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如題。
這個問題居然沒人回答……
先說說這位才子的趣聞,下面暫時進入故事會模式:
故事一:
有一次解縉到一大商賈家收稅款,而在這之前,商賈家調皮的女兒在宅前貼上對聯,心想,看你解縉怎麼進屋。對聯云:閑人免進,盜者休來。嘿,這姑娘還真夠調皮的!解縉來了之後到看這個對聯笑了笑,叫人拿來筆往門聯左右各添三字便挺胸而入。商賈女兒出門一看,這簡直巧補天成啊,於是立即被解縉的才思敏捷折服。原來解縉在對聯後面各加了三個字:閑人免進賢人進,盜者休來道者來。
故事二:
解縉幼時去河裡洗白白,把脫下的衣服掛在河邊的老樹上,這時縣令來了,對解縉說,我出個對子,若對得出來衣服便給你,對不出來我可就拿走了,嘿,這縣令夠調皮的!於是縣令指著老樹說:「千年老樹為衣架。」原來是即興出上聯,沒成想解縉脫口而出:「萬里長江作浴盆!」縣令只好把衣服還給了他。
故事三:
有一次解縉與永樂皇帝(朱棣)在花園遊玩,朱棣突然命解縉以雞冠花作詩,解縉略一思索,起句道:"雞冠本是胭脂染",一語剛落,只見皇帝從身後取出所執白雞冠花,說:「不是胭脂紅,是白的」。這換成一般人,被皇帝下套了,估計一下就懵逼了……
不過是套路怎麼樣,圖樣,解縉隨機應變,當即接到:今日為何淡淡妝?只因五更貪報曉,至今戴卻滿頭霜。解縉應對如流,妙語不凡,朱棣聽了非常滿意。
故事四:
有一次呢,有個告老還鄉的李尚書不相信解縉有那麼高的才氣,就宴請了幾個權臣顯貴作詩,派人叫解縉前來應對,想有意當眾奚落他一番。解縉來到李府後,發現大門緊閉,下人交待說主人吩咐要他從小門進入……
結果解縉就站在大門口硬是不走小門,李尚書知道後過來大聲說:「小子無才嫌地狹」,解縉立即答道:「大鵬展翅恨天低。」 尚書聽了大吃一驚:呵,這小子口氣倒不小,於是命人打開中門相迎。剛入席,一權貴便想借題嘲笑他母親在家做豆腐,父親挑上街叫賣的貧寒身世,對他說:「聽說才子能出口成對,今日請你以你父母職業為題如何?」解縉聽了,知道對方明顯是在奚落自己,卻不慌不忙地吟道:「戶挑日月上街賣;手把乾坤日夜磨。」眾人聽了,無不拍案叫絕。
另一顯貴見解縉身穿綠襖,便也出一上聯譏諷他:「井裡蛤蟆穿綠襖」,解縉見那人身穿紅襖,靈機一動對出下聯:「鍋中螃蟹著紅袍」。那顯貴聽了暗想:這小子好厲害,我把他比作活蛤蟆,他卻把我比作死螃蟹。但又無理髮泄,只好自認倒霉。
酒過三巡,尚書欲壓服解縉,用手往天上一指,自命得意地說:「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解縉聽罷,用腳在地上一頓,說:「地為琵琶路為弦,哪個能彈!」尚書奈何不得。
這時,解縉舉杯祝酒說:「難得今日群才雅集,我願題贈一聯助興」。尚書聽罷,忙叫人拿來文房四寶,解縉揮毫舞墨,然後擲筆大笑而去。眾人走過來一看,瞠目結舌地半天說不出話來,原來這是一副借物寓諷聯:「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其中諷刺之意,已然明了。
解縉,五連殺。
以上故事流傳較廣,熟真熟假還有待考證,不過這也讓大家對解縉的才氣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說到明朝才子,受影視劇的影響,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唐伯虎,在明朝有三大才子,分別是解縉、楊慎、徐渭。論才,唐伯虎暫時還只能在這三位的後面,沒辦法,才人太多,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必須得拿實力說話。其中解縉出場最早,楊慎名氣最大,乃第一才子,有的人可能對楊慎這個名字比較陌生,下面我貼出他的一首詞,大家就知道了他是誰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沒錯,看過《三國演義》的小夥伴們都知道這首詞,作者就是楊慎,另外瞎扯一點,這段本來是其本人所作《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後來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其放在卷首。
