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醫療體制存在怎樣的問題?


醫療成本居高不下

衛生總費用佔GDP比例17%,搶錢能力比改開前的天朝好五倍,比現在的天朝好三倍有餘。當然我不是以前三十年否定後三十年。前三十年好多人的醫療是本生產隊養的赤腳醫生用本生產隊種的草藥解決的,再牛的醫院,常見病也是由幾十種醫院自製劑應付。沒現在的先進醫療手段,所以那時候的醫療人均成本低。

天朝的「以葯養醫」、「以械養醫」飽受詬病。這個體制用經營性行為彌補理應政府出資運轉的公立醫院,給醫護人員一定提成,慫恿他們誘導患者消費。這一體制「以葯養醫」、「以械養醫」加價比例通常是國家規定的15%左右。美國的「以葯養醫」、「以械養醫」完全是老闆賺的,跟醫護人員無關。客觀上說,可以減少醫生發生與患者利益不一致的行為,醫生沒有道德壓力。更客觀的情況是,因為沒有政府干預,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這樣在美國的江湖地位和本國的協和、潘家園差不多的醫院,能理直氣壯的把一副手套賣十幾美刀。

美國醫療體系搶這麼多錢還不一定都能拿回家

生病尚能去醫院的體面美國人,醫療費都是保險公司出馬支付。保險公司太清楚裡邊的貓膩了,慣例性的按照醫院主張數額的6~8成支付,不需要理由。當然保險公司也是欺軟怕硬,一副一次性手套賣十幾美刀的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堅決不講價。你不付錢,我就拒收你的客戶。什麼「見死不救」,沒錢的急症病人按照相關法律去有急診室的醫院免費治療(所以現在美國醫院紛紛關閉急診室),腫瘤是慢性病,不給他治,一時半會兒又不會死。法制國家你還敢醫鬧?

自己開診所的醫生,每周都得有一兩個工作日是跟保險公司廣泛協商、充分交流意見……另外,醫生兩三成到八成左右的收入要付律師費和保險費。(來源:美國私立醫院是如何運作的 )你不付,那就改給患者和患者的律師打工吧。苦大仇深的專業當然包括收入六成請律師的婦產科。兒科、麻醉、心臟外科等專業就更別提了。儘管一些國內醫護人員羨慕美國同行的收入,但是也要考慮到,交了律師費,美國醫生的收入水平其實就是中產階級的中上層,和一般小業主、個體戶的收入情況差不多。美國醫生這個收入檔次過得好,是因為美國富。須知美國的醫生多是自己開業的,收入本來就是小業主的收入,而不是僱員的。

屌絲無緣醫學夢

醫生的培養成本高。4年理科本科,學了相關的課程,可以考四年學制的醫科。學費都是各專業之首的。醫科畢業以後住院醫培訓,根據定向專業的難度,短則三年,長則八年。有的醫學生只得半工半讀,先考一個便宜的全科醫生執照,簽個診所,當幾年家庭醫生賺點錢,再衝刺更高技術含量的專科醫生。很多人的教育貸款一還一輩子。按照這個標準,羨慕美國醫生待遇的不少國內同業,都沒有資格成為醫生。國內是「窮學醫、富學法」,屌絲想翻身就來二代少的醫科。幸虧美國的醫生執業資格沒有退休一說,七老八十腦力、體力、判斷力都退化的老同志還老當益壯活躍在一線。美國醫師行業協會組織通過限制行醫執照的發放,控制供給,實現高定價。因為看醫生難,一夥利益集團多年來跟另一夥利益集團撕逼,爭取給護士一定的處方權,讓護士決定病情平穩的慢性病人可以繼續之前的處方。這個逼撕了幾十年。

