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理解道德經中的: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亦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十亦有三?


終於有人來問我這個問題了,那麼多人看了,贊了這個答案:

《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廣受推崇? - in nek 的回答

但真的因為這個答案去看原文的人看起來不多啊。「出生入死」這一段,其實相當不好理解,我很奇怪這麼久,就沒有人對它的意思提出疑問的。

我在上面的答案中沒有解釋這一段,是因為這個部分涉及真的所謂的「帝王術」,這部分才是真的談「德經」的。只是這玩意兒我個人沒有什麼興趣,對我做架構設計一點幫助沒有,所以我也懶得去深究。

很多人對「帝王術」的理解非常簡單粗淺,充滿那種「農婦認為皇帝用金鋤頭」的幻想,以為搞搞平衡,弄弄小陰謀就叫帝王術了。這些人可能連10個人都沒有管過,沒有為這些人負責過,你總想像,一個人,有帝王這樣的權力,難道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嗎?不是可以把自己的情懷揮灑到每個人民群眾的碗里的嗎?

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一舉手,一投足,就影響治下幾百萬人的生死存亡,榮辱貴賤,你應該如何決定你應該做什麼?想像一下,你要為你身上的每個細胞,虱子,臭蟲的生命和前途負責。你如何起床,如何走路,如何吃喝,如何拉撒?

別說讓你管一百萬人了,給你一個100人的產品線,你都認不齊你手下的人,你怎麼知道你的財務更重要,還是你的銷售更重要,還是你的研發更重要?你的研發說銷售虛報戰功,你的銷售說你的研發拖延進度,你的秘書說你的財務中飽私囊,你採信誰的意見?

我一直說,《道德經》是做大事的策略,很多人不信。但你不做「大事」,你根本不用那麼多戰略,你作死也就死你一個,你飛升,也就升你一個,你根本感受不到《道德經》說的事情有多嚴肅。你和你媽吵個架,明天和好就夠了。你當將軍和手下吵個架,結果可能就是他的叛變,他手下對他權威的對抗,他的同事和他的競爭態勢的反轉,這種情況你才需要那麼小心翼翼啊。你跟你老媽吵架你還來問怎麼做到無為不爭,你也不嫌無聊。

所以,在解釋《道德經》的」德「之前,我們還是端正一下態度,《道德經》不是來讓你玩小聰明的,如果你要玩小聰明,隨便找本《我如何進哈佛》之類的書看。看《道德經》來解決這種問題,最多讓你學會耍嘴皮子,幫助不了你解決任何問題的。

現在看看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凶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字面意思很簡單,關鍵談這個幹什麼?

我們人,從生到死,能生的,30%,死掉的(不管什麼原因,什麼時候的),30%。雖然活著,但陷入險境,準備死掉的,30%。這個30%,就是個比喻,不是30%,40%也行,10%也罷。反正就是有一部分生,有一部分死。

現在的問題是:什麼人屬於那生的30%?誰的運氣那麼好?10個人,走入大森林,7個被猛獸咬死了,3個活下來。為什麼死的是那7個,這三個是怎麼活下來的?這個運氣屬於什麼人?

在一個系統中活下去,什麼人具有最長的氣,可以活得最久?

這就是這一段提出的問題,而它的答案是:不要讓自己陷入險地。

怎麼讓自己不要陷入險地呢?方法就是聚德。如果你所在的系統中,所有人都不希望你死,你就可以活的最久。所以,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剛出生的小孩,柔弱吧?怎麼他們比其他的大人更難死去呢?因為大人們不想他死。

請注意,這個比喻不是每個人都能看懂,你不要中二地認為:「小孩有什麼了不起?讓我碰到了,我一腳蹬死他」。要看懂《道德經》,一定要從「結果」上來。「結果」是小孩受到比大人更好的保護,不用自己動手,反而是生之徒。這就是「厚德」。推廣開去,不中二的,不處處要「比一下」,「試一把」的,要展現自己「權威」的,要刷一刷自己的「存在感」的,才會「嵌」到系統的本體中,不讓自己陷入「死地」,這才是厚德的。厚德之人,讓事情不發生,也讓自己的系統事情不發生,他的個人,他的系統,都不會進入「險地」,這個系統才是活得好的。