當然,本篇的主角是解縉,就說他了,此人文章寫得好,詩也寫得好,而且書法也是相當了得,不光文學成就極高,在仕途上也是令人稱羨,居然還能進到內閣參政,實力實在驚人,下面讓我們來走近才子解縉的生平。
解縉於洪武二年(1369年)出生在書香門弟,江西吉水人,江西的小夥伴們可以驕傲一下了,由於小解從小就聰穎過人,5歲時便可將父親所教的文章朗誦出來,7歲就能寫文章和寫詩,很多老成的詞語都會用了,一路開掛,過目不忘,所以有神童之稱,像《四書》《五經》這種,小解同學在12歲就都讀完了,不僅讀完,還能貫穿義理,想想我12歲,那時候我還在糊泥巴釣龍蝦、跳繩掏鳥過家家……
時光飛逝,一轉眼就到了洪武二十年,解縉參加江西的鄉試,中了解元,也就是江西省的第一名。這一年,小解同學18歲。
按例,第二年就該進京參加會試了,沒有像王陽明那麼背,小解同學中了進士,這一年,小解同學19歲,簡直少年英才啊!不止他,他的哥哥解綸、妹夫黃金華也都中了進士,一門三進士,一時傳為佳話。
有的人可能對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的概念有點模糊,下面簡單提一下明朝學子的進階之路:
在明朝,按照等級分為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第一步:院試,就是考秀才,是鄉一級的考試,級別類似中考。假如你考試通過了,就算是「進學」了,稱為生員,亦即秀才。中了秀才,就脫離了平民階層,走上了仕途的起點,地位比普通百姓高人一等,見了知縣不用下跪,官府也不能隨便動以刑罰。
第二步:鄉試,就是考舉人,是省一級的考試,級別類似高考。三年一次,在京城及各省省城舉行,考期多在秋天八月份,所以又叫「秋闈」,鄉試一共考三場,發榜在九月份,正值桂花開放,所以又叫「桂榜」,考試通過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解縉就是中了解元,我們熟知的唐伯虎,也中過解元,人稱唐解元。
第三步:會試和殿試,就是考進士。一般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也就是說你頭一年參加了鄉試,第二年就要進京參加會試,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看到主角進京趕考的劇情,這就是去京城參加會試了,會試和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其中會試是帶有決定性的考試,為什麼這兩個放在一起呢,是因為殿試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問題。會試取中的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如果沒通過怎麼辦呢,回家,過三年再考。會試之後還要舉行殿試,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考的是策問,就是給你出一些如何治理國家的題目。殿試所發之榜稱「甲榜」,分三甲:一甲為賜進士及第,只有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為賜進士出身,三甲為賜同進士出身。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稱進士,中了進士,功名也就到了頭。凡是通過乙榜中舉人,再通過甲榜中進士而做官的人,叫做「兩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會元、狀元的,叫做「連中三元,鄉里第一,省里第一,再全國第一,在明朝能有這麼牛的只有商輅和黃觀了。
