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庫咖啡,3W咖啡,貝塔咖啡盈利模式的區別?
車庫咖啡,3W咖啡,貝塔咖啡主題定位似乎都是創業者。但是感覺3者的定位深度又各有區別。車庫目前是最出名也是最有創業氛圍的咖啡館。但是我很好奇車庫的盈利模式。如果光光靠賣咖啡估計真的連車庫的網費都收不回來。同時車庫似乎會大量「收容」創業團隊,這些創業團隊的長時間駐留會成為車庫盈利的阻礙么?
三個咖啡館 都解釋太累了,單獨的聊聊車庫咖啡吧
車庫咖啡,的核心是資源整合和項目孵化;
車庫咖啡對外招收入住團隊實際上並不是入住進去,在車庫咖啡辦公而是很多團隊都是在外地,車庫咖啡整合很多資源,例如無息貸款,阿里雲,免費伺服器,等等資源可以幫助創業者節省很多成本,其次這些服務本身是免費的所以車庫可以獲得收入車庫咖啡自己本身有創投的定期聚會,創始人蘇菂本身就是投資經理,那麼大家肯定能猜到這個背景下車庫盈利肯定是會和投資相關;另外車庫咖啡最近又出了新書。
車庫咖啡的創始人已經表明目前車庫咖啡 僅僅出售咖啡已經可以保持收支平衡;車庫咖啡畢竟是地理條件限制,所以只能在北京的這個大環境下;而且成為了明星咖啡店
被譽為線上版的車庫咖啡:緣創派,聚集了,全國的創業人士參與進來;關於緣創派的介紹:創始人是CSDN工作13年的閆輝和車庫咖啡創始人蘇菂是好友,完全可以通過這個平台來體驗線上的車庫咖啡非常贊~(≧▽≦)/~緣創派聚集了大量互聯網、移動互聯網TMT創業者,包括技術、產品合伙人、運營合伙人、營銷合伙人、設計師、投資人,您可以很方便的與這些高質量創業者建立聯繫,成為朋友,合夥創業。偶然了解到車庫咖啡以後,非常感興趣。它的定位屬於孵化器式咖啡,以一杯咖啡為成本,為創業者提供辦公場所。而孵化器模式的商業邏輯具有開放性,平台性,創新性,大數據分析集成的特點非常新穎。創始人蘇菂也發文談過他和車庫的故事,開始搬運--------------------------------------------------------------------
創建車庫咖啡的初衷:
自 2006年 進入 chinacache,為 chinacache 工作了 5年,而這 5年 也是中國互聯網第二次大潮的快速發展階段,由於工作的原因,接觸的基本都是各個公司的 CTO 和 CEO 非常多,其中也不乏很多初創的團隊,看著他們發展和成長。比如熟悉的 http://6.cn 和開心網都是在他們初期幾個人的時候就成為了我的客戶,而我在 chinacache 的銷售業績也因為我的很多客戶快速成長,讓我從 0 銷售成為了業績最好的銷售。離開 chinacache 的時候,業績已經做到了一年4000 多萬銷售額,也在這個過程中目睹了很多企業的生生死死,起起落落。而在 2010年 初,在 chinacache 工作了 4年,銷售業績已經滿足不了我的成就感,和公司提出了要做戰略投資的想法。公司也很支持我,讓我開始自己的瞎折騰。每天我安排自己像見銷售客戶一樣,不斷的見早期團隊,但發現依然和銷售工作一樣,每天見幾個早期創業團隊就時間不夠用了,當時就想,是否北京有一個創業者集中的地方,如果有,效率就高多了。但當時還沒有這樣的地方。
