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氪有可能發展為中國的 TechCrunch 嗎?為什麼?


受邀題。

曾經也有做過一個叫Neo-biz的科技博客,時間不太長就斷掉了,後來也有做群體科技博客的想法,還和張寧同學做了計劃書出來……

大約是2009年,當時我們分析過國內起起落落的群體博客,有些是非科技博客,他們的優缺點:

  • Mindmeters(思維樂趣):以作者為中心,內容主題廣泛。每個作者都在一個自己熟悉的領域裡有自己獨特的才能,讀者來看的是這些文人的才情;但時過境遷,這個有點傳媒烏托邦色彩的群體,慢慢也有點散了,影響力有些式微。網站後續沒有商務經營,或者本來就不適合商務經營。但是可以通過單向街書店、咖啡館等方式延續品牌的商業價值,但它並沒有繼續使用思維樂趣的品牌。
  • apple4us:以內容為核心,主題比較專註。內容生產是靠胡維的日常經營+張亮等人的獨家內容支撐起來的,這種組合效果不錯,值得借鑒。日常內容方面,胡維維持一個80分水準的內容,有計劃的翻譯蘋果公司相關資訊,滿足了80%的內容更新;其餘20%的內容靠張亮、黃繼新、飛豬等人帶有創意和獨到見解的內容添彩,還是能讓讀者記住一些文章。比較充分利用了網路的互動方式和讀者交流,也從讀者處徵集好的作品發布上來。商務方面開拓了一些合作,也延伸出一個新的品牌DaCode,至少做到了養活網站,給主要的創意作者一定的回報。
  • Techcrunch:以報道互聯網公司的創新事件為主,包括重要的新公司和老公司的重要新聞,因為在一些重要事件上比傳統媒體報道更早而聞名,並依靠長期積累和準確的判斷力建立了公信力和權威性。其存在的背景是美國是世界互聯網的創新中心和學習標杆,自然需要一個媒體對外傳播這個先進領域的新聞。但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發展進入第16年,也開始出現一批世界級的互聯網企業,也許缺乏原創性,但其商業模式上的小創新和改進已經不容忽視。目前學習Techcrunch的中文站點,要麼是照搬美國的產品、模式等資訊,要麼帶有本土門戶科技新聞的烙印,並沒有一種神似Techcrunch的網站出現。我們覺得Techcrunch的核心是一種新聞精神,這恰恰是國內新聞界缺乏的,也是僅僅翻譯國外資訊難以承載的。但要做到神似Techcrunch的確非常難。

現在回頭看,這些分析還是比較粗淺的,只是建立科技博客需要知道的基本情況和規律。關鍵的東西,我覺得最重要的兩點就是品牌影響力的建立和報道的客觀專業性。前者是有覆蓋足夠廣的受眾,後者是給讀者真正的價值。我覺得36氪也正好可以從這兩方面來看:

  1. 品牌影響力:讀者量、瀏覽量上來了,但品牌沒脫離草根的感覺;
  2. 報道權威性:還缺乏爆炸性新聞,讓用戶從新聞專業度上建立起對36氪的信任感。

不過通過和LCC和Pestwave兩個人的交流,我還是對他們團隊比較樂觀,從他們兩個人聚到一起做Techcrunch中文站的那一天開始,其實就成了。有一些原因是可以找到的:

  1. 2010年國內的Blogger環境大家也看到了,沒有多少人堅持寫,而以很強的毅力在寫的就多半能成。而且LCC和Pestwave搭配很好,一個負責運營,一個負責內容,兩個人在各自的分工上思路都非常清晰,執行很快;他們也解決了團隊的穩定和持久作戰的問題,目前來看這方面朝著良性發展方向在走,有想法的年輕作者能夠願意在36氪寫並可以獲得一定回報,36氪就能遠遠超越一般個人博客、組織鬆散的群體博客或者缺少創始人編輯精神的機構博客,並且獲得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主動投稿。

