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真正的」辯論是怎麼樣的?

以前看到過一個說法,說大學的辯論會根本不是真正的辯論,而是選出兩個極端的命題,然後雙方收集資料在會上呈現出來,而且不需要傾聽對方的觀點,因為有「對方辯友說的很對,不過我們仍要強調……」之類的萬能句式。

對比自己幾年的大學辯論賽情況,發現還真是這樣,那麼真正的辯論是怎麼樣的呢?有什麼規則是必須遵守的么?

另外,覺得不只是大學的辯論賽,想論壇、微博還有果殼和知乎的評論等地方,都發現有從「講事實擺道理」的辯論變罵戰的情況,這又是怎麼產生的?


  1. 辯論賽是具有表演性質的,一個好的辯題必須要讓正反雙方都有話可說,所以不可能出現一邊絕對正確的情況。辯論賽的目的不是弄清楚或者解決一個模型,而是展示一個語言盛會,其中充斥著大量的謬誤,邏輯性很差。
  2. 網上的辯論同理。如果硬是要說什麼理由的話,那麼就是:沒有學過哲學史的人註定只能發現哲學史上已經有過的結論。而就中國網名素質之低的現狀來看,他們連哲學史上已經有的結論都很難發現。另外,處於寬容原則,我不認為網上的那些話語算是辯論或者是論證,不過是一群小孩子們隨便亂髮脾氣罷了。
  3. 產生這個現狀的主要原因是辯論的目的。我們不為求真而辯,我們的目標是求勝。為了求勝可以不擇手段,可以允許自己犯一些錯誤而不允許對手出錯。當然,這本身也和中國人從小缺乏辯論訓練有關。在國際大專辯論賽裡面稍微會好一些。
  4. 真正的辯論一定不能是口頭辯論,而必須是筆頭辯論。原因很簡單,口頭辯論的時候,人們會過多地糾纏於細節而止步不前。並且口頭辯論的表達能力總體上來看會比筆頭辯論的表達能力弱很多。這裡的表達能力弱是指讀入信息的速度。閱讀本身就比聽有著先天的優勢。並且口頭辯論會有很多煩人的地方,比如說說錯了要改就會很困難之類的。
  5. 筆頭辯論的優秀示例:諾齊克 vs 羅爾斯;柏林 vs 卡爾。
  6. 但是,即便是在哲學上的辯論,也經常充斥著稻草人謬誤,許多哲學家之間的辯論都是不顧對方觀點的整體,而抓細節來攻擊。比如說今人在攻擊柏拉圖的反民主的時候,會認為柏拉圖當時沒有代議制的民主,所以柏拉圖會認為民主不好。但是你真的以為代議制民主能夠解決民主的本質缺陷問題么?反正大概就是這種情況。柏拉圖反民主,是反民主的精神本身,而不是反一種技術性的政治手段。


專門針對「辯論應該是解決問題和促進共識的過程」說兩句。

這種賦予辯論賽實用主義色彩的觀點是錯的。辯論只是一種帶點興奮心的遊戲,不是踏實坐下來談判。和人類的絕大多數溝通一樣,立場的不同導致你永遠不可能真正說服對方。加上不能妥協,如何產出共識?你的對話方就不是「對方辯友」,而是觀眾與評委,本質上就是秀。

文早就不用載道了。文就是文,辯論就是辯論,不需要結果賦予過程意義。辯論只需要雙方各自總結陳詞,不需要評委群發會議紀要,這是這個遊戲的基本規則,就像圍棋必須留氣一樣。

留氣有什麼意義?沒意義。玩就是意義。


大學生辯論賽的水平受到辯題的約束,通常大學裡的辯論賽選擇的辯題都是沒有現實意義與可辨性。因此會導致大學生辯論賽中比較頻繁的出現詭辯、純粹羅列觀點等現象。我覺得參加辯論賽,並不是真的為了論證一個觀點的真理性,誠如回答者中很多提到的辯論賽更側重於鍛煉一個人的演說能力、反應能力,當然也有可能培養邏輯思維等。我個人覺得在大學多多參加辯論賽是有益的,對於公共問題的爭論過程本身就是擴大問題影響力的一個過程。也希望辯論賽的題目除了有經典哲學觀點的辯論,更加能融入現實問題的探討。四年大學生活的辯論賽經歷,受益最多還是來自對於一個觀點與隊友的探討過程。

