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瓷器的工藝現在到了什麼程度?能達到宋代五大官窯的燒制技術嗎?明朝以來的工藝傳承下來了嗎?

拋開歷史價值因素,光論工藝成色,景德鎮現在的製作能力達到了什麼程度?作為明清時代的官窯,它的釉上彩景泰藍工藝種種仍然保持當時的標準嗎?宋代各地官窯的工藝是否已經失傳?當時青瓷白瓷的燒制在現代技術看來應該不算難事了吧,又是否能達到當時的水平呢?不能達到的話,原因是出於成本還是審美?另外現在貴的瓷器是貴在設計還是工藝還是原材料方面呢?外行一個,問題還很多,不求全面回答,如能點撥一二則十分感謝。


沒有失傳的工藝,只有失傳的需求。

一種玩藝兒不論做得多精,只要沒人買,肯定斷香火。如果又出來市場了,不管過了幾世幾劫,照樣做出來。

閑人起鬨是必然的,說新東西的原料不一樣化學不一樣手段不一樣什麼的。白馬非馬一類的哲學問題,現代人的DNA還和原始人不一樣呢。

著名老太太九斤說過:一代不如一代。這話代表了許多人的心聲:今不如昔,舊的永遠比新的好。

其實人們喜歡舊東西,是因為懷念那無法挽回的青春,找一個逝水年華的證據而已。

舊,本身就是一種審美價值。但這與技術無關,並不是新東西工藝就不如舊的,如果真的一代不如一代,人類早退化成猴子了。

好了,扯完情懷,該說工藝了——現在是工藝的巔峰。未來的技術可能超過現在,現在肯定遠超過去。

比如燒窯的溫度,最高到1400度,瓷器在窯里每升高一度會產生什麼變化,現在人已經了如指掌,並且基本能控制。

過去呢,一百年以前,一半靠經驗,一半靠運氣。那時不但沒有溫度計,甚至沒有溫度這個概念,古漢語里都沒有「溫度」這個詞。

現在每種瓷器的化學成分和作用都分析的透透的,有陶瓷研究所,有陶瓷大學。過去呢?瓷工連字都不認識。

所以,讓現在瓷工和古代瓷工比工藝,如同讓人民解放軍對陣滿洲八旗軍。

那麼仿古呢?讓現代人模仿古代的瓷器,沒問題,絕對可以以假亂真。但有兩點要強調:

一,有一些品種,比如汝窯哥窯,工藝失傳了,配方不知道。現代只能把視覺效果模仿的惟妙惟肖,但做不到一樣的化學成分。

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百年為單位),瓷器釉面的分子結構會變鬆散,忘了那個專業詞,好像叫「去玻化」。所以舊瓷器就看上去很潤,光澤柔和。但新瓷器就亮,有賊光。這就催生了一門新工藝:做舊。現在的做舊工藝不但領先過去,而且領先現在的瓷器鑒定技術。

講個段子,某著名瓷器權威,不提名了,到景德鎮參觀。一當地人暗中不服,拿個瓶子請他鑒定。權威一看,呦,這是雍正官窯。那哥們搶過瓶子,嘩,砸了。又拿一罐子出來,權威說是永樂五彩,嘩,又砸了。權威連忙說,好了好了,別拿了,我懂了。

其實,工藝進步的真正意義不在仿古。過去好一點的瓷器是非常貴的,粉彩琺琅彩是皇帝用的,青花瓷也算奢侈品了,所以那時碗破了要鋦起來繼續用。現在鋦瓷的行當基本消失了,因為瓷器便宜了,碗壞了再買新的。這才是工藝進步為人類帶來的福祉:讓普通人能用上廉價優質的瓷器。


1.「景泰藍」不是瓷器啊親…

2.故宮博物院里的「瓷母」至今還沒人能燒出來…

3.題主問題里的「能達到五大官窯的燒制技術嗎?」一問其實是有些問題的,燒出比原先精緻的東西和仿出和原來一樣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命題……


瓷土真的不是問題。瓷器這種附加值遠遠大於成本的東西,原材料根本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工藝上的附加值。這種價格高是因為成本高的思維方式,太前現代了。市場經濟下的定價更多決定於買家肯出多少錢買,而不是成本。

