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後父母在早教上一般都有哪些誤區?
———————————4.6更新———————————
更新了第四部分 所以目前為止此文分為
1. 專註力的培養
2. 雙語教學 不要拔苗助長
3. 孩子不是縮小版的成人 而是獨立的 有自己的世界 思想 規矩 和道理的個體
4. 安全感的建立
另外 有知友提出語氣略過玩笑不夠嚴肅 發給長輩/同事看覺得不夠有信服力 所以略修改了一下書寫方式
歡迎指正 但找茬還是不要了~
———————————補充說明——————————
1.很多家長和知友讓我推薦一下早教方面的書籍 因為長年在英國 接觸的也都是這邊的學術文章和研究報告 我對國內的早教書沒有了解 所以真的幫不到大家 很抱歉
2. 文章已經設定了禁止轉載但是還是被默默地轉到了很多平台上 除去那些已經得到我同意的 剩下的我會要求支付稿酬和授權維權平台追究責任 同時謝謝那些私信我問是否可以轉載分享的知友 你們讓維權這件事情變得更珍貴
3. 所有私信或要求交流育兒問題的評論我都會回復 但由於時差和工作問題可能不能及時 望見諒 給出的回答也只能在我能力所及範圍內 並非絕對的專業意見 請家長們結合自家寶寶的情況綜合考慮
最後謝謝大家的肯定^_^
———————————以下是原文——————————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和一名教育學在讀的學生 看到這個話題真是忍不住磨刀霍霍……在論文海里也要抓心撓肝地擠出時間來回答嗷嗷!
可能會寫很長 因為我是個話嘮哈哈哈哈哈 但是我發四有很多乾貨 增的。
我在英國讀書的這麼多年裡 在很多個幼兒園/學前班/小學實習過 每年暑假回國的時候也在大大小小知名的不知名的早教機構/培訓機構/語言學校實習或者上班過 要說經驗嘛 那還是有的 剛好接觸的家長都是80後 就挑幾個典型的問題來說一下
首先 早教是什麼 根據定義 在出生到上小學之間的這段時間所受的教育和學習 都可以統稱為早教
其次 早教有用嗎?有 大大的有
那國內的各大早教機構專業嗎?
很遺憾 我並不認為有用 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相對來說更正規 更有效 但以我的觀察以及在某知名早教機構實習帶班的經驗來看 真正能對小盆友的日後發展產生正面積極影響的早教學習 滿打滿算不超過50%
——————————————————————
第一 我見到最多的 並且絕大部分家長都沒有做到正確示範甚至忽略的一個問題 就是對孩子專註力(concentration)的培養
在英學習期間 我接觸到了幾所蒙特梭利學校和幾個相關專業的老師 雖然蒙特梭利教育法仍然有一些缺陷和不夠完善的地方 但在培養集中力/專註力這一點上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 是非常贊同的。
具體來說 蒙特梭利教育法提倡的 是給孩子提供一個無打擾的時間段 一般是2-3小時 在這段時間內 小盆友可以自由選擇他想參與的活動 老師和家長在這期間只起到 「必要時指導」和「觀察者」的作用。什麼意思nia 就是說 比如俺們家小明現在要玩積木 那作為麻麻/老師的我 這2-3小時內只在旁邊觀察 不對小明進行任何打擾 也不在他不需要幫助的時候去分他的心
聽起來很簡單對不對?so easy嘛讓小盆友玩有什麼難的
但是!家長們仔細想一想 你們做到了嗎?有多少家長是在小盆友拿起一塊積木/一本書/一個玩具的時候迫不及待地要跟他一起玩 要示範這個東西怎麼用
或者是按著玩具上形形色色的按鈕來發出聲音 發出燈光 來吸引小盆友的注意力?順便還提醒一句 不要這樣這樣玩或者那樣那樣玩 會弄壞哦?過個十幾二十分鐘 哎呀寶寶麻麻來看看你是不是拉臭臭了 要不要吃水果呀 我們去玩另外一個好不好?或者是小盆友在寫作業(現在幼兒園的娃娃都有作業了 簡直替他們哭瞎)/看動畫片的時候 每隔十幾二十分鐘就過去瞅一眼:矮油休息一下再寫嘛 不然對眼睛不好/ 來來,出來走動走動 或者是 來喝杯牛奶 吃口零食~
如此這般過了幾年 等到孩子上小學初中了 有多少粑粑麻麻們發現 或者是通過學校老師發現 自己家的娃兒注意力不集中?
我見到過太多太多這樣的家長了 我自己的家長也是這樣 小的時候我麻麻很喜歡在我做事情的時候湊過來問我 在幹嘛呀 今天幼兒園裡/學校里讀幹了些什麼 吃了些什麼?
過不了幾分鐘 誒女兒來幫我做一下xxx 再過幾分鐘 不要老盯著看出來休息一下!結果呢 我在初中的時候就發現自己難以集中注意力 明明別人都可以認真學習認真聽課 我過不了十幾二十分鐘就會走神 然後特別容易被任何細小的東西分心 現在大四了 論文一坨一坨泰山壓頂 但是我仍然可以在看了三行文獻之後旁若無人地走神
原因就在於兒童時期家長無意識的打擾
相信我 小盆友的注意力 甚至比大多數大人都要好得多 尤其是2-3歲的孩子 剛剛對外界有一個系統的 初步的認知 整個世界剛剛開始對他們有意義(make sense),他們對所有的東西都很有興趣很好奇 拿支筆都能玩半天
如果怕小盆友亂摸亂碰發生危險 家長可以劃定一個安全的遊戲區域 裡面放上孩子想要玩或感興趣的東西 設定一個時間 在這期間 北鼻們不管是喃喃自語手舞足蹈趴跪躺坐 哪怕是跳大神 只要小盆友沒有要求你的幫助 千萬 千萬 千萬(說三遍了!要記住!)不要去打擾他/她 你只需要坐在那裡 或者把小盆友放在自己的視線範圍里 就可以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剛開始可能北鼻堅持的時間不長 一般來說第一次體驗這種無打擾活動的時間在5-30分鐘之間都是有可能的 每周一兩次 之後慢慢增加時間和頻率 我在蒙特梭利學校里真的有見過三歲多的小盆友可以自己玩上3個小時
不要擔心小盆友餓了尿了便了哭了 小盆友是個人啊 他有需要或者不舒服的時候 他會說的呀 實在不會說 他也會哭啊……(?Д?)ノ只要讓小盆友知道 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做他感興趣的事情 並且粑粑麻麻也在視線範圍內讓他有安全感 就可以了 如果中途因為吃喝拉撒等問題中斷了的話 回來後可以看一下寶寶是不是還對這些東西有興趣 只要他們願意 就可以繼續進行
講真 這一件小小的事情 對以後的影響非常非常大 不是說一定要讓孩子每周玩上多少個小時 而是在做事情的時候 家長和孩子都可以做到專心且不打擾
——————————————————————
第二 也是很多家長會犯的錯誤 不要拔苗助長 尤其是在語言方面
我拿今天晚上吃的排骨發四 現在國內的各大早教機構/語言學校 甚至幼兒園 打出的標語或是宣傳的噱頭十有八九是雙語教學
雙語教學有效嗎?當然有啦 妥妥的有 大大的有
但是對學齡前的兒童有效嗎?很遺憾 x2 據我所知 除非父母有一方或雙方 或是幼兒園老師從頭到尾都說英語 否則對早教階段的小盆友而言 收效甚微
舉個栗子
我在那個知名早教機構實習的時候(你們說我要是把機構名字說出來是會收到廣告費呢還是被追著打呢……)帶的班是2-4歲的小盆友 有一天 一個3歲多的小男孩的麻麻 急吼吼地來找我:賓尼老師!我家寶寶是不是學習能力很差啊?
我:啊?沒有啊?為什麼?
家長:我有個朋友的兒子 就是在你們隔壁班的 這兩天聽說回家被問起學了些什麼的時候 什麼banana啊apple啊watermelon啊張口就來 怎麼我家兒子 回家啥也沒說 問他也不回答呢?老師你們在幼兒園裡沒有教嗎?
賓尼老師卒。
好啦 我知道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 喔唷我哪裡有這樣要求我的小孩~不過這樣不希望北鼻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 也是有的啦 賓尼老師來跟你們縮 這樣為什麼不行
首先咧 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環境 這個相信大家都知道 具體表現在哪裡呢 你們有看過《爸爸回來了》吧?小奧莉的麻麻是美籍華人 英語說得比中文溜多了 跟奧莉幾乎是全英文交流 據說粑粑在家也是中英混合地跟奧莉講話 但是兩季看下來 奧莉聽懂英文毫無壓力 但是說的是不是絕大部分是中文?
為啥 因為爺爺奶奶 叔叔阿姨 幼兒園裡的小盆友小夥伴 說的都是中文呀
哪怕現在英國很多華裔小盆友 在這裡出生在這裡長大 但如果在學齡前階段 家庭成員都是說中文的話 小盆友先學會說的 也一定是中文 等到去了幼兒園上了學 英文才漸漸取代了中文的熟練度
所以 哪怕各大早教機構吹得天花亂墜 宣稱學校里的外教多得能有一個排 北鼻們也是幾乎不可能學得一口流利的英語的
其次 我不是語言專家 不過在我看來 語言這種東西 死記硬背是學不來的
好啦我知道你們要說高考單詞3000 雅思單詞5000 四六八級單詞6000了 但是講真 等到考完試以後 一個月以後 半年以後 這些三五八千的單詞 你還記得多少?
學習語言在於環境的另一層意思就是 當你並沒有在刻意地學習語言的辭彙 語法 結構的時候 你已經學會了
小盆友在牙牙學語的時候 哪裡是先知道每一個詞語的意思 每一句話的主謂賓 每一個字的筆劃順序才學會說話的?
在這個前提下 你要怎麼期望幼兒園裡每天一兩節外教課 甚至很多幼兒園連每天一兩節也做不到 能教會北鼻們除了死記硬背之外的語言知識?而回家能說出banana apple watermelon的孩子 他們是真的理解每個單詞的意思嗎?
要知道 孩子們是不需要通過語言本身來理解詞語或者情景的 通過肢體語言 表情的變化 聲音的輔助 他們很容易get到情景本身的含義 最常見的栗子是 家長們有沒有發現好多小盆友翻著英文的故事書或是看著英語的動畫片 卻可以毫不費力地完全理解所講述的內容?
我對所有因為這個疑問來找我的家長提供的建議就是 在這個年齡段 要小盆友們達到某一定量或是某一程度的語言學習 完全是不必要的
如果想要讓孩子們提早熟悉語言 可以把家裡的材料換成英文兒歌 英語動畫片 並且鼓勵小朋友們在有興趣的前提下模仿跟著說 不需要知道內容的意思 只需要跟著說就行了 時間長了就會記住 我三歲多的乾兒子因為長期看英文動畫片 現在片頭曲片尾曲唱得那叫一個字正腔圓……等到他們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 這些已經被熟悉的內容 就可以很容易地轉換成語言學習的材料 並且有益於理解和分析
——————————————————————
第三 孩子不是縮小版的成人 他們有自己的世界 思想 規矩 和道理
這話聽起來很籠統 我用幾個栗子來說明一下
做客孩子臨走時帶走幾隻玩具,我的孩子抗拒並一直哭,要怎麼開導? - 蘇德中的回答
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情景 相信很多家長都體驗過 小盆友來家裡做客 喜歡上了某一件玩具並且想把它帶走 有多少家長是不顧孩子的意願「大方」地就把玩具送人了?
我相信非常非常多。巴特 相信我 除去禮貌和大方這些成人在乎的東西 對孩子來說 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他們一定會覺得受到傷害
引用幾段蘇德中老師在上面鏈接題的回答這些東西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世界安全感的「標誌」。只要這些物品還在,孩子就會覺得世界是完好的。而一旦被剝奪,孩子則會陷入極大的恐懼和不安。而父母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人,結果卻強行剝奪這些物品,還將其轉送他人,這對於孩子內心來講是非常大的打擊。一方面是最信任的人背叛了自己,一方面是建立了感情的物品被剝奪。
比如很多家長在不經過孩子的同意,將孩子的玩具轉送給其他人,認為這是培養孩子的「分享精神」。但是試想一下,A 在沒有經過 B 同意的情況下將 B 的東西拿去送給 C,C 是應該感謝 A 還是 B?這種行為算分享嗎?分享應該是發自真心的,孩子經過這種被強制分享的經歷,只會抵制分享,變得以後再也不願意分享。
最重要的在於,父母這種不經孩子同意就將孩子的東西轉送出去的行為,給孩子豎立了一個極差的榜樣。一旦孩子認可了這樣的行為,就有可能不認為隨意拿別人的東西有什麼錯誤,甚至於覺得只要自己比對方強(就像大人比小孩強),就擁有處置他人物品的權利。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另外 尤其是三歲左右的孩子 自我意識是非常強的 他們對屬於自己的東西有強烈的佔有慾 我的就是我的 不能給別人 家長們有沒有想起來 很多時候問他們:可不可以把這個東西給另外一個小盆友玩 答案都是斬釘截鐵的不行
這不是自私 也不是不懂得分享 而是每一個小盆友在這個年紀都會經歷的階段 隨著年齡的增長 他們會逐漸意識到除了「我」以及「我的」概念之外 還有「別人」和「別人的」
所以家長們不要心急 尊重寶寶的意願 他們不是什麼都不懂 而是在他們的世界裡 有一套自己的規矩 耐心地和小盆友們溝通 把他們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 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 才是最好的辦法
第二個栗子 又是我在某知名早教機構實習的時候發生的 (???)
有一天班裡的生活阿姨發現 有一個小女孩 經常有意識無意識地把裙子撩起來 拿手去觸碰 或撫摸自己的隱私部位
聽起來很驚悚對不對 嗯跟我一起帶班的另一個老師也是這麼覺得的 所以她立刻衝過去跟小女孩說 怎麼可以摸那裡啊!趕緊把手拿開!裙子放下來!女孩子怎麼可以這樣!然後在當天下午家長來接放學的時候反饋了這件事情 於是就發生了家長一臉羞愧拉著一臉懵懂迷茫的女兒說 「天哪怎麼會這樣你一個女孩子家家的怎麼能做出這種事情!太差勁了!」的場景
我知道你們要問啥 賓尼老師我可不是那麼不負責任的人 巴特我那前後三天被抓壯丁去參加培訓了 對這事毫不知情 三天後回來才從另一個老師那裡聽說了這件事
在我分析這件事情之前 粑粑麻麻們想一想 如果是你的兒子女兒發生了這樣的事 你會怎麼辦?
會打罵?會教育小盆友說這件事是不對的以後不要再做了?會告訴他們隱私部位不能給別人看到?
來 賓尼老師大講堂告訴你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 以及家長應該知道的正確應對方法
小盆友在三歲左右的時候呢 矮油我知道你們又要問了 怎麼老是三歲三歲啊 怎麼啥事都是三歲啊-_-# 是醬紫的 三歲是一個分水嶺 三歲左右的小盆友 會形成他們人生中第一個系統的世界觀和自我認識 就像第一點裡面講的 整個世界剛剛開始對他們有意義 與此同時 他們的身體 也開始對他們有意義
小盆友在這個年紀段 會對自己的身體非常好奇 他們想去觸摸身上的每一個部位 想知道每一個器官可以用來做什麼 包括性器官 有很多小盆友因為不知道控制自己的力道把自己扭傷碰傷擦傷的栗子 比比皆是
相信我 北鼻們完全沒有「隱私部位」這個概念 也完全不知道自己在摸哪裡 一切都是因為好奇 這是他們對自己身體的初步認識 通過觸碰 撫摸 抓握等等動作來理解和感受每個器官為身體帶來的感覺
所以小盆友們觸摸自己的性器官這件事 完全沒必要小題大做 這太正常不過了 他們可能只是單純地覺得還挺舒服的
所以在了解了這個前提以後 家長正確的做法是 溫和耐心地把小盆友的裙子/褲子拉起來 告訴他們 衣服遮住的地方是不可以給別人看見的噢 也不可以讓別人摸 然後輕輕地把小盆友的手拿開 用其他的東西去轉移小盆友的注意力 過不了幾天幾個星期 娃娃們就會忘記這件事情了
當然了 這也不是說家長們就可以完全把這件事情翻頁以後再也不談了 對於三四歲的小盆友可以採取這樣的辦法 再大一點 完整 系統的性教育是非常非常必要的。現在國內的性教育仍然非常匱乏 大人們之所以覺得這件事情羞恥 是因為很多家長自己本身缺乏一個對性正確的認知 對於小盆友的「我是從哪裡來的」問題 有多少家長會認認真真地跟孩子們解釋「你是媽媽的卵子和爸爸的精子的結合 而讓卵子和精子有相遇的機會 則需要性|交這項活動的產生」?
