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益24%的理財產品風險有多高?此類理財產品公司是否有非法集資或詐騙的嫌疑?

問題背景如下:

題主家在華北地區一縣城,父母都是縣事業單位的基層工作人員,普通工薪家庭。題主畢業不久,目前在北京工作。

前段時間給老媽打電話,得知最近一段時間縣裡開始風靡「投資理財」產品。「和合理財」、「國通理財」等多家投資理財公司在縣城開設辦事處,並開出2%的月利率,吸引大量存款。老媽的很多同事、朋友都投資了此類理財產品,甚至從銀行貸款進行投資以賺取差價。我查詢了餘額寶的年化利率為5.+%,各大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超過10%年化利率的也不多,但上述那些理財產品的年化利率高達24%,我認為風險很大,建議老媽不要嘗試。但今天電話得知母親已經從銀行貸款10萬元,全部投入了該理財產品,理財周期六個月,目前已經得到了前兩個月的利息共計四千元。即使扣除銀行貸款利息,仍有兩千餘元的盈餘差價。

本人的金融理財知識較為匱乏,想問這些理財公司的操作方式是怎樣的?是否具有很高的風險、或者乾脆就是非法集資和詐騙?此類案例是否大量出現過?謝謝!

-------2014年05月01日更新----------

看了目前幾位知友的回答,跟我預想的差不多。在此表示十分感謝。

剛與老媽通話,發現在這10萬貸款之前,她還把另外幾萬元積蓄投了進去。我的金融知識並不豐富,當初只憑直覺覺得事有蹊蹺。但依靠搜索到的資料和各位知友的回答,基本已經確定這是詐騙。目測這個事件牽連的人不少,老媽說她周圍的同事和朋友很多都投了錢進去,金額比她大的比比皆是。而且該「理財公司」辦事處人員還是我媽的熟人,打著包票說「錢放在這裡絕對安全」。我給她解釋了「龐氏騙局」和其它一些理財常識,目前她將信將疑。我要求她去取出本金,下一步情況如何發展我會持續更新。

------2015年05月30日更新-----------

一年了,擔心變成現實。合同已經到期了,錢果然取不出來。

對方公司先找各種理由拖,後來坦白說他們賬上沒錢,周轉不過來,需要一段時間籌措資金。協商無果,準備報警,對方公司負責人妥協,補給我媽一份借款合同,合同上寫明為雙方私人借貸(借款利率不變),借期從去年投資日期開始算起,在原定一年到期後又延長半年。同時,原來簽的理財合同作廢。

我覺得我媽是掉坑裡了,這明顯是對方故意拖延時間的緩兵之計。

是不是應該起訴了?

------------------------------------------

再次感謝各位知友。


ponzi scheme


個人建議:這個絕對是一個風險很大的投資。長期嚴重不推薦。

但在實際生活中,你完全可以做一個快速投機交易:也就是在「購買理財」這個風潮剛剛開始的時候馬上投入一筆較小的資金(通常為自身可承擔最大損失的30%)或者小額貸款10-20萬投入也行。但是記得一定要保持很高的警惕:隨時撤離!!!

撤離時間點通常標準:發行人提高了攬儲利息的時候;時間滿一年左右的時候;發行人開始發出風聲:要做什麼大型項目之類,建議追加購買之類的;發行人開始奢侈消費,購買豪車,豪華別墅之類的。發現有這些跡象的,馬上要提取本金,撤!!!

血的教訓啊!

題主可以上網搜搜「福建 閩東 標會」 ,可供參考。


龐氏騙局的問題在於流動性的問題,一如博傻理論所說,如果想驗證這個問題,請檢驗流動性

檢驗流動性,最直接的是看贖回條款,也就是如何取回本金?你媽媽目前已經收到兩個月的利息了,而且看起來真的不錯,總的時間是6個月,那麼現在已經收益達到了4%,哈哈,確實已經不錯,所以,你需要做的只是贖回,也就是,請把我的錢還給我,如果需要交罰金,請不要超過你到手的收益。

還是那句話,請還給我的本金!!


