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學研究水平和世界有多大差距?中國經濟學家何時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連續兩年中國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先是莫言獲得了文學獎,然後屠呦呦獲得了生理學和醫學獎。別的獎項也有華裔獲得過。
那麼,在經濟學領域,中國和世界之間的差距有多大?中國經濟學家何時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相關問題,我國頂尖大學的經濟系與美國頂尖大學的經濟系的差距在哪裡? - 經濟學
首先,第一個問題把中國的經濟學研究水平與世界相對比,但很多人實際上下意識地還是將這門學科與歐美髮達國家對比了,從而產生悲觀的看法。
如果要把中國的目前的經濟學研究水平跟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的話,那中國毫無疑問高出均值太多。簡單在web of science中檢索了一下在AER(經濟學界公認頂級期刊)中作者所屬機構來源國家(1980-2017)的分布。
不難發現,美帝之強,令人咋舌,但中國在200多個國家地區中名列13,超出日本,要知道日本的人均GDP可仍超出我國3倍多。
如果非得要跟歐美列強相比,那當然中國存在一定差距,但不得不說,除了美英加三國,其他諸國大抵位於同一起跑線,並無質的區別。
論及諾貝爾獎,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諾貝爾獎授予的是20-30年前的成果,而30年前,中國在AER上發表文章的恐怕只有林毅夫一人。
其次,我們要明白諾貝爾獎的評選過程,它首先會確定候選人,而具備推薦候選人資格的人包括 先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評委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大學教授。儘管很多人聲稱經濟學已經是一門科學,但最起碼,它還是一門由人把握的科學,比起其他自然科學而言,其多少會顯得更主觀一些。實際上,經濟學學術研究的前沿是由各學科領域的一小撮人所把控的,用通俗的話來講,經濟學分門派。這樣的一個客觀事實所造成的規律就是,越多中國人進入這個圈子,則中國人的成果就越容易被承認,這樣,就越可能得到提名。
伴隨著2000年之後的留學潮,現在,美國各大經濟系的博士中已經不缺乏、甚至充滿著中國式的名字。一方面,這些博士會在美國高校中尋找教職,而另一方面,目前越來越多的留美經濟學博士會回國尋找教職。從鄒恆甫的武大IAS、林毅夫的CCER開始,清華經管、北大光華、上財經院、人大漢青、廈大WISE、西財RIEM,全國各地一系列的全海龜學院如雨後春筍般設立,他們將現代經濟學思想以及與歐美經濟學圈子的connection帶來,中國的經濟學正飛速向西方接軌中。
目前,中國的經濟學家中,不僅有林毅夫、錢穎一、張維迎等業已功成名就的著名學者,還湧現著一大批耀眼的新星。
42歲的普林斯頓正教授熊偉已經成了金融學最頂級期刊journal of finance的聯合主編,而2008年剛畢業於西北大學的何治國已經成了該雜誌的副主編。還有現任哥倫比亞商學院副院長的姜緯(也是頂級期刊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的編委會成員)
這些人的成就毫無疑問超越了之前與之同一階段的華人經濟學家們。
凡事必有一定的客觀規律,中國經濟學目前確實離美國、英國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但正以越來越快的加速度趕上來。
謝邀,我不想細說,但是鑒於我在人大論壇上看到的萬象,真的覺得很恐怖。比如有從美國斯坦福畢業的王一教授(他特別熱衷跟大家討論自己在美國求學經歷以及那個100 萬刀的故事……)以及常年抱怨自己缺錢的985教授。還有看到知乎上清華學生吐槽的南加州大學phd教課情況。講真的,拿中國經濟學與美國比實在沒有意義。就像有人問「如何評價楊冪的演技」標準答案應該是「你不能去評價一個本不存在的東西」。我特別反感那些說科研者不擅長教學的合理性。首先你如果真的在該領域有所建樹並且學的很好,起碼你的課程知識點應該非常熟悉,最後講得亂七八糟是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例如我在國內上高微時,老師畢業於康奈爾,結果講課就是把證明用英文重新抄一遍,根本沒有自己的理解。所以從國外回國教書的,我不覺得是有多麼高級的,這個只針對經濟學。最後,歡迎大家翻看去年中國社科基金前五名的獲得研究方向。中國的經濟學充其量就是一個黨綱的升級版把。匿了
謝邀。
知乎上首次被邀請,所以不得不來強答一下hhhh。
利益相關:以經管為主要優勢學科的某985高校經濟學實驗班大二,立志去美帝讀phd、當教授的科研狗。
------------我是萌萌的分割線-----------
首先給出個人觀點:我國經濟學研究水平很可能是諾獎幾大基礎學科(不包括和平獎,政治氣息太濃厚)與國際水平差距最大的學科,沒有之一。所以經濟學獎很可能是中國國籍甚至華裔最後一個得獎的。
題主給出了兩個非常大的問題,如果完整科學地解答已經遠遠超出了我的能力,所以就我有一定感覺的方面給點初步的想法,如果有新的想法再更新~
按照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對於非常大的問題,首先我們要把它拆解成一個一個小問題,然後一個一個解決可以回答的小問題。下面我們就來試著分解一下。
問題1:當前我國經濟學研究水平和世界差距多大?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讓這個問題可以回答。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先定義一下"研究水平"這個概念,然後衡量一下中國經濟學研究水平,然後找到比較對象,然後比較差距,最後得出結論。所以我們得到以下幾個子問題:子問題1:經濟學研究水平應該如何衡量?
