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或人工智慧是否可以取代結構設計人員的工作?

趙曉鈞演講說到以下一段話,「悉地投資了內部一名員工的創業項目-----悉道科技,它是一個標準的物聯網產物。在這個創業團隊里有六、七個IT人士,做物聯網介面和自動設計。現在已經可以做到一幢兩三層的小房子,無論四合院還是別墅,一個建築師陪著你,按你的要求編輯成虛擬的、一一映射的模型,隨後把這個模型輸入自主研發的軟體,十幾分鐘後全套設計圖就有了,報批的報批,審圖的審圖,與此同時一根根桿件也出來了,可以進入工廠生產流程。」

==============

結構設計相比建築設計,基本是通過計算完成,並不需要什麼創意,缺少創造性。目前已很大程度依賴於計算機。

如何看待將來某一天計算機或人工智慧取代結構設計人員的工作?如果真的會發生,目前從業的結構設計人員有什麼轉型的機會?


當然可以。既然是真正的「人工智慧」,人能幹的人工智慧也都能幹。為什麼結構工程設計會是個例外呢?

總有一天,人工智慧會替代你能想到的所有的工作。就像現在已經沒有拉黃包車的駱駝祥子,也沒有印刷廠的碼字師傅了。

只不過,這個「總有一天」對於不同的工作來說,可能並不是同一天。有些簡單的工作,很快就可以被比較初級比較笨的人工智慧替代;而有些複雜的工作,可能需要以後慢慢的被比較高級比較聰明的人工智慧替代。

結構工程設計,可能還屬於後者。在所有的工作被人工智慧替代的洶湧大潮里,工程設計可能是排在最後面的那一排浪花。

去年牛津大學的一篇論文,討論了各種工作在未來的二十年內被人工智慧替代的可能性。土木工程師的概率為 1.9%,排在總共 366 種工作的第 337 位。(BBC 的鏈接:Will a robot take your job?)

雖然是比較靠後的第 337 位,但是總歸是會排到的。

我還是很期待那一天的,因為我覺得將來成熟的人工智慧,比現在絕大多數的從業人員,水平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就好比將來成熟的自動駕駛,肯定比現在這些到處亂竄到處作死的司機強。

作為一個消費者,我還是很希望我的房子是一個人工智慧設計的。

雖然比起優秀的工程師,可能人工智慧只能打 80 分。但是絕大多數從業人員也就 60 幾分,真正 90 多分的工程師也有,但是實在太可遇不可求了。所以我還不如相信鐵定 80 分的人工智慧。

更何況,人工智慧們在將來還會建造天網,還能穿越時空送回幾個終結者來,他們還會建造巨大的機械城市,把活著的人類當成電池養在營養液里。

這樣的人工智慧,會連結構設計都搞不定?

你告訴我 Neo 面對的這一片鋼鐵城市,是誰設計出來的?


AI 目前宣傳的一大熱點是自動駕駛。

2014年,SAE International(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制訂了一套自動駕駛汽車分級標準,其對自動化的描述分為5個等級。

L1級:自動駕駛能給駕駛員一些駕駛支援。比如如今已經在很多車上搭載了的自適應巡航(ACC)功能,即能夠通過雷達探測與前車的實時距離自動控制加減速,從而保持與前車的安全距離。

L2級:同樣是在駕駛支援的範疇。如果汽車除了具備上面L1級描述中的自適應巡航外,同時還具備車道保持(LKA)功能,或者自動變道功能。

L3級:則意味著道路環境的觀察者由人變更為系統。系統已經完全能夠識別出直線、彎道、紅綠燈、限速路牌,路上行走奔跑的人貓狗等等各種環境。環境觀察和駕駛操作都由系統來完成。

那還需要駕駛員坐在車裡幹嘛呢?人需要對所有的系統請求進行應答。比如突然下雨了,檢測到地面濕滑是否需要減速;比如檢測到前方車輛行駛過慢是否需要超車;檢測到前方有人在車道較近處走動是否需要鳴笛提醒等等,這些請求系統會反饋給駕駛員,由人來做決定。這就是L3級。

L4級:人不需要對所有的系統要求進行應答。比如只需要在某些複雜地形或者天氣惡劣的情況時,才需要人對系統請求做出決策,而其他情況下系統能獨自應付自動駕駛,這就是L4級。

L5級:你儘管放心地在車上睡覺、玩手機,因為系統已經可以應付所有的情況。

那麼ASCE 59中規定的自動結構呢?