24%的年利率基本上是高到大部分企業接受不了的。而少部分接受得了的企業也有更多的途徑能夠借到款。

龐氏騙局的可能性是有的,也有可能是房地產或者其他項目進入到收尾階段但欠缺資金。但無論是不是騙子,都是不可持續且風險極大的。

上面有答主說了,風險越大、本金越多、時間越長則收益越高。而這款理財產品本金要求低、流動性好,那麼只能是風險被放大了。

現在怕p2p網貸的成本也不會這麼高的,而且這是個人投資者拿到的收益,公司基本上要有30%的成本了,個人感覺基本上是包裝成理財產品的高利貸,至於是不是詐騙已經不重要了,普通投資者玩不起這種高風險產品。


我家投過,月利益一分六,也就是五萬,每個月八百收益。媽媽把房子貸款出來投的,投到我大學畢業,目前已經取出,賺的錢夠我買車了。那家企業開了幾年了,都是有項目才集資,不是非法的,有的企業向銀行借不到錢的好嗎?超過利率基準四倍屬於非法集資! 有很多時長不一樣的項目,半年,一年,四個月,十個月。我家投的一般都是短期項目,三個月一周期,可以選擇撤資和繼續投資。如果沒有項目的話對方根本不會要你的錢。

當然,類似的企業違規的很多,去年我們這裡跑了好幾家。但是有的利息給的特別高,明顯是騙人的,也不一定是借給實體企業!等於自己籌錢跑了。

我家選擇的是有擔保公司擔保的項目,這四年時取時存。爸爸一擔心血本無歸。今年我畢業了,收益和錢款都拿到了。

根據我家的經驗,希望你能多方打聽,公司開了多長時間,項目是股權抵押還是擔保公司擔保,有條件最好考察一下對方的項目。然後選擇長期項目,只投前期,後期撤資。

我對金融行業不了解,有錯誤的話希望指正。


反對樓上什麼都不了解直接就說是龐式的。

這只是典型的民間借貸,可以是直接對接也可以是債權轉讓,這種操作在全國都有也很普遍。說起來宜信不就是這種的最大家么?

宜新的借貸成本基本在40%以上,這還是發達地區,24%一點都不高。

但並不是說這個東西風險低,對於對風險沒有認識的老年人來說完全不適合。


股神巴菲特過去五十年的年化收益率22%左右。憑藉此,他成為了全球排名第二的富豪。

一款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24%?天吶。股神乾脆退休買理財吧。

——————————————我是分割線——————————————

好吧,那是個笑話。只是想證明年化收益率24%的理財產品是很難出現的。幾乎不可能從正規渠道獲得。針對富裕階層(100萬起的產品)一般年化預期收益率也僅僅是10%~13%之間,時間一般一年以上。理財產品一般數額越大,時間越長,則收益率越高。從題主給出的題境來看,完全不符合這一規則。如果有,要麼是有人因為困境迫不得已進行高利貸借款才會支付如此高的收益率,而且走的渠道要麼私人關係,要麼地下,從未有過如此正大光明的發行理財產品的一說。

更糟的是,題主媽媽居然已經貸款去買理財,更是犯了投資的大忌。投資永遠不要去借款,不然虧損了,你將把自己以前半輩子的積蓄都償付進去。

最後的建議是,一般理財產品的銷售都是走的銀行、券商、保險、信託這四大渠道。建議題主仔細去了解這款產品的發行渠道,發行公告,理財產品的投向是什麼,如果語焉不詳,甚至皮包公司。立即撤出,進行報警。

如有疑問。請私信我。


民間借貸這個不算高,年收益24%。

有興趣的查查國內的小額貸款,現在很多銀行子公司都有這種業務。

前面有人說的很多了,看家庭資產比例,投資風險收益就這樣。


各大銀行包括地方性商業銀行,目測沒有產品年化利率超過7%的(至少中行,建行,光大)都沒有。外資銀行像渣打有9%年化利率理財產品。

但是在一些民間借貸機構會給出2分利息這麼高的收益率。

您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建議看一下:1.什麼機構發行的,有沒有資質。2.該產品是不是長期型產品,比如三年五年的一直有該產品在賣。3.該產品以往到期收益率到底是多少,和預期收益率差值大不大。4是不是滾動型的。

