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的最終目的為什麼會有所不同?

多數TS都有徹底轉換成另一性別的需求,還有一些認為無需再造生殖器。換言之,所有TS都想消除與生理性別一致的性徵,但並非所有TS都想手術。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對手術的看法不同?對性別的認識不同?還是性別焦慮程度不一?

作為TS的你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中間有過改變嗎?


說在正文前面:我們跨性別者從未是「另一性別」,這種老生常談的錯誤還是不要犯比較好。

僅僅是人與人的差異。

順性別者中,想結婚生子的有多少?只結婚不生育的又有多少?不婚不育的呢?人對於人生道路的選擇本就差異萬千,性格、生活環境、實際需要等客觀原因又使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變得如此之大。

做完全套手術或準備做全套手術的,大部分渴望著「正常人」的生活,以此融入社會,結婚工作,擁有「正常」的性生活。

不做全套手術或不準備做全套手術的,則多出在年輕一代,他們能夠明白性別重塑手術的本質,並從中擇優選取。

不做手術的,一部分年歲已高無力挽回,一部分被傳統的價值觀熏陶選擇了隱瞞自己。

我曾與一位跨性別女性聊天,她說「沒有什麼比親情更重要」,所以她選擇了隱瞞,按照生理性別活下去。

同樣是跨性別者,卻可能有截然相反的認同特徵。下面列舉幾種情況:

「老子/老娘就是投錯了胎,可是正兒八經的漢子/妹子!」

「好想成為男孩子/女孩子呀,一直都想當……」

「我現在是男的/女的,做完手術才是女的/男的。」

看,同一個陣營,不同的看法。這些看法的差異也造成了目前跨性別群體的多樣,有半跨不跨的、跨了好幾圈兒的、死磕文字遊戲的……實乃五花八門。

我們不能否定任何一種選擇,但我們知道,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有人希望坦誠做自己,有人想和家人和睦融融,世界正是有了差異,才如此豐富多彩。

跨性別者跨越的從來不是性別的鴻溝,而是世俗的高牆。


性別焦慮症(Gender Dysphoria),又譯性別不安或性別煩躁,舊稱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性別認同困惑、易性症、易性病或易性癖。這一名詞是用來界定那些由於自我認知或者表達的性別與生理性別不一致而產生的焦慮或苦惱。

比如對我來說,性別認同大概有以下幾種:

證件性別:你的一切證件上標註的性別(我國證件性別與解剖上的生理性別掛鉤)

生理性別:簡單來說就是外生殖器

個人性別認同: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性別

外貌性別認同:看起來偏向男性還是女性

親密社交性別認同:你相對在意(親人,朋友,同學,同事等)的人認為你是什麼性別

社會認同:比如說走在大街上,隨便一個陌生人覺得你是男是女

每個人對以上幾點的焦慮程度不一樣,選擇的緩解方式自然也就不一樣。

像我基本上已經獲得了3456,而且對於12兩點不是十分在意的,連激素都已經停用了近一年,手術也顯得無關緊要,但是為了之後減少不必要的麻煩,或許還是會手術來更換證件。

有的人對12更在意,對456反而不重視的,有可能頂著一張雄性性徵相對明顯的臉也無所謂,只要做了手術改了證件就萬事大吉

基本上,對待性別和性別認同的環境越開明,TS的選擇和表現就更加多種多樣。對性別的刻板印象越嚴重的地方,TS也會自覺不自覺的把自己與刻板印象相接近來獲得更多的認同感。(比如說當年貼吧ts訴苦的標準起手式——兩三歲玩洋娃娃)


謝邀,我個人覺得是這樣。

最終目的應該沒有什麼不同,生理與心理的妥協平衡,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方面,以前的社會即便你手術了也不認同你的性別,現在不用手術就可以認同,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跨性別決定不手術。

以後如果社會不再強調性別的區分,跨性別者或許仍然存在,但他們並不會被排斥,也就不會太焦慮。

為什麼說對於跨性別者,最重要的不是手術,而是融入對應性別的集體,就是因為手術只是獲取認同的手段,融入集體才是真正的得到了社會認同。

自我認同類似。

如果能直接得到自我與社會的認同,又何必再付出額外的代價呢?


TRANSGENDER

TRANSWALL

TRANSPREJUDICE


從心理角度分析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是可能導致同類人卻具有不同的觀念,尤其像變性手術即便已經失去性功能但是做這種手術還是要很大的勇氣。

但是從身體角度來說,不做手術一直吃藥的話對身體傷害很大,如果停葯的話,激素反撲也很危險!


看題目我還以為再說typescript


不想手術的好像不能叫ts吧


推薦閱讀:

Ftm是否也會出現和Mtf一樣的抑鬱症狀?
為什麼知乎上的MTF那麼多?
偽娘、葯娘、MtF被父母勒令把頭髮剪短是種怎樣的體驗?
作為一個MTF,如何讓自己變得比順性別女生更優秀?
如何使自己接受/糾正可能存在的MtF想法?

TAG:LGBTQIA | 跨性別者 | MtF跨性別女性 | FtM跨性別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