對性的羞恥感 是由大人傳遞給孩子的 而性 早就已經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了
——————————————————————
第四安全感的建立 關注小盆友的心理狀態
這一部分要分成兩半來講 其實整體的理論是對整個早教階段通用的 但一個是更針對0-3歲階段 另一個則更針對4-7歲
0-3歲階段:家長需要在小盆友有需求的時候及時給予回應
看到這裡我知道你們又要說so easy了 哪個爸爸媽媽還能不回應孩子啊~
別急嘛 聽我慢慢說來
這一部分的起源是鮑而比(John Bowlby) 和他的同事Mary Slater Ainsworth 的提出的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簡單來說 就是他們做了一個實驗 把嬰兒和父母親分開一段時間 觀察他們的反應 再讓孩子們與父母親重聚 再觀察他們的反應。 最後 實驗者得到了三種不同的反應 也就是三種不同的人格
第一種 安全型依戀人格(Secure Attachment)寶寶們會在離開爸爸媽媽時表現出焦慮不安 哭鬧尖叫 但當父母親回來時 則會主動尋求安慰 並很快會在安慰下平靜下來
第二種 焦慮-抵抗/矛盾型依戀人格(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這類的寶寶們在父母親離開時同樣非常焦慮不安 但當家長回來時 則表現得非常矛盾:既想要主動接觸父母親 又表現出抵觸情緒—「你們為什麼離開我!」 研究發現這類寶寶們就算在家長回來以後 焦慮的情緒也很難停止
第三種 迴避型依戀人格(Avoidant Attachment)寶寶們在父母親離開時沒有特別大的情緒波動 在家長回來時也不表現出積極的態度 並且迴避與父母的接觸 更傾向於專註在自己的世界裡或對玩具等物品更有興趣
其實還有後來添加的第四種混亂型依戀人格 不過不如前三種主流 這裡不多做說明
爸爸媽媽們 你們發現依戀理論跟安全感之間的聯繫了嗎
對於0-3歲的嬰幼兒 這個世界對他們來說仍然是陌生的 沒有意義的 他們所關注的全部重心 都在撫養者身上:爸爸/媽媽/其他撫養者在關注我嗎?在關心我嗎?他們在我身邊嗎?
也就是說 在嬰幼兒時期 因為語言能力沒有完善 孩子的哭鬧與需求 是需要迅速得到關注及回應的 只有他們的需要(吃喝拉撒睡等生理需要 也包括尋求注意力尋求一起玩耍等情感需要)得到滿足了 他們才會感覺到安全感 感覺到被愛 感覺到安心 才能放心地去探索周圍的環境 與別人交流玩耍
實際生活中的例子是我經常見到的一個場景:爸爸媽媽們在打電話/與朋友聊天/工作等等等等忙著做自己的事情 寶寶們在旁邊一直不停地尋求關註:媽媽!媽媽!媽媽!媽媽!
或者是寶寶們哭鬧的時候家長們正在忙手頭上在做的事情 敷衍地拍拍孩子 噢不哭不哭 乖哦 然後繼續做自己的事
聽起來有沒有一點點熟悉?
假如這些行為一直存在 孩子們的依戀模式則會受到嚴重打擾 久而久之 影響他們接收到的「被愛被關注著」的信號 從而影響安全感的形成 最後影響人格發展 上面提到的四種依戀人格形態 除了安全型 其他三種都屬於混亂型 而在嬰幼兒時期形成的被打擾的依戀形態 則會大大影響成人之後在人際關係上 自我意識形態等發展上的完善程度 出現易怒 易焦慮 無法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 等等情況
所以在寶寶們哭鬧 尋求關注的時候 需要及時給予鼓勵和安慰 最好是身體接觸 研究發現被放在搖籃里或嬰兒車裡哭鬧的孩子平均100s才會平靜下來 而被爸爸媽媽緊緊抱著的寶寶 平均10-20秒就會安靜下來 相信我 雖然只是個小小生命 他們絕對感受得到你們的愛
4-7歲階段: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是非觀
寫完這個小標題我自己都覺得so easy怎麼辦……T^T
好了 事情是這樣的
來 有多少家長 在孩子們玩耍時發生爭搶玩具 或是推搡打鬧的時候 第一個反應是指責自家孩子說 怎麼能這樣!太沒禮貌了!快跟人家道歉!
……沒關係 反正我也看不到 你們自己默默地舉個小手就好了
這種「有什麼事都是自己孩子的錯」,「發生事情首先要反省自己」,「為什麼他只欺負你 不欺負別的小朋友?肯定是你自己不好」的教育觀 這種類似的話 不要再說 不要再做
因為這樣不對。
知道那些膽小 自卑 怯懦 迎合討好別人的人 是怎麼形成的嗎
有一句網上很流行的話 叫做小孩子才在乎對錯 大人只關心利益
這句話乍看一下有點諷刺 但是起碼前半句說的是對的。
因為孩子的確只關心對錯。
前文已經說到了 從三歲這個分水嶺起 寶寶們有了人生中第一個系統的 初步的世界觀 從這裡開始 他們越來越熟悉人際交往 與他人相處 並且發展出明顯的同情心(聽故事時聽到傷心或感動的部分會哭) 自尊心(甚至有些叛逆) 自信心和性別意識
而這種「一定是你哪裡不好別人才這樣對你」的觀念 會對孩子的自尊自信心以及安全感 帶來很大的影響
忘了在哪個回答里看到的了 大概意思是「如果你跟另外一個人打架了 是你的爸媽衝上來不問緣由就把你一頓打罵讓你覺得安心 還是會說『誰敢打你?我找他算賬去!』的爸媽讓你覺得安心?」 (如果作者看到的話請通知我添加引用)
雖然是也不提倡去找對方算帳啦 但是小朋友的確不關心禮不禮貌 大不大方 他們只知道 不問緣由就責罵自己 會覺得難過 不安 不被信任 不被愛著
大人們也許保全了面子 覺得維護了兩家孩子的感情 但卻大大影響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對自己的信任 時間長了 小朋友們會害怕家長 害怕被責罵 不願意與父母親溝通 做事小心翼翼 為了不讓爸爸媽媽生氣而討好他們
這是你希望孩子長成的樣子嗎
家長們要做到的 是好好地與孩子溝通 問清楚事情的起因緣由
注意 是「好好地」溝通 而不是「小小年紀居然就跟人家打架 說!誰先動手的?為什麼動手?」像第三點說到的 孩子不是縮小版的成人 他們是獨立的個體 作為家長的你的情緒 很容易會被孩子們接收到 他們能很清楚地辨別你是真的想要知道緣由 還是想責罵他們好好地 耐心地 溫和地 教會孩子分辨對錯 讓他們知道我們作為人會去選擇做一些事 並且去選擇不去做一些事 讓他們知道就算做錯了 爸爸媽媽也愛你 爸爸媽媽會教你怎麼改正 怎麼做一個更好的人
安全感是個很玄妙的東西 作為女生我一直對所謂的「男朋友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給女生安全感」言論嗤之以鼻 在我看來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 如果你內心足夠強大 何需從他人身上得到安全感
但是 對孩子來說 安全感的的確確是從他人身上得到的 並且作為家長或撫養者 孩子從你們身上得到的安全感 是他們以後成身立人最重要的基礎
——————————————————————
啰里八嗦了這麼多 越寫越長越寫越長 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常見的誤區 在這裡我只挑了我覺得有代表性的幾個來寫 畢竟再寫下去這個回答估計可以寫成一篇博士論文……
如果有其他的疑問 歡迎粑粑麻麻們與我交流 在我能力範圍內一定傾力相助 有代表性的我會寫成文章再更新到這個回答里
三年前當我在英國一個安靜又漂亮的小鎮里讀高中的時候 我在當地一家child centre做了一年的志願者 那個幼兒園的園長是一位非常非常睿智的老太太 英國沒有早教這個概念 老太太只讓老師們教她們覺得對小盆友以後的生活有用的東西
在那裡當志願者的一年間 我見到了至今為止我見過的最好的早教
幼兒園裡沒有任何課本和教材
老師讓小盆友們每個人穿上熒光色的帽子和背心 讓他們手拉著手排好隊 帶他們去馬路上 教他們認識信號燈 認識斑馬線 認識來往車輛的方向 教他們怎麼安全地過馬路
老師會讓粑粑麻麻給小盆友準備各種面值的硬幣和紙幣 然後帶小盆友們去超市裡 教他們認識錢的面值和用法 如何看超市貨柜上的價格標籤 然後鼓勵他們拿上喜歡的東西自己去收銀台結賬 然後和小夥伴們交換買到的東西當作禮物
老師會把小盆友們裹得暖暖的 然後帶他們去公園裡 去山上 認識每個季節大自然的變化 認識常見的花花草草 教他們如何撿到落葉和長短粗細適中的樹枝 教他們安全用火 然後把棉花糖串在樹枝上放在火堆上面烤
老師會教小朋友們對每個人說謝謝 麻煩別人時說對不起excuse me 對粑粑麻麻爺爺奶奶所有愛自己的人說我愛你 要自覺排隊並安安靜靜不能急躁 自己碗里的東西要吃完不能浪費 堅持對的事情也要勇敢認錯
早教不是比賽 不是成績 也不是壓力 從小學到大學有長達16年的時間讓孩子們體會各種競爭和辛苦 在那之前的時間 就讓孩子們快快樂樂地玩 開開心心地體驗生活的各種可能性和生命的意義 並幫助他們塑造一個積極全面的起點去迎接日後的發展和挑戰
這才是早教的意義。花一萬塊給孩子報早教的爸媽,你確定知道早教是什麼?記得以前我在中心工作,有一個小女孩兩歲,小名叫漂漂。老實講,她不是那種討人喜歡的小妞兒。因為她從來不笑!她媽媽給孩子先是報了半年的課程,這半年裡,我除了在第一次她媽媽帶著孩子來報名的那天見過她媽媽,以後就再也沒見過她媽媽了。每次小女孩都是姥姥帶著來上課。我問我們中心的工作人員,她媽媽是幹什麼的,這麼忙,從來不帶孩子來上課。同事說,她媽媽是W姓集團的中層管理。經常要出差。這個孩子其實並不是我班級里的小朋友,我之所以對她印象深,是因為,我有一次帶她上洗手間,然後陪她玩了有大概20分鐘左右。這20分鐘里,我只是做了一個老師普通該做的事情。全身心的陪她,她做的好的時候讚美她,送她走的時候給她分享了一塊我的零食。結果,漂漂每次來中心,必找我,而且必給我帶各種稀奇古怪的寶貝,有時候是一顆糖,有時候是一塊橡皮泥,有時候是幾顆花生。我超感動,因為僅僅20分鐘,就換來一個小女孩如此真心的對你,抱你,給你分享她的好東西(雖然只是幾粒花生,感覺怎麼像松鼠),因為,要知道兩歲的孩子是非常非常物權意識的,絕不輕易主動分享。儘管她還是不對任何人笑,她也從不主動對我笑,但是每次我和她在中心的時候,我只要有讚美她的時候,她都會害羞的低下頭,然後淺淺的動一下嘴角。每次看到她這樣,我都要抱著她,把頭埋進她的脖子里,然後在她耳邊跟她說,老師真的超級愛漂漂。可惜的是,半年後,她的課程結束了,而媽媽也沒有選擇給孩子續報,理由是:太忙了。我覺得很可惜,因為,我不知道,在她未來的生活里,還有沒有人可以讓她這樣真心的分享幾粒花生米,然後有人真誠的把頭埋進她脖子里跟她說超愛她。我能確定的是,她媽媽一定從來沒有這樣對孩子說過。不然,一個兩歲的孩子怎麼會從來不笑?還有一個小女孩,我已經忘了她名字是什麼了,大概兩歲半。她更是從第一次來中心一直上課上了半年,我都沒見她笑過!她比漂漂更令人頭疼的是,她不僅不笑,最開始幾個月來中心上課的時候基本都是不理人!不看你,不和你笑,你和她打招呼,她看你一眼或者把臉轉過去。她平時都是小姨帶著上課,偶爾媽媽帶著上一兩次課。有一次是媽媽帶著上課,上到一般孩子一臉怨氣的從教室里出來,我看到了,去問,怎麼了?孩子嘟著小嘴,把手背在後面,不搭理我。我轉臉看媽媽,媽媽典著一張撲克臉對我說:沒事,她就是那副鬼樣子,別理她。講真,當時,我真的很生氣。如果,我一臉怒容對著我老公的時候,別人問我我老公,你媳婦兒怎麼了?如果我老公敢說:沒事,她就是那副鬼樣子那樣,別理她。我想,他應該是晚上不想睡卧室了。但是,我的工作要求我,不能對客戶生氣。於是,我不和媽媽說話了。我轉過臉,打算把孩子重新引導回教室。正當我蹲下來,賣力的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她媽媽收拾好包,站到我們身邊,問,你到底上不上課。孩子不吭聲。然後媽媽就一把抓起孩子的手,然後丟給我一句,老師今天我們不上了。然後就走了!啊啊啊!同為女人的你,難道不知道,女孩子鬧脾氣的時候,就是不說話嗎!難道不知道,女孩子不說話的時候,就是渴望你給她一個台階下嗎!我們要求情侶為我們做到這樣的耐心和理解,我們竟然連為自己的孩子都做不到這樣的耐心和理解。在早教中心,所有的父母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都花了一萬塊錢左右來給孩子報名上早教。而早教是什麼?正如在馬伊琍這期節目里,她問到專家說,到底要不要帶孩子上早教。專家說:早期確實是一個機會之窗(指孩子大腦發育速度非常快,大腦的可塑性非常強),但是最好的早教是帶養人的愛。你們花了一萬塊,把孩子丟給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然後指望你的孩子就可以八大智能各種開發,大腦神經元各種鏈接,孩子智商情商逆商各種高,帶孩子出去溜的時候,各種有面子。你在做夢!你以為早教老師是魔術師?多簡單的道理啊,體重180斤的你,甩十萬塊給健身教練,然後指望著馬甲線溜溜的給你顯出來?你以為健身教練是抽脂醫生?早教絕對是必要的!這是基於大腦發育的原理。這裡不贅述。可以參考我之前回答過的帶孩子出去有什麼好,裡面有講到大腦發育的知識。但是,正如健身除了要交錢給教練,更重要的是你在跑步機上累成狗,你在餐桌前吃水煮青菜! 孩子除了要帶去早教中心上課,更重要的是你要通過專業的老師幫助你懂孩子,愛孩子,然後在家庭中身體力行的教好自己的孩子。所以,已經給孩子報了早教的家長們,恭喜你們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但是,也僅此而已。孩子能不能通過所謂的早教課程收益,呵呵,看的還是你的努力。別以為自己花了一萬塊錢,孩子就能怎麼怎麼樣了。你的一萬塊也未免太值錢了點吧?網紅們打個水光針一次幾千,一月一次,否則就出不了門。那些沒給孩子報早教的家長們,恭喜你們省了一筆不小的費用。但是,這意味著,你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學習兒童教育相關的知識然後走更多的彎路。比如我,沒有錢請私教來帶我健身(話說真的很貴,一次三百,一月練12次,就是3600啊!),我就果斷自己自學所有健身的知識。每次練的時候,拿著APP上的教程,自己研究。仔細比對自己的每一個動作,力求一次做得比一次好。現在我對人體各塊肌肉,各種動作,各種理論知識簡直是捻熟於心。當然,我省這3600的後果就是,我要花更多的時間來達到我想要的效果(很有可能還有受傷的風險,因為我缺乏運動保護)。如果你有錢給孩子報早教,你節約的就是一些研究知識的時間,然後避免不必要的風險。但是,也僅此而已。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捷徑可以走的。恩恩,有人跟我說,那些去整容的,抽脂的,不就是走的捷徑么?嗯,我跟你說,她們那才不是捷徑呢!你只要親眼目睹了一個整容完的女孩所承受的心靈和身體的痛苦,你就不會認為那是捷徑了。任何的美好,都是要付出代價的。教育好孩子的代價就是你的時間精力和錢。我是Shirley,喜歡我可以加我,原文發在我公眾號上。………………分割線。有家長問,不能選的黑早教有哪些?在這裡更新啦必須拖黑的10種早教機構 1 拖黑前台不笑的早教中心
在一個早教中心,教師和顧問是最重要的崗位,所以一般這兩個崗位的員工都有強烈的歸屬感,以及工作熱情。如果你去一個中心被這個中心熱情的顧問和老師所吸引,那麼你就錯了!老師和顧問熱情是一個早教中心的基本素質,但是根本不能體現這個中心的實力。一定要看前台姑娘。因為前台是早教中心非常沒有「存在感」的一個崗位,如果這個前台姑娘不愛笑,不熱情,就說明這個中心的整體管理水平是有待提高的。
2 拖黑中心照片牆上的照片千篇一律的早教中心
對於家長而言,選擇一家早教中心,課程只是一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平時班級里的小朋友基本上都比較固定,社交範圍仍然很有限,不能夠很好的彌補我們現代社會小家庭的這種缺陷。家長只有通過帶孩子參與早教中心舉辦的各種活動,才能幫助孩子真正意義上實現更廣闊的社交環境。所以,那種一個月只做一次活動的中心,你就別考慮了。怎麼看出來他們中心不怎麼做活動呢?簡單,去看看他們的照片牆,如果照片都是一個樣的,說明不僅不愛做活動,還沒創意!這種中心去了也是白花錢。
3 拖黑三天兩頭打奇葩折扣的早教中心
如果你到一家中心,發現他們中心課程的單課時價格是一年比半年便宜很多,兩年比一年又便宜得更多,三年比一年便宜得誇張,千萬別選。因為這種價格優惠的方式就是逼你一次性花多錢。要知道一個優秀的早教中心的課程花費都是穩定的,不會因為你報的特別多,課程的單價就下來。畢竟早教是服務不是商品可以走量。(便宜很多的範圍在兩年和一年的單價上差距超過20元,就是屬於不正常行為)至於,那種什麼一次性繳費,讀完五年後返還你學費的早教中心,你要是選了,千萬別說你看過我的推送,聽過我的講座。我簡直不知道怎麼評價會選擇這樣機構的家長了。你以為教育是什麼?教育能打折賤賣?不然,搞個天貓吧!
