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掌握新字體日文的日本人不能自動識別舊字體(繁體)日文?
而掌握簡體中文能自動識別繁體中文,或反之。
1.舊字體是否有穩定的輸出?
繁體中文能夠被大陸人較快識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香港台灣地區長時間的文化輻射、民間的繁體中文使用。偶像劇的字幕,卡拉OK廳的字幕、早期盜版遊戲的對話文字、早期盜版漫畫書對白文字。這些因素對80後90後的貢獻是直觀的。很明顯舊字體在日本已經基本退出了歷史舞台。
2.識別繁體的方法
身邊人識別繁體的方法是依靠片語、句子的上下推測。而新字體文章-舊字體文章幾乎是做不到的。短短几十年間,日文的漢字表述方法出現了比較大的不同,外來語的使用和漢字詞的自然減少都加速了這一過程。話說回來我為什麼認為是依靠推測才識別呢...身邊人全部都不認識單獨拎出來的 闆 這個字...當我發現這一點的時候,有點訝異,哇這個字這麼常用,怎麼會不認識...現代日本人很難看懂戰前和明治時期文章的問題,不僅僅是新舊字體的問題,還是因為很多原本寫成漢字的詞現在要麼用假名寫,要麼乾脆就換成外來語了,甚至連假名用法和文體都發生了變化。戰前不僅漢字沒有簡化,連假名用法都和現在不同,戰前的規範沒有統一,比較正統的寫法沒有表示拗音、促音的小假名,帶拗音的漢字讀法要寫成分開讀很不順口的兩個假名的組合,促音直接寫作つ需要靠上下文判斷,再老一點(明治時期)的候文和漢文訓讀體裡面甚至只用片假名、連濁點都不用,詞尾變化和用詞更接近古文,現代文文體還是夏目漱石那一代人的時候才正式創立的。當用漢字和現代假名用法都是戰後在美國佔領軍的統治下制定為標準的,那時候他們的目的是最終廢除漢字,真的只准用2000多個漢字,很多漢語詞都被迫改用同音字、甚至出現大量一半假名一半漢字,而很多和語詞不再寫作漢字,的現象,這造成了很多問題,因此70年代末改成常用漢字規範之後不再強制禁止表外漢字的使用了。然而,隨著日本成為發達國家融入西方社會,大量外來新詞進入日語,開始慢慢取代一些和語和漢語的辭彙的地位,漢字危機實際上還在繼續。讀候文或漢文訓讀體、大正到昭和初期的近代文、50年代至80年代的現代文、80年代以後的現代文,不僅用字不一樣,整個感覺都會有變化。
中國人從小從書法、字典、盜版光碟中認識繁體字,潛移默化。日本人相比之下缺少見到舊字體的機會。即便是中學所學的漢文,也僅僅保留了舊假名遣,漢字,有新字體的全部為新字體。
掌握簡體自動識別繁體這種事是不存在的,有些不常用的繁體很多大陸人看了也不認識。
多數情況下,我們雖然沒有正式學習繁體字,但是生活很多方面殘留的繁體字作品(港台影視、遊戲、動畫、漫畫)潛移默化的作用下,多少都掌握一點。但是日本人是沒有這個環境的。
大學三年級選過一個美國教授的課,講的是20世紀初的外國詩和譯分析。(天知道我為什麼腦子抽掉選這門課)
每講一首新詩,教授都會叫一個學生讀一下這首詩。我記得很清楚的是,有個女生讀到「戀」時突然停頓下來了,說不認識這個字。那個教授有點驚訝,問整個教室(也就15個人左右):有人會讀這個字嗎?
我當時感覺認識這個字,但是不敢確定。內心一直在掙扎到底是變態的「態」還是戀愛的「戀」,最後還是沒有舉手。
教授嘆了口氣,告訴大家這個字念「こい(koi)」,是「戀」的舊字。
如果你覺得自己有認識繁體字的能力,那麼能告訴我下面的幾個字是什麼嗎?
鬱 釁 纔 與 興
能告訴我下面的同音字用法哪裡不同呢?
後、後
發、髪
干、乾、幹
即使是現代漢語,字也是有意義的,而日語、越南語等中,詞才有意義,或者字的意義在上下文的關係不是特別明顯,而漢語中上下文聯繫通常很明顯,加上配合辭彙的理解(比如一個詞中一個簡體字一個繁體字,差不多就猜出來了),簡體字跟繁體字兼容性還是不錯的
另外,中國繁體字不可能滅絕,而且來源很廣泛,比如日語、港澳台的資料、非常舊的文獻中,都促進了簡體字使用者接受繁體字,不過繁體字使用者能否這樣掌握簡體字我不太確定。
以及。。日語的新字體對於掌握繁體字和簡體字的我來說。。類似亂碼
比如「實」,繁體字「實」,配合詞"實在"勉強能看懂,而在日語里,這個字是「実」
実這個字按象形文字解析的話,我很不得當成「龜」,不過似乎更像「魚」
還有「令」,古體確實是按日語寫法寫的,不過台灣的繁體字和大陸的寫法也是一樣的,不過日本的寫法,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偏旁,詳見下面
日語中有和「泠」相同意義的表達嗎?
那個字我真是想像不到是那個意思
大陸漢語簡化和日本漢字簡化都是對一部分漢字進行魔改,沒接觸過繁體字的話咱也看不懂
日本用的漢字不多,一千多個?當時他們簡化則是調查了字的使用情況,簡化的很科學清晰
而大陸的簡化則比較倉促
日本的簡化可能更藝術,比如圖:図(這個字手寫體還是很好看的)
而拿實和実比較的話,漢語中實這種字還是很多的,而日語中図很少。。還是漢語好看
還記得幾年前第一次去台灣的時候,那時候還自以為擁有可以自動辨別繁體字的種族天賦。
然而,讓我第一次有看到字卻認不出的痛苦的,是徵收的征,"徵"。我和妹妹把長得像的都基本猜了一遍,徽,微.....等,都錯了。
那個字讓我明白了,其實並不是我們天生就擁有轉換簡繁體的能力,而是我們從小從台灣香港,網路,還有等等老式物件上經常看到那些繁體字,有了這個環境和條件,才能正確識別出繁體字。
所以日本人認不出繁體字是符合邏輯的,因為他們沒有這個環境。
(其實據我了解,日本人大部分還是認識一些常用繁體字的,比如國(國),會(會)之類的)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