問題中所提到「不需要傾聽對方的觀點」這和我所了解的並不一樣,辯論賽準備過程一項重要的事情就是儘可能猜想對方觀點,並想好對策。一定程度上承認對手的觀點也是辯論賽的一項技巧。辯論賽的規則有幾種形式,現在一般大學生辯論賽所採用的規則通常是鼓勵辯手展示現場反應能力。辯論賽的規則是為了比賽的觀賞性和可操作性而制定,並不一定就是「辯論」,或者是公共辯論所需要遵循的。因為詭辯本身在辯論賽里並不是一個錯誤。

一般的生活中的辯論演變成為罵戰,和參與的平台、參與者有很大的關係。更為重要的是公共生活中的辯論規則並沒有一個共識,參與者缺乏語言表達及邏輯訓練,參與者人數眾多易形成非理性情緒。至於公共生活中需要怎樣的辯論規則,我也贊同哈維爾的公民對話守則。在辯論中要控制自我情緒是非常不容易的,辯論雙方可以所持觀點不同,但在表述時一定要注意措辭。第一次在參加辯論賽的時候前輩們說過,「辯論賽是紳士的活動,不是潑婦罵街。」

「真正的辯論」對於我來說,並不一定要得到一個真理性的觀點,不是每一次辯論都可以獲得真知。辯論於我而言,最大的意義在於從不同的角度觸及一個問題。


其實……「真正的」辯論本身就屬於「真正的蘇格蘭人」系列……

不過我能明白題主的意思,說一說我理解中的「真正的」辯論,或者說「理想的」辯論吧。

兩個辯手,可以戲謔,可以嚴謹,可以腦洞,可以傳統,但都對對方報持著最大的善意和信任。對於水上和水下的招式熟稔於心,對於從左到右的觀點了如指掌,像了解自己一樣了解對方,像和戀人說話一樣辯論(原來寫的是隊友,但是我後來想了想,媽蛋我和隊友討論辯題有時候比正賽還凶,唉)。

就像兩位君子,淡泊如水,但遵守著相同的禮儀;

又像兩位騎士,刀來劍往,卻恪守著古老的道義;

還像兩個孩子,你追我趕,只為離太陽更近一點。

最理想的狀況,應該是兩個靈魂進入高度共鳴狀態,不再拘泥於繁瑣的細節與技巧,不再顧慮勝負與得失,只是儘可能的絞盡腦汁,從不同的角度甚至維度,來思考甚至創造。

金庸老先生寫過,北丐和西毒兩人交手,到後期兩人靜坐,時不時突然跳起互換一招,只因雙方都知道,世間現有的招數都不可能擊敗對手,必須另闢蹊徑才有可能。

這一對不共戴天的仇敵,最後相擁而死。

他們最後,一定很快樂。

———————我是福利的分割線———————

今天和某位辯壇前輩交流了一下,讓我對於如何作人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領會,放一下截圖,諸位辯手可以體會一下過程。就一句話,武大的教練都!是!怪!物!

(&>﹏


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不如從最基礎的一個問題來思考:

人為什麼要辯論?

其實關於人為什麼要辯論,冠冕堂皇的話大家聽的都很多了。什麼求真務實等等。

但是真的是那樣么?那麼辯論和討論又有什麼區別呢?

其實辯論的根本意義在於維護立場,說服對方或第三方。

你認同A,我認同B。我用語言去說服你或者另外一群人信服B,你用語言去說服我活另外一群人信服A。

這就是辯論的本質。

所以辯論本身是一件沒有規則的事兒。反而是辯論賽有規則,規則不夠完善,有追求表演性,且一般來講不務實,所以才造成了一系列問題。比如說套話,其實套話不過就是沒話找話(場面好看),降低成本(轉移戰場,逃避問題)。所以你看這些辯論賽技術都是源於在辯論規則下更好更容易的贏得比賽。而至於題主說的「對方辯友說的很對,不過我們仍要強調……」這種不過是初級人們辯手弱爆了,沒話找話,沒辦法反駁所以硬往回拉的結果。「對方辯友說的很對,不過我們仍要強調……」這句話不是一個好的辯論賽技巧。

然而其實辯論賽中的很多技巧也是可以用於非辯論賽的單純辯論場景下的。比如說切割定義,逃避問題,偷換概念,博取同情理解,語言包裝等(看看羅永浩和王自如的辯論就能看到諸多這些技巧,雖然有些用的比較粗糙)。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還是那個問題。辯論是為了維護立場,不是為了探尋真理。探尋真理那應該開研討會。羅永浩王自如辯論真的是為了辯明一下鎚子手機好壞么?非也。而是兩者互相維護自己的立場,說服看視頻的你而已。注意關鍵字說服,說服你的並不一定是真理!

