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顧誠的《南明史》和李治亭與閻崇年?


實名反對最高票關於閻崇年部分的回答

題外話:顧誠和李治亭我未曾了解,對閻崇年了解還行,故只能回答閻崇年的部分。

反對理由1:【我不得不說有閻崇年這樣的人存在,是現在社會的悲哀。

幾年前大漢之風扇了閻崇年兩巴掌,讓我覺得這個社會還是有有良知的中國人存在的,這兩巴掌打出了風采打出了水平,穿越了時空,打在百年前殘暴的滿清專制君主的臉上。】

真正的悲哀是一個學者發表觀點都不能得到安全的保障,閻崇年的觀點如何如何那是次要的,非要用暴力衝突去解決問題。照這樣說以後律師職業可以不用幹了,特指那些給罪犯辯護的,按照這個思考模式,上去打,打完了一群人在旁邊叫打得好打得好,民主和自由離中國還早的很。

反對理由2:大漢之風是因為專制君主的問題去打閻崇年的么?他要是能思考出專制這個層面我倒是對他感到挺佩服的。他掌摑閻崇年的原因是因為他認為閻崇年是一個「滿遺」,是來源民族矛盾,而非專制這種高大上的階級矛盾,答主實在是太高估他了

反對理由3:【距今將近四百多年歷史的黃宗羲猛烈的抨擊中國的專制君主,認識到專制君主是天下的大害。在現在這個社會專制君主應該是被徹底的被批判的 ,沒有任何可以辯白和掩飾的,而今天的閻崇年在百家講壇公然的為清朝所謂明君大唱讚歌,為清朝的專制君主辯護】

照這個觀點,中國2000多年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歷史上的君主都不值一提么?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隋文,明成祖,明太祖,元世祖,康熙?真的就那麼不值一提么?而史學家讚揚這些專制君主的多了去了,如果當年明月也算一個學者的話,他的那本《明朝那些事》豈不是為了讚揚明朝的君主專制制度寫了整整7本書?他為什麼沒有被打?他更應該被打!所以我不禁懷疑最高票的答主到底是反對專制還是反對清朝,反對清朝就直接說出來嘛,幹嘛拿專制當擋箭牌。


閻崇年是我當前見過被謠言坑的最慘的一個人物。

閻崇年是一位很好的學者,是滿學出生轉清史的,國內滿學和明末清初那段歷史的專家,特別是清初明朝東北那一塊建州女真是怎麼崛起,發展,建立的。其代表作1983版《努爾哈赤傳》不僅內容詳實幹貨充足,而且也對努爾哈赤的暴政和缺點做了全面的分析,是一本了解後金情況非常好的書籍。

我再補充一點關於我對閻崇年的看法,閻崇年毛病確實不少,但不影響他是一個優秀的學者。

圈重點!閻崇年是滿學專家,也是明末清初那段歷史的專家他對於歷史的研究側重點是清初,後金,建州女真等內容;對人物的研究是努爾哈赤,皇太極,袁崇煥,在這一塊領域閻老絕對可謂是碩果累累,是國內專家級角色。其代表作1983版《努爾哈赤傳》就是如此,雖不敢斷言研究後金的歷史繞不開閻崇年,但是,如果認真閱讀閻崇年的作品會成為你研究清初,後金,滿族的一條大捷徑。我來貼一點《努爾哈赤傳》的圖片吧,內容是眾多「皇漢」最喜歡拉出來談的後金對遼東漢族人民的暴政。

閻崇年的一個闢謠集中貼我已經發過了,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這裡不做贅述。

如何看待閻崇年被打?-白磷的回答

打人本不對,造謠更無恥。

他先後經歷了4個階段

1,08年被打

2,閻崇年語錄

3,《竊明》使袁崇煥是否為賣國賊的爭議達到高峰

4,網上文章:關於閻崇年被宗族除名,以及被整成滿族後代。

這四個階段使黑閻的聲音越來越多,以至於幾個月前,知乎對閻崇年的評價都是處於一邊倒的狀態,知乎尚如此,其他各大論壇網站可想而知,好在現在也有許多清醒的人在知乎上給閻老正名了。

謠言有的是斷章取義有的是顛倒黑白,有的簡直就是把挑撥民族情緒的話安在閻崇年身上,比如「剃髮易服是民族交流的形式,不能上綱上線」,我呸!不知道哪個畜生寫的,轉到閻教授身上,時間一長都認為是閻崇年寫的,洗都洗不掉,似乎謊話一百遍真的成真了。


如何評價顧誠的《南明史》和李治亭與閻崇年?

謝邀。

看了這個問題後,覺得有點奇怪。據我所知李治亭與閻崇年好像沒寫過《南明史》吧?

如果是問如何評價這三位學者的三部作品,應該是問【如何評價顧誠的《南明史》和李治亭的《XXX》與閻崇年的《XXX》】啊?

