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米一直採用搶購模式呢?

我很不理解小米為什麼一直採用搶購模式,可能有人會說產能不足,不說小米5在淘寶黃牛等處可以隨便買,就算紅米Note3全網通高配版過去那麼久了依然要搶購,高通650應該不存在產能嚴重不足的情況吧!其他的熱門產品就不一一列舉了,總感覺小米是真的在「耍猴」(我是一個米粉,但是感覺小米在作死一樣,慢慢的消磨他的用戶耐心),這裡面是蘊含著什麼高深的營銷模式還是小米單純的在作?


借用 淺談互聯網數據中心海量運營之道 -騰訊大講堂 的一個觀點:

伺服器小於1 萬台,全年耗電約0.35 億千瓦時——電是次要因素。

伺服器小於10萬台,全年耗電約3.5億千瓦時——電是重要因素。

伺服器達到50萬台,全年耗電約17.5億千瓦時——電是主要成本。

伺服器跨越100萬台,全年耗電約35億千瓦時——電是Top1成本!

產品的銷售當中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在一般的產品定價策略中,作為經銷商一般往下一級分銷商供貨中加價25%左右。儘管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區間,但作為消費者看完是不是覺得經銷商非常的黑心?

其實不是的,經銷商作為勞動者,中間是要付出很多的硬性支出,如物流成本、倉管成本、人力成本、廣告成本、資金使用成本…… 如果保證不了25%以上的毛利,經銷商就是虧本的,經銷商虧本,那我們線下就不可能隨時隨地的買到那麼豐富的產品了。

而小米一出生就是帶著使命——做性價比,用互聯網模式直達用戶,砍掉中間商。

用互聯網的方式直達用戶,那麼冗餘的物流成本、倉管成本、人力成本,甚至廣告成本能被砍掉,這個好理解。

資金使用成本就成了前文所提的伺服器當中的電費一樣,成了尤為突出的問題——我們按照日息萬分之五來計算(小米的資金使用成本應該比這個低,但是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永遠是無止境的):

2000元的小米手機,初期極限的毛利可以低至50元,1天的資金使用成本是1元錢,如果出貨周期是1個月,資金成本佔去了30塊,毛利損失了60%(以上數據僅做推演,並不精準)。

考慮到小米一次搶購的數量峰值可以達到上百萬,出貨周期延長一個月的話,資金使用成本能達到3000萬以上,一個月4次搶購,資金使用成本就差不多夠贊助一次奇葩說了……(*╯^╰)

所以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將收款這個動作前置。

通過搶購的方法,提前收款,從工廠出貨後直接快遞到用戶手上,一周之內就完成了整個銷售流程,最大化的降低資金使用成本。

從這個角度出發,小米初期的一些行為也就很好理解了:

  • 往正向的方向發展,那就是做引流產品——經銷商不僅不愁銷路,損失的資金使用成本還能通過給其他產品引流來獲取利潤,參考:小米為什麼要推出蘋果專用的 Lightning 數據線? 在此就不贅述。但供需總有保持平衡的那一天,引流產品的生命周期一般都不長(小米手機你搶3個月還搶不到估計你也沒興趣搶了,因為競品出來了)。
  • 往負向方向發展,就是培養黃牛,讓黃牛承擔資金使用成本,然後轉嫁到用戶手上。這顯然也不是小米希望能看到的。

在低毛利下玩供應鏈的話,整個過程跟走鋼絲似的,產品的供需、供應鏈、營銷一旦有一環沒跟上,就會出現問題,小米2015、2016年的低谷就是在補這方面的課。

後期隨著產能提升,物料價格也降低了,毛利上來以後,足夠覆蓋掉資金使用成本,加上可以較為精準的預估出銷售需求以後,就可以開放購買了。

小米如果要徹底廢除搶購模式的話,有這幾種可能:

1、充沛到近乎無限的現金流

3、變態到日產幾十萬台的供應鏈能力

3、精準到十位數的大數據預測

這些小米都在做,但是顯然達到以上要求還是遙遙無期。最顯著有效的方法還是提升毛利率。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小米也在請代言人,打廣告;不斷的開線下店;而小米6也不再卡位1999,而是在保證分量的情況下提價到了2499。

米粉們可能一聽到提升毛利,覺得就是忘掉初心,開始坑消費者了。其實並不是。

我作為一個米黑用戶(買了多款小米產品,其中5款產品都出現了不可原諒的低級錯誤)為啥感覺像在給小米說話呢?

