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2018年『將迎史上最大規模研究生擴招』?

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相關文件要求,各省教育部門需在10月31日前,將新增博士碩士學位點推薦名單報送至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目前已有多個省份的教育部門在官方網站上公示了推薦名單。

  從各省公布的名單來看,大部分省份上報審核的新增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都數以百計,申報總量創歷史新高。其中,碩士學位是新增學位授權審核名單中的主體,專碩佔比大幅度提升。

  北京擬新增的261個學位授予點中,學博新增117個,專博3個,學碩75個,專碩66個。就安徽高校而言,擬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共173個。其中專博4個,學博49個,專碩42個,學碩78個。

  據相關媒體報道,2018年,全國將新增3000餘個碩博點,中國高校將迎來史上最大規模的研究生擴招。

在過去的數十餘年間,中國高校的學位授予制度一直以行政規劃為主導,並經歷過「學位大躍進」的發展階段。從1997年開始,學位授權審核工作增列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當次增列了304個,2011年更是一次性增列了近5000個碩士博士授權點。

  「學位大躍進」的背景下,研究生培養結構失衡的問題開始顯現。一方面,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高端應用型人才培養數量不足。同時,一些專業的培養規模遠遠超出經濟發展實際需求,關於研究生就業難、學歷貶值的聲音頻頻見諸報端。

  在高等教育規模持續擴張三十餘年後,消解「學位大躍進」、調整研究生培養結構逐漸成為國家與社會的普遍共識。周光禮認為,研究生總體規模應與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相匹配,未來中國的碩士博士學位授權審核應當在控制總體規模的基礎上,適當增加碩士專業學位點的數量。

  而今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的《辦法》已明確了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改革方向。《辦法》突出了質量標準在授權審核中的主導作用,並提出在保證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基礎上,碩士學位授權原則上只新增應用型碩士學位授權。

報考數據還沒有,但是招生規模有兩個數據:


先說宏觀的,現在能拿到兩個地方的數據,

遼寧,2017年高考報名20.85萬人,2018年考研人數10.16

(較2017年增加17269人,增幅20.5%

浮誇的說,有48.7%的大學生選擇了考研...

(我知道這麼算是錯的,沒分出生地和高校所在地;而且考研不止應屆,還有往屆的;湊合看吧...)

四川,2018年考研報名11.95萬人,比2017年增加了37583人,增幅為45.87%。

大局勢來說,對應的是2013級大學700萬人中2017年有201萬考研,比例為28.7%

(從高校擴招說起...)

考研率照著這麼每年20%以上的增長率下去,不出幾年,

考研將代替工作,成為大學生第一大出路...

在看題目中的數據,很明顯的是:

鄭大,進了雙一流之後,直接從4900名額變成6600,增幅34.7%

武大,研究生從9300變成6900,少了2400,我覺得事情不可能這麼簡單,它一定是減少碩士名額,以換取博士名額;畢竟現在大學的套路,都不想要碩士,想要博士...

等到時候正式碩博名額出來可以看...

額,這個招生名額,是包含保研和考研的,

其實我覺得,這名額中的80%,可能已經不存在了,

可能不同學校這個比例略有不同吧...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點』


有人討論後果,有人分析原因,那我來探討一下前提。

如此大規模的擴招,各大高校,做好準備了么?

文科還好說,理工科,實驗室有足夠的空間么?

那些本來空間就不寬裕的高校,宿舍、食堂、教室,有空間進行擴容么?

以我所在的復旦大學為例,復旦理科的宿舍,因為先前的規劃失誤,早就不夠住了。今年把以往的博士單間,碩士雙人間,硬改成博士雙人間,碩士三人間,條件慘不忍睹。詳情參考如何看待復旦大學物理化學材料等系暑期搬遷事宜?

張江和醫學的楓林更是一團糟,詳情參見對於各位醫學生,復旦大學楓林校區大改建(2014-2017年)是什麼樣的體驗?,如何看待復旦大學針對2017級研究生同一校區(張江)學生所安排住宿的條件卻有著雲泥之別?

宿舍如此,其他方面的生活條件就更糟糕了。某校區的食堂,因為就餐人數太多,紅燒肉天天藏著掖著,供給嚴重不足。校車每天爆滿,大家都要提前半小時去排隊才有座位。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再擴招,怎麼辦?前些天校領導已經在放風,以後碩士都改四人間,給博士騰地方。可是拆東牆,補西牆,騰來騰去,總不是個事啊。

而且復旦的條件,已經算不錯了。評論區里叫嚷的六人間甚至更多的學校,再擴招,難不成要回歸80年代大通鋪不成?

