的「根據」認為是「脫離邏輯和科學的範疇」。
我覺得您先了解一下辯證唯物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的批評,您對機械唯物主義、先驗論和決定論的批評很有可能讓人誤以為您是一位「馬哲信徒」。
「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個名詞的提出很會讓人誤以為您一位「馬哲信徒」。
我貼個我馬哲老師的評價:馬克思主義是資本主義自我意識的覺醒。
我的理解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等等充分的解構和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的運行邏輯和其內在問題。對於現實世界的批判,馬克思主義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但是對於共產主義的建設學說,受限於對未來的認識不足,馬克思主義做的不是很到位。因為生產關係由生產力決定。對未來的生產力水平沒有認識,怎麼能想像未來的社會是什麼樣子的呢?我認為這也是世界範圍內共產主義國家嘗試失敗的重要原因。這個問題太專業,對於問題裡面的討論,我沒有任何一個領域有足夠的積累能夠進行分析。
但是作為應用者,我覺得馬克思的理論還是挺好用的。
我沒有掌握到他構建他理論體系的方法的程度,僅僅是應用他的一些結論,
就非常有收穫。
對於用錢賺錢的投機領域來說,對大的經濟形式判斷,馬克思的方法還是非常好用
可解釋,可預測,可驗證
這符合我們對科學理論的檢驗方法
其他的經濟學理論都是可解釋,不可預測,也可能我還沒學會其他的經濟學,才用不好。
我們不能從歷史數據中總結出什麼,這種方法是過度擬合,但是現在的經濟學研究都是用這種方法來做的,方法錯了,結果對不對就看運氣了。
如果一個團體能夠用這種分析法來做投資,幾十年的時間能賺下全中國也不是太難的事情。
世界上沒有不受批評的理論。
所有成熟的理論,都是在鬥爭中,碰撞中,摩擦中消除了其中天真、幼稚、落後和不合時宜的一面的。
如果面對的是正當的、平和的批評,就事論事,調整、豐富和完善現有理論就好。
如果不能確定對方的批評是否正確,可以考慮存而不論。
嘴炮無法告訴你什麼理論正確,生活才可以。
「馬克思的學說在今天的遭遇,正如歷史上被壓迫階級在解放鬥爭中的革命思想家和領袖的學說常有的遭遇一樣。當偉大的革命家在世時,壓迫階級總是不斷迫害他們,以最惡毒的敵意、最瘋狂的仇恨、最放肆的造謠和誹謗對待他們的學說。在他們逝世以後,便試圖把他們變成無害的神像,可以說是把他們偶像化,賦予他們的名字某種榮譽,以便「安慰」和愚弄被壓迫階級,同時卻閹割革命學說的內容,磨去它的革命鋒芒,把它庸俗化。現在資產階級和工人運動中的機會主義者在對馬克思主義作這種加工的事情正一致起來。他們忘記、抹殺和歪曲這個學說的革命方面,革命靈魂。他們把資產階級可以接受或者覺得資產階級可以接受的東西放在第一位來加以頌揚。現在,一切的社會沙文主義者都成了「馬克思主義者」,這可不是說著玩的!」 ——列寧
馬克思主義相對它科學的部分,更代表著一種意識形態,一種類宗教思想。馬克思後,那些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自己的革命者其實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宗教徒。如果問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被批評,主要的原因無非就是過去一個世紀里,大大小小几十個國家不斷革命和實踐最後搞成一個難攤子這樣的一個事實。馬克思主義者從來都無視一個基本事實,一個國家裡,大大小小的資本家被打倒後,國家就成了唯一的資本家。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不僅對有具體的以個人資本家為單位的資本主義有用,對抽象的、以國家為唯一單位的資本主義同樣有效。兩者同樣存在剝削,後者甚至比前者對勞動人民的剝削程度更高更嚴重。在資本主義世界僱傭童工視作罪惡,社會主義國家裡僱傭童工是為了社會主義國家做貢獻;在資本主義國家裡,地主繳收農民糧食是剝削,社會主義國家裡,政府繳收農民糧食叫為人民服務。透過現象看本質,有些事情換了一種稱呼一種表現形式不代表它的本質就改變了。所以馬克思主義者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時候,首先要審視自己,自己是不是一個大號的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理論用在自己身上是否同樣合適;打倒了一個剝削階級是否新的統治階級就沒有剝削……
