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後再辭職去讀博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讀博 博士 辭職
工作幾年後想去國外讀碩讀博,需要哪些手續,要求?本科績點不夠。
在西方國家這很普遍
When are you too old for a PhD?
美國的博士畢業年齡平均是33(一說是入學年齡),澳洲有2/3的在讀博士是30-49歲區間。這兩地讀博前都不需要讀碩士,博士就算讀滿7-8年(澳洲4年),加上本科4年也不會到33,可見很多都是工作了幾年的。
我在國內時候最常聽見的就是"一工作就沒有心思學習了"。在中國好像大學是一座象牙塔,進去苦讀到底才能出來,出去了就不能回去,因為"出師"了。這就像古代,"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書院、貢院都是考完科舉就丟開的東西,學識不重要,一手八股也沒什麼用,要的只是一個范進中舉的結果。
但歐美隨時可以繼續學習,經常有人覺得生活過得不滿意,覺得想要"make a difference",就辭職或part-time去學校進修一下。還有退休後為情懷或者為知識而學習的工作之後再辭職去讀博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 知乎用戶的回答。
與之對應,澳洲本科學位是對所有年齡層次的成年人放開入學的,不需要再次高考。本國公民學費不難負擔,多數專業本碩大約是一年6k,有無期限無息貸款,而PhD課程對本國公民是免學費的,還有很容易申到的獎學金。一個人有幾個學位一點都不奇怪,而且老外一致覺得有一些工作經歷之後再去學習,會更明確自己想要什麼,還能夠把理論與實踐結合得更好。
不過,中國嘛,競爭比較激烈,社會保障也比較稀薄,這麼大的冒險屬於非常人了
體驗就是,不作不死。好好的高薪工作不做,去讀博士。讀了一年,差點胃癌。壓力如漫天黑雲,無一絲光亮。再加上一個人肉壓榨機導師,生不如死。以己之慘境,勸誡各位,不是對學術有至死不渝的熱愛的話,那就珍愛生命,遠離博士。千萬別以工作累為由去讀博士,重蹈我的覆轍。如果覺得工作累,那讀博士大概就是工作的三倍,你權衡一下再做決定吧。最最後,如果一定要讀,真的不要來香港,抗壓不強的,真的會死。不到一年,院里一跳一病,都去世了。
在職申請美國博士,剛拿到全獎offer,還沒有辭職,不過覺得這個話題還是可以回答一筆。
八年前的我並沒有明確的目標,面對一進大學就立志考G考T出國的同學,當時的我是迷茫的。只知道認真學習,參加社團,修雙學位,泡圖書館,努力汲取大學的資源,讓自己爭取不碌碌無為。大三到了分水嶺的時候,總算動了要出國的心思,了解了學校和英國的合作辦學項目,還考了雅思,分數不錯。不過由於學校不夠好加上收費比較高而作罷。後來老爹受人慫恿,又催促我申請美國,還逼著我考了GRE。仍然保留著那個夏天在火爐城市呆了兩個月的深刻記憶,破舊的圖書館裡和單詞作鬥爭的悶熱夜晚。
可我的父母是北方某小縣城的公職人員,年收入加起來不過十萬出頭,也沒有達官顯貴的親戚。雖然家裡比較支持,我還是非常猶豫。去美國讀研兩年下來五十萬,我會把家裡掏空的。而且我的專業並不是金融或計算機,並不確定讀研能帶來多大的額外收益。加上有保研到更好高校的機會,就徹底放棄了出國的想法。
後來去了魔都,研究生很快過去,又馬不停蹄地找好了工作。畢業後開始在某知名外企工作,短暫興奮後開始真正地感覺迷茫。月薪一萬在上海感覺並不充裕,最重要的是工作並不能給我帶來充實感,覺得自己生活的種種可能性開始慢慢喪失。加上感情上的一些挫折,於是我在工作了幾個月的時候,重拾出國的念頭,果斷報名了GT。
