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被格鬥彈鎖定了怎麼辦?是一定擺脫不了嗎?


本來懶得寫得,看到有些回答,還是需要寫一下。

對於紅外彈,近年來的發展最厲害的就是AIM9X,凝視焦平面成像頭與圖像處理技術的結合。

對於紅外彈的發展,傳統的MTV干擾彈效果大大下降,我介紹幾種應對AIM9X的新型紅外干擾彈。

MJU52/B干擾彈,面源干擾彈,BOL投放器投放後裝葯會形成一片雲團燃燒,遮蔽飛機的紅外輻射,這是就算是AIM9X也會被干擾。

同類型的面源式紅外誘餌還有MJU50/B、MJU51/B、MJU5130/B、MJU5188/B等我不一一介紹。

MJU71/B自推進紅外誘餌,紅外彈開始具有軌跡識別功能,傳統誘餌彈沒有任何推進措施,會很快與飛機脫離,鑒別誘餌與飛機開發出軌跡識別技術,應對措施也就是自推進紅外誘餌。

ALE-50(V)拖拽誘餌,通過投放自燃箔片,增加紅外干擾功能,可以實時調節干擾強度,模擬飛機飛行時的紅外特徵,與飛機的紅外特徵重疊,從而干擾導彈。

MJU39/B與MJU40/B紅外伴飛面源誘餌,面源干擾與伴飛技術的結合,專為F22研製,圖片沒有,只知道有這兩個型號的干擾彈。

傳統的MTV誘餌彈的性能通過上升時間、峰值強度和持續時間來評判,新一代的紅外干擾彈則是光譜特性、輻射對比度、輻射時間特性與輻射面積特性,矛增強、盾也在變強了。

更別說基於激光損傷的定向紅外干擾的技術,雖然戰鬥機上還未裝備,直升機與運輸機上已經開始大規模應用。

比如AH64DN上的terma AMASE吊艙,整合AAR54導彈告警、干擾彈投放器、AAQ24 DIRCM轉塔。

現在提一下各個回答的問題,

AIM9L最大可用G值35G,對,確實沒錯,但有一點被人忽視了,什麼情況下能有這麼大的過載?

AIM9L最大可用G值35G得在2.5馬赫下才能出現,不提導彈速度,就說最大可用G值是在耍流氓!

對全向攻擊有一種盲目的自信,隨著導引頭髮展,紅外彈可對紅外特徵不明顯的戰鬥機前半球攻擊,但是請注意紅外導引頭探測有效距離與目標輻射強度的1/2次方成反比,也就是說從前半球發起攻擊除非是米格25、SR71這類飛到3馬赫的戰機,不然紅外導引頭截獲目標的距離將會嚴重下降。

對頭盔瞄準器使紅外彈離軸攻擊理解有誤,頭瞄隨動導引頭離軸攻擊,敵機必須要在紅外導引頭視場之內,而不是頭盔瞄準器隨可以拓展導引頭視場,就算是AIM9X block2開始引入數據鏈,先發射後鎖定,這樣也需要敵機的坐標。

紅外彈探測方式是被動的紅外探測,所以攻擊較為隱蔽,但並不代表發起攻擊不被探知,

導彈發射告警MLW——技術原理利用紅外輻射被動工作,探測導彈紅外特徵發出警報。通常這類產品會整合激光告警能力,所以用紅外彈攻擊目標就會出現無法判斷距離的問題,不過問題是相對的這類產品也無法感知導彈的距離。

代表產品F22上的AAR56

AAR47

導彈逼近告警MAW——技術原理採用雷達技術對逼近導彈發出警報。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用雷達去主動探測目標,容易被電子戰系統定位,所以產品很少,多是用在大型飛機上。

這兩個技術已經很成熟了,作為綜合電子戰系統的一部分,發現導彈可以自動投放干擾彈。至於傳統的紅外干擾設備在凝視焦平面成像頭大規模使用後作用急劇下降,讓位於更先進的DIRCM技術。代表產品美軍直升機大規模使用的ALQ144,昵稱:迪斯科燈。


格鬥彈沒有鎖定的概念,原理上連被鎖也沒有,也沒那麼難欺騙。

海灣戰爭來說雖然不抵抗的命中率確實已經很高了,比越南戰爭這種無制導火箭彈確實好不少,但如果對抗一下的話,仍然不比火箭彈好多少,L/M在誘餌和機動對抗下,即使在美軍飛行員手裡也體現出了「驚人」的準度。

現在的主要對抗誘餌方法是高精度紅外頭和演算法,雖然可能有效,那也只是可能,而且從物理上其實就能做對抗了。

就好像識別一輛車是很容易的,識別車子和閃光彈或者探照燈也挺容易的,但如果在車旁邊閃幾顆閃光彈,或者說在晚上別人開了個探照燈懟你眼睛,你就很難找到車子在哪了,而且這事解決起來並不容易,做敏感了,容易被強熱源干擾,做不敏感.....