如果是問如何評價這三位學者,那應該是問【如何評價顧誠、李治亭、閻崇年】嘛。

再看下某幾個回答,似乎是有「皇漢」拿顧誠、李治亭、閻崇年做對比。然而……連顧誠的名字都寫不對。

【顧城秉筆直書,李治亭,煙筒年是漢奸,可恥!】

李治亭,他的書我沒看過,不評論。閻崇年,我在另外一個問題下答過,另外 白磷 的答案也答了,就不多說了。

說一下顧誠吧。顧誠的書,我只看了《南明史》和《明末農民戰爭史》;《隱匿的疆土:衛所制度與明帝國》已購還沒看。作為一個讀者來說,我覺得顧誠的書很有吸引力,看的時候有種拿起書來就捨不得放下的感覺。

不過我今天想說的重點呢,是一件比較稀奇古怪的事——顧誠目前在網上成了一些「皇漢」口中的所謂「良知學者」(相對的,閻崇年則成了「漢奸」、「包衣」),這實在是一出滑稽劇啊。

大概是因為「皇漢」們看到了顧誠《南明史》中這段話的原因吧?

【滿洲貴族推行的民族歧視政策引起國內政局大動蕩,打斷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正常進程, 也是不容忽視的。

歷史進展的事實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中國在明朝中期以前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中期以後在科學技術等方面已經逐漸落後,但是直到明朝末年中國同西歐國家之間的差距並不大,被大順軍推翻的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統治時期還是孜孜於引進西方科技,特別是火器和歷算,不少士大夫也拋除畛域之見,注意吸收西方的新知識,儘管他們的目的是為了挽救行將滅亡的明帝國。清朝統治的建立是以全國生產力大幅度破壞為代價的,穩定後的統治被一些人大加吹捧,稱之為康雍乾盛世。正是當中國處於這種「盛世」的一百多年裡,同西方社會發展水平的距離拉得越來越大。「盛世」過後不到五十年(如果按照某些學者吹捧康、雍、乾三帝的思路來看,乾隆之後在位二十五年的嘉慶也應該算是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至少不能說是無道昏君),爆發了中英鴉片戰爭,隨之而來一幕幕喪權辱國的悲劇,使大清帝國的腐朽落後暴露無遺。】

顧誠對康雍乾盛世評價較低,這對上了「皇漢」的胃口?然而就在同一頁,顧誠也說了:

【滿洲貴族入主中原以後,在較為先進的漢文化影響下,自身發展取得階段性的飛躍。清王朝在一段時期里是朝氣蓬勃的,國勢相當強盛,對於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的奠定起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可見顧誠對康雍乾盛世的評價較低,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顧誠也是把清王朝當成中國的一個朝代的,並認為清朝初期「國勢相當強盛」,「對於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的奠定起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同樣的話若從閻崇年口中說出,恐怕就成了「滿清的好奴才」了。

還有這句:

【明清易代,是中華民族內部一個落後的人數不多卻又是驃悍的滿族上層人士勾結漢族中最反動的官紳地主利用矛盾坐收漁翁之利,竊取了農民大起義的勝利果實。】

很明顯,顧誠雖認為當時的滿族相對落後,卻是把滿族當成中華民族內部的一個民族的。也不知那些老是把中華民族內部之一的滿族入關,和近代的日本侵華戰爭,將這兩件性質有根本差異的事情混為一談的「皇漢」,到底包藏了什麼心思?

顧誠《南明史》中還有一段:

中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漢族本身也是由多種民族融合而成的。漢族人士可以當皇帝,少數民族人士當然也可以君臨天下。無論是哪一個民族為主體建立的中央政權都決不應該強行改變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這是一個起碼的立國原則。多爾袞等滿洲貴族陶醉於眼前的勝利當中, 自以為可以為所欲為了。……清廷統治者把不肯放棄本民族長期形成的束髮、服制等風俗習慣的漢族官紳百姓視為「逆命之寇」,一律處斬,這種兇殘暴行在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

本來,清廷統治者特別是處於最高決策地位的多爾袞如果聰明一點,朝廷和大順政權覆亡之際,曾經出現過一個對清廷(也包括整個中國)以較少代價實現統一的機會。當時的情況是,不僅清廷憑藉其優勢兵力接管南明各府縣沒有遇到多大的反抗,而且連大順軍余部也以不剃頭為條件有意歸附清廷。實現統一以後,也沒有必要強行勒令剃髮改制。滿洲貴族當權稍久,仿效者必多,移風易俗,貴在自然。……江陰人民壯烈的據城抗清就是在清朝委派的知縣宣布剃髮之後,相率「拜且哭曰:頭可斷, 發不可剃」的情況下爆發的。】

這段批判了清廷強行勒令剃髮改制的政策,說「這種兇殘暴行在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皇漢」乍一看會比較爽吧?然而細看顧誠的意思,是批判清廷「強行勒令剃髮改制」,主張「移風易俗,貴在自然」,也就是說,並不反對清廷統一天下後逐步達到剃髮改制的目的,讓漢人留辮子。而且,還說了「漢族人士可以當皇帝,少數民族人士當然也可以君臨天下」。這不是說得很明白嗎?滿族甚至其他少數民族都可以當中國的皇帝。那些主張「元、清非中國」的「皇漢」,到底是怎麼會粉上顧誠的?

