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元是避險貨幣?
學習外匯中,最近經常看到分析說烏克蘭事件或者某某事件引發避險情緒,引發日元避險買盤之類的。為什麼日元是避險貨幣?
快過年了,閑來無事,我從外匯對沖基金的角度嘗試解釋一下,可能和許多現有的答案很不同。
首先,先說一下我對避險貨幣這個概念的理解。簡單來說,避險貨幣,就是當出現風險事件的時候,被市場bid up的貨幣。我認為這也是廣大外匯交易員們普遍認同的一個定義,即所謂的safe haven currency。在這個定義框架下,避險貨幣是一個短期的概念,是在特定時間段(市場動蕩期間)呈現出一定特徵(升值)的一種或者幾種貨幣。交易員們在風險事件出現的時候買入避險貨幣為的是在短期內迴避風險,而不是這些貨幣真的在長期具有避險,保值,穩定的特徵。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避的是什麼風險,為什麼只有某些貨幣(比如日元)能在短期內規避風險呢?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可以明白哪些貨幣會成為避險貨幣。
外匯市場的參與者一般認為有幾大類:各國央行,跨國企業,投資機構和散戶。不同的參與者在外匯市場交易的目的不同。外匯市場短期的走勢,尤其是市場動蕩期,起決定作用的是專業的投資機構。如果認同這一點,我們再來看外匯投資機構的最主要策略,套息交易(carry trade)。可以說,套息交易是外匯市場中最重要的策略。在外匯市場中,有相當大一部分的資金配置在套息交易中。絕大部分的外匯基金,都會有一個carry策略。carry trade對於外匯市場來說,就相當於股票市場的buy and hold。為什麼?因為carry是穩定的現金流,就像股票股息一樣。更何況,08年以前,高息貨幣還穩定升值,那就相當於不僅拿了股息,股價還漲了。
carry trade簡單說就是借入(賣出)低息貨幣(融資貨幣),買入高息貨幣,賺取利差。而風險就是即期匯率的變化。carry trade的最終收益就是利差 - 高息貨幣相對融資貨幣的貶值幅度。當風險事件發生時,套息交易的基金經理會怎麼做?平倉。風險事件發生時,市場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大家都不知道市場會怎樣走,那麼最明智的辦法就是先平倉。carry的利差是很小的,一般就是百分之幾,而在市場動蕩的時候,一旦市場朝不利的方向運動,carry的這點利差瞬間就被高息貨幣的貶值抵消掉了。
接下來就有意思了。大家都知道有很大的資金配置在carry trade上,這意味著大家都知道一旦市場波動,其他人會採取什麼動作(買入融資貨幣,賣出高息貨幣)。理論上,由於不同的套息組合所用的貨幣都不一樣,每個套息組合的利差也不同。當獲得最小利差的基金平倉時,融資貨幣升值,高息貨幣貶值,這惡化了其他套息策略的收益風險比,然後越來越多的基金平倉,融資貨幣進一步升值,高息貨幣進一步貶值,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直到絕大部分套息策略都平倉了。那麼對於每個人來說最優的策略就是不管自己手上拿到的利差是多少,一旦預計市場要出現波動就第一時間平倉。越早平倉,結果越好。
到這裡就很明了了,避險貨幣避的險就是當市場波動時,carry trade平倉時融資貨幣升值,高息貨幣貶值的風險。為什麼某些貨幣成為了避險貨幣?因為他們是融資貨幣。與其說避險貨幣本身具有避險的功能,不如說他們是套息交易的融資貨幣,而賦予了他們「避險」的屬性。
現在再來回答日元為什麼成為避險貨幣就簡單多了。因為日元的利息低。carry trade的核心就是賣出低利率的貨幣,買入高利率的貨幣。理論上任何低利率的貨幣都能成為融資貨幣,實際上很多基金也是這麼做的。而日元相對特殊的地方在於,日元流動性很好,畢竟是三大貨幣之一,其次是利率穩定得低。至於日元利率為什麼低,那可以從基本面等各個角度出發寫一大本書,也就是許多答案說的,但這其實沒有回答到問題的核心。
在08年以前,只有日本的利息一直穩定得低。由於套息交易的規模很大,高息貨幣很多,而低息貨幣很稀有,所以要成為融資貨幣還需要有很好的流動性,很長一段時間內,日元是唯一滿足這些要求的貨幣。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印象中,一提到避險貨幣就想到日元。當然還有美元,美元的避險功能相對來說更多的是由美元的地位決定的。但最近幾年全球各大央行陸續實行負利率,有很多貨幣的利息都接近甚至低於日元了。而這些貨幣也確實成為了所謂的「避險貨幣」。比如瑞郎和歐元。尤其是瑞郎,之前SNB把瑞郎peg在兌歐元1.2上。這簡直是比日元更完美的融資貨幣,不用擔心升值還負利率。所以08年之後提起避險貨幣,肯定會有瑞郎。歐元是最近一年才成為融資貨幣的。歐元區負利率,歐元本身還有貶值預期,加上歐元的流動性。雖然歐元對美元貶了很多,但是如果關注市場的話,很明顯能看到,在一些負面消息出來的時候,歐元相對其他很多貨幣都跳漲。同時美元也因為極低利率,而變得比08年之前更適合做融資貨幣。