對抗紅外彈,至少可以使用:

  • 熱炎干擾彈:基本配置,數量可以很多(上百、幾百發),對成像頭的效果很差。
  • 主動干擾機:傳統的閃爍型干擾機好像只能干擾調製盤的導引頭,而且頻率要和調製盤旋轉頻率耦合。現代干擾機似乎都是紅外激光照射。
  • 拖曳式誘餌:可以干擾成像頭,但能攜帶的數量顯然很少。

當然,同時需要合適的機動,讓自己往誘餌的反方向走。


你知道米格25么?


只要不是出膛/發射即命中的東西,都是可以躲掉的。

而只要打不中就不足為懼!

如果說躲不掉,那麼乾脆大家還是大力發展轟6和B52,掛幾十顆導彈,機體狂堆裝甲,在天上拉戰列線比較合適。

現代格鬥彈主流為紅外製導,這要求:

1.可供識別的目標熱源

2.目標在導引頭覆蓋範圍中

3.追的上

而反制措施是主流是針對1、2,當然也有人說了米格25這種導彈追不上的非主流。

針對1,最常見的就是各種干擾彈,最典型的栗子就是...

國共戰機交鋒了,國軍射了!

共軍飛向太陽,導彈鎖定了太陽...

共軍用機炮解決了戰鬥....

這還是真事...簡單來說,就是製造虛假熱源目標,來欺騙導彈跟蹤假目標。

越南戰爭那會兒,導彈追著太陽跑是日常。

到了今天,先是導彈的抗干擾能力強了,不再會被太陽干擾,又針對干擾彈加了軌跡識別等功能,只能說更可靠了。

而防禦方的措施也在進步,干擾彈的軌跡、發熱的面積等都在改進,同時也在不斷壓制自身紅外輻射強度。

針對2,典型的就是機動規避,比如傳說中的眼鏡蛇機動,當導彈迫近,戰機進行機動,脫離導引頭覆蓋範圍,從而使導彈失去目標。

當然這種機動往往伴隨大量能量損耗,使戰機難以規避下一波攻擊。

我相信,技術水平和規模相當的空軍交戰,依然會有大量的戰鬥需要用機炮解決,或者乾脆不會產生任何戰果。


前面一票說祈禱的我不知道是什麼心態,扯淡吹逼還是註明了比較好。

被現代格鬥彈(紅外彈居多,以下默認討論紅外彈)鎖定一般是兩種方式,一是格鬥彈自身引導頭鎖定,二是雷達聯動鎖定,前者無告警,後者有告警。發射以後都可以使用紫外/雷達導彈逼近告警來感知威脅。知道威脅以後,可以使用遮蔽式干擾或者定向干擾與機動來進行軟對抗。

遮蔽式干擾即打出一片干擾彈彈幕將我機與來襲導彈引導頭完全隔絕,在雙方高速機動中,只要引導頭瞬間丟失目標,就很有可能跟不上了。

定向干擾就類似於99坦克的所謂「瞎狗眼」設備,往導彈來襲方向發射一束激光使來襲導彈引導頭暫時失去作用。

機動就很顯然了,任何導彈都有其實時攻擊包線,感知威脅以後通過機載設備了解敵機的發射位置,大致距離,迅速脫離其攻擊範圍就可以了。舉個說了無數遍的栗子,某先進格鬥彈迎頭射程25km,敵機在距離我機20km時迎頭髮射,我機只要立即掉頭跑路就可以安全擺脫這枚導彈。


看什麼時代的格鬥彈,看什麼距離發射

要是AIM9B,能被太陽或者誘餌彈騙開

要是AIM9X,還是不可逃逸區內發射的,那就自求多福吧


就目前我看到的資料來說,被先進格鬥彈在不可逃逸區內咬上,基本沒救。

戰機通過機動動作最大可以甩掉G數三倍以內的導彈。現在戰鬥機機動能力受人體限制在9G左右,而幾十年前的AIM-9L就已經達到了機動過載35G。這意味著在其有動力射程內一旦被咬尾,幾乎不可能通過機動逃脫。

同時,在幾十年前,紅外格鬥彈就已經突破了全向攻擊技術,也就是根本不用咬尾,對著你(飛機)正臉一樣可以發射。

另外,還是幾十年前,美帝已經突破了紅外焦平面引導頭技術——這意味著在導彈的「視野里」飛機將不再是一個「點」而可以呈現出輪廓。這種技術對於傳統的曳光干擾可謂致命一擊。