顧誠《南明史》對施琅的評價:

施琅的一生證明他不愧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將領,雖不能說他缺乏政治主見,但他忽明忽清表明他總是以個人的立功揚名置於一姓王朝利益之上,也許可以說「士為知己者用」是他信奉的行為準則。……鄭成功處置失當,導致施琅這樣一位傑出的海軍將領投入清方懷抱,使清廷能夠建立一支足以同鄭軍相抗衡的水師,這對後來局勢的發展確實是關係匪淺的。】

若是換成閻崇年來評價施琅「不愧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將領」,肯定又要被「皇漢」大罵成什麼「漢奸吹捧漢奸」了。

閻崇年講個《明亡清興六十年》,被罵成「包衣」,某些「明粉」說什麼這是抬高袁崇煥貶低崇禎,貶低明朝貶低漢人云雲。其實閻崇年自己說得很清楚:

【講《明亡清興六十年》,是以明亡與清興放在一個歷史平台上,自然於明著重講衰亡,於清著重講興起;後來清亡同明亡走著一條相似的路徑……我在講清朝衰亡的過程中,必然要批評其簽訂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罪孽!

講《清十二帝疑案》時,閻崇年也的確這樣做了:

某些「皇漢」、「明粉」有個非常稀奇古怪的邏輯:只要是肯定了袁崇煥,就是貶低崇禎;貶低崇禎,就是貶低明朝;貶低明朝,就是貶低漢人,就是為滿清統治中原找理由。其實可笑得很。崇禎時期的明朝還用得著滿清編故事來黑嗎?

看看顧誠的《明末農民戰爭史》中「黑」明朝皇帝的力度吧。相比之下閻崇年《明亡清興六十年》的「黑」簡直是小兒科了:

【由於明中後期皇帝揮金如土,每年一百多萬兩的金花銀滿足不了他們的欲壑。】

朱由檢一聽要錢,立刻沉默不語,過了好半天才拐彎抹角地說:「要修水利,可擾民否?」於是,在不願「擾民」的幌子下把這件「東南第一大事」輕輕地放在了一邊。】

【明末官軍紀律的敗壞,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如史籍中所說,「今官兵所至,動以打糧為名,劫商賈,搜居積,淫婦女,焚室廬。小民畏兵,甚於畏賊。」】

【這次起義是在西北地區首先爆發的,這裡本來就是漢、回、蒙各兄弟民族錯居的地方。在明王朝反動統治下,各族勞動人民都同樣受到殘酷的壓迫。所以,幾乎從起義爆發之日起,就有許多回族、蒙古族的人民參加進來,同漢族人民並肩戰鬥。象綽號為老回回的馬守應,就是陝西清澗縣最早投身農民革命的一位著名領袖。他所帶領的隊伍,在明末農民戰爭中轉戰大河南北,為推翻明王朝的統治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顧誠說:「漢族人士可以當皇帝,少數民族人士當然也可以君臨天下」。顯然,滿族、回族、蒙古族都在這個「可以君臨天下」的範圍內)

【李繼貞在這裡給朱由檢算了一筆賬,指出朝廷發放的賑金遠不足以解決農民的生活和安置問題。所以,他勸告皇帝要從大處著眼,不要顧惜內帑。這種話對於好貨成癖的朱由檢,是很難入耳的。

【然而,楊鶴的主張畢竟以他自己的被撤職、下獄、遣戍而宣告失敗。失敗的根本原因,不是由於農民的覺悟已經提高到不同明王朝妥協的程度,而是由於朱由檢之流的鄙吝和短視。朱由檢的為人,頗有點乃祖萬曆皇帝朱翊鈞之風。史家說他「言脧削則喜,請兵食則怒」,「征榷之使,急於星火;搜括之命,密如牛毛」,是一點也不過份的。在農民已經被迫拿起武器來維護自己的生存權利的時候,他不僅沒有設法減輕農民的負擔,反而加緊了壓榨。

【明廷一面裝出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企圖運用招撫的手法瓦解農民起義;一面又兇殘暴戾地加緊向農民追逼賦稅。這種自相矛盾的政策,充分暴露了朱由檢等人的偽善嘴臉。】

【自己的命運都已完全掌握在革命人民手中之時,朱由檢還擺出一副寬大為懷的模樣,高唱赦罪安民的調子,真好比骷髏賣俏,徒在歷史上增加一點笑料而已。

關於反間計的:

崇禎帝朱由檢惶遽失措,輕信宦官一面之詞,中了皇太極設下的反間計,把遼東督師袁崇煥逮捕下獄(不久處死)。】

(某些「明粉」不是說反間計只有弱智才信嗎?怎麼顧誠也信了?)

對崇禎「君王死社稷」的評價:

直到這時,他還妄圖突圍逃命。他先要皇親國戚鞏永固、劉文炳等召集家丁護駕,得到的答覆卻是人心已散,無法可想。他仍不死心,自己手持三眼槍帶著一批內官象沒頭蒼蠅似的向齊化(朝陽)、安定等門亂竄,但卻碰壁而回。最後,他領著太監王承恩爬到煤山(今景山)頂上四處瞭望,看到城外烽火連天,已經插翅難逃了,才下了狠心上吊自盡。】

奚落得一塌糊塗。相比之下,閻崇年在《清十二帝疑案》中說崇禎「忠於社稷」,還算是給面子的。

總之,還是那句話,要評價一個學者,我覺得你首先還是去看看他的書好吧?至少能以讀者的身份,作出相對靠譜一點兒的評價。

PS.

