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著名科學實驗是普通人可以在家裡就可以完成的?
有些實驗要用到這種對撞機啊那種加速器啊,有些實驗只需要簡單的東西和操作比如光衍射實驗。還有什麼是普通人可以重複的著名實驗呢?
來晚了,我來答一個真正新鮮的。它不是力熱聲光電,不是概率統計,而是一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實驗。
雲室觀察宇宙射線——來自宇宙的亞原子粒子
(引用來源:kestin,我們學校一位熱衷於物理科普的實驗老師的網站)
我將以youtube視頻截圖+文字說明的方式闡述這個實驗。實驗材料很好買,詳見評論區我的回復!
!實驗中將使用乾冰,請務必使用手套,注意安全!
!如選擇使用異丙醇,請注意通風(酒精可以替代,見下文)!
本人尚未嘗試,倘若無效,原因可能多種多樣,概不負責^ ^!
(封面圖為示意圖,非實際效果)
實驗材料:帶蓋玻璃瓶,海綿,酒精(95%濃度或以上),手電筒,記號筆,乾冰。
原文為「異丙醇(91%濃度或以上)」,是因為在美國異丙醇比酒精又便宜又好買。不清楚在中國哪個更好買,二者都是醫用消毒用品。
!操作乾冰,請務必使用手套,注意安全!
!如使用異丙醇,請注意通風!
首先,我們把海綿卡入瓶底,倒入酒精。勿過多,尤其避免倒置之後會流淌或滴下。
!如選擇異丙醇,請注意通風!
接著,用記號筆將瓶蓋塗黑,避免反光。截圖是還沒塗完,不是故意留下一塊。
蓋上瓶蓋。將乾冰堆成一堆,倒置瓶於其上。靜置。
!注意安全,操作乾冰請務必戴手套!
等待幾分鐘,瓶口處冷卻成霜。
關燈,以手電筒照瓶,觀察。
實際效果:此為微距拍攝,肉眼所見當理性期待。
每一根線條,都是一個宇宙射線的粒子穿過而成。
雲霧室原理:酒精蒸汽離開海綿下降之後,靠近底部乾冰形成過飽和蒸氣。過飽和蒸汽是不穩定的,微小擾動將使得其附近液化產生雲霧(液滴)。當宇宙射線粒子穿過之時,其軌道周圍出現雲霧。
谷歌搜索「how to make a cloud chamber」或「cloud chamber at home」等關鍵詞有許多這樣的文章和視頻。
用兩張卡就能做的光的干涉(衍射):把兩張卡(例如銀行卡)的邊緣緊密貼在一起,透過狹縫單眼觀察某個光源(我看的是路燈,距離10多米),調整好狹縫的大小,可以看到一系列的條紋。我看到的每一條條紋都有多種顏色,挺漂亮的。要求:光源的線度(記為d)要比光源到狹縫的距離(記為s)小的多,比如如果d是10cm,s大於5m可能比較合適。光源的背景盡量偏黑暗(防止其它光干擾)。用兩支能夠緊密貼合的筆也行,總之要製造出狹縫。
如果你想做一個正式的實驗(教材里那種),但沒有專業的設備,在家應該也可以做成功,但在做實驗之前最好弄明白其原理(你就能分析失敗的原因,從而改進裝置)。可以利用一個小的激光筆(大概十多塊),自己製造出狹縫,在黑暗的房間里做。然後做一些測量,就能計算出光的波長。具體方法及其物理機制可參考哈里德《物理學基礎》。
註:衍射是干涉現象中的一種,參考評論區鏈接。哈哈,為什麼沒有人想起萊頓瓶!早期的電學實驗,很多不僅在當時非常著名,而且簡單易做!