  2. 2010年也是國內的互聯網創業環境從最谷底復甦的開始,這裡很多重的力量再重構互聯網企業的生存環境,總體改善了這個生態系統,也使得支撐美國Techcrunch存在的一些環境要素產生,比如天使投資人開始變多,大企業開始願意投資創業公司,服務於創業的機構越來越多等在國內開始出現,相關的資訊和媒體自然變得有更大市場了。所以目前即使放放廣告就能維持運轉的36氪,未來其實有可以規模化的商業模式,可參考清科、ChinaVenture等模式,我相信36氪的商業價值會逐漸被認識到。
  3. 前幾個月36kr的PV、Alexa排名上升比較快,綜合來看,還是和持續性的更新,達到一定的文章數量有比較大的關係。其他科技博客,如ifanr,質量其實都不錯,但數量達不到,未能對每天接受大量信息、被信息分散了注意力的讀者形成強勢覆蓋——促使讀者形成只看我就夠了的意識,所以就容易在流量和排名上拉開距離。(參考早期財經門戶的競爭,人們為什麼不去各個專業金融機構的網站看財經信息,而要去看普通編輯整理的門戶財經信息呢?我覺得隨著資訊日益豐富和社會分工細化,如今到了單獨拿出互聯網創業也可以支撐一個門戶的時代。)

回到上面提到的欠缺方面,我覺得品牌影響力是可以通過一些運營在短時間內提升一個層次的,參考許多互聯網公司的做法。但要隨著用戶群越來越大,服務對象越來越多依然長久保持品牌的高影響力,需要專業性方面的長期積累,爆炸性新聞是可遇不可求的,專業性判斷可以幫助編輯在重大事件發生前提早接近核心人物。提高專業性的最直接途徑就是和專業的人更多交流。


目前最缺乏的還是少有爆炸性內幕新聞發布, Techcrunch跟諸多新聞人以及企業內部人士有聯繫, 經常能得到這些人的供稿和比較真可靠的小道消息, 所以讀者大都喜歡讀這樣的內容


36氪就是36氪。期待美國出現美國版36氪。


36kr要是早生六七年沒人看,那時候都看keso,還有一大堆高質量個人博客。現在吹牛的多,耐心寫原創的基本都歇菜了,36kr作為一個不錯的it資訊翻譯站,做得不錯。

原創報道的執筆水平還很嫩,跟it經理世界,創業家之類傳統媒體比起來還是小學生作文。


完全不尊重版權,大量未經授權的翻譯,而且翻譯本身還經常出錯。是,中國對網路版權的抄襲和剽竊雖有立法,但定義不清晰,可像BI(36kr的主要取用對象)等所在的美國,對未經授權的引用比例都有嚴格的法律規定,這其實已經是法律意義上的侵權。作為媒體如果沒有版權意識,怎麼能夠對他抱有期望呢。


好像「矛頭」有點不一致。36氪很重視報道新產品,融資信息,而Techcrunch主要報道矽谷的科技信息,就是個科技博客,36氪只能勉強算個科技博客。i黑馬。虎嗅還更接近。


不可能,除非是李開復+keso接手做。

Techcrunch靠的是業界影響力和人脈,國內要說有,當年的donews好好發展其實可以的。


36kr,在國內做的很不錯了,不過國內的創業/投資的大環境可能和美國不同。所以36kr,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早接觸36Kr的讀者,前幾天還和同事談論36kr的成長。做網站,特別是內容網站很累,重在堅持。

36kr的方向不錯,但是跟國外的techcrunch還有差距,期望繼續努力,擴大影響力與知名度,會成功的!


時代變了。


國內的這種需求是有,關鍵還在於結合實際的微創新。鼓勵一下~


這個還是可能滴,話說雙方已經就內容共享達成了協議。。。


推薦閱讀:

最好的科技博客有哪些?
最近有比較好的科技類網站嗎?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國外科技網站和博客?
值得推薦的中文科技資訊博客和網站有哪些?
你對《未來知識圖譜》有哪些建議?

TAG:科技博客 | 36氪 | TechCrun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