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兩漢,魏國、西晉都丟了河套、陝北那一大塊,為什麼不去收復?

《中國歷史地圖集》里,東漢之後的魏國、西晉都丟了河套、陝北那一大塊,就是黃河「幾」字形中間環繞的那裡,名曰「羌胡」。這樣,關中平原成了一條走廊,就像河西走廊一樣……腹背受敵,不會很危險嗎?怎麼一直沒有收復呢,是因為注意力全放在了南方政權上了嗎?


這鍋曹魏不背,河套走廊本來就是用來安置匈奴以及其餘一些胡族部落的地方,桓帝之末,靈帝之初時檀石槐一統鮮卑,把漢軍打得滿地找牙,以檀石槐軍能夠寇略遼東屬國看來,并州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各郡早就落入鮮卑手中了,陝北指的應該就是北地郡,這游牧民族不愛霸佔領土,有時候打了就跑,要收復也不知從何收復起,各郡人口不是被劫走就是逃入內陸了,能棄則棄

《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靈帝立,幽、並、涼三州緣邊諸郡無歲不被鮮卑寇抄,殺略不可勝數。熹平三年冬,鮮卑入北地,太守夏育率休著屠各追擊破之。遷育為護烏桓校尉。五年,鮮卑寇幽州。六年夏,鮮卑寇三邊。秋,夏育上言:「鮮卑寇邊,自春以來,三十餘發,請征幽州諸郡兵出塞擊之,一冬二春,必能禽滅。」朝廷未許。先是,護羌校尉田晏坐事論刑被原,欲立功自效,乃請中常侍王甫求得為將,甫因此議遣兵,與育并力討賊。帝乃拜晏為破鮮卑中郎將。大臣多有不同,乃召百官議朝堂。

帝不從,遂遣夏育出高柳,田晏出雲中,匈奴中郎將臧旻率南單于出雁門,各將萬騎,三道出塞二千餘里。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帥眾逆戰,育等大敗,喪其節傳輜重,各將數十騎奔還,死者十七八。三將檻車征下獄,贖為庶人。冬,鮮卑寇遼西。光和元年冬,又寇酒泉,緣邊莫不被毒。種眾日多,田畜射獵不足給食,檀石槐乃自徇行,見烏集秦水廣從數百里,水停不流,其中有魚,不能得之。聞倭人善網捕,於是東擊倭人國,得千餘家,徙置秦水上。令捕魚以助糧食。

《後漢書·孝靈帝紀》:八月,遣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出雲中,使匈奴中郎將臧旻與南單于出雁門,護烏桓校尉夏育出高柳,並伐鮮卑,晏等大敗。

靈帝熹平六年夏,七州蝗。先是,鮮卑前後三十餘犯塞。是歲,護烏桓校尉夏育、破鮮卑中郎將田晏、使匈奴中郎將臧旻將南單于以下,三道並出討鮮卑。大司農經用不足,殷斂郡國,以給軍糧。三將無功,還者少半。

至於匈奴人還挺不錯啦,偶爾還幫忙出兵討伐鮮卑。到了曹操時期,匈奴人搞內亂後實力大降,被鮮卑從河套打到了河東、太原一帶。曹魏有蜀漢、孫吳兩個強寇存在,自然沒法專心對付鮮卑,況且打贏了還沒好處,鮮卑戰敗最多跑回漠北。若非王雄派韓龍刺殺軻比能,曹魏讓蜀漢、孫吳、燕國、鮮卑四面牽制,還真挺慘。司馬懿也是在解決軻比能以後才計劃討伐公孫淵。

再說鮮卑部族在曹魏後期到西晉時與中央王朝的關係挺好,大多數處於臣從狀態,將許多鮮卑人留在漢地,又與漢人互市,一些鮮卑部落是以魏人、晉人的身份居住在雲中等郡的。只不過時不時就造反一下。

再說曹魏北破高句驪,曾奪走高句驪故國呢,還打劫了一些高句驪入內陸,因此說來高句驪人絕對是中國人,北朝鮮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帶方、樂浪二郡。

《三國志明帝紀載》:保塞鮮卑大人步度根與叛鮮卑大人軻比能私通,并州刺史畢軌表,輒出軍以外威比能,內鎮步度根。帝省表曰:「步度根以為比能所誘,有自疑心。今軌出軍,適使二部驚合為一,何所威鎮乎?」促敕軌,以出軍者慎勿越塞過句注也。比詔書到,軌以進軍屯陰館,遣將軍蘇尚、董弼追鮮卑。比能遣子將千餘騎迎步度根部落,與尚、弼相遇,戰於樓煩,二將沒。步度根部落皆叛出塞,與比能合寇邊。遣驍騎將軍秦朗將中軍討之,虜乃走漠北。冬十月,步度根部落大人戴胡阿狼泥等詣并州降,朗引軍還。


啊,河套丟失是在漢光武帝時期。所以說在下是光武黑……感覺東漢武功不盛,光武開了個好頭呢。

實際上東漢在討滅盧芳之後短暫佔有了河套,之後匈奴內亂,重新分裂為南北匈奴。建武二十四年,南部匈奴人立醢落屍逐鞮單于,建庭五原塞,依附東漢稱臣,被漢光武帝安置在河套地區。

建武二十五年,南匈奴遷庭於美稷縣。漢朝置使匈奴中郎將。

此後,實際上南匈奴同烏桓一起成為了類似東漢僱傭兵的角色,在討伐北匈奴、羌亂和鮮卑時,經常依仗南匈奴。不過南匈奴也經常入寇就是了ˉ\_(ツ)_/ˉ反正我東漢根基在崤山以東,整個關西不過是貴族們博取軍功的獵場罷了。


導致河套丟失的不是匈奴,而是羌人。東漢初南匈奴被安置於河套沒有錯,但是河套的郡縣卻也沒有撤銷,南匈奴也一直處於東漢朝廷控制之下。直到東漢中期,羌人逐漸慎入河套,三次大規模羌亂,河套都是主要戰場,河套郡縣遭到嚴重破壞,郡治一度內遷關中。建安年間,曹操執政,考慮到河套郡縣破壞嚴重,氣候變冷又使農耕難以維持,故撤銷了河套郡縣,將河套的漢人、匈奴人遷往山西。


推薦閱讀:

孔子為什麼不救顏回?
古代澳洲土著是如何遷徙到澳大利亞的?
二戰時猶太人逃難到上海的原因真的如宣傳中的一樣嗎?
如何評價杜月笙?
如何評價顧誠的《南明史》和李治亭與閻崇年?

TAG:歷史 | 三國 | 魏晉南北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