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硫磺島家書》?


謝邀。

現在比較優秀的戰爭題材電影,基本都是反戰類型。

在歐洲,La Grande vadrouille 虎口脫險 ,Fury 狂怒 這種電影已經沒有人會去看了

其他就是,Inglourious Basterds 無恥混蛋 這種帶有導演風格的另類電影,會比較受歡迎

雖然是 A Fistful Of Dollars 荒野大嫖客 裡面的Joe,一個美國人導演的,

確實拍出了在戰爭面前,不同文化背景下,都是一群螞蟻,隨時可以放棄,沒有任何不同

我覺得電影很不錯,有點像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西線無戰事 的亞洲版

也有點像德國的 Unsere Mütter, unsere V?ter 我們的父輩

另一種角度看,這個也跟 The Last Samurai 最後的武士 有點像

代表了亞洲古代皇帝時代的結束


謝邀。

我個人喜歡作為演員的伊斯特伍德,但對他的導演作品尤其是2000年以後的作品評價不高。這部電影如果放在九十年代,是一部佳片。但作為一部2006年的片子,電影語言嚴重過時。


謝謝邀請

這部影片是一部超越戰爭本身的作品。

影片完整的展現了不同層次的日本人對待這次戰爭的心態,實際上是整個日本人的一個總體性格。以栗林忠道和西竹一為代表的有著個人理想又有著高尚責任感的日本軍人正面形象,他們不是戰爭的機器,卻要為整個民族的榮譽和不幸買單,這是他們作為軍人應盡的責任。而西鄉升則代表了日本人脫離武士道精神的人性的一面,熱愛生活也是日本人應有的情感。這三個人形象的相互補充正是日本人值得肯定的方面。

影片特意安排西鄉升的結局是帶給正義的人一個希望。

清水洋一和伊藤則是對被軍國主義毒害的人在戰爭中的悲劇遭遇進行了嘲弄。它不但嘲弄了戰爭的愚蠢,也對這兩個一個缺乏責任,一個喪心病狂的人下場給予了詛咒式的結果。


小人物在大齒輪之前的悲劇。或者也可以說,是人類本身在制度巨獸之前的悲劇。


拍攝的方式蠻有意思的,是和 另外一部電影《父輩的旗幟》套拍的,都是東木老師的作品。

二宮和也演的真一般,沒有粉絲吹的那麼好,渡邊謙一如既往的 苦大仇深與謙謙君子。

但是希望你會留意在這部質量還算不錯的電影中流露出的美國人對於太平洋戰爭和日本人的獨特情感,在美帝看來,島上負隅頑抗的日本士兵值得尊敬但是無疑是愚蠢且不自知的,那種高高在上的天皇心態在工業文明摧枯拉朽的打擊下如風中秋葉般脆弱,但是美國人應該說對於他們的手下敗將還是懷有好感的,渡邊謙飾演的軍官就是這種情感的集中體現,事實上,藉助這個人物,導演 想說的話就很清楚了,如果想大戰,OK,那我們就毀滅你們的國家你們的人民,但是如果你們願意放棄無知的驕傲,願意接受現代化的工業文明,願意和我們一起玩民主的政治遊戲,那麼很好,從此以後,我們就是最好的盟友。

電影還是不錯的,畢竟東木的老師的電影早就爐火純青了,化物語無形


謝邀

我很煩這一類反思戰爭的片子,雖然懶得時候覺得很好看。

拋開我個人主觀感受,這是一部很好的電影。

這個「好」主要是在立意上,只表現戰爭對雙方的傷害,另外讓我們知道了西方人是如何看待日本戰敗這件事

但是我還是覺得這部片子被捧得很高,演員的表演一如既往的穩定,二狗子在渡邊謙面前演技勉強支撐住。

我更喜歡《紫日》。


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

公映的時候就在電影院里看了(國外),然後又入了藍光碟。證明我多愛這個電影。

當然,我也入了姐妹篇,父輩的旗幟。

-----------

這部電影,雖然是好萊塢拍的,但是我個人的感覺更像是一部日本電影。

演員陣容的選擇,日本一線演員出演,不像很多其他好萊塢里的日本演員,隨便找個東亞人就拍了。

台詞腳本也是由日裔美國人寫的。對各種歷史場景,包括武器都做了細緻的考證,製作非常嚴謹。

以上是基礎,硬體。

------------

就內容來說,與其說這個電影拍給以美國人為主的西方人,不如說是拍給日本人自己看的。首先,日本人自己肯定拍不出這種水準和視角的電影,他們太注重細節,反而對整體把握不好。日本人擅長拍細膩的感情片,比如《情書》,《一升的眼淚》這樣的;而日本人拍的二戰片,比如《永遠的Zero》,《男人的大和》,說實話,我覺得都TM太矯情(上世紀中期的《 虎虎 偷襲珍珠港》還不錯,不過那個好像也是好萊塢拍的)。本片通過西方導演執導,把一個在日本國內快被遺忘的故事展現了出來,讓現代的日本人通過好萊塢的鏡頭,看到了自己的先輩們在戰爭中的真實倒影。