因為醫生金貴,因為指導原則是「各司其職、確保效率」,所以美國的醫生不做沒有醫生執照也能做的事情。美國的醫生都有aids,門診病人醫生只負責診斷和開處方。確診之後,醫生引導病人到aids那裡。Aids那裡有好多手冊,病人是什麼診斷,aids負責跟病人照本宣科,講應該注意什麼、有什麼預後、有什麼轉歸,還有天朝病人和家屬最重視的:得了這個病應該吃什麼好應該吃什麼好應該吃什麼好。美國的醫生連病歷都很少寫,醫生口述aids整理,打打勾簽簽字,各種aids就這樣把醫生解放了出來,醫生可以把精力放在病人……保險公司和律師身邊,一人給幾家設病床的診所值夜班。美國的醫生素質高,護士素質也高,有一定的處置權,可以分擔工作(你看2004年拍的《活死人黎明》里的金髮女護士,戴著聽診器,下夜班的時候跟白班醫生交接工作)。夜班的時候,病人有問題先在家裡的電腦上看遠程監護數據,口頭醫囑罩不住趕緊開車過去。美國的醫生這麼努力工作,當然是早點把教育貸款還了。

所以嘍,患者想見醫生自然也沒那麼容易了。畢竟人家要保質完成工作,避免吃官司。不做不錯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醫療服務碎片化

見醫生要等不是問題,天朝也要等。要命的是,美國地廣人稀不說,醫療服務還碎片化。醫生、藥房、拍片子的影像部門、做化驗的檢驗部門、做檢查的技術部門,老老實實集中在一家醫院裡的少,還都是獨立營業的。因為美國人看病的第一站是家庭醫生,家庭醫生想置辦起來這些東西也不可能啊。也就是說,病人看病,約到一位醫生,見面聊了一小時,就被打發到另一家預約做化驗了,就被打發到另一家預約拍CT了……等結果回來,醫生再次應約看了結果,再打發到另一家的藥房……幸虧美國是車輪上的國家,但是美國一些疾病的平均確診時間也長達幾個月。放在人口密集的天朝,幾十萬、上百萬人口居住的地方也不是很大,有一家大醫院就能服務區域內的居民「一站式」就醫了。就算社區醫療不給力,只要人們有保健意識,很多疾病都能儘早發現、及時治療。

嚴格要求長抓不懈,「三假複審」算什麼

因為法務成本太高,所以美國的臨床安全水平和患者就診體驗水平世界第一。臨床安全怎麼實現的?靠的就是70年代以來新增的大量的行政人員分擔醫療人員的事務性工作,讓醫生可以集中精力診療病人,靠著大量的行政人員制定執行監督匯總反饋完善臨床安全措施。

上面這張圖表是1970年到2009年的40年里行政人員和醫生人數增幅走勢圖,棕色部分代表醫生,黃色部分是行政人員,黑色線代表美國醫療花費。(來源:美國醫生吐槽「開不完的會」,你中槍了嗎?)


美國和國內很不一樣:

1)如果不是病的要死,不要去大醫院的急診室,否則苦等一晚上也不鳥你是非常常見的…

2)普通小病小災去patient first 或者urgent care這種連鎖診所,並且他們接受絕大多數的保險plan。

3)不要像國內一樣自己給自己分診,不要自己直接聯繫specialist(就是專科專家)。要先通過自己的主治醫師(primary doctor)或者去patient first這種小診所,讓那裡的醫生給你診斷後,再給你refer到專科醫生那裡才可以。

4)買保險很重要!!好好研究買什麼保險也非常重要!!否則你坑爹地每月交好多錢,到時候保險公司各種扯皮拒付,各種耗費體力精力…

5)學校推薦什麼保險就買什麼。不要圖便宜,否則出事分分鐘傾家蕩產…什麼ISO什麼IMG那種針對國際學生的保險,統統黑名單,出事了各種扯皮拒付(如果你就是賭自己不出事的話,那還買保險幹啥)。

親身經歷告訴大家美國醫療能有多天價:在美國就去過兩次ER,一次是水果刀開生蚝玩脫捅手裡了3cm不到,淌了滿屋子血。大晚上校診所關門,校醫院門診關門只能去ER,然後ER里苦等了4個小時才給處理好。兩個月後帳單寄到,6000多美金,保險公司各種拖(當時是IMG),我各種電話轟炸,然後最後同醫院一起聯合轟炸保險公司,最後終於搞定,我只用交36美金。然後立馬換保險。就換到了另一個坑人的ISO。