L1級:能夠給工作人員提供一些技術支持,比如AutoCAD複製圖樣,Excel Spreadsheet提高簡單樑柱板等重複設計的速度。

L2級:能夠根據運算結果完成初步設計,比如ETABS中自動設計功能。

L3級:大部分的結構實現智能化,人僅僅需要做一些限制和決定,規定整棟建築的各種參數,大到結構系統,目標單位造價,安全係數,小到一些建築師的細節要求。雖然有集成BIM軟體輔助,還需跟HVAC,EE,承建商就一些分歧人肉扯皮。舊建築改造仍需現場勘察和經驗評估。

L4級:人不需要規定所有的參數,系統會研究大量過往案例自行決策,現場勘察由儀器精準完成。結構師僅僅需要對一些極端要求進行應答,例如缺乏案例的400米以上建築,震區,工地現場挖出了粽子等。

L5級:結構師不再被需要,建築師跟軟體跑了,結構師進行CS學習積極投入再就業。

目前國內自動駕駛進入量產車的是L2級,一些載著某李姓人士上路的為L3級。

目前國內的自動結構發展在L2級到L3級之間,但L2級仍然停留在bug非常多的水平,軟體直接出圖能嚇死個人,短期內由於資金投入遠遠比不上自動駕駛,不看好L2級能做到完美。

至於我個人,直接實現L5級,參與再就業。


謝邀,目前也有類似一條龍似的軟體,但是還是太粗糙,你敢直接拿軟體生成的圖紙去送審嗎。另外還有個責任的問題,即使將來出現非常完美的結構建模+計算+繪圖的一體化軟體,技術上取代結構工程師,那建築法規中原來由註冊師承擔的終身責任制,現在由誰來負責?軟體公司還是搞個一級註冊程序員?恐怕都不敢吧,否則現在連御用的PKPM都要寫個免責申明。少了背鍋的,大家都玩得不愉快。

再者,即使出現這類軟體多半也是由結構工程師編寫的,因為我們這行的專業性太強。你看目前高校中計算機學院轉土木學院多,還是土木學院轉計算機學院的多。


我覺得可以誒,之前一直說還是把規範上面的一條條都編進程序裡面,其實就可以弄個軟體跑起來了,最近還用個mdx軟體直接aashto裡面條條例例都會檢查一遍,我表示很震驚!可是用這個軟體分析完之後,帶我的工程師還是叫我手動計算檢查一遍……不知道是正常程序還是因為我是菜鳥怕我搞砸了

我覺得分析出結果一點都不難啊,軟體肯定都比我懂,只要我能看懂軟體的output沒啥大問題的話,最難的是定參數啊,光定下input的各種參數都搞了好久,可能是我太菜了…

總之我覺得我現在乾的活計算機來從頭干到尾一點問題都沒有,還會比我手動搞來的快很多,問題就是這個過程還是得有經驗的人看著,學校里亂七八糟學的那一堆東西其實就是來為了看懂這個軟體在幹啥的,老工程師最喜歡吐槽我的就是用軟體很溜但是出bug了我都不知道在哪debug……


把我在公眾號寫的文章複製來了。我的觀點是,一定會。未來top3的地產公司產值都是萬億級的,10%的貸款是1千億,60天的利息多少?整個行業的資金成本是多少?因此,這個趨勢驅動的源頭就是在萬億級的資金成本上。並且,趨勢會很快。

