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條件是理性人,但是現實中卻很少有完全理性的人,那是否能說明西方經濟學是有很大的漏洞呢?


厄,這不是rational vs. behavorial的傳統爭議么。

如上圖所述,解釋市場的角度,可以從理性人的角度,也可以從行為學的角度,甚至有部分是在兩者並集以外的解釋(如T:神學)。就B這個子集裡面,席勒(1979)就頗為明顯地指出,實際的長期利率比人們想像中波動率要大得多。

那其實這個裡面包含著幾個定律:

定律1: 不管理性人/市場假設怎麼完美,行為經濟學派總是能找到完美的反例。

定律2: 在部分不理性的行為被發掘之下,理性學派也總是能將這個行為「理性化」

定律3: 由於建模的尺度十分自由,即使雙方研究的問題和樣本都接近,也會帶來大相徑庭的結果。


請翻開高級微觀經濟學教材MWG,開頭就定義了理性,經濟學裡說的理性就是偏好滿足完全性和傳遞性。


假設現實是一個點列Xn,那理性人是一個收斂點X

經濟學討論的是收斂點的性質,而不是一個個散點的性質——後者太不一般化了

當然實際上這個收斂點可能不是X而是X"啥的,這是另一個話題


容我啰嗦啰嗦。

你的描述是對的,很少有完全理性的人,甚至很多人大多數情況下都不理性。

但為啥還是有理性人這個假設?

首先你要知道,假設的選擇很重要,如果一個假設和研究目標完全脫節,那麼這個研究就開展不起來,尤其是對於經濟學這種學科。比如,我假設,人都會在10歲自殺,那經濟學是沒辦法在這個假設上建立起來的。一個假設既然已經成立了,說明它是經過檢驗的。

比如,我提出一個自殺人假設,人都在10歲自殺,這和現實完全不符,經濟學不會採用我這個假設。

但理性人假設不同。我們是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裡呢?在這個世界裡,基本沒有人每時每刻都理性,也基本沒有人每時每刻都不理性,但是,由於人有學習能力,在不斷進行相同或相似的活動時,人可以人為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使得從長期來看大部分研究對象大部分經濟行為上表現出理性。在這個事實基礎之上,經過簡化,理性人假設就成立了。

那自殺人假設為啥不成立呢,我就不多說了。

理性人假設和現實不符,但是相近,這是個相對牢靠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經濟學就建立起來了


請看一個簡單的類比。

  • 牛頓第一定律:存在某些參考系,在其中,不受外力的物體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但是現實中卻很少、甚至不存在不受外力的物體,那是否能說明牛頓第一定律存在很大的漏洞呢?

所謂科學研究方法,就是對現象進行觀察總結、假設抽象、實驗證明,不能認為假設過程實際上不存在而認為結果是有漏洞。

---------------------------------

更新:

有人認為社科不能用自然科學的理論去類比。

但我這裡表達的是一個邏輯原理,不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只要是科學,都需要遵隨邏輯的推導。所以問題並不在於這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而是是否符合邏輯的問題。只是對於邏輯學的論述推導有點難懂(事實我也不精通,只是最近讀了《簡單的邏輯學》一書),所以我借用了自然科學來類比這個原理。


簡單地說,科學理論,尤其是社會科學理論,並不能做到完整的去描述世界的某一個領域,更不用說描述整個世界了。因此理性人的假設,對於一個完整的人而言,必然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從而得出理性人作為假設下推導出來的經濟學說肯定也是不完整的,不足以闡述經濟領域的總總現象的。

但是,這種不完整抑或者說不完美,對於經濟學而言並不重要。經濟學的發展關心的是兩點:1、從「理性人的假設」發展到整個經濟學理論(擴展ing),每一步推導,是否是符合邏輯,客觀的?

2、舉個例子,我們只有一定比例尺下的地圖,相對於一個完整的地理地貌而言,簡化了很多,省略了很多,例如你手裡的地圖是無法顯示地形的,又例如在一定比例尺下,很多客觀存在著的地理標識都不見了。但是到底是這張不完美的地圖能夠給你指路呢?還是一張和客觀地理地貌完全一致的1:1的地圖能夠給你指路呢?對於後者而言,雖然它是精確的,準確的,完整的,完美的,但是這是一張讓你身處於地圖中的地圖,又有什麼用呢?經濟學其實也是同理的,理性人假設本身是對人的一種簡化,這種簡化本身是帶有實用主義,工具論的色彩的,雖然這種假設不怎麼人性化,但是關鍵是我們要用這種假設以及這種假設推導的理論來做什麼?