看到【給時光以生命】的發言,覺得有點搞笑,順便貼一下。

1、【顧誠先生是我佩服和敬仰的歷史學家,不論是在學術上還是在道德品格上。】【讀讀歷史學家顧誠的書。】

你在學術上還是在道德品格上都「佩服和敬仰」的歷史學家顧誠先生,也是認可反間計存在的。讀讀他的書就知道。

2、【真正的歷史你可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這些明末清初的大儒的文章】

不好意思,黃宗羲也是認可反間計存在的。書籍截圖可以看我的文章:

乾隆之前一百多年的時間裡都沒有「反間計」的記載嗎?

3、【把乾隆,張廷玉,閻崇年金庸塑造的能力高強的民族英雄袁崇煥從神壇上拉下來了】

黃宗羲:

【崇煥為人麤豪,不持士節。然甲士精強,邊備修舉;自熊襄愍以後,未見其比。關兵之在城外者,聞其下獄,哄然稱亂,矢集皇城,兵部從獄中出其手書止之。其得士心如此。顧使之誣死,從此精銳盡喪,士卒不可以經戰陣矣。】

真相只有一個——黃宗羲其實是個穿越者。穿越到現代,看了「金庸塑造的能力高強的民族英雄袁崇煥」,然後再穿回去寫下了這段話。


首先,是顧誠,不是那個殺人犯顧城。

第二,我只回答閻崇年部分

舉個例子吧,國家清史的「閻崇年事件」

05-07年左右,國家清史項目讓閻崇年主持太祖太宗朝人物傳記修纂,結果當時閻崇年忙於百家講壇等事情,交上去的稿子水平一般,而且有一些與《清史稿》和《清史列傳》重複。結果折騰半天,沒辦法,只好換項目負責人。這件事使得導致撥款部門給相關經費時由原來的直接全給變成了先給一半,另一半……以後再說……

原文:

內容出處:


奇怪的是 @給時光以生命 @海旻 兩位明粉連顧誠的名字都寫不對。

你們明粉大成至聖先師——當年明月的臉都被丟盡了。


你們不知道有一個詩人顧城和歷史學者顧誠嗎?

這樣看兩張圖片你們不百度是否能認對。o(*≧▽≦)ツ┏━┓拍桌狂笑

是不是顧准你們也搞不清楚呢?


顧誠,皓首窮經老先生!

同意和借用上面的評價「南明史考據豐富,論證嚴謹,是一本非常學術的硬書。難能可貴的是顧誠先生有正確的歷史觀,沒有站在王侯將相和殘暴的專制君主的立場上看待歷史。顧誠先生是我佩服和敬仰的歷史學家,不論是在學術上還是在道德品格上。」

還有《明末農民戰爭史》。現在看這兩部書,都非常有現實意義。問題就是過於言簡意賅,該說到的都說到了,該點明的都點明了,看不看得出來就是自己的事了。經常覺得自己才疏學淺,還沒有資格讀這樣的書。


學術問題請使用學術問題的解決辦法,比如寫篇《駁xx關於XX的觀點》 《與閻崇年先生試探討關於XX問題的觀點》,哪怕你在這樣的文內夾帶點私貨,但這個私貨你可以用論據來支持,那也至少是和先生站在一個基礎之上在討論問題。

給個老先生幾巴掌,就算是討論了?換這位老先生是您自個兒的父親或者親人,想來不會下如此狠手,應該最多也就罵幾句老糊塗之流。怎麼換成個非親非故的就下得去手?

說那幾巴掌打在百年前殘暴的滿清專制君主的臉上,那豈非說當年焚了萬曆屍首那幾位,也該給他們歌功頌德一番?這也太魔幻了吧?


顧誠的南明史考據豐富,論證嚴謹,是一本非常學術的硬書。難能可貴的是顧誠先生有正確的歷史觀,沒有站在王侯將相和殘暴的專制君主的立場上看待歷史。顧誠先生是我佩服和敬仰的歷史學家,不論是在學術上還是在道德品格上。

然而,閻崇年是一位極度下流無恥沒有道德底線的奴才學者,學術無賴。在此我對閻崇年的學術觀點不做贅述,只說他的一個方面。

明朝末年的黃宗羲在&<原君&>這篇文章里寫到:「凡天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日:此我產業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一位明朝末年,距今將近四百多年歷史的黃宗羲猛烈的抨擊中國的專制君主,認識到專制君主是天下的大害。在現在這個社會專制君主應該是被徹底的被批判的 ,沒有任何可以辯白和掩飾的,而今天的閻崇年在百家講壇公然的為清朝所謂明君大唱讚歌,為清朝的專制君主辯護,中國社會有這樣的學者,而且這樣的學者竟然能夠在今天大行其道,思之真是令人痛心吶.我不得不說有閻崇年這樣的人存在,是現在社會的悲哀。

