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普通的工薪階層來說,在大城市,買車和打車哪個跟合適?

對於普通的工薪階層來說,在大城市,買車和打車哪個跟合適?


各位知友在哪個城市呢?

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新一醬學名)選取了當前已經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線路的28個城市作為研究樣本,從軌道交通和商業資源布局的匹配度,以及城市道路平均擁堵程度兩個層面,來對這些城市的「購車必要性」做出分析。

得出「知城·購車指數」,來衡量城市人的這樣一種需求——在我生活的這座城市,是否真的有必要買輛車。

從結果來看,購車指數較高的多為新一線城市和排名較靠前的二線城市,其中分數最高的5個城市分別是東莞、無錫、寧波、長春和蘇州,而北京和上海等一線大城市則排在了後幾名。

購車指數較高的城市道路相對擁堵程度較輕,駕車出行的時間延誤不多,並且公共交通網路還不是很發達、軌道交通能夠直接抵達的商圈不多,選擇開車能夠便捷地抵達更多目的地。

從目的性上看,城市人購買私家車最大的必要性來自於可以自如地到達任意想去的地方,如果公共交通能夠有效替代這個訴求,購車必要性就會下降。

因此新一線城市研究所首先考察了這28座城市的軌道交通站點周邊1公里範圍內的商業資源數量占城市商業資源總量的比例。由於商店、餐廳、銀行等商業資源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出行目的地,這個比例越高,軌道交通線路對城市人出行的有效性就越高,購買私家車的必要性就越低,反之亦然。

若將地鐵和輕軌站點1公里範圍內的品牌商業門店定義為此站點有效覆蓋到的商業資源,並對不同商業品牌作加權打分,可以計算出每個站點有效覆蓋到的商業資源分值。然後我們將城市內所有站點的商業資源分值加總,計算該總分值占城市所有商業資源總分的比例。比例越高,購車必要性越低。

你可以在上面的圖表中看到,在東莞和長春等城市,地鐵對商業資源覆蓋的程度還很低,佔比僅有20%左右。在全部28座城市中,超過一半的城市地鐵商業資源覆蓋率徘徊在50%,只有北京和上海等一線城市能夠達到70%至80%。也就是說,在大多數地鐵城市,乘坐地鐵能夠有效到達的商業資源還很有限,購車的必要性明顯增加。

另一個影響人們購車決策的因素是居住城市的交通擁堵情況。一個城市的擁堵情況越嚴重,在這個城市開私家車出行的效率就越低,購車指數也會越低。尤其是對那些地鐵商業資源覆蓋率還不太高的城市來說,如果再有道路長期擁堵,不適合購車,在城市中的出行就會遇到更大的阻礙;而即使是那些軌道交通通達度不錯的城市,擁堵也會減少出行的選擇面。

最終,我們將地鐵商業資源覆蓋率和高德提供的擁堵指數都做了歸一化和標準化處理,並以擁堵指數為橫坐標、地鐵商業資源覆蓋率為縱坐標畫了四個象限。

將數據落到坐標系中,就可以將城市分成三類:地鐵商業資源覆蓋率低但不擁堵、地鐵商業資源覆蓋率高且擁堵、地鐵商業資源覆蓋率適中且擁堵適中,三類城市分別對應的購車指數是:高、低和適中。

在東莞,地鐵站點周邊的商業資源並不豐富,並且這座城市的交通擁堵指數也很低,所以在東莞買車既是必要的,也是高效的。

南京地鐵對商業資源的覆蓋程度已經較高,乘坐地鐵可以到達大多數的商業區,從經濟高效的角度來講,即使開車並不怎麼遭遇擁堵,大費周折去買輛車也並非十分必要。

而對於擁堵較嚴重的哈爾濱和重慶來說,雖然軌道交通站點覆蓋的商業資源很有限,但由於駕車出行也是十分不便的,買車的必要性依然較低。

新一醬是出於實用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的,不考慮買車作為結婚必備件、面子這種主觀因素哈。


簡單算下:

【買車】30萬開8年殘值5萬,平攤每年3萬。年檢/保險/養護/停車每年1萬+加油每年1萬,(以物價不漲為前提)。每年合計5萬,考慮每周限行一天,所以每天成本160元。

【打車】算110元好了,一年4萬(算110是為了乘365之後湊整...,但一天打車真的能花110么...)。

最主要的是,在北京,開車和打車真的是兩種體驗,

自己開車要考慮的問題有:

導航準不準,

前面堵不堵,

千萬不要困,

怎麼一踩油門車一頓一頓的呢,

誰特么一直在微信上bb啊,

是不是要加油了,

前邊一直變道的是女司機吧,

公交車真猛我可要躲遠點,

NMB變道不會打個閃光燈么!

一會到了停哪?

附近有停車場么?

剛停了半小時收了我40?

我日今天好像我限號!

打車要考慮的問題有:

這誰啊又在朋友圈炫富呢?