大部分答案都強調了假設的「預先合理性」,我覺得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一下。

所謂「完全理性的人」其實是個偽命題,事實上經濟學家在提出這個「理性人」這個概念的時候當然也清楚不可能存在所謂完全理性的人。經濟學在研究時大多採用模型的方法,即將現實情況簡化為一個易於研究的模型。這個模型小可以小到只有一兩種商品和單純只考慮價格的消費者,大到可以有多種存在互補、互相替代等關係的商品,和消費觀十分複雜(會考慮價格、折舊、投資、喜好甚至面子)的消費者。而在研究模型的過程中提到的「理性人」,其實就是局限在模型範圍內的理性,這種「理性人」可以認為是存在的。

舉個例子,200米外的一家商店和5km外的一家商店都賣電視機,相同的品牌和質量,價格分別是5000和4500,那麼這個時候消費者就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來決定是去200m外的商店還是5km外的商店買,簡化一下就是值不值得為了500元承擔多跑4.8km以及該過程中帶來的所有成本。如果在這個簡單的模型中我們給定消費者的時間機會成本,運輸成本等數據(假定跑遠路產生的額外總花費是400元),並忽略消費者的個人喜好(比如有些人可能很懶寧願虧錢也不願意跑遠路),以及消費者的個人經濟情況背景(比如有人有車可能願意去5km外,沒車的可能更願意去200m外自己搬回來),等等等等,那麼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所有消費者都會去5km外的那家商店買

這就是一種最最最簡單的經濟學模型,它當然是非常不完善的,但在模型內,「理性人」的假設是正確的、必須的、有效的,也是局限的。如果想要得到更為接近現實的結果,我們就需要考慮上文忽略的所有因素,以及商店對此作出的動態價格變化、促銷措施、售後服務,甚至還有油費的變化等等。每增加一種因素,都會使模型更精確,同時也更複雜,需要的數據也越多。但無論模型多麼複雜,我們都可以認為,在模型的範圍內消費者都會按照「理性人」的假設作出各自的判斷,「理性人」的假設是成立的。

另外,再就「理性人」這個概念本身解釋一下。所謂「理性人」並不是說這個人就不考慮個人喜好、情感、道德等等感性因素了,而是說他能將這些因素進行一個隱性的量化並進行理性的比較。比如我對周杰倫的喜歡價值10000000,對TFBoys的喜歡價值1,所以我更願意花2000塊去看周杰倫的演唱會而不是花20塊錢去看TFBOYS的演唱會(只是舉個例233333)。當然一般人很難做到對個人喜好等感性因素的量化,但是統計學角度來看會認為當人數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後可以通過大量樣本的選擇來反向推出這些因素的量化。

先寫到這


我覺得這種對比是有問題的,經濟學和物理學不同,自然的世界有常量,自然可以以變數列方程做完美世界的假設。但經濟學尋根究底是研究人的,而人的世界裡是沒有常量的,沒有常量何談變數,所以理性人的假設與牛頓第一定律首先在意義上就不一樣。理性人假設是新古典的創意,因為他們研究均衡的世界,所以他們需要一個均衡的假設。所以,理性人的假設不是抽象了人的世界,只是抽象了均衡的,沒時間限制的,全知的,萬能的世界。所以與牛頓第一定理作為本質上的抽象是不同的。這樣刻板的假定的確便於分析,但是一旦面臨不是均衡世界的時候,就會發現約束條件何其多,解釋世事何其無力。理性人只是經濟學對人的一種假設,還有米塞斯的行動人假設。


牛頓經典力學的假設是無摩擦力環境,你覺得有漏洞嗎?


是,科學本來就是屬於實用主義和經驗論的學科。


西方經濟學存在很多漏洞,不止你說的這一個。這些漏洞正在一個一個被行為經濟學所修正。


Milton Friedman"s pragmatism: models are useful as long as they predict well, even if they are premised on unrealistic assumptions.


理性人假說只是在給學生做經濟學入門時為了簡化問題做的假設,不然好多問題沒法進行了。

這也是人類在探索經濟學中的一個過程。

比如後來就發展出了行為經濟學。

個人看法,歡迎指教和討論補充。


這個問題弗里德曼在他的《price theory》里有非常精彩的論述:

1.