因為同樣作為業內從業者,我能更為深刻的了解到,小米作為鯰魚,用互聯網模式殺入到各個領域中,將整個市場的效率都大大提升了,在保持效率的情況下提升毛利率才是長遠之策。並且我們每個人都會是這個過程中的受益者。

但小米在很多領域畢竟是個新廠商,經驗積累的不夠,而偏偏又喜歡挑戰最新最前沿的東西,加上營銷上確實有忽悠小白用戶的嫌疑。許多初期用戶都成了小白鼠,以後看到合適的問題我會再寫個回答好好挑挑小米的毛病。


小米產品迭代略快,但是產能還是跟不上

今年來說吧。4C用808,外觀來說可以接受,我安利了好多人買了。反響也不錯,小米估計也對這款產品寄予厚望,but,650出來了。小米有650的獨佔期,大電池+指紋也是新潮流。造就了千元幾乎無敵的note3。4c銷量下滑,但是已經造了很多,so,限制note3購買,主推4C。

你就發現一段時間note3好難,4c好容易買,4c的高配版消耗到預定值之後,放寬note3購買,時間大約在兩三個月之前。其中也包括note3產量上漲的部分原因。

之後,4c低配一直沒有賣出多少。開始各種促銷,什麼送米粒之類的。打開小米商城也經常彈出。

對note3來說,如果高配放寬量,低配銷量必定降低,先處理低配,一直以來低配比高配容易。然後,低配全面開放購買。這距離note3上市已經好幾個月,早該全系放寬,可能只是被4c拖累。

至於紅米3為啥也這麼難買,米粒常年有貨。可能單純在押銷量。等新的低配紅米3A(姑且這麼命名)出來。開放購買。之後產品以此類推的開放購買 。

對米五,低配其實早就能開放購買,米家常常有貨。米粒也一直有貨。原因只可能是產能問題。不過從發布會到開放購買才3個多月,小米的產能可是比原來提升了不少。米五尊享因為後蓋良品率問題。。導致出現了玻璃尊享版本。具體什麼時候開放購買,看內存什麼時候價格會下來吧


淘寶上小米官方店紫色和白色標準版已經開放購買了。


高票都沒答到點子上,其實小米要是想足量貨其實很簡單,多開幾條流水線而已,富士康開心還來不及。蘋果的銷量比小米多好幾倍也沒出現不夠賣的情況。

小米之所以不願意大量備貨或提高產能,最主要原因在於去庫存

其實稍微懂行一點的人都知道,相比起業務虧損,大量庫存的積壓更容易拖垮一個企業,泛泰就是一例。因為庫存的積壓不僅代表著無法快速回籠資金,更意味著由於電子行業的特殊性貨物價值會按摩爾定律快速下滑。電子行業幾乎所有企業都控制庫存,當年喬幫主也正是因此從康柏挖來了廚子。

對於備貨或提高產能,其實小米去年在這兩方面都有過嘗試—小米note和紅米note2—但都不成功。

由於對小米note銷量的大幅度誤判,導致小米note初期產量很大並不斷爬坡增加,結果沒多久就剩下一堆貨,兩個月不到就全面開放購買,發布了n次依然賣不動。

紅米note2發售當天可謂火爆,半天就賣了80萬台,然而結果是大量貨物被黃牛收走,接下來的一個月想買到依然困難,對取消搶購收效甚微。

很明顯,目前小米乃至所有線上手機廠家目前都沒法解決產能與庫存之間的關係。

(而線下則完全不同,首先貨物都積壓在經銷商手裡不用廠家操心,而且在線下摩爾定律的周期都像是延長了,發售一年多的手機依然有人買)