第二次ER經歷,在使用ISO期間,饞吃隔夜火鍋還懶得熱,結果拉肚子,發燒38-39度,沒經驗選擇去了ER,結果挂號完測完身高體重體溫血壓,就被晾在等候室里,等了也能有四個多小時。等候室椅子也不舒服,然後感覺特別困也覺得沒那麼燒了,就回去了…連大夫都沒看到,賬單寄到後是450美金,還是保險後(保險只給付了80多塊錢)。

然後就決定好好研究一下保險,終於換到了現在這個非常非常靠譜的藍十字blue cross…一個月325美金,沒有deductible,診所一次20塊錢,如果是x光額外再加40,省心省力…ps診所沒保險的話,是一次175美金起步的…

真的是有了好保險,生活質量都提高了,因為完全不用擔心生病受傷,第一時間看大夫沒有任何心理負擔…比如說,我關節疼了小半年,結果前兩個月在一次練合氣道的時候,渾身關節都開始撕扯痛,有保險所以並不擔心,直接預約了家附近的一個family care,20塊錢驗血開藥,然後就好了~再比如上上禮拜滑雪把胳膊摔了,拍片打石膏60塊錢…有了保險真的這些事情都不用擔心了~

所以,美國天價醫療,買一個好保險非常非常重要!


學校規定國際學生不買保險不能選課,保險費一年2000,cover範圍很小。曾經有同學治個感冒花了6000刀,然後保險cover80%,自己還是要付1200刀。

有一次我去打疫苗,醫生酒精給我塗在一個地方,針頭扎進另外一個地方,創口貼貼的又是一個地方。美國的大部分醫生都是按照固定的程序照本宣科,然後各種規避責任。

對門的女生有一次胃病發作,痛的不行,急診不收她只能預約等醫生。等了一天終於看到了醫生,結果就給她開了張單子上面全是吃的,不給葯讓她去超市買單子上的食物在家靜養。最後賬單收到,800刀。。。這次保險還是有點用的,全給cover了。


最近因為監考久站,站兩三個小時後有點腰疼,就跑去學生衛生中心看。

然後醫生給我開了個heating pad……。

我來形容一下…。

大概就是電熱毯的縮小版,可以墊在腰那裡。

她說在解釋的時候我在心疼自己…。

我有個同學說「畢竟他們不能給你開膏藥」,我覺得很有道理。


有個朋友半個月前夜裡突然肚子疼。送去醫院。

去了家旁邊的一個 Health Center,晚上關門,門上貼條請我們去市裡面的一個 Urgent Care.

去了市裡面的 Urgent Care,晚上關門,門上貼條請我們去市外面的一個 Hospital.

於是我又開了 20 公里把他送去那個醫院的 Emergency,分診說要等一會。等你媽媽,裡面根本沒有病人。

進去以後服務倒是很好。

腹腔鏡把闌尾切了,早上就出院了。入院-手術-出院一共是 12 個小時。

賬單現在還沒收到呢

--Update

賬單到了


那偏社會學上的寫幾點:

1.在OECD國家裡面在醫療系統花的錢最多,效果和收益是最少。

2.完全沒有對藥物價格的調控,製藥公司可以任意定價,甚至對那些有些人需要終身服用的藥物,導致醫療費用太高。

3.保障體系主要有兩個,mediaid和medicare。http://medicareinteractive.org 上定義是這樣:「Medicare is a federal program that provides health coverage if you are 65 or older or have a severe disability, no matter your income. Medicaid is a state and federal program that provides health coverage if you have a very low income.」

實際上效果是medicaid好但是因為大家覺得aid只是給窮人的所以一直得不到什麼支持。

4.商業保險是大多數人醫療保障的選擇,但是一般由僱主不然很貴,導致失業而身患疾病的人18個月後就無法承擔看病費用,大多商業保險都要求保前不可以患糖尿病癌症等等需要長期付出的病症。就算沒有疾病,保險本身也很貴,美國有46,000,000人沒有買保險。

