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衛國戰爭期間蘇聯接受的英美援助究竟是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


一部分LL

蘇毛自身產出(部分)

----------------------------------------------------

以上蘇聯自產部分大多出自這份資料,在蘇聯解體後,翻譯了相當一部分蘇文件檔案,資料,整理交由劍橋大學出版社推出(1996)。

-----------------------------------------

由於知乎某種「只能一次」規定,導致不同回復內容只能擠在一處,另外這系統圖片上傳速度比較難以忍受,

故先這麼些,權作佐證參考


專門答一下關於援助謝爾曼的事情.

上面有人說蘇聯人極其喜愛援助謝爾曼,甚至超過T-34,且只裝備最精銳部隊的,那麼我們來看看援助謝爾曼到底是個啥情況.

美援蘇謝爾曼包括了4000多輛謝爾曼, 占絕大多數的是燒柴油的M4A2, 其中2007輛是裝75炮的, 2045輛裝76炮的M4A2(76), 那麼首先看76炮的謝爾曼,這些個裝76炮的M4A2什麼時候到的蘇聯? 1944年夏季. 什麼時候大規模參戰? 1945年.

蘇軍為了方便補給,因而集中的將援助謝爾曼裝備了近摩8軍(44-45年),近摩1軍(45年一月換裝)和近摩9軍(44-45年換裝). 那麼M4A2(76)是何方神聖呢?

M4A2之所以獲得了個A2的編號,在於其使用了兩台福特6046柴油機,共輸出400馬力,懸掛仍然用的是普通的VVSS, 仍然是16寸窄履帶,在機動性上是完敗於T-34的, 防護上和T-34/76半斤八兩,弱於3485, 火力上76毫米炮AP垂直穿深約等於85炮,限於T/D比對付大傾角裝甲則遜於口徑更大的85炮,HE威力大幅落後85炮, 但是有APDS可以一戰,雖然蘇聯極少獲得這種彈藥,完全可以當做沒有. 那麼蘇聯有什麼理由把這種性能遜於3485, 且45年才能形成戰鬥力的坦克裝備給最精銳的部隊?(雖然上面提到的那三個部隊也很難算上是最精銳的). 至於最好的M4A3E8, 則得等到45年蘇聯才能獲得, 只在遠東戰役露過臉.

說完了尚能一戰的76炮M4A2,那麼剩下的75炮M4A2呢?

這些個M4A2 75抵達蘇聯的時間也不早了,差不多快趕上蘇軍自己的3485入役了,根本沒資格和3485競爭。

This Post on Archive Awareness indicates, they received several hundred very early M4A2 tanks. One of the big indicators of this is the section where they talk about the suspension having the Lee style top mounted return roller, which could be jammed with mud, but then they received later models, where this return roller was moved to bracket mounted to the side of the suspension unit.

嗯,蘇聯人拿到過數百輛極初期的M4A2 75,其托帶輪仍為早期型號,經常被泥土所卡主,想想在蘇聯那爛地上的表現能留下啥印象,呵呵

至於集中裝備了謝爾曼的部隊,只有近摩1軍還算不錯,至於剩下倆近摩8軍和近摩9軍都是沒啥存在感的部隊,也真虧有人玩命的吹。

@lee wenyang

至於吹M3LEE的,懶得反駁,搞個炮塔再來吹吧!


同學們,注意出發時間和送達時間的區別

以及注意原著高峰期的時間。

那時候蘇聯斯大林格勒都打了大半了


最近發現這個問題好像又火起來了,這個回答也是我第一個破100贊的回答,首先感謝各位觀眾老爺能賞臉給我點贊,謝謝你們的支持。但我覺得近一年以前寫的這個的答案不足之處實在太多了,也有非常不客觀和粗略的地方,所以這次決定來個大改。本文圖略多,請流量黨注意。

——————————————2017.02.08

——————————————————————————

要討論是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分年份討論顯然更為合適,其實我這份表格的出處,即戰爭史研究關於租借法案的那篇文章說的非常詳細了。評論區里也有人提出了,一樣的數據但是我卻和更為權威的戰研得出了相左反的結論。首先必須強調的是這是我個人的理解。這篇回答只是作為一個討論和各位分享我自己的觀點,還請各位大神海涵。至於為什麼得出了不同的結論我會在下面詳細說明。

現在我會分年份來做討論,因為精力有限我這裡暫時只對1941~1942年這兩年做出分析。個人認為1943年後整個戰爭的形勢其實已經好轉了,西方盟軍解放了整個北非並在義大利登陸開闢了一個第二戰場,美軍在太平洋也取得了重大進展,盟軍對於德國的戰略轟炸也開始增加,說明盟軍能夠騰出更多的物資和人力來對蘇聯進行援助,1943年的援助也達到了400多萬長噸的高峰。

我這裡先放出結論吧:1941年的援助既不是雪中送炭也不是錦上添花,1942年及其之後的年份租借法案對蘇聯來說是錦上添花的。

1943~1945年間租借法案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我個人認為西方盟軍最大的作用恰恰是被某些人貶低為「搶地盤」的諾曼底登陸,相比物質上的援助,直接派出軍隊解放納粹佔領的國土顯然是作用更大的一種行為行動,諾曼底登陸後德軍在西線的傷亡越來越高,許多新生產的坦克也被派往西線填補戰線,這毫無疑問是大大增加了德軍的負擔,斯大林在1944年諾曼底登陸後也通過了《真理報》大肆誇獎了自己的英美盟友,除去宣傳目的外,其實也說明了他本人同樣很重視英美等西方盟軍開闢的第二戰場。

(一)1941年(6.22-年底)