1.萊頓瓶
萊頓瓶是最早的用來儲存電的儀器,得名於Pieter van Musschenbroek(穆欣布羅克)在荷蘭的萊頓完成的實驗
約1745年,電實驗變得很普及,甚至在荷蘭和德國出現了做電實驗的公開表演。許多人為了他們個人的娛樂也做電的實驗。玻美拉尼亞地方的卡明大教堂的副主教馮·克萊斯特就是其中的一位。
當時他試圖以傳導的方式使瓶子帶電。他當時用一隻手拿著裝有一枚鐵釘的小玻璃瓶,並以它跟起電機的導體接觸使鐵釘帶電時,他觀察到鐵釘有很強的電。
以至於他用另一隻手接觸它時覺得自己的肩膀和手臂受到了一下猛擊。
1746年,荷蘭萊頓的物理學家穆欣布羅克重複了他的這個實驗
圖片中的這位,是穆欣布羅克的朋友
(圖片 Leyden jar - Wikipedia)
他的一個朋友一手拿著玻璃瓶,同時以另一隻手把跟水相連的鐵絲移到原導體上。他對於在手臂上和胸口受到的突然一擊感到震驚。
這樣就發現了現在所說的「萊頓瓶」穆欣布羅克重做了這個實驗,之後,他寫信告訴勒奧默「即使是為了法蘭西王國,我也不願再受一次電擊」
萊頓瓶的發明,使電獲得了更大的名聲。在歐洲,幾乎每個國家都有一大批人以進行有關電的實驗和表演這些實驗以獲得生計。(以上文字摘自《物理學史》 )
在當時,電學的演示實驗成了一種時髦的娛樂形式。
前人的足跡-萊頓瓶
人們用萊頓瓶的火花放電殺死老鼠、點燃火藥和酒精。
1746年,英國學者斯賓士(Spence)到北美的波士頓講學,並進行電學表演。摩擦起電引起紙屑滿天飛舞,萊頓瓶放電當場擊死老母雞等新奇的表演引起了滿堂喝采。這些電學示範中規模最大的應屬1748年,法國人諾萊特(Nollet,1700~1770)在巴黎聖母院外面表演給在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皇室成員看的700人表演。
諾萊特(Nollet,1700~1770) 在巴黎聖母院外面表演給在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皇室成員看。他把電存在萊頓瓶裡,然後,讓七百位修道士手拉手排成一行。
諾萊特讓排頭用手握住萊頓瓶,讓排尾用手握住萊頓瓶的引線,接觸的一瞬間,這七百個修道士因受電擊幾乎同時跳起來,在場的人無不目瞪口呆!
《瘋狂實驗史》上還記載了另一個有趣的故事:
《電流下的宦官》
巴黎城中盛行用這一裝置來給一列人通電。比如在電擊之下,20個人同時躍起——社會權貴以此為樂,甚至國王對這種展現電流奇蹟的表演也聽之任之。
學者約瑟夫·艾尼昂·西戈·德拉豐(Joseph Aigan Sigaud de la Fond)在一座巴黎校園裡給60人通電,結果一再顯示,電震只達到了第6個人。人們推測,站在那裡的年輕人「並不具備男性特徵所要求的一切「,傳言說,」因為喪失了這種天性,想要通電,是不可能的「西戈·德拉豐覺得這種說法很荒謬,但是當受到邀請在國王的宮廷進行表演是,他也沒有推辭,被試者是國王的3個閹人樂師,」他們的狀況毋庸置疑「。西戈·德拉豐是對的,國王的宦官們並沒有干擾鏈條中的電流,與之相反的是,他們看上去對於電擊的反應更加敏感。電流沒能通過鏈條中的所有人傳播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性功能」,而是在於人們所在的地面的導電性,比如在潮濕的情況下,一部分電流通過人腿傳向地面,從而無法傳遞到人鏈的下一個環節。
想不想體驗一下來電的感覺?
來,科學課老師來帶你體驗一把吧,只需要簡單的材料,就可以做一個迷你的萊頓瓶
製作方法
需要的材料:兩個塑料杯、鋁箔紙、膠帶和剪刀、氣球或者是pvc管
首先,在兩個塑料杯的外壁上分別貼上一層鋁箔紙。
注意內層的鋁箔紙貼的比較高,外層的鋁箔紙貼得的比較低
接下來,把兩個杯子疊放起來,再剪一小條鋁箔紙,夾在兩個杯子的中間
然後,摩擦氣球產生電荷(視頻里用的是pvc管,不過我使用氣球仍然有效)
用摩擦過的氣球接近小鋁箔片(接近,但不要碰到)。
感應出的電會被送入到萊頓瓶中,
你甚至能聽到輕微的,因為鋁箔變形發出的」刺啦~刺啦「的聲音
重複幾次之後,瓶中就有一定的電量了。
這時候,用一隻手拿住塑料杯的外壁,也就是金屬的部分,另一隻手去觸摸小鋁箔片
就要感受到一次微小的電擊了,你緊張不?[捂臉]
其實也不大啦,就有如冬天接觸門把手時被電電擊的感覺一樣。
再說一個比較刺激的,用你的舌頭去試著碰一下鋁箔片!
