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工作者,如何看待《我不是潘金蓮》這部官場電影?
今天剛從電影院觀看了馮小剛導演的這部電影,感覺這部與官場緊密聯繫的電影有很多值得細品和深思的地方。還有很多體制外的人理解不到的梗。
《潘》的播出,覺得現在廣電總局的審批也越來越寬鬆;電影對體制內官員諷刺的火候恰好到位,無一味的抬高也沒有過分的嘲諷。故事雖然虛構、很多現象現實中確實存在。譬如只對上負責 不對下負責,領導一句話 層層傳遞就變了味等等。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最後馬文彬對此事做的總結。很多事情做出了很大努力都沒有用,倒不如一場意外。觀影時也發現自己的笑點和周圍其他觀眾不太一樣,個人覺得是經歷和思維方式導致的差別。知乎上的體制內工作者 如何看待這部電影?看了後有什麼感想==============問題補充我覺得現在棘手的問題是法律意識問題,增強法制教育、明確法律的地位。法大於人情。利用規章制度和法律解決問題;而不是一有問題就想著找領導、找熟人。至於法律意識,個人感覺是海歸比本土的法律意識強;一二線的市民比三四線市民強,三四線市民比縣區強。越是落後地區,政府越強勢 老百姓越弱勢,越人情社會。像電影里,幾個領導圍著一個離異婦女團團轉 是不可能。百姓法律意識淡薄,不把法律當回事。不尊重法律結果,只認情理,一味的無理取鬧。總結,個人感覺此類電影的播出是一種進步,更能引起社會的思考,畢竟電影對社會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
維權意識強烈,守法觀念淡薄。這就是我的評論。如果再擴大一點,明明錯在李雪蓮,還有那麼多人因為她被撤職。這就是中國目前政治正確的社會現實。哪有什麼是非對錯,虛偽的政治正確而已。那個首長才是最荒誕的,他拍桌子問,為什麼這種小事情會鬧到北京,他的結論是因為基層官員不走群眾路線。可悲又可笑。他們才是這種事情發生的罪魁禍首。
利益相關,工作在距離李雪蓮所在縣城幾小時車程的另外一個小縣城機關
生活在 巨大的慣性 里
——《我不是潘金蓮》觀感—————————————————————————
?
一、飲食男女
沒讀過劉震雲先生的原著,電影散場後,麻溜兒地掏出手機百度,舒了一口氣兒的讀到這樣一段話:「那個年代農村孩子沒什麼出路,整天在家裡吃高粱面,生活很苦,因此當兵對一個孩子是特別好的差使,當了兵,再努努力,提了干,就可以回家找媳婦。」嘿,我總是慣性地喜歡這種直白的敘事,就好像這麼多年來我一直認真地相信莫言真的是為了一天三頓餃子而當了作家。
吃飽肚子大概是生活里最基本的慣性了,誰敢不慣著自己的性子填飽了肚子。說起吃這事,全片我只為史為民縣長糟心,王公道庭長家常飯,好歹有髮妻入廚下,切臘肉,洗手作羹湯;荀正一院長宴請老領導,吃的是七碟八碗,彈唱作陪,末了,還有秘書打傘、公車接送;再往上了,北湖賓館裡,人代會分組討論,那倉庫里屯的儘是山珍海味、珍饌佳肴。獨獨史縣長,大清早躬著身子窩在車后座,吃一桶半熱不冷的稀湯飯,還讓李雪蓮攔車喊冤潑了一身,眼見大衣是穿不得了,只得借了下屬的夾克匆匆趕去開會,及後來,北湖賓館裡那桌宴美食,怕是讓首長一頓拍桌子,也沒機會吃著了。到最後,好容易電影畫幅回歸正常成了寬屏,都過上安穩日子了,史縣長還在京城車站遇上了老冤家李雪蓮,喝著她店裡一碗最多二十塊錢的牛骨湯,聽完了荒誕的鬧劇起因,想想自己這二十年來的境遇。我實在是不敢估想史縣長,不對,是史廠長此刻心裡的崩潰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越來越高興電影院里見到《我不是潘金蓮》這種不脫離生活的片子,吃吃喝喝、男男女女才是普羅大眾的生活本相,李雪蓮這樣一個開餐館的女人被冠上了潘金蓮的稱號,這飲食男女,算是齊活兒了,故事也因此變得真實生動起來。—————————————————————————
?