首先,我們知道蘇德戰爭爆發於1941年6月22日,也就是珍珠港事件的5個月又15天之前,這是個比較重要的時間節點,也就是說此時美國並沒有進入戰爭狀態,在生產方面也並未開始動員,在物資生產方面的效率自然是比不上1942年和之後的年份的,而英國也在維持自己遍布世界的廣大殖民地抵抗歐洲法西斯國家的進攻,在這1941年的一整年,蘇聯僅僅得到了360,778長噸的物資也是情有可原的。

我們來看一下維基上的1941年戰線分布圖,再對比一下戰前(圖3,1939年瓜分波蘭和1940年佔領波羅的海三國之前的疆域)蘇聯工業分布圖可以看到巴巴羅薩行動後的半年內蘇聯幾乎丟掉了西部所有的工業重地,同時德軍也已經逼近首都莫斯科城下,這一年蘇軍損失了300多萬人北線德軍包圍列寧格勒,中線德軍佔領了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南線佔領了基輔,可以說這是蘇德戰爭形勢最為嚴峻的一年。

由於戰爭中受到了損失和內遷了大批工廠,從1941年6月到11月,蘇聯工業總產值減少了52%。自1941年11月到12月從頓涅茨克煤礦和莫斯科附近煤礦一噸煤也沒產出。軋鋼是軍事工業的主要材料,1941年12月其產量與1941年6月比較減少了68%,軍事生產必需的有色金屬軋材同一期間減少了99.77%,滾珠軸承減少了95%,而沒有這種軸承,就不能製造飛機、坦克和火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領袖和導師斯大林同志的堅強的意志鼓舞了蘇聯人民。他們經受了考驗,在以後蘇聯軍隊轉入了進攻並獲得了勝利。

從我下方貼出的數據可以看出,這一年的6月份到9月份之間蘇聯僅僅得到了16萬長噸的物資,而9月份時德軍已經開始颱風行動進攻莫斯科了想像一下,這些物資從太平洋,波斯灣,摩爾曼斯克要經過漫長的路途才能運到蘇聯工業轉移後的烏拉爾,中亞,高加索地區的工業區又或者是奮戰在前線的蘇軍戰士,毫無疑問,這相比蘇聯自產的武器和物資效率肯定要低上不少。此時德國除了要分兵防守西歐的海岸線外,幾乎佔有了整個歐洲的資源,相當於單線作戰,比如弗朗哥的西班牙和維希法國直接提供了兵源,瑞典人提供鐵礦等等,甚至德國還通過西班牙間接地和美國的資本家進行了進口貿易。很顯然的是,這36萬長噸物資並沒有對戰爭局勢起巨大的作用,完全算不上是雪中送炭。值得一提的是在莫斯科戰役的反攻階段到次年的5月份之間蘇軍甚至還收復了一些失地(見圖2)

圖1

圖2,1941年12月5日蘇軍開始的冬季反攻,深色是蘇軍收復的失地,淺色是德軍新佔領的地區

圖3

(二)1942年

歐戰轉折點之一的斯大林格勒會戰發生的一年,首先我們還是來看戰線圖。西部的工業區依舊在德國人手裡,值得慶幸的是這一年美國已經對德宣戰,戰爭動員已經開始,美國的生產力穩步提升,軍工生產也步入正軌

在巨額和超巨額壟斷資本占統治地位的基礎上,美國實行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生產使武器產量迅速上升。據美國的統計數字,它的軍事生產發展速度如下:1942年生產的武器價值325億美元,1943年為600億美元。各種飛機1942年生產了47,900架,1943年為85,900架,商船1942年為510萬噸,1943年1,210萬噸。製造了新的軍艦,1942年為85萬9千噸,1943年為261萬噸,這些軍事裝備在打敗德國帝國主義的戰爭中起了作用。

,英國人的壓力相對小了一些,不過卻也要在東南亞地區和北非抵抗軸心國的進攻,這一年開始援助物資便開始穩步上升了,從表格看來,這一年的重頭戲是德軍1942年5月份開始的藍色行動,是這一年中最大規模的攻勢,目的是佔領高加索的巴庫油田徹底切斷蘇聯的燃油供給。可以看到德軍已經佔領了幾乎整個斯大林格勒,南方集群也深入了高加索。

這一年蘇軍損失了300萬人,在德軍凌厲的攻勢初期丟失了頓河流域和北高加索的大部,巴庫油田也受到了威脅。在1942年一整年,蘇聯一共得到了245,309,7長噸的物資,這一年德國人依舊佔有幾乎整個歐洲,但相比一年前德軍已經難以再發動像戰爭初期那樣的大規模作戰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蘇聯的軍工生產也開始大量恢復,蘇聯紅軍也擴大了規模,轉移工業的工作也大多數完成了。以下內容來自《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軍事經濟》。這一年的9月份蘇軍開始策劃天王星行動,11月正式發起了天王星行動,經過奮戰最終在斯大林格勒圍殲了德國的第六集團軍,使德軍遭到了入侵蘇聯以來最大損失( 73萬人傷亡,10萬人被俘虜,損失1500多輛坦克)。注意上面提到的時間,在這200萬噸的物資完全到位之前蘇軍就已經在策劃反攻了,這恰恰是國力軍力恢復的一種體現,如果蘇聯真的弱不禁風到要靠這200萬噸物資來擊敗佔據整個歐洲的法西斯德國,那就不應該是策劃天王星行動了,而是考慮第二次布列斯特和約了。因此就這一年來說,我認為租借法案是錦上添花的,並且加速了蘇聯工業的恢復。

伏爾加經濟區。1942年這一地區的工業產值為120億盧布,1943年為135億盧布,而1940年只有39億盧布。這一地區在全國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在此期間增加了3倍

1941年下半年和1942年在此地區遷來200個工業企業,1941年恢復生產的有60個,1942年有123個。衛國戰爭的四年中向伏爾加地區國民經濟的基建投資為60億盧布,防禦工程費和遷來的設備的價值沒有計算在內。