假設一個人在百分之五十的時間裡會做出理性的選擇,另外百分之五十的時間做的選擇是隨機的,那如果我們假設人是理性的,我們有百分之五十的概率可以預測他的行為,但是如果我們假設人是非理性的,我們永遠也猜不到他會怎麼做。因此,「假設一個人的行為是理性的並且承認我們偶爾會因為人的非理性導致分析錯誤」是最好的選擇。簡言之:假設人是非理性的話,我們就沒辦法進行經濟學分析。

2.

在經濟學分析中,我們往往不是分析單個的人,而是群體的行為。單個人的行為具有很大的隨機性,但是將個人加總到一起,群體行為就變得更加可以預測了。【此處有拋硬幣的例子】

3.

我們在分析人類行為的時候,並不是在分析一些隨機選出來的人,而是那些在社會中扮演了特定角色的人。拿一個公司經理人舉例子,只有那些能夠為公司做到「利潤最大化」的人才能夠被選為公司的經理人;即使不具備實現利潤最大化的能力的人獲得了這份工作,他們也不能做很久;即使他們能夠保持這份工作很久,因為公司不具備利潤最大化能力,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也無足輕重,最後這樣的公司也會因此倒閉。最後市場里留下來的就是由理性人領導的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公司。因此,假設人具有理性(企業會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是一個好選擇。

4.

股票市場例子。在討論股票市場時候,我們假設股票能夠反映出公司的實際價值的。這是因為,只有那些理性的掌握充足信息的投資者才能賺到錢並因此有更多的投資資本和市場影響力,而那些總是做出錯誤選擇投資者則會輸得血本無歸。那些理性的並且掌握充足信息的人,要比那些做隨機選擇的人對市場的影響力更大。因此,假設人的理性(股票是能夠反應公司實際價值的)的是一個好選擇。

翻譯有刪減,建議看原文。


理性與智商無限不是同一個概念,一個人乾的所有事都後悔了也可以是理性的。


理性人假設,自由市場假設。這些都是假設。

在這些假設失效的時候,就進入了法律、政府的範疇。

比如,有人衝動做事,就會有法律的制裁。

比如,美國突然宣布國債都不還了,政府之間就會打仗。

比如,歐佩克宣布石油賣10000美金一桶,西方世界就會找理由干他。


理性人不是理性的人,是能夠合理利用自己的有限資源為自己取得最大利潤的人

經濟學中其實存在很多BUG

科學研究的內容是絕對客觀的事物,在這一點上經濟學就永遠不能躋身科學行列,因為經濟學的假設的基礎都是有人參與其中,人類從來都是感性的動物

但是在經濟學裡,均衡理論,供需曲線和各種假設其實都是用唯一的既定的值和公式來解釋的,用客觀來解釋主觀,而且忽略了推動著各種曲線達到均衡的過程

要是部分經濟學理論真的能套用在現實生活中的話那金融危機滾蛋了股市天天都能紅。可是作為經濟活動中的主體,人類除了有愛恨嗔痴還有對未來的預期,和相應做出的決策。用理性數據支撐的理論怎麼能解決的了這些亂七八糟的問題嘛=。=

人是無法看全事物的面貌,理性和感性是無法取消界限的(其實說這話的時候就已經很不理性啦)


題主,你聽說過行為經濟學嗎?Behavioral economics


我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個學說有沒有漏洞的簡單判定條件是1.邏輯有錯誤,2.結論違背常識或已經證明的其他理論。從這個角度來看,有問題的不是西方經濟學,而是樓主的問題。我可以提出一個社會經濟學說,假設是所有人都是無私的,然後啪啦啪啦。你可以說我的學說不合理不適用,因為我的假設不合理不科學。但是你不能說我的學說有漏洞。

牛頓的那個例子舉的不錯,我可以再舉一個類似來證明我的觀點。「小明駕駛小車在路上勻速運動。。。」什麼?勻速運動是不可能的!這題目有漏洞!


根本不存在絕對的剛體,所以力學完蛋了。。。不存在絕對純凈的水,所以化學完蛋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電影院影劇院裡面賣的食品那麼貴?有經濟學道理嗎?
各個學科有哪些經典的關於學科反例的書?
國際頂尖的經濟學會議都有哪些?
階級鬥爭是馬列主義嗎?
學習計量經濟學需要掌握哪些前置知識?

TAG:經濟學 | 理性人 | 現代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