再來,幾十年前,格鬥彈就已經有了激光近炸引信,其環形、連桿戰鬥部都可以達到10米以上殺傷半徑——著意味著即使無法直接命中,只要靠的足夠近也能對敵殺傷。

而且,現代先進格鬥彈通過與頭盔瞄準具聯合使用,配合極大的引導頭視場(以AIM-9X block II為例,±90°),同時其轉向速率達到90°/s以上,基本意味著看到即可發射(當然,最好還是佔據有利位置以求最高命中率)。美帝目前有離軸67°命中靶機的記錄。

繼續,格鬥彈基本能力就是發射後不管。

還有,先進格鬥彈已經可以越肩發射——著意味著即使載機被咬尾,它也可以對著自己背後的敵人來一發。

順便,不可逃逸區一般是指導彈在有動力(燃料)情況下所能達到的區域。在此區域內導彈的機動能力最好(所謂的最大機動過載也在此區域內有效),因此敵機幾乎不可能逃脫,稱之為「不可逃逸區」。然而如果導彈自己不夠給力,或者發射陣位實在太爛(現代基本不存在了),敵機仍是有可能跑掉的。

本軍盲先說到這裡,歡迎批評指正。

======================================================================

10月6日補。

感謝夏澍在頭盔瞄準具上的指正。(抱歉我當時就著記憶寫以為是頭盔瞄準器可以配合可動頭錐進一步擴大範圍,後來仔細查了才發現錯的多離譜。)

不過在探測範圍和導彈機動性上我得說一下,AIM-9L是70年代的產品,就算這樣其加速到2.5M那也是以秒計算的,現代AIM-9X加速到2M以上只要1s左右(極速未知)。

由於答主問的是格鬥彈,我假設了雙方戰機處于格斗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指望導彈燃料耗盡而速度下降基本不可能。

同時現代AIM-9X Block II 發射後鎖定,雙向數據鏈,指望在其加速到最大速度前通過機動擺脫基本也是妄想。

綜上,指望靠機動甩現代先進導彈,我個人認為不靠譜。

同時,全向攻擊當然強,它的存在就意味著傳統格鬥中的「咬尾」的重要性大大下降。何況題主的問題里已經假定了「鎖定」,聲稱導彈對前半球探測能力不足沒有太大意義。

另外,還是AIM-9X,引導頭迎頭有效探測距離8km。傳統的視距內格鬥目視範圍也差不多就這麼大了。

不過面源干擾彈確實沒有注意過,這個的確能有效影響紅外頭。不過除非這個干擾彈還能干擾激光引信,不然(個人認為)配合數據鏈和頭瞄,重新尋找正確目標是完全可能的。


鎖定可以很遠距離就鎖定的。。。而你太早發射就是花炮。

在進入不可逃逸區後,成像的格鬥彈只能靠紅外激光和拖曳誘餌配合機動反制。

當然了,不可逃逸區也會因為空速,海拔和敵人飛機的性能等發生變化,在實戰中並不是那麼好把握的。

所以說在理想條件下發射,反制機會自然很少。但這就好比說坦克菊花迎敵一樣,根本是很難發生的事情。

而且即便是現代格鬥彈,射程依舊不大。

很多時候,超視距導彈經常在視距內發射,而且可以適應更多的情況和距離,結果是中距彈如果還有的情況下,除非距離太近,否則效果會比格鬥彈要好。


越戰時的格鬥蛋跟蹤性能很差,上視上射的時候有時會直接追著太陽射出去。

當時的引導頭不夠靈敏,必須盯著敵人的「屁股」,也就是發動機噴口,才能鎖定目標。於是如何格鬥,變成了「如何佔據敵方後半球」的空戰藝術。

因為目前為止絕大多數格鬥蛋都是紅外製導的,因此除了機動規避之外,最主要的對抗措施就是扔干擾蛋了。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隨著軍備科技的進步,「攻」壓倒「防」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首先是諸如AIM-9L這種全向蛋的出現,讓導彈不需要處在敵機後半球即可鎖定敵機。由於紅外製導是被動制導,所以敵機在被導彈鎖定時不會收到任何告警信息(當然一般格鬥時導彈都會和機載雷達聯動掃描/跟蹤目標,當機載雷達鎖定你時你是可以收到告警的)。以前只有敵機佔據自己後半球優勢位置時才需要留意導彈發射的時機並相應的採取措施。如今只要敵機機頭對著你,你就處於危險之中。

接著蘇聯率先裝配了頭盔瞄準儀。通過跟蹤飛行員所佩戴頭盔的指向角度,實現頭盔-雷達-導彈引導頭的掃描指向聯動。有了這個神器,格鬥時甚至都不需要將機頭對準敵機,只要將敵機置於自己前方一塊相當可觀的錐形掃描區域內,扭扭頭就能完成鎖定,進而伺機發射導彈了。