廢話了這麼多,最後的結論就是,只要一個貨幣的利息夠低,流動性夠大,就能成為套息交易的融資貨幣,也就是所謂的"避險貨幣"。日元剛好滿足了這兩個條件。而一個國家的利息為什麼低,這個由很多因素決定,是很複雜的經濟金融問題。而對於外匯交易來說,這個內在原因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觀察各個貨幣在風險事件發生時的走勢,從而發現市場上普遍的融資貨幣。
腦洞一下,如果日元的利息明天一下子變成3%,日元很快就不是避險貨幣了。而日本還是那個日本,但日元已經不再是那個日元了。第一次在知乎上提問,好像有兩個禮拜了,木有人幫答,只好自己在網上搜索了一些資料大概整理如下,希望對那些跟我一樣對這個問題抱有疑問的人有所幫助。
日元的避險性主要來自日本的地緣屬性,經濟實力,貨幣屬性和貨幣政策
一、日本是島國,不易受政治、戰爭、市場波動等因素的影響,能最大限度的避開貶值風險(並不是說絕對不會貶值)。
二、作為發達國家,日本擁有合理的經濟結構,成熟的經濟體,完整的金融體系,總之,日本雄厚的經濟實力為日元幣值的穩定提供了基礎,更重要的是日本擁有僅次於中國的外匯儲備。三、日元是自由流通貨幣。四、日元屬於低息貨幣,是日元成為避險貨幣最直接的原因。經濟不行了就要降息來刺激經濟,降息時,持有貨幣就相對不划算,並且預期還要降息,高息貨幣匯率受到壓制,低息貨幣就有避險作用。日本長期低利率,降無可降,在有危機時候,別國貨幣可能降息和貶值,日元是不太可能降息,所以日元就避險了。
(1)當市場避險情緒高漲時,最直接的反應往往是:賣出股票(股市下跌),收回借款(美元、日元上漲),持有現金和安全性高的債券(美國國債價格上升,收益率下降)。收回借款導致美元、日元上漲背後的原因之一是近年來規模迅速擴大的套利交易。由於日元、美元都已經成為幾乎零利率的貨幣,許多追求更高收益的投機者往往會借入日元、美元,轉換成收益率更高的其它幣種用於投資。但一遇風吹草動,這些投機者往往主動或被迫將套利交易平倉,賣出相關幣種,買入美元、日元償還借款,導致美元、日元的匯率上升。其中,日元套利交易的歷史更久,規模更大,因此日元匯率上升的幅度往往更大。由於買入日元更多是為迴避市場風險而進行的被動平倉交易,因此稱為「被避險」也許更為貼切。
(2)日本的低利率使得日元成為全球融資成本最低的貨幣,因此在日本以外的地區出現投資機會的時候,具備高信用和絕佳眼光的投資人就能輕鬆的從日本融得巨量而又廉價的日元資產,加上日元是自由兌換貨幣,因此可以輕鬆的轉換為其他貨幣,繼而將資金投入其看好的項目。簡單來說,如果全球經濟向好,同時又具備大量投資機會的話,融入日元並投資其他市場的過程可以看作賣出日元買入其他貨幣,理應是推低日元匯率的。這個過程可能會隨著投資機會的多寡來決定日元弱勢的時間長度。然而一旦投資出現虧損,或者全球經濟面臨問題,日本以外的國家的投資機會開始萎縮,此時這些借出日元的投資人就只能獲利了結或是止損出場,並將手中剩餘的貨幣兌換成日元歸還日本。這個過程簡單來說便是賣出其他貨幣,買入日元,當然會推高日元匯率。這一點與上面的一條相似。
(3)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凈債權國,從1991年至今,日本已連續第2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凈債權國。截至2013年底,日本政府、企業以及個人持有的海外資產減去負債後的對外凈資產為325萬億日元,比上年底增加9.7%。海外資產中,除了政府1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外,大部分是民間持有的對外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投資於金融市場)。因此,一旦國際金融市場動蕩,日本資金出於「母國偏好」,也會傾向於部分撤資回國,造成日元升值。(這個好像跟避險沒有直接關係,也放著吧。)
避險的不是因為日元夠穩定,你看jpy這2、30年的上下幅度就知道這貨是過山車。