有些工藝技術是公認失傳了的,瓷器工藝太繁雜,一千多年來也不可能一項工藝都不失傳。近年號稱汝窯的很多,尤其是台灣的某幾個品牌,小茶盞居多,灰藍色的不透明釉,後來居然還有大個兒茶壺。。。你要真去兩岸故宮上博國博看過汝窯那幾件,唉不說也罷。

但是你放心,核心技術大路貨可以說沒失傳。沒失傳說得絕對了,能做出相當相當和原物接近,近似以假亂真,我們就權且稱沒失傳吧,畢竟絕對的沒有失傳指的是師祖的師祖的師祖能上溯到該工藝最鼎盛的時代。

工藝的等級,看你要官窯標準還是民窯的。民窯的各種瓷器品種的質量標準普遍沒有官窯高,給皇上用的做不好掉腦袋。就瓷器品種來說官民差別不是特別大,各種青花顏色釉粉彩鬥彩這個色地那個花紋的什麼都有(康熙御制琺琅等除外),但是仔細看會發現胎質釉色畫工和官窯不能比的。

以前的民窯產品根本不愁市場,全國人民都得用國產手工瓷,根本沒有選擇,現在景德鎮再做民窯品質的產品就沒意義了。真正景德鎮瓷器的生產組織方式是小作坊(本地工廠化的不算),從人員管理到生產成本根本不能和流水線比,又沒有品牌,也沒有現代企業經營理念,賣不出去的。那些打著景德鎮招牌的日用瓷幾乎全是外地的。

於是你知道我想說什麼了,近年瓷器拍賣無論從單件價格和成交數量都屢創紀錄。難道你天真的以為它們都是海外追回的,收藏家出手的,民間重新發現的,等等來路嗎。

我知道景德鎮有畫粉彩的師傅,兩年只做一個大瓶,賺的是百萬為單位的酬勞。

手工作坊的師傅生活方式很特別,想做瓷就做,想打麻將打麻將,好像也不大在乎賺錢似的,所以你訂的貨到期出不來太正常了,沒聽說哪有按期交貨的。師傅手藝真的有好的,不過看你出什麼價錢,高就好好畫,低就隨性畫,當然,工期是另一個問題。。。

所以呢,做民窯品質不討巧沒人做,官窯品質的普通人根本看不到,就出現了題主注意到的現象,貌似什麼都失傳了似的。最近做仿古的又回來做大眾生意了,不過還是很小眾的,價格也高,除去手工本身的原因(人工成本高),這個東西很難工業化大批量生產,每批的量實在有限。

另外一個題主說到的因素是大眾審美。畢竟官窯產品是做給皇上的,皇家審美自然比普羅大眾高大上。如今具備這種審美的還有幾人呢?明清瓷器的審美也不均一,一般認為雍正高雅,宣德爽朗,乾隆比較俗氣,晚清幾個皇帝自我放逐,清末老佛爺訂貨多,不過品味實在堪憂。明清又整體和北宋不在一個等級上。。。且不說普通大眾有幾人認真看過博物館的明清瓷器陳列的,你就到超市買日用瓷的貨架上掃一眼,就知道當今最大眾化的審美是什麼樣了。如果某種產品過於小眾,產量不可能高,制瓷者也不可能畫多大心思努力提升品質和藝術性,於是大家一起隨波逐流,甚至有的買到花里胡哨醜陋不堪七拼八湊的瓶瓶罐罐還以為是藝術品抱回家。


瓷器的七十二道工序,奢侈千年

伴隨著機器化時代的盛行,現代都市愈益浮躁,專註堅持、追求極致完美的匠人精神,在產品和服務上也是越來越少能體現。流水線的機器作業,最終造就出呈現到我們面前的,恰也正是那冷冰冰的器物而已。

對於中國古代精湛手工藝的極致體現,景德鎮的瓷藝技術就為後世提供了借鑒學習的範本,沒有現代社會的高科技,僅借著一顆匠人對瓷器執著與堅持的心,七十二道制瓷工序層層漸進。俱匠心,也正籍著這一份匠人的精神,才有了傳承於後世那一件件熾熱煽動人心的作品。

唐德貴先生的《陶序圖》,為我們更直觀清晰地呈現出制瓷技術的七十二道工藝,景德鎮人的匠人之心,就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吧!