《道德經》用了很多篇幅來討論怎麼「積德」,但這些討論,很大程度上,僅僅是讓你找到方向,而不是有一定之規。因為一定之規,其他人就也可以用,大家都可以用,為什麼是你的德比別人厚?厚德是別人保護你,為什麼是別人保護你,而不是你保護別人?所以,積德沒有一定之規。道生之,德蓄之,勢成之。你積蓄的勢,既可以養之,也可以履之;既可以亭之,也可以毒之。並非是單向的,但就每件具體的事裡面,你都可以找到什麼的情況下讓勢養你,而不是履你。我看過一個知乎的回答中說的,乾貨得有水才能化開來吃,只吃乾貨只會噎死你。《道德經》(其實所有哲學都一樣)是乾貨,但沒有具體的經驗,你根本就用不了這種乾貨。所以,你知道要積德是一回事,在你那個具體的環境中如何積德,那時另一回事。而《道德經》更關注是是「聖人」如何積德。「聖人」積德的方法,也不見得就可以成為你積德的方法。上將軍可以執左契,不表示你偏將軍可以執左契,更不表示偏將軍執了左契就可以變成上將軍。

在這章後面,都是介紹如何積德的。這些部分,我不想解釋,如果你直接看也看不懂,我解釋你也搞不懂。這些策略本質上都是如何把自己化身到系統中,忘掉自己,看到系統本身運動的「道」,然後順著道走,讓自己和系統成為一體,不爭,無為,無名,悶悶,慈,儉,不為天下先,以無事取天下。這些基本都是化身天下的法門。

這些東西,經驗不夠,自信不夠是搞不懂的,跳不過去。我再說一次,學生先去學知識(特別是數學,也不是說要多高明的數學,大一任何一門基礎課就好,多少有點轉折的東西吧),不要想取巧,先學哲學不會讓你跑得更快。這個東西無法掙扎。我再舉一個現實的例子,我已經很多很多次看到我各個《道德經》的答案中,有人評論說:這個解讀雖然有些東西解釋得不是很好(或者不是很正確),但還是有可取之處。不但知乎上有這樣的評論,生活中我也看到很多這樣的評論。我每次看到這種評論都想笑。說到底,你根本就沒有什麼觀點,你也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但你怕輕易相信一個理論被人洗腦,就覺得要有點獨立精神。但你知道這樣的「獨立精神」就已經失道了嗎?我們都想Cool,都想好,都想牛,都想獨立,這些每個掙扎,都讓你失道,你賭氣說那我什麼都不幹,照樣讓你失道。你真的明白為什麼要「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嗎?你守不了弱,考慮問題不能落到你真正可以理解的問題上(並且不斷增加經驗),你的所有所謂獨立精神,都只是自我麻醉而已。至於拿這個東西去玩什麼辦公室政治的小聰明,有死而已。


從來沒在知乎解過《道德經》,剛才睡醒了翻翻知乎,看到這個問題,結果精神了,索性答一發。這個問題這樣問,本身並不妥當,因為《道德經》跟《論語》不一樣,它是一篇完整的文章(頂多能分成《道經》《德經》兩篇文章),並不是「老子語錄大全」。從一篇文章中間,單獨掏出一句話,拋開上下文問「怎麼理解」,說實話這樣真的沒法理解。所以,我就說說這段文字本身什麼意思,真正的理解還是要放到全文當中去看。

這段文字完整的是這樣:(馬王堆帛書版本,都一回事,不必糾結)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避犀虎,入軍不被兵革。犀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前面說了,如果脫離全文背景,這段話很難理解。後世甚至根據這段話進行養生、修仙,以期達到「陵行不避犀虎」的神奇狀態。要理解這段話,還是要結合背景,至少你要知道:《道德經》不是一篇物理學文章,更不是養生文章,他是一篇純粹的政治管理文章。老子本人是周朝的史官,他寫下這篇文章,是要教導「聖人」如何治國的。尤其是這段文字所在的《德經》部分,可以說是實操性地教人治國。知道這個背景,我們才能去理解這段文字,而不進入扯淡領域。

出生入死。

這句話是告訴統治者,要記住自己也是人,是血肉之軀,從娘胎里來,到墳墓里去。不要以為自己是開了掛的無敵主角。自稱天子忽悠一下老百姓也就罷了,但不要說多了把自己都騙了,要記住自己也會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

十個人裡面,有三個長生,三個藥丸,還有三個本來好好、卻正在作死。他們怎麼作死呢?就是太想長生了,對自己豐厚奉養,這就是作死。

這段話的根本意思是,生死不是你想怎麼樣、你努力養生就能決定的。對於統治者來說,恰恰相反,你越是豐厚奉養,就越是「動皆之死地」。這背後是《道德經》貫穿始終的思維方式:你處於一個系統中,這個系統有它自身的運轉規律(也就是「道」)。這個系統的運轉結果,不是完全不能改變,但是必須按照它的規律去改變。如果你的行為違背了它的規律(也就是「失道」),那你就不可能達到目的,甚至有可能造成反作用。在這裡老子就是說,統治者啊,我知道你想長生,但長生的方法並不是「生生」(有些版本此處是「生生之厚」,意思更直接),這反而是作死的方法。