備考的日子是無比規律也無比辛苦的,白天上班晚上學習的日子堅持了四個月。好在兩個考試成績都不錯。然後開始看學校、項目和導師。期間突然被調動到另外一個城市工作,加上補貼後收入翻倍。新的城市新的崗位,我需要頻繁出差,這打亂了我的留學計劃。不過申請季已經到來,只好硬著頭皮去套磁和申請。壓力最大的時候每次洗完澡頭髮都掉一大撮。
時間和精力所限,我只申請了四所。面試了兩家。過了個不安的春節後,在元宵節那天拿到了夢寐以求的某西海岸公立前十學校的全獎offer。
如果問我為什麼要出國,我會給出大概三個理由。一是延續自己多年的學習經歷,將來努力成為特定領域的專家,這比在一個大企業里混到中層更有意思也有挑戰得多;二是體會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讓自己成為一個更inclusive的人,而不是被某些單一卻偏頗的價值觀所奴役;三是我自己的很私人的理由,那就是我還不確定自己的性向,所以我想我大概需要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未來的自己不必太焦慮。
雖然父母大體支持我出國,但我看得出來他們的憂慮。擔心我照顧不好自己,擔心我找不到對象,擔心我畢了業不回來。不過人生本來就是一場trade-off,一場冒險,得到著也會同時失去著。現在我會盡己所能地,多多陪伴他們,安慰他們,照顧他們。與此同時,盡最大的努力,讓自己的人生深刻和豐滿,哪怕只留下一些微小的印記,也是極好的。
雖然還沒有出去開啟博士生涯,這一年在工作的同時備考和申請的經歷的確辛苦而難忘。這段心甘情願為了理想而流汗的日子,我想會成為日後充滿感激和懷戀的一段記憶。其他的不好說,但是這些人一定不會來知乎問那些熱門問題:「讀博以後能做什麼」「該不該讀博」「讀博很痛苦很孤獨怎麼辦」什麼的
他們已經知道博士意味著什麼,會帶來什麼,從而一心鑽研心無旁騖
我覺得這也是很多直博、考博的同學們應該學習和借鑒的怎麼說呢,如果是工作之後發現興趣還是在讀個博士,專心科研,建議去讀,但如果只是因為想混個學歷,應該會過得比較痛苦,不建議。好希望國內的人能夠像國外的人一樣對工作後讀博的現象,看作是正常,但往往並非如此。所以,我只能說,人生的路那麼長,畢竟都是自己走下去,聽聽自己內心的想法吧。
第一次答題說說我姑父吧畢業於某藥科大學 就業沒幾年後辭去了某製藥廠的類似採購員的工作開始專心讀博
當時我正好寄住在他們家 一年時間幾乎沒見到過姑父幾次 偶爾回家也是關在書房裡不出來 QAQ我描述能力差 當時他的那種辛苦 大概就是比我高三的時候還苦了十幾倍吧(:з」∠)_
後來他考博 考了三次才成功 據我媽說第三次她還去拜佛了……她接到姑媽電話說過了時 差點沒開心死姑父從第一學歷為某不知名大學的本科生成為了江蘇著名985大學的哲學系博士 現在就職於答主的學校(江蘇某211高校)是一名廣受學生(比如答主的高中同學)好評的經管院教授答主家一直和姑父家接觸的比較多 讀博前他是個沉默寡言的人 哪怕是和親戚也少有交流 但現在 幽默風趣又不失正經嚴肅 雖然不精通所有方面但都有一定了解 和別人聊起天也是口若懸河 發表的觀點都讓人忍不住贊同 關鍵是和我姑媽感情真的很好 經常在我們面前秀恩愛?(&>ω&<*)?還總藉機教育答主千萬不能掛科(:з」∠)_ 總之 從姑父身上我深刻的體會到高等教育確實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還有一點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很感謝當年選擇讀博的自己 這個決定改變了他的一生 無論是財富還是眼界上 如果還能給他這樣一個機會 他一定還是會牢牢把握住所以他馬上要去北歐培訓一年啦 希望一切順利 最好能給答主帶禮物(??ω??)個人經歷,碩士畢業,工作四年,辭職考博,目前在讀。辭職原因是多方面的,職業前景,薪資待遇,身體狀況,尤其心理健康狀況等。仔細回想,可能因為我從小被教育的太成功了,整個人生過程很多抉擇都是有意無意的,為了迎合父母而做出的,所以結果是,憂鬱的做了一份不喜歡的職業,並發現自己不太開心。
