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東南亞有沒有統一的帝國,沒有的話,是為什麼?


不說整個東南亞了,在古代那種交通環境下,連日本都無法統治北海道,別說東南亞會統一了。

就只說中南半島吧……

那統一也困難啊。

本來,東南亞土著民族還不怎麼多的時候,高棉人也就是柬埔寨人的祖先建立了一個鬆散的大國,就是高棉王國,造吳哥窟那個。

當時中南半島上,除了緬甸、越南和馬來西亞外,泰國、寮國、柬埔寨的土地都被高棉人統治。

然而這時候糟了,來了外人了。

從中國雲南南部跑出來一堆自稱泰人的蠻族,將高棉王國推翻,建立了暹羅。

又一支從中國西南山區跑出來一堆自稱緬人的蠻族的蠻族,滅了暹羅,建立了緬甸……

然後緬人、泰人、高棉人互砍互殺,雖然互相都能暫時征服,但都無法長久統治。

這中間還又一支從中國雲貴高原跑來的蠻族建立了寮國……

接著從中國獨立出去的越南,終於吃掉了宿敵占城,接著滅了寮國和柬埔寨,還傲慢地拒絕了和緬甸聯手滅泰國的提議,大概是滿懷信心準備獨自統一中南半島了。

然後西方殖民者就來了。

如果硬要從裡頭挑最有可能統一中南半島的。

大略就是緬甸和越南了,緬甸擴張的最強時期基本都吞併了泰國,使寮國和柬埔寨臣服,甚至還會征服印度東北一些小土邦,但由於長山山脈的阻隔和泰人的反抗,緬甸無力遠徵佔城和越南。就導致緬甸統治者開始犯渾,開始打雲南的主意,然後就北伐中國……最後導致國力大損,泰國趁機獨立……這種錯緬甸歷史上犯了兩次……

越南則是一直受中國威脅,因為丫最初的土地紅河三角洲是妥妥的「自古以來」,中國每個王朝幾乎都會打紅河三角洲的主意,所以越南雖然兇悍,但根本騰不出手侵略其他國家,只能天天抗拒我國正義的統一戰爭。直到明朝在越南實在統治不下去了放棄之後,越南就開始發威,首先滅了占城,並對占人實施了種族滅絕,然後越南征服寮國和柬埔寨。此時越南也面臨了地理和交通的頭疼問題,所以他們雖然輕視泰人的戰鬥力,但一直無力進行西征,就只能坐等西方殖民者來征服他們了。


東南亞只是一個泛泛的區域,細分起來起碼要分成中南半島和馬來諸群島,中南半島遍布密林和山脈,而馬來諸群島即使在現代,交通亦不十分便利,更何況古代,這樣的地形,客觀上是不利於交通和管理的,要統一成一個帝國也有相當難度。

另一方面,古代東南亞按文化大致可分為中華文化圈的越南,印度文化圈的高棉、占婆、群島諸國,以及印度和中國文化混合的緬甸泰國(然而依舊以印度文化為主),這些國家裡,只有越南具有比較完備的國家機器,能夠稱之為組織嚴密的國家。

至於其他國家,統治都相當鬆散,權力繫於統治者,一旦統治者權威喪失,屬下邦國便會紛紛離散,很難建立起強大而嚴密的帝國,關於東南亞的統治體系,可以參看「曼荼羅」的概念。

「美國學者O·W·沃爾特斯(O.W.Wolters)在對東南亞早期歷史及政治發展的文化背景進行考察和研究後,提出了「曼荼羅(Mandalas)理論」或稱「王圈(Circles of Kings)理論」。沃爾特斯認為:「曼荼羅政治結構的存在是東南亞早期歷史的一種普遍現象」,「東南亞早期的政治版圖是從史前時期定居人群的網狀組織發展而來的,並且在歷史記載中呈現一種部分重迭的曼荼羅或王圈的拼揍的狀況。在每一個曼荼羅內,有一個國王,具有神和宇宙的權威。他宣稱自己的權威凌駕於王國內名義上降服於他的盟友及封臣之上。」

