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普通建築百年後真的會變成文物嗎?

這個疑問很早就有了……

原先看文保的報道,古建築專家和開發商對話,開發商說我這樓過100年不照樣是文物,把專家氣的要死。

不說明清的民居,就說斯大林式建築,尤其是住宅之類,建的時候可是絕對沒有一星半點美觀的考慮在內,現在中國建築審美上再爛,也爛不過墓碑樓。但是現在專家們也呼籲要保護,刀下留人。

那如果100年後現在這些建築沒剩幾個了,是不是也……我說的不是標誌性建築,就是普通的建築。


泛泛的說,文物分兩種:

  • 一種具有藝術價值,其往往在所處時代就已經是相對稀有品,開始就價值不低,隨著時間積累更會逐漸增長。(也包括具有特定外在意義的紀念品)

  • 一種具有研究價值,卻不一定具有藝術價值,在其本身所處時代也未必出奇 ; 但一定是帶有某種時代印跡,並隨著時代變遷慢慢變得相對稀有。

古玩市場上搶破頭的是第一種,而我們要討論的應該是第二種,它不一定值錢,但仍有保護的必要。

然後回答問題:

是的,我認為普通建築也可能成為文物,前提是成為稀有品,而且有強烈自身風格,以至於能成為一代人的記憶。(即「時代印跡」)

比如筒子樓,本身毫無藝術價值可言,但若干年後,如果想研究中國計劃經濟時期的民生情況,其攜帶的信息就必不可少。假設彼時筒子樓已經十分稀有,當然可以稱為文物,並採取適當保護措施。(和四合院類似,值得保護,但去除地皮本身並不值錢)

最重要的是,這都是後加的定義,只有那個時代過去了,我們才知道什麼成了稀有物,什麼成了時代印跡,身在時代之中意淫未來文物,只是耍流氓罷了。


做為一個論文正在寫中國、現代、普通、居住建築、保護 的遺產保護在習人員,必須要把知乎處女答獻給這個問題!!

兩個重點:一個是如何定義「文物」。一個是如何去「保護」。

如何定義「文物」,前面的高票回答說得都很好,主要是看其「價值」。比較容易接受的價值是比如「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等,字面意思,不多解釋。現在遺產保護界會提兩點:一個是歷史城市景觀(Historic Urban Landscape)。城市的每一段歷史都應該被記錄,在空間中有所體現。50年代的筒子樓與衚衕一樣,是歷史的產物,它們的消失一樣是歷史在建造環境中的消失,是應該被保護的。另一點是所謂的「社會價值」,也就是說,除了建築本身承載的歷史信息之外,建築對於其中居民也有意義,建築在整個社會集體記憶的構成中也有其意義。就像我們會懷念童年住過的老房子一樣,現代、普通建築對於其中的居民也是非常重要的物質遺存。另外,保護的反面是拆遷。美國對於60年代城市更新的研究顯示,拆遷帶來的不僅是對城市肌理的破壞和歷史信息的流失,對於拆遷居民社會關係的破壞和精神情感的影響也非常大。因此正確地「保護」現代普通居住建築,也是社會衡平性的一個體現。

下面就到了如何「保護」的問題了。現代普通建築明顯是不能與廟宇、宮殿、甚至衚衕一樣進行保護的,一來是用途和建造方式不同,二來價值構成也不同。現代普通建築可以說在藝術和歷史價值上是無法與古建築相比的,它的價值在於其「社會價值」。這就需要在「保護」的時候採取不同的手段。比如更大限度的給予改造的空間,比如可以考慮拆除部分建築但是保留尺度與格局,比如可以考慮改成廉租房,畢竟50年代的房子人均面積就很小。具體項目具體對待吧。最後一點是,很多老房子破敗的狀態,不是建築質量問題,而是維護問題。長久以來的公房制度,抑制了個人對房產的投入和修繕,於是房子越來越破,現在很多想改造成本非常高。

總結一下,重點是想說,對現代普通老房子的「保護」是對傳統遺產保護理論的挑戰,也是對大眾對遺產保護普遍認知的挑戰。但是我們需要更新對遺產保護的認知。遺產保護不是把建築放進博物館的過程,而是認知到城市總在不斷發展更新,從而用保護作為手段管理城市更新方式和速率的過程。


是否能夠成為文物取決於兩個條件:1.能否承載足夠多的信息量,當然這個條件難以量化,著名設計師的作品,新材料、新技術的標誌性使用,發生過重要的歷史事件,都是「足夠多信息量」的影響因素;2.其承載的信息能否獲得公共認同,文物是具備公共屬性的,其否能夠成為文物還要看後世社會價值觀是否能夠認同。譬如,故宮歷史上差點被當做封建社會皇權殘餘的代表而被拆掉,就是社會價值不認同現象的一例。


分兩種情況來討論,首先是住宅,普通的住宅建築,不會!