子問題2:在這樣的標準下中國經濟學研究水平如何?
子問題3:如何選取對照?子問題4:被比較國家的經濟學研究水平如何?子問題5: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差距如何?結論:balabalabala問題2:中國經濟學家何時可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個預測不可預知的未來的問題實在是太難了,而且諾獎這樣充滿著偶然的事件實在是難以預測。因此,"何時"是一個非常難以準確預測的條件,"經濟學家預測了5次經濟危機中的9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笑話。所以我們把問題轉化為:經過怎樣的過程之後中國能有誕生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環境?這個問題相對變的可以回答一點。那麼我們再把這個問題分解一下:
子問題1:中國現有的經濟學研究條件大概如何?
子問題2:理想的產生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條件是什麼?
子問題3:中國如何才能從現有條件逐步發展到可以誕生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條件?下面我來給大家一個我對於這些子問題的一些直觀的印象,如果有新的想法和數據歡迎知友補充或者私信給我~
一、中國經濟學研究水平與世界的差距
先給結論:中國現代經濟學研究起步太晚,和世界經濟學研究水平差距非常大,而且差距是全面深刻的,可以說是各大基礎學科當中中國與世界差距最大的學科。
1 如何衡量經濟學研究水平?
從個人來說,主要指標就是論文的數量和質量。數量比較好統計和衡量。而論文質量主要有以下方法:論文發表的期刊的水平、論文被引用量、論文影響因子等。經濟學界由於職業需要,特別擅長排名,所以這樣的排名很容易找到權威數據。
從群體來說,主要指標有以下幾個:權威期刊的編委數量,即掌握經濟學界話語權的人的數量;權威期刊的數量和排名,即期刊在經濟學界掌握話語權的程度。
2
3
4
5
二、中國需要怎樣的努力才能達到產生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條件呢?
1 中國經濟學界的主要問題
(1)研究人員:僅僅在數學相關的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講故事的能力還遠遠不如世界水平,領袖級別的經濟學家還十分稀缺;研究環境還有待提高,中國經濟學界的交流合作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經費需要更大的投入。
(2)後備人才和專業教育:每年大量優秀考生流入經管專業,但是由於缺乏專業引導,做學術的比例偏低,後備人才不足;由於老師在教學上投入的精力有限;總體來說,中國現代經濟學起步才30年,而沒有完全脫離意識形態的束縛,同時,由此導致現在活躍在經濟學界的老師大都比較年輕,講故事的能力還沒有經過積澱而有一定的欠缺。
(3)經濟學科普非常差,長期被媒體經濟學家佔據話語權,公眾對於經濟學的誤解非常深。
2 理想的研究條件
3 中國需要作出的努力
(1)經費,經費!money是吸引人才的必要條件。提供良好的工資標準,充足的課題資金,高端的實驗室和實驗設備。
特彆強調,你沒看錯!實驗室!沒錯我院就有好幾個經濟學實驗室,但是不夠用!不夠用!不夠用!因為資金不足!私以為,未來經濟學界最有可能的突破點,就是計算機模型模擬真實經濟體能力的根本性發展和實驗經濟學的巨大突破這兩個。所以一定要建實驗室!實驗室!實驗室!
