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關於叔本華的看法是不是偏見?

羅素在他的哲學史中記載的叔本華與老婦的故事真的嗎?我聽說一位教授考察後說是假的,請教一下


假若我們可以根據叔本華的生活來判斷,可知他的論調也不是真誠的。他素常在上等菜館裡吃得很好;他有過多次色情而不熱情的瑣屑的戀愛事件;他格外愛爭吵,而且異常貪婪。有一回一個上了年紀的女裁縫在他的房間門外邊對朋友講話,惹得他動火,把她扔下樓去,給她造成終身傷殘。她贏得了法院判決,判決勒令叔本華在她生存期間必須每季付給她一定的錢數(十五塔拉)。二十年後她終於死了,當時他在賬本上記下:「Obitanus,abitonus.」①除對動物的仁慈外,在他一生中很難找到任何美德的痕迹,而他對動物的仁慈已經做到反對為科學而作活體解剖的程度。在其它各方面,他完全是自私的。很難相信,一個深信禁欲主義和知命忍從是美德的人,會從來也不曾打算在實踐中體現自己的信念。
①老婦死,重負釋。
——《西方哲學史》羅素

上面是那段的原文。是否是歷史事實根本就不重要,羅素在《西方哲學史》的下卷從盧梭開始就是以負面評價為主開頭,他對近代哲學家沒幾個不帶偏見的。

就像叔本華說的:「一個人的體格,距離愈遠則愈小,而偉大人物的精神,距離愈遠則愈大。」作為離叔本華不遠的羅素也不能免俗。對比一下羅素對古希臘甚至中世紀哲學家的評價就能看明白了。

羅素對叔本華的偏見更多是哲學觀點上的相異,上面的八卦無關緊要。羅素認為叔本華哲學中的意志是邪惡的,叔本華是悲觀的。我甚至認為中國一提到叔本華就蹦出「悲觀主義者」五個字和羅素的這本書有極強的相關性。

但實際上叔本華認為意志是盲目的,無所謂邪惡善良,他除非是在散文里用文學化的比喻,不然他筆下的意志一直是一個非人格化的存在。

叔本華談痛苦更多是像描述一副畫像一樣淡然的陳述畫像上畫了什麼,世界的畫卷充滿了痛苦與匱乏,即使今日也是如此。誠實的觀測者沒有美化生活欺騙讀者的必要。

如果你看另一本叔本華的傳記《叔本華及哲學的狂野年代》,你會發現叔本華做過的讓普通人覺得「三觀不正」太多了,跟女人亂搞,私生子沒活幾年就死了之類的內容並不鮮見。

在一些人包括羅素的心中,叔本華大概必須得活得像個和尚一樣才能符合他的理論。

叔本華提倡禁慾,叔本華認為性慾的源動力不是出自個體而是出自人類整體等,這些為什麼都不影響叔本華作為人類的生活呢?

類比的話有點像我國政府,雖然在政治書里會告訴你國家是一個階級統治另外一個階級的工具 、警察是國家的暴力機器,但這並不影響我國政府作為一個國家政府維護國家的統治。

因為叔本華是人類個體,我國也是個這個時代的國家,叔本華沒有超越人類的手段,他也經常在書中說明人類認知手段的局限性,比如「我們可以做我們想做的,但不能想我們所想的」,而我國也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如果你不是只看過叔本華的散文而是接觸過他的形而上學,這點兒就更好說明了。

叔本華的哲學理論是他認知(智力)的成果,叔本華的個人行為是他作為意志客體化為個體人類的表現。

他並不是像宗教領袖一樣以身作則踐行自己的道德理論,而是以自身作為人類的尖銳矛盾深刻說明了自己的形而上學。

只有一個人發現了意志在自己身上強有力的支配權,才會真正全心地讚美智力和藝術。

放到性領域也是,從叔本華的性愛形而上學可以看出來叔本華在年輕時絕對是個性慾旺盛的人,他是終身未婚,並不是終身處男。

大多數當代人在「賢者時間」只會想到「以後再也不擼了」、「做愛真沒意思,抽根煙」,而叔本華直接告訴了你為什麼人類會有賢者時間:

情慾建立在一種錯覺之上——這種錯覺把只是對於種屬才具有價值的東西誤以為對於個體具有價值,所以在種屬達到目的以後,這一幻象就消失無蹤了。

事實上,不管是羅素提供的叔本華生平素材還是題主對真實性的追問,在叔本華那兒都屬於沒有價值的東西:

他們不遺餘力考察文學作品的故事來源,例如,浮士德的故事傳說及其文學作品;還有就是引發作家創作作品、作家本人遭遇過的事件。他們對這些來龍去脈一究到底,達到了如數家珍的程度。這些人就好像看見劇院一幅美麗畫景以後,就匆匆忙忙登上舞台,認真仔細地檢查支撐這一畫景的木造架子。屬於這種情形的例子在當今不勝枚舉,那些專家刁鑽地考察浮士德其人及其傳說、澤森海姆是否真有弗里德里克其人、格里岑其人是否真的住在魏斯阿德勒小巷、綠蒂·維特的家人情況是否屬實,等等。這些例子證明了這一真理:
人們感興趣的不是作者賦予這些資料素材的形式,亦即對它的處理和表現,而是更加著眼於這些資料素材本身。而那些感興趣於了解哲學家的生平歷史,而無意研究其思想的人,就好比對油畫作品不感興趣,但卻好奇於油畫框及其雕工和鍍金所需的費用。