5.美國沒有明確對安樂死的立法,所以各州有權力選擇合法或非法,美國目前有三四個州是默許的。

5.美國器官移植是opt-in制度,就是需要你註冊才可以捐贈器官,而西班牙是opt-out,意思是主要你不去填表說要求去世時不接受器官移植,那就是默認可以的,這樣對整個國家的需求就減輕了很多。美國平均等待一個器官移植需要至少一年時間(不可能少於一年),每天都有27個病人在等待的過程中死亡。所以有錢人會去亞洲國家獲得及時的救治,這也是一種社會的不公平。中國的制度其實也不完善,可能還不如美國規範。

6.有兩部紀錄片很推薦看,很有意思的故事:unnatural causes和sick around America。美國人總體上的健康狀況和經濟狀況成絕對的正比,中間的差距非常可怕,而且跟社會階層,種族,教育程度有直接關聯,他們佔有的社會資源和心理健康狀況是最主要的差距來源,個人感覺中國可能都沒有這麼明顯。


割傷手去了急診,用了藥用膠水弄好了。賬單來了,醫院384美金,急診收了500美金。我有保險,每個月160美元。然並卵。

追加評論:

我的傷口可以看到肉,血流不止,而且是晚上九點,醫院門診關門了。

再追加 樓主怕死怕破傷風惜命如金,所以要去看醫生。您身強體壯不像我那麼脆弱,請您別在我這裡bibi,我的回答不是用來給您炫身體好的!


我在美國讀博的朋友,暑假半個月的時間回家拔了四顆智齒。


大家都站在病人的立場啊。

但是你們造嗎。最近的一個新聞:廣州蘿崗某三甲醫院自今日凌晨(12月14日)起,兒科急診直接取消——這就是目前中國兒科醫生嚴重匱乏的有力證明。詳細鏈接如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A2NDQ2OQ==mid=400969494idx=1sn=985e0b241a9a8cfb0ed97f945c6f4029scene=2srcid=1214FWHux5wAR6NoVrmt1T3s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本人是一所top3大學附屬醫學院的八年制學士。據我所知我們八年制除了寥寥數位的同學選了兒外以外,這些年來沒有人選擇兒科,以至於每次去兒科醫院見習實習都要被老師拉著吐槽。

另外,我們同城的對手院校已經開設了兒科定向專業,進了坑相當於有個保底了。

這代表什麼呢?這代表了將來給你孩子看病的醫生(還是三甲醫院的)可能是個隨便混混出來的。

這還是一所不錯的醫學院的狀況啊,其他更差一點的醫學院的生源素質更加可想而知。

你們嘲笑美國醫療體制,你們可知現在醫學院里很多優秀的學生都打算考美國執業醫師考試出國了,又是一批人才流失。

那麼,這樣的快速的,廉價的醫療你們要不要。


反正在美國看過病後我變得好愛國。


18號大牙劈了,去看了牙醫給了一個大概的估價,你們感受下…


作為發達國家人均壽命沒80,排在隊伍下游,連比自己窮很多的毒菜古巴都不如算不算呢


我來聊聊美帝的老鄰居加拿大吧,服務態度好歸好,效率也是慢到不行,沒有醫療卡去看急診先付500加幣再說,先讓nurse給你整理數據,整理完了慢慢去等,說的不好聽點,這樣的醫院放國內早被患者給鬧翻了,可在這你還就得等,因為大家都在等…ps.八點陪朋友來了醫院,朋友半個小時前剛剛見到醫生 我的天. 感謝我有健康的體魄不用親自體驗資本主義的免費醫療,想想還是社會主義好(含淚)


手指划了一個口子,包了一下,1000刀,自己付80,剩下保險


病人的地獄,醫生的天堂。

按照貴知的政治正確原則,美國的醫療體系是終極理想。

-----------------------------------------------------------------------------------------------------------------

然後,對樓上的高票答案做個補充。

很多人是站在病人的角度看待美國的醫療體制,卻沒有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比如有的拿中國的門診費便宜來做比較,卻無視由此帶來的醫生待遇低下的問題,這樣的模式顯然是不可持續的。這種割裂式思維看待問題是無助於問題的解決的。

比如美國看病要預約,有的甚至要預約個半年的,門診費也高得嚇人。然後他們說放在中國最多不超過一個星期,而且很便宜。沒錯,中國的醫療確實很便捷,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呢?醫生累得像狗一樣,還賺不到多少錢。我很奇怪知乎上醫生待遇低,工作強度大已經是共識的情況下,為什麼這些回答會對此避而不談?