  「曼荼羅理論」在內涵上有兩個基本要點:一是在宗教方面,統治者分享神的權威,通過宗教儀式使自己神聖化,吸引追隨者;二是在政治方面,「曼荼羅」代表了在一個無固定邊界的地理區域內的一種特殊的、不穩定的政治狀況,「曼荼羅」內眾多權力中心靠私人依附關係而結成一張「政治效忠網」。在這種情形下,最高統治者的實際角色「不是獨裁者(專制者),而是可影響和能保持和平並能動員許多不同集團(邦國)的斡旋者」。因此,「曼荼羅」統治者的行政控制權常常僅限於他直接影響下的領土。這使得「曼荼羅」中央王權的政治影響很少能夠長期持續,常伴隨精神權威和政治權力的轉移而發生變化,從而引起政治空間的不斷重組。 」

不過東南亞歷史上也不是沒產生過疆域廣大的強國,大致有以下這些:

扶南-中南半島最初的大國,形成於漢朝時期,疆域包括越南南部、泰國大部分和柬埔寨

高棉-範圍和扶南類似,略小,留下了著名的吳哥窟

素可泰-泰國早期的強盛王朝,範圍大約就是現在泰國

蒲甘-緬甸早期強盛王朝,範圍大約就是現金的緬甸

東吁王朝-緬甸歷史上達到的疆域最大的王朝,強盛時期勢力範圍包括緬甸、泰國、寮國,並且曾入侵雲南

貢榜王朝-緬甸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強盛時期勢力範圍略小於東吁王朝莽應龍時期

大城王朝-泰國古代王朝,在納黎萱大帝統治時期一度佔領緬甸很多土地

室利佛逝-印尼古代王朝,強盛時期勢力範圍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印尼以及馬來西亞

滿者伯夷-印尼古代王朝,勢力範圍和室利佛逝類似

非主流的:

越南歷代王朝-人口,統治力應該都強過其他東南半島國家,然而疆域並不大

波羅王朝、維查耶納伽爾-南印度王國,勢力範圍到達東南亞

南詔、大理-雖然被認為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但其實地理位置和文化都和東南亞類似

這些國家裡最有潛力的-我認為是緬甸和越南,如果越南沒有中國的壓力,估計有實力一統中南半島

還有外來國家想要佔領東南亞的

元朝-征服了蒲甘王朝,打越南,失敗,征爪哇,見證了滿者伯夷的興起,也失敗

英國-通過英緬戰爭征服了貢榜王朝,在馬來半島取得了一些據點

法國-將越南和柬埔寨拉入勢力範圍

荷蘭-磕磕碰碰的用了幾百年將勢力擴張到整個印尼的範圍,二戰後被獨立浪潮趕走

日本-太平洋戰爭前半年,幾乎佔領了大半個東南亞

關於東南亞的統治的簡介:孟人的興衰_偽阿魯納恰爾邦吧

【word】 東南亞視野下的歷史、文化與區域:區域內部關係中的歷史範式


沒有。

先貼東南亞的幾個有代表性的大帝國疆域圖。

1、高棉帝國

高棉帝國疆域包括寮國、柬埔寨全部,泰國的大部分,越南、緬甸部分地區。只有東南亞大陸部分的一半。

2、緬甸東吁王朝

可以看到,除了越南、柬埔寨(殘存的高棉國家)以及馬來半島,東吁王朝統一了東南亞大陸部分。這是東南亞歷史上最大的大陸王國,但這個最大疆域沒有維持多少年。

3、滿者伯夷

滿者伯夷,幾乎統一了除菲律賓以外馬來人區域,也就是現在的馬來西亞和印尼。

這幾個帝國是東南亞歷史上自己形成的,非外來統治的最大的幾個帝國。

原因簡單說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地理因素

1、東南亞地域太大。

東南亞面積有500w平方公里(私自加上了新幾內亞),算上海域面積就超過1000w平方公里了。擁有這麼大面積的大帝國,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不多的。

現代社會,達到500w級別的有:俄、加、中、美、巴、澳。其中除了中國和俄羅斯,其他的都是近代歐洲殖民者在落後的大陸打造出來的,也毀滅了絕大部分土著民族。 東南亞最大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面積190w。然後190w到300w級別的十個國家,除了沙特是趁著奧斯曼帝國的毀滅,自己打下來的(畢竟沙漠地廣人稀),其他都是殖民者統一的。比如印度被英國統一,印尼被荷蘭統一。