幾年前大漢之風扇了閻崇年兩巴掌,讓我覺得這個社會還是有有良知的中國人存在的,這兩巴掌打出了風采打出了水平,穿越了時空,打在百年前殘暴的滿清專制君主的臉上。

拿閻崇年和顧誠做比較,是顧城在知乎上被黑的最慘的一次,如果閻崇年這樣的人是研究歷史的話,那貨幣戰爭的宋鴻兵也是研究金融的。


顧誠、李治亭、閻崇年的書我七七八八都看過,個人感覺顧誠的著作階級論還是比較多的,但是在大方向上還是比較偏向明末清初是一段民族痛史,特別是在其著作《南明史》中,流露出對史可法、何騰蛟、鄭成功等傳統意義上忠臣名將的不滿,提出如果他們的能力真的和傳統歷史評價一樣的話,南明的局面不會到如此地步,能感受到顧誠先生怒其不爭的意味;李治亭的《吳三桂大傳》我比較喜歡看,寫得較精當,考證也還不錯,特別是最後考證出了吳三桂的墓葬所在地,算是讓人大開眼界了,李先生對滿清開國還是持比較肯定的態度,甚至說出了滿族的文化是一種先進的充滿朝氣的文化(大意如此,具體記不清了),也算是種創新吧,不過對於滿清的一些不當之處,例如屠殺遼東漢民等事,還是能夠比較客觀的描述,說個好玩的事情,李治亭對閻崇年似乎不大瞧得上,文章里懟閻懟得比較厲害,有興趣的大家可以找來看看(大概同行是冤家,顧誠老先生也十分瞧不上姚雪垠,似乎對孟森也不咋待見,覺得孟森讀書少。。);至於閻崇年先生,怎麼說呢,屁股坐的是歪了一點,對努爾哈赤的推崇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讚譽其為世界歷史上的偉大政治、軍事家等等,怎麼說呢,努爾哈赤打仗是有兩把刷子,但你要說他是偉大政治家,還是世界歷史上,這勢必會引起一些有獨立思考能力讀者的不滿,有強烈的反彈也是很正常。再者閻老先生比較自傲,對於自己研究不深的東西也喜歡強行水一波,往往被網友和道友抓住痛腳一陣群嘲。

總結來說嘛,顧老的著作可讀性強,給人的啟發也深刻,情感偏所謂「皇漢」;李治亭的著作馬馬虎虎吧,對某些事情還比較客觀,但總體偏向「滿清」;閻崇年么,隨便翻翻吧,《努爾哈赤傳》可以看一下,比較還是挺有喜感的,至於閻老挨的那一巴掌我是不同意的,畢竟君子動口不動手嘛(但是閻老不給所謂民科與他交流辯駁的機會,我估計也是把「民科」給憋壞了,才出此下策,畢竟閻掌握了社會話語權,這一巴掌也算是一種民間的呼聲吧)


有關顧誠和李治亭不評價,因那段時間常看「百家講壇」,又出了掌摑閻崇年事件,持續關注因而對閻的學品人品有所了解。

閻崇年的確毫無學術水平。這點學界都知道,他是某些勢力故意推出的媒體人物,保持了持續性紅。

2009年9月,閻崇年邀請了劉某等媒體記者到家中談《康熙順天府志》校注出版。劉某撰寫的新聞報道稱:「閻崇年校注的《康熙順天府志》已由中華書局出版。對於這部傾注了40年心血、先後校注15遍的書,閻崇年也希望讀者來監督,挑出一個錯,獎金1000元。」 並吹噓:「一字疏誤視作羞,一句錯斷引為恥」。

2010年5月,山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白平以讀者身份將閻崇年告上法庭索要獎金。白平起訴稱。白平稱,他讀到閻崇年的公開聲明,遂網購此書,後發現該書在校注方面存在嚴重問題,至起訴時已為此書挑出錯誤909處。

以下例子:

原文:今後凡負國之臣,籍沒奴婢、財產,不必罪其妻子。當與刑者則籋戮之,不必斷付他人。(《康熙順天府志》495頁)

  白平按:「籋戮」必為「孥戮」之訛。《尚書·甘誓》:「予則孥戮汝。」顏師古《匡謬正俗》卷二:「按孥戮者,或以為奴,或加刑戮,無有所赦耳。」整理者未能發現。

原文:及見李之才,聞性命之學,遂探賾索隱,洞見天地,運化古今事變,遂衍伏羲先天之旨……(421頁)

  白平按:當標點為:「及見李之才,聞性命之學,遂探賾索隱,洞見天地運化、古今事變,遂衍伏羲先天之旨……」

原文:遂衍伏羲先天之旨,著《皇極》、《經世》諸書。(421頁)

  白平按:當標點為:「遂衍伏羲先天之旨,著《皇極經世》諸書。」《皇極經世》是一本書,整理者不知道,於是受文中「諸」字的影響,而將「《皇極經世》」處理成了「《皇極》《經世》」。

白平說:有關古文章節平均每2頁出錯3處。從白平所列舉的錯誤來看,就閻的文化水平,連一段完整的古文都念不下來。白平稱就閻這樣的水平,不吃不喝十年才對得起校注二字。

面對白平的索金,閻一直拒絕,在法庭上否認懸賞。最終法庭建議中華書局招回該書銷毀,但拒絕了白的索金。

還有,所謂「閻崇年語錄」並不是網民惡意造謠而是出自官方媒體,是大河網、搜狐對閻的採訪記錄。問題是閻說是冤枉的,可這一事件從頭到尾也沒見閻和這兩家網站交涉。

掌摑事件後,李治亭從學術角度嚴厲批判閻崇年,至今不見閻崇年的反駁。我們希望看到閻的回復。

李治亭質疑閻崇年「努爾哈赤十大貢獻」

努爾哈赤自明萬曆十一年(1583)起兵,迄至天啟六年(1626)去世,躍馬彎弓,馳騁40餘年。終其一生,做了三件大事:其一,統一女真諸部,初步形成滿洲;其二,創建國家政權——史稱後金;其三,向明宣戰,斷絕同明的隸屬關係,揭開了明清(後金)戰爭的序幕,也開始了明清興亡的歷史進程。此三件大事,足以給努爾哈赤做出的正確的歷史定位:他是清帝的直接始祖、清朝的開創人、滿族形成時期的領袖。不論從哪個方面說,無論後世子孫取得何等偉大成就,都代替不了他的開創者的歷史地位!