讀博士換了專業方向,雖然也不是當初我真正感興趣卻被父母勸阻的方向,但是畢竟是我為掌握自己命運所努力做出的第一步微調。
體驗就是 工作經驗會對讀博大有幫助。
我研究所博士全部是在美國念的,當時是辭去了原本在華爾街的會計工作,畢業後又直接留校擔任教授,感受最深的就是
幾乎所有念研究生和博士的美國人在此之前都有豐富的工作經驗
當我到美國念研究所時,發覺來上課的美國學生幾乎全部都有工作經驗,很多都是一邊工作一邊晚上來讀書。
已經生完第三個孩子的我,辭去了在華爾街從事多年的會計工作,又出來念了教育學碩士博士,並且一邊念一邊在幼兒園與小學擔任實習教師。
後來的情況更加明顯,美國同學們幾乎都跟我一樣是結了婚,一邊工作一邊讀博。
而亞洲同學都是大學畢業就跑出來念書,工作經驗相對上來說非常的薄弱。社會經驗人生經驗都非常的缺乏。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的博士課程2年半就結束了,並且一畢業就拿到學校的全職聘書。
我的指導教授說,我是他見過念書最快的。絕對不是我特別聰明,只是因為那時候我早已累積了十幾年的工作經驗,對於要寫的題目非常有把握,所以博士的課題完全擋不住我。
亞洲同學們因為之前沒有工作經驗,對於教育大多只是學術上的看法,只是按照理論的憑空想像,在寫論文的時候就會遇到很大的挫折,這樣念研究所實在沒有太大的意義。
另外,如果只知道埋頭讀書,沒有及時積累社會經驗、工作經驗,畢業後沒有辦法達到老闆的要求,什麼學歷都是沒有用的。
所以這也是我後來都會勸大家先有工作經驗再出來念書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讀研/讀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你對於生活經驗要有很完整的體驗,對自己的人生要有一定的看法,最好在人生中也受過一定的歷練。這樣來讀研/讀博的時候,你才會腳步堅定、眼光堅定,知道自己的長處、自己的弱勢,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而不需要浪費自己的時間。如果你讀研/讀博是對自己的人生已經有一定程度的認識,非常知道讀研/讀博能幫助你拓展的方向,那麼這將是意義非凡的一次深造。
所以說,工作經驗其實會對讀博大有幫助,某種程度上會讓你學得比別人輕鬆。
我覺得大家不應該陷入一個誤區:讀博士比工作輕鬆。
無論是我自己,還是我看到的不同專業的同學們,一個個都不輕鬆,有的起早貪黑,周末都要跑實驗室,有的甚至直接睡在實驗室,有的因為實驗結果長期不理想焦慮地都開始自我否定適不適合讀博士,有的因為和導師關係鬧掰了最後博士學位都不要了……各種各樣的都有。
讀博士一點都不比工作輕鬆。
而我的個人體驗則是,讀博士比工作累好幾倍。
我們老師對於師生關係是這樣看待的:從碩士開始,你們就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學生」,而是和進入職場的「社會人」一樣。
我之前的工作,雖然辛苦,但自己很喜歡。之所以離開,一是被逼的不得不離開,二是本身也好學好研究,恰好有機會,就去求學了。
