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國學的人是不是有點格格不入?

我十幾歲就喜歡國學,現在22了,感覺和同齡人有點格格不入,自己感覺自己好憂鬱有點。

感覺是不是我太冷靜了,太看的清了。

我去圖書館國學區,就有3個人我是其中一個,另外2個都是老人, 就我一個年輕人,我去國學那麼好為什麼沒人看呢


從題主讀的這兩本書來看,遠不至於和同齡人格格不入,可以放心大膽的生活


呂坤的《呻吟語》

天地間之禍人者,莫如多;令人易多者,莫如美.美味令人多食,美色令人多欲,美聲令人多聽,美物令人多貪,美官令人多求,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置,美寢令人多逸,美言令人多入,美事令人多戀,美景令人多留,美趣令人多思,皆禍媒也.不美則不令人多.不多則不令人敗.予有一室,題之曰「遠美軒」,而扁其中曰「冷淡」.非不愛美,懼禍之及也.

  夫魚見餌不見鉤,虎見羊不見阱.猩猩見酒不見人,非不見也,迷於所美而不暇顧也.此心一冷,則熱鬧之景不能入;一淡,則艷冶之物不能動.夫能知困窮、抑鬱、貧賤,坎坷之為詳,則可與言道矣.


我給題主提兩點建議吧:

1.學習國學要讀書,讀書有個漸進的過程,所以入手的書要選好。

2.選好書,要挑好點的版本。

雖然背負很多污名,但我還是要推三位的書作為入手的書籍


第一次被邀請回答,有點激動。

世界上有三類人,一種是普通人,大約佔百分之八十;一種是渣子,大約佔百分之十;一種是精英,大約佔百分之十。請問各位願意做其中的那一類人?(一位北大生物學博士的感嘆)

而我認為社會普遍認為學國學的人格格不入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國家沒有很好地推動國學的傳承。雖說弘揚中華文化,但一直處於推動詩詞、漢字、瓷器等上。
第二,社會問題。拿民族服飾來說,我們看見日本人穿和服,覺得正常;看見朝鮮韓國人穿民族服飾,也不驚異;看見苗族姑娘戴銀飾,也不奇怪。但我們看見漢族人穿漢服去上課上班上街,分分鐘上微博熱搜。全社會都以一種奇怪的現象去看一個本該是普通的現象,讓很多在乎外界看法的人不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三,個人因素。個人文學素養、積澱、思考能力、個人追求等方面的不同,所選擇的書籍也就不同。

國學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可以說其中有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與西方哲學有許多不謀而合異曲同工之處,學習國學有益於構建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提升個人修養,這是無可置疑的。

而我們的國學,是古代的「聖人」用畢生之力去歸納總結出來的東西,是一個「路漫漫其修遠兮」的巨大工程,而不像我們現在的快餐式文化。因此,讀國學作品,一定需要平靜,需要個人沉澱。只有「寧靜」了,才能在國學學習上走得遠。我們很多人不夠平靜,做事情急功近利,太過浮躁,捧起一本國學著作,沒讀幾句,按淺顯的思維解不通了,便覺得它晦澀難懂,於是拋棄,轉而去讀那些《小故事大道理》啊《厚黑學》啊《要懂的心理學》啊之類的小朋友都可以輕易讀懂的書。而老人家,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消磨,加之一生走過來,對人生有了太多的感悟,於是可以慢慢讀國學,可以細細地結合自身經歷去品國學。

我認為,是國學的底蘊深和現代人的浮躁造成了讀國學的人少,讀國學的人格格不入的現狀。

是,讀國學會在人群中顯得格格不入。但當你真正吸收了國學之精髓,並將其化入自己的思維價值體系中以後,你的思辨能力和個人氣質便會有一個質的提升。

我身邊便有一個這樣的例子。是一個男生,他從幾歲開始便讀國學,讀二十五史,有過素讀的經歷,也看完了各名家對國學的註解和解讀。現在他在看康德。在對哲學的多年學習過程中,他不停地將書中的理論應用於實際,最終找到了屬於他自己的一套方法。他的思維邏輯能力、辯論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都是很多人不能比擬的了。很多人將其當做偶像崇拜,渴望成為他那樣的人。

他是格格不入的,因為他講哲學講國學時,很少有人可以與他對話。但他無疑也是這方面的一個精英,因為他將別人的東西完美地融入了自己的腦子裡並成功應用於生活實踐中。

國學,用得好了,那它可以成為一個人成功的工具;用得不好,或許就會成為一個迂腐的人。

很多人不讀國學,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國學是古代諸子百家的一種哲學,亦或是不知道哲學對生活生產各方面的幫助。相信如果經過一定正統的推廣和解讀,加之現代人逐漸意識到浮躁的不好,國學可以很快被人們重新接受。