2、東南亞地形地貌太複雜,太破碎。

東南亞分為大陸半島部分和海洋島嶼部分,面積各佔一半。

大陸部分主要就是中南半島。初中地理對中南半島地形的描述是「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因為古代交通能力的限制,河流和山脈很容易成為古代國家的天然疆界。中南半島,河流和山脈大抵南北走向。南北向的大山脈,把東南亞分隔成一個個南北向的低地谷地。所以在中南半島,南北通行沒問題,東西通行就是各種跋山涉水,不方便征服。最終,各個大的族群被大山巨川阻隔,分別在各自的區域內發展,形成了現代中南半島各種南北長條形狀的國家。

如圖:

海洋島嶼部分就更不用說,島嶼有幾萬個,更加破碎。南北東西跨度還極大,很難形成統一實體。

大陸部分和海洋部分,各自都很難統一。想統一整個東南亞,那就更是難。

第二,文化差異。

我個人認為東南亞分為海洋民族和大陸民族兩個大的民族集團。

大陸民族分布在中南半島上除去馬來半島之外的各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大片被大河潤澤的衝擊平原。這些地方的民族依靠肥沃的土地,很容易生存,因此安分保守。

海洋民族就是南島人。東南亞的南島人主要是馬來族群,分布在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幾萬個島嶼上,他們這群人跟太平洋上的各個尼西亞人同源。南島人在人類的海洋征服史上可是赫赫有名。南島人從大陸來到台灣,然後又擴散到北抵夏威夷,南達紐西蘭,西至馬達加斯加,東到復活節島的廣大地域。可見南島人是崇尚開拓進取的種群。

附個南島人分布圖:

東南亞的保守安分的大陸民族最終堅守了佛教。海洋民族的信仰則幾經變換,早先信過印度教和佛教,最終他們的大部分信仰了伊斯蘭教。

特別說下菲律賓,其是馬來族群的特例,因為被西班牙殖民,信仰了天主教。 菲律賓位置孤立,一直是文化盲區。南部靠近印尼、馬來,幾百年前才出現伊斯蘭教的封建國家,北部則幾乎蠻荒。所以其在古代,基本沒有參與東南亞或者東亞的政治,東南亞古代的陸上或是海上帝國,都很少探索、征服此地。

實際上, 緬甸東吁王朝一度幾乎統一東南亞大陸部分,而滿者伯夷也差不多統一了島嶼(剔除異類菲律賓)部分。而由於海洋民族和大陸民族差異太大,很難相融,互相也接觸不足,所以這兩個部分很難進一步形成統一。

第四,生產力和科技因素

這個很好理解,生產力大爆發,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給了國家開拓市場和掠奪資源的動力,激發了對外擴張意願。而強大的生產力和科技能力,提供了了較高的遠程物資輸送能力和對外打擊能力,保證了對外擴張能力。

前面說過,除了中俄,現存所有面積超過500w的國家,都是在近代歐美殖民運動中產生的。這就是例證啊。

補充回答:

1、大陸民族互相征伐,仰仗陸軍,擁有大規模兵團作戰經驗,陸戰能力強。但是普遍對海軍重視不夠,無力遠征島嶼。同理,作為海洋民族的馬來族群,也沒有征服較大的大陸國家的陸戰能力。

前面說過,大陸民族的那幾個國家,基本都擁有大河潤澤的肥沃大平原,守成就好。遠征海島,耗費巨大,還不一定能征服,就算打下來了,也不好管轄,實在沒有必要。這跟中國直到清朝才勉強接受台灣是一個道理。

2、民族方面。本區域沒有絕對優勢民族。如今,中南半島的緬族,泰族,京族,高棉人,都有千萬級別。而馬來族群人雖多,卻很愛撕逼,分化成若干民族。像中國或者俄羅斯這樣,主體民族佔比極高,所以吃了大塊的肥(ling)肉(tu),也消(zhen)化(ya)的了