這也是為什麼我討厭國內一些以八卦哲學家生平美名之哲學入門的垃圾書。了解幾千年蘇格拉底和美少年有什麼緋聞,幾百年前康德的戀愛始末、叔本華和老裁縫是否有紛爭等等亂七八糟的陳年舊事,對你的哲學思考沒有任何助益。

有人說可以提高興趣,我只能說即使由此興趣進入哲學研究領域的人,也不可能研究出什麼。

智力對智力響應,意志也對意志吸引,大多數人在沒有意志的驅使下就無力使用智力,所以只能在意志的領域高談闊論。

這就是他們為什麼愛八卦甚於愛思想,就像之前大眾沒人討論楊振寧的理論而只討論楊振寧的婚姻一樣。


羅素的哲學史只是按照他個人的喜好、感覺和耐心寫出來的,並不是一本成熟的哲學史。這一點尤其體現在他寫的德國古典哲學的內容非常膚淺,有種由於沒有耐心而產生的對德國古典哲學的謎之鄙視。到了所謂現代(20世紀)時他也只寫下了他所關心的他的那一流派的信息,莫名其妙地把盧梭當成了G點,上下兩冊都是走馬觀花東轟西炸就像美食家吃了辣椒說辣看了屎說噁心一樣反差萌要麼是故意賣萌要麼就是本來就沒有什麼深層次的分析組織而成的脈絡感。


老婦那件事,最開始是叔本華勝訴,後來老婦得知叔本華財產豐厚,就裝作傷勢嚴重以謀求叔本華的賠償金。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碰瓷」。

至於叔本華的私生活,與他的哲學思想並不矛盾。眾所周知,叔本華提出人類可以通過徹底否定生命意志以獲得解脫。但徹底否定生命意志是聖者的境界,絕大多數人——包括叔本華自己——都無法達到。有人可能會說叔本華言行不一。但請問,尼采自己不是超人,難道他鼓吹超人就是虛偽嗎?更何況,叔本華認為常人可以通過沉溺於哲學和藝術以擺脫意志,走向理性。他自己就是選擇了這一條路。


研究哲學不應過多關注這些類似花邊新聞的東西。


羅素是哲學家,更是有自己的立場的哲學家,一個大師之所以成就其為大師,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有自己獨特而鮮明的觀點,但這樣一來他就勢必貶低或很難不帶偏見的評判其他哲學家的思想和體系。而叔本華作為哲學家 他哲學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他以一己之力做到了使他的哲學理論自洽,但自洽的弊端就是你無法讓後人再進行完善與補足,而只能是批判或反對你。

再者,羅素的哲學史整本都是帶有偏見的(至少我這樣認為),而且他更多地聯繫了哲學家與其他的時代和社會的關係,這是其出色之處。但即便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類古代先賢,羅素都是以居高臨下的態度看待的,更不必說叔本華這類不居主流又性格古怪的哲學家了。


羅素寫的關於叔本華一章關於老婦的故事,有明顯的斷章取義,就和現在的標題黨一樣惡劣,看一下叔本華和他朋友的信件就知道完全不是那回事。

另外,不光是叔本華那章,很多章節過於主觀,這在哲學界是共識,所以老師讓同學看哲學史不會讓看羅素的,相對梯利的較客觀。


一個人對另一個的評價永遠不可能不帶任何偏見,更何況是評價哲學家


羅素把「Obit anus, abit onus」翻譯為 「惡婦死,重負釋。」

而麥琪翻譯為 「老女人死了,我的負擔終於解除了。」

個人感覺從語言上看,羅素對叔本華的評價的確帶有偏見。也聽說過羅素寫《西方哲學史》就是為了稿費並無什麼崇高的目標意義?但我們也不知道事實是什麼,是叔本華故意推她的,還是由於她推他或僅僅自衛相互推搡而摔倒的。因為好像也沒人能真正地證明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罷了。所以只有這件事情的真相能說明羅素是不是對叔本華有偏見了。

很多人說叔本華就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冷漠無情、反覆無常、悲觀厭世、不體諒他人、嫉妒心極強的人,我也不喜歡叔本華的為人,但是他的哲學思想他的理論的確有很大的研究意義。嗯好像偏見不偏見也沒多大探討意義了吧。


推薦閱讀:

在西方哲學史上,對「形而上學」有哪些經典的批判?
如何入門現象學和存在主義?

TAG:羅素BertrandRussell | 西方哲學史羅素著書籍 | 叔本華Schopenhauer | 西方哲學史 | 西方哲學史梯利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