首先要看看什麼是避險,有人混淆了避險和金飯碗這兩個概念,避險是暫時的,不是長期持有,所以和什麼穩定性沒什麼關係。舉個例子,你家著火了,屋外有個水池,你會跳進去躲過爆炸,但你不會一直呆在水池裡,在這裡日元就是這個水池。
第一個原因是日元的池子夠大,先科普一個基本概念,就是機構無論如何都是持有資產的,個人可以套現脫離風險,但機構不可能套現,因為現金對他們來說也是資產,套現對機構是沒有意義的,他們手上的資產總會以各種形式存在。所以當一個持有數以百億計的機構在遇到特殊情況的時候,想把手中受衝擊的資產變換為不受影響的資產,必須要選擇一個足夠大的池,太小的話供給不夠,價格就暴漲而失去對沖的意義,日元資產的規模很大,僅次於美元和歐元,所以是避險的第一選擇。
第二個重要原因是日本相對安全,要注意是相對,不是日本比歐洲美國有著絕對的安全性,而是由於地理和政權的隔離,歐洲美國出事了,不會影響到日本,但反之亦然。比方說地理上的,如果歐洲發生災難,影響不到日本本土;比方說經濟上的,歐洲新的反向政策,最先受衝擊的不是日本。
其實除了日元,其他大經濟體的貨幣也可以是作為避險貨幣的,這要看具體情況而定的。讀了下imf的報告,稍微翻譯下,加一點我自己的見解。
可能導致日元成為避險資金的原因有這麼幾個:
1. 真的有錢流進日本。就是說國際大亂的時候真的有人會把錢換成日本匯過去進行避險,比如瑞士法郎,在歐洲有中立國身份有健全的私人銀行,所以出問題的時候真的會有大筆的資金流入推高瑞朗。那麼這是不是日元的原因呢,imf覺得不是,因為監管渠道下看到的資金流動不能證明這點。
2. 從避險(riskoff)中讀出了各國央行貨幣政策走向區別,而貨幣政策走向的不同導致了日元的升值。imf覺得這個也不是主因,但是解釋有點牽強。imf說他們看到避險事情發生後,日本和美國的利率差會變大,但是其他很多國家和美國的利率差也會變大,但是其他國家貨幣卻貶值而不是升值。
3. 衍生品產品產生的頭寸。個人覺得這個最靠譜,日本經歷了這麼多年的低利率,導致人們為了買到高利率的「理財」而生產出了很多很奇怪的衍生品產品,而很多的衍生品產品中都有跟日元匯率掛鉤的產品(比如一個同時掛鉤日元匯率和美股的利率產品,這個我沒做過,但是有聽說過)。那麼這些衍生品產品在世界沒事的時候穩定的給客戶賺錢,但是一旦事情變動蕩,整個頭寸就變了,導致投行要反覆對沖新產生的日元頭寸。imf報告說的確看到riskoff的時候,離岸日元頭寸開始增多,而一般都是投行在離岸對沖。
4. 純粹就是交易員心理了。就是說很多年前,很多人做日元套利,一有風吹草動,就會跑,日元就會漲。很多交易員做了這麼多年,就記得出問題,買日元這麼一個他自己也不一定懂的概念。那麼當市場上足夠多的交易員都這樣想的時候,這也就變成了一個自我形成的預言了。
嗯,基本上就是這些內容了,覺得3和4成立的可能性最高。當然金融不是什麼硬科學,很多時候很多事情沒有表面上看的這麼簡單這麼一目了然。
最後,我相信遲早有一天日元避險的屬性會沒了(從安倍三支箭後漸漸消失,很多時候你看到日元跟著歐元走,因為市場主要是美元唱主角),金融市場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不是避險,而是carry trade。
簡單來說,因為日本利率長期處於極低的位置,全球的投資者都借日元,換成其他貨幣進行投資,於是日元下跌。
上周各大資產恐慌拋售,那些投資退出,換成日元還錢了,所以日元上漲。因為carry trade。
對於這個問題的成因,IMF最新的報告- The Curious Case of the Yen as a Safe Haven Currency: A Forensic Analysis (2013)有詳盡的描述,在此不表。日本是債權國啊,風險喜好時,借入日元債買美元,買風險資產。風險厭惡時,賣風險資產,賣美元還日元債。就是這麼簡單。
一句話說不清楚的不是好答案我看了一下,基本沒有人說到本質。套利是如何算的。這明明是一個外匯賭場的槓桿交易問題和利息問題以及槓桿之下的持有成本問題。
考慮到哥目前的處境,我就是不說乾貨。
你想明白為什麼0.25的利率調整會引發也許三五個點的匯率變化和黃金價格變化就想明白這個問題了。但是不做交易永遠理解不了,每次突發事件波動那個巨大不合理的下影線是怎麼回事。
而且,以前日元並不是避險品種啊。樓主的解答對我有幫助,摘錄一段資料供你參考。 資料來自某平台的一個分析大獎賽,版權屬於原作者,未經許可轉載,望作者見諒(侵刪)。日元為何是避險貨幣? ——作者周銘海
只要在市場中有一定經驗的交易者,一般都會知道在市場大動蕩的時期,買入並持有日元(即做空美元/日元、歐元/日元等),往往是個不錯的選擇。我們經常看到分析報告中將日元叫做避險貨幣。但是,喜愛刨根見底的交易者,如我,總會想多問一句,為什麼日元是避險貨幣?
