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吃貨和老饕的區別是什麼?
或者說,從吃貨、老饕到美食家,的差距在哪?
美食家 :居須有竹 食須有肉
老饕:寧可居無竹 不可食無肉
美食家在我看來是一個很不接地氣的稱謂。比方說北大路魯山人(日本最有名的廚師和美食家之一)曾經說:「我不會讓我的員工在外面的餐館吃飯,再餓也要辦完事回來吃,因為吃了比他們手藝差的廚師做的菜自己的手藝也會變差。」另一個例子是他在《日本味道》中說他哪怕是吃一塊豆腐也會自帶漆器碗筷。
美食家很多都是有強迫症的,他們不會覺得哪道菜可以接受就給個好評,而是每一口都很有針對性地去吃。比如第一口吃味道,看下是不是有什麼味道被掩蓋住了或者有什麼味道特別明顯;第二口吃質感,比如一塊牛排,從下刀那一瞬間就能感受到柔軟程度,吃進嘴裡就能感受到油脂的含量,就算只看紋路也能輕鬆辨別出牛排的位置;第三口可能就要配個酒了,看一下這款酒的單寧有沒有cut掉牛肉的脂肪,也同時是對侍酒師選酒的考察。餐酒搭配也同樣是美食家的重點,比如一杯82年的拉菲配一塊西冷牛排就不太合適,因為82年的拉菲的單寧已經很柔順了,去不掉這麼多的油脂,但是beef capaccio(生牛肉沙拉)配起來就不錯。所以一個美食家在試菜的時候精力會非常集中,其實還是很有目的性的。那種只會說「入口化渣」的人最多只能算作娛樂節目主持人,可能就是大家常說的——老饕級別。
在我的理解里,美食家是有風骨的,在任何行業被稱之為「家」的人都得德藝雙馨,不能說我收了你的錢我就寫你的好。美食家也是人,也是要生存的(況且別人生活開支也高),收錢也無可厚非,但是有的錢是收不得的,收下了就要做好準備被人噴,婊子立牌坊這事自古不能兩全。
教我烹飪法的老師曾經對我說,他以前在Alain Ducasse的餐廳工作,也和OBE共事,那些越出名的廚師面臨的挑戰就會越多,見的大風大浪也就更多。米其林的評委不是人人都能當,哪怕你天天罵他沒舌頭也沒用,別人的知識儲備就是廣。「他們看著你烤的龍蝦滲出來的汁,你中途刷了幾遍黃油心裡都有數。」老師這麼對我們說,我至今深信不疑,因為在好的廚房實習過之後看著別人朋友圈po的照片我就知道那家餐廳到底有沒有用心——「你的羅文生菜切口處發黃了,證明至少在冰箱里放了三天,對嗎?」
在我眼裡,美食家和吃貨的區別是賽車手和計程車司機的區別。放上一張我心中的美食家的照片~美食家:吃一筷子,停一停
老饕:吃一筷子,皺皺眉,把盤子推開
吃貨: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沒了。我對美食家這稱號沒有什麼感覺, 陸文夫筆下的朱自冶可能是一般人常規認識的美食家。會吃,識味,理論一套一套的,但是不會做
還是更喜歡「吃主兒」這個稱呼補充:光說我自己想法了。忘了回答樓主問題
美食家一般是別人「加封」的,很少有人自稱為美食家但是吃貨就是自己封的了,以示自己比較喜歡吃,或者比一般人懂吃,貌似自嘲,實際還是想讓人稱為美食家的(這裡並沒有看不起哪位的意思)老饕介於這兩者之間吧。像上面提到的老饕漫筆,趙衍在取這個書名的時候我相信多少有些自嘲的意思在裡面,但沒有一定的水平也不配稱為老饕,最起碼說也得是吃過見過,能說的出來哪有好吃的,那能吃的好……
還有,有了美食家這個名頭吃東西是不是和胖翻譯一樣了:老子在城裡吃館子都不花錢
但是原因不太一樣吧,還是想讓此美食家留下一兩句好評為飯館子揚名吧其它那兩種估計還是自己踅摸著去找好吃的人多比如大眾點評網上官方請的托應該屬於美食家,自己發現館子不錯發個感慨屬於老饕,看點評去吃的就是吃貨了^_^
(請注意,我並沒有抨擊美食家們的意思,只是比如說……)不了解的可以看 吃主兒,老饕漫筆這兩本書
下摘錄吃主兒一小段我這三位至親都是「吃主兒」,做東西講究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有條件時做,沒條件時創造條件還要去做。做出來的東西可能不是名饌,但絕對是美味。 美食家似乎都可以稱之為「吃主兒」,並且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實不盡然,因為「吃主兒」必須具備三點,就是會買、會做、會吃,缺一不可。 「吃主兒」之所以稱之為「吃主兒」,是因為他不甘心於道聽途說,不甘心於人云亦云,不甘心於先入為主。 「吃主兒」,講究不糟踐東西,每天做飯時若有蹬下來的肉皮、剔下來的骨頭、剁下來的雞爪子、鴨翅尖,剝出來的雞鴨內金,吃西瓜、南瓜留下的西瓜子、南瓜子以及剝下來的橘子皮都沒有一扔了事的習慣。一定是想方設法把它用上,一時用不上的,也要妥善保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美食家:試飛員,幫你發現一道菜的不足與可取。