為什麼很多時候辯論會變成罵戰?

因為這個時候辯論已經慢慢趨於吵架了。在辯論的時候,有時為了說服第三方,有時為了說服對方。有時候,是為了抹殺所有不同的立場……獲取認同(吃餃子應不應該蘸醋 都能聊起來……)。但是很多時候辯論雙方的立場不同是由於價值觀與生活環境的不同導致的。你沒法說服一個愛狗的人吃狗肉(不論對錯),也無法說服一個同性戀認為同性戀是錯的,更不可能說服我說辯論的本質是追求真理,也無法說服我媽說現在北京的豆汁挺好喝的……(以上立場全部不論對錯,舉例而已)。因此在無法說服對方,而又極其想說服對方的時候,或者說是消滅不同觀點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消滅!也就是打死對方。想想原始社會,或者動蕩的年代是不是這樣?然而在當今社會你很難輕易的消滅對方,更無法在網上用鍵盤嚇死對方。你只能壓抑心中的不滿、抑鬱等等惱羞成怒!你不用拳頭打,就只能用嘴去攻擊,你試圖弄死對方(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在試圖干這件事情),因此你說,我草你馬勒戈壁!!!!

你以為能罵死對方。

然而當你遇到真正的辯手,對方則會。

最後你只能

可惜的是,網上基本上都是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答著答著,就不想好好答了…………

( ˇ?ˇ )


一點拙見記不得是少爺說的還是熊浩前輩說的,辯論是相互的成全。好的辯論一定是在相互成全的基礎上,在一個合適的平台共同討論。為什麼大家有的時候會覺得辯論賽不好,糾結定義邏輯什麼的,是因為雙方就沒有打算在一個平台上進行討論。

生活中也是一樣,為什麼大家有的時候是在辯論【撕逼】,就是因為雙方討論的時候完全不會考慮對方的看法,而是單純的去為自己的辯護。

因此,我覺得真正的辯論是相互成全的。


個人認為真正的辯論應該是純理性的探討,即使是對於「現代社會是否應該允許墮胎」之類的感性因素佔大部分的話題也應該儘可能的帶著理性的視角來剖析感性情感的來源。

而現在大部分的辯論變罵戰的原因在我看來也正是因為,一、人類不可能是純理性的動物;二、人們在討論時往往習慣注入過多的感性因素,特別是當自己的理性思考在與別人的較量中佔下風的時候。

例如現在最流行的「你行你上」這個句式,看上去好像無敵且萬能,說到底不過是故意要把探討往人類的感性一面引,期望能夠得到大多數人情感上的認同而已。實際上簡直已經是最赤裸裸的展現了自己理性思考上的無能。


1989年哈維爾等人在布拉格倡導的《公民對話八守則》

對話的目的是尋求真理,不是為了鬥爭。

不做人身攻擊。

保持主題。

辯論時要用證據。

不要堅持錯誤不改。

要分清對話與只准自己講話的區別。

對話要有記錄。

盡量理解對方。


看了各種答案。感覺…有種不太好的錯覺。答案里講了那麼多,停留在了校園辯論賽的層面。辯論賽和辯論差很多的。作為一個教練,我在大學裡教辯論的時候看到很多小朋友都走偏了,挺可惜的。我本身是做學術的,學術辯論就複雜多了,你說說服誰?好像也沒有。因為本身大眾就看不懂你在說甚麼,說服圈內人機會很難,那相互辯論有什麼用呢?我想起一句話,「生今之世,承諸聖之表章,經群英之辯難,我得以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間,豈不幸乎!」


