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靠敘事者與隱含讀者及隱含作者有什麼聯繫?


這個應該屬於後經典敘事學裡面修辭敘事學的範疇內,都是布斯提出來的,除了上面觀念外,他還提出了「戲劇化與非戲劇化敘述者」「小說的距離」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布斯說「當敘述者為作品的思想規範(亦即隱含作者的思想規範)辯護或接近時,我把這樣的敘述者稱之為可信的,反之我稱之為不可信的。」

也就是說,當敘事功能獨立於人物功能運作時,敘述是權威而可靠的。可靠敘述的例子比較多,比方毛姆叔叔的一些小說,習慣性會介紹一個人物的身份、性格、家世等很多因素,這時候這個未參與故事的介紹者的聲音是我們後續閱讀所必須要依仗的東西,所以他是可靠的。

凱蘭達非常健談,並且喜好同別人爭論,特別是在吃飯的時候。我們簡直難以忍受,但又無法讓他停下來。他好像比誰都懂得多,錯誤似乎也不會發生在他身上。在他講話時,若有人反對他,他就會同他爭個沒完。在說服你之前,他絕不會放棄一個話題,不管它是多麼的不重要。

——毛姆《萬事通先生》

讀到這裡,敘述者描述的凱蘭達的印象,就是我們對凱蘭達的印象。

那麼當人物和敘事功能相互依賴運作的時候,敘述可能是可靠的,也可能是不可靠的。

比較典型的例子《呼嘯山莊》里的納莉,她是故事的敘述者,又是故事的參與者。當她作為參與者來敘述的時候,首先視角是受限制的,而且她在敘述時是否有出於自身的考慮,這些因素導致她的敘述不一定是完全可靠的。

再比方小夥計敘述的孔乙己的故事,也可以做這方面的思考。

不可靠敘述在現代主義後也出現了很多。比如福克納《乾旱的九月》里不同視角看到的暴力謀殺事件,比如芥川龍之介《竹林中》裡面為了保全自己而作出的片面敘述。

講到不可靠敘述後就不得不提隱含作者。它開始貌似源於經典敘事學熱奈特的同故事敘事和異故事敘事的二元對立,後面在修辭敘事學中得到補充。在很多讀者見到作者的時候喜歡問,「書中的那個人是你嗎?」實際上任何一種敘事文本都不是直接由真實作者(現實中的作者)給出的,在真實作者和文本之間會有一個隱含作者。再說回孔乙己或者《活著》裡面的福貴這種故事中講故事行為,他們是比較明顯的隱含作者(在不涉及視角和聲音錯位的情況下)。即使像魯迅小說裡面的很多「我」,他們也不是指魯迅,因為每個「我」所表現出來的聲音也不盡相同,時而冷酷時而溫情。隱含作者我認為可以通俗理解成敘述的口吻或聲音,《天龍八部》和《袁崇煥評傳》真實作者都是金庸,但是他們的隱含作者是不一樣的。

這裡面還有更極端的例子,中國古代一般講究詩言志和文如其人,錢鍾書先生就曾提出過質疑。

心畫之聲,本為成事之說,實尟先見之明。然所言之物,可以飾偽:臣奸為憂國語,熱中人作冰雪文,是也。

——《談藝錄》

昨天還在網易雲音樂上看到唐磊說,他創作《丁香花》的時候連這種花的顏色都不知道。我們也可以認為,即使蘇軾沒去過赤壁,《赤壁賦》在文本層面也是可以完成的。

所以說敘述作品的人,從性格到價值觀都不可能完全等於真實作者。

隱含讀者和前面兩個概念離比較遠,它與真實讀者對立。可以認為是作品寫作之時,作者構建出來關於這部作品的的理想讀者。

這三個概念雖然是修辭敘事里提出來的,但是在之前結構主義敘事中多少能看到影子,因為畢竟偏文本。修辭敘事比起結構主義(經典)敘事來說,更多的還是把社會意識形態還有作者都拉了回來,以及讀者的復活。布斯還是比較多講修辭對讀者的影響和控制,像費倫則特別看重作者、文本、讀者之間的互動。可以看他講《魔法》的修辭,講《海浪》中讀者的參與,以及《寵兒》中的道德倫理觀念對讀者的影響,隱約覺得他是個很感性很激情的人。