景德鎮制瓷先要勘察才去瓷土的山地。而蘊藏的瓷土都有礦脈。由於表層裸露的礦頭比較堅硬,所以要用薪柴堆放在上面明火燒一陣,然後擔水澆滅。石質由於熱脹冷縮,礦石就會出現裂縫。用羊角鎬、鋤順著石紋向里挖掘,就成了一座瓷石礦洞了。

由於瓷石礦大多在深山裡,所以運輸礦石都空人力擔筐肩挑。一般要挑到臨河建有水碓棚的地方。在那裡有另外一些做勤雜工的人,把挑來的大塊瓷石用鐵鎚砸成拳頭大小的規格,以備碓石使用。

水碓棚都挖有一條引山溪的水渠,利用水的落差,衝動碓輪上下起落。而瓷石放在碓臼里,不一會兒就被擊得粉碎了。然後把粉淘出來浸到棚內的淘洗池裡。連續幾天不斷地用泥耙淘洗,棄去粗渣,待沉澱後放掉余水,就可以取到稠化濃縮的瓷漿泥了。

把澄清淘細的瓷石漿再陰涼幾天,泥巴就可以成團了。取來放在裝有鐵絲劃切的長方形模匣里,用隔泥線去掉多餘的泥,提去模匣,就製成了像土磚一樣的泥磚。景德鎮的人把它稱作「白不(dun)」或「不子」。這是制瓷原料的一種粗加工的傳統工藝。

陶瓷需要飾釉,而釉必須要有釉灰。樂平出產的釉灰石永一種青白石和鳳尾草堆疊在一起燒煉,把灰用水淘細,就成了釉灰了。使用時加進白不加水調劑,按瓷器的不同品種和規格的需要,即配製成不同比例的釉汁。

景德鎮燒造的瓷器,其胚胎都要裝進匣缽里,這樣能保證胎質的潔凈和避免破損。製作匣缽的泥土可以不必細膩,只要在軲轆車上能拉成型就可以了。制好的匣缽略加晒乾後,還要旋削光潔再放進柴窯里去空燒一次,這就叫「鍍匣」。只有經過「鍍匣」才結實耐用。

匣缽做好了,就有廠派人前來驗收。主管的人用一根尺子來測量匣缽的大小厚薄和深淺輕重,檢查是否符合標準。合格的匣缽才能送到廠去裝燒貢瓷。

在做瓷器之前,必須先把「白不」敲碎放到大水缸里去浸泡,第二天用木耙把原料攪拌成漿,再用泥鍋舀水,把沉澱中的粗渣去掉,用瓷石吸除鐵質,然後把泥漿通過細目篩從粗桶過到細桶里去,如此反覆二次,泥漿呈現出濃稠的樣子,就可以用手揉起,堆放到泥房裡陳腐了。

泥料放在泥房的大塊青石板上經過一段時間陳腐後,用泥鏟進行反覆鏟移,每鏟一鏟形成「口」字型的泥片,再用力撲打由「口」字打成「田」字踩泥。傳統的踩泥有「菊花蕊,蓮花瓣,三道腳板兩道鏟」的口訣。也就是鏟泥踩泥的操作要領。

精鍊的泥還要進行類似和面的揉搓,景德鎮人俗稱抐泥。這種揉搓就是要排擠出泥里的氣泡,使泥中的水分均勻分布。抐好的泥由做坯的人放在軲轆車的轉盤中心,陶車轉時以手間距離的收放的微妙變化,即可以做成器皿造型的樣式。

印坯模是圓器重用於器物內壁定型的專用模具。它是用山土製成的乾燥後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吸水性。制模技術要求高,通常是「一尺之坯只得七八寸之器」,而修模工業要「熟諳窯火,泥性方能計算尺寸加減以誠模範」。印坯模使用一段時間後,表面有損傷,可以再進行修削而重複使用,所以模具使用壽命比較長。

經過拉坯成的圓器器皿,待稍干後,還需套在尺寸相符的模具上用手拍打按實,這樣就能做到胚胎的規整一致。要使器皿表面光潔和厚薄一致,還得經過在陶車上的旋削,而這種稱為利坯的工藝,是成型種最關鍵的工序。