辯論應該是解決問題和促進共識的過程。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辯論(討論、爭議、辯解、口角)是經常發生的。有時候,只要幾個回合,爭辯雙方就會達成共識。有時候,也會爭執不下,弄的臉紅脖子粗。急眼了,甚至要揮拳相向。直到被人勸解,分開為止。然而,也許改天之後,爭辯還會繼續。也就是說,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也無論水平高低,我們都經常會捲入辯論。在別人爭論的時候,我們可能站在一邊不吱聲,心裡卻已經在說話,在參與討論了。為什麼呢?為什麼要爭辯?自己覺得對,做就是了。何必要爭來辯去呢?人類社會就是整體群居狀態。個人就是宇宙自然社會與家族信息的總和。個人的言行,必然波及整體。因此,我們所處的社區與院校,我們所服務的機構,我們的家庭,等等,只能允許那些達成共識的言行存在。反之就要遭到排斥。於是,參與辯論,就成了免遭排斥,達成共識的重要渠道。在大自然中,很多動物都可以獨來獨往。唯有人類不行。我們每個人的衣食住行,都需要別人幫助。個人能力是有限的。做服裝的,不會加工食物。做食物的又不會機械。而蓋房子的,也不能辦學校。即便是同一行業的活計,也不是一個人單獨能做的。嚴格說來,人類社會就是一個彼此依賴的社會。我們必須群居,必須合作,必須互補共存。如果有一天,全世界其他人都死了,只剩下一位精英人士。不管他文憑多高,也無論他多麼有錢,都絕對無法活下去。為此,誰都希望自己的觀念,能得到身邊人的認同。於是,我們加以溝通,必須不斷的統一思想,協調行動。必須找到整體把握的平衡點,達成共識。

很多辯論都是《盲人摸象》的重演。 寓言《盲人摸象》說,有幾位盲人,在分別摸到大象身體的一部分之後,就爭先恐後的宣稱:大象是一支水管,一堵牆,一支矛,一條蛇,一根柱子,一把扇子和一根繩子。他們都認為自己對,別人錯。於是就強詞奪理,爭論不休,根本無法達成一致的意見。由於堅信自己是正確的,每位辯論者的臉上,都洋溢著勝利者的微笑!我們看到,2011雙星杯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就成了《盲人摸象》的重演。這次辯論會邀請了16所世界著名大學的代表隊。唇槍舌劍,好不熱鬧。辯論會一共進行八場,每場辯論都有一個辯題和九個程序環節。其中一場是這樣。

辯題設定:選擇愛我的人結婚,還是選擇我愛的人結婚?

正方 諾丁漢大學三名辯手:我選愛我的人結婚

反方 哈佛大學三名辯手:我選我愛的人結婚

辯論過程,設有九個環節。

1開門見山:正反雙方三比三,開宗明義的說明自己的觀點

2角色爭鋒: 正反雙方分別扮演 三個角色,來說明自己的立場與觀點

3第一輪優勝時刻:8位評委在雙方隊員中三選二,挑選進入下輪比賽的辯手

4針鋒相對:正反雙方二比二,留下的辯手,展開進一步辯論

5超級辯論:離開席位,站到舞台中間,面對面即興發揮的辯論

6第二輪優勝時刻:評委在雙方辯手中各選出一位,進入下輪比賽

7高端對話:首席評委余秋雨提出一個難題,和雙方的辯手展開對話

8巔峰對決:首席評委余秋雨要求兩位對手,在規定情景中各抒己見

9最後優勝時刻:經評委投票發言,終於在雙方辯手中選出一位最佳辯手

這個辯論會的目的,不是要解決問題。而是為了讓這個電視節目更具有觀賞性。到最後,辯論雙方誰都沒有說服誰。大家都在抱著自己的觀點不放。而這些程序,就成了展現辯手口才、學識和風度的台階。最後的結局,不是找到了共識,而是找出了一個強詞奪理的最佳辯手。遺憾的是,辯論會竟然沒有整體把握標準。評委們只是憑藉個人喜好在說。大會邀請的評委,都是些有頭有臉的名人。於是,不管評委們說些什麼,現場觀眾都會報以熱烈掌聲!中央電視台,如此眾多的精英人士,竟然會舉辦這樣有悖常識,誤導觀眾的辯論。真叫人難以置信。雞對鴨講的吵鬧,毫無共識的爭辯,意義何在呢?!強詞奪理的人應該是英雄嗎?他們傳遞的信息,顯然是紊亂的。觀眾會說,奧,原來最佳辯手就是最會耍嘴皮子的人!原來辯論就是旁徵博引的演說,就是自圓其說的詭辯!原來辯論可以不解決問題!只要展現個人風采就夠了。這樣的概念,一旦蔓延開來,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人們都將問題視作兒戲,都不願意實事求是,都不願意正視問題,矛盾何以化解?如果大家堅持各執己見,哪裡還有和諧可言?又何愁天下不亂呢 ?!當整體把握規則的權威,小於個人權威的時候,《盲人摸象》的故事,必然會再次重演。