又有說美國醫療過程繁瑣,要做很多檢查(當然要花很多錢),還有醫療服務碎片化等等。可是他們有沒有去考察這些複雜的流程是怎麼來的?當然不是哪個閑的蛋疼的人設計的,而是因為不這麼做會吃官司!這些都是數十年血和淚的教訓換來的經驗。相比之下我在貴知另一個高票回答看到有個醫生因為建議一個老太婆做檢查(本來這不是他負責的科目),結果老太婆檢查過程死了。醫生被告賠了很多錢。所以與其像天朝這樣互相扯皮,還不如美國式的權責分明。

美國醫療的法務成本高也是如此。因為人家是法治國家,當然要按法律辦事。這種高成本的好處就是在美國醫鬧是沒有市場的,因為法律是高度完善的。可是在天朝,相關的法律總是很模糊,結果是每次遇到醫鬧只能賠錢息事寧人。有時就算醫生沒有過錯法院也出於維穩的目的判賠。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中國沒有法治,因為法律只是為維穩服務的,而不像美國法律是公理神聖不可侵犯。

說實話,我每次在知乎上看到這種互相矛盾的回答都十分困惑,難道知乎用戶都是一群精分嗎?在我看來從來沒有完美的制度,任何收益伴隨著代價。設計制度就像切蛋糕,蛋糕總量是有限的。又像蹺蹺板,此消彼長總是存在的。因此提出任何訴求都應當明確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需要捨棄什麼。指望既有美國的醫生待遇,中國的看病方便的田園生活就像既要經濟發展,又要保護環境;既有市場經濟的活力,又要計劃經濟的高效;既要美國人的收入,又要蘇聯人的福利都是自相矛盾的痴人說夢。


中國太垃圾!窮人都看不起病!

美國很美好!連富人都看不起病。

美國副總統拜登賣房救癌症患兒,最後也還是沒有救到。

下面是閱讀理解題:

1一個國家的副總統會是這個國家的貧下中農階層嗎?如果是,為什麼這個國家的醫療保障制度沒能保證「窮人能看病?」;如果不是,那麼為什麼這個國家的醫療制度連上流階層也看不起大病?也會因病致貧?這其中是否存在體制缺陷?

2美國的環境或飲食到底存在什麼問題?連年輕人都會輕易得癌?

3連副總統兒子都救不了的美國醫療,為什麼還有海外中介頻頻「介紹」中國人傾注巨資遠赴海外就醫?這到底是最後一搏,還是謀財害命?


好與壞,還是要客觀。在美國哈佛醫學院附屬Brigham and women Hospital(BWH)進修訪問,已有一段時間,期間受導師介紹,還去了同樣位於波士頓的其他幾家醫院,包括Massachusetts Eye and Ear Infirmary(麻省總醫院下屬的眼耳鼻喉專科醫院)、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與BWH和麻省總醫院齊名的波士頓三大巨頭之一),以及Faulkner Hospital(BWH下屬的一家社區醫院)。幾家醫院各有特色,有綜合醫院也有專科醫院,有頂級規模醫院也有小而美的社區醫院。隨著對各家醫院手術室工作了解的逐步深入,對美國醫療體制也有了更多的認識。總的來說,醫療水平方面,中國的頂級醫院完全不遜色與美國,然而在流程和管理等「軟科學」方面,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

高昂的醫療成本來自何處?