搶購還會給廠商提供用戶數據以便排產和安排供應鏈的採購,就連傲慢與偏執的羅永浩也承認,搶購模式對廠商的作用很多並向雷軍道了歉(不管出於什麼原因)。

隨著手機市場增長的放緩,低利潤率的小米已經不一味追求出貨量的領先,如何深耕細分市場(小米max),衝擊線下(小米4S),探索更多盈利方式(ADUI)才是需要思考的。雷軍也多次強調小米不再一味追求出貨量,這應該不只是說說而已。搶購對出貨量的影響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不瀉藥。因為我覺得你根本沒有了解過,只是在人云亦云。btw,小米5白色標準版現在已經現貨,隨時可以買。(5月17號下午的事,18號早上已關閉)

用數據說話。小米一年手機銷量最少最少6千萬台吧?一年52周。

也就是說小米一周賣了起碼115萬台手機。難道你覺得這是小數目嗎?這一周的銷量可能就是別人普通機型的生命周期銷量了。

而小米旗艦系列(如米5)是一周一次的,據說現在周產量已經有20萬台。一個月70萬+。而非旗艦系列(如紅米,pad等)則是一周兩次。也就是說除去pad那微小的銷量。紅米系列平均每周要負責95萬台左右的銷量。

你覺得難道還少嗎?

銷量可能不同統計單位會有不同結果,但是統計公司一致認為小米這兩年銷量都是6千萬以上,這個是肯定的。

所以要怪就怪,1,中國買手機的人多。2,小米手機受歡迎。3,黃牛多(其實也就是反映了前兩點)

至於什麼說小米賣給黃牛,再高價賣給別人的。請問小米能得到什麼特別的利益嗎?為什麼不質疑鐵道部有沒有賣票給黃牛呢?

你們啊,不要總想著搞個大新聞,說現在小米聯合黃牛了,然後把小米批判一番。你們啊,奶姨夫。

之前有人建議說身份證實名制買手機的。不過聽說米家賣米5時也很多黃牛買了很多黑證。

我知道黃牛產業鏈很恐怖,但是我也知道一個解決方法。那就是,不買黃牛,從我做起。

補充,

如果你想說小米出現前沒有這樣搶購手機的話。我想說的是,沒有小米,國產手機哪有現在那麼火?


說實話供應初期產能是個問題,如果對市場預測不準確,產的多備貨過剩,就會導致產品擠積壓,這樣看來時刻保持飢餓 還是比較有助於銷量的


搶購是和產能、庫存有什麼必然關係么,純粹就是出於營銷的需要好嘛。

不用搶購也可以用預約模式,既然都說小米5需求很大,小米開個和蘋果、樂視一樣的預約模式,讓用戶付全款然後等收貨不行?那麼好銷的機型,現在搶購模式都有人拼了2個月還在搶,預約等2-3周甚至1個月但是保證你鐵定收穫,應該大把人願意吧。這都不願意搞預約,只有個忽悠人的缺貨登記,怎麼也沒法解釋產能、庫存和搶購有必然聯繫。

黃牛更加不是借口,黃牛參與炒貨需要2個因素,一是熱銷缺貨,二是他們要有辦法馬上拿到機器。以前iphone不在天朝首發,所以炒的厲害。到後來變成只炒土豪金了,再到後面連土豪金都不炒了。預約模式顯然對黃牛是很大的打擊。一方面他們要支付全款才能鎖定訂單,但是預約模式需要等發貨,無法讓黃牛手中馬上有貨進行加價銷售。他們如果要大量囤積機器,需要大筆資金長期押在裡面還拿不到現貨機器。即使再缺貨,對他們來說也沒炒的意義。

我說的預約模式是指長效性的,隨時可以下單訂購的模式。不是那種時間不固定,還限時限量的預約,搶購還有每周固定時間了,預約連個固定時間都沒有叫什麼預約,還不如搶購了。說小米5白色能預約的,現在再去點點看?難道不是「缺貨登記」?