就這樣,小解同學考中了進士,被授為庶吉士,太祖朱元璋非常賞識他,命他常在跟前侍候。有一回太祖就對小解同學說:「朕與你從大義上說是君臣,而恩同父子,你對朕應當知無不言」。話說到這個份上,可見小解是有多麼受太祖喜歡,於是小解即日就密封上萬言書,什麼治國、禮法、用人等等各方面,說了一大堆,這裡就不貼上來了,反正上奏之後,朱元璋甚贊其才。此時小解同學就是皇上跟前的紅人了,官場的香餑餑,已經不能再稱為小解同學了。
但由於解縉性格過於剛直,難免會得罪人。有回解縉入兵部索要奴隸,出言不遜,尚書沈潛報告給了朱元璋,朱元璋說「:解縉敢玩世而放恣嗎?」於是改任解縉為江西道監察御史。所以說,再大的官也是會打報告的。
後來韓國公李善長因罪被朱元璋處死,解縉代郎中王國用上疏為李善長辯冤,後來又代御史夏長文起草奏疏《論袁泰奸黠狀》,歷陳御史袁泰蔑視朝綱、貪贓枉法、陷害忠良之罪。袁泰受到處罰,由此而對解縉懷恨在心。官場向來是複雜的,鬥爭是一直存在的,朱元璋認為解縉還缺乏涵養,必須修身養性,閉門思過,否則會成為眾臣攻擊的對象。
洪武二十四年,這一年解縉22歲,剛好是我們現在大學畢業的年紀,朱元璋召解縉父親進京,對他直說:「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 老朱認為這孩子還是需要歷煉歷煉,解縉只好跟著老爹回到老家。其實這也是對解縉的一種保護,像他這種人,在朝廷稍有不慎,就會招人忌恨,最終被人害死。就這樣,解縉一直在老家待了8年,專門搞學問,才學逐漸累積。
洪武三十一年,這一年解縉29歲,朱元璋駕崩了,明惠帝朱允炆臨朝主持朝政。作為臣子,解縉非常悲痛,於是進京弔喪,而當時解縉母親死了還沒來得及下葬,老父親已經90歲了,那時候遇到這種情況,解縉必須要在家守孝三年,古時注重孝道,而解縉還是義無反顧的上京弔喪。而袁泰此時已經是朱允炆跟前的紅人了,前面講過,解縉曾經彈劾過袁泰,山水輪流轉,於是袁泰乘機在朱允炆麵前說解縉的壞話,攻擊解縉違背詔旨,10年期限未到就擅自進京,而且母喪未葬,老父年事已高,不應該捨棄父母離開,朱允炆於是貶解縉為河州衛吏。
是春天總會來臨,建文四年(朱允炆登基後年號建文),當時的禮部侍郎董倫為朱允炆所信任,於是解縉就給董倫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到自己直率輕狂,無所避忌,另外還專門說到自己在家杜門著述,逐漸有了次第,再有八年,便可成功,突然聽到先皇駕崩的消息,痛切欲絕,母喪在殯,還來不及安葬,家有年已九十的父親,倚門望思,這些自己都無暇顧念,只望一拜山陵,灑淚九土,哪想到被誤解而失官,蒙聖恩遠行。現在到了偏遠地區,總怕有不測之災,致使負平生之志,抱萬古之恨,希望能回到京師。
你看,解縉說的是「蒙聖恩遠行」,明明是被誤解被貶,卻還是說得一副對皇帝感恩戴德的樣子,說明解縉還是很上道的。
這封信感動了董倫,於是董倫說了解縉不少的好話,一來二去,朱允炆對解縉的印象也變好了,這麼好的人才怎麼能浪費呢,於是將解縉詔回京師,任翰林待詔。
後來朱棣謀反成功,是為成祖,年號永樂,朱允炆下台,是生是死也一直是個未解之迷。朱棣進京後,知道解縉的才能,於是升解縉為侍讀,後來設立文淵閣,讓他和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一起在文淵閣當值,參預機務,明朝的內閣制度從這裡開始了,天下大事,就是內閣里的這幾個人商量著來,權利之大是所有官員的夢想,後來多少人擠破頭都想入閣。
沒過多久,朱棣又將解縉升為翰林侍讀學士,奉命任《太祖實錄》和《列女傳》總裁。永樂二年,這一年是解縉最得意的一年,因為他當了內閣首輔,相當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位極人臣。