真正的辯論應該這樣。那麼,盲人們應該怎樣去把握大象的全貌呢?很簡單。讓盲人分別在大象的四面八方站好,一一撫摸大象,再讓每個人將自己撫摸的位置和情況說出來。由一個站在中間立場的盲人,負責監督大家各就各位,並注意傾聽八方意見,掌握持續討論的進度。大家都要各就各位,按照整體把握的要求去收集信息。在這個過程中,誰也不能按照個人意見去攻擊別人。只能按照整體把握的需要,去質疑發言者的定位,及其把握信息的可靠程度。每個人都有權利要求沒有盡職盡責的人重新加以說明。這樣一來,經過多次的循環討論之後,收集與說明就會逐步完善。這樣即可綜合得出整體結論:大象前面的鼻子和水管一樣,獠牙和矛一樣。大象腦袋兩邊的耳朵和撲扇子一樣。大象屁股後面的尾巴和蛇有點相似。大象左右兩側身體和城牆一樣, 大象身體下面的四條腿和柱子一樣。這樣一來,根本無須吵鬧,九個(前後左右表裡高低中)定位的整體把握方法,完全可以把握大象的全貌,自然而然找到了正確答案。遺憾的是,如此簡單的整體把握規則,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盲人摸象》的故事,至今還在頻頻上演。很多問題討論,都成了口水仗。如果能夠忽略結果,把握過程。如果能夠拋棄個人觀點,重視整體把握。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的。

現在,人生棋盤已經問世。 只要將人生棋盤房子前面,只要辯論者能夠按照人生棋盤的提示,分別站在九條思路的立場上,展開整體分析和持續切磋。無論辯論多麼激烈,都會殊途同歸,都能會自然而然的接近正確答案。


智慧的辯論,最終能達成共識。

各執己見,只是到最後的爭強好勝和死要面子…

PS: 個人觀點,輕噴。

———

當然,辯論賽因為其規則,必須爭出勝負。


路過,很感興趣。但是剛好比較忙,只能簡單寫兩句。

題主的問題讓我一下子想起2014新國辯哲理辯論賽後,路一鳴先生說的話:很多人看完辯論賽後都不對辯手表示尊敬,因為(技巧太多,而)收穫的內容太少。

狹義上,就辯論賽而言,二十多年來各種比賽無數,湧現出很多知名的辯手和多樣的打法,甚至還有少爺與熊浩那場所謂「浮屠之辯」的堪稱奇妙的比賽,但是,奈若何,終究逃不出路一鳴先生的那句話。

若說有哪場稱得上「真正的」辯論,只有哲理辯那一場。從發言到提問再到賽後點評(與其說是點評,莫不如說是評委自己的感言),認真看完,你會明白很多。

傳送門:2014國際華語辯論邀請賽「哲理辯論」 黃執中vs周玄毅 犬儒主義是不是精神解脫之道

廣義上,「真正的」辯論是什麼?坦白講,不知道答案,或者說,不敢認為自己知道答案

幾位答主說得很好,我也很贊同,但我不認為他們說的一定全對

其實我想說的是——不得不使用辯手在場上逃問題或者轉戰場時的措辭——你問的這個問題沒有意義。【又要被人「不表示尊敬」了啊(笑)】

卡爾·波普爾曾提到過本質主義和唯名論的區別,前者試圖揭示本質,後者在於解釋描述。題主為了揭示本質——或者說,為了尋求柏拉圖定義的那種「理型」——而來,但是很抱歉我只能用唯名論作答。

正如之前所言,辯論就在於讓雙方或多方保持謙卑,不敢認為自己知道答案,不斷言自己的答案就是對的;也讓彼此保持冷靜,不認為別人說的一定全對。

簡言之,「真正的」辯論在於破除「妄」。不妄言,不妄信。

所以,我總是心懷感激地想起這句話——真理總是越辯越明


看到小白花的票圈分享,對這個問題我也挺有感觸。

首先,辯手們討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自我催眠的過程。站在中立第三者的角度思考一個問題時,我們得出的結論往往是[+X+(-X)]/2=0,或者"視情況而定,有時+X,有時-X",當然更多情況下並沒有得出什麼結論,因為思維發散到了與X相關的Y,Z,等等。而對於一名辯手,他需要將思維極端化、一維化。於是,出於這種"說什麼都是我們對"的自我催眠,當一方提出一個(看似)很有道理而另一方一時未想出合適的應對方式時,後者就只能迂迴應對,這樣辯論場上就會或多或少的出現題主所說的"對方辯友說的很對,不過我們仍要強調……"這樣的情況。