老饕:飛殲擊機的,喜歡嘗試各種極限。
吃貨:飛轟炸機的,喜歡最後搞定後的滿足感…美食家的前提一定要自己就精通食材由來特性、精通燒菜,否則只能叫自己吃貨。所以特別受不了那種既不會燒菜,又愛吃味精菜,還自稱美食家的人。
本來吃(注意是吃本身而非評論)就是一個毫無標準的事情。寫食評混飯的,主理一個美食媒體的跟真的開餐廳的都不一樣,雖然按照外界標準都牛逼了,都可以稱「家」了。蔡瀾還家呢,蔡瀾在香港推的餐廳沒一個能有驚喜的。
本質只是薩丕爾-沃爾夫假設的一個例證。語言居然真的決定了修辭所代表實體的對象,而不同回答中的不同理解確實是意義的延伸了。
英文說好聽點用gourmet說隨意點用foodie,本質上是一回事。
知道吃、知道去哪兒吃、知道去哪兒有文化的吃。
美食家、饕餮、吃貨應該是能分別對應上文藝青年、普通青年、2b青年這三者之間的關係,雖然這三種吃東西的人肯定不只是有青年人。
美食家是文藝的吃,創造性的吃,從開始製作、怎麼個吃法、到吃下去如何消化都有特多講究,吃完必有一番文藝感言。
饕餮是海吃,逮著好吃的就大吃特吃,饕餮是傳說中一種愛美食神獸,古傳說龍生九子之一。
吃貨則是通吃,只要能吃的,先下嘴再說。
我不是個吃貨,這個詞太高階,吾望其項背,我吃東西還挑三揀四。吃貨:餓了 不惜坐五站公車再走過兩條馬路 去買一套網路上盛傳的一家超級好吃的煎餅果子
美食家:餓了 買了份吮指蛋香超薄碎蔬鐵板Q餅加麥香脆餅配特調墨西哥辣椒燴醬 並在微博上發圖配文字:蛋香濃郁 餅皮彈牙有嚼勁 香酥的脆餅增加了口感 值得一提的是 各種食材的味道在辣醬的刺激下得到充分的釋放 不得不說這真是點睛之筆
老饕:餓了 和二三好友來到某街某巷昏暗燈光下某無招牌的私房菜館 屋裡只有寥寥數桌 裝潢考究 坐畢 無需點餐(哦也沒菜單) 老闆就上來一份老北京宮廷傳統口味私房煎餅果子 精緻 昂貴 食材都是從天津剛空運過來的 老饕們低調食畢 還不忘給老闆提幾個意見饞著吃、挑著吃、端著吃。
https://news.gamme.com.tw/879396美食家≈嘴炮
吃貨是喜歡吃的人,喜歡吃泡麵也可以被認為是吃貨,可以認為除了在減肥的人之外的所有人都是吃貨,不管他們是否承認
老饕是有經驗的吃貨,和普通吃貨不同,老饕嘗遍天下美味後變得比較挑食,有所吃也有所不吃。老饕通常比較胖,這是早年當吃貨時積累的資本。
美食家是有文化的老饕,和普通老饕不同,美食家比較小資,能對味道之外的東西做出完整而獨特的評價,因為懂得更多,他們所不屑一吃的東西也多。美食家比較瘦。完畢。個人覺得就是 生理層面-精神情懷層面-文化意境層面 的區別。面對同樣一道菜,因為「香」「鮮」「好吃」滿足口腹之慾的是吃貨;對於食材有講究烹調過程有研究的是老饕;對於菜品背後的文化背景有見解能品味廚師的創作理念的是美食家。
我覺得老饕應該是比美食家要強的,就像武狀元和世外高人之比,或者說是周芷若和黃衫女之比。比如蔡瀾,就是個老饕。
吃貨是自誇,老饕是高段位選手,美食家是別人介紹用到:「您甭看這位長了個吃貨的嘴臉,實際上是真正的老饕,美食家一位。」
見仁見智,不過要稱為美食家,最好對烹調的方法,食材的講究之處,出處,特點都有些研究為妙,最好能夠挖掘一些典故,故事,這樣可以去媒體寫專欄,然後拿雜誌報紙再去餐廳騙免費餐。
吃貨就簡單了,只要有追求,有好奇心,敢下手,都是吃貨;
老饕 是什麼?莫非是貝爾·格里爾斯?曾經想做美食家,立志之後發現,不懂的太多,於是就先朝著老饕的路子去,然而目前還對食物有所偏見,有些系列的料理還不能理解和接受,於是只能自稱是剛入門想成為老饕的吃貨
美食家:大凡一個角色冠以家,就說明是很專業的了。在我看來,美食家,不一定需要懂很精深的烹飪技巧,但一定要懂烹飪,最關鍵是能理解食材在不同烹飪方法下所能出現的味道。第二,美食家一定是能準確表達出一道食物的特點的,能給廚師反饋,能給聽者僅憑言語可以還原出三四分味道。
老饕:更多是一種個人的喜好和享受。不需要像美食家那麼專業,但是一定是明白美食美在何處的。一身本事都是吃出來的,對味道尤其獨到的見解,對食材有很深的理解
吃貨:吃得多了,品得出好壞,分得出體系
飯桶:吃得多
文筆好,會來事的是美食家;吃完在微信朋友圈打呼過癮的是吃貨。其實人的味覺並沒有那麼精細,只不過有些人情感相對更豐富而已。
老饕就是都知道哪裡有好吃的的人
推薦閱讀:
※有一個不會做飯的女朋友是什麼體驗?
※用烤箱可以做什麼好吃簡單便宜的美食?
※安慶的美食有哪些?
※如何挑選一口好的平底鍋?
※愛丁堡大學附近有什麼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