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家對於生活條件會有更高要求,6人間4人間必然會漸漸消失。包括食堂在內的生活環境,必然不能按以前的低標準繼續行事。各大高校,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主動或是被迫,總算是把研究生博士生的生活條件有限地改善了。但現在借著擴招,很多學校就打著「不錯了,以前還有6人間」這種旗號,堂而皇之地在學生生活質量上搞倒退。一擴招,說不得倒退十年嘍。


頂尖的學校,top2和華五不會擴招甚至於縮減了碩士招生名額,尤其是統考招生,如果真的擴招,那肯定是一票二流學校碩士擴招。很多一流高校以直博的方式代替傳統的保碩和統招,總體研究生名額不變,博士比重增大,然而廣大二流學校並沒有保送學生到那裡的資格,所以二流學校學生想通過考研到排名前十的學校越來越困難了。


謝 @賤賤 老師邀。

大規模擴招不存在。

首先,要清楚中國大學的性質——教育部分舵。這和美國那些私立Ivy大學完全不一樣的。國務院通過教育部有給各個高校用行政命令的方法提量化要求。

國務院關於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

「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7〕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7年1月10日

其次,擴招不擴招都是早就定好的,擴招多少也是定好的。詳情見《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國務院關於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_政府信息公開專欄 其中,全日制研究生(包括碩士和博士)要從2015年的191萬人增長到2020年的232萬,增長41萬,約21.5%。對比之前的五年規劃,十一五(2005-2010)從98萬提高到154萬,增長56萬,約57.1%;十二五(2011-2015)是154萬到170萬,約10.4%。從這個數據來說,我們在的這個十三五規劃要增加的研究生數量不多。真的擴招是98年高校擴招,從1998年到2003年,五年間從剛過100萬擴招到超過1000萬,高達1000%.

最後,另外雙一流背景下。各大學充分認識到了研究生才是生產力。本科生沒用。或者最大作用就是充當研究生生源保障。而且博士比碩士好用,所以縮小碩士名額多招博士。考研更難了。

只能說經濟形勢不行,考研興盛起來了。但是,國家起碼到2020年,沒有大規模擴招的計劃。可以問問@賤賤 老師老師現在能招幾個學生,沒有變得突然多吧。


在現在報名結束的情況下如果真的出現這種全國高校增加的信息也只能是對衝擊985和211優勢專業的學生有點用了,一志願萬一失敗,大過年的瞅瞅這張紅色喜慶表,看看哪個之前一直不熱門的高校擴招,趕緊找調劑

可能有些同學並沒感覺自己報的專業有擴招,招生簡章上的名額有的比去年還少,其實是有名額的,今年的山大計算機,學碩在招生簡章上的名額=保研名額+2,最後學院又在褲襠里掏出來10個統考名額,你永遠不知道高校們的褲襠里有多大,直到出了錄取公示。


我大概算了一下,表中數據共降低4530,增加6577,凈增加2047人。這個人數相比總的報考人數增加量來說、應該不算多吧?


明年研究生畢業,最近找工作,心裡竊喜:老子好歹也是研究生,面試的時候看我怎麼羞辱那些low,low的本科生……

結果面試了4,5場,只遇到一個本科生,其餘全是研究生……,每次在大廳里和其他20多個碩士聚在一起等待單面的時候,竟然會想起了舊社會等待出台的性工作者……

感覺今年上海的研究生遍地爬,隨便什麼崗位來的全是研究生,甚至聽說還有去賣保的……

補充,不是看不起賣保險的,而是研究生出來去賣保險,一是時間有點晚,別人三年早就積累了不少客戶。二是那個主管跟我說的是,那位賣保險的研究生乾的不行,一月只拿4500……