哈哈哈哈哈薛之謙微博發的段子逗死我了!

快點到吧我手機快沒電了...

就是買車便宜,我想我也會打車的,圖省心。


在大城市,用Uber、滴滴或者易到用車,都比自己買車划算。


這裡統一講一下,對於這種決策的一個思考套路:

第一步:比較兩種方式要付出的金錢成本差異

買車的成本在於期初有一大筆支出,之後要定期支付保險費、保養費、油費、停車費等等

而打車的成本則在於每天要定額的費用

第二步:比較兩種方式帶來的金錢收益差異

大多數人買了車就把它當成了一個消費品,其實車子也可以作為生產資料。之前滴滴和快滴補貼大戰的時候,不少人在幾個月的時候里就把幾台車的錢都賺回來了。

現在當然是沒有這樣的好事了,但是也可以發揮創意,在方便自身的共享用車的基礎上增加附加服務,比如,賣充電寶、數據線、傘等。

但如果不做相應的運營,那麼買車的金錢收益也是零。

打車的金錢收益就幾乎是零了。

根據這兩方面的數據,我們可以計算出買車和打車的凈金錢收益。這個各人情況不同,結果也會不同。相關的數據大家可以通過做一些調研以及記賬一段時間來積累。一般說來,買車的支出還是高於打車的支出。

而生活和投資一個很大的不同在於,我們要考慮的並不僅僅是物質的因素,還有精神的因素。

第三步:比較兩種方式帶來的體驗差異

兩種方式其實各有各的方便之處。

買車的方便在於自主性高(哪都能去)、穩定性強(隨便什麼時候都能用)、車子作為一個小存儲空間,可以存放備用物品(尤其是對有孩子的家庭);而買車的不便在於要自己開車、需要自己找路、需要停車。

而打車和買車正相反。打車不需要自己開車、找路、停車,這些都是便利,但相應的也要承受不穩定性,有時候會打不到車,有時候需要等很久,並且需要自己大包小包。

不同的人對不同要素的敏感性會不同,這個需要自己來判斷。

對於大城市而言,單身人士的體驗打車體驗是超過買車的體驗的,尤其在滴滴普及了之後,生活是有變得更方便,並且有足夠的公共交通輔助;而對於家庭而言,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買車的體驗則會好很多。

第四步:你願意為這種體驗的差異支付相應的對價嗎?

如果前三步比較出來的結果是支出少的體驗好,那自然不用糾結。如果是支出高的體驗好,那麼就要思考一下自己是否願意為此支付相應的對價。

一個簡單的思考方式是,如果用這些錢去吃飯/旅行/買大件之類的其他地方,自己是不是會覺得更開心。如果是,那麼就這個對價就不夠划算,如果不是,那麼這個購買就是最佳的決策。

相關閱讀:

窮人和富人有哪些不同的特點? - 知乎

如果追求一生的勞動總回報,是越早開始工作越好嗎?如何確定合適的時機? - 知乎

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 - 知乎

我們是怎樣一步步地走向平庸的? - 知乎

覺得不錯,就順手點個贊鼓勵一下喲~


如果周末節假日出去玩可以租車的話,那打車軟體比買車合適。

如果有孩子,考慮到兒童座椅,還是買個自己的車吧,帶孩子出去更安全。


樓上那些說滴滴uber的,真的有天天用這些軟體嗎?Uber不談,用的不多,每天滴滴,東三環到西單,不算非常遠吧,對於在北京工作的人來說這條路簡直不算事,滴滴打車50,正宗計程車價,還不能堵車,堵車最多走到過80多,最後還是我半路下車去坐的地鐵,這也就是上下班兩趟的事就一百多了,中間我還要出去辦點事什麼的,這車費我就呵呵了,不怕告訴你,以前我一個月打車費就要一萬多(還好公司報銷,國有企業做項目,因為我屬於出差駐點在北京,所以全部的計程車費都算差旅費用)普通計程車就是這個費用了,uber難道比計程車便宜?那些說打車的,往往都是能公交公交,能地鐵地鐵,實在不行再計程車的,公交跟地鐵的乘坐體驗和自己有車以及打計程車完全兩碼事,反正北京的地鐵,主城區的站我從來沒坐到過座。

打車的好處是不用管停車問題,不用管路線問題,不用自己開車,不用搖號,不用各種養車的麻煩,總而言之,買車以後的方便肯定是多了很多,但同時也會給你帶來部分麻煩,真要等量對比打車,我只能說,打車成本太高了,真的不是普通人能承受得起的,即使你是白領金領,你會一個月花一萬多打車嗎?而買輛車的話,油費一個月頂死2000,能跑4000公里路,普通人一年才跑個兩三萬公里,保險一個月500,保養200,停車費就算1000吧,我都是往多可算的,違章這個就不好說了,我有同事一個月兩千多塊錢違章的,也有一分錢違章沒有的,也算你一個月1000違章吧,這加起來一個月費用才4700。車輛折舊這個也沒有固定標準,兩田和大眾車保值高,國產車保值低,就算一年折舊20000吧,一個月1700,加4700才6400,實際費用其實選低於這個數字,因為我每一項都是滿打滿算,有的還超額算,比起我一個月一萬多的打車費用,我覺得是省的,另外,有個車的方便我就不說了,有了車你才懂,還有面子呢?(不要說面子不值錢,面子也是一種實用價值,以前打車去某非京城部門,到門口下車,每次門衛都讓登記,現在開車進去,自動放行,真是特么狗眼看人低啊)