自布思在1961年的《小說修辭學》一書中首次提出「不可靠敘述者」以來,這個概念就一直是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

按照布斯的看法,「 可靠的敘述者指的是當敘述者在講述或行動時,與作品的思想規範 (這裡所說的是,與隱含作者的思想規範) 相吻合,不可靠的敘述者則並不如此。」 就不可靠敘述者而言,「 不可靠」 一詞可以保留給這樣一些敘述者:「 這些敘述者裝作似乎他們一直在遵循作品的思想規範來講述,但他們實際上並非如此。

布斯提出「 隱含作者」 的時候,把隱含作者看做作者的「 第二自我」,是作者潛在的「 替身」,真實的作者創造了隱含作者。與之相應,伊瑟爾提出了「 隱含讀者」 的概念,這兩個概念已經成為敘述學或文本學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

伊瑟爾本人並沒有對它作多少解釋;他的一部重要著作的書名就是《隱含的讀者》,但書中對此根本沒有細談。比較完整的描述大概是《閱讀行為》里的下面這段話。如果我們要文學作品產生效果及引起反應,就必須允許讀者的存在,同時又不以任何方式李先決定他的性格和歷史境況。由於缺少恰當的辭彙,我們不妨把它稱作隱含的讀者,他預含使文學作品產生效果所必須的一切情感,這些情感不是由外部客觀現實所造成,而是由文本所設置。因此隱含的讀者觀深深根植於文本結構之中,它表明一種構造,不可等同於實際讀者。

具體例子可以參看網易公開課《不可靠的敘事者》:牛津大學公開課:文學與形式

參考資料:

[1]譚光輝.四個作者與四個讀者的對話:論隱含作者與隱含讀者[J].當代文壇,2014,01:40-43.

[2]佩爾·克羅格·漢森,尚必武.不可靠敘述者之再審視[J].江西社會科學,2008,07:31-40.

[3]劉暢.新時期小說中的不可靠敘述者研究[D].華中師範大學,2014.

[4]譚君強.論敘事作品中敘述者的可靠與不可靠性[J].思想戰線,2005,06:104-108.

[5]朱剛.論沃·伊瑟爾的「隱含的讀者」[J].當代外國文學,1998,03:152-157.


「可靠敘述者」往往是第三人稱,接近「隱含的作者」的價值取向。

「不可靠敘述者」往往是故事中的一個人物,偏離「隱含的作者」的價值取向。


敘述者若是與隱含的作者一致,那麼就是可靠的。反之則不可靠,至於隱含的讀者,是文本的一個預設,預先解構了每個即將出現的讀者,並設置了一個召喚反映的結構,也包括讀者閱讀打動力過程,在反映中構建意味,答得一知半解,自己也有點累。


你可以看看婁燁導演的《蘇州河》,你會發現整個電影傳達出來的東西和敘事者自己的獨白重合度並不大,這就是不可靠敘事者。


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聯繫,代指的是不同方面的概念……不可靠敘事者首先是敘事者,它在文本裡面,其他兩個概念我記得好像是在兩端的,連接文本與讀者、作者的……我記得是這樣


評價敘事者可靠與否的標準是是否偏離隱含作者的規範。


推薦閱讀:

敘事學有哪些經典著作值得推薦?
拉康的凝視理論是如何被運用到文學批評中的?
德里達的文學理論和哲學思想主要是什麼,有何影響?
韋勒克《文學理論》與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兩本書的差異?
如果想看懂羅蘭巴特 需要先看那些書?

TAG:文學 | 文學理論 | 敘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