醫生的人力資源成本不必多言。在美國看病,最終有兩個賬單,一個付錢給醫院,另一個則要付錢給醫生。美國的醫生社會地位和收入非常高,對於醫院來說,僱傭一個醫生團隊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除此之外,由於美國醫療體系分工細緻,各類工作人員形形色色,手術間內除了手術醫生、麻醉醫生和護士(巡迴護士、刷手護士、麻醉護士)外,還有Tech專門負責準備手術間儀器設備、支持Tech工作的儀器設備管理專員、供應室負責器械消毒的人員、各類保潔人員,麻醉恢復室還有藥劑師和專門的靜脈輸液人員(非護士),等等。而在手術室之外,由於患者幾乎都是從家裡趕來做手術,接診區有大量的接診人員,術前準備區(Preop,和PACU在一起)有負責根據手術進度叫病人的接線員,另有幾位護士專門在手術間的中控室負責監控整體手術室進程。所以說,每個患者為了完成從入院到手術結束的整個治療閉環,除了其見到的醫生之外,實際上背後還有大量的台前幕後工作人員在支撐著這個流程,沒有他們,整個手術流程沒法順利完成。而相對的,人員眾多帶來的則是高昂的人力成本,更不必說每部分人員都要倒班和輪值,實際上需要的人員數量比白天看到的更多。

除了人力成本,藥品和醫療耗材的浪費也是一個推手。美國醫院的手術間多數物品都是一次性的,隨用隨扔。很多藥品和麻醉高值用品,如喉罩,一旦打開了,即使沒有用也要扔掉。不是麻醉醫生不願意留著,因為沒有人/流程支持再消毒一次用於下個病人,只能丟棄。而手術和麻醉高值耗材疏於管理,例如在Faulkner醫院的骨科手術間,包括關節置換等手術耗材在內的大量物品就堆放在手術間過道內,無人看管和維護。一位麻醉醫生更和我提起,連價值上萬的Glidescope可視喉鏡都會經常丟失。其他的浪費還有很多,比如每個手術間的麻醉機和電腦常年插電開機,BWH每年清洗手術間內床單和毯子的費用高達7500萬美元等等,不一而足。

過於尊重患者選擇權帶來的可能危害

美國社會非常尊重個人表達和選擇的權利,對患者亦是如此,任何醫療決策都幾乎全權交給患者來決定。而往往,不具備任何醫學嘗試的患者並不知道什麼是對自己病情最好的選擇。這種選擇偏倚有時反而會製造麻煩。例如在BWH產科進修期間,有位足月初產婦並發房顫,一直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產科麻醉醫生的策略是希望其在停抗凝48h之後打分娩鎮痛,力爭自然分娩,而如果選擇不使用分娩鎮痛埋置硬膜外導管,則必須立即恢復抗凝,日後抗凝期間若再決定放導管則全無可能。就是這樣一個有窗口期的二選一選擇題,但凡有一定醫學常識的人都會知道選擇打分娩鎮痛,然而醫生談話時由於尊重患者意見,無明顯傾向性,最終患者居然選擇不接受,又恢復了抗凝治療。早在醫學院期間的倫理課上,老師就曾分析過「家長式醫生」和「誘導性談話」的利弊。對於複雜疾病診療,醫生往往是和患者站在統一戰線的,有些時候,聽從醫生的勸誡,而非「尊重選擇權」的自行決定,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團隊協作和患者體驗

以上兩項是美國醫院制度中值得稱讚的地方。團隊協作精神在產科麻醉中體現的尤為淋漓盡致。美國的產科手術間和產房都在同一層,首先在硬體條件上就非常有利於工作的開展。BWH的產科久負盛名,是美國最有名的三大產科之一,很多開創性的工作就來源於此,不禁令人肅然起敬。每天早上10點,是例行的大查房時間。產房中所有的產科醫生、麻醉醫生、護士、助產士、兒科醫生都會聚集在一起,查房和討論病情,從自己各個角度給出意見。對於專門從事產科麻醉的麻醉醫生來說,了解產婦的產程進展和產科情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分娩鎮痛,BWH的使用率很高,初產婦如果沒有禁忌征95%以上都會使用硬膜外分娩鎮痛。在這方面,麻醉和產科的溝通交流則會直接影響產婦和新生兒臨床結局。而每例患者在接受剖宮產手術之前,醫生們都會進行team huddle,也就是產科醫生、麻醉醫生和護士三方一起,再次查房和交流患者信息,查漏補缺。手術間內的三方核對更不必說,和國內不同的是,術前三方核對其中一條是明確手術間內各個人員的職能,每個人都會介紹一下自己。核對的最後,手術醫生會詢問所有人是否對本例手術有任何疑問,充分體現了手術間內的協作精神。