打車


先說結論,打車未必合算。

單算上下班通勤,買15萬以內落地的車(也就是代步基本款),我們來算一筆賬,一年的保險保養也得一萬出頭,這還不算事故等等。以單程15公里算,油錢50(代步車再大你要考慮修車了),停車之類平攤,一天算30塊錢,一年的使用費用大約在2萬左右,折舊費用為1.5萬左右,也就是為了上下班買個車,一年花費為4.5萬元左右。同樣情況下,打車一天來回大致在100上下(不要忘了大城市交通擁堵,而打車有時長費這個東西,打車軟體150都不一定夠),一個月200左右,一年2.4萬到3萬。打車並不便宜很多。

從上面可以看出,自用車主要費用在於日常保養,稅費和折舊,開的越多越划算,而打車沒有這幾項費用,花銷隨里程線性增長,而在大城市,15公里單程我覺著不是很難達到的通勤距離,更遠的比比皆是。


不是自己家鄉買房基本等於給自己找第二個家鄉呢。

自己選擇好還好,選擇不好基本就是被栓。

。。。

買車,基本就是提升生活品質了。

。。。

回答的很籠統,也別逐個細化扳杠了,什麼房產升值,汽車貶值什麼的。


一開始坐公交,2元錢搞定。趕時間打車50元足矣。開車養車保險油錢加上殘值肯定更不划算。

可我還是買了車,原因是有一天半夜媳婦發高燒,路上攔車攔了20分鐘才攔到車。

買車還是打車不能單單看錢是不是哪個更節省,而是哪個能更高的提升生活品質,有好多東西和樂趣沒有車是體現不到的。有時候可以順路接送同事增進感情,周末可以帶著家人去自駕,可以節省時間去做別的事情。

當然同時也得接受有車的煩惱,維修保養保險,最頭疼的就是堵車,還有碰瓷兒演員。

如果覺得每天省錢去坐公交的人是體驗不到每天打車的人花錢買時間的快感的。


其實沒啥好多評論,就像前面一位答主說的,天天上下班出行全部打車,不習慣依賴公共交通的,早就買車了。比對打車成本高於開車成本的,只不過是偶爾打車一族的心裡安慰。而且,買車和打車的比較不能僅用金錢成本來做衡量。開車有多方便就有多麻煩,同樣,打車有多方便也有多麻煩。買車,不一定有錢,有時純粹是好面子。但是,不買車,多多少少有錢不足夠多的因素在裡面。別說沒車位,沒牌照,這種都是能用錢解決的問題。


短途打車性價比高,長途開車性價比高(當然這個性價比是指不買車打車,買了車的話,養車隱形成本已經在了,所以車是越開越便宜的)。然後最重要的是停車費!!!什麼一小時15的地方,真的停的起么?不如打車便宜,還得全心全意開車不能玩手機什麼的//其實坐地鐵比較合適。。。堵車堪憂


先要確定什麼是題主所說的合適(或者是合算)。


個人感覺,大城市打車超級方便,再加上滴滴等,幾乎和自家車一樣了,另外還省去了停車費和車位費,保養費,保險費等等。唯一讓人不爽的就是每次叫車都得掏錢,大眾心理上感覺會更費錢。

樓主可以自己大致算算就知道了。經濟上打車划算,心理上打車沒有私家車來面子也常受打車費的煩惱。

最後的結論是因人而異,看你更注重哪個咯。


一線城市中低層公交最方便便宜,當然你非不願意跟人擠那還是建議買車


在北上廣深大城市還是打車吧。

還能玩手機。

光停車費就夠你打車了。

但是經常要跑中長途的還是要備一輛。


坐地鐵吧,不比打車慢,還便宜。


有車跟沒車很不一樣,好車跟次車沒有那麼不一樣。

結論是,買車。


個人情況,深圳福田,上班計程車15元,天氣好小藍單車、摩拜單車,買車?負資產好不好


我認為重點在於 你可能不買車嗎????? 用五個問號。那些把買車價算進去的,麻煩你有車還打車的時候把自己的車折舊也算上。


推薦閱讀:

學習財經理財方面的知識,有什麼入門書籍、網站或博客推薦?
銀行的不同理財產品如何定價的?
月收入4000左右,應該建立怎樣的理財規劃?
購買什麼樣的家庭重疾險?

TAG:經濟 | 個人理財 | 汽車行業 | 打車 | 汽車選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