作為劇中的主角,《硫》里描寫的日軍用了一個很獨特的視角:與西方人熟悉的各種不怕苦不怕死,豬突banzai的無腦stereotyle不同,本片里的日本軍人就是普通人,他們也會抱怨,也會害怕,也會投降,當然也有勇敢的。在被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自殺行為里,有狂熱,以自盡為榮的軍國主義者,也有貪生,但又不得不這樣做的膽小者;有對西方無知,認為美軍鬼畜貪生怕死的低下級軍官,士兵,也有非常熟悉美國文化的高級軍官;連日本陸軍和海軍不和這樣的細節都刻畫出來,這讓我印象深刻。也讓很多西方人更清楚地認識了當年的敵人。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孫子兵法虛實篇

放棄灘頭防守 地道戰用的真狡猾~ 讓我不禁想起小學課文

地道戰是冀中平原人民對敵鬥爭的偉大創舉,在抗日鬥爭史上閃爍著燦爛的光輝!

帶著2W人面對幾倍的美軍 守了硫磺島一個多月 也是屌 但這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家書

粟林忠道深知日本無法戰勝美國 守衛硫磺島也只是「玉碎」 個人魅力再強 他也只是投入絞肉機里的忠誠軍官而已

戰爭面前 一切然並卵


謝邀

雖然我很少看電影,但這個我居然還真看了!

首先我覺得這個一定要跟《父輩的旗幟》配合著看一下,同一場戰役的兩個視角。

先說自己的感覺,電影真不錯,但對於中國人視角來看,真的有點煩人,類似的還有永遠的零啊,男人們的大和號啊這一系列的日本二戰電影(不過這片子算美國片子,展現的也是美國人認為的日本)。我知道你們民族性又傲嬌又擰巴,可你們這一副做了錯事,想著要承認錯誤,或者自我反省,結果說著說著自己委屈的哭的不要不要的路子是幾個意思啊!再客觀我也沒法理解這種心情啊!想到德國拍的二戰電影,完全兩種感覺啊……(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背景我知道,但這裡省去。

再整體說點自己的觀點吧。探險隊/搜索隊/考古隊發現遺物揭開歷史故事的套路並不鮮見,不過電影情真意切,用這個套路倒是不錯。感覺主要表達還是七十多年前的那場持續了一個月慘烈的戰鬥中,日軍各個階級軍人表現出的心態與變化,我不知道別人看了怎麼想,我看了感覺還是反戰的。以我並不多的積累來看,電影是用歐美價值觀日本人的味道風格來拍攝的,用上帝視角把日本人那種壓抑,陰柔,極端,擰巴的氣質表現的挺到位的。

再說說演員,渡邊謙一的粟林忠道不錯,看過他演的其他角色,也這個味道- -睿智沉穩的君子;二宮和也的角色- -總感覺他那時刻一臉懵逼的表情有點齣戲啊- -雖然你是反戰的- -但是好想抽他個嘴巴子讓他表情別懵逼啊!不過好像還蠻符合那個時代日本小人物的精神氣質的= =。前幾天看了一個關於這部電影的紀念節目,也是反(被)法(種)西(蘑)斯(菇)70周年紀念,二宮和也倒是一點也沒老啊!大概就這樣。

再從戰爭表現說說吧,整體挺靠譜的,沒有像其它專門反應班一級排一級戰鬥場面的電影那麼細緻,不過也還是很靠譜的,雖然是戰爭,但這電影的主要表現目標不是戰鬥本身吧。這裡推薦一下今年的新片《開戰日》,反應德國入侵丹麥的,對戰鬥場面的展現很細節。

就這些吧,第一次寫電影評價- -歡迎喜歡二戰片的小夥伴來討論。


寫答案大概都是男人吧,比起殺戮戰爭還有演員帥不帥演技如何這類高級答案。 我這個大媽很記得裡面有一個小兵接到家書後一直說要回去看自己的妻子,一定要活著。 然後他死了,當時看完真他媽的想哭。


謝邀。

以對比來談的話,《硫磺島家書》只為《父輩的旗幟》提供了另一種視角。

《父》里的深情,以及對戰爭個體的關注,都要比《硫》明晰。《硫》選取將軍作為主角,二宮作為配角,主體劇情局限在戰爭過程。它對憲兵過往,和二宮徵兵前的往事,投入的力度稍小,這也破壞了它和《父》形成對照的關係。《父》插敘用得舒適,《硫》基本直線敘事,流於展現戰役,硫磺島日軍內部的不和、老派日軍將領的蠻頑、日軍單兵的掙扎,都差一口氣。