俗話說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的,都是耍流氓。我們就先從本質出發,先來看看,日元到底是不是避險貨幣。
最近幾年來,全球金融市場最大的風暴源頭就是歐元區。我們就先來看看日元在歐元區受到衝擊時的表現。2010年5月,歐元區債務危機,推升日元兌歐元在短短數周之內上漲超過10%。2013年2月25日,受到義大利選舉結果不確定性的影響,歐元/日元當日跌幅超過5%,從125一路狂瀉,最低摸到118.7(日元當日對美元也是大幅上漲)。遠的不提,還有近的。幾個星期之前,6月27、28日為周末,當時希臘與歐元區債主談判無果,準備舉行全民投票,歐元/日元周一直接跳空低開,最高時下跌幅度接近500個基點,從周五收市價138一路跳到周一最低價133.81。
事實上,根據IMF的報告,自從1990年中期以來,日元共有12段時期在一個季度之內漲幅超過6%,巧合的是,這些時期,往往在日本本土之外都在發生著風險事件。(例如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雷曼事件等)
就此來看,日元確實是不折不扣的避險貨幣。
那麼,為什麼日元往往會在全球風險事件爆發的時候升值呢?
是否在這些時期,日本國內有明顯的資金流入,導致日元的升值呢?根據銀行支付報告,在這些時期,日本國內並沒有出現實質上的大筆凈資金流入。我們並無法從實證上找到日元在避險情緒高漲時期的走強是因為有大筆資金湧入的緣故。
談到匯率,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利率。那麼,會否日元在這些時期的走強是跟利率政策有關?美國與日本兩國之間短期以及長期利差傾向於在風險事件後擴大。但是,其擴大的程度並不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
那麼,會否問題的根源是出在我們所熟悉的外匯衍生交易市場上?銀行的記錄,以及凈資產流入流出的記錄,都是發生在有實際交割的情況下。但是,外匯衍生品交易市場上的交易,卻並不會全部都出現在銀行記錄中。我們知道,日本企業遍布全球,日本持有的海外凈資產領先全世界。那麼,在海外出現風險的時候,是否這些企業,會通過外匯衍生品市場做多日元來對衝掉一些系統性的風險?