4 拖黑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自己課程好得發紫發紅的早教中心
教育,是針對人進行的一項活動。而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各有各的特點。正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這個世界上也絕不存在one for all的教育(額,英文的意思就是一招鮮吃遍天)。如果你在一個中心,這個中心的工作人員不斷和你強調他們的課程多麼好,多美完美,就說明這個中心並非「以人為本」的。一個孩子要在早教中心受益,一定是有賴於老師對於他的充分了解之後的教育。老師只有意識到,課程是不變的,孩子是變化的,才會把課程的好處帶給孩子。那些自認為課程完美的中心,就會難以蹲下來聆聽孩子的需求。這,根本不是教育,這是工業化養殖基地。
5 拖黑工作人員不開心的早教中心
孩子是吸收性心智,而且是不具備過濾功能的吸收性心智。這是很可怕的一點。因為我們成年人,聽見別人說的,看見別人做的,我們會通過自己的大腦來過濾,選擇合適我們的,有利我們的東西。但是,孩子完全不是這樣的,他們不會過濾,他們把所感受到的一切,嘩啦啦啦的全部吸收進他的心靈,然後發酵,然後再慢慢的呈現出來。如果你到一個中心,你自己用心去感受(記住,用心,不是用腦子和眼睛)這個中心裡的老師是不是發自內心的開心快樂。如果你感受不到他們的快樂是真誠的,那就千萬別給孩子選。因為這種情況對你造成不了太大的影響,但是你的孩子已經把所有不愉快的能量全吸收到心靈里去了,多少錢也消除不了這種可怕的影響。
6 拖黑承諾太大的早教中心
我最一開始健身的時候,總問我一個專業做健身的朋友,誒,你說,多久我能練出來翹臀。誒,多久我能有馬甲線。誒,多久我能穿衣顯瘦,脫衣有肉。然後他每次都是一副面癱臉的跟我說:一年以上,一年以上,一年以上。看到沒,僅僅只是打造一副相對好看的身體,都要以年為單位來獲得效果。教育孩子,那可是打造靈魂的事情,你說,如果一個老師跟你說,三個月內孩子必有脫胎換骨的變化,你敢信?反正我是不信。
7 拖黑教孩子學知識的早教中心
大家一定要銘記一件事情,知識是要靠大腦來學習的,但是大腦不是靠學習知識來提升智商的。也就是說,想要提高智商要做「非學習類」的工作。什麼叫做「非學習類」的工作?說簡單了就是唱唱跳跳鬧鬧玩玩,說專業了就是通過對身體前庭本體視聽嗅味觸的刺激從而激發大腦皮層的鏈接。所以,你要是去一家早教中心,他們敢用閃卡教孩子識字的這種,趕緊跑。大腦都沒發育完,就恨不得高效率的用起來,簡直太可怕,無異於揠苗助長。
8 拖黑老師發音不標準的早教中心
整個0-6歲期間都是兒童的語言敏感期,這個時候語言的輸入量,語言的輸入質量都對兒童的語言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很多早教中心打著英文為特色,然後你去聽聽他們老師的發音,簡直不忍心多聽第二句。在這種機構別說孩子的英文得不到良好的啟蒙,根本就是在為將來孩子說一口中國式英文打下堅實的基礎。有的家長說,哎呀,我聽不出來老師發音標不標準。我只能說,如果我去健身房,我都看不出來教練的身材好不好,那我健身幹嘛?既然你有讓孩子接觸英文的想法,起碼你自己在家裡也聽聽英文的歌曲電影什麼的,即使自己不會說,起碼別人說的時候,你能聽出來「好聽還是不好聽」。
9 拖黑老師上課明顯不熟練的早教中心
早教對於幼兒來說,課程固然重要,但是教育者對於孩子的了解和認識更是至關重要。不了解兒童的早教老師根本就是天天假唱的明星。要判斷一個老師是不是非常懂兒童,最基本的標準就是看她對課程的熟悉度。如果上課還總在想要上什麼的老師,她接觸課程的時間都很有限,那對孩子的了解更是少的可憐。把孩子交給她帶,那是相當需要勇氣的。
10 拖黑老師上課不用心的早教中心
同上所說,教育者對孩子的了解和認識才是早教的關鍵。如果一個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只顧著上自己的課,眼睛裡不太注意兒童的表現,這種老師,就是把課程上成花兒,你也千萬不能選。因為她關心的是課程的質量而不是兒童本身。雖然這樣可以把課程上的很精彩,但是,喂,我送孩子來上早教課不是光讓孩子看你演戲的,如果想看演戲,可以去看兒童劇院啊。隨便也比早教老師演的強。所以,你帶孩子聽體驗課的時候,一定要看老師的眼神有沒有時刻關注孩子的表現。
好了,總結完這些,有沒有覺得自己技能get?下期我就手把手教大家選一個稱心如意的早教中心吧
原文都是發在我的公眾號上
http://weixin.qq.com/r/ckjcxEjEgxX8rQyn9x1g (二維碼自動識別)
你以為你愛孩子,你以為你完美主義,其實你只是懶而已。有一個家長跟我抱怨說帶孩子太辛苦,有的時候孩子感冒了,要一直追著她擦鼻涕,還要擦被鼻涕弄髒的地板和桌子,一天下來腿都要斷了。我告訴她,你累是因為你懶。矛盾嗎?一點也不。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你追著小孩給她擦鼻涕,是因為你懶得教她怎麼自己擦,懶得一遍遍耐心得演示正確的動作,懶得一遍遍糾正她的壞習慣,懶得教她如何清理被自己弄髒的地板和桌子,懶得時刻惦記著出言提醒她自己去拿紙巾擦鼻子直到她養成習慣為止。是啊,家長幫忙擦一下又快又乾淨,五秒鐘都不用。可是教孩子呢?起碼五分鐘,你要教她怎麼找到紙巾,怎麼疊起來,怎麼才能擦乾淨,怎麼扔進垃圾桶里。家長又說,可是她擦不幹凈啊,我比較完美主義一點。不好意思,不是你完美主義,還是你懶。很少有人學東西能一次學會,多加練習才能熟練。就拿擦鼻涕來說,對於小一點2-3歲的孩子,家長起碼要重複三四次才能讓孩子初步掌握要領。再比如吃飯,飯粒和菜都掉在地板上。懶家長會直接自己清理掉,半分鐘;而懂得教育的家長會花上五分鐘時間,告訴孩子飯菜灑了要自己清理,教孩子怎麼用紙巾把掉在地板上飯菜撿起來扔掉。有些家長就說看見孩子做事情慢吞吞又笨手笨腳地很著急,就經常出言呵斥,導致孩子經常習慣性地用「我不會」來拒絕自己做事情。其實幼兒的小肌肉運動技能(fine motor skill)尚在發展,如果你仔細觀察就發現三歲左右的孩子在使用手指時略顯僵硬,也不能勝任稍複雜的繪畫和塗色(極端的例子,成人可以塗秘密花園那樣的書,小朋友就只能塗一下簡筆畫)。不過,包括生活中的小事諸如擦鼻涕或者吃飯,都是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小肌肉的。所以,不要再做懶家長啦。
6月26日更新
芽芽拿到全勤獎啦!風雨無阻的四個月,不遲到不早退!4月2日更新
今天我們上了第六次早教課,我發現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芽芽所在的班一共六個小朋友,在這連續六周的課程中,我從來沒有連續兩節課遇見同一個小朋友。今天就只有芽芽一個小朋友去上課了。最多的一次,來了五個小朋友,有芽芽,茜茜,蘑菇,星矢,仔仔。然後芽芽和茜茜、蘑菇一起上過課,也單獨和星矢一起上過課。上周芽芽上課的時候,只有一個不認識的小朋友天天一起上課,就是班裡的第六人。我挺好奇,一個多月才見到他一次,他媽媽說因為冬天冷,所以請了三個月的假。然而這周他還是沒有來,今天13~27℃,晴天,微風。老師告訴我,芽芽是唯一一個從開始上課就沒缺過課的小朋友。我笑著說我們要拿全勤獎。感謝老師,雖然只有芽芽一個小朋友,老師仍然很認真的上課。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我在做,芽芽在看。連每周一節課都堅持不了,呵呵。——————————
下面是原答案。我女兒芽芽現在一歲五個月了,已經上了四次早教課,我想說說我的感受。
我覺得上早教班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短暫的課堂中所學到的東西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如果只是每周一節課,回了家還是稀里糊塗的帶孩子,那上早教又有什麼意義呢?自己都不願意好好陪孩子,指望每周一節課把孩子教育成天才,這不太靠譜吧?之前我帶著芽芽考察了好幾個早教中心,最終選擇了離家最遠的這家,裝修很舒服,所有的老師都很和善,最重要是芽芽喜歡這裡。每次在換鞋區給芽芽穿好鞋套,她就丟下我自己玩去了,我就默默的換鞋套,登記,存包。跟她說上課了,她自己會去教室。下課說該洗澡了,她就自己去洗澡的地方,跟回了自己家一樣。
芽芽在班裡是倒數第二小的,上完這四節課,老師誇芽芽語言能力強,模仿能力強,秩序感強,手眼協調性好什麼的。班裡有幾個小朋友已經上了半年的早教班,都沒有芽芽表現好。
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早教班裡做的那些事情,平時在家我們一直都在做。比如唱兒歌跳舞,跟孩子互動,這就是我和芽芽的日常,從她生下來每天我都在唱歌,沒事就和她扭來扭去跳著玩。我現在可以連續唱幾個小時的兒歌,沒有重複的。最近芽芽喜歡聽古詩,我真是快把《唐詩三百首》背完了。
比如把球撿回箱子里,這事芽芽每天都在做。自從她能獨立走路之後,每次換下來的紙尿褲都是讓她自己扔到垃圾桶里。現在她都會主動幫我扔垃圾了。比如收玩具,把自己的玩具筐放在架子上。在家裡芽芽也是這麼做的,她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地方,玩具都是她自己整理的。在早教班我也學到了很多,比如以前我洗臉的時候,芽芽總是拽我的褲子,我不懂怎麼和她溝通,只會說「別拽媽媽的褲子,到客廳去。」上了早教班,老師說千萬不要和孩子說不能幹這個,不能幹那個,要說「等一等」,然後告訴她可以乾的事情。於是我再洗臉的時候就跟芽芽說「等一等,媽媽洗完臉和你玩,你先去玩一會積木。」她就會說「等,好。」然後就去玩積木了。
上周下課之後,蘑菇媽媽、茜茜媽媽、星矢爸爸三個人問我,為什麼芽芽比蘑菇和茜茜小兩個月,比星矢小一個月,可是語言表達能力卻強那麼多?我說我也不知道,反正我是個話嘮,平時和她說話比較多。他們說平時也會說很多話啊。我就問他們都說些什麼呢?他們說就是平時那些話啊,累不累啊,餓不餓啊什麼的。我說我平時不太跟孩子說這些,她餓了會說「吃」,渴了會要水壺,我不用追著問。我平時只要是芽芽看到的東西,我都會告訴她是什麼,幹什麼用的。走在路上,看到任何東西都是如此。買菜的時候,就把每一種蔬菜都介紹一遍,還說說我喜歡怎麼吃,問問她想不想吃。遇見遛狗的,學著汪汪叫幾聲,問問她想不想摸一摸。樓下桃樹開花了,告訴她桃樹先開花後長葉子,讓她聞聞桃花的氣味。屋裡飛進來一隻蟲子,就弄下來,讓她觀察觀察,然後再弄出去。做這些事情得有厚臉皮和強大的神經,因為芽芽的姥姥總是覺得我有病。早教不等於上早教班。
在我生寶寶之前,就跟媽媽和婆婆商量好了,以後不帶自己的寶寶去上任何早教班。在我生了寶寶以後,身邊無數個朋友來諮詢我需不需要給寶寶報早教班,為什麼。1. 因為學習不是一件被動的事。
事情a : 我給寶寶買了一個嬰兒安全提籃,把寶寶放進去的時候,他會自己摸索著如何讓這個安全提籃不需要大人的幫助就會搖晃起來。寶寶的奶奶說:某某朋友的孫子去上早教班,早教老師也教了這個動作,我們寶寶不去上就會。 事情b:我帶寶寶去做三個月的兒保。兒保醫生問我寶寶會不會翻身,我說不會。兒保醫生說,你回去幫他練習翻身,要這樣這樣。。。我回去給寶寶的外婆講,醫生要我幫寶寶練習翻身。我媽說:有什麼好練習的,讓他自己摸索,快就快一點,慢就慢一點。寶寶三個半月的某一天,自己就在爬行墊上面笨拙地翻了一個身,動作跟醫生讓我們跟他練習的動作不一樣。醫生讓我們把他的一條腿放另外一條腿前面,翻他得髖關節。而寶寶是兩隻腳往空中抬,利用退抬起後屁股的圓幅使身體向一側翻再趴著。通過上面兩件事, 我想說:1. 學習應該是主動去探索的過程。教師教的是被動的學習。對於低齡幼兒,就算學習的結果一樣,學習的過程不一樣,其本質上還是有差異。培養主動探索性地學習,應該從小就開始。不管是小學中學大學還是工作生活,都是主動學習的過程。家長和教師應該明確,什麼內容需要成人來教(比如語言學習,生活常識和規範等),什麼東西是幼兒自己可以通過主動探索習得的。2.對於翻身、爬行等這種每個人都會學會的動作,讓寶寶自己去探索。每個寶寶的發育都不一樣,快慢不一樣,順序也可能不一樣,程度也不一樣。不是說,在這個階段人家小朋友會什麼,自己寶寶一定要學會什麼。只要大致符合發展規律,就不用擔心。沒必要為了寶寶早點走路就去給他用學步車、學步帶之類的。如果寶寶真的有發育異常,早教班的老師是幫不了一點忙,只能去醫院找醫生。3. 我經常看到朋友髮帶寶寶去上早教課的視頻,小朋友在玩玩具,背景除了各種雜音以外,就是家長在說「寶寶,看鏡頭,看鏡頭,笑一個」。家長的參與反而干擾了兒童玩耍。
2. 對一個星期2節課的效果質疑。據我統計,在成都地區,一般是一年96個課時,一周兩個課時,一個課時45分鐘-60分鐘。價格從八九千到近兩萬都有。請問,一個星期兩個小時,對幼兒來說,有什麼作用?一是學習到的東西很有限。二是很多早教機構會稱「看,兒童的注意力得到了提升,玩遊戲玩玩具可以保持那麼長的專註時間。」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是非常短暫的,不會超過15分鐘,我指的是「學習」,玩玩具專註地玩可以玩一個多小時以上。
3. 0-6歲的嬰幼兒的學習、發展和成長目的是為了認識生活和認識世界。那麼學習的主要陣地應該是生活中。家長們千萬不要把幼兒的學習局限在小小的早教班裡面。
3. 早教老師的質量。據我所知,在成都很多早教中心甚至幼兒園,課程都是外包的。很多教師都是兼職。
4.被傳得神乎其神的早教理論。比如在媽媽群裡面,各種必買玩具,開發嬰幼兒早期智力。「一定要買某某某玩具,對刺激大腦發育有幫助;每個月都有相應的玩具給寶寶玩,幫助寶寶開發相應的大腦功能。。。。」家長們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一個不拉的全部買回給寶寶,甚至還海淘。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的腦神經科學教授曾來我們學院開了一個seminar。她列舉了各種腦神經科學的前沿研究結果,來告訴我們腦神經科學對教育的意義:告訴我們教育者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尤其是什麼不能做,而不是培養天才的手段。實際上國際上對早教的研究,並沒有一個公認的統一課程,但是得到的共識卻是:讓兒童自由玩耍(free play)。有縱向研究表明,自由玩耍多的幼兒在小學四年級以後成績更好。也就是,有兩組學前階段0-6歲兒童,一組學習了很多課業知識(academic knowledge)另一組以遊戲為主。在剛入小學的時候,學習了很多課業知識的小孩子會更輕鬆成績更好,因為那些東西他們都提前學過一邊了。但是這種優勢在兒童四年級的時候就消失了,反而遊戲組的兒童學習成績越來越好。
現今世界上流行著各種教育理論和執行模式,都宣稱通過自己的教育模式,兒童更加聰明更加健康更加全面發展。。。但是,遺憾的是,不像小學中學大學等,現今沒有任何一套標準化量表來測試0-6兒童的全面發育情況。因為我的博士研究就是研究「成功的」幼兒園是怎樣做的,而這個成功的標準就是「兒童的全面發展程度高」。在中小學可以用課業成績做標準,我們學院幼教的系主任prof.Collette Tayler很遺憾地告訴我,澳洲沒有,全世界也沒有。再說研究的話,干擾因素太大了。比如這個教育機構使用A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小朋友都讀了更好的小學,大學也都讀名校。不能說這個A教育體系就更好,很可能它本身生源就好,或者讀的小學好,誰進去都可能學得更好。
寫得很亂,總結一下:
1.學習是一個主動探索的過程。2.兒童的發育有其自身的規律。3.早教班效率低。4.教師水平堪憂。5.早教理論不是培養天才的。早教班不等於早教,但是早教很重要。如何早教?