拉坯的時候圓器的夏布會留有一段長約二至三寸的泥足,這是方便取坯繪書青花時掌握用的,書完後,必須把泥足挖掉,這道工序俗稱剮坯(或叫挖足)。再施底釉,稍干後修圈足,把圈足裝匣時與墊餅相接觸部分的釉層利去,以免器皿因施釉而熔融而與墊餅燒結在一起。這道工序叫取釉。

凡是杯子壺子,它們的把手或壺嘴,古人稱「持手」或「流」,由於形狀和安放位置等原因,所以要再另外的工序里鑲接完成。做這道工序的人,景德鎮人俗稱「雕削(工人)」。它們不僅做有把嘴的日用瓷,連大件的鑲有獸型螭耳的陳設瓷也少不了他們。

做好的瓷器坯胎,一定要使用它干透,特別是在冬天,但是燒火去燒,坯胎會幹裂,而用炭火的話,會因為沒有移動坯板而使坯胎去濕不均勻。最好是在有太陽的晴天,坯胎都可以搬捧出來曬。但是自夏天就不必如此了,坯胎足可以陰乾。在春季、秋季也只要放在坯坊的曬架塘上,上可日晒,下可通風,有利均衡乾燥。

瓷器內部要上釉,是採用「盪」的方法,先舀釉水到裡面,再用手捧著輕輕地搖蕩,讓釉水均勻的覆蓋整個內壁,然後倒出剩餘的釉水,此時應輕輕轉動坯體務使口沿布釉均勻。吹釉的方法使用一根六寸長的竹筒,一頭蒙有細布,蘸滿釉漿後在另一端用力吹氣使釉汁成霧狀附著在坯胎上,反覆的次數要看所需要的釉層厚度面定,有的器物甚至達到十七八次之多。

對於小件瓷坯胎的外釉,一般採用蘸釉的方法,拿一根彎曲的木棍勾托器皿底部,把它在釉水裡浸之,其體口沿與釉水平齊時,就馬上提出來,一次可以完成施釉。而對於大件瓷的坯胎施釉,不能用蘸和盪的方法,而要用澆的方法。就是在裝有釉水的木盆上放一塊木板,把坯胎放在板上,施釉的人兩手各拿一隻碗,舀取釉水同時從左右方向中間坯胎澆淋,這樣就可以了。

坯胎在上釉之前要進行一次補水,通過用水筆蘸清水在坯胎上刷抹,可以除抹利坯時的刀痕及曬坯時殘留的粉塵,還可以發現坯胎內隱藏的氣孔及混在坯泥中的硬泥團(俗稱死泥)。並及時地修補,施完釉後還要檢查,對坯胎沒有施上釉或釉薄缺的地方,也要用相同的施釉方法進行修補。

顏色釉施於坯胎上,由於釉漿比較厚,只適宜用毛筆塗搨上去,這種施釉的放發酵塗釉或搨釉,但是顏色釉在高溫窯火中,一種顏色釉常會因為窯溫等各方面的因素而出現幾種不同的色彩,這就要總結經驗,完善配釉的良方,對那些釉薄而色相不好的都應該剔除。

僅用青花料勾描樣的線條,呈色淡雅輕柔,很像中國畫的白描,這種青花繪畫稱之為淡描;而混水(也叫分水)則是在青花勾線的輪廓里,用濃淡不同的青花料水進行渲染填色,很有中國水墨畫的「墨分五色」的風味。

瓷雕中有一種捏雕,把少許的瓷泥放在手掌中用搓削剔壓的技法,可以組合成各種花鳥,造型十分逼真;如果是在坯胎上涌刀按線圖刻畫的話,就可制出刻花瓷,這種刻畫裝飾的瓷器罩上透明釉就可以送窯燒成。

瓷器坯胎從作坊送到畫坊或窯廠,有專門的工人運輸。左右兩肩各托抗一塊坯板的叫馱坯工,挑一種竹製坯架挑子的挑坯工。坯架子上分五層,左右坯板上有一百多個,但挑者腳步輕盈穩健,坯不會晃蕩,這是景德鎮特有的一種景觀。