高中生就業難,本科擴招,各種三本冒出來

大學生就業難,研究生擴招,各種二本的奇怪專業冒出來

研究生就業率難,博士………


高考不再決定這四年里你在哪打遊戲

而決定你這四年在哪準備考研


這明顯是一標題黨的新聞。。


如何評價?對這件事本身不做評價,但前因後果倒是挺值得評價的。

我們只看到錄取名額的擴招(實際上其他知友統計過了,擴招的名額並不很多,至少相比於增長的考生數),卻忽略了兩個問題:1、在職研究生併入統考,過去很大一部分選擇讀在職的人現在想獲取碩士學位,除去一直不溫不火的同等學力申碩(還沒有學歷),就只有參加統考了;2、去年教育部下了文件,正式規範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學歷。結合1,其實這個名額當中,也一定是包含了許多非全日制學歷的

因此這個擴招,某種意義上不算是擴招。只能說是一種常態,新政策新形勢下的正常狀況。畢竟既要滿足過去會選擇讀在職研的考生的需求,再加入新的非全日制,多出來這點名額,並不算什麼。同理,其他知友提到的考生增長,也是一種常態——因為除去大學擴招之後本身就增加了的本科應屆生,同時應該也多了不少過去會選擇讀在職研的工作族考生,包括目標是非全日制的考生。

但考研熱確實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剛才也說過,前因後果倒是挺值得評價的——而最重要的前因就是巨大的就業壓力。這個前因,就應該歸結到經濟形勢上了。如果再擴展的說,還應歸結到我國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在這些背景下,我們發現應屆生選擇考研的越來越多了,因為本科直接出來可能找不到特別讓人滿意的工作,同時相比於巨量的研究生競爭者,學歷上的競爭力也不那麼強。而已經上班的人選擇考研的也越來越多了——就是我提到的原本可能會選擇在職研的——哪怕是選擇讀非全日制,也是一種提升。在自己當前覺得崗位晉陞無望跳槽也沒有好去處的前提下,選擇回校繼續深造,學習知識拓展人脈和視野,同時獲取更高學歷,也是給未來增加一個選擇。

因此,我們也發現另外一個現象:儘管現在經濟形勢不太好,除去傳統的金融和新興的信息產業之外,其他行業都沒有特別長足的進步,但仔細觀察會發現,教育產業最近幾年特別熱。結合信息產業的網路培訓班輔導班越來越多,線下的針對考研的考證的各種機構也越來越火。就算高校,最近幾年MBA EMBA這種針對在職一族的學歷學位,學費也都在穩步上升。真可謂是,經濟不景氣,學費就漲價……

再考慮到我國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也會發現一些問題。儘管沒有收集到考生報考的資料,但根據我的觀察,最近幾年的考生報考,比以往更加集中在發達地區。考京滬院校的考生依然在增多,房價和戶口政策並不能阻攔他們的腳步;考江浙和東南沿海地區院校的考生也穩步增長,勢頭甚至超過京滬,大概也是因為房價和相關政策在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反觀其他地區,以我在東北為例,外地考生選擇的越來越少,大多都是原本就是本地同學並準備在家附近就業而擇校,這和東北地區最近幾年的衰落也息息相關。其他欠發達地區儘管沒有切身體會,但我相信情況是差不多的。因此,考研本身也成了一種「移民」通道,讓更多的人從現有的讓自己不滿意的區域轉移到其他更理想的地區繼續發展。

所以前因後果的第一條總結就是:經濟形勢走低導致了考研熱,也促進了教育產業的發展,也更加導致了發達地區人才越來越多,該區域的院校考研也越來越難,而欠發達地區人才越來越緊缺,外流嚴重。即便是該區域傳統的強校,生源質量也在下降。總的來說,馬太效應越來越強。

再就是,隨著大學擴招的結果已經顯現——已經有了巨量的本科生。學生的能力差距,也應該是更大的。上至頂尖的985院校,下至已經被合併到二本的民辦三本,都是本科生,都想讀研,都想去好學校讀研,結果就是——現在名校的王牌專業,尤其是學術學位,越來越依賴推免而不是統招,熱門的專業學位,推免比例也越來越大。所以這也導致了一個結果:想去名校讀研越來越難了。

過去常說,本科看學校,碩士看專業,博士看導師。現如今第一條和第三條依然沒什麼改變,第二條則一定程度上也在往第一條上接近。過去研究生規模小,講求專業性;而現在研究生規模越來越大,加之十幾年的985,211工程過去,以及現在的雙一流工程,使得學校之間也形成了分水嶺和鄙視鏈,因此考研的時候已經不會單純的去考慮學校的專業水平,更注重結合學校的品牌影響力。同一個專業,在一所非光環名校是王牌專業且是專業水平更強的,未必比一所有光環的名校的邊緣且水平更差的專業更值得選擇。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不在雙一流範圍內的學校,生源質量普遍不如雙一流。學校的階級固化越來越嚴重。