1. 多對寶寶說話。從生下來開始。幫助寶寶學習語言。2. 網上去搜一個兒童身體心理發展階段表,對照著,給寶寶創設條件,看一下哪些成人可以做。3. 讓家裡的老人跟自己保持相同的教育理念。熊孩子大多源於老人私下的縱容。4. 要告訴寶寶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為什麼。由於思維發育的限制,寶寶並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根本理解不了家長的解釋。但是還是要解釋,培養習慣。5. 要在問題出現之前,想到可能發生的情況,告訴寶寶並說明後果。比如,帶寶寶坐高鐵,一定要事先說明在座位上不能大吼大叫,不能XXX, 不能XXX,盡量說得具體。如果寶寶表現得很好,下了車,可以得到什麼獎勵。6.周末多帶寶寶出門玩,城市的各個公園輪流玩。把上早教的時間用來親子游。讓寶寶在草地上各種跑跳。7. 多給寶寶講故事,讀繪本,讓寶寶自己看繪本,能說話,還可以讓寶寶在自己的輔助下講繪本故事。8. 給寶寶一些參與家務的機會,雖然他們會弄巧成拙,比如抹桌子。9.盡量少給寶寶玩手機ipad看電視。理論上一歲半以後可以每天半小時之類的。但是最好還是不要。我以前有個家長是國際上非常著名的醫生,港大的chair professor。他跟我聊天就說他從來不讓自己的兒女看動畫片玩電子設備。他是從身體和心理健康方面出發的,比如視力,注意力的集中等方面考慮。從教育和心理出發,家長不能因為給兒童看動畫片看繪本就忽略講故事。因為在兒童聽故事的時候,你講小紅帽,兒童可能幻想出無數種可能性的小紅帽,而動畫片和圖書,則將小紅帽這一個形象固定了。在看動畫片的時候,思維是跟著圖畫走,而聽故事時,大腦則多了一個想像的動作。暫時想到了這些,看到合適的資料或者有了新的想法再來補充。我們花了二十年才有了個孩子,這個孩子二十歲的時代和我們二十歲時候肯定大不一樣。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讓孩子怎樣怎樣,他最後還是會活出他自己的二十歲。我們的早教不應該是教孩子,而是我們做父母的學習如何在心理上把自己變得和孩子一樣大,和他一起從0歲活到成人。
以下文字來自一位早教業內人士的敘述,很多觀點讓我十分贊同,所以要不要給孩子上早教?聽聽業內人士為你來扒皮
因為我也是一位媽媽,最近身邊很多人都說:你家條件又不是供不起,為什麼不給孩子上早教呢?
對於這件事我向來不願意多說,因為我母親就是從事早教行業這麼多年的老人了,我家母上大人概括的很精準:所謂早教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遊戲。
我先來介紹一下背景,我家在二十八線的一個縣級市,母上大人是他們那個年代比較早的一批正規兒童教育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從事兒童教育近三十年。
最開始是開特長班,後來開補習學校,到2010年開始開早教機構。
可以說,是母親的努力和這些機構的收入支撐了我和妹妹從小學到博士的全部教育和生活費用,以至於我和妹妹出嫁的全部嫁妝。
去年下半年,妹妹要結婚,需要在上海買房,母親轉賣了這家早教機構,換了法人姓名,只保留了一些股份留著年底分紅。
交代這麼多,是想說明:1.早教很賺錢;2.我有資格說一說早教的幕後。
現在的中國人生活條件好了,大家願意在孩子的教育上投資,這是好事,但是中國人容易走極端。
尤其是那些沒有受過正規高等教育的父母,更容易被忽悠,覺得我給孩子花錢,花的越多孩子成就越大。
很多人問過我,早教到底有沒有用?我會很負責任的告訴你——沒有!
說到這裡,我要先說一說中國校外教育的發展。
我們老家是個縣級市,地方小,90年代才開始出現興趣特長的補習班,比如:樂器、繪畫等這些能走捷徑考大學的東西。
我母親就是這個時候開始下海開辦補習學校。零幾年的時候,這些特長班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了,往往一條街家家都是干這個的。
同時,課後補習作業的補習班也開始出現,並迅速普及。09年的時候,母親說,學齡兒童的市場已經基本飽和,下一步肯定是開發學齡前兒童的市場。於是我母親就到深圳那邊考察學習了半年,回來開了我們當地第一家早教機構。
說起來,我母親經常感慨,早教真是好做啊,只要地方大,裝修好,其他什麼都不重要。
因為,我家同時經營的藝術類特長班,招聘老師非常難。我母親是很嚴格的人,面試的時候對老師專業素養要求很高,比如,你準備教古箏,那你是什麼學歷?獲過什麼獎?能默彈多少個曲子?
往往招聘個老師就會搞得我母親心力交瘁。而早教行業招聘很簡單,年輕漂亮有親和力,學歷什麼的都沒有關係,後期可以培訓,所謂的培訓就是背書,當然,都是一些從外國教育論著上抄來的理論,業內人士可能聽著比較搞笑,但基本能忽悠了孩子的父母。
用我母親的話說,早教課程的安排,就是給花錢的父母一個說法。比如,今天的45分鐘是帶著孩子做這個遊戲的,這個遊戲在開發孩子早期人際交往能力和膽量方面有很大作用。但真的有木有作用真的只有鬼知道。
我母親比較認真,一般每天下課後都會親自監督著保潔阿姨把場地和玩具徹底消毒,有的時候保潔阿姨不在我母親就會親自上陣。
機構里請的老師經常說,別的家都不消毒的,掃掃地就行了,我母親堅持,寶寶的健康比較重要。
我可能說的比較亂。整理一下,一條一條的說:
1、裝修。
早教機構要求場地比較大,裝修比較明快,但是不要想著什麼綠色環保裝修,一般都是最便宜的裝修,好看就行。
這一點因為我比較在意我母親的健康,當時堅持讓母親用的最好的裝修材料,導致裝修成本高的離譜,被別的同行嘲笑過好久。
2、收費。
母親剛開始開早教的時候,覺得這玩兒沒什麼人力成本,收費比普通的學生補習便宜。但後來發現,生意越來越不好,後來把價錢漲起來了之後才發現,要價越高,越有父母帶孩子來。其實就是一種只買貴的不選對的的心理。
價錢漲上去了,真的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3、效果。
我經常遇見很多孩子的父母高興地說,你看我的孩子上了早教之後都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了,懂事了,聽話了,認得字多了。
關於這一點,原因太好解釋了。其實就在於早教機構忽悠的水平。
我母親解釋說:現在孩子都少,都有一種「刺蝟說兒光」的心理,怎麼看自己的孩子都是比別的孩子強的。
早教機構的老師需要每次都在父母面前洗腦:你的孩子真的很懂事了,什麼什麼方面比那些沒上過早教的孩子強的不是一星半點等等等等。
反覆說,變了花樣說。再加上自己偏袒孩子的一貫心理,基本不用重複一千遍就在父 母心中形成事實了。
4、什麼樣的孩子需要上早教?
其實在我母親大人看來,什麼樣的孩子都不需要上早教。
這一點我和母親看法不一樣。現在很多人生活壓力大,工作忙不能看孩子,爺爺奶奶不識字素質不高,這種情況下帶孩子去早教多接觸接觸還是比呆在家裡好的。
但是,這行業水太深,並不是價錢越高越好,實際上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群體性的遊樂場。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兒,三歲之前學習的目的就是如何生存。
不要想著自己的孩子早教了之後就成神童了,這概率還不如中國男足世界盃奪冠呢。
我聽的最多的言論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這句話問題很大,起跑線在這裡,終點線又在哪裡呢?
高考?碩士?博士?結婚?生子?既然沒有終點線,起跑線還有什麼意義嗎?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告訴和我一樣的寶寶家長們,你們用心的陪伴哪怕只是下班後的兩個小時,都比花無數錢的早教來的實在得多。
文:lemon2104
來源:天涯社區
更多育兒話題討論,請關注chenyanmama0514
過於焦慮,過於雞血。孩子還在襁褓中就開始閃卡,開始磨耳朵,天天擔心錯過孩子各種敏感期。幾個月就開始親子共讀,如果孩子不肯看或者看著看著爬走了或者乾脆撕了,就開始憂慮孩子不愛讀書,孩子安安靜靜看完了或者笑了幾聲用小手指頭劃拉了幾下,就大喜過望覺得自己培養了一個愛讀書的寶寶。不到一歲就開始英語啟蒙,經常有媽媽為家裡不能給娃提供雙語環境而惴惴不安,恨不得把娃培養的英語說的比美國娃還強。早教班游泳班就不說了,三歲開始各種興趣班如火如荼,恨不得把娃培養成全才,就怕一個不小心耽誤了一個音樂或美術天才。
盲目崇洋,給娃用個國產的濕巾紙都不好意思說出口,怕被人噴是後媽。大到安全座椅,小到襪子背心,似乎只有海淘才放心,更不要說奶粉vd這種入口的東西了,誰要是用個國產的,絕對引來媽媽群各種側目,如同給娃喂毒藥。對了,連定個巧虎也一定要台灣版的,大陸版的會遭遇鄙視哦!
育兒精緻化,要是哪位奶奶外婆給娃飯里加了一點點鹽,絕對要引發家庭戰爭。朋友圈裡天天曬各種輔食,豬肝粉魚鬆溶豆餅乾,每個女孩一成為媽媽迅速變身大廚。小嬰兒就那麼點飯量,情緒還不穩定,說不吃一口都不吃,有必要如此大動干戈嗎?省下時間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情不好嗎?隨便打開一個母嬰論壇,娃一天拉幾次緊急求助,幾天不拉也緊急求助,甚至拉成什麼樣還有照片附送我也是醉了。我也是80後媽媽,我也帶孩子去上過早教。雖然結局非常狗血(早教中心老闆攜款潛逃了-皿-),但我想說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允許,早教對孩子、對父母還是有益處的。
大城市的特點是房價高、綠地少、嬰幼兒娛樂場所少且昂貴,而早教中心玩具多,活動場所大,哪怕不為學什麼,就帶寶寶來早教中心和小朋友一起相處,一來比去收費場所便宜,二來可以培養孩子的交際意識,在一個大大的空間里搶搶玩具說說話,也是挺好的。孩子玩的時候,父母們可以暫時放鬆和交流一下,然後早教中心還會安排一些面向幼兒父母的課程,介紹科學的育兒方法,對並沒有很多時間去研究育兒的父母來說還是相當實用的。
但我在交流中發現在早期教育中有兩個誤區,似乎很少人意識到,那就是——如何正確培養孩子使用電子設備。
第一個誤區可以叫做「毫不介意」,嬰幼兒天然對鮮艷的色彩和移動變化的形象敏感,只要打開電視或手機,不管多小的孩子都會被吸引過去,目不轉睛盯著看。很多媽媽發現後還高興終於找到了一個哄孩子的法寶,孩子一哭就塞個手機或平板,不哭了就安心了。或者有事要忙就打開電視給看動畫片,把孩子吸在電視機前去做自己的事情,安慰自己只看兩集沒事的。經常看到父母有事的時候就打開手機遊戲讓很小的孩子玩,還沾沾自喜孩子玩得比大人溜,說明聰明。
這是非常錯誤的。
一,2歲以下的嬰幼兒,眼睛的屈光等調節系統尚未發育完善,屏幕的強光刺激會導致孩子眼睛真性近視。二,在各項能力剛開始萌芽或正在飛速發育的時候用人機單向交流代替人與人之間全方位雙向交流,會嚴重抑制孩子的語言能力、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無法控制自己集中注意力思考,簡單的說就是可能會讓孩子變笨。更嚴重的,鮮艷快速的電子形象刺激可能導致孩子更容易患上多動症甚至誘發癲癇病,等長大一點,癥狀發作後,家長就要花極大的時間精力去治療。為了得那麼幾個小時輕閑,這些代價值得么?
第二個誤區正好相反,叫做「反電子設備原教旨主義」(名字我起的),認為一切電子設備都會永久傷害孩子的眼睛和大腦,堅決不讓孩子接觸一切電子設備,只能玩傳統玩具、看繪本、做遊戲。老實說從醫學角度和兒童教育心理學來說這樣要比無節制使用會對孩子更好,但我們必須面對一個問題,就是時代不一樣了。
我們這代人是到了高中大學才開始接觸計算機,使用移動互聯網大多不過十年,機器人和AI尚未廣泛應用,但我們的孩子呢?他們從生下來就習慣了家裡有各種各樣的智能設備,爸媽經常對著屏幕傻笑或怒吼「趕緊給我奶一口」/「天哪抽了個橙裝!」,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和各種電子設備對他們來說和空氣與電力一樣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他們對世界如何運轉必然感興趣,但如果禁止一切電子設備,他們如何早早掌握有關網路和數字世界的奧秘?有個名詞叫「碼二代」,指「碼農」的孩子,他們一般在父母耳濡目染之下很小就開始學習編程和製作網頁/遊戲,Linux之父就是八歲開始坐在爺爺懷裡看編程,從而早早走上程序員之路。由長輩指路很早就涉足計算機的孩子,對電子設備和數據世界的了解肯定遠超過從未接觸的孩子,想一想再過十幾二十年,機器人和人工智慧一定會有長足進展,職業環境和現在必然大不一樣,你的孩子如果對這些一無所知,又沒有其它領域顯著一技之長的話,豈不是競爭力缺了一大塊?