DailyFX的COT報告是個好東西。我們在這上面就可以看到日元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頭寸到底是有多少。一個驚人的事實是,這些風險情緒爆發的時候,往往都是COT報告中日元多頭頭寸激增的時候。而且,更驚人的是,在風險事件之後,往往激增的是COT報告中的非商業日元多頭頭寸。也就是說,日本的出口商,日本的海外企業,乃至全世界的外匯市場交易者們,大部分都會在風險事件發生的時候湧入外匯衍生交易場里買入日元,或許是現貨,或許是期權。
貨幣升值卻沒有伴隨資金不斷凈流入的現象確實是非常罕見。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索羅斯的反射論。市場本身有著自我實現(Self-fulfill)的功能。當屢屢在風險事件爆發時見到日元上漲後,之後的交易者已經不會再關注是否有經濟學中所最為看重的貿易盈餘或者經常帳盈餘或者是凈資產流入,只要一有風險事件,買入日元就稱為了他們的首選。或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們才見到了貨幣升值與凈資產流入不相符的現象。(另一個避險貨幣――瑞郎,則與日元不同,因避險推動的升值往往伴隨凈資本的流入)
當然,決定貨幣匯價的因素多不勝舉,而且可能目前我們所羅列的解釋也並非全對。經濟學本身就不是一門1+1=2的嚴謹意義上的科學。本文在此也是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關於日元為何會在風險事件中升值的問題,依舊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蓋棺定論尚言之過早。
樓上的分析很詳盡,但是我覺得太無趣了。其實避險不避險就一點,利息低不低。日本國債收益多低呀,通脹(應該叫長時間通縮,這幾年QE才略擺脫了點)。通縮意味著什麼,意味保值,甚至增值(以錢換物角度來說),這就是典型的避險了。你看傳統的幾個避險品種,瑞士法郎,日元黃金,都是沒利息,負利率或這長時間極低利率的。
另外一個角度說,你不避險或者買入風險資產的時候一般會套利借入低息貨幣來買入高息貨幣,避險的時候是個反向操作,自然會買入低息品種的東西。叫unwind the carry。
另外,對於避險品種,這東西傳統也一直變,黃金,瑞士法郎,還有美元,紛紛失去明顯避險特徵。
附圖一張一、日元的避險屬性並非由來已久
說日元是避險貨幣,指的是國際市場上避險情緒高漲,開啟了所謂Risk-off模式的時候,日元相對於以美元為首的其他主要貨幣在短期內急遽升值的現象。這裡的關鍵詞是「風險」,其衡量指標通常是恐慌指數(VIX指數:通過標普500指數期權價格計算的隱含波動率。可以細分為對應客觀不確定性和投資者主觀避險情緒的兩個部分,但實際上兩者大多同步,難以做精確區分)。
圖表 1 1973 年實行浮動匯率制以來的日元匯率(有效匯率:2010=100)
數據來源:Wind
圖表 2 日美歐 GDP增長率:金融危機後的復甦日本弱於歐美
數據來源:Wind
圖表 3 VIX 指數與日元匯率走勢
數據來源:Wind。時期選取標準為VIX指數高於均值1個標準差以上
日元的避險屬性這一觀念並不是早已有之。日元自1973年4月開始實施浮動匯率制,在上世紀70、80年代的國際市場上,還沒有人用風險來解釋匯率變動。
真正意義上的日元避險屬性形成於上世紀末。1998年10月,美國對沖基金LTCM的突然隕落對市場造成巨大衝擊,日元兌美元當月大漲10%,使套息交易(CarryTrade)開始受到市場和央行的廣泛關注。事實上,解釋日元匯率的短期變動,特別是避險屬性,CarryTrade是一個關鍵詞。
而日元的避險屬性為市場所普遍接受,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如上圖所示,2008年金融海嘯,2011年歐洲債務危機、美國債務上限危機,2015年8月人民幣貶值等等,這些典型的Risk-off時期,日元兌美元匯率均出現過強勢拉升。
最具代表性的事例發生在2011年。當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引發了海嘯和核泄漏,照理應該是不折不扣的日元貶值因素,但實際上日元兌美元不貶反升,儘管升幅不到1%。當時市場上流行的觀點是:日本各大保險公司為了應付地震相關的賠付會大量拋售其海外證券投資,從而推動日元走高。事實上,出於賠付的海外資產拋售並沒有出現。可見人心(預期)是短期內打破市場價格均衡的核心要素,風動幡動莫如心動。結論上講,是上述市場預期推動了2011年3月的日元升值,並進一步固化了日元的避險屬性。
二、著眼經濟基本面的解釋已經足夠充分了嗎?