如果真是一個研究努爾哈赤的專家,那麼,給努爾哈赤定位,既簡單又容易。但閻崇年為其定位大誤,史實大錯,有錯而不知改,又在《我為何重視努爾哈赤》(見《北京晚報》6月2日)一文中,連連鑄成新錯,其荒謬的程度,令人難以置信!

閻崇年有意抬高努爾哈赤,其定位遠遠高於其他十一帝,即使如康、雍、乾三帝亦不能與之相比,唯獨給努爾哈赤以「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的稱號;又評其貢獻最多,總結出「十大功績」,連康熙與乾隆兩位「大帝」也望尖莫及!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閻崇年制定的「十大功績」究竟是什麼。

「統一東北地區」,為努爾哈赤「十大功績」之一。閻崇年引述一段史料加以證明:「自東北海濱,迄西北海濱,其間使犬、使鹿之邦,及產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種、漁獵為生之俗,厄魯特部落,以至斡難河源,遠邇諸國,在在臣服。」(《正說》頁3)直言不諱地說,這是原則性錯誤。稍知一點清入關前史的人都知道,努爾哈赤終其一生,只統一了半個東北,至皇太極去世前,才基本「統一了東北全境」(尚餘四城,仍為明守)!閻崇年自稱研究努爾哈赤數十年,出此大錯,誰人信之?更為嚴重的是,上述引文,原載《清太宗實錄》卷61,頁30,本系皇太極於崇德七年(1642)告祭其父努爾哈赤說的一段話,對其執政16年,最終統一東北的業績的總結。順便指出:皇太極已於崇德元年任命梅勒章京(入關後改稱副都統)吳巴海鎮守寧古塔(黑龍江寧安),管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流域的疆土。清在黑龍江正式設治,即始於此。但閻崇年不明歷史真相,卻把皇太極說的話及其業績廉價地移植給了努爾哈赤!本來努爾哈赤並沒有統一東北,又強加給努爾哈赤的這一段話,純屬張冠李戴,成了無稽之談!說到此,並未結束,他進一步發揮:「如果沒有努爾哈赤對東北的統一,後來沙俄東侵,日本南進,列強爭進,東北疆域被誰人佔有,實在難卜。」這話說得也不錯,但關鍵處卻說錯了人:本來屬於皇太極的功績,硬是強加給努爾哈赤。試問:為何如此顛倒史實,任意篡改歷史?

《正說》開列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促進滿族形成」、「制定滿族文字」三項功績,實則就是滿族形成的一件事。統一女真各部,重新凝聚,以創製新文字為標誌,才使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洲得以成立。換言之,滿族之形成,恰是女真諸部統一的必然結果;沒有其統一,也就沒有滿族。二者互為因果,不能割裂。閻崇年硬是把一件事給分解為三,以湊足「十大功績」。

諸如「建立後金政權」、「制定撫蒙政策」、「豐富軍事經驗」、「遷都瀋陽」等,何須以「功績」論!因為這些與歷代創業之君所行相類,努爾哈赤並無特別之處。試看歷史上哪個創業帝王不建政權、不建都?遷都也是常有之事,如元太祖、元世祖屢次遷都,最後定都於大都(北京);明成祖自南京遷都至北京,遼與金的都城亦一遷再遷。他們各自製定民族政策,指引他們走向成功!這些必做之事,無須論為「功績」。如以遷都為功,多爾袞決策遷都北京,其功績之大,不在努爾哈赤之下吧!唯《正說》把此類事看得過重,做了不正確的表述,大書特書,無非是刻意抬高努爾哈赤吧!

至於努爾哈赤「創建八旗制度」,如同其先世金代女真人所創「猛安謀克制」,都是本民族的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發揮過巨大作用。此製為努爾哈赤原創,僅編滿洲八旗與一蒙古旗而止。畢竟是草創,缺失多有。真正把八旗制完善而定型,還是皇太極完成的。他增建漢軍八旗與蒙古八旗,是對八旗制的進一步創建;又把此制推廣到內蒙古,皆為努爾哈赤所不及。閻崇年將八旗制的創建全部歸功於努爾哈赤,亦失歷史真實。

在閻崇年評出努爾哈赤「十大歷史功績」中,其「推進社會改革」最具社會進步意義。在閻看來,努爾哈赤「創立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制」,即「貴族共和制」;經濟上實行計丁授田、按丁編庄、奴隸制田莊轉化為封建田莊等,都是實行「社會改革」。事實並非如此。如果說,在女真(滿族)社會內部,建國家,定製度,應看作是女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進步。但是,他把上述制度和做法帶到發達的遼東漢人聚居的農耕區,實則把遼東社會拉向倒退。