我建議,父母要合理引導孩子在合適的年齡開始接觸計算機和各種電子設備。尤其是5,6歲開始對智能設備和電腦感興趣之後,可以給他購買專為孩子開發的電子設備,類似布丁豆豆機器人這種。
這玩意可以解放被孩子問問題逼瘋的媽媽。
「布丁,為什麼小鳥不會說話呢?」
「這是個不錯的問題,你真是個愛思考的好寶寶。鳥,學名Aves,小鳥,bird,是一種有羽毛覆蓋全身的卵生脊椎動物,鳥兒會嘰嘰喳喳的叫,就是他們在說話,鳥兒跟人說話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它能用可愛的界面和語音真正意義上和孩子交流,回答問題、學英語、唱歌講故事,還能引導孩子和父母視頻互動,是電子寵物,又是老師和朋友;既能引起孩子對電子世界的濃厚興趣,又不用擔心傷害眼睛、沉迷遊戲。
到8歲左右可以引導他使用一些幼兒編程設計的網站和平板應用,例如Daisy the Dinosaur、Scratch、alice,鼓勵他自己動手做小程序小遊戲,如果他感興趣,自己動腦筋鑽研進去,對數學邏輯審美都會很有促進。
超過300萬的用戶上傳項目,Scratch的歡迎度是毋庸置疑的。其可視化語言和介面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s)創建,即使孩子不了解複雜的語法結果,也可以輕鬆編程。
Scratch的操作方法非常簡單,孩子只需登陸到它們的網頁,拖拽精靈和代碼塊即可。由於Scratch是一個圖靈完整(Turing-complete)的計算機編程語言,孩子可以輕鬆的規劃程序的劇情、動畫、遊戲、音樂等,並且可以透過內建的網路上傳功能,將您的創意與他人進行分享。
有時候我忍不住遐想等他長大後,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我小時候幻想過的太空旅遊和共產主義能實現嗎?想想十幾年前手機還只是用來打電話的,又覺得可能比想像中還要美妙。其實早教這個東西,不要抱著讓孩子成為人生贏家的目的去看待,那九成九會失望的。順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跟著大潮流做點提前準備就好了,孩子身心健康、玩得開心比什麼都重要。
所謂的早教,其實是個偽概念。教育無所謂早與不早,應該是隨時隨地,甚至從計劃要孩子時就開始。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教育孩子,首先是自我教育,是父母自己的修行。如果父母從要孩子開始,就有良好的心理狀態,有了充足的經濟、精力上的準備,那麼就已經為有效地教育孩子打好了基礎。具體到孩子出生之後,父母應該怎麼教育和陪伴孩子呢?一般有三種模式。1、放任不管型。也就是交給老人帶,或者只管吃喝,不管智育德育等。2、過度控制型。也就是望子成龍型,將父母的理想強加給孩子,急切地想看到孩子優越於其它人的表現。3、管放結合型。也就是根據孩子的特點,在管與放中找到一個平衡,既保護孩子成長的內在動力,又把握孩子成長的大方向。那如何在管與放間找到平衡呢?就是要在即刻滿足與延遲滿足間進行平衡。
一、家長要在家庭教育中獲得即刻滿足。
1、不要望子成龍。望子成龍心態實質就是父母將家庭教育當成延遲滿足,認為自己現在付出,是為了獲得小孩出人頭地的回報。問題在於父母本身延遲滿足能力是有限的,於是就會要求即刻滿足,希望馬上要看到分數,看到自己孩子比別人強。這種心態有幾個副作用,一是這種焦慮心態既影響父母自己,更影響小孩的成長,甚至阻礙孩子的成長。二是將分數等看得太重要,會忽視了成長中更重要的要素,比如自信、健康、合作能力、韌性等等。三是父母認為自己在辛苦付出,對孩子來說容易被內疚操控的,會產生負面心理甚至逆反情緒。
2、在陪伴孩子中得到快樂。孩子的成長是全方位的,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放下功利心去欣賞的孩子的成長,會收穫驚喜,與孩子的互動,會收穫許多快樂。只有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得到了情感上的滿足與享受,才會給孩子正面的情緒。而積極健康情緒利於小孩發揮自己的最佳狀態與水平。
二、讓孩子獲得有利於身心健康的即刻滿足。
1、生理上的滿足:正常的吃喝拉撒睡,特別是足夠的睡眠。從小要養成按時休息,勞逸結合的習慣。這點非常重要,許多壯年過勞死的,就是因為缺乏休息與睡眠。
2、心理上的滿足:愛、欣賞、尊重、信任、審美(做自己喜歡的事)。要多欣賞與鼓勵小孩,要把對孩子的愛用語言與行為表達出來。
三、建立規則,幫助孩子學會基本的延遲滿足,杜絕有害的即刻滿足。
規則是人與人合作的基礎,其本質是:你尊重他人,他人也尊重你。孩子樹立了規則意識,在家庭才會與父母很好地合作,走向社會才會遵守法律法規與社會公德,在團隊中才能很好地與他人合作。建立規則的過程:1、制定規則或說明規則,包括違反規則的處罰辦法。規則必須公平,也包含對父母的約束。2、執行規則。如果是父母違反了規則,一定要自己接受懲罰。如果是孩子違反規則,父母要溫柔而堅定地執行規則。3、必要時可以協商調整規則。
平時生活中要結合情境,為孩子解釋不遵守規則會有什麼壞處。比如排隊,大家都不守規則的結果是一團混亂。如果某一個人不守規則,短期好像得了好處,但長期來看,一定會損失更大,因為:1、別人不願意跟他合作,不跟他玩。2、和其他不守規則的人一起,會起很大的衝突,引起無謂的犧牲
四、堅持陪伴小孩做那些即刻滿足與延遲滿足統一的事情。
閱讀、運動和旅行。重要性就不贅述。
五、培養興趣,讓即刻滿足與延遲滿足達成一致。
鑒於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非常關心,就以學習興趣為例。
家長喜歡嘮叨:好好學習,長大後成功幸福。這是典型的要求小孩延遲滿足,這種教育完全無效。希望小孩好好學習,首先得讓他從學習中得到樂趣,讓他得到即刻滿足。
其實與其說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不如說保護他的學習興趣。所有孩子都有好奇心與探索未知世界的內在要求,這實際上就是學習興趣。培養興趣最好辦法,莫過於讓小孩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成就感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外界,比如名次、分數、家長老師的肯定。名次和分數沒法保證一定靠前,但家長對他進步的鼓勵與欣賞卻可以不受分數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內在,通過探索,獲得了某種體驗,學習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小孩自己會感到快樂和滿足。這就需要家長把握好,小孩學習與探索的內容難度,要限定於通過一定的努力可以學會的程度。
(毀滅一個小孩學習興趣最好的辦法:每天對他的作業進行批評,經常追問他為什麼考這麼差。)
六、養成習慣,讓延遲滿足分解成即刻滿足。
堅持一件事需要消耗意志力。但養成了習慣後,對意志力的要求就低得多。因為養成習慣後,到了時間點做那件事,是一種即刻滿足,也就是人們描述的,沒做好象少了點什麼。比如每個人起床都會做一件事:刷牙。這就是習慣的力量。還有在學校能學習得下去,在外不那麼容易,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學校生活規律,成了一種習慣。
至於如何養成習慣,可以寫幾本書啦,有興趣可以自己找相關的資料參考。
七、尋求社會支持,培養延遲滿足能力和固化習慣。
嬰兒需要吃奶時,如果不能即刻滿足,會哇哇大哭,但神奇的是,有母親的擁抱和安慰,會哭得不那麼厲害。這表明社會支持有利於延遲滿足能力的形成。家人的陪伴與鼓勵,朋友們相約一起去堅持做一件事,將自己的成果每天曬到網上,這些都有利於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與習慣的固化。
早教有沒有用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社會壓力太大了。指責父母不花時間陪孩子的,你們知不知道錢有多難賺?養活一個家庭一個孩子有多難?
就像大肆報道留守兒童可憐的新聞一樣讓人噁心。父母不出去打工家裡吃什麼?用什麼?誰養活孩子養活年邁的父母?沒有人覺得是社會的問題制度的問題,多少媽媽都得在哺乳期回去工作,被迫斷奶。甚至連女生畢業後就業都因為以後要休法定的產假遭到歧視找工作難上加難。
你以為我不願意呆在家陪著孩子,大房子大陽台,出門有車不擠地鐵公交,陪孩子吃飯睡覺玩遊戲,發微博發日記記錄點點滴滴,家務衛生全有保姆鐘點工,錢的事想都不用想,看見好的就給買
我不忙工作,別說早教,搞不好進口奶粉你都喝不起。還想住大房子,每年出去旅遊長見識,學區房,哪一樣是天上掉下來的?
當然,知乎月入百萬的當我沒說。就當是一個窮屌絲的自嘲。
—————————————————————
再來說幾句我對早教的認識吧。
首先,我覺得早教的課程絕對是價格偏高。且不論那麼多機構到底有多少有資質,光價格就是給有錢,起碼是中上等收入水平的家庭開設的。回答里過高的讚美早教的,幾乎都是從業者吧。呵呵呵呵
其次,早教到底有沒有必要?我自己大概了解過一些早教課程,我覺得父母稍微花點時間和心思多看看中外教育理論資料,都不會太差。早教班的存在必要就是把這些日常的東西系統化,集中化。比如有一項小孩的精細操作訓練,我媽從來沒學過什麼教育學,但是她在我侄女很小的時候就教她釘扣子,玩把黃豆綠豆分撿開等等這些小遊戲。
最後,中國太多男性把孩子的教育全部交給妻子和父母甚至保姆,早教可能是他們唯一能參與上的契機吧。早教到底對孩子有沒有用,還是取決於父母。不是你一周去上一次花掉半個月工資,你的孩子就會變成天才孩子的表現是父母生活方式的結果。花再多錢,把孩子送再好的機構或學校,自己的生活方式卻只是渾渾噩噩甚至更糟,那你的孩子並沒有受到什麼好的「早教」;反過來,即使不送任何機構,你和你的愛人有高質量的生活方式,並且給孩子積极參与的空間,與子女常有高質量的互動,那就是高質量的「早教」。非常贊同本題目下某些答主說的,有些父母什麼都靠早教機構、靠學校,自己一點兒不上進不積極,或者只會授人以魚而不會授人以漁,只不過是因為當父母的太懶而已。
我曾經考察過本市的一些早教機構,有個別還是很不錯的,理念不錯,老師們也很nice,可以說還是很科學的,然並卵,我仍然不想去。一是因為那裡玩的遊戲教的知識我們家都是家裡人直在玩在教的(答主曾回答過一個關於子女起跑線的問題,裡面提到過家裡的老人,我心目中最棒的育兒專家~);二是因為那些陪孩子上課的父母們震驚到了我。他們很多(當然,不是全部)都相當在意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比別人早一個月會說話,早半個月會數數,或者早兩個月會滿地跑。在一個人漫長的幾十年上百年人生中,這一兩個月竟能看得如此重要,這對我是匪夷所思的。而真正決定一個人幸福能力的獨立思考能力、學習能力、保持健康的能力,克服困難並保持樂觀的能力等等,這些根本不是早教班能長期給你維持的,也根本不在這些家長們的關注範圍里。我一想到以後會動不動被這些人問「你孩子會英語了嗎」「你孩子會數數了嗎」之類,就覺得無語,只好壓根不去上這種機構,哈哈,不然讓我怎麼跟他們說?我只能說我女兒快兩歲了都不會說整句,讓他們高興高興就行了(因為一直是中英文混說啊,一歲以前接觸的幾乎都是英文,回國後又全部成了中文,故事書都被爸爸媽媽不停code switching的念玩壞了)
所以,在和其他年輕父母打交道時,要不要繼續保持交流,我的一個本能判斷標準是:對方是在拿自己的孩子和我的孩子比,還是拿自己和我比。可惜自己的感覺像後者這樣的父母太少了。
我一直覺得,育兒這種事無非是,你把自己變成自己滿意的樣子就足夠了,孩子自然會像你。然後早教呢無非是,把精力從「要不要把屎把尿」「進了空調房趕緊把汗擦乾」「光腳滿地跑會著涼」之類奇奇怪怪的話題上挪開,多花點時間提升自己、陪伴孩子,就醬。
當然啦,部分(注意,是部分)早教機構也有誇張一點的,拿一個個孩子當病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就呵呵了。早教的教字,本來我們一直以為是教育的意思。但是後來我發現,簡直他媽的變成基督教佛教的教了。
尤其是排名第一的答案里那句話:花錢去早教的,恭喜你離成功近了一步(但是必須四肢伏地心底虔誠否則不靈);沒花錢去早教的,恭喜你省了一筆錢(但是你家孩子毀了)。
跟傳教的那幫神棍什麼區別?嘴上個個慈眉善目,心裡那個惡毒喲。忍不住地流露在字裡行間里,連他們自己都發覺不了。
當然了,由於這是一個教嘛,肯定要先把自己說服了,才能去傳教對吧。於是四大系統八大反應金銀銅鐵錫商忍不住地長篇累牘往外冒啊。
我倒要看看我家不去給他們賺這個錢,孩子最後能夠毀成什麼樣!
早教之流,就跟孩子一樣,不能慣!
以上去年寫的答案,當時我女兒3歲,勉強還是「早教」的對象。寫完這個答案她們就上了幼兒園,今年4歲了。徹底不屬於「早教」對象了,也就表示她們也開始可以正經參加各種興趣班了。事實上也真的參加了舞蹈班,還試聽了英文課,最後我悲哀地發現,倒不說這些班好不好有沒有用,而是「一萬塊」這個價格,還真不貴,現在外面動不動都是這個價。前兩年還動不動拿「花一萬塊給孩子上課」當件大事兒來說,現在市面上看一圈,一萬塊根本不是事兒。
另外也要稍微區別一下,現在我的女兒上的舞蹈課,已經不屬於「早教」範疇;對於「早教」的態度,我還是不變的:不能慣!
早教到底要多早開始?什麼內容?安全嗎?比MBA還貴的各種早教課真的有用嗎?不上就輸了嗎? 在兒童早期發展領域,這些問題一直都存在爭議。唯一不變的是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育兒觀念改變,早教課的不斷推陳出新。從傳統的音樂、藝術、體能課,變成現在最潮的嬰兒游泳課、瑜伽課。美國最早的課程從嬰兒6周起, 像美吉姆很多家店都可以免費上到一歲左右,只要交30多美元的會員費就可以。相比國內媽媽的焦慮和一擲千金的豪氣,美國媽媽比較淡定,對早教的觀點屬於可去可不去。如果有錢,有閑,就去。有的甚至沒聽說過。而國內市場卻一片火熱。調查顯示,20個一歲之內的寶寶里,1個寶寶平均兩周上一次早教課,14個寶寶平均一周上一次早教課,4個一周上兩次,還有1個平均一周上3次。關於早教的話題,我在我的教育公眾號里曾經採訪過幾十位北上廣和矽谷的媽媽一起討論過,主要誤區有以下幾個:誤區一:早教早教,越早越好!理由:現在物質條件好了,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80後的父母們從胎教就開始每天上課,國外的小孩生下來就要去游泳,奧運冠軍們都是三四歲就開始體能訓練。早教當然越早越好,既然國際機構都能開6周,6個月的嬰兒課,我們當然不能錯過窗口期,還是相信國際品牌,相信專家。正確解讀:從科學角度來講,根本沒有早教這個詞。英語叫早期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而不是早教班。三歲以前沒有單純的『教育』,所有的教育都是和『養育』結合在一起的。兒童早期發展應當由家人父母進行生理的照料和情感的滿足,這樣孩子才會對世界和自我充滿信心。家庭是任何外在環境替代不了的,這不單單是教育的內容,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與穩定很重要。你確定專家不是商家嗎?誤區二:大家都去,我們也不能落下!理由:你看著朋友圈都去帶寶寶游泳、上音樂課藝術課歡動課動次打次的,大家各種點贊,是不是心裡痒痒的?正確解讀:peer pressure同輩壓力。80後也都三十好幾了不小了,就表跟風了~誤區三:早教就是教育投資!理由:當媽的買一個包,當爸的請一頓飯都要成千上萬呢。你雇一個好的保姆+興趣老師+租個場地玩也很貴。家裡沒有那麼多的器械,也沒有專業的老師指導,更沒有同齡的小夥伴一起玩耍。雖然一年的早教費用要1.45-3萬元是有點貴,考慮到器材費場地費教師費,還是可以接受的。況且早教也不是都那麼貴,很多國內品牌價格還是比較親民的。正確解讀:一位家長說:「我上MBA平均一分鐘是1.5元,女兒上早教班平均一分鐘是3元左右。」比MBA都貴的早教課,你確定不是把錢交了裝修?國內早教之所以貴,前期加盟費就要100-200萬,裝修費100萬,房租和教具等每年還要30萬至少。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後買單的還是家長。早教機構只要一月招生20-30人,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誤區四:早教的內容更科學,比在家裡學專業!理由:1歲以下的小寶寶會根據月齡進行爬、抓、坐、站、走這些的訓練。大了以後加入音樂、藝術、繪畫、體能等項目內容。看起來還可以。正確解讀:早教的課程內容節奏切換的都很快,非常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專註力。一節課大概45-60分鐘,教師一般都在照本宣科。為了讓家長感到物超所值,比其他競爭對手有更豐富的內容。內容多,時間緊,很多項目都是玩一下就要進入下一個,無法深入。所有小孩都做同一件事,缺乏個性化。而且同一件事小孩肯定完成的有快有慢,家長容易「攀比」,覺得自己的孩子慢了不夠先進,無形中又給孩子成長增加了壓力。誤區五:早教的老師比父母專業!理由:規模大的早教機構師資水平較高,以大專學歷老師居多,主要來自幼兒師範、學前教育、美術、音樂等專業。國際品牌的都是外教,還能鍛煉寶寶英語聽力。再說了,大部分家長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老師見過那麼多學生了,在教育方面肯定比家長專業。正確解讀:早教店都是連鎖加盟店,老師是否專業是是影響服務質量的關鍵。國內多數早教機構對所聘教師的專業背景、職業資格未強制要求,許多人非學前教育專業出身且未獲育嬰師證。在招聘上就可見一斑:「耐心、有愛心,師範專業畢業為宜,培訓上崗,英語四六級水平」都是常見的職位要求。即使有教師從幼兒園教師轉崗而來,也十分欠缺面向嬰幼兒的工作經驗。反觀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要求就很高:在美國開設早教機構需要經過監管部門批准,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也需要進行嚴格的培訓考核,培訓周期非常長。早教教師至少有大專或同等學力,要獲得「兒童發展助理」證書(CDA),須接受過針對3歲前兒童的120個小時的保教培訓,入職前至少有480小時的早教實踐經驗,有急救First Aid和CPR證書每年都要去上課更新等要求。。某知名品牌的招聘廣告,對專業要求和技能都比較模糊。誤區六:早教肯定有效果!理由:很多家長採訪中表示,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從三個月開始上課,大動作、精細動作在同齡人中發育很快,長大後性格開朗,上幼兒園以後也懂規矩,在家會自己收拾玩具,和小朋友們懂得分享,認識很多玩伴一起過生日,這些都是早教的收穫。正確解讀:應該說,早教機構對培養孩子交往技能、健康心態、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能夠發揮積極作用。但是很多廣告語標榜:未來的小博士、小天才、小藝術家什麼的就別信了。早教的特點就是,在孩子身上的投入無法在短期內看到明顯效果,長期效果也缺乏有力數據證明。這才讓早教機構有了高收費、以好的教育之名忽悠家長掏錢包的"空間"。我在矽谷上過美吉姆My Gym, 小小運動館My Little Gym, 金寶貝Gymboree這些早教課,美國基本男孩去體能蕾的My Gym, 女孩去Gymboree,減肥體操玩炫的去Little Gym。美國幾家0-1歲的早教課堂如果決定上早教,一定要上試聽課多家對比。上世紀60年代,早教行業興起於美國,主要針對0~3歲嬰幼兒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培養,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打下良好基礎。我國早教行業起步於上世紀90年代。1998年,第一個早教中心在北京成立,之後呈井噴式發展,2015年,我國的早教機構已達1.3萬家。
目前,在我國教育體系中,3到6歲孩子的教育為學前教育,0到3歲的早期教育還未納入現有教育體系,沒有相應法律保障。早教機構由工商部門審批,註冊的名稱多為啟智諮詢服務中心、教育諮詢公司等,政府教育部門難以監管,把關完全靠家長。
特別要小心那些號稱上了我們的課孩子未來就能成為小天才藝術家科學家之類的廣告語,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如果孩子有需要,父母也願意去中心玩,如何選擇?a. 能讓孩子自主選擇的環境。所謂的課程不一定吸引所有的孩子b. 遊戲有不同的材料,孩子能參與不同的活動,作用更好c. 孩子一定要願意來,自主性得到滿足,看到孩子對什麼感興趣,不是所有孩子都願意干一件事。當孩子做的慢或者不願意完成任務時,不要把焦慮的情緒傳染給孩子d. 早教機構應該和家長一起觀察孩子,給家長專業的勸告,讓家長日常實施這些建議e. 選擇安全、衛生、離家近的場所簡單來說,我爸愛我媽就是最好的教育。這依賴於平時的言傳身教。好比母乳餵養就是按需餵養,及時滿足孩子任何時間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延遲滿足。讓他體會到成人的關愛,知道我在這個世界是安全的,人們是善良的。就是在促進早期發展。早教應該是家長的責任,早期教育機構,應該對照料嬰兒的家人,比如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進行早期教育知識普及、腦科學宣傳,對傳統不科學的早教觀念進行解釋。讓撫養人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如何做家長,如何對孩子施加適當的早期影響。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母乳餵養和早期兒童發展倡導者馬伊琍曾經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專家陳學鋒博士一起探討過早教這個話題。陳學鋒說:「兒童早期發展應當由家人父母進行生理的照料和情感的滿足,這樣孩子才會對世界和自我充滿信心。家庭是任何外在環境替代不了的,這不單單是教育的內容,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與穩定很重要。
所以最該上早教的,難道是家長?