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文物價值體現在藝術價值、研究價值和歷史價值上,比如對於一棟房子來說,藝術價值...普通房子真的有么?阿獃叩或者其他建築風格多了去了,圖集電腦里更是能儲存不少,何必留著佔地方?研究價值...電腦里圖紙集多了去了,相關建築技術方面的書籍也多了去了,為啥要留著建築佔地方?歷史價值,這個在建築方面多指XX名人故居,這個可以有,但是我不認為這個價值能大過高昂的維護費。

2、維護費太高,本來設計壽命就幾十年,維護100年...這多出來的幾十年,維護費用可會超過建築成本的,而且住起來不會很舒服。例子很好找,北京現在還一大批60年代的房子呢,尤其是簡易樓和筒子樓挺多的,住著有多不舒服,自己去感受一下就知道了。

3、設施落後,同樣拿60年代那一堆樓來說明,比如簡易樓,3戶共用廁所,沒預留網線等(只能單獨弄線盒),沒保溫層,抗震的斜拉梁還是90年代後附加的。

4、普遍而言缺乏日常維護,比如清洗外立面或者各種檢查等肯定不會太勤快的。

整體來說的話,不保留住宅的理由就是倆字:沒錢。

商業建築的話,則有相當的概率保留下來,但是對於國內而言,恐怕僅限於一線城市的繁華地帶。

原因也很簡單,商業建築一來房屋質量高(國內的話,恐怕只限一二線城市),維護勤快;二來建設時室內空間大,改造餘地大;三來商業建築收的就是房租,保證一直能穩定運行才能使經濟利益最大化,一旦拆除改建,損失會相當大(僅限於相當繁華的地帶)。


如果保存下來就應該被視作文物,畢竟這些建築承載著一些人的回憶。現在更多看到的是對古代建築的保護,對近代建築的保護才剛剛起步,而現代建築的則很少有人關注。這裡的確有個問題就是對舊建築和對古建築的界定模糊,同樣是破爛不堪的東西,恐怕人們只會在乎那個古建築,但是從結果來看,城市建築發展給人感覺會出現了斷檔,比如這個城市有古代的建築,近代和五六七十年代改革開放八九十年代的建築沒有,直接就跳到了現在,這是不完整的,等你老了以後都無法給孩子們描述過去的生活環境,就連現在拍個電視劇都感覺很假。我自己家鄉是東北一個工業城市,解放初期蘇聯援建工人村進行大規模的建設規劃,都是紅牆坡屋頂俄式並帶有中式垂花門裝飾的集合住宅,採用街坊式圍合布局,但現在由於城市領導搞政績已經全都變成了高層住宅,絲毫看不到過去的影子,城市和其他新城無異。可令人諷刺的是,前一陣中央搞文化建設,市裡才把零星剩下的幾個建築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我就呵呵了。我想說的是舊的東西是可以修復並把它變成一筆財富的,我們在歷史進程中曾經拆過寺廟城牆宮殿然後又後悔開始修復重建,那我們為什麼不能吸取教訓對近代現代的建築進行保護呢。試想一下上海浦西黃浦江沿岸的近代建築全被拆毀變成浦東的樣子,她還是那個十里洋場的大上海嗎,北京如果沒有十大建築她還是北京嗎!!!!!!

如果有對老建築感興趣的可以看

中國記憶論壇-伺服器里的中國

渡橋_新浪博客

出目里利呂井(Leroy W. Demery, Jr.)

北小路健

話說長江、話說運河、再說長江


國內建築是按50年使用壽命,重點建築按100年使用壽命設計的。普通建築撐不到那個時候就被拆了。即使不被拆也要進行大的改造。

具體參考上海百年前的建築。外灘的重要建築,重要的民居被保留下來了(很漂亮那種)。剩下的大部分拆了,小部分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像新天地,田子坊這種。

所以普通建築百年後,如果沒有被拆掉,也是當成一種歷史符號被改造了。很難成為文物。


會的!會的!會的!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新年喝醉了!就上篇文章,不說話!

北京的百萬庄小區,沒聽說過?在北京,只要抬眼望望窗外,到處都是這樣的多層紅磚老房子。這樣的老小區被拆掉,可能沒什麼奇怪。那麼,如果要把百萬庄小區保護起來,你覺得奇怪嗎?

「保護?有沒有搞錯?」坐在百萬庄小區對面的小飯館裡,服務員聽我這麼說,差點沒樂了:「百萬庄小區有啥好留的?不就是個老小區嗎?」 我反問:「你是不是覺得城裡人都住這種小區?」他點頭,我繼續:「那你知道老百姓啥時候開始住樓房的?誰是祖師爺輩兒的樓房小區嗎?」他詫異地望向窗外的紅色樓群:「難道是百萬庄?」對,就是百萬庄小區。

它是新中國最早自主設計的居住小區,是上了教科書的樣板小區,以這張藍圖為模板演繹、拷貝了大半個中國,從此以後城裡人住上了樓房,我們國家的居住模式徹底發生改變,百萬庄小區對我國居住區規劃有著的深遠影響,這樣的小區,首都第一住宅區,該不該被保護呢?