所謂「貴族共和制」,無疑保留了原始軍事民主制殘餘,可以看作是女真(滿)族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但進入一個發達而先進的遼東地區,仍行此制,不能認為是先進的制度,與明制相比,顯系原始而落後。

所謂「計丁授田」,並非真正實行「均田」。努爾哈赤進入遼東後,將該地區因戰爭而荒蕪的無主地,首先分別授給各駐守當地的八旗滿洲貴族及其士卒,而在戰爭中被擄的大批漢人,一在其滿洲王公貴族包括將官之家為奴,一在其莊園—拖克索,供其役使。連清人也承認:「國初時,浮掠遼瀋之民,悉為滿臣奴隸。」(《嘯亭雜錄》)他們在名義上以成丁分得一份土地,但其所有權屬於他們的主人。當然,也規定給「乞食之人、僧人」分地,但改變不了「計丁授田」的農奴制本質。總之,這是在戰後打破明在遼東的封建土地佔有關係,由滿洲王公貴族及農奴主對土地的重新佔有,並無社會改革的意義。

所謂「編庄」,規定滿漢人合居一處,要同吃、同住、同耕。實行此「三同」,滿人為漢人所供養,漢人備受欺淩,直接被與之「三同」的滿人所剝削。還有一種形式,即把漢人編入拖克索(莊園),每13個漢人編為一庄,給牛與耕地若干,其糧食除自食用,還將另部分繳納官賦。果真實行此制,對漢人不無好處。但關鍵不在此。努爾哈赤把這些莊園按品級都分給了滿官,如,每一備御官則賜給一庄,級別越高,其分得的莊園就越多。編入此庄的漢人成丁就成了他們的奴隸,因不堪忍受奴役,故引發大批庄丁逃亡。這證明一個不可辯駁的事實:努爾哈赤進入遼瀋後,推行民族奴役的政策在:正如《清太宗實錄》所載,滿洲大臣直白:「昔太祖(努爾哈赤)誅戮漢人,撫養滿洲。」連清太宗也說過:「我國將士向來騷擾遼東民人。」一個先進的遼東地區,行此落後的制度,這哪裡是「推進社會改革」?閻崇年稱:努爾哈赤制定了「民族和解政策」。看看事實,哪裡有「和解」?努爾哈赤晚年,民族矛盾尖銳,到處都有漢人的反抗,國勢岌岌可危。

在遼東真正實行社會改革,決不是努爾哈赤,而是繼承其汗位的皇太極!他一即位,就大刀闊斧改革其父的弊政與落後的體制。據《清太宗實錄》載:皇太極力主「滿洲、蒙古、漢人視同一體」,將滿漢合住改為分屯別居,漢人自立一庄,用漢官管理;恢復漢族奴隸的「民戶」地位,編為戶籍。優禮漢官,大量吸納漢、蒙古人加入後金(清)政權,續建漢軍、蒙古八旗,從而徹底改變其父所建單一的女真(滿)族政權,改造成統一的多民族的政權。又如,改官制,變體制,按明制設六部,廢「貴族共和制」,實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皇太極的系列改革,從根本上消除了努爾哈赤晚年的社會危機,將清政權引導到蓬勃發展的道路。

閻崇年對歷史事實缺乏認真研究和考證,將正、誤乃至錯謬混淆一處,統統作為努爾哈赤的「功績」加以讚揚。所列「十大功績」,硬是湊數,何如實實在在,將歷史真相告訴讀者!這絲毫也不影響對努爾哈赤的歷史定位。我絕非否定努爾哈赤。前列努爾哈赤一生所做的三件大事,將他置於開創者、創始者的地位,還嫌低嗎?作者絞盡腦汁,事無巨細,不計是非,甚至將他人如皇太極的實踐活動也算到努爾哈赤身上,正如前已指出,竟將皇太極說過的話也變成努爾哈赤的語言!絕非治史者所為!

閻崇年給努爾哈赤的歷史定位,已經遠遠地背離了努爾哈赤自身的歷史真實,大失史學的嚴肅性與科學性。作為一個學者,亦失應有的學風與史德。

閻崇年寫道:「金亡之後,女真各部,紛爭不已,強淩弱,眾暴寡……」到努爾哈赤起兵前,女真「300年來」未獲統一(《正說》頁3)。這段話來源於《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原文是:女真「各部蜂起,皆稱王爭長,互相戰殺,甚且骨肉相殘,強淩弱,眾暴寡。」史載明確告訴人們:這段話是對努爾哈赤起兵前夕女真社會局勢的真實概括。但作者把它斷為「金亡以後」,歷「元明300年來」,女真社會就是這種狀況。這完全是誤讀誤解。事實是,金被元滅亡後,女真族遭到極度摧殘,元氣大傷。其殘存的女真人散居東北,既無力抗元,亦無力內爭。換言之,已形成不了任何集團勢力。在元朝統治下,按民族分等,女真族被列入「漢人」之中,身份低於蒙古和色目人,受其控制與壓迫更甚於其他民族。入明,境況有所改善,女真諸部酋長不斷受到招撫,賜以官職,生聚漸興旺。自元迄至明中葉,女真人沉寂了200年之後,才漸次恢復了民族的活力,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到努爾哈赤出生前後,延至其起兵時,女真社會才出現了如上面所描寫的互相戰殺的局面。可惜,閻崇年連這個常識問題也出錯,對女真社會的演變做出了不正確的解釋。