所謂宗教就是一種絕對主義,就是其他事情可以講道理,唯獨這件事不能講道理,要求絕對正確不能質疑。如果道理可以這樣來講,那麼人們看待問題也不得不依靠雙重標準了。例如歷史唯物主義,有個通俗的說法是沒有那個人還有另一個人來做歷史的某件事,歷史的走向和發展趨勢從來不是某個人來決定的。如果這個道理成立,那麼可以說沒有毛澤東還會有李澤東張澤東等另外的一個人來實現中國的革命和解放。可以預料到,這話說出來,必然遭到無數的詰難。但它確實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啊,為什麼當真理碰到某一個人某一件事的時候就不成立了呢?某一個人某一件事可以獨立存在於真理之外了呢?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念是肯定社會群體對歷史的主導作用否定個人對歷史的主導作用,即反英雄史觀。這樣的歷史唯物主義是沒有也不應該有個人崇拜的,本質上唯物史觀跟英雄史觀是對立的。但事實剛好相反,那些履行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往往是個人崇拜最嚴重的國家,沒有例外。所以我得出一個結論,馬克思主義者們號稱崇尚科學和真理,但是這個科學和真理必須要有例外,「例外」會獨立於科學和真理之外,不受科學的真理規範和約束。因此我能不能這樣說,馬克思主義離不開絕對真理,而絕對真理通常掌握在極少數的幾個人手裡,即絕對的主客觀的完全統一。除此之外的其他,是為客觀存在,受客觀規律的約束。科學和真理需要你用理性去認知和理解,而絕對的「例外」只需要你的崇拜和信仰。那樣的馬克思主義離不開絕對性,馬克思主義骨子裡就成了一種宗教般的存在。除了否定神靈,它有宗教的一切要素,它的實踐跟基督教的實踐高度重合。有伊甸園般的設想——共產主義社會,有自己的聖經——資本論,有解釋世界的一套理論——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有門徒——列寧、斯大林們,有聖戰——革命,有信徒——無產階級。
題中講到決定論和機械論,或者說機械的決定論。這是對的,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色彩必然以一種決定論的理論體系來造就。神靈安排世界的一切跟客觀規律決定世界的一切,主旨上沒有太大差別。基督徒言必談上帝跟馬克思主義者所講的客觀規律都共用一種思維,基督教講的神和馬克思主義講的客觀規律是同一種東西,人的命運被神決定或者被客觀規律支配本質相當,極端的宗教徒跟極端的無神論者是同一種人。現在的人不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宗教性就不可能理解馬克思主義在歷史上的種種表現。有的人總以為馬克思主義者是人文科學的一種,用邏輯和科學的態度來講道理,卻不知人家骨子裡是不講道理的。其實最大的道理是,沒有唯心主義做支點,就沒有馬克思主義。我個人多年觀察,竟然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從來沒有看到一個真正的唯物主義者,那些宣稱唯物主義者的人從心靈深處都是唯心主義者,他們的思想是建立在一種絕對服從絕不懷疑勿用爭辯的「根據」上。這個「根據」又往往脫離邏輯和科學的範疇,或者從這個「根據」為起點才誕生出他們的邏輯和道理。所以說很唯心。
嚴重的決定論思維在過去和現在都阻礙人們客觀認識事物的因果關係,並且容易讓人陷入宿命論的迷思之中。在知乎上看到一些歷史和政治的問答里,不難發現一種習慣的論調:沒有那個物理的歷史的基礎和條件就沒有現在的什麼什麼。這話沒錯,但它們最後的結論往往是:因為有了物理和歷史的基礎和條件才會有今天什麼。此種論調邏輯就是決定論思維下的因果關係邏輯。可嘆的是,許多人都沒有認識到那種思維的錯誤。決定論思維下,決定一件事的發生只能出自它的物質和歷史條件,其中的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自覺性被大大低估甚至被無視,當事情發生後就成了必然發生,當事情不發生後就成了必然不發生,總之用決定論思維看待問題會自覺不自覺地常常用到「必然」這個定語。但事實上,沒有證據證明,一件事有了相應的物質和歷史條件就必然會發生,一件事的發生和成全它的客觀條件不能畫等號,甚至沒有「必然」的因果。