最後,如果要求不嚴格的話,我提名中國。畢竟元明清三代,東南亞過半區域都是中國的藩屬國。


隨口一答 莫要怪罪

首先中南半島的發展和海上絲綢之路有關

所處城邦都在這條路線上 這樣才滋生了扶南國 緬甸的城邦國家則是在印度到中國西南這條道上形成的 是為驃國

這兩條路線的疏遠導致兩個先興起的國家沒有競爭的必要 而地形和早期技術的限制的隔絕又導致了兩個國家沒有競爭的可能

至於林邑 它的頭上是龐大的中國 而扶南的競爭方向則是馬來和後起的爪哇 因此和林邑關係不大 等到有可能兩國出現走火的時候 北部也就是寮國南部的真臘也被扶南帶起來了 加上海上絲綢之路重點向馬六甲偏移 扶南弱 真臘反而吞了扶南 這個時候就從漢朝到了唐的貞觀年間

於是我們可以初步認定 古典時代一直到中世紀初 中南半島大國尊循的是商業立國 而商業離不開航線和商路 這兩條決定了中南半島無法在較早時期出現統一的大帝國

至於之後 我找到pc接著談嗷嗷嗷嗷(京東大鼓起 火紅的太陽剛出了山)

---------分割線快哉♂?----------

好吧我忍不住接著說 反正沒人看

隨著扶南的崩潰 以前曼谷地區 克拉地峽的小城邦擺脫了扶南 轉而獲得了一定的獨立 真臘和占城之間早期的圖謀是唐的安南 真臘自身還要和蘇門答臘的三佛齊爭奪商路 而三佛齊我們說因為商路重點得轉移 它的勢力範圍很快涵蓋了馬來和克拉 真臘因此衰 直到吳哥再起 而緬甸的驃國則到了全盛 基本涵蓋了密支那以南

而泰國則有了羅沃國

天寶之後南詔大規模擴張 這個時候大中華地區的決定性影響力就出現了 驃國被南詔侵攻 國勢衰 泰國北部這個文明欠發達地區則轉向了南詔 這就是唐時期近三個世紀的情況

總結一下: 這個時期由於商路重點的轉移和中國的干預導致中南半島無法出現統一的帝國

好吧 我先上車了 日後再說

---------分割線還搞不搞了?♂!--------------

吼啊,果然說下去是墜吼的。那麼我們繼續說。南詔時期雖然泰國清邁以北地區被南詔所統治,但南部的雨林中有一女王國,這個國家屢次與南詔交兵,不落下風。①

然後泰國的曼谷地區羅沃轉為墮羅缽底國。② 在女王國的抵擋下,南詔-大理的勢力範圍到清邁以北戛然而止,而三佛齊對水真臘的控制導致了興起的吳哥王朝的注意力也轉向了馬來半島,復興的前提是要打敗之前的壓迫者,不是嗎?作為真臘的繼承國,佔領文單城的寮國地區自然是題中之意。但在完成對寮國的征服後,北宋建立。

北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比南漢的運輸繁榮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了爭奪南海絲綢之路的主動權,加上北宋與占城朝貢關係的往來構成了對吳哥的牽制,吳哥想要獨霸南海絲綢之路就勢必要滅掉占城,可謂有我無他有他無我。

在唐朝崩潰之後,五代十國時期靜海軍的力量卻仍不可小覷,占城在這個時期仍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反而被之後南下的交趾頻頻擊敗;吳哥趁虛而入,兩國之間征戰頻繁。就在這個時候,現在泰國東部地區(曼谷以東)和寮國南部地區的泰族人開始崛起,吳哥統一中南半島的努力就到統一東部中南半島這個階段就此終結。

反過來我們說緬甸。緬甸驃國崩了之後統合中部南部緬甸的是蒲甘王朝,它的主要壓力仍然來自中國雲南的大理王朝,因此蒲甘也無法向泰國方向運動。可以說,一個雲南的存在,從政治和軍事上牽制了緬甸很長時間,而大理則亡於更加兇殘的元朝,故蒲甘緬甸向東之議斷不可行,只好向東南;而等到緬甸想要突突東南面泰國的時候,泰國國家已經成型了,這就是素可泰。

