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的《重說中國近代史》寫的如何?


記得上初中歷史課,對課本上一句話印象深刻:中國自一八四零年以後逐漸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句話在我寫申論大作文的時候被屢屢引用,以便於我可以故作憂國憂民之態。但是,合上課本,我們問問自己:那段歷史我們真的了解嗎?

歷史課本的價值觀很明確:人物不是黑即是白,大臣們不是忠臣就是奸臣,皇帝不是明君就是昏君。凡是讀書人都是翩翩君子,凡是太監都是奸佞小人。凡是造反者都是英雄好漢,凡是維護王朝的人都是沾滿勞動人民獻血的劊子手。這種簡單的二元思維價值觀一是因為學習的需要:年紀小小的我們接受不了太過於複雜的世界。而是自古以來的簡單劃分一直如此。

二元價值觀可以用於戲劇、小說當中,但是作為一個有著獨立思想的公民,就要樹立對世界多元價值體系的理解。對於歷史和其中的人物要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與解讀。尤其是對近代史那個風起雲湧的動蕩年代,人物的行為更是不能以簡單度之。

《重說中國近代史》就是對那段歷史與人物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剖析與解讀。作者張鳴是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主任,其自身的文化素養不需多言。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作者沒有按照今天的價值體系對當時的人物進行評價,而是把歷史人物還原成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把他們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去分析他們的所思、所想、所做。我一直對按照今天的價值觀去評判歷史人物的這一套不太感冒。如果這樣算的話,每個人都有其局限性。你不能苛求他們可以作為超越空間與時間個體的存在。放進那段歷史的背景下,我們可以了解清末的統治者並不是那麼封建頑固,而革命黨也不是很偉光正。每個人都是普通的個體,都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考慮,都會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行為。可以不同意作者對那段歷史的解讀,但是作者看待問題的思路值得我們學習。

有人說,歷史是勝利者的謊言;也有人說,歷史不過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已。遠去的歷史還可以保留一定的真實,但是近代史不過就是為統治者服務的了。真實的歷史已湮沒與時間的長河中,我們只能在隻言片語中尋求真相,聽聞那一聲聲的嘆息。


比較適合剛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對頭腦中的高中教科書進行「排毒」有很好的效果,但深度不足


視角比較新穎,初讀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如果是一個深受歷史教科書影響的人看了會覺得有點不自然,會去想怎麼能是這個樣子呢。。為什麼好人不那麼好,壞人不那麼壞。

如果是一個已經有了辯證看待歷史經驗的人來看,算是多知道了點史實。

其實說來,本來就是沒有永遠的壞人,沒有永遠的好人,只是看你站在哪個立場上,歷史教科書教了我們很多「史實」,其實算是帶著比較嚴重的有色眼鏡,成王敗寇,自古如此。


拙見。

能夠讓你很快對近代史有個大致了解。

還原歷史真相。

全文陳述總結性言論為主。


可以。比較公允。


以調侃的語氣評述作者做當代史的另一種見解,挺有意思的。但是缺乏「字字珠璣」的那種味道,語言平乏無味


正在看,他的書跟課本比較大的不同就是:不對歷史做政治性的解讀。我們課本中的歷史基本上來說都比較有政治偏向。


有理有據,有總結有方法。看完後他的近代史才算是兜里有點貨了。以前高中教育就像高票說的非黑即白。課本還總是生硬的去下結論。他這是徹底和課本懟上了啊,哈哈……


很不錯


其實看到這種搞政治,還不是專門研究歷史的教授寫書,張口閉口國人、中國,我就呵呵了。都是一家之言,把與自己看法不一樣的就當成洗腦啥的。沒錯,我們每天從睜眼開始,就面臨幾百次洗腦,你看的一個廣告、一個新聞、路邊的幾個字都是在給你洗腦。你沒有具體調查,沒有經過統計分析、都是自己個人觀點。這個在醫學上叫專家意見,IV類證據、一般不會寫入指南的。


推薦閱讀:

陳旭麓 《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如何評價較好?
中國歷史經歷的最慘烈的浩劫是哪些?
毛瓷以及7501瓷真的很珍貴嗎?
馬關條約的錢用來做什麼了?
晚清到1949建國這段歷史比較好的書籍有哪些?

TAG:中國近代史 | 重說中國近代史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