例如,我經常感慨當今中國為什麼出一部好電影那麼難,中國有那麼大的市場,影視行業也不差錢,也不缺優秀的導演和演員,觀眾更不缺消費影視的熱情,歷史文化悠長燦爛,社會更加不缺改編影視的題材,國家發展到這種程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現在的程度,總之現在的中國完全有能力也有應該源源不斷的產生好片。但事實上現在的中國一年也怕不出幾部能看的電影。那麼原因是什麼?物質條件夠了,歷史條件夠了,該發生的事情卻沒有發生。這樣,物質條件和歷史條件到底決定什麼呢?好像它不能決定事情一定會發生,它僅僅決定一件事發生所需要的條件。但我們換了角度,假設現在中國每年好電影好電視劇源源不斷,知乎也可能會有人提問:為什麼中國影視能夠每年誕生如此多佳作?我相信下面的一些高贊回答,必然會說到中國經濟發展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提高,歷史文化悠久燦爛等等基礎性的物質性歷史性等等條件決定了中國影視產業騰飛。各看官必然認為分析的很有道理。但事實上,什麼事都沒有發生,所以講得沒有道理。
同樣,我們生活中有太多例子,客觀條件完全足夠讓一個人變得很好,但他偏偏就是不好。例如那些成長環境不錯家境殷實頭腦聰明身體健康卻讀書不好的學生。但即使如此,有的人仍然會用所謂物質條件的滿足和不滿足來設想一個人所成為他那個樣子的理由,包括他的性格、觀念和作為。那個人所以為那個樣子是因為物質條件決定了他會成為那樣子,而其中人的靈性和意志的作用幾乎沒有,或者說人的靈性和意志正依賴於此,這種思維很容易讓他們迷失在宿命論之中。知乎上有許多人看問題喜歡動不動講「大局」,個人也心甘情願受「大局」支配,並且成為它的一份子,而不是成為他自己。他們已經習慣了「合理」地看問題了,對不「合理」之論大加鞭撻。綜上,把前後關係等作因果關係,把實現一件事的客觀條件等作這件事的實現本身,把歷史上偶然之事等作必然之事,把已經發生的事通通歸納為必然的範疇,機械的強加因果生按白造,決定論思維下先下結論再找證據,預設立場畫地為牢。我發現的所謂馬克思主義者就是這種情況。共產主義不應放縱民族主義,否則傷了民族也害了自己。從今天開始,共產主義必須擔負起領導一切,組織大家一起建設共產主義的責任。如果沒有了中華民族,共產主義不需要存在,如果沒有了共產主義,這個民族也不應獨存。要毀滅就一起毀滅,要建設就一起建設。沒有第三條路給你選擇。
那那群沒事瞎逼逼的理論家倒是提出一套取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啊,挑刺誰不會啊?馬克思主義不是馬克思一個人的主義,是所有繼承馬克思主義核心觀點的無產階級理論家、革命家共同創建的理論體系,馬克思自然有歷史局限性,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其提出的核心觀點依然直指資本主義要害,幾十年一次的經濟危機沒有發生?資本主義沒有轉移剝削?抓住細枝末節不放,否認整個理論體系是完全錯誤的行為(這裡只指責少部分「理論家」)
馬克思主義,不客氣地說。其主體部分已經遭到時代的拋棄。它遭到批判非常正常,因為人們發現它名不副實。它指導的革命與建設,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落幕了。所以,我早已不再自稱馬克思主義者,儘管我精通馬克思主義,是研究它的佼佼者。我只稱自己是共產主義者。作為當代馬克思,我來構建全新的共產主義理論體系。關於社會平等進步的學說,需要的是全新的話語體系。歷史當然沒有終結於自由幌子的資本主義,更沒有終結於傳統馬克思主義。它有新的發展。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養成了馬克思主義的思維,並以馬克思主義的思維批判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
如果從資本社會的立場出發,會發現無法批判,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的確如馬克思所講的那樣,只增不減的經濟危機(金融危機),政府赤子增加,貧富差距,崇錢心理等都表面了馬克思出發點是對的,但另一個現實卻是全球並沒有一個真正的社會主義社會或者共產主義社會。這一事實可以說明馬克思乃至馬克思主義的局限性是存在的。馬克思的局限性可能來自於資本主義,眾所周知,馬克思的年代在資本主義發展向上但同時又不斷爆發工人革命的年代,而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設想則來自於工人革命和空想社會主義,這一環境因素導致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很大程度是對資本主義而設立的,是為了對抗資本主義的理論工具,但回顧歷史哪一個社會制度有對立可言,資本主義不過是由資本發展導致的社會變革,是適合於解放封建社會的一種社會制度。如果共產主義的產生與發展都只是為了打到資本主義,而不是為了社會形態的下一步發展,那它也就永遠只能產生在資本主義的對立面,而不是未來的路上。