以上就是五代十國到元朝初立的時候。

總結一下:中南半島的形勢仍然需要放在整個東亞的範圍內來考慮。雖然大中華彼時處在四分五裂時期,但由於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和大理通過南亞交流進行的文明、政治勢力滲透,中南半島文明隨之進一步進步,導致民族的覺醒(特別是泰國)(我可沒說民族國家),如柬埔寨(扶南、真臘、吳哥)能夠一家獨大的時機過去了。

-----分割線ass we can♂-----------

自元朝入主中原以來,元世祖忽必烈作為一個蒙古人和一個部分漢化了的皇帝,他的血液裡面流淌著來自雙方的壓力和希望;一方面作為蒙古人的傳統,征服是一定的,每個蒙古大汗都有征服而後分封的傳統,否則來自蒙古人內部壓力他吃不消,他看重的更是作為一個大汗如何開疆擴土,即使元成宗這樣的君主也要討伐緬甸-寮國-泰國的八百媳婦國,否則「江南之地盡世祖所取, 陛下不興此役, 則無功可見於後世」(丞相宗澤語)。另一方面,作為中原的皇帝,他在破滅南宋之前就曾經頻繁告諭東亞各國,迫切的要求他們承認新的中國政治中心,要他們遵守一直以來的朝貢體系,只不過這個承認是混合了蒙古人的習性---征服。可以說這是從文治變成了武功的中原皇帝。好,大環境的廢話我就說到這裡,下面說說小環境。

從中南半島這個小環境來說,安南、占城、蒲甘王朝的統治者紛紛表示這真是日了狗了.....元兵帶來的壓力使得他們更加無暇內鬥,更加倒霉的是這些小國最後紛紛被強制形式納入到了朝貢體系來,願不願意、無論是在戰術層面上成功與否,都變成了附庸國。蒲甘更是就此被打爆,作為中南半島統一的候選人之一蒲甘緬甸就這麼的被推遲了,吳哥王朝之前則在戰爭中被削弱,元朝的觸角通過八百媳婦深入到中南半島,吳哥王朝更需跟中國交好。吳哥王朝在1296年把吳哥丟給了素可泰,緊接著素可泰南面起來的大城王國(湄南河下游,曼谷及以西地區)處於中南半島的核心地帶,遠離中國的威脅;加上南宋時期印度朱羅王朝貿易的留下的良好影響,吳哥因之在1352、1392、1432年首都(對還是吳哥,吳哥啊吳哥, @吳哥)被洗劫。從這個時候起,柬埔寨徹底退出了中南半島統一候選人的行列。一個冉冉上升的泰國出現了。

總結一下:

這個時期很重要,元朝的興起終於打破了中南半島實質上統一的可能性,它的消失背後是中南半島三霸雛形:緬甸(阿瓦)、泰國(大城)、以及元朝消失後終於可以大肆放肆的安南。一言以蔽之,這個時期經濟因素退居其後,中國的政局直接打破了中南半島的統一可能性。

----哦賣蕭的♂!----------------------

下面我準備把明清(1840年以前)放在一起說,近代的話我們都熟悉,就不說了。到了近代不能統一,那洋鬼子都來了,大清藥丸,你們中南半島還不跟著吃癟?!

明初雖然元梁王在雲南被剿滅,但現在滇西的麓川屬於實質性獨立且不聽從中央號令的割據政權。雖然明成祖時期麓川曾經被迫屈服,但在明英宗時期又起,朝廷因之軍費耗費甚巨。緬甸(阿瓦)因之得一屏障。加之阿瓦亦屬於明朝朝貢體系,因之阿瓦得到了向伊洛瓦底江中游擴展的機會;南面孟族的勃固更是因之休養生息。到麓川伏法之後,阿瓦也被南面的勃固磨得國乏民貧。而明朝中國則疲於和北方的蒙古人拚命。勃固在16世紀中期終於統一了緬甸(阿拉干除外)。甚至在此之前,勃固就和泰國的大城王朝進行了round 1 fight,大城王朝先勝後敗,在北方沒有牽制的情況下,1569年8月30日,在千餘名葡萄牙僱傭軍的滑膛槍和火炮的支援下,統一之後的緬甸攻破了大城王國的都城,大城王國淪陷。1574年,兇殘的緬軍又攻破一直在明朝-越南卵翼之下的寮國(南掌),而柬埔寨則是一蹶不振,越南雖然先期控制了占城,但此時越南後黎朝處於中衰階段,對自己禁臠的寮國的丟失也只能忍氣吞聲。雖乎中南半島終於到了統一的最後讀秒階段了。