匣缽經過多次高溫的窯火,難免會出現皸裂的現象,景德鎮人又一種好辦法,就是用長長的竹篾薄片把匣缽破裂處緊緊地箍捆好,進窯燒時會經久不斷,有助匣缽高溫軟化時接縫。裝坯時要看坯胎大小高低選擇合乎規格的匣缽,裝的時候要潔凈平穩不能有任何傾斜和搖晃。

瓷坯做好後,需裝進匣缽內,送到專門燒窯的業主家去。燒窯工把匣缽根據瓷釉耐火的要求及成瓷標準用疊直豎放的排列順序布立好,對放置最頂端的匣缽稱作「加表」。整窯匣缽要分行排列,穩直不斜,中間還須留有焰火流通的空隙。這一系列工序叫做「滿窯」。是決定燒窯成敗優劣的關鍵一環。

燒窯的柴火主要是選用松樹鋸斷劈成柴塊的,這是因為松木油脂多,火焰長,耐久燃。但是燒一窯瓷窯燒掉八九十擔柴。所以窯場上挑柴的人像螞蟻一樣穿梭著,燒窯的人像飛蛾撲火一樣前赴後繼,而在這時,大家都得聽燒窯把椿師的號令了。

待等停火歇窯的時候,窯工們就進窯搬出一摞摞的匣缽,取出一件件燒好的瓷器,經過粗選後就放進瓷籃里挑走。大家都很關心燒制的數量和質量,因為都是以瓷業為生活,有著密切的經濟利害關係的。

柴窯燒過多次,難免會有損傷,就應該請修窯的行家來修補。他們調的泥像糖漿一樣粘稠,把磚排砌上去就很緊貼。過去有戶姓魏的人家,就專門從事這種行業的,在景德鎮很有名氣。

從窯里開出來的瓷器,需要專人按品種、規格、質量好壞來分類檢查和挑選,一般分為上色(優)、二色(良)、三色(一般)、腳貨(差)四個等級,這道工序俗稱看色,實質上就是鑒定產品質量。另外對需要釉上彩繪的瓷器,就要按規定該配對的配對(如花瓶)等,該配套的配套(如茶具、餐具)等。

釉上彩繪需要顏料,這有專人來做的。一般使用水乳研磨,研缽放在一張矮凳上,凳上一頭上橫著一塊木板,木板上有一個圓孔,研槌就穿在孔里,人坐在凳上雙手握著研槌就可以研料了。這種工序並不複雜,無論小孩老人甚至殘疾人都可以干。料研細後需晒乾,然後根據各種調色性按比例調合,這就是景德鎮俗稱的「挌色」。

彩畫瓷器,必須按照傳統工藝進行,無論是花鳥山水等圖樣,都講究形神兼備。畫師要先畫好一張設計稿,這叫起稿。徵得貨主認同後,就用墨筆臨摹在一種吸水性強的草邊紙上,噴濕後覆蓋在待畫的瓷上涌手掌拍打,就會出現構圖的輪廓線,那麼繪畫就不會出現大的誤差了。

在白釉瓷上彩繪,先要將需要的各種顏色在料碟里揉搓和研細,這就是彩繪工的準備工作「搓料」。畫畫時要結合瓷皿造型來繪畫,畫的山水景緻有關仝、荊浩的筆韻,畫的花鳥圖境有黃荃、徐熙的風格,真不可以笑看這些瓷畫工匠們。

景德鎮的彩繪分工很細,一般來說畫畫的人不填色,填色的人不繪畫,而填色的技術比較複雜,並且細緻,僅暈染法就有用油和用水的區別,所以婦女從事填色的比較多。彩繪完畢了,還要有人寫上譬如紀年款,堂名款及詩句等。字體都是學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和趙孟頫等書法名家了。

彩繪好的瓷器要經過燒煉才能固定顏色,這就是烤花。烤花爐使用土磚砌成圓桶形狀,高三尺,口徑二尺六七寸,周圍是夾層,填炭火的,下面還有風眼,滿爐就是把待燒的瓷器放進爐中,大件在下面,小件疊在上面,叫「過肩」。以不碰撞顏色為準,燒的時候要看火,必須扶持類似鍋蓋的圓板遮擋灼人的火氣。面爐蓋除火眼外,其他地方都用黃泥糊蓋好,以免炭爐掉入,烤花一般只一個晚上就可以了。