同年9月 找到我在 chinacache 工作 5年 的第一個客戶林先珍,他是 SP 時代樂樂互動的創始人,也是 58 最早的投資人,把內心一直想要做一個創業集中地的想法和他交流了起來,得到了他的認同和支持。之後又找到彼此熟悉的聯眾創始人鮑岳橋鮑總,他當時已經做了多年的早期天使投資,一起把這個想法逐漸細化了,10月,我當時還在 chinacache 供職,公司也在 10月1號在 nsdq 上市了。我利用所有的業餘時間跑遍了中關村西區幾乎所有的物業,之所以選在西區,是因為這是中國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哇塞的趙徑文,微拍的胡震生,今夜酒店特價的鄧天卓,當時這幾位也都在選址和模式上給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之所以做共享辦公式的咖啡,也是之前接觸過無數的團隊在上島,星巴克等咖啡廳工作的原因,我們是否能夠提供更好的辦公條件?更專業的辦公設備,可以讓創業者聚集?於是最後確定了現在這個地方,面積足夠大,而且在二樓不被日常人群干擾,退一步不幹咖啡當純粹的共享辦公室也能運營。當時怎麼算也就能打平,其實打平就很好了,虧一點錢也無所謂,相信對行業肯定是有意義的,當時想全職用半年時間把商業模式締造好,可以去再打工賺錢來補貼。
12月 底,簽署完房屋租賃合同,開始快馬加鞭裝修,這會還沒有起最後的名字,公司註冊叫創業之路咖啡有限公司,在中關村西區註冊這個類別的時候還碰到了不少阻力。。。有一天,看微博上一個關於國外車庫裡出現的著名企業的一個帖子,於是靈機一動,就叫車庫咖啡,於是叫了這個名字,註冊了車庫咖啡這個品牌。
車庫咖啡的發展過程
2011年4月7號,車庫咖啡就正式開業了,剛剛開始只有兩個團隊入駐,也都是我原來朋友的團隊,我知道他們也在找辦公室,於是和他們說了我這事的想法,忽悠他們說,反正初期我這也沒人和辦公室差不多,於是他們就進來了,一個是後來車庫第一個獲得天使投資的莫小翼,另外一個是現在已經到 A 輪的飛速流量。這兩個團隊當時加一起一共就 6 個人,第一個月,我也基本日常和這 6 個人大眼對小眼度過的。。。當月18號車庫做了第一場活動,也是36 氪的第一次開放日,我靠,人真 tm 多啊。
5月,車庫的第三個常駐團隊進入了,也是好朋友趙劍,正好在孵化器的房租漲價,臨時來度過一個月,當時車庫最大的一個團隊,10 幾個人。。。一個月之後搬到了知春路,再之後,被 360 收購了,好像現在去了動點科技。同月千淘資本的李華兵開始投資人值班,每周五看 20 個項目,於是有了後來的投資人坐班體系。。。
6月,開始逐漸進入了專業美工的團隊和數據挖掘的團隊以及周伯通招聘這樣的人才招聘團隊,逐漸進入的團隊開始形成產業鏈條了。車庫逐漸被傳統媒體關注,記得第一個採訪並撰寫深度報道的雜誌是第一財經周刊,記者在車庫泡了一周寫的深度報道。
7月,常駐團隊已經有 10 幾支了,偶爾的下午,車庫開始人滿為患了。越來越多的大媒體開始關注到車庫,當時還在創業的熊尚文帶華盛頓郵報的專欄記者 vivika 來車庫坐了一下午,他很好奇車庫咖啡的模式,我問他美國有相似的模式嗎?他告訴我沒有,覺得我做這事很有趣,回去他就在華盛頓郵報寫了一篇《美國人應該怕中國什麼?》文中多次提到車庫咖啡。
9月,之前接觸的德勝孵化器產業園帶著中關村管委會領導出現在車庫,說要給我支持。。。之前我都沒有想過還能這樣。。當天我和管委會提出了改造海淀圖書城這條街變成早期創業投資一條街的建議(時至今日,正在改變)
11月,車庫得到了管委會的創新孵化器的授權,獲得國有孵化器外的孵化器體系支持。
1月,春節了,那個月賠的好慘。。。。