Schopenhauer 說過這樣的話:要估定人的偉大,則精神上的大和體格上的大,那法則完全相反。後者距離愈遠即愈小,前者卻見得愈大。
正因為近則愈小,而且愈看見缺點和創傷,所以他就和我們一樣,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異獸。他仍然是人,不過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偉大的人。
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 著,營營 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戰死了,不再來揮去他們。於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它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
的確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
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去罷,蒼蠅們!雖然生著翅子,還能營營,總不會超過戰士的。你們這些蟲豸 們!把歷史唯物主義等同於經濟決定論是歪曲,把歷史唯物主義等同於歷史決定論,否定個人的歷史作用也是歪曲,這些在馬克思主義文獻中都有批判。波普爾打倒的是他自己的幻覺,不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不是馬克思學,不是馬克思文本的歷史考證。馬克思主義是總體性的世界觀,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積累,極端的說,即使馬克思本人的每一個具體觀點過時了,馬克思主義依然存在,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原則的勝利。
各批評觀點整理如下:(一一看來)
一般批評
1、社會主義並不一定需要透過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才能達成。這個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派別內部之爭。馬克思本人認為革命是機會主義。列寧則支持革命。既然不一定,那革命成功有何妨?不革命能成功當然也好。成功就好。
2、反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概念。
無政府主義要不得。資本主義也是一個國家一個國家成功的。一下子消滅國家概念談何容易?
3、否定歷史唯物主義和勞動價值理論。
這是世界觀價值觀。世界觀價值觀不同的人多了去了。
4、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還在發展中的不完整框架,或是在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理論上有過時的地方,但他們仍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理論有其價值。
這在說歷史局限性,同時也反映出現代是仍有人在研究但現代馬學發展緩慢或停滯不前突破不大。
歷史唯物主義[編輯]
1、批評者則認為歷史唯物主義過度簡化了社會的本質,並主張思想、文化以及其他所謂「上層建築」的成分對於社會發展的影響與經濟是一樣重要。馬學片面性。馬學沒能大而全的遺憾。
2、另外從邏輯上來說,依據歷史唯物主義說法,馬克思本人對於歷史的發展應該是舉無輕重的(因為他宣揚的只是一種思想,而思想也屬於上層建築的產物),那馬克思為何還會花費畢生時間在這上面,也就令人懷疑。
找到規律,看到未來,值得投入一生。思想反作用於行為,可加速歷史進程。清晰地按規律做事,當然加快步伐了。