而考慮到去名校讀研的推免,大多也都源自本身就具有推免資格的優質院校。想獲得推免資格首先你得先去這個學校讀書,那麼,高考你得考的足夠好才行——這又導致了,高考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強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之內,高考依然是這個國家和對於個人人生最重要的考試,沒有之一。什麼國考省考研考,重要性都不及它。

所以前因後果的第二條總結就是:名校的研究生越來越難考,統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生源質量也越來越好;發達地區的學校,發展也越來越好。反觀非名校,倘若還不在發達地區,發展勢頭會越來越差。同時,高考就沒有考好的同學(往往這類同學的考研意願更強烈),想考個好學校打翻身仗,也越來越難了。

啰嗦了一堆,比較凌亂,最後給看答案的人,尤其是學生朋友,寫一些建議作為總結:

1.如果你現在在讀高中或者有復讀的機會,好好把握,一定要在高考階段考個好成績,去個好本科。哪怕竭盡所能付出一兩年時間和辛苦,倘若能換來雙一流院校的錄取通知書,還是值得的。這是一輩子的事;

2.如果本科院校不是很好,但家裡條件支持,多關注一下海外院校。歐美加澳日韓東南亞,總能找到合適的但還不算特別燒錢的非野雞大學。在許多一二線城市,還可以享受海歸特有的優惠政策;

3.教育產業是個永恆的朝陽產業,從中小學課後補習到大學專業技能培訓到考研輔導,這個產業不會衰落的。如果暫時找不到就業去向但能力和興趣允許,可以試試。(現在小學和初中的學後班教師,收入還是不錯的,尤其在二線以下城市);

4.如果實在高考考不好,或者研考能力有限,高考報志願的時候報個發達地區的學校,研考考到更發達的城市,這種眼界和閱歷的提升也是一輩子的收穫;

5.如果不認同上述所說的部分或全部內容,懇請你們來東北或是其他欠發達地區讀本科、讀研、工作——不是抖機靈——畢竟,不論學校還是區域的發展,都還是要靠人才支持。太多的人才都在外流,終究不是什麼好事。而基於此,該類地區的傳統強校,也是個更具有性價比的選擇。


1950小學擴招

1960中學擴招

1998大學擴招

2018研究生擴招

為了工業化。


我有了這麼一個聯想,爺爺奶奶那個年代,有點文化就社會地位比較高了,父母那個時代,大專生已經很了不起了,後來,擴招了,現在大學生不值錢了,那麼以後,是不是博士才是起點,碩士及以下,,是不是就相當於現在的本科生