戰爭期間,伏爾加地區的工業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金屬加工工業有了突出的發展。1942年伏爾加地區金屬加工工業的總產值達到89億盧布,1943年為105億盧布,而1940年只有12億盧布。1942年伏爾加地區金屬加工工業在該地區整個工業中的比重為74%,而1940年僅為31%。戰爭期間,伏爾加地區出現了新的工業部門,它們生產飛機發動機、飛機、滾珠軸承、汽車、電纜、機車;還創建了能根本解決該地區燃料問題的天然氣工業。

烏拉爾經濟區。戰爭期間,烏拉爾成為我國一個主要的和強大的工業區。1942年烏拉爾工業總產值增加到260億盧布,1943年又增至310億盧布,而1940年則為92億盧布,這就是說工業產值增長了2倍多。1943年與1940年比較烏拉爾工業產值在蘇聯整個工業產值中的比重增加了2.8倍。

向烏拉爾疏散了455個企業,到1942年底恢復生產的有400個。在衛國戰爭的四年間,向烏拉爾的國民經濟投資為163億盧布,這比戰前向烏拉爾國民經濟的投資平均每年多55%。

1940年烏拉爾機器製造和金屬加工工業產值為38億盧布,而1942年這一產值卻達到174億盧布,即較1940年多3.5倍。1942年機器製造工業的產值在烏拉爾地區工業中的比重為66%,而在1940年則為42%。

西西伯利亞經濟區。戰爭期間西西伯利亞地區在蘇聯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擴大了。1942年該地區的工業產值為87億盧布,1943年為110億盧布,而1940年僅為37億盧布,也就是說產值增加了2倍。1943年西西伯利亞工業產值在全蘇工業產值中的比重與1940年相比增多了2.4倍。

疏散到西西伯利亞的企業有210個。在衛國戰爭的四年中向該地區國民經濟的基建投資為59億盧布,這比戰前年代增加了74%。

1942年西西伯利亞的機器製造工業與金屬加工工業增加了工業產品的產值,和1940年比較增加了6.9倍,1943年增加了10倍。戰爭期間在該地區出現了新的機器製造工廠,生產飛機、坦克、機床、拖拉機、摩托車、滾珠軸承、工具、電氣設備。

在衛國戰爭期間西西伯利亞的工廠還生產優質金屬材料和鐵合金。有色金屬冶練工業也有很大發展。增加了鋅的生產能力。新增加的有鋁和錫冶煉工廠。

中亞細亞和哈薩克經濟區。戰爭期間.這些地區在蘇聯的工業生產方面起了很大作用。1942年這些地區的加盟共和國工業總產值達到57億盧布,1943年達到66億盧布,而1940年只有48億盧布。

向這些地區疏散的工廠有250多個,它們很快就恢復了生產。在衛國戰爭的四年中基建工程費達67億盧布。

在衛國戰爭期間中亞細亞和哈薩克地區的工業結構有了根本變化。增長最大的是金屬加工工業,1942年它的產值達到17億盧布,1943年達到23億盧布,而1940年僅為6億盧布。

中亞細亞和哈薩克的燃料工業與冶金工業有了進一步發展。1942年採煤940萬噸,1943年1,200萬噸,而1940年只有870萬噸。建設了一批小型煉鐵廠,創建了黑色金屬冶煉工業,成為工業化發展的基礎。

在哈薩克和中亞細亞的一些工業中心,為了恢復遷來的企業,需要大量發展電力工業。1942年塔什乾電力系統發電量為7億2,800萬千瓦小時,1943年為8億8,200萬千瓦小時;而1940年發電量只有2億1,000萬千瓦小時。大量建設了中小型水電站。

在中亞細亞和哈薩克地區,有色金屬冶金工業有了很大發展,並增建了新的冶金工廠。戰爭期間新投產的有鉛礦和鎢礦石的採礦與選礦企業,增加了水銀的生產能力,鋁的開採也得到進一步發展。

外高加索經濟區。在實行軍事經濟體制期間,不只是蘇聯東部地區進行了擴大再生產。在外高加索的各加盟共和國即東喬治亞、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也進行了擴大再生產的過程。這從以下事實可以證明。喬治亞的機器製造與金屬加工工業產值從1940年的1億8,100萬盧布增加到1943年的4億7,700萬盧布,在亞塞拜然從1940年的4億2,800萬盧布增至1943年的5億5,500萬盧布。

  • PS:上面關於蘇聯1942年工業恢復和美國軍工生產的數據均來自於沃茲涅先斯基先生所著的《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軍事經濟》一書,雖然上面提到的這篇資料部分地方充滿了蘇聯方面對歷史的主觀看法(比如過分貶低租借法案的作用),但其我認為其關於蘇聯的數據還是比較詳實的,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

租借法案的數據相關

表格中有1941-1945每個月的數據

還有租借法案各個階段的各項物資都羅列在內

可以說是目前最詳細的一份表格了

原表格出自《戰爭史研究》

最後

反法西斯戰爭是英美蘇等同盟國共同的勝利,英美等國能放下意識形態的差異慷慨的援助蘇聯本身就是一件偉大的事情,在北冰洋航線上犧牲的盟軍海員同樣是值得尊敬的英雄!