(2)科普。包括義務教育的根本性改革以及對於公眾的教育。
三、幾點補充
1 關於中國人得諾獎的思考
(偏悲觀)2 中國經濟學教育的問題
(偏悲觀)3 中國經濟學科普的問題
(偏悲觀)最後一句,我想說,未來經濟學界的發展,最決定的力量,將是我們這一代經濟學人。我們得到了全國最優秀的一批經濟學人的原始經驗,站在更好的平台上,有更完整的經濟學培養環境。我們將會有機會得到足夠標準的經濟學教育,因此,未來在中國創造一個足夠標準而富有活力的經濟學學術氛圍和科普氛圍,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去努力。
以上。
PS:有空再詳細更新答案。歡迎知友吐槽或者補充!中德兩國都沒有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曾有人就此問題問默克爾,她的回答堪稱拍岸叫絕:這就是德國沒有經濟危機的原因。
借用前世界銀行副總裁現國內最被看好的經濟學家之一的林毅夫先生的觀點
一時找不到出處 我就概括一下
大概是說 最優秀的經濟學家 大都出自經濟最發達的國度
上個世界30、40年代 經濟學大師多出自英國 或是當地人 或是在英國工作生活一戰後到60、70年代 大師隨經濟重心轉向了美帝
所以照這個思路。。。 中國經濟引領世界的時候 也就離出諾貝爾經濟學家們的時候不遠了站在西方主流經濟學視角解讀的差距
1西方主流經濟學極端重視實證,由於種種原因,我國經濟學界不是很重視實證,或者說重視但沒有能力大面積做。
2西方經濟學更偏向具體問題的科學研究,國內更在意解讀政策或者政策建議,所以國內的很多研究缺乏深度,而是緊跟熱度。更簡單的說,西方主流經濟學研究往往是不會預設結論的,而我國經濟學屆非常重視預設結論的研究。或者說,政策解讀,給已有政策找理論或者實證依據。
3西方主流經濟學在我國經濟學界不是主流,由於經濟學研究的特殊性,意識形態爭議在我國比較大,表現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式微但官方支持大。說得更直白一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其實也是西方經濟學,只不過不是主流經濟學派,但在我國其實是名義上的官方經濟學派。
4很多研究者的精力用在調和或者說構建本土經濟學派,難度非常大,但是由於意識形態問題,西方主流經濟學並不是被完全接受。
諾獎
在現有評價機制下,非常難。之前,有楊小凱似乎是很接近了,可惜早逝。但是他也是在海外做研究的。其實,中國人在經濟研究應該不差,因為很多中國學者數理能力非常強。我個人傾向於認為,應該會有在海外的中國學者在一二十年獲得諾貝爾獎,在國內的學者也有希望,但是難度很大。當中國綜合國力和美帝相當,市場充滿活力,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發達國家相當,新的科技絕大部分在中國誕生時。中國經濟學家的理論會被西方當做金科玉律,大量的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學,中國的經濟學家在各類論壇、媒體信誓旦旦的預測美國奔潰論。那時諾貝爾經濟學獎不頒給中國人,那幫諾獎評委會的老頭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不僅經濟學 各個專業我們都是在摸索中前進 比西方發展都晚些 而且基本理論框架都多多少少借鑒了西方。除了文學和中醫。中國經濟學研究真的成為主流還要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日漸強大 理由參見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70635
諾貝爾經濟學獎配不上中國政治家
對國內的經濟學大家來說,改造國內經濟大概會比諾獎更有吸引力。
志向是經濟學家。事實是,經世濟民這個樸素的願望也是西方學者追求的,既然是同一個目標卻為何不被承認呢?簡單的舉一個栗子。同是一個班的同學,成績倒數的同學突然開始突飛猛進,名列前茅的同學們開始恐慌,然而並不會質疑自己,直到在成績這件事情上徹底被打敗。諾獎是最前沿的學術認證,除非被大多權威接受,否則零星的聲音是不被認可的。
插兩張圖,你就知道了。
差別其實並不大,主要是中國人過往的研究都是在封閉的環境下進行的,也沒有和國際學會有過多的交流,論文也無在一線雜誌上發布,自然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科學家和著作認識就不夠,隨著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走向國際科學大共同體,諾獎至中國的數量也會越來越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