我相信你的[捂臉]
其實也沒多大啦!
不過如果充電的次數很多,比如三五十次,最後被啪的感覺還是很酸爽的,別問我怎麼知道[捂臉]
好了好了,正經一下。還可以用導線的一頭連上塑料杯的外壁金屬的部分,另一頭輕觸小鋁箔片,你能看到電火花,並且聽到啪啪的響聲。
(圖片來源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ogCGA5zB-Q)
搜索一下自己大腦中的內存,又想起來了幾個好做而又有名的。
2.伏打電堆(伏特電池)
與上面的萊頓瓶相比,這個實驗的歷史還原度更高。做出來的東西和最初的伏打電堆相比,幾乎一樣
伏打電堆(Voltaic pile),是最早出現的化學電池,是在1800年由義大利物理學家亞歷山大·伏打伯爵發明。
伏打電堆由很多個單元堆積而成,每一單元有鋅板與銅板各一,其中夾著浸有鹽水的布或紙板。伏打電堆每個單元可以產生0.76V的開路電壓,擁有六個單元的伏打電堆其開路電壓大約是4.56V。
好了,這是我們做出的伏打電堆
而這個,是博物館裡的伏打電堆
和原來的伏打電堆比,是不是幾乎一樣
(伏打電堆照片來源File:Volta batteries.jpg)
需要的材料是:吸水性良好的紙板、鋁箔紙、9枚鍍銅的硬幣(5毛)、白醋
首先,要把硬幣在白醋中浸泡,將硬幣上的氧化物消除。
然後把紙板剪成和硬幣一樣大小的圓形,
這一步,你需要耐心,四年級小朋友也要剪半天呢,加油!
然後讓白醋充分的浸透紙板
將硬幣和鋁箔疊放在一起,疊放的順序是 硬幣-紙板-鋁箔
重複步驟,直到把9枚硬幣都疊放起來,然後用膠帶把疊好的電堆和導線連起來
用電壓表測,電壓大概是4v左右
還可以點亮一個二極體。
不過,這和鹽水的濃度及溫度,以及銅和鋅的含量都有關係,伏打電堆其實是很不穩定的。我自己做的時候,用電壓表測,電壓是1.1v左右,可以點亮二極體
(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IHfUJu3aKo)
3.作為非牛頓流體的玉米澱粉
非牛頓流體是指不滿足牛頓黏性實驗定律的流體,一般的情況下它可以像液體一樣正常的流動,但是如果你擠壓這種液體,這種液體會瞬間變硬,就像是固體一樣。
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非牛頓流體是潮水剛剛退去時,緊跟在浪潮後出現的流沙。
然而另一種非牛頓流體在廚房中就可以製作,那就是玉米澱粉溶液
做法也很簡單:把少量的水加入到玉米澱粉里,大概是1/4的玉米澱粉配1/2的水,然後用手攪拌混合。
攪拌後繼續加水和玉米澱粉,然後,你就可以感覺到了!