以下是正文。歡迎搜索「人到中年三十多」關注本寶寶。

昨晚上看了一篇微信公眾號文章,寫大摩用AI,把人類需要36萬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縮短到只需要幾秒就可以得出結論,並且這傢伙還不需要休假,不抱怨工資低。裡面一個觀點是,曾經以為AI最先會搶奪得是500萬卡車司機的飯碗,結果卻先輪到投資分析師和基金經理擔憂自己未來的飯碗了。

前幾天和跳槽去了設計院做結構專業並且過了一注(結構師)的前同事打電話,本來是扯閑篇的一個電話,聊著聊著跑偏成了一通提醒他要提前應對未來危機的對話了。

有些崗位是一定會被AI取代進而消失的

這些崗位的核心的特徵是純技術性、套公式、死板、沒有故事。AI藉助海量存儲和隨時調用數據的優勢,結合早就超越人類的速度優勢,會把這些崗位的人打到毫無招架之力,而這種勢頭一旦出現將是排山倒海之勢。

?以我最熟悉的建築設計行業舉例。除建築師(設計行業細分有建築師、結構師、設備師等專業工程師)之外的所有專業技術崗位,都是在不會太遠的未來就會被取代的。因為這些崗位毫無例外,都是屬於純技術性、套公式、死板、沒有故事的崗位。

大膽推測下,幾年之後的設計行業運作會是,甲方找到建築師,建築師配合甲方做出方案,明確關鍵的控制指標,做到擴初階段。之後所有的工作都全部交給AI,由AI來完成結構、設備、節能等等所有專業的施工圖。AI完成這些工作所需的時間——1小時?半小時?1分鐘?10秒鐘?——總之極短就是了。

麥肯錫前段時間出過一篇諮詢報告,說大約17年後AI就會取代大部分的技術崗位。針對房地產設計行業,這個進度一定會快到令人不可思議,最大的驅動因素就是資本。能免去45天到90天的資金成本,對房地產這種資金巨量投入的行業,誘惑力大過天。

今天還在抱怨加班累死的加班狗(昵稱無惡意),很近的未來就一定會面臨無班可上的情況了。

(順便再說下BIM。未來一定是BIM的,但是是AI的BIM,和人無關。所以你若問我,現在BIM這麼火熱,要不要去學學,我的回答是,不必。悲觀的看,BIM在國內真正落地應用的那天,AI早就已經成熟了。)

那麼,建築師這個崗位憑什麼不會被取代?

哪些崗位面對AI的衝擊可以相對安全?

曾經有觀點認為,所有的低端勞動力崗位都會在AI的進攻下率先倒下。

我的觀點,在目前AI強烈衝擊、整個社會分工面臨重構的現狀下,並不能按照過去所謂的高端、低端崗位劃分來得出這個判斷。

相對安全的崗位的特徵主要是:需要靈感的、需要和人溝通的。

?

基於這個判斷,就可以回答建築師為什麼不會被取代了——既需要和甲方溝通,還需要有設計靈感。

低端的並且已經在被取代的崗位,主要是機械操作工類型。所以前些年3月常見諸報端的類似「富士康招工難」這類報道現在已經不見蹤跡。

相反的,像飯店服務員這種崗位,因為面臨大量的人際溝通,並不需要太過擔憂會被機器人取代,即使現在的機器人服務員已經不需要1萬塊就可以買1台了。未來的趨勢,只是面向中段消費人群的飯店,會大量應用機器人。低端飯店和高端飯店,一定不會採取這種方案(所以假如機器人公司把高端飯店作為目標客戶的話,一定會死的很慘)。

再比如司機這個崗位,市區的計程車司機會被AI取代,進而會出現「事故處理員」這種代表計程車公司利益的崗位。長途貨運行業,會採取公路編組,幾輛自動駕駛的卡車,配備兩三名不需要親自開車的司機,負責處理路上的突髮狀況。——司機的競爭力變成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力和處理突髮狀況的能力,駕駛技能反而退居次要了。而給老闆開車的司機,顯然並不需要太過擔心自己的飯碗。

