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侯孝賢的電影《刺客聶隱娘》?


先說這個電影講的是什麼呢?

就是講比較能打的女青年,來砍渣男。下山一看渣男好弱啊,懶得砍了,塵世之無聊無聊入骨髓,和一個磨眼鏡片的世外高人遁隱江湖了。有的電影像小說,有的電影像散文,有的電影像詩歌,《聶隱娘》就是用很另類的玩脫了的手段,講了個挺沒勁的故事。所以請大家和我一起加tag #砍渣男#

1、 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說服自己,這是一部好作品。甚至無法說服自己,這不是一部炫技的作品——換了六百個體位思考,仍然感到,沒有這個視覺風格,我一定中途離場。侯導肯定是有很大的野心和很高的追求,但是電影製作是個比較複雜的過程,在這個到處取景、苦心孤詣、集結各路精英的過程中,《聶隱娘》成了一場玩脫了的實驗藝術……

2、長鏡頭、固定鏡頭、紀實美學什麼的,念書的時候背名詞解釋真是背噁心了,噁心到如今一旦感到有人要和我扯這個,我的第一反應基本就是拔腿就跑。《悲情城市》、《戀戀風塵》、《童年往事》等作,我都非常喜歡,但是非要和《聶隱娘》共鳴,還是挺難的。就算換八百個體位去看,也改變不了故事層次很一般的事實:比較能打的女青年來追殺渣男,一看渣男怎麼變得這麼弱了,弱到懶得砍他,既掃興又傷感,塵世之無聊無聊入骨髓,於是和一個磨眼鏡片的世外高人細軟跑了……

3、如果說「視覺」真的不是它的優點,那我可要委屈死了。以前我做過一個大概還算先鋒的學生作業,我真的挺喜歡那個故事的,我覺得那個故事起碼算是言之有物,直到今天我仍在試圖將之重寫。因為要打工、考證以及我技術水平未夠班等等原因,這個片子呈現出來的效果比較cult。問題出在我用其他影片的段落混剪的那個部分。播映的時候老師批評我:你為什麼拿個半成品出來?不把它弄完?

4、當時我真是羞愧得想跳樓了——雖然這個片子很cult,但真的不是半成品啊,是我有意識地設計啊,我要是自己去拍肯定比這弄得快多了好嗎?你再給我點時間修一修畫面,一定比這好看很多的好嗎?我就試圖解釋。我說那是我的手法。我連「的手法」三個字都沒說出去就被老師打斷了:解釋什麼!解釋有什麼用!你的作品交出去了,解釋就是沒用的!有哪個導演在交出作品後仍然解釋來解釋去的!解釋權要全部交給觀眾!我於是明白了,真名士,不解釋,頂多只證明。證明不了灰飛煙滅,既要強硬就得高冷到底。

5、那麼《聶隱娘》就成了個營銷問題,它甚至不是藝術問題。我現在在做營銷,感到它開創了一種嶄新的形式叫「留白營銷」,非常非常地奢侈高雅。它成功地讓觀眾們拚命地替它解釋,彷彿高貴冷艷的綠茶婊。如果之前沒看任何分析,我無法從中悟出任何意境來。若說這是在呈現古詩,那最起碼的,應該講究個格律與節奏吧?看了分析以後,我變得很糾結:我是不是也得從中悟出點什麼,比如古典,比如文化,比如大唐,比如遁隱,比如孤獨——但這種思維模式實在是太粗暴了,粗暴到讓我難為情。

6、面對據說是「留白」的大片空白,我發覺,只要我想解讀,我就能自由地解讀,我可以從中解讀出我的整個人生;但假若這就是導演的藝術手法高超,恕我難以認同。作者當然可以不顧及觀眾,可以不告訴觀眾眼睛該往哪裡看,可以讓觀眾從一大堆空白裡面找自己想要的,但最起碼的,作者本身應該言之有物吧?大師勝在思想與意識,不是莫名其妙。很多看起來不明覺厲的作品,未必是真的那麼厲,純粹只是裡面有很多東西並不是寫給你的,作者的心中沒有你,不care你;只有真正尊重你的作者,才會小心翼翼、痛下決心地,刪去所有你可能無感的段落,生怕你在這茫茫黑夜漫遊中擔驚受怕——這並不是什麼向商業妥協,純粹是個care與不care的問題。當然,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就是擔驚受怕。

