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長城是否是對外擴張的橋頭堡,還是只是個防禦性工事?

我們從小受的教育便是長城是整個民族內縮的一種表現,是擴張的終點和防禦的起點,但是史料上似乎從沒有提起在長城附近有過大規模的戰役出現。。有人提出,長城其實是對外擴張的橋頭堡,通過移民、屯糧,長城把原先屬於蒙古的區域(河套地區)劃在了中華版圖,方便了帝國的擴張(明朝孫承宗修長城建寧錦防線,步步為營不斷收復遼東失地),不知然否


1、 戰役很多: 土木堡之變、明與後金的戰爭 、楊家將大戰雁門關等。

2、修長城不是鎖國,別被80年代那股什麼壞事都往祖宗頭上推的風潮影響了

二戰德國還修了齊格飛防線,德國是鎖國嗎? 手裡拿著盾牌就是防守性打法?

3、長城對於中原來講,就相當於一座城市的城牆,城牆能起到的作用,長城相應也能起到。 單單靠高大的城牆是絕對守不住一座城市的,長城也一樣,但是絕不能因此否定它在軍事上的重要作用。

4、別把古人想得太傻了。

修長城的不僅是秦漢明,甚至連北方遊獵民族建立的政權北魏、遼、金在獲取中原後都修過長城:

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北魏築長城起自今河北省的赤誠,向西至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境,

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魏所築長城,起於北京市居庸關,至山西省河曲縣。

遼朝為防禦高麗、女真。金朝為防禦蒙古高原諸游牧部落,大築長城。

金朝所修長城,史稱金界壕或金邊堡。

羅馬也修過長城來抵禦日耳曼蠻族,

為了抗衡日耳曼人,羅馬皇帝曾下令修築了多條長城,如黑海沿岸、多瑙河流域的「日耳曼防線」以及大不列顛島上的「哈德良長城」等。

古羅馬長城_互動百科

如下圖,英國境內橫貫東西海岸的哈德良長城:

最後放上美國人評選的十大最偉大的防禦工事的第2名, 位於長城之後,古羅馬長城之前的。。。。 今天的美國-墨西哥邊境隔離牆

古今中外都在前赴後繼的修長城,說長城沒有防禦作用的都可以閉嘴了。

至於給長城扣上閉關鎖國的帽子,不知道是從哪個腦殘開始的


確實是個防禦性工事

防禦上發揮的作用:每年秋風一起,草場枯黃,游牧民族就蠢蠢欲動了,數十騎至數百騎就足以大肆劫掠一番了,這樣的事情,史料上不會明確記載,但幾百年來恐怕不計其數吧。若這種劫掠能輕易成功,那邊牧民們我們明年組更多人再來干票更大的,這邊農民們這兒呆不下去了我們往內地跑吧。長期以往,國家勢必被一點點蠶食而崩潰。因此,說長城保衛了中華文明,毫不為過。

至於長城的進攻作用,據我所知,古代中國人對不能耕種的土地一直不是特別有興趣;在沒有國際法的年代裡,土地主權也是一件說不清楚的事情,尤其是游牧的草原。國家強盛的時候,去塞外建幾個據點,開墾點軍屯,碰到游牧民順手打一下;積弱的時候就退守塞內,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是了。無論如何,也談不上對草原的擴張。


1.首先長城必然是個防禦工事,誰家的橋頭堡造這麼窄這麼長。。。進攻意味著未來戰線的推進,耗盡一國財力在自己未來的大後方建一排石頭牆是吃飽了撐得么?漢朝北擊匈奴,明朝進攻女真,靠的都是軍堡體系,沒聽說爬去山上壘長城的,哪怕只玩過戰爭遊戲也該知道圍牆和城堡的區別。(把長城比作大一點的城堡的,你們客觀點行嗎?)

2.長城的主要功能是用來平時防禦小規模的劫掠和襲擾,戰時用來傳遞烽火提供預警以便支援。前者保證了長城以內的土地可以被有效轉化為耕地進而建立有效的政治體系(否則三天兩頭的被劫掠,除非是軍屯,老百姓誰敢到這裡種地),後者在通訊不便的古代是十分重要的。真的是大規模入侵的話,靠那麼薄的一道牆根本擋不住。各朝無論強弱,但凡想靠長城防禦的基本都沒把戰役級別的戰爭擋在長城一線過。這也是為什麼長城一直飽受詬病(另一個原因是這玩意太燒錢了)。當然長城有很多關口,大小都快趕上一個小城了,關口的防禦力還是杠杠的。

3. 另外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更需要經濟的支撐。開疆擴土其實從夏商秦開始各朝都一直在做。只是受限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達到某個臨界的時候,一方面軍事上後勤耗費巨大,另一方面所佔土地不能產出足夠價值,除非不要後勤不斷擴張以戰養戰(以蒙古為代表),再擴張就得不償失了。此時修長城或不修,都已經轉入防禦。倘若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真能活下來,經濟主體由農轉商能夠平穩過渡,想必今天的中國版圖會大不一樣。總而言之,這和修不修長城並沒有必然關係。


打個比方,一個當地首富,周圍鄰居全是習慣入室搶劫的慣犯,給院子弄個籬笆無可厚非吧。


二十九軍大刀隊的長城抗戰難道是發生在另一個次元的么


長城在國民教育中就是民族象徵,民族脊樑,但在歷史上,除去長城修建所帶來的人力和物力資源的消耗,實際上是背離"其當初修建的初衷的,也就是沒有起到防禦的作用。從秦到明這一過程中,長城不斷被修繕,以抵禦外來入侵。然天有不測風雲,並不是只有再來入侵才會使一個朝代瓦解,更多的是內部的矛盾和倒戈。一方面雖然抵禦了游牧民族的入侵,另一方面卻也限制了民族間的融合和交流。此外,長城也並非一直都作為邊界的代表,唐朝和清朝顯然把長城之外的疆域也一併納入王土。明朝長城修築工程最大,但從歷史角度來看,也是對邊疆附近最無作為的一個朝代。綜上所述,長城並未作為擴張的橋頭堡,更多的是用來防禦(古時候的那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


推薦閱讀:

巴西政府如此腐敗,媒體卻能保持獨立,是什麼歷史原因形成了這樣的結果?
古代人的偶感風寒是什麼病?
政府資助科學研究這一模式是怎樣形成的?在此之前的科研資金來源有哪些?
如何評價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這是講述中國近代史最好的一本書嗎?
萬里長城是如何定位的?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