文章首發在我的教育公眾號:矽谷學堂guiguxuetang. 當老師已經夠慘了,還把自己逼成了公號狗。哎……
其實,真正意義上最有效的早教,是父母為核心主體、家庭教育為主要形式的早期教育,並非只有在昂貴的早教班才算是好早教。
而且各種研究都證明,如果父母有能力、有意識,完全可以在家中給孩子非常好的早期教育,而且這種融合了溫馨陪伴、親子閱讀、豐富環境和交流溝通的早教,會比去早教機構有效多了。
而如果父母忙於工作,只能讓老人、保姆代替孩子的照料,同時這些照料者並沒有很好的教育能力,那麼早教班也許能更好。
所有父母都知道,早期教育無非是陪伴、音樂、讀書、玩耍,關於這些親子項目的效果,可以在沉淪還是逆襲?家庭出身遺傳的秘密 中找到證據。但什麼年齡做什麼早教才最有成效,可能並非所有人都清楚,因為這還要看兒童大腦是如何發育的。
美國華盛頓研究機構Brookings Institution中的長期研究項目The Hamilton Project,致力於研究各種經濟、社會問題。2013年,The Hamilton Project推出一篇關於社會流動性與教育發展的報告,揭示了一個經濟事實:
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剛出生的智商測試結果並無差異。而到了幼兒園之前(4歲),兩者認知能力就出現了較大差距,而且差距還會越來越大。
收入最高家庭的孩子在閱讀和數學測試中成績排名第69百分位(69%的人比他低),而收入最低家庭的孩子,測試分數則是第34百分位(34%的人比他低) (Waldfogel and Washbrook,2011)。而且,這種差距在家庭環境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下,會越來越大。
也就是說,窮人家庭的孩子,並非天生不聰明。可他們的學習成績,的確會在年齡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比富人家庭的孩子差。
這是為什麼?
科學家告訴我們,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主要原因就是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中,早期教育質量的差異。
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兒童早期時營養不足,又並沒有經常閱讀,也不具有豐富語言環境、溫馨的父母照料,更缺乏高質量、系統性的學習經歷,就會造成他們認知能力、社交能力、情感發展能力滯後。
而中產、富裕家庭又因為父母學歷高、收入高,恰好能夠提供這些條件,因此這就會造成兩種家庭孩子的能力差距。
在基礎懸殊的情況下,加上富裕家庭巨大的教育投資,兩者差距就會越來越大,以至於很多貧困孩子未來進入好學校,也難以跟上進度。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說的早期教育,並非我們大眾認知中價格不菲的「早教班」,也並沒有哪一個研究者說過,只有讓孩子從小在昂貴的早教班學習,才能讓他們獲得良好發展。這種錯誤認知只會讓普通家庭灰心喪氣,從而主動錯過孩子的黃金髮展期。
家長才是孩子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父母的負責任(注重學習環境、為孩子讀書、與孩子交流、詢問孩子學校生活、豐富孩子生活經歷等),對於孩子的閱讀能力、專註力、持久力、自立性等能力的提高作用,比早教機構和學校的影響還大。
「家庭是培養孩子、促進孩子發展最有效、最經濟的系統,沒有父母親身參與,任何外界的早期教育都不大會成功,而且當外界干預停止,外力教育取得的成果也會一同消失」。
——哈佛大學家庭研究計劃啟動者Urie Bronfenbrenner
這就是在說,如果家長自己沒有「親自主導早教」的意識,那麼每周花幾個小時、每年花掉萬把塊在早教班,也是投資回報比非常低的一件事。
現在,我們知道了家長在孩子早期教育中的角色和任務,就需要開始談談,為什麼錯過高質量的早期教育,就會造成如此大的能力差距。
0-12歲,大腦的黃金窗口期
孩子剛出生時,大腦就具備了零散的神經。在他們的發育過程中,大腦就像一塊超級海綿一樣,外界信息很容易流入大腦,後天系統性、規律性的學習活動,以及外部環境都會極大程度作用於大腦,將這些神經元「編織」起來,形成突觸、構成智慧,與先天基因一起影響大腦發展。
如果一類神經元被頻繁利用,它就會發展壯大、更加聰明,而如若沒被利用,它就會死亡,這就是腦科學家常說的「非用即失(use it or lose it)」,也說明大腦有非凡的可塑性。
這個信息的吸收、突觸的壯大過程,可以從0歲持續到12歲,而這12年就被稱為大腦的「黃金窗口期」。孩子的思維、語言、視野、閱讀等能力,就在「窗口期」奠定基礎。一旦窗口關閉,學習能力和大腦可塑性就沒有那麼強了。
所以說,兒童時期是學習和發展的黃金時期。此時父母如果對孩子進行系統性、高質量的早期教育,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0-12歲之間,大腦的發育又有更為細微的特點。其中,大腦最有可塑性的階段,在於生命中的前5-6年。
0-5歲,大腦突觸大量產生。一個3歲的孩子,能夠根據他的生活經歷, 生長出大約1000萬億個突觸,並且比成年人大腦靈活2.5倍,大腦中神經傳輸速度也會因為突觸的不斷連接而更快。而且,大腦神經發育會早於身體其他部分,在人類3歲的時候達到發育頂峰。
5歲以後,學齡前兒童的大腦可塑性非常強。孩子大腦的發育方向與速度,不僅取決於基因,還倚賴於生活經歷和外界環境。他們對於外界刺激很敏感,對所處的環境適應力很強,消極環境會直接對大腦皮質產生損傷。
這也是為什麼,兒童時期經歷過貧窮、暴力、高壓環境,會直接降低孩子智商、抑制情緒控制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說,孩子經歷過的一切,會構成他精神世界的框架。孩子所處的環境越和諧,有目的性、有意義的經歷越豐富,大腦中形成的有益突觸就越多,他們也就越聰明。
也許你曾經疑惑,帶著看似什麼都不懂的嬰兒四處旅行,除了增加麻煩以外,會有什麼用呢?
那麼神經科學就可以告訴你,從孩子出生那天起,他的大腦就會自動接收環境和父母傳遞來的信息,你給他看什麼、聽什麼、讀什麼,都會儲存在大腦中,為他未來的認知發展打下地基。
孩子的大腦里,藏著他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看過的風景。
現在,我們就可以解釋,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本來與富裕的同齡孩子擁有相似的天生能力,而幾年後卻出現了巨大認知能力的差異的原因了。
這是因為,並非所有孩子的嬰幼兒時期都能得到悉心照料和早期教育。有的是因為父母沒有相關知識而導致的「被動忽略」,有的是因為父母不重視早教而造成的「主動忽視」。
早期教育被忽略的孩子,他們的大腦沒有得到充分的刺激,也沒有流入豐富的信息,生活環境單一、成長經歷缺乏,這就導致這些孩子在幼兒園以前就落後很多。
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磨耳朵、雙語早教、幼兒科普,對於很多低學歷、低收入的家長,其實都是非常陌生的領域。他們很想讓孩子獲得高質量的啟蒙,只是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
而他們周圍的親人、朋友,大多也是相同知識層次的人,信息獲取渠道又很有限,他們可能會給孩子買很多廉價又不健康的零食,卻很少有人知道該買什麼樣的啟蒙圖書。因此,他們只能在孩子上學以後,將教育的責任交給老師。
這就造成了對早期教育的「被動忽略」,不是這些父母不想教,而是不知道如何教。缺失幾年的早期教育,就這樣讓很多貧困孩子,與家庭優越、父母高知的孩子拉開了距離。
而那些主動忽視早期教育的父母,他們眼中的教育,則恰好是與0-3歲這個關鍵階段無關的。他們以為孩子上學才算真正的教育,而幼年時期,只需光著屁股盡情玩耍就夠了。
所以很多人會將孩子留給缺乏教育知識的老人、保姆,既不藉助教育機構,也不願親身為孩子教育投入時間,殊不知自己的「自然放養策略」和「快樂教育理念」讓孩子白白浪費了大腦和認知、行為發展的黃金時期。
這就是盲目採取「快樂教育」的弊端。
早期教育短期、長期效果
教育的整體投資回報率都不高,而如果要問什麼階段的教育回報率相對更高,那恐怕就是早期教育了。
短期效果:5歲前如果進行了系統的早期教育,可以使孩子在智商測試中提高8分(McKey RH and Condelli L,1985),對於貧困家庭孩子的效果更大。而如果父母在早期教育中的參與度不夠,則會削弱短期效果。
長期效果:研究證明,接受過早期教育的低收入家庭孩子,擁有更低的犯罪率、更好的社交能力、更高的高中畢業率,比沒有得到早期教育的孩子考入大學的幾率高2.5倍,也會擁有更高的收入。
高質量的早期教育不僅對孩子有效,還會因為孩子行為問題少,讓家長放心,從而增加父母在工作中的效率和收入。
此外,國家通過培訓家長、提供早教補助等方式,增加對兒童早期教育的投入,對社會也有好處。研究得出,每一塊錢的早期教育投資,可以回報給社會17塊錢以上。
所以,我們可以說,早期教育相當於給孩子進行的早期儲蓄,幫助他的認知能力、社交能力、行為能力進行投資、打好地基。如果國家也能在扶貧政策中注重貧困家長的教育培訓,那麼也能幫助底層兒童增加逆襲可能。
很多家長在孩子幼年時不注重家庭環境,也不重視早期教育,等孩子小學、初中與別人拉開成績差距、後勁不足時,要麼四處找人補課,要麼埋怨孩子不努力,殊不知這時的努力猶如亡羊補牢,效果遠遠不如兒童早期時的教育。
明白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長短期效果,現在到了家長最關心的部分——我們可以怎樣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早期教育?
家長如何給孩子最好的早教?
早期教育是一個非常宏大的話題,而且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特點、優劣勢都有所不同,意味著我們不可能給出一個適合所有孩子的萬全之策。
我們只能基於對大腦發展特點的研究,幫助家長認識到什麼時候應該提供什麼方面的刺激,而更為細節的東西,還需要各位家長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勤於學習、樂於觀察、敢於實踐,方能取得最好效果。
根據以上關於早期教育中大腦發育特點的討論,我們將為家長提供兩方面的行動指南。
第一方面,是通過大腦窗口期間各項認知能力的發育順序,希望家長能夠順應孩子大腦發展規律,在恰當的時間給予恰當的刺激和訓練。
第二方面,是藉助神經科學家提出的「brain-based learning」(基於大腦的學習方法),告訴大家孩子的大腦最喜歡什麼樣的學習模式,以及什麼因素會幫助孩子更高效地學習。
1、大腦窗口期:什麼年齡做什麼事
2-4個月:開始注重與孩子的溫馨互動。
此時,嬰兒大腦中的神經元會經歷爆髮式增長,他們會開始注意到這個世界。
他們大腦中關於社交和同情心的細胞就已經準備好建立連接,形成他們的社交技能和同理心感知能力。他們感情有多豐富,則依賴於他們與大人的互動質量如何。
千萬別小看嬰兒,孩子不會說話,並不意味著孩子大腦沒有運轉。溫馨環境中父母對嬰兒的呢喃軟語,會流入他的大腦,形成他對這個世界的初步印象。
6個月:開始識別母語。
同時六個月嬰兒,英語語言家庭中的嬰兒,就和瑞典語家庭中的嬰兒擁有不同的「聽力地圖」。而且兒童會對與自己母語不同的語言出現「選擇性耳聾」。
研究表明,孩子總是先聽後說,大腦中儲備了充分的聽力資源以後,才能開始有所輸出。所以如果想教孩子說話,此時加大與孩子交流的頻率是個很好的辦法,想要雙語啟蒙的家庭,也可以開始為孩子磨耳朵了。
12個月:孩子失去對陌生語言辨別能力。
此時,聽了足夠多的母語以後,孩子的牙牙學語就會選擇自己的母語模式。而12歲以後,學習外語的能力迅速減弱。所以此時孩子已經具備輸出母語的基礎,而英語學習也可以開始引導孩子張口說了。
2歲:孩子理解能力發展迅速,但語言能力此時發展較緩慢。
你會發現,此時的孩子,對於故事和動畫片的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3歲的孩子中,有97%能說出簡單的句子。5-6歲時,女孩有更強的表達能力,吐字更清晰、更流暢;男孩有更多的辭彙量,和更強的語音理解能力(Brierley, 1987) 。
4歲:儘早開始數學啟蒙,順便提高閱讀能力。
一項針對35000名加拿大、英國、美國學齡前兒童的研究發現,家長如果儘早開始訓練孩子的數學能力,不僅能幫助孩子以後數學學得好,對於閱讀能力也有顯著提高。
而且,數學啟蒙早的孩子,日後成功的幾率更高。
學齡前:音樂幫助提高空間能力、數學能力。
如果想讓孩子學習音樂,現在就可以開始了。
學習鋼琴和歌唱後,孩子的空間感知能力會得到非常明顯的提高,他們可以完成較複雜的迷宮,也可以畫出富有幾何美感的圖畫。另外,如果孩子多聽古典音樂,他們大腦中運用數學的能力也會增強。
0-10歲:密切互動增強語言能力。
母親與孩子的互動,對於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也很關鍵。
要想增強孩子的語言能力,母親需要辨別孩子非常細微的發音、一顰一笑以及牙牙學語中模糊的語義,然後給予及時的回應。
如果母親的回應遲鈍或消極,就會讓孩子從母親的冷漠中受挫、失望,漸漸明白自己不能隨時、自由地與母親交流。久而久之,孩子會越來越不願意說,從而使他的語言能力停止增強。
最近非常火的「哈佛大學75年研究」也得出結論,童年時期與母親關係融洽、和諧且交流多的孩子,未來發展得更好、收入也更高。
2、Brain-based learning: 要想孩子成績好,先問大腦怎麼學
有多少家長督促孩子學習的時候,認真考慮過大腦這個器官?未必有很多,想必多數家長都相信,只要孩子花時間努力學,他的成績肯定就不會差。而如果孩子成績不好、屢屢犯錯,那肯定是他學得不認真。
可是,學習這件事,要想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是要通過大腦來實現的。如果不知道大腦的「生活習性」,不了解它喜歡什麼樣的學習模式、輔助媒介以及學習情境,一味催促孩子看書學習,又如何讓孩子取得高效的學習成果呢?
神經科學家們孜孜不倦研究人類大腦,就是為了讓人們清楚大腦結構、了解大腦功能,從而為自己的大腦提供積極的刺激,讓學習變得更高效。因此也就有了基於大腦的學習方法理論——brain-based learning.
這個理論的核心論點在於,學習是一個將神經元間建立聯繫的過程,每種新的學習,都會在細胞間建立起新的聯繫(Jenson, 2000)。人們變聰明、變智能的過程,就是大腦中神經元之間聯繫(也就是突觸)增加的過程,而要想突觸變得強壯,就要通過外界刺激和自身的刻意練習。
所以,在神經科學家眼中,學習就是大腦的生理功能,大腦是學習的基礎。拋開大腦談學習,無異於椽木求魚。
那麼,大腦最適應的學習方式是什麼呢?
大腦喜歡秩序、邏輯。
大腦很難學會毫無意義、缺乏邏輯的東西,對於學齡前兒童,規律、秩序、邊界更為重要。一堆散亂、無結構的知識,無異於向他的大腦撒入一把塵土,除了烏煙瘴氣外,根本無法學到有用的東西。
所以需要家長自己具備邏輯思維,並能夠幫助孩子理解新知識內在的邏輯和意義,並注重將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繫起來,孩子才能記得更清楚。
如此一來,他們大腦中就會逐漸形成有邏輯的知識體系,未來當他學到新知識時,就會自動提取大腦中已有的相關儲備,將新知識歸類整理到正確的地方,從而也加深了對事物的理解。
此外,孩子的生活也需要有秩序、有規律、可持續。比如一份鬆緊適度的日程表、規律的聽音樂、做運動時間,並有家長幫助他長期執行。
重複性、積極經歷/訓練非常重要。
有邏輯的學習只會為神經元之間建立初步聯繫,而重複訓練會使這種聯繫更加強壯,腦中的連接就像肌肉,越鍛煉越強壯。關於重複訓練、刻意練習的內要訣,請看如何比父母走的更高遠? | 普通子弟逆襲指南:孩子篇 .