第一年的情況基本就是這樣了,也過了當時半年全職的想法期,這一年我也沒拿一分工資靠純粹的理想支撐著,之前無論如何減肥減不下的肥肉,在第一年也不知不覺中沒了近 40 斤。
看似平淡,但當時是如何做的呢?因為啟動資金有限,也知道不是賺錢的事情,所以每一個細節都很節約,第一年換了將近 7-8000 張名片,每進來一個人,我都主動上去交流他是做什麼的,最多一天要交流將近 30 個團隊,從我的以往經驗來給與他們我能做到的幫助,幫他們穿針引線,達成更多合作,到目前為止一共得聊了上千個團隊。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時間我幾近瘋狂,現在的激情完全達不到那時的樣子了,也正是這樣,結交了無數創業的好朋友,沉澱了很多創業朋友對車庫的認同感,也和很多創業團隊產生心理上的共鳴。當時已經意識到了這不是長遠的方式,個人的精力實在有限,戈壁投資的童偉亮提出用一個平面圖來把來的人簽到到座位。方便到這的人更容易的交流。採納了他的建議,於是有了今天的理光實驗室幫我們實現的室內網路籤到系統,雖然還不是最完善的,但有時還挺有用的:)
但車庫由於我當時的瘋狂,也逐漸形成了坦誠交流,互幫互助的氛圍。發生了很多除投資以外更多的創業者之間資源無償互助的事情。這也遠遠超出了我建立車庫時候的預期。有些事情的發生也深深觸動我的內心,備受感動。雖然這兩年車庫幫幾十個團隊拿到了投資,但實際上更打動我們的是團隊之間的互助和合作,投資永遠只能幫比例較小的團隊,而且無法標準化,但很多資源整合能讓更多團隊受益,一個關鍵點的合作,也許讓團隊收入倍增無數倍,資金自然而然就出現了。其實創業也是如此,資源整合是最基礎的工作,也是能力的體現,如何在一定小規模的資金內,讓每一分資金使用的最有效率,是否有朋友幫助你,贏得更多付費的訂單。投資只是把這些能力擴大化,倍數增長而已。所以先在資金進來之前練習好最棒的內功。也許發現慢慢的,投資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可以慢慢選擇融資的方式了。
感慨:無論創業與否,做一件事情,發自內心的熱愛和激情才能做到最好,而且需要有傻子一樣的精神堅持,才能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最大。
我不停的與創業團隊交流,雖然自己幾乎完全臉盲了,曾經聊過很長時間的人再見又要回憶很久,而正是這樣,車庫咖啡內部形成了獨特的精神和文化的積澱。2011年 底墨跡天氣的創始人之一趙東從墨跡天氣退出,到車庫的第一周,我和他攀談了起來,他計劃第二次創業,自此。他一直留在了車庫至今,期間組合過新的創業團隊,失敗了。後來和做了 7年 開源技術的汪金保一起成立了 30 多個開源技術開發者形成的車庫開源技術小組,幫助早期創業團隊解決技術問題,同時推廣開源技術。也幫助車庫解決了很多技術上的問題。直到今年又演變成車庫軟硬體實驗室,又開始了他自己的第二次創業.而這個期間,他完全是志願者的義務在給車庫義務幫忙,期間也無償從資金到資源等等很多方面幫助了好多支團隊的發展。