現在在手上它還是液體,這貨現在還是軟軟的,軟的得能流下來
用力擠壓它,亮點來了!它會變硬,然後鬆手就又變軟了
(圖片來源Cornstarch Monsters - Science Fair Experiment - The Lab)
此外,還有各種各樣魔性的玩法
比如在裝滿玉米澱粉的容器中「水上漫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wxnID2q4A)
比如倒在喇叭上。
來一張充滿魔性的圖
(視頻請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zoTKXXNQIU)
大概是因為它被美國人民玩的很high,還登上了《生活大爆炸》第二季的第3集
音樂很適合:)
(右鍵新窗口打開圖片。。把後綴換為 gif )
玉米澱粉雖然神奇,但是直到2012年,科學家才發現了它改變自己屬性的的秘密,相關結果還發表在了2012年7月份的Nature上。
下面是bbc對這項發現的報導
Corn flour mixture『s strange properties explored - BBC News
由Scott Waitukaitis 和 Heinrich Jaege完成的工作研究了鋁棒擊中玉米澱粉溶液時,玉米澱粉溶液的變化過程。他們使用了高速度攝像機來拍攝擊中瞬間的情況,還用感測器來測量了容器內部的壓力分布,通過對一些「標誌顆粒」來拍攝X光片,他們還獲得了碗中發生的過程,最終獲得了屬性發生改變的原因。 在撞擊時,撞擊區的邊緣的粒子樣的物質會擠在一起,造成了壓縮一般的結果。而且,壓縮的流體在被推動時會帶動周圍的液體流動,最後就是壓縮部分不斷地向下沉。簡單的說,就像是你用一把鏟子迅速的推動地上的積雪一樣,雪會迅速的被擠在一起,然後鏟子就會很難再前進了。
Nature 上的文章地址如下: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87/n7406/full/nature11187.html
最後再補充一個,兩次日落之景
這個實驗很簡單。
在日落的時候,如果你先躺在地上,當太陽落下去的時候再站起來,就可以看到兩次日落。
這正好說明大地的形狀是弧形。所以當你站起來時,恰好移動了一點小的角度,可以再看一次日落。
(來源 physics eart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_W280R_Jt8 )
不過,這個實驗並不嚴謹,大地是弧形,並不能完全說明地球是圓的(或者說,是個球體)。
好了,就寫到這裡,歡迎各位嘗試了之後過來點贊『捂臉』
這題我要搶答!
作為一名博士狗,閑暇時間看看Science,Nature這種雜誌,算是一種既能提升逼格,又能給信仰充值的好方式。這一看就發現,其實上面有不少實驗真的就能夠在家裡動手完成。
比如說這一篇文章
一幫來自麻省理工,弗吉尼亞理工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觀察小貓喝水,發了一篇Science,不僅如此,這篇文章還上了Science的封面,讓人(比如我)艷羨不已。
這個實驗步驟很簡單。如果你是一名貓奴,你只需要在你家寶貝喝水的時候,用個相機把喝水的過程拍下來,就大功告成。不過如果沒有貓呢,也不是什麼大事。研究人員說,他們的數據來源,還有一部分來自網上的視頻……據研究人員說,他們這篇文章的實驗成本是,「零」。
相信這樣簡單的實驗你在家也能做。別看實驗本身並不高大上,這篇文章真的厲害之處,在於研究人員們利用了流體動力學知識,解釋了為什麼貓咪喝水不會搞得滿臉花。實際上,貓咪喝水依賴於它們舌頭的快速收縮,使得流體(比如說水或者牛奶)能夠在慣性的作用下形成水柱,並最終被舌頭裹入貓咪的嘴裡。
利用這個原理,研究人員們還進行了額外的物理實驗,去驗證他們的推測。這個圖主要講的就是利用一個類似的抽拉裝置,形成水柱的過程。
受這個實驗啟發,又有科學家們去觀察了狗狗乃至動物園裡的長頸鹿是如何喝水的,而且都已經發表了文章。
嗚呼!想要靠一台相機,一隻貓,一碗水發Science的好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啊~
-------------------------------------------------------------------------------------------------------------------------
更新於4月27日
我看見有人在評論里說,這個研究有什麼應用嗎?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所有做基礎科學的人可能都最害怕被問到這個問題。彷彿如果沒能把研究和星辰大海聯繫起來,就是在可恥地浪費時間與金錢。即使在我看來,這項研究似乎並不會有什麼可以預見的應用。但是,這項研究並不是沒有價值的。
從小處講,它回答了一個非常可愛,非常基本的問題:小貓是如何喝水的。
從大處講,這項研究小小地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
我認為,滿足人們好奇心的研究,和擁有重大而深遠的面嚮應用的研究同樣重要。
蒲豐投針實驗,又名布豐投針試驗。
法國數學家布豐(1707-1788)最早設計了投針試驗。
這一方法的步驟是:
1) 取一張白紙,在上面畫上許多條間距為a的平行線。
2) 取一根長度為l(l≤a) 的針,隨機地向畫有平行直線的紙上擲n次,觀察針與直線相交的次數,記為m。
3)計算針與直線相交的概率p.