最後,我覺得您家購買的這個產品像是民間借貸活動,風險極大,請防範樓上提到的旁氏騙局。還有現在的貸款都是要控制資金流向的,不知道您這10萬元是怎麼批下來的。


國家抽稅才17%

巴菲特複利率才10%多一點點


【解密】解密你不知道的最新「理財騙局」:傳銷幣的真面目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Y0NjA4MQ==mid=402114959idx=4sn=18bfd1114d580691da96eb30d9e47c7bscene=3srcid=0307mvqh9ES6x42NswfVsuTN#rd


這個問題可以從這個角度考慮:

對方付給你24%的利息從事某項活動,假設是正規合法的生意,至少可以得出這麼幾個推論:

1,這個生意的凈利潤率高於24%(實際上,考慮按月付息,還要提取一部分資金作為準備金,凈利潤率可能會高於30%)。

2,對方已經將成本低於24%的資金都吸納完了。

對於1,題主可以查查滬深兩市的上市公司,有多少家能保持凈利潤率24%以上。

對於2,題主的母親就是從銀行貸款後轉手投入理財產品,那麼可以想像,這個項目必然已經將利率低於24%的途徑都使用完了。題主可以考慮下,對方做到這點了么?


你買1w的這東西的話,50年後你就有4.8億了。真有這麼好的事得話,還會拉你們這種散錢?

這種事最好的辦法是馬上找他們鬧,趕緊拿回錢再說,這種理財公司是隨時準備跑路的。而且他們應該標了不保本!!!所以很難追回存款。


看了一些評論就笑的不行,一群「解答專家」在樓主沒告知目標公司的資金流向的前提下就開始忘情發揮想像力:P2P、短拆、龐氏騙局……我請問各位,僅憑一個年化收益率就能斷定投資流向的話,那經偵要有多少警察下崗啊?

鑒於本人回復距離樓主發帖已超過半年時間,暫且沒必要再去矯情滿足年化24%的收益範圍內都有哪些投資渠道(其實龐氏騙局在現在這個年代也不能理解成為真正的騙局,具體含義請參考養老保險)。我們先說說吧,大家對於「風險」的理解,風險是什麼?尤其在如今形形色色的理財產品中,風險該如何理解?

很多人認為風險=損失。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為什麼這麼說?我舉個例子,大部分理財產品的風險揭示里都會提到一項:不可抗力,不可抗力相信多數人都知道是什麼意思,假設你買的理財產品存在的潛在風險只有不可抗力一項,你會買嗎?我會,為什麼?因為我知道不可抗力發生的概率非常小。就像買國債理財的老百姓不會考慮戰爭導致中國滅亡、投資失敗一樣,很多理財產品在包裝發售之前,有自己的一套風險規避措施。

樓主對於投資理財了解不多所以有疑慮,這很正常,其實不論是以專業投資人的角度、還是以理財規劃師的角度去看風險,其實它是一個可以計算的數據。沒錯,風險是可以計算的。如果你不知道風險如何計算也沒關係,你肯定是知道風險是可以預見的,你也應該知道風險是可以規避的。正如你闖紅燈的時候會預見到有車撞你,所以你的規避方法是注意來往車輛一樣,你會因為闖紅燈存在被車撞就遵守交通法規嗎?如果你真的趕時間的話,那麼答案是否定的。

正如老百姓對於理財的需求,只要你預見了風險,並且規避了風險,那麼你就會達到你的預期目標。當然,你如果硬是要晚上在高速公路上穿梭的話,例外。

第二,非法集資。我不知道樓主在說非法集資之前有沒有詳細的學習天朝法律對於非法集資的解釋,如果沒有我可以幫你提煉一下:

1.我國法律中沒有任何一條罪名是「非法集資罪」;

2.非法集資大體分為兩種-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集資詐騙。

如果你說的公司存在集資詐騙,那麼只要東窗事發,國家出面,集資人便血本無歸;如果是第一種,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那麼恭喜你,集資人的腦袋就拴在了國家相關職能部門的門栓上,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市面上大部分合法的金融機構(銀行、信託、證券、保險……)沒有任何一家機構能提供一個24%的持續收益,那麼換句話說,不論這個公司的資金流向是否合規,只要經偵立案,便會初步把這個公司定義為非法集資。而後,等吧。等你忘了這錢的事兒差不多國家也就能給你個說法了。