患者的體驗和滿意度是醫院在醫療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包括克利夫蘭診所等在內的很多醫院甚至都安排了「首席體驗官」這樣一個職位,專門負責改善患者體驗。也因此,麻醉術後鎮痛是醫生非常重視的。與國內相比,術中鎮痛葯並不會給的很多,但是術後鎮痛是一定要做好的,長效阿片類藥物和非甾體類抗炎葯是必備,此外能打區域阻滯或硬膜外術後鎮痛的一定不會省掉。產科麻醉更是如是,分娩鎮痛用的藥物濃度與國內相比偏高,雖然有一定的運動阻滯,但患者的疼痛評分可以低至0分,即完全感覺不到疼痛,帶來了優越的患者體驗。體溫保護也是另一獨到之處,此處暫且按住不表。其他的細節包括家屬可以在患者術前等候和術後恢復時全程陪伴,減輕焦慮,產婦分娩或剖宮產全程丈夫更可以入手術間陪伴。此外有一個小細節,可能很多人不會注意,那就是在術前等候區,護士會給每個患者發一雙印有醫院名稱的厚毛線襪子,人們常說看一個人保養是否講究要看腳部護理,我想這就是患者體驗的細節體現。手術間內溫度很低,患者身上只蓋了一個薄薄的單子,有時根據手術體位還要架腿。這時,為患者提供一雙材質尚佳的溫暖的棉襪,那份貼心,我想患者應該能夠感受得到。


今年在美國懷孕了,本人情況特殊,發現懷孕的時候屬於沒有合法身份狀態,老公正在幫我申請永久拘留權,我又不好出境,但是沒身份又無法買保險。各處詢問以後知道了美國政府有一種幫助窮人的醫療政策叫Medicaid。這個是針對收入在聯邦最低收入線以下的低收入人群設定的。

中間過程就不說了,總之最後申請到了,人權在這個時候突然得到了提現。申請表上有這麼一項:immigration status移民身份,就是問你現在在美國是啥身份,有簽證的就寫,有綠卡的就填,啥都木有的像我這種你就可以啥都不填。還專門說如果你不想透露自己的status你可以啥都不填,換言之,不管你啥身份,你都可以申請。(在此註明一下,持有B2商務旅遊簽的人是不具備申請資格的。因為我申請的時候這個簽還沒有過期,於是人家就告訴我等過期了你再來申請吧。還有這樣的??)

最後流產了,出血跟來姨媽似的,打電話給我一直做產檢的診所里的醫生,醫生讓我理解去大醫院的急診,如果嚴重就叫救護車,可是救護車醫保不給報銷。我就自己開車去了醫院,醫院叫mercy hospital ,一件很大的公立醫院。我的醫生囑咐過我要跟急診的人說我是懷孕陰道出血,這樣他們才會快點處理你,不然要等很久。我照做了,呵呵,等了前後5個多小時,期間我去了幾次廁所,因為衛生棉一直被血水浸透??(這裡忘了說,在等了30分鐘的時候第一次被叫到名字,護士問了我的一些具體情況和量血壓,然後就叫出去等,我起來的時候椅子上就有血,這個護士竟然說:你的血在我椅子上。我想:所以呢?要我給你擦掉嗎?我就是流血才來醫院啊。那護士一臉嫌棄的樣子,我簡直無語。)

繼續等了30分鐘的樣子,一個男護士把我叫進去,抽血,叫我坐下,我說我不坐了,因為血太多,我一坐下你的床上就會有很多血,這個男護士問我為何不墊衛生棉,我說我墊著呢,但是血量很大。他給了我兩個,叫我去廁所換下??你以為我這是來大姨媽嗎?我告訴你我懷孕14周陰道大量出血了你還不趕緊採取措施,還叫我去廁所換衛生棉!行吧,我去了,大量的血塊往外流,我看那就是我的孩子已經沒有了。之後我就忍著肚子疼坐在椅子上等了4個多小時,期間一直感覺到下體大量出血快。等叫到我的時候,我一起立,一大攤血潑到地上,然後四五個護士就開始忙活了,推輪椅啊,那床單啊之類的,其中一個還說: get a Room ready, she seems like having a miscarriage我操你媽還需要好像嗎?我的孩子早就已經流到你們醫院廁所里了。(說髒話了,對不起)