歷史決定論[編輯]
1、卡爾·波普爾批判認為馬克思主義沒有可證偽性,非科學。有點廢話,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確是一種預言。沒有實證,也無法證偽。
2、卡爾·波普爾指出馬克思教條中的預言成分,支配了馬克思主義者的心靈,…,卻成為阻礙我們為走向開放社會而奮門的威脅。」[21]
實情,大實話。一個預言只是指明了方向。其它的其實都只是臆想的教條,按舊有臆想的教條做是會導致人思想禁錮不能靈活處理變化多樣的現實。(類似宗教的力量)
道德批評[編輯]
來自馬克思著作中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經濟學[編輯]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稱《資本論》是「一本過時的書,而且不但在科學上是錯誤的,而且對於現代世界來說也沒有任何可看性或參考價值。」實情,把《資本論》當經濟學看的都是把此書拿反了的人。此書是個用經濟學知識批判資本社會的書。是對資本社會資本的批判。
卡爾·門格爾以主觀的價值理論挑戰馬克思主義之勞動價值理論
我勒個去,用價值理論挑戰價值觀。好不對稱。資本論只是個批判不是個經濟學。
價格機制之缺乏或扭曲[編輯]
主條目:經濟計算問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將其擴展[39][40]。經濟計算問題指的是在社會主義經濟下,主導經濟的計劃者要如何理性的而有效的分配資源。槽點:計劃經濟的目的與市場經濟不同。計劃經濟在於管控公有資源提供基礎保障服務(按需分配);市場經濟在於分配私有勞動成果(按勞分配)。當然馬克思研究計劃經濟時並未指出這一點,而把計劃經濟用於勞動成果分配了。讓馬克思活過來修改這一點,後世「馬克思主義者」也難以答應。
動機問題[編輯]
批評烏托邦或社會主義經濟平等的人認為收入的重新分配會導致個體失去生產或創新的動機,也因此收入應該盡量交由個人所有[42]。社會主義的批評者認為若是所有人都有一樣的財富、而新生產出的財富又會被平分,那麼個體根本沒有動機去勤勞工作。依據這種說法,社會主義下大部分或所有人將失去生產動機,也因此經濟、科技乃至文化上的停滯是不可避免的。這個來自計劃經濟公平分配勞動成果的錯誤目的。計劃經濟只能用於管控公有資源提供基礎保障經濟服務的目的(按需分配);市場經濟才用來分配私人勞動成果。(按勞分配)
觀察上與知識論上的批評[編輯]
關於階級觀點:本就是哲學上矛盾的觀點的體現。現實中被濫用了。完整的觀點是對立統一,是為矛盾體。現實中,只講階級對立,忽略階級統一。馬克思主義從誕生起就沒少過論戰和批評,馬克思還活著的時候就一直和各種「社會主義」流派爭論,和其他資本主義理論爭論。馬克思去世後,左派們也是在不停的分裂,互相爭論的同時繼續批判資本主義。爭論到現在,馬克思主義者不還是沒死絕么。
所以,不要害怕爭論,不要害怕批評,馬克思主義就是在爭論中建立起來的。只要資本主義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沒了馬克思主義,還會有牛克思主義或者其他什麼理論出來繼續批判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不是一群人拍腦子意淫出來的,它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嗯…我的想法…
一般我把批評者分兩種,一種是不贊同馬克思主義,但是尊重馬克思的,一般是有理論有知識的人,這種是可以交流的。另一種是上來就說馬克思是垃圾的,直接拉黑就是了。卡爾·波普爾,就是那個提出只有可證偽的理論才是科學理論的。他認為數次證明為真不能說明命題對,證偽的存在才能說明這個是個科學的理論。這樣一來,人不吃飯就會餓死,這樣一個命題因為沒人敢去做實驗證偽,成為一個不科學的理論。事實上的確如此,波普爾已經將數學和邏輯學開除科籍了,因為公理系統的公理無法被證偽。
推薦閱讀:
※馬克思為什麼說資本主義可以被消滅?
※馬克思抨擊資本主義利用資本去剝削無產階級,為什麼我感覺資本的正確利用不就是這樣嗎?
※生活中有什麼被剝削卻沒有意識到的例子?
※如何理解馬克思與德國古典主義哲學的關係?
※科學不是上層建築,但哲學卻是上層建築,那麼哲學指導科學是否會把科學帶偏?或者指導科學本就有些假呢?
TAG:馬克思主義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