彩繪好的瓷器,景德鎮人稱之為青花瓷或紅花瓷,檢驗質量的人叫匯色,也俗稱看色。看色行的老闆按約定的時間來提取瓷器。按四六八的計算單位裝進瓷籃里,挑到瓷行按規定的要求核實質量和數量,然後開出寫有驗看結果的換票(即結算的憑證)就可以了。


評判瓷器最基礎的兩個方面,就是胎和釉。在此基礎上,才能去談紋飾畫工窯火造型這些概念。胎和釉,就是胎土和釉水的煉製和配方。不客氣地說,在藝術瓷領域,目前景德鎮在胎釉配方上的水平,仍然是領世界之先。而且如果說中國景德鎮第一的話,別的國家第二都排不上,只配從第三名往後排。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疆域遼闊,大江南北,歷朝歷代,名窯多得數不勝數。這是因為瓷器易碎,不便於長途運輸,除了迫不得已要萬里迢迢運到宮裡那些,一般民用的傢伙什兒都是就地燒造。而瓷器的原料是粘土和礦石,也都是運輸成本比較高的東西,所以古代的窯口,都是依託在一些有著豐富陶瓷原料的地區發展起來的。有一些地方,挖啊挖啊,瓷源枯竭了,窯口也隨之衰落,還有一些地方,由於戰亂、政治等因素導致了衰落——不過這不要緊,換個地方發展就是了。比如文藝青年們念念不忘的「汝窯」。汝窯原窯址在河南,後來廢掉了,到了明清時期,皇帝們又特別喜歡這個東西,然後御窯廠就開始大量仿製宋代名瓷,包括仿汝釉、仿官釉、仿哥釉等。要注意的是,明清時期仿製的作品叫仿汝釉,而不是仿汝窯。此時的御窯廠在景德鎮,幾乎達到了皇帝想要啥就能燒出啥來的境界。別說單色釉,很多仿生釉都仿得惟妙惟肖,仿銅仿石仿木仿漆,都做得極其逼真。要知道當時的釉水化工水平不比今天,是全憑經驗摸索。但是這種仿生釉畢竟有點雕蟲小技的味道,不是瓷器的正脈,所以也就是燒出來博皇帝一樂,巨匠名師,是不屑於做這種東西的。

景德鎮窯在元代之前叫湖田窯,名氣並不大,以燒制青白瓷為主。元代之後,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霸佔御窯名份數百年。在御窯這個名份之下,全國各地的瓷工都逐漸匯聚到景德鎮,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胎釉配方的交流和創新。這也間接導致了明清時期仿製的宋代名瓷大多是在釉色上近似,而器型方面多帶有當朝特點。

總之,景德鎮窯在元代以前就有不錯的底子,就好比童子功很紮實,元代至清,又以御窯的身份獨領風騷,相當於進了名校深造。民國至今,自然是名工輩出,群星閃耀。

其實,我最想說說的是題主的這個問題:「另外現在貴的瓷器是貴在設計還是工藝還是原材料方面呢?」

制瓷是個苦力活兒,不是陶吧里的新奇體驗。我們紛紛仰望星空,膜拜神秘的知乎精英們的同時,也需要看看腳下的土地。不尊重勞動的風氣由來已久。君不見現在最流行向設計師要免費的LOGO,向書畫家討不花錢的墨寶,你是老師,就應該免費補課;你是白衣天使,難道不應該餓著肚子救死扶傷。

豈止是陶瓷行業,三百六十行,最值錢的,永遠是勞動。什麼是勞動?勞動就是汗水和心血。

最後再補充一點,題主提到的景泰藍的確不是瓷器,景泰藍全名叫銅胎掐絲琺琅,但是也不是和陶瓷完全沒有干係。乾隆時期大放異彩的琺琅彩瓷器,可以認為和景泰藍是親戚,裝飾用的彩料是差不多的,只不過一個是銅胎,一個是瓷胎。