以上

如果有什麼說的不對的地方歡迎各位指正。

2017年2月8日更新


我來裝一波理中客。
第一,援助法案解決了蘇聯很多燃眉之急是事實。有色金屬特別是鋁,填補了蘇聯發電能力極速下降帶來的很尷尬的巨大空缺。
第二,蘇聯卡車質量和數量的問題。蘇聯卡車戰爭前期質量低下無可爭議,戰前的錯誤決議使得蘇聯僅注重低載重單軸卡車生產,大載重卡車直到後期才好看一些。即便我們不談質量,光談數量,英美援助三十餘萬輛卡車,是說不要就能不要的了么,蘇聯有這資本么。
第三,上面有人拿美國援助的東西蘇聯戰前也能自產產的還更多反駁。請問是什麼給蘇聯把這部分產能轉產的條件。這問題是蘇聯能不能產么?不要偷換概念。
第四,還有很多關注很少的內容,比如,英國根據法案援助戰列艦一艘(戰後收回)。你蘇造的出來么。

話又說回來,也沒那麼神乎其神。

美國人給的謝爾曼,全都扔進了機械化軍。所謂機械化軍,幾乎不作為先鋒拳頭使用,僅僅作為第二梯隊發展勝利,謝爾曼風評好到底是車好還是面對的壓力小。

關於英美援助的航空燃油,且不說蘇聯列寧格勒燃油企業早就具備了生產100號汽油的能力。根據統計數字,蘇聯空軍對95、100號的消耗相當之低,幾乎只有B-74、78的二十分之一。對了,不要被74、78迷惑。蘇聯有謎之提標添加劑。

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是美國人造的不假,連廠房都是美國設計的。然而那時經濟危機時期雙方互利互惠的交易,和援助法案一點關係都沒有,不要瞎扯淡。

基本上這樣。非要用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這兩個極端生硬的概念來界定,本身就很蠢。

----------------更新一下--------------

俄聯邦統計局2015年數據,1941-1945年共進口載重車輛(不含輕型和偵察車輛)367.2千輛,其中41年1.4千輛,42年32.1千輛,43年94.4千輛,44年129.1千輛,45年110.2千輛。自產載重車輛(Грузовые автомобили)為:115+30.9+45.5+53.5+68.5 = 313.4千輛。這比例,嘖嘖。你問我為什麼和上面有人資料不一樣?我怎麼會知道,反正這是俄聯邦統計局為慶祝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發布的統計數據。你說可能是算進小轎車了?不好意思,這五年小轎車沒一年生產過萬的。

-----------再更新一下---------

蘇聯是橡膠及其製品出口國,而非進口國


兩點都有,我們要看蘇聯真正缺什麼。蘇聯作為當時全世界工業力量第二的國家,如果英美對於蘇聯的援助在工業上是雪中送炭的話,這很明顯是不成立的。

首先就必須說武器,整個戰爭之中,真正缺乏坦克是在1941年末到1942年初這段時間,在西南方面軍和西方面軍兩大主力作戰部隊被德國人幹掉之後(西方面軍精銳損失殆盡,西南則幾乎被全殲),蘇軍裝備有坦克的部隊就基本上沒了,其中明斯克-斯模稜斯克損失了1300台,烏曼-基輔損失了900台,而蘇聯強大的工業生產線剛被遷移到烏拉爾一代,沒有投入生產,這時候英美的援助根本就還沒有。而蘇聯的生產工業到了1944年就已經徹底回復,當年就生產了1W台T-34坦克而英美幾乎沒有一種坦克可以按萬來計算所謂這種支援是只能錦上添花。而美軍的M4與M3在北方作戰的時候表現並不怎麼樣,照樣被德軍打的十分凄慘。

蘇軍在步兵武器上基本上從沒有過短缺,所謂什麼《兵臨城下》之流幾乎是扯淡,短缺也是因為部隊的武器庫被炸毀等情況

空軍的話到是有一些雪中送炭的意味,美軍的支援的確是對幾乎被摧毀殆盡的蘇聯空軍植入了新鮮血液,但是也就僅僅是一段時間,後期還是雅克-9,拉-7,伊爾-2這些戰機為主角,而美軍卻並未對蘇聯援助過高精尖的戰略轟炸機等設備,其實也算是可見一斑了。

那麼說完了軍隊,那麼《租借法案》真的沒有用?其實不然,租借法案的真正意義在於支援了蘇軍的機動車輛,由於大量的投入坦克生產,對於卡車的生產蘇軍已經力不從心,而美軍送來的大量卡車則幫助了蘇軍運輸,所以整場戰爭德軍頻頻出現了要用牛車馬車而蘇軍卻幾乎沒有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於卡車的支援上面。

另一方面,蘇聯的糧食與生活用品一直是個短板,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失陷嚴重影響了蘇聯的糧食生產,而美軍的罐頭和生活補給品真的是做到了雪中送炭,沒有這些,想必蘇維埃的戰士們是難以僅憑伏特加來克服飢餓與嚴寒的。

總得來講,如果說《租借法案》幫了蘇聯大頭打贏了戰爭,被譽為「雪中送炭」,這幾乎不大可能,但是如果說租借法案什麼用也沒有也是不對的,在這些細節上,租借法案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總的評價,錦上添花。但是這件事情已經在被西方媒體越吹越神,包括小布希有關於此的演講,就差說美國出兵幫蘇聯打贏戰爭了。