市政廳|生死未卜,百萬庄小區會被保護嗎?

我是一名規劃師,為什麼要保護北京的百萬庄小區,問我吧!_澎湃新聞-ThePaper

順便說一下,這是我的下一個研究方向!!!!!!


以色列好像已經有了,現代主義建築的歷史建築群


例子

當年熊貓郵票RMB2元,如今不超過100元

當年猴票不到1毛,如今至少一萬吧。。


這個問題我也思考過啊啊啊啊。說一說我的理解順便捋捋思路。

一,「文物」一詞維基百科說目前還沒有定論,以常識和共識來定性,大致我們可以確定為「一定年頭兒的具有歷史(研究)價值、藝術價值的東西」。這裡的「年頭兒」是虛詞,難以量化,如果說100年以上算文物,99年算不算?這就抬杠了。

二,只要具有歷史(研究)價值、藝術價值其中之一的屬性,就可以稱之為文物,比如前面有人說一棟醜陋的建築里發生了震驚世界的事件就可以算作文物。如果兼具歷史(研究)價值、藝術價值,那就是文物中的精品了。也就是說,文物有價值,但價值大小是不一樣的。

三,「年頭兒」與文物價值的大小成正比關係,存世數量與文物價值的大小成反比關係。石器時代的塗鴉,粗糙的手工製品,絕壁是文物,哪怕再丑。聖旨是文物,但存量太大,價值不高; 汝窯瓷器稀少,價值很大。

四,回到原題,現代量產的居民樓,100年後算不算文物?我覺得不算。就算是,也是價值很小,可以忽略。如果年代真的極其久遠,打個比方一千年以後吧,那時候人類的居住和生活狀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世界就剩了這麼幾棟現代的居民樓,丑歸丑,但可以通過其性狀一窺現代人的實際生活狀態,那應該算價值很大的文物了。

瞎想,請拍磚。


能否成為文物要看:

1.是否代表了當時工藝的較高甚至最高水平

2.是否能夠為後人研究這個時代提供可靠數據

3.是否與名人與歷史大事件有重要聯繫

4.壽命是否足夠長久

這麼看來,普通的建築是無法成為文物的。只有具有獨特時代特色/設計水平/名人歷史大事件等條件才能成為文物。

這麼說起來,被大家一直吐槽的:

還有

以及

很可能成為文物。因為這麼奇葩的建築確實值得後人好好研究我們這個時代的品味和三觀究竟是怎樣的。

想想就很想捂臉有沒有?

因為將來我們的曾曾曾曾……孫子會笑著說:

我去,那個年代的人眼睛都是瞎的么,審美品位是翔一樣的等級,真是amazing!這是一個滿是逗比的世界啊!

不過前提是,這些建築的質量是否合格到撐到那時候。

這樣一想,豆腐渣工程也是有優點的。


個人看法

只有真正有紀念意義,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的建築物才算文物,和時間長短無關,假如說某個難看的斯大林建築物里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歷史事件,那那棟樓就算文物了,附近其他的樓該拆就拆

就像文物收藏,值錢的是給皇帝用的官窯瓷,同時代百姓的土瓷碗誰收呀。。


斯大林式建築都是美觀的,不美觀的是赫魯曉夫式的。

斯大林式建築宏偉壯觀,很好的地標。


中國現在很多建築能挺過百年嗎?質量有待考驗啊


如果你成為了很有名的人,那說不定你住的普通小區就會是文物了


表達下我的觀點:

大多數,基本沒戲!

為什麼?

原因如下:

1.工程質量。這個不細說,網上查汶川的學校。那一年,我們單位負責援建,更近的了解,像學校這類緊急避難場所都這樣,別的也就沒必要討論了。

2.屬性類型。主要是說住宅,設計年限都不超過50年。基本沒可能活過限值就拆了。就算不拆對於也不會成為文物,因為基本沒有太大文化價值。

3.數量。物以稀為貴。


馬雲故居應該會,你我的家大概不會,看看現在對百年建築的態度就知道了,只有典型的或者說不典型但建築群保留特別完整才會被保留下來,其它不是被剷平就是規劃剷平


我們一拖集團的老廠房(蘇聯援建)包括當初一拖在市內建的職工住宿的紅房子現在都成為了工業文化遺產,都是蘇聯援建的,現在手頭沒有門口的毛主席像!

看看那個號廠的路面都是鋼板鋪設的!


一看工 二看料


拆遷大隊才不會讓建築超過100年....


推薦閱讀:

江西古鎮在建築上有什麼值得關注的特別之處嗎?
平遙古城為什麼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
俯視圖為「匚型」的建築的設計來源?
如何評價建築大師阿爾瓦羅·西扎(Alvaro Siza)?
中國古代有沒有廣場?

TAG:城市規劃 | 建築 | 建築史 | 文物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