學什麼都不會格格不入的,心態問題。。。

不是說我學了,你沒學,你不知道,我沒法跟你談。。。那你就跟人談他能聽得懂的唄。。。或者你找和你有同樣興趣的人談唄。。。不然不是自己找膈應么。。。

換一種說法,比如一個人籃球賊溜,農藥王者一百星,但是這些人如果扯著人就說籃球,扯著人就說農藥,想必也是格格不入的人之一了。

所以重要的不是你學了什麼,而是你的心態。


十幾歲就喜歡國學非常難得,算是一種機緣。

我當年也有過這樣的階段,不過我肯定沒有題主看的多,只是會簡單接觸一些佛學道家中醫的東西。等慢慢過了這個階段你就知道,大家互相尊重就好,沒有必要「格格而入」,也沒有必要「你死我活」。

中國有一個詞叫做「和而不同」我很喜歡,可以和周圍的人不一樣,但是大家相處很融洽。如果偶爾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或者有興趣的人說上幾句,否則就聽聽別人說的,適當的表現出興趣和回應就好。這對任何學科都適用。


謝邀

對於這個問題,我先用TVB里經常說的那句話來回答你——人活著,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咯。

個人感受——格格不入其實不存在的,只不過是你和他們的愛好不一樣而已,大家互相包容就好。難道你的朋友會因為你是個愛讀傳統文化典籍的人就排斥你嗎?不至於吧?個人以為,喜歡國學呢,這個挺好的。我自己也愛讀國學典籍,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合群的感覺。和朋友們相處也很愉快。哦,對,提醒你一句,讀國學是為了完善你自己的知識儲備,千萬不要仗著自己讀過幾本國學典籍拿去和別人掉書袋啊,容易招人反感,畢竟不是人人都喜歡國學。如果你讀國學是為了拿去和別人裝x,那麼可能真的會格格不入。


謝邀!

題目有點兒大了,愚見識淺陋,權當胡說八道吧……

國學,紮根於本土、追逆數千載。先民中無數賢者聖人觀察、思考、總結而成,華夏文化之脈絡!

文化者,文而化其質者也。人之生,各懷其性。這裡說的不是性別,而是本性與特性。本性,也稱共性,告子曰「食色性也」,這就是人的共性或本性;特性,有人天生對某些事物有興趣,對其興趣所在之處,理解感悟超凡,這就是人的特性。特性每每不同,方形成社會知識的多元化,有木匠魯班、有醫者華佗、有文豪莎翁、有畫家梵高,當然還有老莊、柏拉圖和尼采等等……

如果你喜愛國學,那麼首先恭喜你。國學特點為文、史、哲一體,如你對國學理解深刻,感受到鑽研的樂趣,收穫的喜悅,能夠溫故而知新,甚至有格物致知的成績,難道不值得慶幸嗎?這是一種難得的特性,是對文化的敏感,對智慧的識別。恭喜你獲得獨立的思考能力;敏銳的批判性思維;多角度的觀察能力。為什麼會因此而煩惱呢?如果我能擁有這些,最少我不會拿去交換的!

為什麼要混同於眾呢?難道說天生有翅膀卻要去和別人比式奔跑嗎?和光同塵也得先有光方需和呀!

宋玉說「曲高和寡」,五柳先生說「三徑就荒」,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老子說「荒兮其未央」……自古聖哲都發出過這種聲音。

書要讀透,話要聽懂,念要通達。有此一惑,可見已經有所思考,然未通則痛!

建議抄《逍遙遊》百遍,自解!

愚人芻議,見諒!


您好,謝邀。

末學試說一下。

君如此年輕便能篤信傳統文化,令末學欽佩。

學習國學,首先要樹立一個宗旨。書到底是為誰讀的?

學習傳統文化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自身的素養,以達到自我完善和提高。

末學初始學習傳統文化,無不是拿經典所述看別人的過失,看社會的不足。亦常覺自身與周圍格格不入,常喜獨處。

煩惱經年,讀祖師訓誡方知,原來讀書是為自己。

何以煩憂?

讀書沒有反觀自省。

讀聖賢書如同找鏡子,對照經典以察自身不足,進而依照經典的方法彌補自身不足。這樣我們自身才會得到提高。

末學初始煩惱,全因把鏡子拿反了。經典明明是給我的梳妝台,我卻把它用來做照妖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我卻是。

三人行,我必為師焉。觀其善者而輕之,其不善者而惡之。

這樣又怎麼能得到提高和快樂呢?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習國學要學聖賢做人做事的方法,見賢思齊。要學會反思、反照,省察自身。

提高了自己,心情不就愉快了嗎?