18世紀,法國數學家布豐和勒可萊爾提出的「投針問題」,記載於布豐1777年出版的著作中:「在平面上畫有一組間距為a的平行線,將一根長度為l(l≤a)的針任意擲在這個平面上,求此針與平行線中任一條相交的概率。」
布豐本人證明了這個概率p是:
p=2l/πa
折算一下就能求得π了。
有重口實驗,可能引起不適,做實驗量力而行,警告,部分實驗可能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
1.磁化實驗實驗材料,一塊磁鐵,一截鋼鐵製品。現象~鋼鐵製品放在磁鐵上一段時間獲得磁性。2.流體表面張力實驗
實驗材料,碗,自來水,一角硬幣(老版)。現象~硬幣可以在水上漂浮一段時間。3.毛細現象
實驗材料,玻璃杯,自來水,透明細吸管。現象~把吸管放入裝水的玻璃杯,吸管內水平面高於水杯水平面4.密度實驗
實驗材料,冰箱,瓶裝啤酒現象~把啤酒放入冰箱速凍,酒瓶會被撐爆。5.爆燃實驗
實驗材料,大號可樂瓶,天然氣,火柴現象,可樂瓶中罐裝天然氣,封閉,平放,靜止一會,慢慢旋開瓶蓋,在瓶口點燃火柴,能聽見爆炸聲。(危險!失敗幾率高,小孩子請在監護下完成,手動逗逼臉)6.蒸發吸熱實驗(內外焰溫度感知)
實驗材料,低度白酒半瓶,棉手帕一方,點火設備。現象~在浸泡過的手帕點燃後不會燒壞(危險,小孩子請在監護下完成,大人可以用手指試試,燃燒指)。7.光散射實驗
實驗材料,香煙一根,光源一處。現象~從煙頭冒出的透明泛藍,從嘴裡突出的煙不透明發白(吸煙有害健康,想不明白的請搜索瑞麗和米氏)8.三原色實驗
實驗材料,手機一部,自來水一滴現象~屏幕調成白光背景,知乎的大白屏底色就可以,滴上一滴水,甩一下或者把水吹開,從殘餘的小水珠上能看到紅綠藍三種顏色。9.電磁感應
實驗材料,螺絲刀一把,絕緣銅線半米,手機充電器一個,訂書針若干。現象~纏繞在螺絲刀上的銅線通電後能夠吸引訂書針。10.小孔成像
實驗材料,蠟燭一隻,硬紙板一張,開瓶器或者螺絲釘一個。現象~黑暗房間中點燃的蠟燭放在距牆1-2米處,中間放置開孔紙版,在牆面上可以看到蠟燭的火焰影像 。11.寄生蟲尋找與觀察
實驗材料,粗鋼針一把,水塘青蛙三兩隻,眉剪一把,醫學口罩,洗手液,垃圾袋。現象~戴上口罩,毀髓,沿蛙脊柱剪開,慢慢揭開皮膚,在蛙腿肌肉處仔細觀察,多半能看到白點或蠕動白條(危險,寄生蟲叫裂頭蚴,可以感染人類,做完這個以後就不會吃青蛙了)12.「伯努利」實驗實驗材料,乒乓球兩隻,鋼針一根,火機,細繩兩段,衣撐一個,兩段是夾子可以調節遠近那種只好,嘴。(將兩隻乒乓球穿線,分別夾在衣撐兩端,調節兩隻夾子的距離在3-5公分)現象~從兩隻乒乓球中間吹氣,兩隻乒乓球會靠近。推薦一本書,前不久看完,愛不釋手薛加民
我們都是科學家:那些妙趣橫生而寓意深遠的科學實驗(修訂版)
托里拆利那個測量大氣壓的實驗。
只是記得做前寫好遺囑。你可以往樓下扔一輕一重兩個鐵球,然後趕緊跑路吧。你不僅能驗證自由落體,還能驗證墨菲定律。
測量光速(已被打臉請見後文)。
找台微波爐,遮擋掉轉盤旋轉軸,放塊巧克力進去,加熱少許,巧克力上的兩個相鄰熔點的距離是微波的1/2波長。
再查一下微波爐參數中的頻率,可得光速。
圖片作者不可考。
----------------------
誒似乎我naive了……請參考評論區http://bboczeng.blogspot.com.au/2012/02/blog-post.html?m=1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每次在同一時間大喊大叫,然後跳起來打你媽一巴掌,罵一句:八婆。一段時間後,只要同一時間,你又不正常的先兆,你媽會提前制服你(此實驗有一定危險性,切勿模仿)