再後來,R73,AIM9X一類的格鬥蛋開始具備大離軸角發射能力。也就是說只要敵機在你前方相當大的一個錐形區域內(甚至整個前半球內),你都可以直接按下按鈕,發射導彈,導彈會以驚人的過載轉向敵機並摧毀它。

至於制導方式上,格鬥蛋的紅外製導,已經從一開始單純的非成像制導,進化到諸如紅外圖像制導(鎖定的是你整個飛機的圖像,你扔的干擾蛋很容易區分出來),紅紫雙模製導(紅外波段與紫外波段契合才是為目標,單純的紅外干擾蛋很容易被區別出來)等先進的反反制制導方式。(是「反 反制 制導」 方式,誒呀我去這看著好彆扭)。

而飛機的對抗措施?大飛機也許可以裝配激光反導等主動反導裝置。戰鬥機的話,目前除了飛飛機動,扔扔干擾也沒什麼方法了。

所以如果真的如題主所說在現代空戰中被格鬥蛋鎖定了,那除了祈禱沒什麼行之有效的辦法了 。


不是有可逃逸區和不可逃逸區的區別么?

本人軍盲求科普


胡說!我的r77的命中率不到1/4,而且進入800米內就鎖定不了,最後還得用雞刨解決

為了不引起誤會,我還是說明一下,我指的是LOFC里


很難,不要相信電影里的各種關發動機啊,箔片啊,超大馬赫數等情節,同樣水平被鎖定,其實很難躲掉,部隊競爭王牌飛行員比賽也是以鎖定對方。作為獲勝條件


學米格25開加力,讓導彈追不上就好了……


Aim120和aim9x都比較好躲,保持合適的角度和相對速度,加大導彈跟蹤的機動難度,即他要命中你必須有很大的側向加速度。這是我玩f22 raptor 的經驗。


一個戰例,大概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利比亞軍機鎖定美國海軍軍機後發射紅外彈,美機飛行員連續做了大約五六個8字型機動,造成紅外彈迷航,成功擺脫導彈。


看到了樓上大神回答,覺得自己都成小白了。。。

畢竟不是專業的,隨便說說,觀點來自於多年對空軍裝備的喜愛和自己模擬飛行類遊戲的體會

aim9系列,一款從第一代發展到第四代的經典格鬥彈,從最早的銻化銦引導頭到現在的頭盔聯動陣面搜索,是不可逃逸區的大幅度擴展和延伸,對於飛行員而言,為達到同一個目的,他用不同代格鬥彈最大的體會在於自己的發射限制越來越小,甚至現在有的具有越肩發射能力。

模擬飛行遊戲中,9b的發射需要預熱,且必須處於標準尾追模式,還不一定命中(哪怕一個急轉彎,滾筒都可能丟失目標)。9h基本不需預熱,對於轟炸機目標只要處於尾追模式基本都可以命中,躲避需要通過機動或者機動+紅外誘餌都可以躲避,9h的抗干擾能力還處於比較低的狀態。9m/l在對頭狀態下都可有還不錯的命中率(有一定角度的對頭,不是兩機同一平面同一高度完全對向而行),同時射程延伸,抗干擾能力進一步提升,需要通過反光鏡,告警系統等在近炸引信打開前很近的位置做出空翻,破s等高g機動有幾率逃避

9x。。。。我被9x鎖定一隻手準備跳傘了,但也不是沒機會

說回題目,被攻擊飛行員的三大法寶:預警系統,熱焰彈,機動

體系作戰下,機動是自己可以最信得過的法寶,只能說現在規避r73m,9x這種難度很大,尤其目視狗斗下,前向不可逃逸區甚至可以達到左右各60°-70°,上下30和60°,真的很難


看相對位置和戰鬥機的能量了。AIM9X的發動機工作時間僅為6.8秒。


理論上,飛機速度慢,導彈速度快,導彈受慣性影響更大,飛機機動性好,導彈機動性差,在躲避和調整追蹤軌跡的互動當中,飛機是主動方,導彈是被動方,綜合起來,飛機躲開導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實戰當中不容易躲開,主要是掌握時機不容易,畢竟飛行員無法直接看到導彈和自己屁股的距離,早一點就躲不開,晚一點就懟上了。把理論落實到實際當中的難度太大。


咱沒那個見解,但是有個小思路,反回去就好,給他一面鏡子


推薦閱讀:

既然我國的殲20瞄準F22去的,為何從外觀上看如此的傻大笨粗,是什麼技術和理念制約了殲20?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和硬芯穿甲彈(APCR/HVAP)綜合講哪個更強力些?
半個軍事小白求證某新聞客戶端所評論的中國軍事裝備的現狀,是確有其事還是捕風捉影?
下一代戰鬥機相比殲20和殲31可能會在哪些方面更先進?
為什麼我軍邊防部隊和野戰軍單兵裝備不一樣?

TAG:飛機 | 軍事 | 導彈 | 軍事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