關於日元的避險屬性,傳統經濟學從基本面的角度給出過多種解釋,但如下所述,這些解釋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不足之處。
2.1「對外經常收支盈餘」論
持該種觀點的人認為:經常收支,特別是貿易服務收支盈餘是貨幣升值的推動力之一,在發生突發性風險事件,比如因某類黑天鵝事件國際金融交易出現短期停擺的情況下,進出口結算、分紅付息、轉移收支等不易受突發事件影響的項目傾向於推動經常收支盈餘國的貨幣升值。
圖表 4 日本經常收支盈餘的重心轉移:貿易服務收支→投資收益
數據來源:日本銀行。單位:萬億日元
但我們應該注意到:
(1)日本雖然長期維持對外經常收支盈餘,但盈餘的構成已發生結構性變化:貿易服務收支轉為赤字,來自不斷增長的對外直接投資及證券投資的收益(利息、分紅)成為經常收支盈餘的支柱。
(2)上述投資收益當中,很多項目屬於「賬面」上的,並不必然涉及實際換匯,如日資企業海外子公司未分配利潤的再投資,以外匯儲備購買海外債券的利息收入等等。
2.2「對外凈投資國」論
持該種觀點的人認為:Risk-off時期,日本的對外投資、尤其是證券投資會發生迴流,引發外幣拋售、日元需求上升(抑或以機構為主的海外投資者短期內大幅增持日元資產)。
不可否認,日本持有逾300萬億日元的對外凈資產,是最大的對外凈投資國。其對外總資產餘額中,僅證券投資一項就達到423萬億日元(2015年底),假設其中的5%發生迴流,會引發超過20萬億日元的外匯交易,這個量級的交易足以對匯市構成重大影響。
圖表5 日本對外總資產/凈資產餘額呈穩步上行趨勢、未因匯率擾動而出現明顯波動 數據來源:日本央行。單位:萬億日元應該說,這是一種看似合理的解釋,但問題在於,截至目前尚無證據顯示日本政府或民間金融、非金融部門曾經或準備進行如此大規模的「資產配置再平衡」。
如上圖所示:日本對外總資產分項餘額(柱狀圖)當中,對外直接投資呈長期穩步上升趨勢,而對外證券投資若剔除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也是不斷擴大的。日本對外凈資產餘額(折線圖)除了個別年份總體也呈逐年上升趨勢。個別年份是指2008年和2015年,僅就2015年的情況來看,對外凈資產餘額表面上從2014年的363萬億降至2015年的339萬億,減少了24萬億日元。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匯率及資產價格波動造成的負面影響達45萬億日元,換言之,如果剔除此類「公允價值變動」因素對存量的影響,凈對外投資仍在維持正增長。
2.3 「貨幣政策預期」論
持該種觀點的人認為:VIX指數上升時市場預期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會傾向於寬鬆,這將造成日美利差縮窄,從而使之前由套息交易(以日美為例的話,指拆借低息的日元,兌換後買入美元資產,賺取其中的息差,若美元升值還可以實現可觀的匯兌收益)形成的交易頭寸發生反轉,最終推高日元匯率。
圖表 6 日美利率差(10 年期國債收益率、橫軸)vs.日元匯率(縱軸)
數據來源:Wind由上圖可知,日美利差與匯率雖然在作用方向上與理論相符(利差擴大對應美元強勢,利差縮小則日元強勢),但解釋力有限,能夠用利差因素說明的匯率波動僅為 43.67%。
儘管如此,以套息交易為出發點的上述解釋,相對而言還是最接近我們的觀點。
三、避險貨幣的交易機制與避險屬性的自我強化下圖是我們對日元避險屬性形成機制的一個框架性理解。下圖當中,(1)的過程通常比較長期和分散(2)的過程傾向於在短期內集中爆發,故而造成避險貨幣容易在短期內大幅上漲。這是避險貨幣的基本交易邏輯。我們的理解與前述2.3的不同點在於:圖表7日元避險屬性背後的交易機制2.3對套息交易的理解,與國內資產價格上升時把原因歸結到無確切統計、故無法證偽的「熱錢」湧入有類似之處。而我們認為套息交易並不一定伴隨跨境資金流動。日本國內投資者之間、以及海外投資者之間的外匯交易(含即期、遠期、期權及互換等衍生品交易)都不會反映在國際收支統計當中,但其量級之巨大足以影響匯率走勢。
圖表 8 日元外匯交易量(2016 年 4 月、日均約 1.1 萬億美元)的類別及地區分布
數據來源:BIS
例如,日本國內排名前五的網上交易專業券商均開展外匯保證金交易業務(對個人客戶的外匯交易提供的槓桿可達25倍),其對客戶推薦的交易策略都是典型的套息交易,排名最靠前的http://Kabu.com的日均外匯交易量達2000億日元以上,幾乎達到其主營業務的股票的日均成交量的2倍。