二,誰都沒錯
這故事看到了最後,有誰錯了嗎?李雪蓮錯了嗎,沒錯,和丈夫秦玉河假離婚,為了多生一個兒子,多分一套房子,是多麼正常的一件事兒,興許茶廠里別家也是這麼操作的,也沒生出什麼幺蛾子來;王公道錯了嗎,沒錯,這離婚證白底兒黑字打著民政局的鋼印,還有拐彎鎮民政員的當庭供詞,依律當判如此,以前可不都是這麼依法判的嗎;史縣長錯了嗎,沒錯,這外頭急著有工作,抱著一桶稀飯就趕著出門,不權宜自己是縣長秘書先走為上,耽擱了活兒,一縣行政主官跟上級說我給一個違規要求法院改判的婦女斷案子沒法來了,縣長干涉法院判案,上級聽嗎;蔡市長錯了嗎,沒錯,平常幕僚們天天嫌官兒小想管大事兒,真輪到李雪蓮靜坐了三天市政府,這小事兒卻解決不了了,副市長們乾脆都進了真空,臨到上頭來檢查,還得自己拍板解決,最可怕的是,本來妥善的指示傳到派出所,就變味成了拘留李雪蓮;儲省長錯了嗎,沒錯,一省之長,贛州之地,十來個地市,四五千萬人口,沒有下面及時彙報,他鬧得清李雪蓮是哪路人物,本來和和氣氣地迎著首長來做重要指示,末了,首長一拍桌子,被當成了反面典型,成了路線問題,一路火花帶閃電,省市縣三大長一起栽了跟頭。說起來,誰也沒有錯,大家都只是牢牢的活在自己生活層面的巨大慣性里,周圍的人都是這麼乾的,大傢伙都沒問題,我也這麼干,以前就是這麼乾的,這麼干也很好。不成想,從李雪蓮掙脫她原來的生活慣性開始,這蝴蝶翅膀一煽動,故事就偏離了軌道,大傢伙兒就跟著在原來的慣性里,栽跟頭的栽跟頭,出洋相的出洋相了。
—————————————————————————
?
三、保持慣性按照習慣,對於這種沒有經過原著洗禮的電影,照例是要在觀影結束後抱之一讀的,粗略讀了一遍小說後,故事從村到鎮,從鎮一路走縣,入市,跨省,到北京,層層級級,有人高呼,這是新時代的官場現形記,感謝馮導和震雲老師將原著的情節在劇情里處理的跟上了時代背景,至少讓我個人感覺到了貼近生活的真實(利益相關,工作在距離李雪蓮所在縣城幾小時車程的另外一個小縣城機關),劇情絕大部分時間被圓形畫幅遮罩,這種畫幅承載了北京之外的絕大部分戲份,似乎有意地在闡述這樣一種敘事:小地方是圓滑的,不講規矩的,不如北京那般方正直楞,圓形畫幅里光明縣與永安市政府小樓的灰暗破敗和斑斑銹跡,與方正畫幅里北京城裡聳立不絕的高樓大廈、富麗堂皇的會議廳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甚至於首都還要把各國名勝來一個微縮陳列在公園裡供人褻玩。反過來諷刺的是,如此破舊的機關小樓居然是永安市和光明縣看起來最接近現代化社會的建築,不得不說,太真實。機關小樓和機關職務對於絕大多數小城市和小縣城而言,就是周遭生活里最有吸引力的去處和歸宿,身在小城的我們不得不努力的去謀求一個機關的職位,好讓我們能夠在經濟凋敝的小城生存下來,而不至於太過灰頭土臉成為小廠的廠哥廠妹。這種強大的慣性,讓人不得不感謝和慶幸,躬身低頭地發自內心去喜歡一份雖然不太看得到希望的工作。自己對著電腦拿工資,廠妹廠哥的計件勞活,和小白鼠按下電鈕便能得到食物的行為,沒有什麼區別,都是來自腦前額葉的指揮和多巴胺分泌之下的效用,換個角度講,其實也就是生理慣性。如果某種行為能持續帶來好處,我們便會重複那種行為,感覺某些事情有害,我們便唯恐避之不及,「趨利避害」是成年人的生存法則。這也就是為什麼年紀越大,我們越依賴慣性,當熟悉了某種生活狀態,我們更不願意去改變。人生苦短,我們根本沒那麼多時間去嘗試一百種人生。我也不知道,大城市的生活是否比小城市更合理。按部就班、一成不變的生活,更像是小城居民為自己編織的一道安全結界,走出這道界線,偏離了我們的慣性,便會惶恐、不安、無法適應。