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避犀虎,入軍不被兵革。犀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真正能長生的人,在山谷里穿行,都不用躲避犀牛和老虎,上戰場打仗,都不用帶盔甲和兵器。犀牛頂不著他,老虎撓不著他,敵人砍不著他,為啥呢?因為他不作死。

這裡所說的「作死」,就是指前面的「生生之厚」。老子對統治者說:真正能長生的人,用不著像你們那樣嬌生慣養。消耗大量的資源以求長生,反而是在作死。如果你不作死,就算在犀牛、老虎、戰場中穿行,也傷不著你。(是否聯想到太祖在百萬紅衛兵中穿行……)

怎麼才能不作死呢?這就是後文要講的了,這段就到這裡結束了。前面說了,《道德經》是一篇完整文章。這段文字如果單獨拿出來,就這麼點意思。後面老子具體講了如何治國而不作死。結合起來看,意思就是說:你死不死,取決於這個系統(「眾人之所欲」)要不要你死,而不取決於你自己如何養生。如果系統要你死,你怎麼養生都沒用,你渺小到可笑。如果系統不要你死,你想死都死不了,犀牛和老虎都弄不死你。所以作為統治者,你過分地「生生之厚」,不但不能長生,反而會使自己走向一個「系統要你死」的位置上(也就是「失德」了,這個系統不需要你了)。

簡單來說就是這樣,後面老子就開始講如何走向「系統不要你死」的狀態(如何「積德」)。老子怕大家聽不懂,所以把一個道理翻來覆去,從各種角度去講解,還舉了各種例子。什麼赤子之心啊,上善若水啊,和光同塵啊,治大國如烹小鮮啊,都是緊接著這段文字所說的。

最後我再多句嘴。理解《道德經》,要記住兩個關鍵點:

1、《道德經》本來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表達一套完整的思想。不要從中間單獨掏出一句話,試圖去理解意思。比如我這篇答案里有句話:「犀牛和老虎都弄不死你」。假如你不看這篇答案,而單獨看到這麼一句話,你說這是什麼意思呢?能看出這句話在文中所表達的意思嗎?

2、《道德經》本來是一篇政治文章,是教人治國的管理哲學,不是寫給普通人的心靈雞湯。它的理論基礎,是針對社會組織的,甚至是針對周朝的社會組織的,並不能直接用於個人生活,所以不要隨便用它去指導人生。有些人不好好工作還自稱是「無為」,這真的很中二。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避犀虎,入軍不被兵革。犀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解釋:進入市場的人早晚有一天要離開。入市者中,即便不故意謀求而能賺錢的人佔三成。因不可避免的厄運而必然虧損的人佔三成。本來可以賺錢,卻因為主動管理,最終把自己搞虧的,又佔三成。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把賺錢看得太重了,太急迫了。

懂得養生的人即便涉入看似危險的環境,也不會遭受傷害。因其本質上未踏入死地。懂交易的人即便經歷波譎雲詭的行情反覆,也不會爆倉。因其本質上不承擔破產風險。


這意思是啊,死亡是高概率事件,要小心!死起來很容易的。

老子那時候是亂世的開始。亂世裡頭,戰爭,疾病,劫匪,飢餓,死掉太多人了。

亂世的死法,可以參考 柏楊的中國人史綱,傷寒論序言,一個大家族死掉一半以上挺常見的...

按照老子的演算法,30%的能活到最後,差不多。

幾千年來,人類進化了,現在已經能做到人口不會大規模死亡了。


這段不難理解,參考馬王堆道德經甲本,會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表述不一樣了。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避矢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枘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類似問題很多。不知道這讓多少朝多少代研究傳統版本的學者情何以堪呢。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也。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避兕(sì)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獨孤逸風直譯:落地為生,入土為死。活下來的十里有三成,死掉的十里有三成,而大眾努力的求生,跑到死亡之地的十里有三成。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努力的求生啊。聽說善於獲得生的人,在山陵穿行不躲開角獸和老虎,進入亂軍不備著兵器和盔甲;角獸沒法用角頂,老虎沒法用爪抓,兵器沒法用刃砍。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那裡不是死亡之地。

————以下內容引自本人答案————

老子說的善攝生者無死地,陸行不避猛獸,入軍不避甲兵是什麼意思?是在宣揚無為而治的養生之術嗎? - 知乎

無為而治。

現在多強調無為卻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那個「治」。

要通過有猛獸出沒的地方,要參與兵甲格鬥。猛獸沒有地方施用他的尖牙利爪,兵器也沒有機會傷害到他的身體,是因為不給他們這樣的機會,沒到該死的地方。

換成現在流行的話就是
no zuo no die,why you try.