所以不需要聽上面的人說什麼關注那個公司的動向,他跑路的速度也絕對不會快過經偵立案的速度,你問我為什麼?我可以告訴你的是12月6號國家推出了一條很多老百姓都看不懂的新政策:非銀行類的金融機構納入到央行存貸比考核中。但是很走運,我看懂了。簡單說,屆時銀行貸款總額會增加一個不小的數目。你問這和經偵立案有什麼關係?國家推動銀行貸款總額增加目的是為了緩衝貸款審批機制;為了降低90%的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過高的現狀;為了讓更多的民營企業別走民間借貸;還沒聽懂?那好,國家2014年央行收入報表已經慘不忍睹,國家在問錢去哪兒了?地方政府在自查階段……

可能我說了這麼多你還是沒明白我想要說什麼,那麼我給你總結一下。

1.有風險的理財可以投,但是投資之前要充分了解那個產品到底是個啥。如果你不懂,沒關係,把產品詳細資料發到網上。你給出的資料越詳細,大家分析的就越清晰。當你只說一個24%年化利率的時候,請預見那群天馬行空的空想家給你編出的一個有一個生動故事。

2.不論是24%還是2.4%。讓你家裡人把它退了吧,用盡一切辦法,不論公司運營有多好,買的人有多多,因為海市蜃樓在消失的前一秒,不會有溫馨提示。

3.我天朝的政策,就是不考慮老百姓的死活,所以不要抱任何僥倖心理,沒賠是你意外,賠了是活該。

---------------------------------------------------------------------------------------------------------------------------------------

-------2014年06月26日更新----------

嗯,一年了.不出所料,本不想回這帖子,因為自認為說一萬句都攔不住別人內心的貪婪與無知,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還是簡單給幾點建議吧。如果樓主再不聽勸,那死活都是活該了。

第一,自始至終樓主並未對其公司資質以及詳細信息進行描述,而這是追討血汗錢的重中之重。你要知道他們老闆是誰,哪裡人,名下有哪些公司,負責銷售理財產品給你母親的業務員聯繫方式,公司主要負責人聯繫方式,保存好以防人去樓空。

第二,不需要調查或者聽信相關工作人員對於其公司現狀的解釋,但是要了解公司的運作階段。意思就是,業務員安撫你的話都是放屁,但是你自己不能不知道這個公司進行到什麼狀態了。(這群工作人員,底層的也是什麼都不知道領導說什麼就是什麼,高層更不會告訴你任何真實情況。錢都進了老闆的兜,他們不是雷鋒,如果他們知道實情肯定提前就跑了 )如果時間允許,最好每天去公司值班。一方面能了解更多信息,一方面收集其他受害者的聯繫方式。

第三,將其他受害者聯繫起來,用QQ群或者微信群等作為溝通媒介,他們會查出很多有用的信息給你。(不要覺得)

第四,再也不要抱有僥倖心理覺得錢能兌付或者想辦法給你還上,然後聽信他們的鬼話去等著,他們不會把錢給你!為了防止你又一次看不到,我複製幾次:他們不會把錢給你!他們不會把錢給你!他們不會把錢給你!他們不會把錢給你!他們不會把錢給你!他們不會把錢給你!他們不會把錢給你!

團結你收集到的受害者,去到當地經偵申請立案,告他們詐騙(不要說非法集資,因為如果按照非法集立案,作為集資人的你們是拿不回本金的,況且你們不是集資類型的合同,只是借貸合同,可以嘗試用詐騙立案)。沒有必要不要請什麼所謂的律師。下文回詳細說明原因。一定要湊夠30個人再去,如果必要,讓大家去市政府喊冤,聯繫當地媒體進行曝光。讓政府兜底。

-

-----------------------------------------------------------------------------------------------------------------------------------------

最後幫你分析一下事態的嚴重性。

第一,非法集資,歷史上各類非法對公眾集資或詐騙的行為,集資人到最後只能收回3~7成本金,不排除血本無歸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你的確是有兩種選擇,上報經偵讓國家接手,追回來多少是多少。或者你聽業務員的「耐心等」。根據我國過往經濟類詐騙案例,我不保證樓主報案能追回全款,但是我能保證你等不來他兌付,原因下面說明。所以,你能追回多少錢,在於詐騙者何時被國家凍結資產,所以越快!越好!