出門立交高架,通勤幾個小時,堵車堵到崩潰,吃飯排隊,看病排隊,這都是小城居民不能容忍而又喜歡吐槽的,龜縮在小城裡,一切都活在巨大的慣性中,一切卻又都習慣性的可控 。一個在大城市就業死活不肯回到小城的朋友向我抱怨了另外一種慣性:「在老家出門沒有滴滴,轉角沒有全家,辦公室沒有咖啡機,無法在第一時間看到院線大片點映,任何一樁「慣性」的缺失都足以讓我崩潰」。說起來,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熟悉的慣性里,一點細節的改變都有可能帶來不適。回頭想來,無論是大是小,是忙是閑,都是自己選擇,濯纓濯足,未必不是自取。所以,對於一個喜歡吃吃喝喝,飲食男女的小城人來說,李雪蓮最後不也停止告狀,在站口賣牛肉湯了嗎。少年,來一份牛肉湯壓壓驚吧,味道好極了,明天還得早起搬磚呢。體制內工作者,接待上訪三年,我在省級機關工作。看完電影以後很鬧心,恰好幾個朋友中也有搞信訪工作的,大家一起聊了一路,結論是電影還是比較客觀的,但是就因為這個撤掉市長縣長還是誇張了。
我接待上訪過程最怕遇到這種講道理講不清,死任自己想的道理,根本不管不顧法律和常識,張口就是我們官官相護,閉口就是我們拿了人家錢。真的,沒幹這個工作前,我真沒想到不講道理的人能這麼多。作為省一級上訪接待的工作人員,基本上遇到的要麼我們沒權利解決,要麼就是鬧訪的,勞心勞力我都乾的怕了!
走出影院那一刻我和女朋友說,這就是我一年前的生活,大冬天正月躺在麵包車裡,緊盯著村裡的老上訪戶,這時候聽到前面兩個女孩說:「這片子太假了如果不是最後一幕市長和李雪蓮那兩個片段整部片子根本就不合理。」其實對於大多數信訪體系外的普通人這部片子無疑是荒誕的,封閉的。然而裡頭的一幕幕我卻都親身經歷,只是談幾點感受吧。一是作為基層工作人員干這些工作的時候我是抱著懷疑和不解的,而信訪工作做的越多越是不解,我不明白一個找領導解決問題的制度為什麼要存在於一個法治社會。二是,捧殺首長,群眾路線,依法治國啊, 張嘴就說。完事他一拍桌子才是整部荒誕劇的開始,這也是官場生態最真實的寫照,那些說著政治正確行人治的首長才是法治最大的障礙。三是這樣一部片子不適合在知乎這種地方討論,一個以精英知識分子自居的社區看不到更看不懂基層的是是非非。我已經不在基層從事信訪了,可是我的朋友同事依然在做,從中國農村走來,我只想說不管是民主還是法治對於今天的中國還顯得太早太早,某些精英眼裡的中國就像這部電影的鏡頭一樣不過是整個畫面中心的一隅。今天的中國民智還遠遠沒有開化,甚至還看不到開化的可能。
基層工作者的觀後感,太真實了,真實到讓人不敢相信這樣的片子能在國內過審上映,體制外的人不懂,他們認為這片子是荒誕劇、諷刺片,但只有體制內的人,才知道,這片子絕對是現實主義傑作。不說別的,就李雪蓮這樣蠻不講理的法盲老訪戶,基層干信訪維穩的有幾個沒遇上過?因為越級上訪處理基層官員的,哪個地方沒有接到過通報?太真實了,這樣的片子應該組織所有公務員去看。馮導的能量可見一斑。這片子以後,我認為馮導真正的成了「人民藝術家」。
現在官員懂法、學法的風氣越來越濃厚,每年都要強制學習大量的法律知識。
遴選必考一道法律題。
公檢法的官員,只有通過了司法考試,才有升職的前途。
依法治國成為全會決議,行政行為逐步規範。
中央大員越來越重視基層的程序,不會肆意干擾基層的運轉。
所以,這事擱在現在,金蓮絕對翻不了天。
依法治國,也要依法治理法盲。
是的,我在體制內工作也有幾年了,深深理解體制內工作的不易。
從影片中也能窺見一斑。因為一個小小的李雪蓮告狀事件,從法官到省長,上上下下雞犬不寧,整日提心弔膽,夜不能寐,甚至上到市長下到法院院長整個撤職了一波。你說這差事容易嗎?若是再多幾個李雪蓮呢?