然後就推進單間急診室了。產科醫生進來簡單處理,清除血塊,做了一個不是很精準的B超,她說: I"m sorry, I didn"t see any baby but a lot of blood.我想你不是廢話嗎??她說等下會推我進專門照B超的地方用精確儀器檢查之後再說什麼情況。反正最後就是孩子沒了。清除乾淨血塊,塞了一個止血藥到肛門裡面,齊活兒。回家了。兩周後賬單來了,而且還是分開的好幾個賬單,不是向那種一張全部把收費項目寫齊。加起來2000多。最後那個Medicaid 給報了,我一分錢沒花。

這都不是錢的事兒了,仔細想想不知道如果當時馬上就給我處理了是不是能保住孩子。我也沒想過追究。就這樣吧。下次懷孕我都想回國了。不然就回加拿大去,我有加拿大身份,不過從來沒看過醫生,不知道效率如何。目測不行。

以前讀書的時候陪同學去過急診,手被切肉機給切了快肉,一小塊吧,但是流血不止,等了3小時。我當時都想直接上手給她包了。還有一次陪同學媽媽去急診,她媽媽來旅遊的,也沒買啥旅遊保險。當時尿道炎,兩天都沒尿出來,肚子漲的跟懷孕了一樣,去私人診所,開了消炎藥,不起作用,還發燒了。我同學都快急哭了,半夜叫我開車送她媽媽去急診。當時才剛剛出國一年多,英語沒好到可以形容癥狀的程度,也不知道尿道炎怎麼說,問register的人有沒有說中文的醫生或者翻譯能幫忙一下,那是溫哥華,滿地華人的,他想都不想說沒有。然後因為沒有保險,人家「好心」提醒,挂號就要200,然後就坐著等吧。還指指等待的那些人跟我們說他們都在你們前面,大概有7,8個。我同學本來就愛哭,直接就急哭了,反倒是她媽媽安慰她還是算了吧,買機票回國吧。第二天就回國了。


沒去過美國,不過之前高考完的時候,在我們省人民醫院(三甲)做過一次膽結石摘除的腹腔鏡手術,是普外的主任做的,前前後後住院加手術一個星期,最後算下來賬單是一萬八RMB,因為我有學生醫保(就是那個一年交48塊錢的醫保),報銷了八千多,最後自付了只有一萬多一點。其實這還算貴的,因為是三甲醫院的主任醫師(主要是我爸媽不放心其他市縣級醫院),我姑姑就在我們這裡的縣醫院工作,據她說我要是在縣醫院做這個手術報銷比例更高,前前後後只要花不到五千RMB就可以了。

看了樓上好多講美帝醫保的答主的經歷,我表示真的是嚇尿了⊙﹏⊙像我這種從小身體不好,一年到頭往醫院跑的人,在美國豈不是活不下去的節奏⊙﹏⊙


去醫院要排隊至少一個星期,就連急救都要等很久,我手掌被熱油被燙傷,晚上十一點愣是等了兩個小時才進了急救室,簡單包了個紗布就被約了一個星期後的醫生給我剪水泡。

小診所但是幾個小時就能等到醫生,但診所除了醫生啥都沒有,拍片子,驗血,都要去不同的地方,而且當天幾乎是去不成的,都要約到第二天,然後檢驗又要花一天,然後還要在去之前的診所看醫生(診斷結果直接給醫生,你是看不到的),還要排隊。整個診斷過程完後,小病就已經自己好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貓王?
如何看待美國一組織欲鼓動加州脫美公投,稱「我們可獨立存在」?
應該如何選擇美國開始體育管理碩士學位的學校?
美國人用的都是正版軟體嗎?
國家在興盛後的衰落是否不可避免?

TAG:美國 | 醫療 | 美國醫療保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