不知道我說的這個算不算著名實驗。這是在泌尿外科學中,檢測男性陰莖勃起是否正常的實驗。稱為郵票實驗。具體方法是。在睡前把幾張連在一起,尚未撕開連接孔的郵票環繞貼在陰莖上。如果早上醒來發現郵票連接孔被崩開。說明陰莖勃起有足夠的硬度,不存在器質性的病變。這個實驗,對於一般男性來說是非常簡單方便檢測。不知道這個答案是不是應景。
介紹三個在家裡可以做的著名實驗(多圖預警),分別是:牛頓的稜鏡實驗、伽利略的斜面實驗和波義耳的酸鹼指示劑實驗。
1. 牛頓的稜鏡實驗。
從1670年到1672年,牛頓在劍橋負責講授光學。在此期間,牛頓研究了光的折射,他發現稜鏡可以將白光發散為彩色光譜,而透鏡和第二個稜鏡可以將彩色光譜重組為白光 。下列圖片是MIT發布的牛頓稜鏡實驗演示視頻的截圖,該演示基本按照牛頓當時的實驗順序進行。
首張圖展示單色光折射,表明單色光不會因為折射而改變顏色,而且每種單色光都有特定的折射率。
第二張圖顯示稜鏡將白光分解成彩色光譜。這說明白光不是單色光,而是由不同單色光混合成的。
第三張圖中,稜鏡色散後的光利用一個透鏡聚焦後再射入第二個稜鏡,結果彩色光譜又重組為白光。
(視頻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cYGK_Ymp0)
這一系列實驗在家裡就可以做,只要買兩個三稜鏡、一個透鏡就行了。
2. 伽利略的斜面試驗。
由於當時測量條件的限制,伽利略無法用直接測量運動速度的方法來尋找自由落體的運動規律。因此他設想用斜面來「沖淡」重力,「放慢」運動,而且把速度的測量轉化為對路程和時間的測量,並把自由落體運動看成為傾角為 90° 的斜面運動的特例。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他做了一個6米多長的光滑直木板槽,再把這個木板槽傾斜固定,讓銅球從木槽頂端沿斜面滾下,然後測量銅球每次滾下的時間和距離的關係,並研究它們之間的數學關係。通過這個實驗,伽利略證明了銅球滾動的路程和時間的平方成正比。
義大利的伽利略博物館展示的斜面:
這個實驗的裝置不複雜,普通人在家裡可以完成。當然,在家裡做這個實驗就沒必要用伽利略這麼大的斜面了,按中學物理實驗裝置的大小,動手做(或買)一個就行了。
3. 波義耳酸鹼指示劑實驗
羅伯特·波義耳(Robert Boyle,1627年1月25日-1691年12月30日),愛爾蘭著名科學家,在化學和物理學研究上都有傑出貢獻。波義耳是第一個引入酸鹼指示劑概念的人,石蕊試劑和試紙就是他發明的。當時,波義耳發現某些植物的汁液可以在酸性和鹼性條件下出現不同的顏色,其中紫羅蘭汁液是最早被發現的一種。按波義耳在著作《關於顏色的試驗和思考》中記錄的方法可以還原這個紫羅蘭指示劑的實驗。這個實驗不難,我們在家就可以做。
波義耳著作《關於顏色的試驗和思考》的封面:
實驗開始。首先,收集一些紫羅蘭的花瓣。
加點水,將花瓣搗成漿,然後用一塊紗布過濾並稀釋一下,就得到紫羅蘭汁了。
紫羅蘭汁是紫色的,往紫羅蘭汁里擠一兩滴檸檬汁看看會發生什麼。
瞬間由紫色變成紅色。
用毛筆蘸上紫羅蘭汁在紙上畫一道,就做成了一張簡易的酸鹼試紙。
在這張簡易試紙上,滴上酸性溶液就會變為紅色,滴上鹼性溶液就會變成綠色。
(圖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dEbMBe0aa8)
最後說一下,紫羅蘭汁味道不錯,實驗沒用完的紫羅蘭汁可以喝掉,別浪費了。。。
如果你家裡的人口是偶數,大家可以一起做個馬德堡半球實驗~
鵝頸燒瓶實驗
回家自己買個鵝頸瓶就可以搞啦