我自己對具體的研究方向也沒有太大執著,所以現在的研究方向也是結合自己興趣點外加順著自己導師來的。總結兩句話就是:有興趣,但是沒熱忱。
而且我和老師的興趣點和期望值一直不在一個次元,交流上存在問題,所以在面對每周一次的進展報告時,我倆總是「不歡而散」-不是說吵架,是他不滿意我提交的內容,我不滿意他的指導。
所以基本上,我的研究生活大都處於負反饋狀態。
然後我自我反思了下,我為什麼過得這麼痛苦。
1.博士不能算是學生,其實已經類似職場人。而我自己還把自己定位在「學生」層面上,心裡脆弱。
2.要麼你對你的研究內容無比熱忱,要麼你對博士這張文憑無比執著,要麼你對「做學術」這個職業還算上手,要麼你能遇到一個有耐心又能和你在一個次元的導師。做學術一樣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想要堅持下來,心中需要有一個支柱,或者也可以理解為能提供正反饋的東西。
2.中列舉的就是這個支柱,哪個都行(我列舉的也只是一部分而已)。這個支柱會時不時抵消一些你的痛苦,或者在你堅持不住的時候,讓你不倒下。然而我沒有這個支柱。
3.和導師溝通不暢。我導師要求很嚴格,或者說對自己學生的期望值很高。然後他是學術泰斗,我是學術新人,他無法理解我,我也無法理解他。和老師的溝通技巧,也是我的一個短板。再說個題外話,
我覺得,如果想讀博,你要考慮兩個基礎。心理基礎:你要有一個非常堅定的讀博士的理由,無論是為了求知,還是為了求文憑,關鍵是那理由要非常堅定,目標要非常明確。
能力基礎:中國讀博士都是要求碩士或同等學歷。所以大家好歹也是在學術邊緣待過一陣的,自己適不適合做學術,相信大家心裡也都能估摸個七七八八,如果不確定,可以問問自己碩士期間的導師嘛。
兩個基礎中,如果兩個都很強,或者其中一個突出地強,那可以嘗試下去讀博。
比如,我讀博士的目標不太明確,但是我對做學術入門還是比較快的。
你做得順手,自然慢慢就有可能染上興趣,就能走得深,走得深了你慢慢也就能找到目標了。再比如,我雖然做學術入門很慢,寫論文怎麼也寫不好,但是我對這個領域這個課題特別熱忱,一看關鍵詞就跟打雞血了似的。
那等你看到一定量,寫到一定量了,慢慢你也就知道論文怎麼寫,學術怎麼做了。
如果兩個基礎都半斤八兩,那請你假設下:如果你的博士生活和現在的工作一樣水深火熱,你還想去讀博士嗎,你能堅持下來嗎?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那就大膽去讀博吧。沒錢,生活水平下降N個等級
只能說,痛並快樂著。本人本碩985,專業社會科學類,畢業後即在事業單位工作。辭職讀博,一是覺得工作幾年之後才對學業略有感悟,希望能集中精力看點書,拓寬視野,夯實基礎,再有所精進;二是希望可以換個城市生活。於我而言,具體的體驗,基本上有三難。
一是辭職難。這點在體制內工作的大概都會有體會。我的建議是單位人事制度一定要先搞清楚,曾經簽過的合同、協議等等,也都要翻出來仔細看看,要不然到時候去辦手續,會給你一堆麻煩。
二是學業和畢業難。很多年沒有進校園,沒有當學生,一適應這樣的節奏還是有點新鮮感的,然而很快就會發現同學大部分都比自己小好幾歲,他們聰明又伶俐,勇敢又堅定,自己的記憶力、反應速度、前沿知識儲備明顯趕不上他們了。彼時工作中都是實用主義,學科基礎放手太久已經生疏,所以要花更多時間去補。這個時候各種一開始考上的興奮感、入學後的新鮮感全都被惶恐不安取而代之了。而我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專業方向的轉換,幾乎是完全不同的領域,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前期碩士階段和工作中的積累幾乎完全用不上(雖說考之前我也清楚這一點,當時只是想換一種專業研究模式,但顯然我是大大低估了困難)。導師人很nice,但屬於放任自流型,賦予學生最大的自主權。而這對我這種研究方向一片茫然如墜霧霾、研究模式也其實並沒摸到門的、大腦運轉又有點卡殼的「老生」來說,簡直是災難。由此,我一路的跌跌撞撞也無可避免了。