說兩個不太相干的事。

第一,有個朋友,考研考了3年都沒有考上,在今年終於放棄了,進入工作。結果前幾天打電話聯繫的時候,她說她報名了今年的考研。

自從她參加工作之後,她才意識到碩士給她的不只是一個文憑,更多的是眼界的擴展和處理事情上的態度和能力。

以後等她考上了,我在邀請她好好回答下她為啥要考研。

第二,看到知乎有問答,說交大碩博士的寢室里的客廳要改成寢室。

感覺像是市場裡面供需在動態調整。

最後祝大家考研成功,這種新聞關注多了對考研沒幫助,還不如好好學習,把心思放在讀書上,努力讓自己的分數多考一點。


1.我考武大 那個縮招最多的學校

2.我已經迫不及待了


目前這個行情考研的大多數是炮灰,畢竟985或者211的一些大學,保研人數佔比已經很高了,這些保研學生他們一般回選擇去比他們本科母校更好的學校而且更有機會選擇一個學校里頂尖專業就比如現在的雙一流中的一流學科。現在985或者211學校里同一專業也有不同的階級就比如一些基地班啊,之類的。這個班級里的學生還是很厲害,雖然表面上看上去有些浮躁,但是其他學校同一級別學生還是望塵莫及。這些保研的學生不需要考研就可以把頂尖專業瓜分一大半,畢竟人家為之奮鬥了好多年。剩下的名額是留給準備考研的,這個時候那些考研黨也別高興太早,畢竟這個社會是看出身的社會,你一個不入流的本科學校學生去考一些985或者211的一流專業除去保研名額就算還剩部分名額你去報考,這個時候你看著上面還有名額數,但是實際名額還要大大縮水,你感覺專業好,他們本校一些考研學生也不傻也知道這個專業好,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人家在你沒報名至少就聯繫好導師了,只要成績過線就會進去。這個時候明顯你就是炮灰就算撿個漏去上了碩士,然而並沒有多大用,填坑的概率大。大部分同學選擇調劑,但是有一些985或者211是不接收外校調劑的。這個時候只能去非985非211的一本或二本讀研。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無非又跳進一個坑裡去了。。。。。。我經常挑逗我師弟師妹說,你看看咱們本科的寒暑假最大理想無非就是打個工掙點零花錢(我去過建築工地搬磚不特指搬磚),就這樣的暑假打工然後都可以在宿舍吹半天。然而那些985 或者211本科生人家是夏令營或者冬令營報名參加美國日本歐洲公費學習,再怎麼著也會去北大清華浙大的夏令營學習。。。所以還是應該在高中時多用功,大學招生絕對不看出身不看背景,,但是這兩年貌似自主招生出來了,又把階級分化往前提了。。


教育部門真的對高校不了解啊!!還在盲目擴招。

現在很多高校的專碩學碩都沒區別,說白了就沒按照要求去做,入學前一切努力幾乎都是廢紙,你選個什麼樣的導師幾乎就決定了你的學術生命還有多少

學術這二字當你一開始就踏錯了位置,選錯了導師,就與之無緣了。。。

讓人可悲。


984.5大學的大四學生。

並沒有擴招!!考研的招生人數早就出來了,但是考研的人太多了!!

強電弱電計科 的 考錄比 全線飆升到10:1左右。

保研佔了大部分的名額,大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剩下的名額全部給本校本院的都不夠。

其他學校不清楚,但是應該不會差太多


我內心裡只有一絲希望更渺茫和一絲必須再努力一點的心態狀態。

最近狀態不會炸,上個月末剛去見過女神,現在滿電量中。

在我的視野里,對多數人,讀研不是好選擇。

日常勸退師弟師妹的中國好學長。

當然,可能他們沒有什麼別的選擇。

我不知道研究生教育如此擴招的善意意義何在,但是肉食者謀之。

————————

To:為什麼讀研不是好選擇?

讀研是為了獲得什麼呢?

1.不脫離父母支持不面對工作壓力的經濟安全感

2.有所收穫的自我充實感

3.從眾/在大眾認知里的社交安全感

4.認為將來會有擇業優勢=更高的經濟收入

5.有志從事學術工作

→_→可怕的就是,對沒有思考明白這個問題的人來說,這五條幾乎是一條都不存在的。

————————

感謝評論區里計算機大佬和醫學大佬。

這樣,勸別人,

去讀計算機科學,去讀電子工程,去讀統計分析,去讀點經濟相關的,哪怕學醫呢,就有力度了。

我的人設一直是一條二十一世紀學科狗沒變過。

————————

如果從考研那一刻,就很明白那個問題的人。

我要考公務員。

我要做個中學教師。

我要找個和企業有合作的老師給我鋪路。

我要讀個短年制的學位去找有學歷門檻的工作。

我要去學一些用人單位需要的技能。

我學醫的我要讀個好的博有個好背景。(上次說醫生自帶中產屬性還被問是不是反諷)

我要找個給我足夠學術資源學術訓練的的地方便於我以後在學術圈裡混。

我為什麼要解釋這麼多。


擴招???擴的都是保研的吧。。我的學長當年出去面試哪哪都不要,說我們不是985211。

結果到我那一年,同學央財西財隨便走··

棄保考研的我日了狗= =

現在沒辦法啊,肯定要考研啊,不考研就要去做銷售。

做銷售是不可能做銷售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做銷售。

想進投行人家又不要,只能靠給BOSS做做市場調研,寫寫商業建議書每天混日子這樣子。

在自習室里的感覺比在家裡好多了!裡面個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我超喜歡在裡面的。


推薦閱讀:

你們大學裡最忙的時候是怎麼樣的?
在吉首大學讀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評價蘇州大學東吳劇社?
理科生學金融和文科生學金融有什麼不同以及各自的發展軌跡?
離家很遠去上大學是什麼體驗?

TAG:教育 | 大學 | 研究生 | 考研 | 保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