不太同意一樓觀點:一件好的官窯瓷器,除研製、繪畫、工藝必須符合宮廷規制之外,還其它幾個特徵:一是胎土,各朝代的老坑都各有特色;二是色料,各朝代原料產地都已枯竭;三是柴窯燒制。從成本上分析1、前幾年一噸官窯尾礦高嶺土600元,現在要8000元,而1噸只能掏出300斤實用(胎泥光沉澱就要好幾個月時間,從一個缸換到另外一個缸,沉澱好幾輪;沉澱完之後,再用人工揉泥的辦法,把裡面的雜質進一步揉出來);2、原來青花料很便宜,現在青花好料一斤成本要1萬元,進口琺琅彩料比黃金貴好幾倍,3、目前燒柴窯一窯的成本就要3萬元至5萬元,因為必須用松木當燃料,但柴窯燒出來的瓷器,由於窯火會有大小、導致窯內溫度變化,因此瓷器釉面會留下大小不均勻的氣泡,成品率地;所以所謂幾十塊錢的景德鎮陶瓷東西比故宮的東西精緻那是你自己意淫吧。


工藝一般是達到水平了,宋代的汝窯的瓷器之所以價值如此高,一是因為它數量少,二是因為工藝失傳了。至於元青花,由於青花成色的 重要原料鈷料是當時從國外進口的,國內沒有,而且目前國外似乎也沒有當時元代進口的鈷料(主要是當時的成分構成比較複雜,與現在產的有差異)了,所以也做不出那麼好的元青花瓷器了。同時,元朝是個短命的王朝,而且瓷器大多外銷,所以國內的元青花瓷器少,到現在就更少,因而價格也就高。

可見,古代的瓷器要現代來做,除了少數的是由於技術原因或原料原因做不出之外,整體來說工藝是可以達到的。至於工藝提升,唐宋時我國的制瓷工藝就已算是巔峰了,近代能做的也就是溫度可控,燒成質量更穩定了,繪畫技術的話也主要是看畫家們的水平,再就是能夠大批量複製了,當然施釉水平有大幅提高,除了可以仿造,幾乎不會出現什麼露胎了。


樓上有人扯瓷土的問題,這個,有點兒瞎掰了。。。景德鎮前兩年以高嶺土采完了為理由弄了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帽子,其實就是為了騙國家補貼的。。。高嶺土這東西,遍布世界各地,光我們國家就有700多個高嶺土礦,而且很早的時候景德鎮就已經開始從各地進口高嶺土了,所以說原料有問題純屬無稽之談。。。

再說窯,所謂柴火窯多好多好云云,更沒什麼道理。反而柴窯因為燃料溫度不均衡,每窯的正品率都低得嚇人,現在改為天然氣之後,瓷器的燒造質量遠遠超過任何歷史時期。。。

去景德鎮的陶瓷市場上看,現代仿的五大名瓷,幾十塊錢的東西,其實遠比故宮博物院里的東西精緻。。。


工藝不是主要問題,審美跟不上了才是衰落原因。

到2016年還燒花瓶、盤子、茶碗這類古代器皿,呵呵,只能呵呵。

奉上我神的隨手作品:美! 看著就那麼舒心!

最不強大腦王昱珩的微博


上傳於 7月7日 13:27

來自 iPhone客戶端

途經景德鎮,上次走時做的小恐龍們已燒好?

————————————————————————————

以下是張藝興工作室的微博:

我老闆今天在@汰漬 見面會上,收到了水哥贈送的小恐龍愛不釋手替老闆發出來顯擺一下感覺他似乎又get到了新的神奇能量


作為一個景德鎮人,家中三代制瓷。想說的是,大部分你們看到的景德鎮瓷器,都是潮州的胎 在景德鎮貼個花紙 回爐燒一燒就拿出去賣了 。景德鎮制跟景德鎮彩完全是兩回事。 家父複製7501 完全按照72道工序在完成,從釉料配比到泥土到顏料到燒窯溫度控制。燒窯的過程不像你們說的嚴格控制一個溫度就好了,是有一個緩慢上升並且下降的過程,要根據天氣氣壓,釉料的厚薄,想要顏料怎麼樣發色,樣樣都是講究。特別是釉下彩的東西,燒之前你根本不會知道燒完了是什麼顏色。盛夏時節父親長期中暑,因為每到遇上燒窯他必須蹲在窯爐跟前整日整夜盯著,包括滿窯 開窯 怎麼升溫 降溫怎麼出窯都是不容馬虎。