第二,攜款跑路,此類公司近幾年遍布我天朝各地,每省每市均有,業內人士把這類沒有吸儲資質但是有吸儲行為的公司稱之為炒錢公司,對,很多人已經不滿足於炒股,炒房,直接炒錢來的更輕鬆。很多公司的老闆只知道這種行為來錢快,但是並不知道炒錢意味著什麼。市面上99%的公司也沒有專業的風控研發團隊,所以這類公司基本活不過3年。有的甚至半年幾個月就倒閉跑路。這類公司對外聲稱自己做的是P2P或者P2B,怕你不明白簡單給你解釋一下就是你把錢借給其他個人或者企業。這種行為是創新金融國家現在尚未明確立法,所以他們打了國家法律的擦邊球,這類公司不論到最後是不是真的把錢借出去了,只要資金鏈出現問題,肯定是一崩到底,絕無翻身可能,不要相信他們說什麼會變賣其他產業之類的屁話。這種老闆既然能炒錢,已然負債纍纍。賣借條啊?

第三,政府控制,很多政府負責人不想吧事情搞大,對當地媒體和相關集資人消極對待。不讓媒體報道。遇到這種情況,不要害怕,把事情鬧得越大越好!通過各種平台把信息發布出去!迫使政府介入!

寫累了,以後補充吧。一般這種情況,LZ別想在1年以內拿到錢,國家查的很慢的。

最後奉勸你一句,聽人勸,吃飽飯


首先反對樓上那些根本不懂就亂說龐氏騙局的。你見過國內哪個龐氏騙局年化才給你24的收益?

題主不用急著撤資。

先算好你老媽投入的資金占你家資產的比例。如果比例很高,還是貸款來的,建議撤資。

如果比例不超過10%,其實沒太大關係。

其次,對老人投資行為不要反對的太過激烈,有時候老人被你說的,知道是被騙了,但覺得沒面子,反而和你鬧矛盾。

再說幾個點。

1,這不是理財產品,只是包裝成理財產品的民間借貸行為。本質是一種借貸關係。

2,將銀行貸款挪作他用放貸給他人是違法行為。

3,這個利息確實不低,但也在合法範圍內。

4,投資公司一般放出去是3分,賺了你1分差價。當然這是公司穩健經營全做抵押貸款的前提下。

最後,投資有風險,量力而行,這種高收益項目不要配置太多資金


收益和風險永遠是成正比的。

24%的正規理財產品可以說非常罕見,估計你所說的有點民間借貸的性質。甚至可能是龐氏騙局。

你媽媽居然貸款去投資更不可取,風險非常大。建議及時收手並報警。


我不太懂一些非常專業的名詞,偶然間看到龐氏騙局這個詞就記下來了。題主這種情況典型的龐氏騙局,融資者向虛擬的企業投資,用後來的投資者們的錢作為快速盈利來支付給最初的投資者以誘使更多的人上當,這就是旁氏騙局。所以題主儘快採取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吧。


貸款流入所謂「理財公司」,已觸發風控模型,您就等著客戶經理來找您吧。


我一朋友用項鏈在典當行抵押借了2萬元,半月利息600,年利率72%,僅供參考。


我猜應該是當地小額貸款公司吧。民間借貸24%的利率屬於中等偏高水平,有一定風險。民間集資是合法的,不能就這麼斷定是詐騙。要去了解資金的具體去向,了解所投項目的風險,是否有抵押等等之後再做合適的評估。你應該根據家庭的風險承受能力,適當分散風險,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在小縣城裡,從銀行貸款出來再放貸是很普遍的現象,一般月息1分起(年化大概12%),最高可能達到短期年化30~40%。如果是無抵押貸款,利率會更高。做生意做工程的人自己很難從銀行貸到款,從而會產生這樣的利差。


推薦閱讀:

2018 年哪些股票值得現價買入,持有一年?
馬雲的錢全換成北京的房子,是不是用不了幾年就能成全球首富了?
炒股的人有必要每天看新聞聯播嗎?
怎樣炒股可以確保穩定收益?
如果 1999 年你年薪 30 萬,敢拿幾十萬投資馬雲或馬化騰嗎?

TAG:投資 | 理財 | 理財產品 | 金融 | 金融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