此外,如上圖所示,日元交易的約8成發生在海外市場,特別是英美以及新加坡、香港,而不是日本國內,海外投資者之間的日元外匯交易規模可想而知。
我們認為日元的匯率決定,如上圖所示,按交易類型來看的主從關係是:衍生品交易為主,現貨即期交易為輔,衍生品交易是匯率走勢的主導因素。換言之,至少在邊際的意義上講,比起出於貿易、投資的需要而發生的外匯交易,為了在外匯交易中獲利而進行的外匯交易對匯率的影響更大。
圖表 9 日元衍生品凈持倉量與匯率走勢
數據來源:Bloomberg四、成為避險貨幣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黃金是傳統的避險資產,美元、日元、瑞士法郎等是代表性的避險貨幣。當重大地緣政治風險或經濟風險出現時,通常美元(美國國債)是首選的避險工具,但當美國的資產價格發生劇烈波動時,日元和黃金則不失為有效的風險對沖工具(Diversifier),這是避險貨幣在資產配置上的主要意義所在。應該強調的一點是,避險功能是相對的和短期的,長期而言,無論黃金還避險貨幣,從風險調整收益的角度看,都不具備理想的投資屬性。
圖表 10 日本長期貸款利率、定存利率和 CPI
數據來源:Wind
通常,成為避險貨幣所需的條件包括:
1. 低通脹(而且最好是通縮)
2. 低利率
3. 硬貨幣
4. 其所憑籍的經濟體和該經濟體的資本及外匯市場要有足夠大的體量和深度
5. 擁有大量的對外凈資產或對外收支盈餘
6. 發生政變、騷亂、恐怖襲擊的可能性要小
最重要的一條
7. 其避險屬性已被市場所廣泛認知(預期的自我實現的重要條件)
目前,滿足上述所有條件的,除了日元,別無他選。
因為日本人簡直跟機器人一樣可靠。
金融最難的地方,是有人參與,所以無法預測。
你拋出去一塊石頭,你可以憑初始條件預測石頭的軌跡;如果你拋出去一隻小鳥,那預測就困難得多。
過去幾十年的經驗告訴交易員,日本經濟活動,簡直跟松毛蟲一樣簡單。
只要政府發債,企業就買,一路路買買買,買到日本政府根本不可能還得上了依然眼睛不眨地繼續買。
所以,一旦有什麼突發事件,可能是甲漲乙跌丙漲,也有可能是甲跌乙跌丙漲,你能預測蜂群的動向嗎?
買對了自然開心,買錯了要擔責任的,所以大家都傾向於買容易預測的日元。
正如在P2P,期貨,民間融資之間,居民還是傾向於以銀行存款形式保有資產。都在人云亦云,理由都是啼笑皆非。
日元又不是中立國,有毛的避險屬性?
如果日元是避險貨幣,那麼澳大利亞元 紐西蘭元 新加坡元 南非蘭特 加拿大元 都是世外桃源,都是避險貨幣?還成熟 資深 老牌 實力雄厚的資本主義國家,再AAAAA評級能A得過美國嗎?怎麼不見USDJPY漲?
做投資最講究邏輯,把低利率套利和日元避險硬扯在一起,這個腦洞足夠大。為了節省1%的利率,不顧20%的匯率風險,是神經病嗎?反正我看到日元都是繞著走,日元的波動幅度特媽太大了,沒底線沒上限。拿日元做套利策略,逗逼一個,萬一日元升值,連骨灰都不剩。有多少中日貿易商吃了日元升值的虧。
一無邏輯能力,二無觀察能力,還以為在投資,我就蛤蛤了。
——————————————————————————————
為什麼日元有避險屬性?
因為當歐美髮生危機時,歐美股市會大跌。歐美股市大跌,帶動日經指數大跌。日經指數大跌,帶動USDJPY大跌,所以日元就漲。看到最後一句了嗎?日經指數大跌,帶動USDJPY大跌,所以日元就漲。USDJPY是拷貝日經指數的。日本是個奇葩國家(比如野村就是個奇葩),養老金在股市裡,高度控盤,總市值不變,所以股漲匯跌,股跌匯漲。在大學的教授榊原英資被稱為 Dr.円, 其實我也想過這個問題。 得到的答案卻異常簡單,在於政府對外匯的干預態度和干預程度。日本持有超額發售大量國債已是事實,也導致了政府干預外匯市場的必然性。前段時間和教授聊天,說到現在國債和rate delta越發難做了。國家政策銀行的市場干預能力越來越弱,國際間各種基金的影響力逐漸增加了政府在日元對外匯率上的操作難度。可能日元會是下一個法郎也說不定呢。
日元是避險工具?日元是捆綁在美元上的。80年代差點把日本避沒了。不知史,會怎麼樣?
通常,成為避險貨幣所需的條件包括:
①
低通脹(而且最好是通縮)
②
低利率的
③
硬貨幣
④
經濟體市場要有足夠大的體量和深度
⑤
擁有大量的對外凈資產或對外收支盈餘
⑥
發生政變、騷亂、恐怖襲擊的可能性要小
⑦
其避險屬性已被市場所廣泛認知
目前,滿足上述所有條件的,除了日元,別無分號!