最最諷刺的、也最最寫實的是,李雪蓮這個事,她在法律層面上來說本來就是無理取鬧的。
說它諷刺,是因為各級官員根深蒂固的維穩、服從意識,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他們只知一味的服從上級領導的命令,沒有人敢站出來指名真相,整個一活脫脫的「皇帝的新裝」呀;說它寫實,是因為我們的百姓里這樣的不懂法「無理取鬧」的群眾真的是無處不在,真的,工作這幾年,我見過太多了,早就習慣了。
中國有句老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遇到這種群眾,我們只能採取「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姿態。沒辦法,他罵你十句百句都沒問題,你罵他一句,你就完了。這就是現實。呵呵。
前段時間,在咪蒙的文章里讀到,有位公眾人物在微博上曬女兒的照片,就有網友在下面咒罵「你的女兒不會有好下場」,該公眾人物怒斥道「X你大爺」。眾人一片叫好,幹得漂亮!但是如果這事發生在公職人員身上呢?不好說。
當然,在整個李雪蓮事件里,各級官員的處理方法也都是存在問題的。一開始法官的判決是符合法律精神的,卻沒有顧忌到她情感層面的感受。當然法官也沒有義務要從情感上安慰李雪蓮。其他各級官員則要麼迴避、要麼推諉,總之沒有一個官員能放下姿態平心靜氣真正平等的與李雪蓮交流。一身冤屈的李雪蓮只好不停的告狀,不停的告狀……直到悲劇發生。
在整個故事裡,各級官員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他們太按程序辦事了,機器一般。另外就是馬市長所說的「只想著對上面負責,不想著對下面負責」的心態。
我之所以覺得,馮導的這部片子拍的好,是因為它真的太寫實了,基本上一點都不誇張。不論是群眾,還是官員,都極盡客觀。
其實,早在馮導的上一部影片《私人定製》中,就借范偉的口說出了那句:「群眾裡面有壞人啊」的至理名言。葛優大爺神補一句:「廢話,群眾要都是省油的燈,就不會有那麼多官員被拉下水了。」
沒有刻意的諷刺,沒有對哪一方的偏見,很中立,很客觀。很馮小剛。
END公眾號:[以夢為馬A]一個人的故事,一個群體的事故。懷孕期間的女人導演的故事成了體制的事故。
王公道判得挺公道的,被污衊貪贓枉法。之後的十年人生都要圍著這個「農村婦女」轉。
他上哪兒說理去?
(之前看完在另一個題里寫了電影評價,被知乎秒刪了。這是其中一條。還沒看
想看《你的名字》
不過很想說說在體制內工作這件事寶寶心裡苦 藍瘦 香菇形式主義的法治社會。體系不可謂不健全,倘上下皆依律而行,宇內霧霾必為之一清。執法者帶頭違法,屢見不鮮卻司空見慣。
看完電影,一個感覺,太真實了,就是現實。看對官場一筆一划的刻畫很過癮,也很堵心。不是體制內的人是get不到的。聯想這屆集體,這部電影能過審,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對依法治國的最大諷刺!對法制工作者的最大傷害!對上訪人員的最佳教材!
我是干綜治的。兩次市長長篇大論的拍馬屁(記不大清楚了,應該是市長),第一次給100分,第二次就給0分。對於信訪和二胎的討論(我認為是在討論信訪和二胎,原著沒看過),根本沒有觸及到根本,浮於表面。重點對象的穩控做得太差,還敢跟這種對象喝酒?跑了也是活該。話說我反正是想不通信訪的意義,說好的依法治國呢?
