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不經濟與邊際收益遞減有什麼區別?

除了短期與長期生產的區別,請問還有什麼不一樣的呢?可不可具體的說明一下,謝謝。


謝邀 @廣澤

剛考完Inter Micro的鹹魚看到會的問題,閑著勉強一答。

誠如已有的回答/評論,先放結論。簡短地說,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ale)和邊際收益遞減(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ion)確實是兩個針對『生產要素的範圍』而言不一樣的概念。而題主長期/短期的區別也由此而來。

首先明確一個最基本的概念,當我們在討論 production 的時候,認為firm production quantity(公司生產的數量)是一個由多個生產要素所決定的函數。

比如,考慮capital(資本)和labour(勞動力)作為僅有的兩個生產要素時,
函數可以寫為 q=F(K,L)

所謂short run(短期)long run(長期),區分的界限在於,我們認為短期內總有一些生產要素是沒辦法改變的(比如,生產的機器在短時間內只有4台,投資資本只有10萬,等等),而長期在時間跨度上足夠久,所有生產因素都可以發生改變(比如,機器重新再買,資本增加投資,等等)。

依舊回到原來的設定,對於 q=F(K,L)
我們可以假設在短期內只有labour(勞動力)可變而capital(資本)不可變,
而長期兩者都可以作出調整。則,相對應的,
Short run: q=F(L)
Long run: q=F(K,L)

對於邊際效應(marginal product)而言,指的是,每增加一個單位的某一個生產要素,所增加的production quantity.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裡我們固定了剩餘的其他生產要素的數量,而只改變某一個生產要素。(比如控制capital在5個單位,研究labour從5個單位變到6個單位的過程中,production quantity變化了多少。)

比如,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ur = MP_L=partial q/partial L=partial F(K,L) /partial L
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 = MP_K=partial q/partial K=partial F(K,L) /partial K

如果邊際收益遞減,則MPL隨著L的增加而減少,MPK隨著K的增加而減少,反之亦然。

Mathematically, dMP_L/dL=partial^2q/partial L^2<0 , dMP_K/dK=partial^2q/partial K^2<0

而規模經濟/不經濟,指的是,當我們同時用一個相同的比例改變所有生產要素時,生產規模相對應的所發生的改變。在這裡,我們給所有的生產要素,同時進行等比例的縮放。(比如研究同時把capital從5個單位變到10個單位,labour從4個單位變到8個單位時,production quantity是否也是翻了一倍。)

如果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ale),則production quantity實際增加的比例並沒有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多。

Mathematically, F(tK,tL)<tF(K,L)=tq

可見,兩者根本區別在於,改變的生產要素的範圍不同。Marginal product只改變了某一個生產要素,而Returns to scale同時等比例改變了所有生產要素。

之所以會有長短期情境下使用不同概念的想法,是因為我們一般默認短期內只有labour可變,那麼顯然邊際效益就能解釋很多問題(有邊際收益遞減的時候,就有規模不經濟。)而在長期的時候,因為所有的生產要素都可變,所以邊際收益和規模收益不再能夠相提並論。

可以給一個最簡單的,滿足邊際收益遞減,但不滿足規模不經濟的production function供參考。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q=F(K,L)=K^alpha L^{1-alpha}, 0<alpha<1

就醬。留學狗難免夾帶英文表達不清,如有不妥歡迎指正。也歡迎討論啦(*/ω\*)

我繼續等我的Inter Micro出分了!_(:зゝ∠)_ 筆芯!


簡單說,這完全是兩個概念。

邊際報酬遞減是針對一個要素,每增加一單位該要素投入量所導致增加的產出量隨要素量的增加遞減。

規模報酬遞減是指按k倍增加所有要素,產出的增加小於k倍


先放定義

規模不經濟:隨著企業生產規模擴大,而邊際效益卻漸漸下降,甚至跌破零、成為負值。

邊際收益遞減:指在短期生產過程中,在其他條件不變(如技術水平不變)的前提下,增加某種生產要素的投入,當該生產要素投入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後,增加一單位該要素所帶來的效益增加量是遞減的

二者是有共同點的。但是,邊際效益遞減規律是一個微觀概念,而規模不經濟理論是一個宏觀概念,前者為後者的做了支撐。

其次,可以看到兩個理論的前提假設不同,邊際收益遞減強調短期時間內其他條件不變,這就是微觀經濟學的特點,提出很多限定而去研究單一變數而得出結論。

而對於一個企業的規模不經濟,其原因頗多,變數也十分的多,可能是技術因素,市場供求等。

題外話: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在許多其他學說中都有應用,比如需求曲線向左下方彎曲就是因為需求的邊際效應遞減


我覺得你說得對,就是長期和短期的區別。

都是講生產要素投入與產出的關係。把產出量化成與要素投入有關。

短期,假定其他生產要素以及生產要素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產出的變化情況,有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產出表示成隨要素投入量的變化率。

長期,假定某幾種生產要素都可變的情況下,且同比例變動的條件下,產出的變化情況,有規模不經濟。然後當幾種要素投入量同比例增加時K倍,產出卻沒有增加少於K倍,就是規模不經濟。

規模不經濟與邊際收益遞減是有聯繫的。其實你可以把某幾種要素綜合在一起考慮,假定這幾種要素是捆綁的!(強行對比 )那麼就當他們是一種要素。那麼就對應了短期的收益遞減,和長期的不經濟。這個假設下,短期收益遞減規律對應要素投入和產出斜率小於1的地方,就可以理解為對應長期的規模不經濟。


原理相通,但對象不同。

邊際收益遞減是針對某單一要素的追加投入而言的,規模收加益遞減針對的是所有要素的追加投入,是一種綜合結果。


為什麼大家都在針對一個要素和幾個要素的分別?

難道不是這樣理解:規模不經濟正是由於邊際收益遞減導致的。

大家所說的生產要素的分別,是由於按照長期和短期來界定而導致的。

但是,無論是按照長期和短期來分,一樣有規模經濟期和規模不經濟期,他們的分別就正正是在於邊際收益的遞增還是遞減。

所以,對於問題,我的答案是:規模不經濟是由於邊際收益遞減時導致的。規模不經濟開始發生的點是邊際成本與平均總成本相等的時候。而順帶一說,邊際收益不一定是遞減的,邊際收益是有遞增的時候的,而遞增的時候,是造就規模經濟的原因之一。


推薦閱讀:

什麼信息可以讓比特幣下跌?
如何評價「得到」APP中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
現在的社會輿論是逐漸從 「仇富」 轉變為 「仇貧」嗎?如果是,為什麼?
中國經濟【發達地區】有沒有必要補助【欠發達地區】?
應如何解釋西方經濟學中「人的消費需要 (needs/wants) 無限大」這一概念?

TAG:經濟學人TheEconomist | 經濟學 | 宏觀經濟學 | 微觀經濟學 | 經濟學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