一是小米產線迭代確實很快,產能確實有些跟不上。但這不是重點。

其實根本目的是保持大眾關注度。

總需要搶就總有人關注,總有話題性

同樣道理

魅族靠發布會

華為靠水軍

鎚子靠貶低其他廠商和情懷

oppo/vivo靠明星

三星靠黑科技

蘋果靠它就是蘋果

聯想靠…………

HTC靠…………

黑莓靠…………

諾基亞靠………

什麼都不靠的,離死已經不遠了


經知友提醒,今天小米5白色標準版已經可以現貨購買了

(? ??_??)?寧等半年也不買黃牛,管他是不是「官牛」。


一部分是因為產能,更多的是因為如圖。。。。。。。圖侵刪。望海涵。。。


公司做到現在這個規模,品類已經做到這麼多,缺貨可以理解,但還在搞集中時間段搶購這種事情,有營銷效果可以理解,但把這個搞成了日常售貨方式,那就有點把人當猴耍的意思了,好在是雙向選擇。

直接開放任意時間全款預訂,資金還可以提前到賬,後台安排生產隨便你怎麼安排,集中批量生產也好,來一單生產一單也好,說句玩笑話,你一個人在家慢慢組裝都行,預訂的人根本不關心,你有貨的時候就陸續發貨,沒貨就提醒大概的等待時間,最後生產有困難你退款都行,大家都方便都得利,省時間和精力,這不是一個正經做長久的事情該有的正經態度和最好的辦法嗎?

今天看到一個說法很有意思,大意是,估值最終是對價值觀的估值,其他一般問題都能解決之後(當然,解決之前談什麼都是廢話),什麼樣的價值觀對應什麼樣的估值。

本人非製造業業內人士,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大家要把答案搞這麼複雜,不懂哇。


一邊到處黑到處罵小米的營銷模式,一邊默默的買了小米上代已經不需要搶了的旗艦。


搶購模式其實就是郭敬明的分割目標受眾,不過郭導是有意的,小米則是陷入泥潭而不自知,反正時間值錢的都不大可能從它的官網買到需要的產品,現在它既要關注度,又要流量度,還要賺錢,既要提高品牌溢價,還要最具性價比的產品,天底下的好事怎麼可能都讓它一個人做了。

大家都說雷軍把貨發給淘寶的黃牛貴兩百塊賣,這其實是冤枉他了,淘寶的價格是小米的手機真實價值體現,有些人能買到了便宜的其實付出一個另加了一個時間成本。

一個可行性的方案丟掉一些次要目標,提高價格,加大供貨量,做最有誠意的產品,破掉定死的1999價格和永遠沒有貨的死局,各位米粉們,不要怕小米漲價,只有mi提高了出貨量,產生規模效應,降低了成本,這才是小米不漲價甚至降價的唯一正道。

坐等小米腦殘粉不動腦子反駁,從2015到2016小米手機不好過了兩年,對它既憐且恨之,對你們就只有一個憐字了~~~~~~因為你們沒救了


用低價高配吸引人氣,利用人氣控制生產成本,硬體隨著時間的價格自然降低,利潤比成正,開始盈利。


物以稀為貴,使網路話題一直集中在搶購手機上。


蘋果為什麼也一直在搞搶購模式?你看過幾天iphone8黃牛能賣到多少?


知乎er不是一向使用iPhone么,怎麼會用到小米了呢


不管怎麼黑,反正小米5白色版今天已經放開購買了


產能不足的代名詞就是:資金流不夠充裕,無法多開產線。

一般情況下,如果真的產能不夠,那就多開產線、多招人啊……

但是很不幸的是,多開產線和多招人,都是要錢的。

其實算算也能知道,小米的手機走的是性價比路線

單台機器創造的利潤有限,動輒就幾百萬數千萬的量,這可不是幾億元現金就能撐住的。

同樣是產能問題:

華為的銷量不比小米差吧?為什麼華為產能問題沒這麼嚴重?

蘋果的銷量不比小米差吧?為什麼蘋果的產能能能很快解決?


推薦閱讀:

一加3與小米5孰優孰劣?
小米為什麼不做路由?
如何評價「千元全面屏」紅米5/5plus(12月7日發布?)?
為什麼沒有正規軍(中華聯酷以及魅族)敢於和小米對著干,真刀真槍互拼價格戰呢?
小米公司到底有多少技術含量?

TAG:手機 | 小米科技 | 小米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