然而緬甸從對雲南的騷擾升級為大規模進攻了。萬曆年間,明緬戰爭最後的結果雖然明朝穩定了雲南,但是周圍的孟養、木邦等地丟給了緬甸。然而,和明朝的戰爭也導致緬甸國內空虛,暹羅人民的抗緬終於成功,暹羅復國。兩國之間結仇日深,但除了1593年丹拿沙林和土瓦戰役(暹羅勝,奪取了印度洋出口)之外,緬甸需要修生養息,出現了王朝更迭,而暹羅則因為要控制柬埔寨和越南發生了衝突,雙方保持了一個半世紀的和平。

一直到乾隆年間。

----乾隆表示Niemals!that"s 中南半島爆了!-------

隨著緬甸的再度統一和國力加強,緬甸和暹羅又進行了日常的廝殺。大城王朝因而在1767年3月28號滅亡。但暹羅沒有亡!風在吼象在叫,湄南河在咆哮,湄南河在咆哮!鄭信他起來了,鄭信他起來了,乾隆皇帝忙了他的忙!雨林從中英雄真不少!緬甸的統治者仍然不醒腦,自以為征服了暹羅,童年(池塘邊的榕樹上,火槍在聲聲叫著夏天。「SHOOT "N "KILL! I『m your shooter!)立即挑起了清緬戰爭(1767年-1770年)。雖然清緬戰爭中清軍表現不佳(還....算湊合?),但客觀上有力的配合了暹羅的復國活動。屯物理王朝啊不,吞武里王朝建立。吞武里王朝建立之後也是四處擴張,北面和越南(鄭氏)爭奪寮國,南邊和越南(阮氏)爭奪柬埔寨,正南面則控制了北馬來。那位客官問了,越南作為統一中南半島的候選人之一在緬暹撕逼的時候幹啥呢?自己撕自己呢。鄭阮對立。

越南在後黎朝的最大所得,一是終於把國土擴展到了最南面(所謂南圻是也)的湄公河三角洲,二是在寮國分裂的情況下建立了影響力。越暹之間較力的最後結果是,寮國和柬埔寨被瓜分,前者成為越南的省(暹羅佔領了寮國北部的琅勃拉邦),柬埔寨則國土日蹙,今日的柬埔寨所統治的地區則同時向越暹兩國稱臣納貢作罷。

至於不安分的緬甸,還記得清緬戰爭之後的英緬戰爭嗎?對了!英國人啊,非常自豪!(泥垢了)

總結一下,明清(前期)時期,中南半島三個霸權國家特別是暹羅和緬甸(特特別是緬甸,就差一個大越南了)都曾經以武力試圖統一,但問題在於三個國家的實力相近,而且延續了一貫的受制於華的特點,無法實現統一。最後,葡萄牙、英吉利、法蘭西這三個洋鬼子的出現,導致中南半島也要面臨千年未有之變局,到這個地步,海上絲綢之路這個經濟因素已經全然不見了,只剩下紅果果的國家實力和外部干涉元素在起作用。

=========又搞你妹吶♂!!===========

------看見這個就回答一下,反正來知乎好長時間也沒張嘴噴fen!(das why I penfen! 這屎蛋他讓俺penfen!這星期,看見這個問題好吧好吧的....好吧元首Cosplay不下去了.......)