三是生活中的各種難處。來自家庭的壓力、朋輩的壓力,等等,不一而足。時間永遠是分散的,碎片化的,心緒也總是在患得患失中。而相比起來,經濟的壓力是卻是唯一可以預計並殼先期規劃解決的。——總之一言難盡,先胡亂寫到這裡。
繼續補充:有人說工作後讀博會更加明確此行的目的,我自己愚鈍,未必真的瞭然於心,然而功不唐捐,人生閱歷有時候在心緒轉換上會略有幫助。讀博期間的各種賞心悅事就不說了,遇到各種難事、遇到小人跳上牆頭,遇到被誤解,都相對來說可以一笑置之。省卻了很多糾結。
不邀自來,
本科畢業後工作三年後考的研究生,又考博了,中科院的,
高考被調劑了專業,後來一直念念不忘。跨專業跨學校,很累。但是總算折騰過去了。周圍的同學年紀都比自己小,成了老大哥。研一入學的時候看到周圍的年輕人,想起了劉禹錫的句子,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鬥志和精力都不如以前。經常想起國企工作時候的安逸,但是不後悔,不喜歡那裡的僵化和懶散。覺得慶幸走出來了,至少見識到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擁有了很多不確定。以後的路,想想都煩,但是,走著看吧。立個FLAG
等我讀了博士來說已經計劃讀博士了!哈哈哈哈我的目的是讀書~雖然也苦逼~但是還算隨意同意樓上serena的回答 就我所見 土澳這裡對學位的觀念和國內完全不同。之前讀coursework master的時候 每節課班裡有兩三個六七十退了休來讀書…(這是追求…還是情懷?)另外補充 土澳這裡PhD畢業之後 再去讀一個master的也不少的樣子…之前給我們lecture的就是這麼倒讀 我們組一個畢業的師姐 也又讀了一個master of teaching以及不知道國內怎麼樣…不過這裡PhD退學率好高
謝邀。
我覺得工作後辭職去讀博,更能體會到自己需要,也會更珍惜,學習也會更投入更有針對性。另外,人生閱歷、社會經驗可能會更多,為人處事可能會更好,可能就不會耍小聰明了。最後,辭職讀博風險挺大,要提前規劃好,做好權衡:如果利大於弊,就果斷決定吧;反之三思而後行,切勿衝動,更別帶有太強的目的性,還是要務實點。能力肯定很重要,但真正混的好的人一定是各方面都不錯的人。
祝好!共勉!不知道題主想具體知道哪方面啊。最基本的體驗就是:工作的行業發展前景大致可以看清了,考慮清楚不是自己想要的,於是轉而考慮出國讀博士試一試學術道路;開始讀之後對這個決定非常滿意。
本人切身經歷 一定要慎重 除非你非常愛好科研 不然純屬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如果要讀也別在國內讀 變態太多了 學歷越高越多 勾心鬥角啊
先佔個坑,三年後來回答!
大概就是讀博不再是賭博吧,有目的和方向了。
推薦閱讀:
※怎麼找到男博士做男朋友?
※焊接讀到博士是什麼體驗?
※好奇女生選擇博士都是怎麼生活的,會後悔嗎?
※學術可以但人很極品的女導師是否值得跟她讀PhD?
※純數學學生在碩士或博士期間的導師選擇時有哪些考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