我也說個。我這裡的鎮政府,有個老上訪戶每逢節日或者兩會,就會到鎮政府裡面去鬧事……訴求還挺多的~兒子沒結婚,要給解決。水災的時候,鄰居補償金比他多,他覺得自己吃虧了,不服。……據說還上新聞說鎮長強姦他老婆~我的天啊,他老婆比鎮長媽年紀大我都信。節日就來鬧事那種,給個四五百紅包就自己走人了。他去越級上訪途中會打電話通知鎮政府……真是貼心……
中央集權制,下一級只對上一級負責;司法不獨立,縣長管法院的事;人民群眾、農民成了政治正確,你敢說他不對
你說的冤不是冤,你說的白是什麼白 ——觀《我不是潘金蓮》
電影還原度較高,充滿了黑色幽默和中國式隱喻與諷刺,但到了了也沒提出一個解決的辦法。反之,指望一部電影解決中國多年來的信訪頑疾,也是too young too na?ve。
李雪蓮所謂的冤屈,或許值得同情,但絕對不合法。為了一己私利,不惜鑽法律空子達成目標;一旦事情脫離軌道,利益未遂,又想用法律來幫助自己。明明是無憑無據,有悖法理,卻憑著一股子打破砂鍋砸到底的精神要讓全世界為她開道。
罪魁禍首明明是這個自作自受的農婦,為什麼看完會感覺是在諷刺政府呢?
這部電影是否在告訴吃瓜群眾:在中國,只要你堅持不斷往上告,告個十年二十年,從法官一路告到縣長、市長、省長、中央,最後不管你的訴求是不是合法,你都可以贏得圍觀群眾的輿論支持贏得同情,從而鉗制政府。
李雪蓮是恐怖的。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報復,惡狠狠的報復。在她眼裡,丈夫出爾反爾傷害了自己,該殺;法官收受賄賂不分黑白,該殺;縣長為官不為,不為她做主,該殺……她從來都以為跟她作對的是整個世界,卻不曾反思這個餿主意還不是自己腦子一抽想出來的。一個成年人,總想著讓別人為自己犯的錯買單,買單不成還要殺人。最後殺人未遂並不是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而是沒人願意幫她。
李雪蓮是聰明的。即使是一介農婦,也懂得充分以自身優勢為籌碼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知道屠夫惦記她,不惜拿自己身子為代價借屠夫手中之刀除卻心中仇人;知道大頭暗戀她,無視大頭違反工作紀律收留她,並從大頭口中探得重要情報在人代會期間實施告狀之行;在老家被看守期間,利用大頭來逃出看守、準備再次踏上告狀之路。
李雪蓮是可悲的。一個將告狀作為自己人生全部價值的人,在被告人去世之後,竟然喪失了生存下去的動力從而不惜自殺。也許她追求的,已經不是最初的還原真相。堅持了十多年告狀之路的她,就好像一輛靠慣性前行的火車,去向哪裡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能前進不能停歇,除非脫軌或撞車。
作為整個事件的導演者,女主角最後和盤托出事情真相時,才發現從劇中院長、縣長、市長、省長到場外觀眾,都被她牢牢地套進了局裡面——堪稱最佳導演,哦不對,不單是最佳導演,她還是全力演好了小白菜、潘金蓮、竇娥還有白娘子這四個角色。
作為一個基層工作者,看完電影心有戚戚焉:擦,這說的不就是我們每天乾的事情嗎?變成院長之後的王公道,提個豬後腿去造訪對李雪蓮,那一聲聲「表姐」喊的親切的喲,不禁想起了我們那些比親人還親的sf戶。
還有許多電影里不曾講到的——
寒冬早上五點到晚上十點、一天近24個小時,sf戶家門口和火車站輪流蹲守,節假日不休;九旬多的老太太,兒子女兒不管,吃喝拉撒換尿布全由基層工作人員照顧;告狀人一言不合進屋破口大罵順手摔水壺砸水杯扔花盆的事情也不是沒有;連續多日處理網上xf件加班到晚上八九點更是家常便飯;還曾見過一群人懷裡抱著小的、手裡扶著老的一邊啃包子一邊來告狀的……
正如阿sir所講,來我們這拍吧,人和事兒都是現成的,都不用排練的,保證比電影里還精彩。
【觀影之外】
張譯演的賈聰明深得我心,他的心眼兒和頭上的髮膠一樣油光發亮。小眼兒一翻,小嘴兒一撇,肩膀一歪,活脫脫的一幅自以為自己很聰明的小模樣。
張嘉譯在公廁里用雙手對著鏡子擺正假髮那個動作,充滿了諷刺的幽默。他的發套正如他平日講的那些大道理,不過是拿來遮羞的。明知自己什麼都沒做,卻還要給下屬講出一番大道理來掩人耳目。
圓形和方形構圖的交替,與當時的地點、人物心裡相吻合,也體現了中國傳統和中國特色。
要想徹底解決sf問題,看來還是得靠一些小心思,比如:尋找愛情。
所謂的方言,只用把「離婚」替換成「離分」就可以了吧?