日本的巨額國債購買已催生出了國債價格的泡沫.很多人奇怪為何日本那麼拚命印錢但國內通脹卻上不了目標的2%.
因為貨幣除了作為流通手段外還有價值儲藏功能.您錢再多,沒有去買吃穿住用的,去買國債買股票買金融理財產品對推高物價作用微乎其微.像中國M2/GDP達180%卻通脹很溫合也是類似道理——中國的高儲蓄率.日本央行把國債買成負利率,就是未來面值100元的債券現在把它價格買成如110元,同時發現通脹不夠還要買.您作為一個投資者想想也會投機國債價格上漲啊.這下好了.投資者前手賣給日本央行債券,後手又把錢做多債券.後面乾脆不賣了讓它升值,再後來把生活費再搭點進去.再後來國外投資者也用離岸日元或用外匯兌日元買國債了還美名曰「避險」(傳統觀念里買政府債都是為「避險」嘛)而在由此導致的日元升值現象下連日元本身也披上了「避險」概念的外衣.於是乎,日元從商品市場轉入貨幣市場,甚至從國外貨幣市場轉向其國內貨幣市場——日元從行使流通手段變為價值儲藏——商品和外匯市場內流動性緊縮,而貨幣市場內日元空轉.日本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購買債券)來釋放流動性思路本身沒錯:投資者(金融機構)所持證券變現從而得以增加對企業和個人的信貸,企業投資與個人消費實現貨幣流通手段從而提升通脹水平.
但錯就錯在日本央行的購買速度太快力道太猛期限太長.賣出債券的投資者發現得來的錢與其放貸出去等著慢慢收利息還不如短時投機貨幣市場——雖然十年後持有到期收益為負,但能指望央行明天就又以可觀的更高價買回去——持有到期收益為負於我何干.「也就是說,購買日本國債的唯一理由就是要先於日本央行買入,繼而坐等收益。風險點要看市場對日本央行繼續購債的信心如何.」so,現在日本央行真正應擔心的是如何把流動性從貨幣市場擠出去同時不會因恐慌而導致商品市場中又爆發惡性通脹.參考鏈接http://m.jrj.com.cn/madapter/forex/2016/02/29070420620651.shtml所謂的避險貨幣,並不是因為這個避險貨幣…。比方說有人說美元能做避險貨幣,日元能做避險貨幣,是因為美國的軍事力量強大或者是信用好。所謂的避險貨幣實際上來講就是套利交易中的融資貨幣,也就是你賣出那種貨幣,這種避險行為並不是真的沒有其他資產可以買,至少我對歐元和日元作為避險貨幣這樣的一個行為的理解,是當市場波動率上升的時候套利交易解除了。高收益貨幣和資產波動率上升的時候,肯定就要停掉套利交易,要賣出這些高收益資產,買入歐元,買入日元,買入美元。當市場波動率上升的時候,其他貨幣都在跌,這三種貨幣在漲,你就會認為這三種是避險貨幣。實際上來講他們不是避險貨幣而只是融資貨幣,用來支撐套利交易,而這種套利交易對波動率影響非常的明顯。所以當這些高收益資產的波動率上升的話,第三種貨幣上漲,那麼他們就成了避險貨幣。
說了那麼多,能說點人話嗎?
為什麼市場這麼鍾愛用日元來避險?
很簡單,因為外匯市場的主力是放在晚上美盤時段,大部分風險事件都會出現在晚上。而日本是早上開市下午收市。
市場一旦出現避險情緒,需要避險的時候,特別是晚上,美日就會一路大跌。因為日本已經收市了,即使需要干預市場,也需要第二天7點,8點後。因為要干預市場,央行就必須召開新聞發布會告訴全世界,我要干預日元,這樣才達到干預的效果。
別的不多說,求贊。最近美元加息全世界的錢都貶值,那麼全世界的錢都想換成美元,想換美元沒得貿易的話就得找個中間貨幣而且這個貨幣量得大還得保值,日本的貨幣量全宇宙第一,動不動就上兆了,關鍵利率為負啊,融資成本很低錢隨便換,美國人也不是吃素的他們想讓美元回國推升物價就是CPI,你們全來換美元他們哪裡還有錢?就阻止日元貶值啊,他們也是買買買,全世界都買日元你說日元能不升值么?125到104啊,兌美元漲了百分之20啦!我的媽啊日本都快瘋了,日本國內借不到錢融資難實體經濟要崩潰了!日元自由兌換也就是說日元基本就是美元想怎麼換怎麼換想換多少換多少所以它是避險貨幣!沒有自由兌換加上天量日元,日元就是廢紙!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