2012年,車庫歷經一年的運營,開始總結方法,同年4月7日 開設了車庫咖啡會員俱樂部這一個業務 (又稱車庫認證團隊)這個團隊的負責人是原來 TOM 在線產品經理和內部孵化負責人殷嘉檀,這個部門的工作就是整合大廠商資源,當時,幫助早期創業團隊降低創業成本,阿里雲是第一個支持我們的廠商,給與了我們每個團隊幾千塊的免費伺服器帶寬,隨後,微軟,基調,北京銀行,農業銀行,品高等 30 多個大廠商也加入到了我們這個體系里,每個廠商給與我們服務的創業團隊幾千到幾萬不等的免費產品。通過這樣的方式降低初創團隊的成本(30 個左右的廠商產品能綜合降低 10 萬多的費用),這個服務部門也從剛開始 0 個創業團隊發展到了現在服務於 160 多個早期創業團隊。這些團隊里也不乏一些快速從幾十萬年收入到上億年收入的團隊。大廠商用投資的眼光幫助早期創業者,後期大廠商的回報也會很高。除了這些廠商支持外,我們還經常組織團隊的 team building,行業合作,每周頭腦風暴,專業授課等等服務。其實這個部門也是服務創新了,之前好像業內也沒人用這樣整合資源的方式幫創業團隊降低成本,成本降低了,創業團隊初期試錯機會就會多一些,成功率自然高一些,所以我們這個體系里的團隊存活率還是挺高的:)
關於盈利:
車庫建立之初。也只想著如何生存下去的事,從來也沒指望用這個平台賺大錢,只是希望能夠自負盈虧走下去。起到在北京中關村聚集創業人才的目的。相信對行業是有價值的。但做著做著,發現餐飲部分和預期的差不多,最多也就可以持平。但發現其他方向有了很多可以收入的地方,比如樓梯間的廣告牌,車庫的自有品牌科技產品,周邊產品等等。總之目前車庫從剛開始的不到 10 個員工,也發展到了 20 多個。賺錢與否是其次,關鍵我們的員工都很積極向上,熱愛這份工作,也在腳踏實地的幫助創業團隊發展。對於未來,車庫如果有很好的方式賺錢,也會回饋給執行團隊和與我們同行的創業者,這個平台就希望他更純粹一點,更簡單一點。
關於原則:
車庫工作日白天不做任何活動,晚 7 點和周六日只接受創投相關活動,而且控制活動頻率,活動頻率過高會影響常駐團隊。這麼做雖然喪失一些收入,但只為給初創團隊當做辦公室的承諾,兩年如一日。不做任何發布會活動,不願意太商業化,雖然這些收入會高。不做團購,因為我們只需要創業這一個群體。大廳禁煙,因為這是辦公室定位。。。等等等等,我們堅持了很多看似不賺錢的原則,但這是這樣的堅持,我們才能最精準的表現出我們的定位和態度。創業群體是我們目標的且唯一的客戶群體。
目前我從來沒有考慮過車庫咖啡會因為資金的問題無法堅持,方法永遠比問題多,也不只一家我們服務過的團隊表示願意每年捐款支撐車庫咖啡活著,幫助更多的新創業者。核心在於車庫咖啡是否在真正腳踏實地的幫助創業團隊,只要堅持這個原則努力做下去,不急於貪圖名利的擴張,車庫咖啡永遠能很輕鬆的活著,我希望未來它是很多創業團隊值得回憶的地方。
關於發展:
車庫只生存了兩年,一切來的太快了。期間我們也受到了很多誘惑和很多發展上的可選擇路徑,但我們基本上還是穩紮穩打的做,拒絕了很多誘惑和發展方向,只維繫當時建立的初衷,包括我和我的同事說,我們更應該慢下來,把基本的工作做紮實了,最基本的工作是什麼?是創業服務,而絕對不像一些媒體討論的是咖啡。服務好我們服務的團隊,讓更多的團隊成長過程我們能盡上一點力。只要 SB 一樣的堅持幾年,車庫咖啡將會成為更偉大的公司。我們現在更應該讓自己慢下來。不急於任何動作,機會很多,做一個穩定的企業需要看 5年,10年,甚至更長遠。
我們不會做分店,也不會成立基金,也許就這樣簡單的發展下去了,之所以不開分店是因為只此一家才能賦予它靈魂,讓他的內在能做到極致。也不違背建立之初的讓創業聚集的想法。之所以不做基金,是因為希望車庫是一個純粹的平台,所有人到這裡不用擔心有競爭關係,試想我們如果有基金投資了你的競爭對手產品,你還會來這暢所欲言嗎?我們希望和所有創業群體都是朋友,市場每個細分環節都會有人去做,我們只做最基礎這一環。只做最純粹的創業平台,其實就根本不存在競爭之說了。