--------------------------------分割線--------------------------------------------

租借法案另一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於對蘇聯的無線電製造方面,其實縱觀整個蘇聯歷史,其在民用電子通信設備上面一直不太出彩,縱使蘇聯擁有最好的發電設施(別扯切爾諾貝利,那個是工作人員作死導致的,次要原因在於設計的時候沒有考慮更安全的防護設施)和探礦設施。蘇聯早期除了大量的T-26坦克在德軍三號四號突擊炮凌厲的攻勢下被碾壓以外,其實T-34也並不出彩,真正對德國人造成恐懼的是莫斯科反擊戰開始階段,以GD師一些士兵的回憶,當時因為冬天,大量的重型武器(坦克,突擊炮)裝備被遺棄以外,反坦克炮也十分缺少,面對蘇軍的T-34和KV-1幾乎沒什麼有效的辦法。但是即使在這種巨大優勢下蘇軍還是沒有能大量殲滅德軍的原因不僅因為德軍的作戰素質還在以及蘇軍大量的新兵被徵召入伍,還有就是坦克配合問題。因為蘇聯無線電台短缺以及重視度不足,一個團也沒有幾台裝備電台的戰車(蘇軍往往是改造一台坦克作為指揮坦克),而因為沒有考慮電台,蘇軍車組只有四個人(科什金的鍋),車長的任務很繁重(要把大量的經歷放在觀察周圍環境上面以及識別旗語),一個連的戰車幾乎是各自為戰,或者呈橫排突擊,效率低下。而德軍則每台戰車都配備了電台,所以出現了即使火力防護都不如T-34的三號戰車編隊都可以以極少的代價配合消滅掉或者擊潰蘇軍的T-34編隊,美國大量支援的電台在44年的到了徹底的改觀,T-34-85的加長炮塔出現正是美軍在支援電台之後對於5個成員的重新設計,所以說到了44年蘇軍的戰車作戰能力上了一個階級,而德軍一味地增加重戰車的思路在面對良好配合的蘇軍坦克之後就沒什麼作用了。


資料來源於《 @戰爭史研究 》41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盟國租借法案援蘇評析》

如果說二戰時美國對蘇聯的大規模援助的意義是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的話個人更認同前者,畢竟在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失去了大片糧食產地,同時位於蘇聯西部的許多工業重地也落入了德國人手裡。在這樣的情況下養活隨時處於饑荒狀態下的人民和保證軍隊的糧食最低攝入無疑是相當困難的,從戈爾巴喬夫斯基撰寫的回憶錄《勒熱夫絞肉機》可以看到蘇德戰爭爆發初期蘇聯的後勤系統已經很難保證士兵們可以得到最基本的口糧了,戈爾巴喬夫斯基和他的戰友每天只能靠劣質茶葉、摻了木渣的列巴和鹹魚鹹肉勉強度日,在靠這些東西填飽肚子後便立刻投入到與德軍的廝殺當中,其中大部分人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雖然在蘇德戰爭爆發前斯大林已經將許多工業設施轉移到了烏拉爾山以東地區,但許多能源產地被德軍佔領的事實卻無法改變。考慮到蘇德戰爭初期蘇聯那高的驚人的坦克與飛機消耗勢必會需要大量的鋼鐵和其他物資,但還是那句老話沒了能源工廠便失去了作用,整個蘇德戰爭蘇聯一直維持了一種頗高的鋼鐵損耗量,如果沒有美國那源源不斷的輸血將大量鋼材以及直接造好的飛機坦克運抵蘇聯的話蘇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就能消耗掉德國的精銳部隊並有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打到柏林也是一個未知數。

按照《蘇聯國民經濟統計年鑒》的數據,蘇聯食品工業最重要的幾種產品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夕的1940年產量如下:

肉類154.4萬噸(牛肉和小牛肉85萬噸,羊肉16.87萬噸,豬肉37.3萬噸,禽肉5.2萬噸,其他肉類10萬噸)

動物油25.2萬噸

植物油79.8萬噸

人造黃油12.1萬噸

純奶製品130萬噸

罐頭11.13億標準聽(44.5萬噸)

砂糖216.5萬噸

乾果2.34萬噸

糖果點心79萬噸

葡萄酒2000萬升

啤酒1.2億升

鹽440萬噸

麵粉2900萬噸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後到當年11月份,蘇聯有38%的糧食產區、84%的甜菜糖產區、38%的牛和60%的存欄豬落入德軍手中。與此同時,總數達616.2萬噸的蘇聯國家儲備糧(穀物、麵粉、大麥等)當中的大部分也被德軍繳獲、或在蘇方撤退時被燒毀。1942年德軍佔領區又有所擴大,不僅佔領了糧倉烏克蘭,而且奪取庫班地區,使得蘇聯的糧食徵購任務更難完成了。1942年蘇聯全年糧食徵購量只有1940年的34%。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盟國根據第一期對蘇援助議定書提供的每月20萬噸小麥、以及奶粉、罐頭、冷凍肉等食品,極大程度地緩解了蘇聯軍隊的食品供應問題——在蘇聯,租借法案援助食品(除嬰兒奶粉外)是優先供給軍隊的。二戰中的蘇軍士兵把美國援助的食物稱作「第二戰場」,管脫水雞蛋粉叫「羅斯福雞蛋」。

到1944年,雖然蘇聯食品生產總量有所增長,但隨著戰線向西移動,經過遭到戰爭破壞的地區時,向前線輸送補給品成了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這一因素比軍需品生產更加嚴重地阻礙了紅軍推進的速度。唯一帶來好處的是1944年較好的氣候令烏克蘭的農產品獲得了大豐收,那年蘇聯國家糧食收購量比1943年超出11億普特。這對改善蘇聯城市居民的供應起了很大作用,1942年和1943年普遍存在於蘇聯居民中的飢餓狀態消失了。而蘇軍在很大程度上繼續依賴美國和加拿大提供的援助食品,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些食品運到蘇聯時已經包裝為便於運輸和儲存的形式,而蘇聯國內的糧食生產缺乏儲存和包裝的工具,不能避免軍事運輸和分配時遭到的損失。