或者說是,不打無把握之仗。

他敢去,就說明有把握不死在哪裡。

看起來無驚無險,好像猛獸也不傷人,兵器也不割傷自己。這是因為聖人有智慧,不胡作非為,不作死。

孫子說,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這就是高手和低手的區別了。

對於善於養生的人來說,不是猛獸不吃人,也不是兵器不傷人,而是他們沒有機會傷害自己。

為什麼有人吃補藥吃死了,有人折騰身體病死了,有人酒後駕駛車禍死了,而還有很多人平平安安活到老,是因為他們不瞎折騰,不作死就不會死在作死的項目上。

回答完畢。


好多人的回答沒答到點上,離題萬里。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理解中國古代哲學的根基。矛盾或陰陽是宇宙萬物存在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理解了這一點,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何為出?何為入?何為生?何為死?出與入有何關係?生與死有何分別?所謂出,即由內而外顯現出來。也叫自出。因為是自然的。故曰生。同樣,比如何為強?《道德經》曰:自勝者強。所謂強,一定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而非相反。

故,出:顯現或表現出來便是生。

入呢?即由外而內隱藏起來。其外在表現即死。

另外,十有三,是指十三。有是「又」的通假字。

要出或要入,一定得有門吧。這門,在這兒有十三個,俗稱十三竅。

十三竅,人體部位名。即上七竅(眼、耳、鼻孔各二,口)及前後陰二竅,再加心竅(舌)、津竅(廉泉、玉英穴)、汗竅(毛孔)、精竅(莖)四竅,共十三竅。

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

上面說過,顯現於外的叫生。那生生呢?就是一直不斷地顯現於外,表現為形體的不斷壯大。形體的不斷向外顯現,會出現外盛內虛,或叫上盛下虛這在《易經》為損卦。即損下益上。而下(或內)為根,為本。上(或外)為葉,為末。

一直損下益上,或損內益外的結果是:物極必反。即開始損上益下,或叫損外益內,或損末益本。故一直損的結果就是益。外在表現:即生損,死益。或叫入死地。

死:由外而內即為死(外即我們所看的見的,故死,也即外死)。也即我們所理解的死。

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避犀虎,入軍不被兵革。犀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何為執生?執:會意。繁體字從幸從丸。「幸」意為「被外力控制住」,「丸」,或作「瓜」,球形物。「幸」與「丸」聯合起來表示「球被控制住,不再滾動」。故執生,即把生之機或門給把好,顯現或表現於外,就是沒有生機。也就沒有死地。

即「十三竅給關上,不耗散於外」。那人不就「死」了嗎?詭異的就在這兒。故莊子曰:聖人呼吸以踵。也即內呼吸。踵:即形。呼吸以踵:即益。損形益神。故形損而神益。當你神氣足時,犀牛老虎等也會避之鋒芒。

故曰:初生牛犢不怕虎。為什麼?因為它氣足。

當然上面說的把「把十三竅都給關上,不耗散於外」是誇張的說法,但意思是明確的,即神耗散於外的要少於得到的。如何才能做到?

答曰:虛心實腹。心,在伏羲八卦中,即天,也即神。用現在的話說,即意識或思維。故虛心的關鍵,是少思。思傷心(或神)。實腹的本質,就是以形養神。

當然聖人的目的是無死地。無死地,故能全生。


一句話:別作死!


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

修道最重要的經典,還是要從修道入手解讀。這段話說月相的變化,寓陰陽消長之理,是「道法自然」的實例之一。

《紫清指玄集》03章 性命日月論

性命之在人,如日月之在天也。日與月合則常明,性與命合則長生。命者因形而有,性則寓乎有形之後。五臟之神為命,七情之所系也,莫不有害吾之公道。稟受於天為性,公道之所系焉。故性與天同道,命與人同欲。命合於性,則交感而成丹,丹化為神則不死。日者,擅乾德之光以著乎外;月體坤而用乾,承乎陽爾。晦朔相合,日就月魄,月承日魂,陰陽交育而神明生。