冰冰演技有進步。恩,不開口的時候。
只能說,感同身受中國是個神奇的國度,有的時候,有法不依,弱勢占理。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雖然不妥帖,但也大抵符合實際。
這不完全是個官場電影,這是描述事態。
清官難斷家務事,這案子就是當初判對了才扯出這麼一大堆事。法院能管的只在法律範圍內內不在道德範圍內,判案子是基於法律而不是基於道德。
中國的歷史中,有族長文化。一個宗族在當地頗為龐大,很多事情政府不管的管不了的都由家族自己內部解決,甚至有些事情族長幫政府代勞,犯法的族長綁人交了官府,沒道德的事情用家法處置。
而今天家法往往是犯法的。過去老人家是很有權力的,有財產,有人生經驗,有社會地位和關係,兒女眾多,子孫能不孝嗎?
如今很多東西都變了。老有人批評中國是人治社會不是法制社會,其實和歷史傳統有關。
傳統紮根在人心裡,非一朝一夕能改。現如今的政府也要管些家務事,比如扶貧當下要對於不贍養父母的年輕人要加以勸導。。。李雪蓮這件事情罷免官員是因為我們是個人情社會但是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人情社會。畢竟中國文化中父母官的說法深入人心。
這個事兒想管不知從何管起, 如果管了使用的方法可能就比較擦邊球。電影中利誘秦玉河不成,可能就要威逼。威逼的事,誰願意干,誰來承擔這個責任。·
利誘的事情也是下級被上級逼迫使用的一些不正規操作。。。電影中馬文彬和鄭重的很多對話很有意思。大和小的關係,小的事情大家以為沒有關係,不重要,誰也不願意去惹一身騷。就像電影最後的果農,他並不十分在乎李雪蓮死不死,他在乎的只是別死在自己底盤上。
不大的事情,為什麼鬧到了北京?前任市長說的你們這些人都想當這個市長,出了事情還不是推到我這裡。上級給的任務層層下放,文件轉發,各級部門擬定合適文件。傳達到基層,往往變了些東西,權責不明,互相推諉。出了問題不想辦法解決又層層上報,缺乏有能力肯擔責任的幹部。這樣的情況過去多,現在也還有。但世事往往就是如此,有時候乾的多,錯的多,沒幹活的人反倒成了沒錯的人。干錯了的承擔責任下台,儘管有能力的人在哪裡都會發光,終是浪費了自己青春,浪費了自己力氣白找一身騷。也有人終身就沒了機會。秦玉河拋棄懷孕的妻子,李雪蓮當時為什麼不實話實說呢?秦玉河還當著眾人的面說她結婚時不是處女,卻沒有人幫她,這樣的理由就可以拋棄妻子了嗎?
我們的社會文化如今不前不後,不上不下,傳統的,現代的,東方的西方的各種文化和意識在激蕩,卻還沒有調和。
電影能過審,也是社會的進步把,審片的人會不會很糾結啊?不知道這電影出了,會不會上訪增多呢?做信訪工作的同志們保重吧。
年輕人瞎說的一堆拙見,只是拿出來大家交流,很多東西我也不理解不明白。
比如,果農讓李雪蓮去別家上吊,她怎麼就不死了啊。難道她突然想明白了,娘要嫁人,你要自殺,其實別人並不關心?你也沒有權力強迫別人關心?人性是脆弱的,我們需要體制,需要文化。談談自己的感受(不是體制內工作者)。。農民狡黠的生存經驗和互相蔭庇的官場潛規則共同促成了這種荒誕局面。現代法制是缺席的
(待補充)推薦閱讀:
※和領導一起出差應該注意哪些細節?
※官場小說有多少可信度?
※沒有背景的人都是怎麼在官場上混的呢?
※在中國,真的是無官不貪嗎?
※如何看待《人民的名義》中的區長孫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