美國、英國和加拿大運往蘇聯的軍需製成品——麵粉、餅乾、速食穀物、罐頭肉、煉乳、奶粉、脫水雞蛋粉、脫水蔬菜、冷凍豬肉、軍靴、襪子、雨衣、軍衣等等——極大程度地節約了蘇聯的戰時人力。比如說,按照《蘇聯國民經濟年鑒》的數據,1940年蘇聯國營農場和集體農莊每生產1公擔(100公斤)凈增重量的生豬需要花費41.6人/工作日的勞動消耗量。按65%的最高凈出肉率計算,再加上生產損耗,每生產1噸豬肉罐頭約需要1.7噸生豬。這樣換算的話,蘇聯每從美國接收1噸罐頭豬肉,就可以從國營農場和集體農莊中直接節約出707人/日的工作量。再加上從屠宰場、運輸系統、馬口鐵廠、罐頭廠等相關部門中節約的人力資源,每1噸根據租借法案援助的美國豬肉罐頭可以為蘇聯解放出大約950至1100人/日的人力資源(由於當時美國的機械化農業和工業部門生產效率遠高於蘇聯,所以這個換算比率不適用於美國本身)。換句話說,蘇聯每接收到1噸美國豬肉罐頭,就當於可以每年從國內生產崗位上抽調出兩到三人成為士兵。1941-1945年美國光是提供給蘇聯的肉類罐頭就多達78.3萬噸,相當於為蘇聯節約了將近7000萬人/日的勞動生產時間。

蘇聯國家安全部門在1963年竊聽並錄下的朱可夫元帥的一次私下談話當中有這樣一段內容:「現在大家都說盟國從來沒有幫助過我們……但是要知道,不能否認美國人為我們迅速大量生產並供應了許多物資。沒有這些物資,我們就不可能組建後備部隊,也不可能把戰爭繼續下去。我們沒有炸藥和火藥。沒有這些東西,步槍就沒有子彈。美國人真誠地給我們提供了火藥和炸藥,他們還給我們迅速生產並提供了多少鋼材啊。如果沒有美國人提供的鋼材,難道我們能很快地生產出坦克嗎?而現在情況當然不同了。我們自己這些物資已經很充足了。」

朱可夫元帥在1965年到1966年同作家K. M. 西蒙諾夫的幾次談話中再次提到了租借法案,他指出:「如果從經濟的角度出發,談論我們對戰爭的準備情況,不能隱瞞從盟國一方獲得援助這一因素。當然,首先要提到的是從美國人那裡獲得的援助,因為在這方面英國人對我們的幫助很有限。在分析戰爭的各個方面時,不能不考慮這一點。如果沒有美國人的火藥,我們就會處於很艱難的境地,我們就不可能生產出戰爭所需的那麼多的彈藥。沒有美國人的『斯蒂倍克』牌卡車,我們就沒辦法運輸我們的大炮。它們確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證了我們的前線運輸。戰爭各個方面都很需要的特種鋼也是由美國人提供的。」朱可夫還強調指出,「當我們開始參戰的時候,與德國人相比,我們在工業方面還是很落後的。」


之所以出現租借法案吹(指無限度拔高租借法案的作用的群體)完全是因為弗里茨寫回憶錄的時候要給自己的戰敗洗地顯得自己不是那麼的無能,同時西方盟國編歷史書的時候也要凸顯一下自己的偉大貢獻順便教育屁民小兵們不要對鐵幕後的紅色鋼鐵洪流過分害怕。但是論地面戰確實完全比不上蘇軍,僅僅是第二戰場的話不足以吹出什麼花來,所以就有了租借法案制勝論和戰略轟炸制勝論。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西方歷史學家出書都不講事實或者玩春秋筆法。沒有必要否定整個群體

另外租借法案是值得讚賞的,提供的總數如果不是拿去跟蘇聯自產對比的話也算能看,然而蘇聯的消耗量太大產能太變態顯得租借法案提供的不是特別多

——出自美國軍事歷史學家戴維·格蘭斯、喬納森·M·豪斯合著的《巨人的碰撞》。是客觀的評價

如果是具體數據的話。坦克、飛機不用說了。跟蘇聯產量完全不能比。火炮、槍械更不用說,更不能比。吹的比較多的是卡車、無線電

蘇軍戰時接收(儲備、新制、翻新、外援)無線電總數15.14萬台,戰前擁有3.74萬台。合計18.88萬台。對照中國狐狸貼出的資料,西方給的無線電不足5萬台。也就是說蘇軍戰時使用的無線電中西方所佔比重比坦克、飛機高但照樣只是少數

具體而言,在無線電台方面,蘇聯僅1944年就生產了超過4萬部(不含坦克、飛機用電台)雙向收發無線電台。基本相當於租借法案提供的總數

野戰電話方面,僅1942-3年蘇聯就生產了至少31萬台野戰電話單機。相比之下租借法案提供總數約38萬台

另外別扯什麼可能把野戰電話機也算進去了。蘇軍裝備的野戰電話機遠遠不止那麼一點點,光是柏林戰役中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使用的野戰電話機就有6.1萬台以上

-------------------------------------分割線---------------------------------------

——著名蘇黑西頓的數據

租借法案提供物資總量確實不低。沒有必要否認。但這不妨礙蘇聯自產比這多得多這一事實同時成立

蘇聯僅前兩個五年計劃期間就新生產了1.2萬個火車頭。這還不包括三五計劃期間生產的。西方給的火車頭,根據蘇黑西頓的數據也不過1900台,與蘇聯產量相比照樣只是一小部分

當然,有些人能夠憑藉嘴炮把蘇聯1918-1940的全部機車產量砍到1.3萬輛

評論區有個人拿這個鏈接來跟我討論(但他自己加錯了總數),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計算蘇聯戰前生產了多少機車

Liste russischer und sowjetischer Triebfahrzeuge

汽車方面,這裡也寫了,到1941年蘇聯汽車總數達96.8萬輛

加上戰時蘇聯自產,總數約120萬輛。相當於戰時西方通過租借法案提供的車輛總數的3倍左右

1941-5年期間蘇軍接收機動車輛統計:

1941-5年通過租借法案提供機動車輛統計:

兩份數據比對,可知1941年蘇軍接收卡車總數20.49萬輛、1942年蘇軍接收卡車15.29萬輛的這兩年里租借法案提供運輸車輛分別是400輛、3.24萬輛。戰時蘇聯載重汽車產量雖然低,但戰前連續多年年產10-15萬輛甚至15-20萬輛載重汽車,戰時又有租借法案提供的車輛作為補充,沒有那麼大的生產壓力

至於英聯邦國家提供的運輸車輛,總數太少並不值得一提

租借法案提供車輛總數:

評論區里還有廢物拿不出資料就開始質疑的。不過還是補一張圖

-------------------------------分割線-------------------------------

農產品方面:前文蘇黑西頓說了,西方給了450萬噸糧食

西方通過租借法案提供的450萬噸糧食跟蘇聯自產比起來根本就是九牛一毛。儘管蘇聯戰時跟蘇聯1940年比起來挺鶸雞的,但要考慮到1940年的蘇聯在農業機械化方面是一個怪物即使比1940年產量低很多照樣還是可以滿足供應。1940年蘇聯的農業水平如下:

所以即使戰時國土大面積淪陷,蘇聯依然能保證糧食供應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不過蘇聯戰前的拖拉機中據稱有超過30萬台是履帶式,其中相當一部分征為軍用

--------------------------------------------分割線--------------------------------------------

經過一些人的仔細挖掘找到了一些金屬的冶煉方面蘇聯產量不如西方援助。然而:

戰時蘇聯提供給美國30萬噸鉻礦。相比之下美國的產量……

1939-45年分別是:0.2萬噸(2000噸)、0.1萬噸、0.5萬噸、4萬噸、6萬噸、1.8萬噸、0.6萬噸

在各種形形色色的金屬的冶煉和採礦方面,既然可以找到蘇聯自產不足的類型,當然也可以找到美國自產不足的類型。就是這樣

-------------------------------------------分割線-------------------------------------------

航空汽油的爛梗居然還能再拿出來一次,不過這次有進步,不是蘇聯航空汽油標號低沒卵用而是蘇聯航空汽油依賴外國援助抗爆劑。不過這個出處嘛就……

Другие источники пополнения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 авиатопливом, такие как
захваченные в 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е в 1944–1945 гг. запасы трофейного
авиабензина общим количеством 82,8 тыс. т, не играли большой роли в
снабжении советской военной авиации (Соколов Б. Роль ленд-лиза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 Загадки ленд-лиза. С. 312.)

——就是《二戰秘密檔案》那本書的作者索科洛夫的大作。可信度自己用腳趾頭想就可以了

租借法案是有用但不是萬能的。前文已經提到英聯邦吃進去的租借法案物資論金額算達到302.69億美元,蘇聯只拿到98億。至於英聯邦和蘇聯的戰績我想沒有必要過多科普,懂的自然懂

另補充:

格蘭斯把被服列進去不是沒有理由的

格蘭斯說蘇聯可能要多花12-18個月的時間(無租借法案、無西方盟軍參戰,僅靠蘇聯的力量的情況下)最終戰勝德國法西斯也不是沒有理由的

最後:


關於是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我想說美援到蘇聯人民手裡時,保盧斯已經是元帥了。


以下是我自己引用自《南風窗》2015年第11期 總第541期 文章《莫斯科「5.9」慶典趕不走敵意》中的文字:

蘇聯是贏得對德戰爭的首功之臣,這是確鑿無疑的事實,這一點也得到了西方大多數歷史學家的認同。蘇德戰爭期間蘇聯殲滅507個德國師,佔德軍全部損失的3/4。德國在蘇德戰場上戰死、受傷和被俘的總人數約為1000萬佔到了在戰爭中全部人數損失的73%此外還有100個德國僕從國師被殲滅,殲滅敵軍總數量是其他戰場上的3.5倍多。蘇德戰場上殲滅的德國戰機超過7萬架(佔比超過75%),火炮16.7萬門(佔比74%)各種軍艦2500艘。

蘇聯紅軍是真正意義上與德國法西斯的龐大軍事機器做殊死搏鬥,而英美從一開始制定的是「少流血,多轟炸」的側翼戰略,把戰爭的重擔留給蘇聯。

……

德國2/3的師團仍然在東部與蘇聯作戰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戰役對德國軍隊的沉重打擊是其他西方盟軍發起的戰役無法比擬的。戰爭末期盟軍在諾曼底,荷蘭,阿爾登的戰役,也都是在紅軍重創了德軍之後才開始推進的。毫不誇張地說,正是蘇聯紅軍,正是歐洲東線的戰爭,拯救了許多美國和西方盟國士兵的生命。

西方盟國對蘇德戰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物資援助上。戰爭期間西方對蘇聯租借的物資總價值為112億美元,其中美國98億美元,佔到了美國戰時國防開支的14%其中1943年和1944年的租借援助相當於蘇聯GNP(國民生產總值)的10%。蘇聯學者一直否認西方租借的作用,認為租借物資只佔蘇聯戰時GNP的4%,「從整體上來說這些援助所起到的作用並不是很大,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對衛國戰爭的進程產生決定性影響」

但新解密的檔案表明,在軍事生產領域租借物資佔比遠高於這個數字:戰時蘇聯生產了12.2萬架飛機,從英美租借的飛機是22195架,相當於18%。俄羅斯官方歷史學家的代表,曾獲得普京親自授勛是俄羅斯科學院原始邱巴里揚也承認,蘇聯從西方租借的總軍用物資相當於蘇聯工業生產的7%-10%。