所以,所有未來10年內還需要工作來養家糊口的人,都需要儘早做規劃,提升自己的技能,因為面對AI,人類的核心競爭力只剩下了與人溝通的能力和靈感(創造力)。

熟練掌握這兩類技能,未來才可以不必太過擔憂。


謝邀,這幾天有丟丟忙,確實有些人轉行,我明天寫個專欄,告訴你們那些轉行的事情。

我來更新答案了。

畫圖狗們,想轉行?快來喝雞湯 - 貓無忌的文章 - 知乎專欄


《2017設計與人工智慧報告》有討論這個問題。

關於設計師和人工智慧的關係,報告在設計和人工智慧的討論中避免使用隱喻威脅的「替代」概念,而提出」腦機比「(即人腦與機器的比例)的概念:對於很多工作,也許會由於機器的成分越來越大,所以人腦的成分會越來越小,因此腦機比無限小,人類的價值無限小。而另一些工作,即使機器成分變大,人腦也在變大,甚至機器的成分越大,也會造成人腦的進化甚至釋放。設計肯定屬於後者。

結構設計相比建築設計,基本是通過計算完成,並不需要太多創意,缺少創造性。目前已很大程度依賴於計算機,那麼可以預測,在未來這部分工作將越來越多的由人工智慧完成。阿里開發的「魯班」系統,在2016年「雙11」期間設計了1.7億個banner,解決了海量的重複性設計工作,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解放了這部分的人力(2016 年「雙11」期間的 1.7 億個 banner,都來自阿里的設計人工智慧「魯班」)。

另外題主提到的關於設計師轉型和設計的未來,相信在這份報告中你可以找到答案,報告是免費的,直接下載就可以啦:sheji.ai。 覺得有用的話,隨手轉哦~ 另外關於設計人工智慧的最前沿信息,也可以去設計與人工智慧 - 知乎專欄 看看哦


自動駕駛看起來比這個更難,更不靠譜,更多困難,但是鋼鐵俠們正在穩步推進。


人工智慧要取代結構設計工程師這個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科技都是一步一步發展的,現在可以大膽的想像,但目前要緊的事情還是結構設計工程師如何利用人工智慧。

結構設計利用人工智慧只是讓人工智慧輔助設計,將一些簡單的不需要複雜判斷的事情交給機器去做,從而減少結構設計的工作量,也可以讓人工智慧糾錯。人工智慧聽起來高大上,但目前這個階段其實就是軟體的智能化。即便是很簡單的問題,現在很多軟體處理得也不是很理想。比如就是文字避讓這麼簡單的事情,雖然確實是避開了,但是看著圖面還是非常的不爽。

技術總是要一步一步的發展,目前我個人對人工智慧的期望是至少水平要能達到一個有三-五年設計經驗的結構工程師,設計仔細認真這點當然是最基本的要求。


人工智慧能取代現有的一切工作。因為這是一個新的技術,正如同互聯網已經滲入各行各業一樣,但是人工智慧也有不能做的事情,就如同互聯網也有沒有做到的事情一樣。我們是在黑夜裡點亮一盞盞的燈,照著更多的路,但是永遠也點不亮整個黑夜。所以,人工智慧啥都能做,但也不會是萬能的。不要擔心技術進步導致失業的問題,因為人類的工作總是不斷的改變著,但是只要你不斷的去想去做去努力,你就永遠不會失業,總有一份工作屬於你,除非你不想做了。

現在擔心人工智慧的發展會導致人類失業,純屬多餘,因為一方面你阻止不了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另一方面,人類也在不斷進步,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