定位:
車庫建立的初衷就是為創業者而生,定位也更聚集於創業這一個群體,車庫咖啡出現之前,也沒有人在做這件事情,也沒有創業咖啡一說。之後確實有很多,當然是好事,一些不了解情況的媒體把創業咖啡定義的太寬泛,只要這兩年出來的,不管什麼主題都被定位為創業咖啡@_@,很多互聯網行業主題甚至聊天主題的咖啡廳也被定位為創業咖啡。也無法解釋,很無奈。
自車庫咖啡自成立以來,或多或少的活躍了市場的創業氛圍,車庫也推進了很多創業環境的變化,比如車庫所在的海淀圖書城一條街即將改變成創業投資相關一條街。比如推進了銀行系統並和北京銀行推出創業專屬信用卡。比如很多與政府交流的推進創業環境變好的溝通,等等。。。如果我是媒體,更應該關注市場因為這些活躍因素的變化而產生的變化,而非關注創業咖啡是否盈利?盈利與否和運營,環境,服務深度等等眾多因素相關,但相信各地創業咖啡創建的初衷和夢想都是好的,應該鼓勵更多的人做正確的事情,做的過程中去慢慢摸索。
最後:
兩年來,車庫的發展超出了很多預期。得到了無數朋友的支持,他已經完全不是屬於某個群體和個人了,很多創業群體把這當做了第二個家,他的未來也是屬於社會的。如果某一天,沒有創業群體再來車庫。車庫咖啡無法給創業群體帶來價值,那就算再賺錢又有什麼意義呢?那樣的情況還不如關掉它。創業這事,有時候精神層面上可能更理想化一些。實現價值比賺點小錢更難。做成一件事也往往不僅僅是用金錢考量的,價值實現足夠多,賺錢也成了很容易的事。未來某一天我也可能離開車庫咖啡,讓我們現在的管理團隊全部接手,服務更多創業群體,讓團隊的力量思考把他的價值如何做的更大,但我們一定會堅持我們的建立初衷和原則。
創新來自於哪裡?來自於自由的土壤,來自於希望做些事情的人的不斷思想碰撞。較之幾年前,市場上創業相關的分享活動已經頻次已經高了無數倍,但僅僅是活動還是不夠的,還是需要更多的碰撞,很多創業的朋友都會有過經歷,之所以創業,可能是一次與朋友積極的交流誕生的想法,也有可能是長期對一個行業和市場的觀察,發現有創業機會,創業群體聚集了,相互的思想碰撞多了,自然而然就會出現更新的大膽想法和創新的產品思路。
車庫咖啡現在的盈利模式,據我所知有以下幾個方面:1.賣咖啡(真的只是咖啡。。。)2.場地租賃(店裡對外部分有大概三分之一會租出去,經常(或者說非常頻繁的)會有各個項目的人進行項目推薦(比如上周末是百度地圖全景的個推)3.項目投資。 作為平台把項目投資人和運作人進行牽線(車庫咖啡本身也進行投資),車庫咖啡入股(現在車庫咖啡不僅僅再北京,而且已經作為一個具有品牌的創業平台,正在開拓全國其他城市的市場(比如上海等地。。))
在互聯網時代,用戶和粉絲才是投資人需要考慮的第一因素,傳統企業模式的盈利模式已經被時代淘汰,所以現在在看一個企業能否盈利關注的不是他短時期內的資金流是否是盈利的,而是應該看他有多少用戶和多少粉絲,這是一個更有價值的利益鏈
推薦閱讀:
※即便一生每天中獎500萬也不能超過馬雲?
※孵化器哪些服務才是最重要的?
※請問如今開一個炒板栗店(看上去中規中矩的)初期預算大概多少?需要準備些什麼?有什麼好的經營方法?誠謝。?
※開好一家餐廳需要哪些要素?
TAG:創業 | 咖啡館 | 貝塔咖啡BetaCafe | 車庫咖啡 | 盈利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