附了一張圖,這是一個廢品,因為紅色桃花顏色發色不理想,最終全部打碎。但是我依然覺得白中透青,整個瓷器呈現玉狀。美的不可方物。

要說工藝水平,失傳是肯定有的,但是技術肯定是比古代更高了。


景德鎮復古的工藝是很強的,可以到古窯現場參觀。能肯定的回答你,明朝的工藝做得出來,也做得比當年好,但難點不是比當年好,而是做到和當年一模一樣(差)。


加熱問題:

不要神吹什麼炭火天然氣,

現代高頻加熱系統,可以將溫度精確在1度範圍內,分布及其均勻。

什麼韻味、感覺、手藝等等,都是扯蛋的;和走入玄學的火電功放更溫暖一樣。


對瓷器官窯做過一些學習,回答中很多也大多跟我一樣一知半解,但一樓純粹扯淡。以宋瓷為例,稀缺的汝窯,這種工藝是失傳的。不說其繪圖的藝術性,單就聲如謦薄如翼的境界,豈是現代民窯可及。


景德鎮仿古還是絕對的強勢。外國的根本不能比。仿古類的瓷器 貴在青花畫工,釉的質感上,青花料發色,瓷器有沒有瑕疵,外形和真品的差距。 也別太迷信柴燒。


工業品和工藝品,面向的是不同的人群。


工藝是一個問題,但我認為更主要的原因是原料問題,古時用松枝燒,現在不準伐木,加上樹木生長周期緩慢基本上都用電窯。溫度電腦控制,準確是準確但是少了韻味和感覺,再加上瓷土的問題,想複製到古時候的水平非常的困哪


@sacrosuchus@cindy 其實不用吵啦,就像攝影和繪畫一樣,現代人的手藝肯定不如古代人了,但是工藝發達。如果要工整,瓷質好,現代瓷器好;如果要手工繪畫,手工燒的藝術感,現代人就追不上古代人嘍


現代瓷器可以說日本公司處於壟斷地位


首先,景德鎮的制瓷技術是很高的,有些外地人到景德鎮可能學一輩子也學不了景德鎮很好拉坯利坯的手藝,所以很多外地人到景德鎮做生意很少有自己動手拉坯利坯的,都是請本地師傅。釉上彩景泰藍的問題,我看到你的問題去查了一下景泰藍,景泰藍好像是北京的手藝和景德鎮沒什麼關係,這個問題我不懂這個我也不好多說。然後是原來的手藝到現在的發展,肯定現在的發展更好一點,因為原來的都是手工的,難免會有瑕疵和氣泡或者雜質之類的,現在全都用機器了,可我覺得瓷器就是需要那種一手一手的程序表達的感覺,因為不管做出一套工藝品還是茶具,都是凝聚了所有工序里每個人的心血,而全都用機器冷冰冰的,毫無感情可言。這只是我自己的觀點,不過原來到現在還是各有各的利處。最後,現在貴的瓷器,其實貴在大眾審美和景德鎮的名字,如果你真的喜歡陶瓷,拿到一件陶瓷也許你就能感覺到它傳達給你的很多信息,從釉到紋你都能感覺到這件陶瓷是制瓷人為了工作敷衍了事還是他們真的用心在做。我感覺你問的這些問題都需要你自己去翻閱很多資料去了解的,因為有了很多其他國家的模仿,陶瓷可能被現在很多人都誤解到另一方面了,看了很多對陶瓷的記載可能會讓你知道很多本身的事物原因之內的,畢竟陶瓷是我們國家的代表和文化。我有些說法可能有些賣弄,因為我也不是特別懂,不過都是我自己的想法,樓主當做參考就好。


一火二料三工藝


推薦閱讀:

為什麼景德鎮都是地級市了不叫景德市非叫景德鎮市?
景德鎮陶瓷和德化陶瓷有什麼優缺點?
有哪些建議給初到景德鎮的知友?

TAG:宋朝 | 景德鎮 | 瓷器 | 古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