綜合來說,《硫》伊斯特伍德不夠用心。但有一點必須承認,他讓美軍在片中殺日本戰俘,足以把《硫》提高15分。而這15分,卻又因獅童的戰場熟睡,過於戲劇化和刻意,缺乏細節,又丟掉了這15分。


謝邀

跟《父輩的旗幟》從兩個角度詮釋了硫磺島,很多細節上的包袱與轉合觀來有別樣的趣味。

二宮和也的娃娃臉真是,開頭挖戰壕的鏡頭搭配著標準日式吐槽我還以為穿越到了那部搞笑偶像劇的暑期合宿篇。。。

美國人拍這種片子,某種意義上來說總有點理想主義化得藝術追求。

並不是我最喜歡的戰爭電影,然而也就那樣吧,算是不錯的精品了。


這部電影其實是站在西方價值觀的角度去拍的一部戰爭題材作品,影片中把日本人在二戰中的掙扎和壓抑刻畫的淋漓盡致,他們把效忠天皇標榜成一種榮耀,認為自殺是為天皇盡忠和實現人生歸屬的最好方式,這些日本人本性中至高無上的價值觀在西方導演的眼裡得到了最客觀的呈現

影片中並沒有過多的去渲染西方主流思想,而是從局部不同階級的日本軍人角度出發,放大他們在這場戰爭中的矛盾和糾葛,往小了說是描寫日本軍人在太平洋戰爭末期的心態,往大了說就是日本人壓抑和擰巴的民族特性,他們由於地域環境的因素,使得他們天生就有一種不安分感,他們希望通過征服他國,擴張領土來獲取對自己民族的認同,把天皇假象成他們的精神寄託,影片表面上是渲染日本人民族主義悲愴的本性,實際上是導演喚起世界主流對日本這個民族畸形價值觀的同情


一定要和 父輩的旗幟 一起看,他倆互相照應得來著

不得不說很不錯,雖然我不喜歡日本,但是導演在刻畫人物內心方面確實了得,這也是日本電影電視劇的特點


謝邀

這是個好電影

但我的G點不在這裡,我只喜歡看片中的戰爭場面------畢竟這場血腥戰役里死掉的,一多半是日本人。

如果反戰的基礎是殺戮,那情懷就是可笑的

難道和平的概念是恐懼?那獸性更不可或缺


有一段話讓我淚目了

「山姆,我寄了幾本書給你看,希望你會喜歡。昨天,家裡的狗在籬笆下挖了洞,鑽到鄰居家的院子里亂跑,哈里遜家的公雞被嚇壞了。別替我們擔心,你要好好保重,安全回家。記住我們跟你說過的話——永遠要做正確的事,因為這樣做才對。我祈禱戰爭儘快結束,你能早日安全歸來。愛你的母親。」


非常感動和震撼。


這部電影拍的很好!很多小細節很有意思。今天就說其中的一個吧。譬如那個最高領導長官下達了撤退命令。意圖集結部隊進行守衛的時候,卻因為下屬軍官違抗命令而命令自己的士兵自殺而損失了大量的兵力。

其實這就突出了日本社會乃至日本軍隊里至今依然存在的一個管理問題——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什麼叫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就是你只需要對你的直屬上級負責,而不需要對你上級的上級負責。這一點就導致下級往往不聽從最高領導層的命令與計劃。

其實影片前段部分也有一個小細節也突出了這一點,影片里的最高領導人粟林將軍視察灘頭的時候看見士兵在挖戰壕,於是叫他們不用挖。可是那些士兵並沒有停止挖戰壕,而是小隊長下達命令以後才停止作業。

這一點很有意思,當然這種管理模式某一方面其實在二戰後期也算是拯救了日本,避免了日本亡國的危險。具體的這些東西在魯斯·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中可以一探究竟。噢,實際上這本書也被稱為拯救了日本民族的一本書。想要深度了解日本的朋友可以看看。


水平很高的電影,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這部電影展現了日本軍人戰爭後期的內心世界。暫且不論對錯,能把某個人群的真實人生體現出來,這個本身就是人類的藝術。

PS 馮小剛的《活著》也能算得上人類的魁寶。給觀影者打開了另外一扇門,就為這,也要給導演鼓掌致意。


同樣是西方人拍的太陽帝國同理。以及螢火蟲之墓日本人拍的一系列同類電影。說到底這個世界的話語權還是掌握在強者手裡。太陽帝國里,為了生存偷東西的亡國奴中國人和視死如歸贏得小主人公崇敬的神風隊隊員之間的對比讓我渾身不自在。就好比巴黎發生暴恐,可以讓全世界掛三色旗。至於中東每天都處於戰爭陰影下的狗一般的亡國奴,誰會在意他們的死活。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長渕剛?
日本在移動支付領域有什麼優勢?
日本無緣社會對於中國有什麼啟示?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擊潰沙俄,為何後來就完全不是蘇聯的對手了?
日本人為何熱衷於創造新名詞?

TAG:電影 | 日本 | 日本文化 | 軍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