……

儘管租借援助對於蘇聯意義重大,但蘇聯戰勝法西斯德國仍然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特別是在1941-1942年蘇德戰場的關鍵時期,英美的租借物資並不到位。1942年6月30日租借第一議定書到期時,美國援助蘇聯的物資只有議定書中承諾的一半,約5億美元。美國學術界認為,斯大林主要依靠蘇聯的人力物力資源,把希特勒的閃電戰粉碎於莫斯科城下,「美國對蘇聯援助的影響無關緊要,在莫斯科附近反擊德國的進攻中沒起什麼作用」。美國軍方也承認,租借物資「在給蘇聯1941年局勢以重大轉變上所起作用遠遠不夠」。直到1943年,盟國的物資援助才開始大量湧入蘇聯,但此時的紅軍已打贏莫斯科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從根本上扭轉了蘇德戰場的戰局。從整體來看,英美提供的租借物資並未在蘇德戰爭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是使得蘇聯在抵禦德國的戰鬥中更遊刃有餘,並加快了戰爭的進程。值得一提的是,戰時蘇聯對於美國的「逆租借」中提供了30萬噸鉻礦石,3.2萬噸錳礦石,以及價值213萬美元的原木、板材、黃金,對美國的戰時工業生產起了一定作用。

70多年過去,留在世人腦海中的美俄關係幾乎只剩下了冷戰、羞辱、抗議、重啟、新冷戰這些關鍵詞,雙方背靠背對抗納粹德國和日本法西斯的那段歷史被選擇性的失憶了。


如果我沒有記錯,第一批英美援助蘇聯人拿到手上的時候,剛剛好錯過了最困難的時期,已經是在莫斯科方向反攻一周之後的事情。

英美援助雖多,但每次的量實際並不多,比如pq17:

1942年6月27日,號稱最大一次的運輸作業,35艘船,這支船隊總共運載了15萬噸作戰物資,總價值高達7億美元,包括300架作戰飛機、600輛坦克、4000多輛卡車和拖車。盟軍估計這些作戰物資可以武裝蘇聯紅軍5萬人。

恕我直言,對於蘇德戰爭這場雙方投入兵力有上千萬的巨型規模的戰爭,這點物資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

蘇聯人也不可能就因為多了這麼點裝備就擋住了德國人。

英國最大的援助其實還是圖靈。


蘇聯戰爭中的關鍵基礎工業基本都是盟國援助的, 沒有基礎工業如鍊鋼, 初級加工製造等, 蘇聯人打算用木頭去造鍛造廠和炸藥廠?

蘇聯戰爭中的關鍵基礎工業添加原料也是盟國全額提供的, 沒有基礎添加原料, 工業能力再強的德國哪怕黃金遍地也只能看著工廠停產

這兩條決定了沒有盟國援助, 蘇聯可能不會被徹底征服, 但大概率會變成一個亞洲國家


謝爾曼比t34搶眼。。。

正如沙發那個說的,西方口徑自己都承認最重要的是無線電和卡車。

但我想沒有哪個白痴認為蘇聯自己造不出來吧?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然後大多數人都應該知道斯大林格勒之後,德國敗局已定了。

所以如果非要從兩個成語裡面選,錦上添花我覺得更合適。

這問題還是匿了吧,美分蘇粉的撕逼永不停息,到時候又來什麼【俄國侵佔我們多少多少領土】我毫不意外

PS:那些潛意識以為時間問題=【瞬間搞定】的傢伙,請不要在我這裡大放厥詞了,我鄙視你的語文和時間邏輯


蘇聯接收人員看美國人送來七兄弟鐵棺材的時候,肯定就像在看一群傻逼一樣


作為一個P社玩家如何回答如果沒了西方援助 對蘇聯有何影響的問題?

答:移除民族精神"西方援助"

效果 生活消費品+10% 陸軍師訓練時間+15% 補給使用+20% 飛機可靠性-10% 機場修建時間+20% 陸軍空軍裝備生產成本+5%

獲得民族精神 "不可靠的無線電" 效果 增援率-10% 計劃加成上限-10% 空優-10% 各型飛機任務效率-10%

獲得民族精神"饑荒"

效果 適役人口-1.5% 陸軍師組織度-10 陸軍師組織度恢復速度-0.1

只是個人腦洞 不喜勿噴


直到1941年12月之前,中國守住了西安、長沙和重慶。所以不需要盟軍的幫助中國也一定能趕走日本鬼子,並登陸日本本土。

雖然拿國軍跟二戰蘇軍相比確實不太合適,但很多蘇粉的邏輯跟這個還真差不多。

另外,二戰蘇德戰場的攻守易勢是在庫爾斯克,不是斯大林格勒或莫斯科。


至少從43年開始算英美的無線電幫助紅軍解決了一些指揮協調問題。摩托車輛解放了部分蘇聯自身的生產力可以造坦克,並且為紅軍提供了步坦協同的可能性。並且高標號汽油也幫助一些蘇聯飛機升空。我認為最保守的估計:如果沒有美援,庫爾斯克之後蘇軍不可能打成歷史上的進度。就算最後也能打進柏林,也要至少再付出一年半的時間和50%的人員傷亡。


以西方媒體常見的口徑來看

援蘇物資里最重要的是無線電和卡車

雖然戰爭後期蘇聯都實現了自產

但是不可否認租借法案對於無線電奇缺且落後的蘇軍而言是雪中送炭

起碼從這個點上看是這樣的(飛射飽受好評除了火力和機動性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暖氣和無線電)

至於整個戰略層面上看,不好說


雖然打德國沒用上,但可以支援中國和朝鮮嘛


沒有……就沒有……

某些人的思維還停留在60年前。


推薦閱讀:

大和戰艦的防空布局為何如此的集中?
為什麼二戰後歐洲都去殖民了,只有葡萄牙還保留著一堆殖民地?
二戰時為什麼德國沒有攻入英國本土?

TAG:蘇聯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二戰德國 | 蘇德戰爭 | 蘇聯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