中南半島有著眾多南北向的大河: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湄南河、湄公河、紅河,上述諸河除湄南河外都來自於中國雲南,可以說,雲南是整個中南半島的上游(所以在雲南建壩對下游的威懾作用是很大的)。

除此外還有些較小流域:錫當河、蒙河、德林達依河等。這些較小流域成為了大流域之間的緩衝地帶,這裡可以成為大流域政權之間不斷爭奪的前線,也可以成為一些較小民族據險以自守的根據地(如孟族在被緬甸奪走伊洛瓦底江後退守至錫當河流域)。

這眾多或大或小的河流所衝擊出的平原與河谷也成為中南半島的幾個穩定的農業區與人口聚集區(在古代自然是主要經濟區),即使在現代也依然如此,如燈光圖中,中南半島主要城市與人口基本仍在傳統的農業區。

這一地區排列較為整齊的河流們(南北走向)也有利於在各個流域形成相對獨立的政權與文化,如:基於伊洛瓦底江錫當河的緬甸、基於湄南河蒙河的泰國、基於紅河湄公河的越南。

所以歷史上在中南半島,各個民族與政權之間的地緣博弈主要是:統一流域內上中下游之間的競爭、不同流域之間的競爭。

但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中南半島的不同分區其實可以分為四類:

一級農業區——紅河、湄公河三角洲、柬埔寨、湄南河、下緬甸

次級農業區——蒙河、薩爾溫江、錫當河、上緬甸

貿易經濟區——占婆、克拉地峽、馬六甲海峽

外部影響來源——珠江、雲南、阿薩姆

這表明參與地緣博弈的遠不止紅河、湄公河、湄南河、下緬甸這幾家(光是湄公河就被越南、柬埔寨、泰國、寮國四家瓜分)。

湄公河尚且可以分作多段並維持多個政權,那些次一級的小流域也一樣可以,而來自外部的民族與政權不斷打破半島內既有格局,如:來自阿薩姆的緬甸人趕走原有的孟人、蒙古滅緬甸等。占婆、克拉地峽這些貿易要點則更容易以附庸國的形式被併入大流域政權,但卻相當不穩定,容易反水和易手。

中南半島當前的國家邊界仍然是歷史的延續,並且依然反映了半島地緣的基本規則(上下游整合、小流域爭奪、跨流域兼并)。

當前的狀況是:

緬甸:伊洛瓦底江、錫當河、薩爾溫江下游

泰國:湄南河、蒙河、部分湄公河

柬埔寨:洞里薩湖、部分湄公河

越南:紅河下游、占婆(峴港)、湄公河三角洲

寮國:部分湄公河

各國的中心城市所應具備的條件,一個是流域內的中心城市(如內比都),一個是這一流域的對外港口(如仰光)。

中南半島國家之間的地緣矛盾也依然是:統一流域的爭奪、各個大流域對過渡地帶小流域的爭奪。當然,在當前全球化時代,中南半島國家就同時面臨著內部整合、區域博弈、國際平衡與奧援這三個方面的問題。

歡迎關注我團

地球觀察團

ID:diqiuguanchatuan

不要光感謝不點贊呀

!!!


如果能類似羅馬帝國地中海那樣變成交通網路發達的地形才可以,熱帶病太恐怖了,瘧疾以前比瘟疫可怕的多,去了就完蛋,


額……短暫統一過東南亞幾乎大部分地區的………大(舊)日本帝國算不算?

圖中淺色區域(白+淺綠)為日本帝國最大勢力範圍,真不算是「小」日本

如圖:基本上整個東南亞盡收囊中。

1942年7月

1942年8月

大日本帝國是1889年到1945年之間日本所使用的國號,源自《大日本帝國憲法》

其實中國還是挺能扛的……

---------

如果需要我可以寫一個日本帝國東南亞戰役簡介(類似我目前最高贊的答案那樣),不過請在另一個問題下邀請我(≧?≦)


室利佛逝王國吧,統一了今天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幾乎全部土地


以前是條件不允許,現在是天朝不允許。

我們辛辛苦苦打了對越戰爭是為啥?不打這一仗現在新加坡都是越南的了。東南半島統一對天朝的威脅太大了,必須遏制。


我記得我媽單位的一個同事,他是參加完對越作戰之後複員轉業的,轉業那年是八六年,僅僅六年的功夫就把越南河內以北搞成了越南版焦土抗戰了,雖說太宗打斷他國運這種說法有點過於看得起越南,但是那十年的戰爭破壞烈度比之前幾十年都狠,所以說要說越南人最恨的是誰?妥妥的中國也不是沒理由的,其次米帝,而殖民他時間最長的雞哥反而沒什麼存在感了。大戰過後北方全是寡婦啊,這是有多大仇!