高效的學習需要適當的情境。
環境對於大腦的影響,相信你已經在孟母三遷真的有用嗎?| 普通子弟逆襲指南:父母篇中明白,而學習就是在人的經歷、環境中產生的。
比如,如果要教孩子認識動植物,最好的方式是帶孩子去動物園、植物園,置身於特定情境中去學習。在家中,學習角、讀書角等學習環境的創設,也能幫助孩子在書香氛圍中,通過環境去提高學習效果。
親手感知,幫助抽象事物具體化。
實踐出真知,這在兒童早期教育中同樣是重要的一環,只是太多家長由於各種擔憂,剝奪了孩子親自感知世界的機會。親手觸摸身邊事物,讓大腦明確地知道,它感知到的一切都是真實存在的,從而逐漸幫助孩子形成複雜的思維模式。
神經學家Henriette van Praag還發現,感知世界過程中孩子的身體運動,可以增加大腦中一種關鍵的蛋白質含量,這種蛋白質可以幫助增加大腦學習和記憶的能力。
孩子腦中的知識,最深刻的部分由體驗而來,你可以告訴孩子這是什麼,但不要輕易說出「為什麼、怎麼樣」,這些需要他在親手感知以後,根據自己的邏輯思維來獲得。
所以,當家長因為怕臟、怕危險、怕麻煩阻擋孩子嘗試的腳步之前,不妨平衡一下其中的得失。
音樂和語言,是大腦的好夥伴。
大腦中掌管音樂和語言的區域有所重疊,而且音樂和語言本來就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有韻律、音調和節奏,所以孩子對於音樂的學習、感知能力,又會促進他們語言、閱讀能力的發展。
嬰兒對於母語歌曲旋律做出的反應,會比他們說話還要早,別看他們小,語言和歌曲中的韻律、節奏乃至音調,他們都可以進行識別。而節奏快、韻律強的話語和歌曲,通常能夠調動嬰兒的情緒、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所以父母與嬰兒說話的時候,語氣可以略微誇張,這可以讓嬰兒更加開心、興奮。每天聽有韻律的兒歌、樂曲,也非常有助於孩子語言能力的提升。
童年得到多少愛,長大就有多堅強。
這句看似雞湯的話,其實也與大腦有聯繫。孩子面對壓力時,大腦會釋放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而擁有大量皮質醇水平的孩子,發育速度要更慢。長期的家庭壓力、父母怒火都會使孩子大腦中皮質醇水平飆升,從而抑制發育,也就是越來越不聰明。
(這個結論也在我們以下文章中有證據:棍棒底下真的出秀才嗎?| 研究:體罰對大腦的影響, 和 「孩子這麼小,他懂什麼?」 | 研究:關門吵架就不影響孩子了嗎?)
從小能夠得到父母溫馨愛護、細緻照料、積極回應的孩子,他的同理心、認知能力、情緒控制能力就會更強,未來遇到挫折時也更有韌性,不那麼容易出現抑鬱情緒和行為問題。
早已有研究證明,3歲前得到的父母情感越多的孩子,20-30歲階段就擁有更好的學業、事業表現,人際關係、婚姻關係也處理得更好。而一個人學業成就的10%,就來自於早期家庭生活的質量,其餘的90%,則來自基因、心理狀態、個人努力和外界因素。
競爭增強記憶力。
研究表明,由各種激烈活動(慶祝、比賽、演出等)引發的激烈情緒,通常有助於激發腎上腺素,而腎上腺素又可以幫助激活學習活動所需的記憶力。所以,激烈情緒有助於增強記憶力。
「不要爭搶,要禮讓」的論調,不知讓多少孩子止住了追求卓越的腳步。這也讓他們在成為父母后,對於孩子表現出好勝心、競爭心有著一種本能的恐懼,還沒等孩子嘗試接受挑戰的興奮,就要匆匆忙忙給打壓下去。
如果你的孩子還小,不妨多鼓勵他參與集體競賽、演出等能燃起興奮情緒的活動,能夠讓他在學習時擁有更好的記憶力。
科技手段是大腦的雙刃劍。
對於玩手機、ipad的低齡兒童,大人們在慶幸自己偶得清閑之餘,僅有的擔憂可能只是屏幕對視力的傷害。但恐怕很少有人能夠想到,長時間的屏幕時間還會讓孩子專註力變差,從而傷害大腦。
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並不是為了同時關注多件事務而設計的,而科技產品中隨時蹦出的熱點,讓我們的大腦不得不形成「片段注意力」(Linda Stone,1998)——看似對什麼都關注,卻沒有對任何一件事專註。
長時間持續的電子屏幕時間會形成對大腦的壓力,不僅使人們感到疲勞、易怒、無法集中注意力,還會讓大腦的注意力從社會性互動(讀懂表情、看懂手勢)轉移出去。
一項2002年的斯坦福大學研究發現,人們每花一個小時專註於電腦、手機、電視,那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時間就會減少一半。當我們因為電子產品失去了和人交流、觸摸真實世界的機會,就會讓大腦發展出對「於人工事物的親密感」,而對於自然事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會出現鈍感,成為機器臉、木頭人。
孩子也一樣,當他們對這個世界還沒有多少了解的時候,如果因為電子屏幕而失去了親手觸摸世界的機會,那麼他們的大腦就會逐漸變得鈍化,只對屏幕友好,而對於現實世界的山水大地、人倫情感變得麻木,他的社交能力、人際關係自然也會被削弱不少。
所以,我們不僅希望家長控制孩子的電子產品時間,也呼籲家長自己記得放下手機,看著孩子的眼睛聽他說話、給出回應。
父母們願意為孩子的任何教育機會付出金錢和時間,為什麼「面對面交流」這件對大腦如此有益的事情,卻往往不願花點時間呢?
結語
雖然這篇文章題目是「窮孩子與富孩子在早教中的差別」,但核心區別,其實在於誰的父母更加用心學習、悉心陪伴。
表面上的經濟問題,實際上是教育方式的問題。
忙到忘記孩子的富家長,不一定比得上勤於學習、樂於花時間,又能用有限資源精準投資的普通家長。
能夠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重教育、學習知識、願意投資,這本是讓孩子成長非常加分的事情,不過我們發現,很多家長只知道一味在教育上花錢,卻沒有在孩子大腦需要的時候,給出應有的刺激和訓練,也並不認為父母親身主導早期教育有多重要。
這其實並不是精明、理智的教育投資方式。
我們還看到,很多家長能一年花數萬乃至數十萬在早教班,卻不願意花十分鐘給孩子講個故事,也捨不得抽出半天陪孩子去大自然跑跑跳跳,做這些看似「無用」的事情。
可事實上,教育當中,正是悉心陪伴、肆意玩耍、瘋跑瘋跳,還有玩泥巴、打雪仗、爬大樹這些讓孩子充分觸摸、感知和親歷生活的事情,才是對他們的大腦更有益的。
然而,也正是因為它們看起來「無用」,才會被很多家長所忽略,以至於浪費時間、浪費金錢,到頭來看不到好效果,還要責怪孩子不用心。
如果你願意,希望能在讀過我們的文章以後,多陪孩子做一些「無用」的事情,做一個brain-friendly parent.
本文首發自微信公眾號「家長進化論(id:parentsup),高冷、嚴肅、名校控,一個致力於探索新知的教育研究社區
早教不等於上早教班。
在我生寶寶之前,就跟媽媽和婆婆商量好了,以後不帶自己的寶寶去上任何早教班。在我生了寶寶以後,身邊無數個朋友來諮詢我需不需要給寶寶報早教班,為什麼。
1. 因為學習不是一件被動的事。
事情a : 我給寶寶買了一個嬰兒安全提籃,把寶寶放進去的時候,他會自己摸索著如何讓這個安全提籃不需要大人的幫助就會搖晃起來。寶寶的奶奶說:某某朋友的孫子去上早教班,早教老師也教了這個動作,我們寶寶不去上就會。
事情b:我帶寶寶去做三個月的兒保。兒保醫生問我寶寶會不會翻身,我說不會。兒保醫生說,你回去幫他練習翻身,要這樣這樣。。。我回去給寶寶的外婆講,醫生要我幫寶寶練習翻身。我媽說:有什麼好練習的,讓他自己摸索,快就快一點,慢就慢一點。寶寶三個半月的某一天,自己就在爬行墊上面笨拙地翻了一個身,動作跟醫生讓我們跟他練習的動作不一樣。醫生讓我們把他的一條腿放另外一條腿前面,翻他得髖關節。而寶寶是兩隻腳往空中抬,利用退抬起後屁股的圓幅使身體向一側翻再趴著。
通過上面兩件事, 我想說:1. 學習應該是主動去探索的過程。教師教的是被動的學習。對於低齡幼兒,就算學習的結果一樣,學習的過程不一樣,其本質上還是有差異。培養主動探索性地學習,應該從小就開始。不管是小學中學大學還是工作生活,都是主動學習的過程。家長和教師應該明確,什麼內容需要成人來教(比如語言學習,生活常識和規範等),什麼東西是幼兒自己可以通過主動探索習得的。2.對於翻身、爬行等這種每個人都會學會的動作,讓寶寶自己去探索。每個寶寶的發育都不一樣,快慢不一樣,順序也可能不一樣,程度也不一樣。不是說,在這個階段人家小朋友會什麼,自己寶寶一定要學會什麼。只要大致符合發展規律,就不用擔心。沒必要為了寶寶早點走路就去給他用學步車、學步帶之類的。如果寶寶真的有發育異常,早教班的老師是幫不了一點忙,只能去醫院找醫生。3. 我經常看到朋友髮帶寶寶去上早教課的視頻,小朋友在玩玩具,背景除了各種雜音以外,就是家長在說「寶寶,看鏡頭,看鏡頭,笑一個」。家長的參與反而干擾了兒童玩耍。
2. 對一個星期2節課的效果質疑。
據我統計,在成都地區,一般是一年96個課時,一周兩個課時,一個課時45分鐘-60分鐘。價格從八九千到近兩萬都有。請問,一個星期兩個小時,對幼兒來說,有什麼作用?一是學習到的東西很有限。二是很多早教機構會稱「看,兒童的注意力得到了提升,玩遊戲玩玩具可以保持那麼長的專註時間。」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是非常短暫的,不會超過15分鐘,我指的是「學習」,玩玩具專註地玩可以玩一個多小時以上。
3. 0-6歲的嬰幼兒的學習、發展和成長目的。
是為了認識生活和認識世界。那麼學習的主要陣地應該是生活中。家長們千萬不要把幼兒的學習局限在小小的早教班裡面。
4. 早教老師的質量。
據我所知,很多早教中心甚至幼兒園,課程都是外包的。很多教師都是兼職。
5.被傳得神乎其神的早教理論。
比如在媽媽群裡面,各種必買玩具,開發嬰幼兒早期智力。「一定要買某某某玩具,對刺激大腦發育有幫助;每個月都有相應的玩具給寶寶玩,幫助寶寶開發相應的大腦功能。。。。」家長們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一個不拉的全部買回給寶寶,甚至還海淘。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的腦神經科學教授曾來我們學院開了一個seminar。她列舉了各種腦神經科學的前沿研究結果,來告訴我們腦神經科學對教育的意義:告訴我們教育者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尤其是什麼不能做,而不是培養天才的手段。實際上國際上對早教的研究,並沒有一個公認的統一課程,但是得到的共識卻是:讓兒童自由玩耍(free play)。有縱向研究表明,自由玩耍多的幼兒在小學四年級以後成績更好。也就是,有兩組學前階段0-6歲兒童,一組學習了很多課業知識(academic knowledge)另一組以遊戲為主。在剛入小學的時候,學習了很多課業知識的小孩子會更輕鬆成績更好,因為那些東西他們都提前學過一邊了。但是這種優勢在兒童四年級的時候就消失了,反而遊戲組的兒童學習成績越來越好。
現今世界上流行著各種教育理論和執行模式,都宣稱通過自己的教育模式,兒童更加聰明更加健康更加全面發展。。。但是,遺憾的是,不像小學中學大學等,現今沒有任何一套標準化量表來測試0-6兒童的全面發育情況。因為我的博士研究就是研究「成功的」幼兒園是怎樣做的,而這個成功的標準就是「兒童的全面發展程度高」。在中小學可以用課業成績做標準,我們學院幼教的系主任prof.Collette Tayler很遺憾地告訴我,澳洲沒有,全世界也沒有。再說研究的話,干擾因素太大了。比如這個教育機構使用A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小朋友都讀了更好的小學,大學也都讀名校。不能說這個A教育體系就更好,很可能它本身生源就好,或者讀的小學好,誰進去都可能學得更好。
寫得很亂,總結一下:
1.學習是一個主動探索的過程。
2.兒童的發育有其自身的規律。
3.早教班效率低。
4.教師水平堪憂。
5.早教理論不是培養天才的。
早教班不等於早教,但是早教很重要。如何早教?
1. 多對寶寶說話。從生下來開始。幫助寶寶學習語言。
2. 網上去搜一個兒童身體心理發展階段表,對照著,給寶寶創設條件,看一下哪些成人可以做。
3. 讓家裡的老人跟自己保持相同的教育理念。熊孩子大多源於老人私下的縱容。
4. 要告訴寶寶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為什麼。由於思維發育的限制,寶寶並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根本理解不了家長的解釋。但是還是要解釋,培養習慣。
5. 要在問題出現之前,想到可能發生的情況,告訴寶寶並說明後果。比如,帶寶寶坐高鐵,一定要事先說明在座位上不能大吼大叫,不能XXX, 不能XXX,盡量說得具體。如果寶寶表現得很好,下了車,可以得到什麼獎勵。
6.周末多帶寶寶出門玩,城市的各個公園輪流玩。把上早教的時間用來親子游。讓寶寶在草地上各種跑跳。
7. 多給寶寶講故事,讀繪本,讓寶寶自己看繪本,能說話,還可以讓寶寶在自己的輔助下講繪本故事。
8. 給寶寶一些參與家務的機會,雖然他們會弄巧成拙,比如抹桌子。
9.盡量少給寶寶玩手機ipad看電視。理論上一歲半以後可以每天半小時之類的。但是最好還是不要。我以前有個家長是國際上非常著名的醫生,港大的chair professor。他跟我聊天就說他從來不讓自己的兒女看動畫片玩電子設備。他是從身體和心理健康方面出發的,比如視力,注意力的集中等方面考慮。從教育和心理出發,家長不能因為給兒童看動畫片看繪本就忽略講故事。因為在兒童聽故事的時候,你講小紅帽,兒童可能幻想出無數種可能性的小紅帽,而動畫片和圖書,則將小紅帽這一個形象固定了。在看動畫片的時候,思維是跟著圖畫走,而聽故事時,大腦則多了一個想像的動作。
早教不等於上早教班。
在我生寶寶之前,就跟媽媽和婆婆商量好了,以後不帶自己的寶寶去上任何早教班。在我生了寶寶以後,身邊無數個朋友來諮詢我需不需要給寶寶報早教班,為什麼。
1. 因為學習不是一件被動的事。
事情a : 我給寶寶買了一個嬰兒安全提籃,把寶寶放進去的時候,他會自己摸索著如何讓這個安全提籃不需要大人的幫助就會搖晃起來。寶寶的奶奶說:某某朋友的孫子去上早教班,早教老師也教了這個動作,我們寶寶不去上就會。
事情b:我帶寶寶去做三個月的兒保。兒保醫生問我寶寶會不會翻身,我說不會。兒保醫生說,你回去幫他練習翻身,要這樣這樣。。。我回去給寶寶的外婆講,醫生要我幫寶寶練習翻身。我媽說:有什麼好練習的,讓他自己摸索,快就快一點,慢就慢一點。寶寶三個半月的某一天,自己就在爬行墊上面笨拙地翻了一個身,動作跟醫生讓我們跟他練習的動作不一樣。醫生讓我們把他的一條腿放另外一條腿前面,翻他得髖關節。而寶寶是兩隻腳往空中抬,利用退抬起後屁股的圓幅使身體向一側翻再趴著。
通過上面兩件事, 我想說:1. 學習應該是主動去探索的過程。教師教的是被動的學習。對於低齡幼兒,就算學習的結果一樣,學習的過程不一樣,其本質上還是有差異。培養主動探索性地學習,應該從小就開始。不管是小學中學大學還是工作生活,都是主動學習的過程。家長和教師應該明確,什麼內容需要成人來教(比如語言學習,生活常識和規範等),什麼東西是幼兒自己可以通過主動探索習得的。2.對於翻身、爬行等這種每個人都會學會的動作,讓寶寶自己去探索。每個寶寶的發育都不一樣,快慢不一樣,順序也可能不一樣,程度也不一樣。不是說,在這個階段人家小朋友會什麼,自己寶寶一定要學會什麼。只要大致符合發展規律,就不用擔心。沒必要為了寶寶早點走路就去給他用學步車、學步帶之類的。如果寶寶真的有發育異常,早教班的老師是幫不了一點忙,只能去醫院找醫生。3. 我經常看到朋友髮帶寶寶去上早教課的視頻,小朋友在玩玩具,背景除了各種雜音以外,就是家長在說「寶寶,看鏡頭,看鏡頭,笑一個」。家長的參與反而干擾了兒童玩耍。
2. 對一個星期2節課的效果質疑。
據我統計,在成都地區,一般是一年96個課時,一周兩個課時,一個課時45分鐘-60分鐘。價格從八九千到近兩萬都有。請問,一個星期兩個小時,對幼兒來說,有什麼作用?一是學習到的東西很有限。二是很多早教機構會稱「看,兒童的注意力得到了提升,玩遊戲玩玩具可以保持那麼長的專註時間。」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是非常短暫的,不會超過15分鐘,我指的是「學習」,玩玩具專註地玩可以玩一個多小時以上。
3. 0-6歲的嬰幼兒的學習、發展和成長目的。
是為了認識生活和認識世界。那麼學習的主要陣地應該是生活中。家長們千萬不要把幼兒的學習局限在小小的早教班裡面。
4. 早教老師的質量。
據我所知,很多早教中心甚至幼兒園,課程都是外包的。很多教師都是兼職。
5.被傳得神乎其神的早教理論。
比如在媽媽群裡面,各種必買玩具,開發嬰幼兒早期智力。「一定要買某某某玩具,對刺激大腦發育有幫助;每個月都有相應的玩具給寶寶玩,幫助寶寶開發相應的大腦功能。。。。」家長們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一個不拉的全部買回給寶寶,甚至還海淘。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的腦神經科學教授曾來我們學院開了一個seminar。她列舉了各種腦神經科學的前沿研究結果,來告訴我們腦神經科學對教育的意義:告訴我們教育者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尤其是什麼不能做,而不是培養天才的手段。實際上國際上對早教的研究,並沒有一個公認的統一課程,但是得到的共識卻是:讓兒童自由玩耍(free play)。有縱向研究表明,自由玩耍多的幼兒在小學四年級以後成績更好。也就是,有兩組學前階段0-6歲兒童,一組學習了很多課業知識(academic knowledge)另一組以遊戲為主。在剛入小學的時候,學習了很多課業知識的小孩子會更輕鬆成績更好,因為那些東西他們都提前學過一邊了。但是這種優勢在兒童四年級的時候就消失了,反而遊戲組的兒童學習成績越來越好。
現今世界上流行著各種教育理論和執行模式,都宣稱通過自己的教育模式,兒童更加聰明更加健康更加全面發展。。。但是,遺憾的是,不像小學中學大學等,現今沒有任何一套標準化量表來測試0-6兒童的全面發育情況。因為我的博士研究就是研究「成功的」幼兒園是怎樣做的,而這個成功的標準就是「兒童的全面發展程度高」。在中小學可以用課業成績做標準,我們學院幼教的系主任prof.Collette Tayler很遺憾地告訴我,澳洲沒有,全世界也沒有。再說研究的話,干擾因素太大了。比如這個教育機構使用A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小朋友都讀了更好的小學,大學也都讀名校。不能說這個A教育體系就更好,很可能它本身生源就好,或者讀的小學好,誰進去都可能學得更好。
寫得很亂,總結一下:
1.學習是一個主動探索的過程。
2.兒童的發育有其自身的規律。
3.早教班效率低。
4.教師水平堪憂。
5.早教理論不是培養天才的。
早教班不等於早教,但是早教很重要。如何早教?