閻崇年在解釋努爾哈赤的「撫蒙政策」時,寫道:「他用編旗、聯姻、會盟、封賞、圍獵、賑濟、朝覲、重教等政策……」作者將清朝逐漸實行的對蒙古政策,統統都歸為努爾哈赤所制定。但事實卻否定了作者的信口開河。滿蒙聯姻,實始於努爾哈赤,與部分蒙古部落建立了軍事與政治同盟,努爾哈赤以「保護人」的身份,與他們共同對付察哈爾部林丹汗。努爾哈赤與之聯盟的蒙古如科爾沁部等,尚未真正建立起如後來的那種君臣關係。到皇太極時,才開始把這種隸屬關係確立起來。給內蒙古諸部按八旗制編旗,也是皇太極做的一件大事;「會盟」並非努爾哈赤所為,確是康熙帝為解決喀爾喀蒙古問題,先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派理藩院尚書阿爾尼舉行過一次「會盟」。更重要的一次「會盟」,是康熙三十年康熙帝親自前往多倫並親自主持「會盟」,決定喀爾喀蒙古實行「盟旗制度」。閻崇年歸納努爾哈赤對蒙古實行「編旗」的八大政策,很多項並無史實根據,卻是將其後帝做的事又移植到努爾哈赤的名下!

更為離奇的莫過於說:「遷都瀋陽後」,「瀋陽及遼河地區的經濟與社會得到全面開發與迅速發展」,還「帶動了東北地域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這是事實嗎?自努爾哈赤發動對明戰爭以來,遼東、遼西先後闢為戰場,努爾哈赤每攻下一城,必屠城殺戮與搶掠,撤走時毀城,夷為平地,如撫順、清河、開原、鐵嶺、廣寧等,都變成一座座廢墟!明代遼河流域的經濟及文化遭到毀滅性打擊:百姓或死或逃,土地荒蕪,原先的繁盛之地已成無人之域!當時,朝鮮人、明遼東將吏等,都留下了戰亂實況的真實記錄。如,明遼東經略熊廷弼寫道:明萬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一年內,遼東十餘萬人死亡,「或全城死、全營死、全寨死、全村死、全家死……山骸川血,鬼哭人號。」朝鮮學者李肯詡記述:遼東大批人口逃入朝鮮,「前後數十萬口」。明人陳仁錫記載:遼東百姓死十之八九,僅存者不足十之一!如,遼東「蓋州、復州有可鑄之礦而無人開」;遼西錦州、義州、右屯等地,「有可屯之田而無人墾……」類似記載,史不絕書。皇太極時,與明朝繼續在遼西地區展開拉鋸戰,對峙10餘年,以至人煙幾絕,一片荒涼。努爾哈赤佔據遼東,遼河地區處於激烈交戰狀態,戰爭烏雲密布,誰來「全面開發經濟」?即使個別地區,農業生產有所恢復,仍恢復不到明統治時期的經濟發展水準。在閻崇年的筆下,遼河流域,一片光明,和平安寧。如此歪曲歷史,莫此為甚!

閻崇年不顧歷史事實,把戰爭殘破的經濟說成是「全面開發」、「迅速發展」,甚至奉努爾哈赤為「近代遼河流域、瀋海區域經濟」開發的「創始者」!這是他的又一大「發現」?簡直是聞所未聞之奇事!


我知道顧城才是一個有良知的歷史學家。能很客觀的把明末那段歷史說清楚明白。研究明末歷史絕對繞不開顧城老師的南明史。


顧誠老師的《南明史》我去年拜讀過,讓我感到十分震撼。

從書中可以看到顧誠老師對史料的選擇,引用和分析體現了他極為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十分刻苦的鑽研精神。同時,他在保持翔實客觀的基礎上體現了很正的三觀,這個是讓人在了解這段窩囊歷史的時候為數不多感覺寬慰的地方。而且全書結構合理,讀下來並沒有顧此失彼之感,讀完之後對這段歷史中三股勢力的走向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總之這部《南明史》確實稱得上是了解這段歷史的首推作品,部頭也不大,非常推薦閱讀。

至於閻崇年…別的不說了,先寫出一部和《南明史》差不多的作品再和顧老先生相提並論吧。


顧誠!!和那個殺人犯不是一個誠,上面所有回答都沒發現嗎?


顧城秉筆直書,李治亭,煙筒年是漢奸,可恥!


有良知的馬列主義歷史學家,偉人,因為歷史原因偏重於對農民起義的肯定,造反無罪,官府就是垃圾,但還是好偉大,好崇拜他

漢奸學者,滿清八旗是給中華帶來先進文明的政權,你們漢人居然不投降,還反抗,後邊友善度

被金錢沖昏頭腦的學者,最近正常了,希望拜讀閻崇年先生的最新著作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讓你覺得死的非常惋惜的人?
遼和金為什麼不滅西夏?
在亞洲歷史上,相對中國而言,韓國在什麼時候變成了先進國家?
我們中國人常說華夏五千年,現在是2016年,那麼之前的3000年為什麼沒有記錄到紀年中去。

TAG:歷史 | 南明史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