故老子謂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每月月三,日出而明生,生至於十五日也;每月月十六,日入而明死,死至於二十八日也。日月於卦為坎離。坎卦外陰而內陽,乾之用九歸乎中;離卦外陽而內陰,坤之用六歸乎中。乾坤之二用,既歸於坎離,故坎離二卦,得以代行乾坤之道。一月之內,變見六卦,垂象於天。三日一陽生於下而震卦出,八日二陽生於下而兌卦出,十五日三陽全而乾始出,此蓋乾索於坤而陽道進也;十六日一陰生於下而巽卦出,二十三日二陰生於下而艮卦出,三十日三陰全而坤始出,此蓋坤索於乾而陰道進也。天地以坎離運行陰陽之道,周而復易,故魏伯陽謂日月為易,陸德明亦取此義,訓詁「周易」之字。

余竊謂在天為明,明者日月之橫合;在世為易,易者日月之縱合;在人為丹,丹者日月之重合。人之日月系乎心腎,心腎氣交,水火升降,運轉無窮,始見吾身與天地等,同司造化,而不入於造化矣。

魏伯陽在《參同契》中將之細化為月體納甲,正好與京房六爻納甲相吻合。所謂「 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於是仲尼贊鴻蒙,乾坤德洞虛,稽古當元皇,關睢建始初,冠婚炁相紐,元年乃芽滋。聖人不虛生,上觀顯天符。天符有進退,屈伸以應時。故易統天心,復卦建始萌,長子繼父體,因母立兆基。消息應中律,升降據斗樞。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蟾蜍與兔魄,日月炁雙明,蟾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訖曲折低下降,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艮直於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朋。節盡相禪與,繼體復生龍,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七八數十五,九六亦相應,四者合三十,陽炁索滅藏。八卦布列曜,運移不失中,元精眇難睹,推度效符證。居則觀其象,準擬其形容,立表以為范,占候定吉凶,發號順時令,勿失爻動時。上察河文,下序地形流,中稽於人心,參合考三才。動則循卦節,靜則因彖辭乾坤用施行,天下然後治。


出生入死」:人類的出生及死亡的狀況.

生之徒,十有三」:正常出生,正常老死的佔全人口總數的三成。

死之徒,十有三」:有懷孕時就沒有成活或出生後過早病死的占人口總數的三成。

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出生後沒有學到保護自己的學問,動起來就死的占人口總數的三成。(「動」指出家門、出遠門、入社會、等等時機的動。)

%


要理解這句話,核心是「生」和「死」,什麼是「生」?我的理解是善終,「死」就是非善終,我相信老子應該也是這個意思。

但具體善終又是什麼個標準呢,老子沒有說,我姑妄說之

善終要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自然死亡,各種橫死的非正常死亡沒法稱之為善終;第二,至少六十歲。為什麼要六十以上呢,因為一甲子為六十,活過六十方稱之為圓滿,古代算命關於好命的一個標準就是要壽命超過六十,否則別的再好也談不上。

當然除了善終,中國人的五福之一「考終」,就更是善之善者也了。

古代由於醫療水平低下、災荒、瘟疫、戰爭等等各種生存條件惡劣,真的能夠達到善終標準的可能也就是30%,現在相信超過90%,哪怕根本不懂或者不管什麼「善攝生」的問題。

這句話里「人之生動之於死地」,通俗的講就是「作死」啦。但是歐美各種極限運動對生命的挑戰,要說不就是作死嗎,不知道老子是否反對這種。不過根據《聯合國人權宣言》里關於教育的目的是「發展個性以及對基本自由的尊重」,要說這種「作死」可是對個性和自由的極致追求了。

這段話後面提到的「兕虎」「甲兵」,也似乎離現實越來越遙遠,「兕」更是根本絕了種。

作為《道德經》的一個鐵杆粉絲,也有點懷疑: 這段話是不是真的已經過時了?


可以理解為:有三分之一的人類朝氣蓬勃地在發育,有三分之一的人類行將就木,還有三分之一的人類在混吃等死。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太看重「活著」了。所以聽說善於活著的人,走路不會遇到犀牛和老虎,當兵不會上前線,老虎抓他卻無從入手(有人想害他卻找不到從哪裡下手),為什麼啊?因為他沒毛病!

其實這段話不難理解,很多章之前說了啊「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錯了,整成金庸的《九陰真經》了。還是一句話啦,矛盾對立統一。


買本書就行了。看了,方知人生之道。估計古往今來的大人物,沒有不看的。但一般人卻對此書嗤之以鼻。正迎合了先賢老子的那句話:不笑不足以為道。


推薦閱讀:

怎麼解釋《道德經》中「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人,如何才能讓自己的每一個決定不偏不倚不循私心。怎樣才能評判一個選擇是對是錯是不是遵循天道仁心。?
得道會怎麼樣?
為什麼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不是人法道,地法道,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某些部分所說的是不是已然過時?

TAG:道德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