如果在場的只有隻有正反方八位辯手的話,這樣的情況是沒有意義的,這樣的辯論賽被普遍的評價為"沒有交鋒點"。

在這裡拋出個人觀點(所以之前的全是廢話…):沒有(中立)觀眾的辯論賽沒有價值,"真正的"辯論賽形成於每位觀眾的心中。

一名中立觀眾來到辯論賽現場,傾聽雙方位於兩個極端的論述(+X和-X),最後在綜合雙方的思維,並經過獨立思考後,得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這個答案或許是+X/2,也可能是任何數。甚至他/她/它還收到啟發想到了Y,Z,等等。

——正如一萬個人眼中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一樣,一萬個觀眾腦中就有一萬場辯論賽,有一萬種結論。

最後以一個類比作結。正方拿著一堆紅蘋果,反方拿著一堆青蘋果,雙方同時展示在舞台上。一名善於思考的中立觀眾剔除了(自己眼中的)雙方的爛蘋果,拿走了好的青蘋果紅蘋果,雜交得到了自己最喜愛的蘋果,甚至還基因突變得到了香蕉(原諒我生物不好),這就是辯論賽的價值所在。

初次答題,望輕噴


回答題主問題,兼對「辯論賽無意義」觀點反駁一下~

首先應明確的是,辯論通俗理解就是持不同觀點的雙方或多方以言辭方式對抗以達說服對方目的的行為。從這一角度來看,辯論賽當然是辯論了。難道說以應試為目的的課堂教育就不是學習?那當然是學習!因為你仍然在獲取著知識,仍然符合著學習的基本內涵。

其次,辯論賽是一種較為特殊的辯論,其實質是一種以模擬方式營造的辯論。每一位能稱得上辯手的人都應有所感悟:我們是在為辯題而戰,而非為真理而戰。很多時候我們的觀點並非我們的本意,但受競賽要求,又必須持此觀點去與對方對抗。這就如同拳擊場上,兩位拳手並無仇怨,但也必須揮拳相向,可並不能就以此否認其肢體上的對抗性,這也是格鬥呀!

再次,作為一位辯論愛好者,想對認為「辯論賽無意義」的觀點發表下看法。誠然,如今辯論賽辯題的選擇往往走入脫離實際的誤區,選題多是非此即彼走向兩個極端的假想性探討,這就造成了很多人對辯論賽的誤解:一幫西裝革履的傢伙對沒有任何意義的話題爭得你死我活。可是,誰又告訴您辯論賽的目的就是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呢?

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不同的評委在辯論賽結束時總要提到這麼一句相同的話:「極大提高了思辨能力」。是的,這才是辯論賽的真正意義!

奧運會一幫人跑跑跳跳、舉重體操有什麼意義呢?有力氣怎麼不去干建築隊?

以上這個問題顯然可笑,因為運動會的意義本就不在於現實的應用,那有「技能比武」去解決,奧運會或運動會的意義就是通過競技體現人類不斷超越極限的追求,去探求生理能力的巔峰。

同理,辯論賽也是這般。實際問題的解決往往是由政治家去探討的,我們只是辯手。我們正是通過對看似有些脫離現實的辯題的爭論,來激發辯手果敢無畏、機智應對、辯證思維的能力。這與生活中的辯論在思維方式、技巧運用上都是一致的。當然,我們也應看到,有些辯手在比賽中確實有過度運用技巧、嘩眾取寵的情形,如此皆不足取,每一位真正懂辯論的辯手也都會嗤之以鼻的。

最後,我認為,真正的辯論是流暢的言辭、睿智的思維、有禮的風度與恰如其分的技巧運用的完美結合。這就是真正的辯論。而能否解決實際問題,那需要考慮的因素則多了去了。如果非要將此作為是否是辯論的條件,似乎是不合理的。


思想上的交媾,邏輯上的互肛,精神上的勃起,語言上的高潮。


所謂真正的辯論,應該指的就是理想中的辯論。不人身攻擊,不慰問對方祖宗,不冷嘲熱諷。把觀點徹底擺明,不藏著。把論據的依據數據全拿出來,實實在在的分析討論。可是,題主你覺得可能有這樣的辯論出現么?一群學者都做不到。何況一群年輕氣盛還唯勝利論的大學辯手。


對語言的玩味。


推薦閱讀:

山東大學怎麼樣?
在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校區就讀是怎樣一番感受?
為什麼華南理工大學早上第一節課不是8點開始?
有哪一瞬間讓你感覺不想離開西電,或者各位自己的大學?
美賽建模過程中三個人一定要在一起嗎?

TAG:哲學 | 大學生活 | 大學 | 辯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