19世紀60年代,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進行了著名的鵝頸燒瓶實驗。鵝頸瓶實驗是假設細菌、微生物的移動需要依靠菌毛、鞭毛,並且需要在有液體介質的情況下才能正常移動。
他把肉湯灌進兩個燒瓶里,第一個燒瓶就是普通的燒瓶,瓶口豎直朝上;而第二個燒瓶,瓶頸彎曲成天鵝頸一樣的曲頸瓶。然後把肉湯煮沸、冷卻。兩個瓶子都沒有用塞子塞住瓶口,而是敞開著,外界的空氣可以暢通無阻地與肉湯表面接觸。他將兩個燒瓶放置一邊。過了三天,第一個燒瓶里就出現了微生物,第二個燒瓶里卻沒有。他把第二個瓶子繼續放下去: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直至四年後,曲頸頸瓶里的肉湯仍然清澈透明,沒有變質和產生微生物。
巴斯德用「鵝頸燒瓶實驗」證明了:細菌不是自然產生的,而是由原來已存在的細菌產生的。由此,巴斯德提出了著名的「生生論」。
生物只能源於生物,非生命物質絕對不能隨時自發地產生新生命。
大學上生物物理課,老師提到神經衝動的傳播速度。回宿舍就自己設計了個實驗在自己身上做了,錄像記錄膝跳反射鎚子砸下去到小腿彈起的時間間隔,量一下膝關節到脊骨的距離,算出來是13m/s。數量級是正確的
對了最後這門課拿了99還是100生活中可以有很多觀察光的干涉和衍射現象的方式。
比如看兩個很近的筆的縫隙;看刀片的邊緣。
這裡有個老師設計的實驗:
實驗準備:
平面鏡朝下放在桌上(鍍銀的反 射面在上),用直尺壓在反射面上,再使刀片緊貼直尺緣,用刀刃尖端刻劃鍍銀面,劃一條10cm長的一條縫,這樣,製作的單縫寬約0.05mm-0.1mm。
若要製作雙縫,只須將兩片刀片對齊後緊貼在一起,跟單縫製方法相同,只要將兩片刀片同時沿刻度尺邊緣劃 10cm長即可,這樣划出的雙縫間距約為0.1mm-0.5mm左右
(註:剃鬚刀刀片厚約為0.1mm,刀刃厚約0.05mm;鉛筆刀刀片厚約為0.55mm,刀刃厚約為 0.1mm)。
實驗方法:
持刻有雙縫、單縫的平面鏡,使鍍銀的反面緊貼面孔,將雙縫、單縫移至雙眼前,通過狹縫觀察光源,當狹縫與線光源平行時便能看到清晰的彩 色干涉條紋或衍射條紋(光源可用日光燈或線狀白熾 燈泡).如果在線光源前放置濾色片(可用有色玻璃或 有色玻璃紙代替),就能看到單色的干涉條紋或衍射條紋。
參考:
[1] 陳正毛. 用 「平面鏡」 觀察光的干涉和衍射現象[J]. 物理教師: 高中版, 2004, 25(1): 29-29.
拋硬幣實驗,驗證大數定律。
我特么是有多無聊???硬水檢驗及軟化
試劑:自來水,肥皂,洗臉盆
儀器:鍋,爐子實驗原理:肥皂檢驗自來水是否為硬水,並通過煮沸法降低其硬度似乎不怎麼出名,但是很實用啊!做完就可以把家裡衣服隨便洗了1、兩個鐵球同時落地(你沒有一個住在樓下怕吵的房東,而且這本質上是一個歸謬法思想實驗,老頭子做沒做,這個還沒定論)
2、托里拆利毫米汞柱實驗(做好防毒工作)
3、豌豆雜交(需要極強的耐心,向育種技術工作者致敬)
4、巴甫洛夫的狗(你要有個寵物)
5、伽利略老頭子還看了月球表面,不過這個以現在的難度來說都不能被稱為實驗
6、黃金王冠浮力實驗,這件事情只是個傳說,因為沒有參照物數據來構建數學模型,一個完全沉底的皇冠是不能單獨導出阿基米德原理的
推薦閱讀:
※有哪些諾貝爾獎的研究不那麼出名,卻深刻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熒光物質發光的原理是什麼?
※納米機器人能否用於刺殺?未來人類全身會不會被人造材料覆蓋,以防範納米機器人進入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