有一回朱棣召解縉入宮,商議立太子的事情,當時朱棣不喜歡長子朱高熾,偏愛次子朱高煦,但自古以來都是立嫡立長,但解縉是個直心眼兒,對朱棣說如果立次子必興爭端,這個先例要是開了,恐怕難有寧日,歷朝歷代的事都可以為前車之鑒。朱棣猶豫了,眼看朱棣猶豫,解縉使出了殺手鐧,立即說了一句話「好聖孫」,朱棣立即明白了,兩人相視而笑。什麼意思?解縉說的好聖孫指的是朱棣的孫子朱瞻基,也就是朱高熾的兒子,朱棣雖然不喜歡長子朱高熾,但是喜歡孫子朱瞻基,因為朱瞻基很聰明,而且長得非常像自己,認為他的出生是大明之福,對他甚是看重,時常教導,就連打仗的時候也帶在身邊,所以朱棣是把這個孫子當接班人來培養的,那這樣就必須從朱高熾這兒傳下去,所以朱高熾能登上皇位還是靠自己兒子的福氣,而這一次,解縉成功的解決了朱棣的繼承人問題,朱棣於是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煦為漢王,並令解縉撰寫立儲詔書,以告天下,但是由此也埋下了禍根,解縉因繼承人問題得罪了朱高煦,最終給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
朱高熾當上太子之後,表現不是很令朱棣滿意,反而朱高煦更受隆寵,禮儀等級甚至超過了太子,耿直的解縉對朱棣進諫說這樣會引起爭端,不可。朱棣就不大高興了,認為他這是在離間骨肉,慢慢對解縉有了意見,並有意疏遠。後來解縉當主考官時又被彈劾閱卷不公,因為當時解縉主持兩次會試選拔的狀元榜眼探花都是江西人,有拉幫之嫌,於是解縉被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結果臨行前又被落井下石,當時的禮部郎中李至剛跟解縉有舊怨,說了解縉的壞話,於是朱棣將解縉直接貶到安南,也就是現在的越南。
永樂八年,解縉入京奏事,恰好遇上朱棣北征未歸,沒辦法,只好向太子朱高熾彙報,其實這也沒錯,按照程序走,這樣也無可厚非,可是解縉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因為參與了皇帝家事而失寵的人,這種情況下,可就犯了大忌,此時自己唯一的領導應該是朱棣,而不是太子。由於先前得罪了漢王朱高煦,害他當不上太子,這下朱高煦就乘機向朱棣進言說:「父皇您在外的時候,解縉居然私自上京面見太子,您還沒回來就直接走了,一點人臣之禮都沒有!」 這句話就相當厲害了,一下就說了兩個人,一是說解縉沒把朱棣放在眼裡,二是說太子有結黨之嫌,朱棣為此震怒,以「無人臣禮」罪要將解縉下詔獄。當時解縉已同檢討王到廣東去了,一路上,他倆看到贛江兩岸旱情嚴重,便上疏請鑿贛江通南北,引水灌田。奏書剛至,朱棣更加憤怒,詔令錦衣衛逮捕解縉入獄,大理寺寺丞湯宗、宗人府經歷高得抃、中允李貫、贊善王汝玉、翰林院編修朱紘、檢討蔣驥、潘畿、蕭引高並及御史李至剛等人均連坐入獄。其中高得抃、王汝玉、李貫、朱紘、蕭引高病死於獄中。解縉的仕途算是走上了終點。
自從解縉被下獄之後,不知道朱棣好像把這一樁事兒給忘記了還是怎麼的,一直到永樂十三年,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呈上囚犯的名冊,朱棣看到了解縉的名字,便問了:「解縉還在世嗎?」這句話值得好好體會一下了,這麼說給人的感覺就是,解縉活著令朱棣感到很詫異,意思很清晰了,也就是暗示紀綱,這解縉該死了。紀綱領會了上意,於是回去用酒將解縉灌醉,拖出去將其埋在雪中,解縉立刻就死了,終年四十七歲。朱棣命將其抄家,妻兒宗族都遷到遼東。至此,明朝的第一大才子解縉走向上人生的終點。
解縉的死,其實也不冤,錯就錯在不該將自己置身於皇位繼承人的爭鬥中,自作聰明,公開支持朱高熾,也怪解縉倒霉,上趕的遇上朱棣繼承人這件事,誰讓是朱棣主動找解縉詢求意見呢,這種問題歷來就是屬於站隊的遊戲,站隊站錯了,隨時便有性命之危,古往今來,歷是如此,儲位之爭,雙方翦滅的首先就是對方的羽翼。所以說,這是一個毀人的遊戲,皇帝問你了,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中立,讓你說意見,其實也是希望你沒意見,政治鬥爭,深不可測,一定要低調低調再低調。