李世石、何潔也許戰勝不了阿爾法狗了,但是阿爾法狗的團隊能造出比阿爾法狗更強的人工智慧來戰勝阿爾法狗。


應該可以,只是不知道要多久。將來的人工智慧完全就會是一個人,虛擬的人,擁有超智力超計算能力的人。

將來計算機能完全的模擬人腦,把工程師的全部大腦信息塞進去,計算機就成專家了,再利用它的超級學習與計算能力,它幾秒鐘後就成頂級大師了,再像alpha狗一樣左右互搏,沒多久就成神一樣的存在了。想想就害怕。。。


我覺得可以,當然只限於一部分簡單的結構。具體不表。如果你也覺得可以,而且你有資源,請私信我我們聊聊,這裡的資源指,按重要性排名:

(1)數據:合法擁有大量建築設計的底圖源文件和設計指標;

(2)關係;

(3)資本;

(4)智力:懂建築結構AI且有一樣精通(精通=名校高年級博士生或者大公司senior level engineer)。


有種東西叫engineering judgement,.


我認為在現階段,人工智慧,還有哪些軟體還不能代替人,原因有如下幾點: 1.人工智慧,還有哪些設計軟體其實對成本的投入過高,普通的設計院不會不考慮成本。 2.人工智慧現在還不能考慮有些比較複雜的問題,比如結構的概念設計。 3.體制問題,現階段施工圖審查還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因為有人工參與,所以軟體還有人工智慧不能全部替代結構設計人員的工作。


施工後期服務,遇到複雜地質的地基處理,承擔結構安全責任,這些人工智慧都做不了吧。

仔細想想這個問題也沒什麼意義,假設人工智慧足夠高,還用得著工作嗎,躺在床上發射腦電波就好了。


為了在還能工作的年齡內自己的飯碗不被機器人砸掉,首先就是你做的事情不能太簡單。


我想讓它順便替代工業設計,所想既所得,不用辛辛苦苦搞CAS 刮油泥了


一些低級的翻模板配筋之類的可以被替代


感覺這種軟體,類似於自動駕駛,ccdi要做這個東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偏願景的答案還是散散吧。自動化設計你可以認為是一種求解過程。要做這個事情,部件的標準化程度必須達到很高。高度的標準化意味著對於部件的需求、指標是穩定一致的。這樣才可能存在有限個穩定的解。部分計算場景,如果能在有限的步數內存在解,自動設計是有可能實現的。(依賴計算能力,隨著步數增長,計算需求可能會是指數級增長,可以依賴領域知識優化。)但是對於需求多變的情況,必須依靠人輔助設計決策。我上學的時候,對於UML、DSL、MDA這樣的東西還是蠻著迷的。後來意識到傳統工業流水化、自動化是建立在高度標準化基礎之上的,就果斷放棄這個方向了。軟體服務業其實是一個高度定製的問題場景,需求不穩定導致標準化很難。一旦標準化後就會放棄對一些需求實現能力。目前只有少數需求實現了標準化,比如一些標準的數據結構實現,通訊協議。整個計算機軟體行業的標準化程度相比傳統企業很低很低,離自動化還很遙遠。感興趣的人還可以了解一下P/NP問題,懸賞百萬美元,但還沒被證明。最後切一下題目,對於結構工程師,自動化程度依賴於標準化,自動化必然從標準化最成熟的地方開始。但是對於定製化的場景,自動化只能作為輔助手段,最終還是要靠人去決策。這個結論建立在NP=P被證明之前,且計算能力量級還沒有發生質的變化。


現在的程序,連文字避讓都實現不了,還要電腦出圖,簡直就是妄想!


推薦閱讀:

你是如何覺察到自己喜歡建築結構設計的?
結構力學的題目不會做,可以問誰?
為什麼說在結構設計中,設計邏輯比設計技術重要?
廈門「擰麻花大樓」和普通大樓在設計、施工和抗震等方面有什麼區別?
台北 101 大樓這樣的超高層建築的防震裝置是如何工作的?

TAG:人工智慧 | 建築設計 | 結構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