1. 多對寶寶說話。從生下來開始。幫助寶寶學習語言。
2. 網上去搜一個兒童身體心理發展階段表,對照著,給寶寶創設條件,看一下哪些成人可以做。
3. 讓家裡的老人跟自己保持相同的教育理念。熊孩子大多源於老人私下的縱容。
4. 要告訴寶寶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為什麼。由於思維發育的限制,寶寶並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根本理解不了家長的解釋。但是還是要解釋,培養習慣。
5. 要在問題出現之前,想到可能發生的情況,告訴寶寶並說明後果。比如,帶寶寶坐高鐵,一定要事先說明在座位上不能大吼大叫,不能XXX, 不能XXX,盡量說得具體。如果寶寶表現得很好,下了車,可以得到什麼獎勵。
6.周末多帶寶寶出門玩,城市的各個公園輪流玩。把上早教的時間用來親子游。讓寶寶在草地上各種跑跳。
7. 多給寶寶講故事,讀繪本,讓寶寶自己看繪本,能說話,還可以讓寶寶在自己的輔助下講繪本故事。
8. 給寶寶一些參與家務的機會,雖然他們會弄巧成拙,比如抹桌子。
9.盡量少給寶寶玩手機ipad看電視。理論上一歲半以後可以每天半小時之類的。但是最好還是不要。我以前有個家長是國際上非常著名的醫生,港大的chair professor。他跟我聊天就說他從來不讓自己的兒女看動畫片玩電子設備。他是從身體和心理健康方面出發的,比如視力,注意力的集中等方面考慮。從教育和心理出發,家長不能因為給兒童看動畫片看繪本就忽略講故事。因為在兒童聽故事的時候,你講小紅帽,兒童可能幻想出無數種可能性的小紅帽,而動畫片和圖書,則將小紅帽這一個形象固定了。在看動畫片的時候,思維是跟著圖畫走,而聽故事時,大腦則多了一個想像的動作。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我是嘟嘟媽,更多育兒經驗可以私信我,微信號:202323940
k收集整理過類似問題,正好拿來回答:早教班的7種誤區
1、早教是在教誰?
很多從業者,並沒有弄清楚這個問題,所以在早教課堂上,完全是老師講解,家長執行,老師讓家長怎麼做,家長就怎麼來,一節課下來,家長和老師就象完成任務一樣,跟孩子的互動很少,甚至沒有,這就失去了早教的本質意義。
2、超前教育
這應該是為了迎合家長的需要,父母們認為孩子比同齡孩子學的多,認識的多,就是聰明,這是非常自豪的一件事情,這也導致了很多早教班為了迎合家長的虛榮心而不切實際地安排一些超出孩子年齡段的課程。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孩子還不能坐得時候,你怎麼弄他,都坐不起來,而到了合適的月齡,他自然就能坐了。教育也是一樣,不能超出孩子的實際認知能力。與此相比,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3、越俎代庖
早教班可以讓父母了解和觀察孩子,但有些父母就喜歡越俎代庖。明明孩子在塗色,或者做手工,家長在旁邊著急,就乾脆替孩子來做,孩子失去鍛煉機會且不說,家長忙著自己動手,哪有精力去觀察孩子呢?
4、語言(雙語教學)問題
0~3歲是孩子學習母語的關鍵時期。對於某些早教班用英語來上課,我不贊成。課堂上的時間本來就很有限,老師既要指導活動,又要顧及孩子和家長的理解,英語一遍,中文重複再一遍,讓課程很不連貫。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語言,所付出的行動就會產生誤差,因此早教課只能是事倍功半。幼教專家許玉齡教授指出,在英文之外,幼兒園的兒童有更重要的東西要學,幼兒的情緒、語言發展以及觀察能力比英語更重要,如果用英語抹殺了其他能力的發展,對孩子的一生很不利。
5、早教是讓孩子更聰明
在早教中心,一位家長的諮詢的問題很簡單,來這裡會讓我的孩子更聰明嗎?事實上,類似這位家長的問題,在機構接待的過程中遇到的並不少,很多家長更是直截了當的詢問,早教中心能讓孩子學會多少個單詞,教不教唱歌、舞蹈這些內容。
【誤區糾正】
對於早教的效果,家長往往會存在理解誤區,實際上教學的目標,並不是教給孩子具體的知識,而是通過各種遊戲來鍛煉孩子的能力和性格。至於會不會讓孩子更聰明這個問題,早期教育絕不是神童教育,它的目的是全面培養孩子的基本素質,為個人的創造力和人生幸福打下堅實基礎。
6、早教效果價錢說了算
俗話說孩子的錢最好賺,現在各式各樣的早教中心不僅水平良莠不齊,收費更是千差萬別,一節課收費從幾十元到四五百元。不同的收費自然在很多的家長心目中容易出現這樣的想法:是不是越貴的早教中心,效果會越好?
【誤區糾正】
對於這種觀點,有部分早教中心管理者說,早教的收費的確有差別,而且收費也是參考的重要標準之一。但如果選早教中心最好別從價格上來做決定,現在很多早教中心裝潢得富麗堂皇,以此來收取高昂的費用,這樣並沒什麼價值。選早教,在關心其硬體配置的同時,還要留心他們的師資力量,以及品牌歷史、知名度等。
7、早教就是早期的幼兒園
現在的家長大都忙於工作,而年紀太小的孩子幼兒園不收,很多人就覺得可以把孩子送到早教中心,然後撒手不管,或者讓爺爺奶奶帶著孩子來早教中心,從此沒有自己什麼事了。
【誤區糾正】
雖然都是玩,但早教中心並不是幼兒園。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就已經開始教育孩子,這也能稱得上是早教,之所以要來早教中心,最主要的是這裡的老師有經驗,可以彌補家長在教育方法上的不足。但很多家長採取讓爺爺奶奶帶著來早教中心的做法,導致自己受教育的過程也就喪失了,同時孩子只有在早教中心鍛煉這一兩個小時,平時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方法跟不上,效果同樣不明顯。
SMILE育兒之早教誤區
誤區之一:目標定得太高。
在家長的心中,都給孩子設計了美好的未來,許多寶爸寶媽認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要是晚認了幾天字,少學了幾個單詞是天大的失誤,其實這都是家長們互相攀比心理。更有一些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現在並不出色,以後也不會有「大出息」。其實人生的起跑線不止一條,人生隨時都有不同的起跑點。
誤區之二:盼孩子是神童
調查發現,希望孩子「正常發展」的只有三成,大多數父母希望孩子是超常的,最好是位神童。其實,超常和低智力的兒童所佔的比例都非常少,90%以上的兒童都是正常孩子。如果家長非要給正常孩子一個超常的標準,那結果只能等於拔苗助長。
誤區三:過分地強調知識灌輸。
有些家長把教育片面的理解為傳授書本知識,他們不顧嬰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硬性的給孩子規定學習任務,讓嬰幼兒像學生那樣坐下來學習,剝奪了他們玩耍的時間,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很不利,這就是有些早教機構的做法。
誤區四: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孩子畢竟是孩子,俱有孩子的天性,辦事不可能像大人那樣考慮周全,犯錯誤時有發生。如果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孩子就會覺得事事辦不好,事實都難辦,從而失去前進的信心,長期這樣很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四大誤區
一是忽略家庭教育。孩子的價值觀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在早期教育中的地位,旁人不可替代,父母的身傳教育對於孩子性格,習慣,價值觀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早教等同於學習。
不少家長把早期教育視同於早期學科教育,孩子一歲以內學認字,3歲以內學外語,其實SMILE認為,會識字,會背詩只是簡單的記憶模仿,並不代表孩子的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至三歲的孩子正處於情緒情感和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早教的重點是把握好語言,智能,體能,感官等七個幼兒身心發展的順序和規律,採取鼓勵性學習,創造快樂的環境,開發其本身已有的潛能。
三是幼兒只適於學習單一母語。
每個幼兒都具有多語言功能,這就需要各個父母給幼兒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關於這一項,如果有時間,我會專門做出一起講解。
四是早教機構大同小異。
早教機構形似,但是在理念。課程環境,師資等方面都不盡相同。作為父母,選擇是應該注意兩點,第一課程不能單向吸收,要給孩子足夠的表現時間和機會;第二所有學習都應該是多感官學習,調動的感官越多,吸收力度越大,學習效果越好。
只分享視頻:
孫瑞雪坐客《人物新周刊》談幼兒早教http://www.56.com/w70/play_album-aid-9844438_vid-NDcwMjQ2NzI.html解讀孩子的敏感期(共16集)解讀孩子的敏感期(1)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愛和自由 規則與平等(一) 視頻 愛和自由 規則與平等(二) 視頻 愛和自由 規則與平等(三) 視頻雖然有的視頻清晰度不夠,但還是希望可以幫到你。
這樣愛孩子是在害孩子,很多父母竟然都做過!你中了幾招?2016-02-16 12:01
1、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很多家庭都在默默實行這樣一個教育方式「一方唱紅臉一方唱白臉」。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唱白臉的家長通常會嚴厲懲罰孩子,這個時候,唱紅臉的家長就會上前勸阻說情,讓孩子逃過一劫。
這種教育方式是錯誤的。
首先,父母雙方在教育寶寶的時候不能達成一致會給孩子造成對待問題上的困擾,使孩子不能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給孩子造成認識問題本身的困擾。
其次,孩子都是聰明的小鬼頭,只要有一次紅臉家長勸阻成功,他們就會產生投機心理,一旦自己犯錯,會立即找到紅臉家長來維護自己,來逃避懲罰。
最後,父母之間的互相指責會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尊重,在處理與他人的人際關係時也會受到父母的影響,指責別人。
建議:父母雙方達成教育上的一致,針對孩子犯錯誤的嚴重性給予合理的懲罰措施,讓孩子明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即使雙發達不成一致,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而應該私下商量解決。
2、孩子還小,沒關係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小不懂事,自己在別人面前說謊、說親戚鄰里的壞話或聊八卦、工作上的事對孩子都不會產生什麼影響。夫妻爭吵也沒關係,孩子還小,吃點好吃的玩一會就忘了。
事實上,8個月到2歲間的孩子在父母發生爭吵衝突時就會出現緊張、著急的心理特徵,對孩子的思想情緒產生嚴重影響。2歲以上的孩子,在目睹大人的行為後就會產生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學習行為。如對別人說謊,說別人的八卦、壞話,在與同伴發生衝突時學著大人的樣子說話爭鬥等。甚至孩子在玩玩具或看書時,旁邊大人的談話和行為孩子都會不自覺地感應、學習到。
建議:爸爸媽媽們,要學會克制自己了哦!你的榜樣和引導作用對於孩子來說,太重要了!在你要求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之前,一定要反思自己,是否是那樣的人。
3、替孩子道歉
孩子由於年齡小,還不能明確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常常會為別人帶來麻煩而做錯事,此時,對於父母來說,第一反應就是「子不教父之過」,挺身而出,替孩子道歉。但這樣一來,孩子自己就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來說,還會產生推卸責任的心理。
建議:孩子做錯事時,要剋制自己認錯的第一反應,告訴孩子行為的錯誤和給別人造成的影響,之後,讓孩子自己道歉並承擔責任,彌補自己的過錯。讓孩子從小就具有承擔責任的意識。
4、拒絕孩子的分享
很多家長、幼兒園老師都會教孩子要懂得與他人分享。你會不會這樣做?「寶寶,這個蘋果真好吃,給媽媽吃一口好不好?」孩子猶豫了一下,然後把蘋果遞給你。你開心地說:「寶寶真乖,媽媽不吃,寶寶吃吧!」或者假裝吃東西的聲音,還給孩子。
孩子們好睏擾啊!——你們大人真麻煩,要了不吃,不吃還要!
你這是在欺騙孩子的分享心啊!久而久之,本來學會分享的孩子也不會分享了。
建議:不要捉弄孩子的分享心,要了就吃一口吧~孩子想分享給你,你就欣然接受吧!
5、破壞孩子的專註力
孩子在專心玩遊戲,你說:寶貝兒吃點東西吧!
孩子在專心看書,你說:寶貝兒,你看媽媽養得花漂亮不漂亮!
孩子在專心學識字,你說:寶貝,把牛奶喝了!
孩子好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做點自己興趣盎然的事情,全被你給毀了!孩子注意力差?都是你造成的!愛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打擾。讓孩子安安靜靜地做會自己的事兒吧,餓了、渴了他會告訴你的~
6、無條件的以孩子為中心
過年啦,你有沒有做一桌孩子愛吃的菜?孩子摔倒了,你有沒有趕快扶起?孩子去親戚家玩,走累了,你有沒有成為孩子的代步工具?孩子要抱抱,你有沒有立刻將他抱起?也許你也抱怨過:自從家裡有了這個小鬼,煩死了,跟著屁股後面收拾玩具,還是一團糟!
也許,你的注意力太在孩子身上了。也許,你讓孩子不懂得分享。也許,你小看了你的孩子。
不要看孩子年齡小,他們卻有著驚人的適應能力。你的精心呵護會導致孩子能力的低下。你的挺身而出妨礙了孩子的正常社交。你的小心翼翼,讓孩子失去了自己承擔的力量,而不敢面對外面的世界。孩子的膽小、自我為中心都是你造成的。
建議:讓孩子體會到得不到的滋味。比如,不立刻給他買想要的玩具,而必須在他生日時,或者上了一周幼兒園而不缺席的情況下。坐一桌也有其他家人愛吃的菜的宴席,大家互相分享。讓孩子自己收拾玩具,自己運動交流,鼓勵孩子多走、多動、多嘗試,哪怕是稍微冒了一點險,也要挖掘孩子的潛能,鍛煉孩子的能力。相信我,歐洲、美國的孩子都是這麼鍛煉生活能力的。
你的孩子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你和你的TA也是獨一無二的父母,希望豬豬的建議能讓你的孩子更加快樂,讓你和孩子的成長更加具有幸福感。新年快樂哦!
推薦閱讀:
※如果在幼兒園中兩個小朋友在老師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劃傷了對方的額頭,家長來找老師,該怎麼跟家長溝通?
※幼兒園讓孩子像禮儀小姐一樣站門口向家長、小朋友問好,是否合適?
※幼兒園老師會親小朋友嗎?
※小朋友第一天上幼兒園是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