君子責己修身,君子與人為善,君子待人以禮,君子處事存忠。

誰不喜歡與忠信之人相處呢?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行孝,父母給予親;

行悌,兄弟給予和;

守信,朋友給予近;

守忠,領導給予任。

若能篤信篤行聖賢教誨,人生必得如意。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


一般人都不喜歡動腦子,看這個太費腦了。其實我覺得你看這個和社會其他人格格不入我覺得是不正常的,因為在生活中,我們很少談論這些書(反正我認識的人中就沒幾個看書的),所以看什麼書和你與什麼樣的人打交道無關。重點是你喜歡就好了,世界上不是每一個都適合和其他人混在一起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的價值的,不過你還年輕,晚點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是要在社會中才能實現的也沒關係,學好知識積累多了就怎樣都行了。


前面有一個答主說的挺好:「從題主讀的這兩本書來看,遠不至於和同齡人格格不入,可以放心大膽的生活」

我古代文學研究生,剛滿23,經常看一些影印的原版話本,小說,戲曲,甚至會出現字都不認識的情況,但是學習國學的人,會有散發一種氣質,不是那種人們慣性思維覺得的刻板老先生,而是一種類似於信仰的感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境界越高,越與凡人無異,大隱隱於市,就是這個道理。心著漢服,氣質生髮。

格格不入也是不會的,學國學的人如果聰明一點,可以很好的融入現代生活,把國學和文學結合起來,很多地方會需要這種才華的,比如周杰倫的《青花瓷》《煙花易冷》之類的,同時撩妹也是輕輕鬆鬆。

如果是內心純良,天性耿實的,做好自己的愛好,管別人幹什麼呢。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心存善念,跟著自己的愛好走就行了,別的東西不用計較,你要知道,喜歡國學的,肯定不是你一個人。


你把它當做手藝,或者知識,必然會格格不入---因為不符合流行的「成功學」範疇。

可是你如果把它當做畢生的愛好,那麼同道甚多。

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要有「青山每獨往,勝事空自知」的覺悟。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你為往聖繼絕學,那就是難得,共勉。


不請自來了啊,樓主的這個問題讓我感覺完全沒有必要說嗎?嗯,在下今年18歲,然後也一直在看古文啊,孤立對待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兒,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反主流的呀。至於為什麼國學現在那麼冷門,我只是想說這麼幾點,一,大家都知道有那麼多書,但是都不想深入的去讀,二,這些東西總會有人讀的,反正我們身為中華後人,為什麼要學那些已知東西呢?學一些自己還未知的東西吧。所以現在科學,西方醫學,那麼受人歡迎。


格格不入,與國學無關,跟個人性格有關。

與同齡人志趣不同,根本上並不影響你們的關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要以從俗的興趣來求友誼。

國學一詞,其實並不合適,不如就叫傳統文化。

這個裡頭,精華與糟粕具存,需要有仔細的鑒別。不去深入地研究,很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最後,題主可以多選些好書,選些好的版本。可以參考張之洞的書目答問,還有梁啟超、黃侃等推薦的必讀書。


我挺羨慕學了很多古文書的,感覺特別有文人氣質。先不說了,沒有哪個耐心去學的我先哭一會再來回答你的問題。


無論這個操蛋的世界怎麼變,但是道理永遠不會變


你很想入嗎?不想的話就不入。不需要擔心,格格不入太正常了,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靈魂啊


你看的這兩本書,其內容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了,人家學了,沒看書而已。

身在中國,國學不需要刻意去學,在生活中多動腦筋慢慢品就是了。


多背點可以用到名言,可以增加你形象光環。

一是論語、對知識分子管用

二是墨子,重點是修身篇,對勞苦大眾有用

三是東坡詞,看清人情世故,生活里可以用,也可以搞對象用

四是法家的,不過比較深奧較真,做管理可以用

如果家裡條件好,可以看看莊子,養生之中有人生和管理的大道理

另外,經史子集都要看一些,這些中間都有聯繫,記住一定要看戰國策和呂氏春秋,這個是闡述經史之間邏輯的。三言二拍也可以看看,其中對以上的批評總結很多,而且對於現實生活很實用,社會只是科技在變,其實從宋開始已經很接近現代社會了。


推薦閱讀:

莊子是不是一個愛造謠的人呢?
孔子有沒有佩劍?
最打動你的一首悼亡詩是?
如何評價當前社會「國學熱」現象?
道家和儒家的異同?

TAG:國學 | 道德經書籍 | 國學大師 | 修身養性 | 國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