才氣高自然會招人忌妒,再加上解縉口無遮攔,得罪的同僚自然就會多不勝數,「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這就是解縉對官場那些庸才的諷刺。還有皇上寫出了一些大臣的名字,讓解縉分別說說他們的優缺點,於是解縉就一個個點評了一下,說某人誕而附勢,雖有才而行不端;某人可算君子,卻短於才華;某人有德望,但不疏遠小人。然而這些被他藐視的人,恰恰是一二品大員。他們聽到解縉的評論,怎能不反感?但是不得不說,解縉看人還是挺準的,後來朱高熾繼位,將解縉的這翻言論出示給了楊士奇,楊士奇說道:「人們說解縉狂,但看他的這番論列,都有見地,不狂也。」
其實解縉也不是官場上的愣頭青,這個人是比較複雜的,你說他剛正不阿,對國家忠心耿耿,可在建文之難中呢,解縉又臨陣脫逃,改換門庭,拍朱棣馬屁,實在算不上有氣節,當時多少人寧願死也不願承認朱棣皇位的合法性。解縉一生自命不凡,卻一直沒弄明白自己在主子心中的地位,在朱棣手下的時候,自己其實一直充當文人的角色,而他自己卻一直高調做事,後來力挺太子,結果自己被害的時候,太子卻袖手旁觀,沒辦法,為了避免引火燒身,只能隔岸觀火,雖然朱高熾也是一位仁明的君主,但在當上君主之前,自己也是身不由己,不能為了救你也把自己搭進去。終於在解縉死後十年,朱高熾終於熬成了皇帝,解縉一案平反昭雪,但是人早已經化成黃土,對於解縉而言,還有什麼意義?
縱觀其一生,解縉最大的成就就是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這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大英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其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是中國科學文化史上的偉大成就,動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編寫,工程浩大,能力稍微欠一點的人是當不了這個總編纂的,此人必須學識過人,經史子集無不精通,治學嚴謹,條理清晰,由此可見解縉的出色之處,有明一代,人才輩出,能成為三大才子之一,那可不是浪得虛名。
然而,朝堂之上,高調的才子往往都逃不了被毀的命運。
以上。
只貼《明史?解縉傳》的最後幾句話
始縉言漢王及安南事得禍。後高煦以叛誅。安南數反,置吏未久,復棄去。悉如縉言。
只有一聲嘆息寧為有瑕玉,不為無瑕石明朝歷史近三百年,能夠位列明朝三大才子,官居內閣首輔,主持編纂永樂大典,智商爆表然而關鍵時刻情商為零
有才無德,一身媚骨,跟什麼郭開貞差不多吧,說幾件小事情:
1、言行不一:靖難南京城破前,丫和幾個江西老鄉痛哭流涕高喊跟老四不共戴天,大概說是要去祖廟殉國云云,城破後立刻猴急猴急去拜見新老闆——縉馳謁,成祖甚喜
2、歪曲歷史:幫著老四改身份,硬把老四寫成嫡出,把朱標整成庶出,當然這工作老四並不是很滿意,不過那是題外話,在此不表
3、愛吹牛逼:這位老表一貫愛吹牛,曾對呂震吹牛說自己吃過駝峰肉,味道簡直是棒極了。呂震知道解縉慣說大話,於是從光祿寺要了些死象蹄筋,對解縉說:「昨有駝峰之賜,宜共饗之。」解縉頓時樂顛顛地上門大嚼,他走後,呂震讓人給解縉帶了一首詩:「翰林有個解痴哥,光祿何曾宰駱駝?不是呂生來說謊,如何嚼得這般多。」
飽讀詩書,才高八斗,可惜不能正確定位自己,小看了官場的黑暗,最終作死,死在了雪地里,可惜啊可惜
推薦閱讀:
※南明武將跋扈源於史可法嗎?
※如何評價史可法?
※朱元璋和朱棣在地下見到朱祁鎮和朱由檢分別會是個什麼場景?
※如何評價朱見深?
※如何評價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