東南亞的地形太複雜,只看中南半島的話還是有國家接近統一的

緬甸東吁王朝強盛的時候,基本包括了今天緬甸、泰國、寮國和一部分印度的領土


當然有統一的帝國,題主聽說過緬甸宣慰司和寮國宣慰司否?


首先來說,東南亞地形複雜,多南北走向山脈,這也決定了當今東南亞的國家版圖,其次,雖然有過極短時間的大部分統一,但是,文化的分裂是最根本的分裂,他沒有統一文字貨幣,這點在中國,秦始皇可以說居功至偉。他的文化統一,也讓中國不至於長期分裂。再有,東南亞地區開化較晚,在東亞文化圈裡,屬於邊緣地帶。加上古時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發達,生產能力低下,這裡幾乎是種族酋長制度,你可以參照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判斷,來看東南亞的縮影。



東南亞歷史上最大的國都,叫做叫羊苴咩城。你不認識吧?是大理國的國都。


就如統一的歐洲不是大英想看到的,統一的東南亞也不是天朝樂見的,於是乎


我就問一個:東南亞攪屎棍是誰?謝謝,請大聲告訴我!


有可能出現,但每次有前兆的時候,我天朝大國就有意無意的出現了,例如乾隆朝緬人實力大,打下來高棉,這時大清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開始攻緬,雖未勝利,但是緬甸肯定也是國力大損。還有現代的越南,古代的安南,都被天朝破壞了統一的機會。


沒有。

自然因素:

  • 地形因素:東南亞以山地為主,沒有形成大的統一民族的條件。首先,山地不利於早期人類的農耕協作,對語言文化形成也有嚴重的阻礙作用。沒有文化上的統一和認同感就很難形成大的帝國。

  • 氣候因素:熱帶氣候條件形成了很多雨林的無人區,阻隔了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很容易形成封閉的部落。經濟條件不發達,刀耕火種自給自足,人的眼界和思維條件很難有大一統、大帝國的想法。

  • 海陸關係:在人類社會早期,遠洋航行不方便。南北走向的山系河流阻隔了早期人類的交流,把人類社會切割在狹長的區域。

人文因素:

人類進步的根源就是交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在相互碰撞融合中形成認同感,任何大的民族和帝國的形成都是想像共同體建立的過程。嬴政統一奠定中華民族版圖、美國聯邦政府建立,都是集體對想像共同體的認同過程

基於上面提到的自然因素,東南亞沒有形成認同感和建立想像共同體的條件。

總結:

交流,推動大帝國形成和發展,任何國家要發展就不能固步自封,「自由主義者眼裡任何束縛都是倒退」。人也是這樣,人與人的交流和連接創造了個人發展無限可能性。

認同感:判斷一個集體是否是一個「團隊」而不是一個「團伙」的很重要的標準。想像共同體和認同感的建立強化是每一個團隊的必修課。

先寫這麼多,以後想起什麼再補充。

————————————————————————————————————

下午申請了新號,決定每日一題。

#知乎每日一題#

第一天151022

齊王:擅長深刻的幽默,喜歡圍觀和吐槽一切。 寫一些隨筆和評論,或許你會喜歡。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qiwanglzx」


東南亞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在生產力及其落後的狀況下,人們往往只會蝸居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拚命勞動,再加上那裡是比較晚開化的地方,或許大多數人都沒想過山的那邊會不會有其他人這個問題。經濟文化落後,政治衰弱,很難有哪個國家有實力統一東南亞


推薦閱讀:

東南亞窮游有什麼推薦?
亞洲(主要東南亞)諸國國民對日本(舊日本帝國,現今日本)的態度究竟如何?
為什麼泰國歷任國王都有中文名呢?
到越南峴港有什麼好玩好介紹的?
除了新加坡,東南亞有哪些國家適合移民?

TAG:歷史 | 軍事 | 東南亞 | 世界歷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