7、問題是,只要抱著「我要解讀出什麼」的心態,我們可以從大多數成色不錯的電影中解讀出很多東西來。「創作者」是種非常用心的生物,他們不知度過了多少不眠之夜,反覆修改一字一句、一筆一畫,只希望精心的設計能被讀懂。他們真的是太有熱情了。文藝青年們最看不上的商業傻片,恰恰是在設計上最尊重觀眾的,他們付出的心血並不比《聶隱娘》少,也是在努力塑造某種「意境」,反映的東西可能也比《聶隱娘》深刻。要知《聶隱娘》中的那幾場動作戲,特別是輕功上房的那段,連物理上都沒法讓人信服……我覺得這也是蠻不尊重觀眾的。當然,人都是賤骨頭,照顧你的你往往不受用,非得「作」得你要死要活你才舒服。

8、 因為侯孝賢、戛納等等響亮名頭,《聶隱娘》變成了一道詩歌鑒賞題。這題就是:「作者使用了怎樣的手法,去表現海報上的『一個人,沒有同類?』」這題我零分了。解讀這樣的題目簡直是侮辱我的智力:聽說聶隱娘被負了,但,凡能「負」我者,必為我同類,因為異類根本談不上負我,同類負我的剎那,也便證明了(我臆想中的)「同類」實為異類,那麼這僅僅是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這有什麼值得拍的嗎?「孤獨無人懂」,有夠幼稚,少女那點心思,情愛那點門道,有什麼難懂,有什麼想不通,少女自己對此也很清楚,所以高層次的處理本來就不是「孤獨無人懂」——這無異於孩童的哭鬧,而是自己怎麼處理自己的孤獨。

9、若非說這個電影是講孤獨,講無欲無求,那換一個心態去看其他影片,絕對會發現很多乍看之下很爛俗的故事,說到骨子裡都是孤獨。說到「孤獨」,我首先想到的是這個帖子:《哪些遊戲會讓人有深深的孤獨感?》(哪些遊戲會讓人有深深的孤獨感? - alienbat 的回答)叫《Elite: Dangerous 》的遊戲講的是,你乘坐宇宙飛船在太空里遨遊,突破一條無人能突破的路,身為一條曾經嚴肅考慮投身天文學的裝逼狗,我得說,這可真是全息式孤獨,互動式孤獨,4D式孤獨,孤獨得我淚流滿面。   

原作者alienbat老師寫道:「想像一下,如果你真的飛出10萬光年,飛到了銀河系的中心乃至對面的旋臂。在ED的伺服器上,有幾萬個在線玩家(註:通過steam數據估算),但沒有任何一個人會知道你的確切位置。你停泊在銀河系的千億顆恆星中一顆的軌道上,你是唯一的到訪者,並且極有可能是ED整個遊戲生命周期內的唯一到訪者。這是屬於你一人的恆星系。In space, no one can hear you scream.」

10、 然後我想到了《浪客劍心追憶篇》。若說劍道,上山,下山,入世,出世,被世上唯一的同類背叛,糾結的愛,隱忍的情緒,剋制的表演,面癱的演員,這不是個很好的範本嗎?《聶隱娘》中有高喊出來的「她用雞血偽裝月事」相對的,《追憶篇》中則有雪代巴沉默地水洗沾血的內衣。我懷疑侯孝賢團隊是想一如既往地刪去一切「戲劇」衝突,但是他們刪的真得不好,就像倒水時倒掉了孩子一樣,把最有意義的部分也刪掉了,且因墨太濃彩太重而凸顯不了什麼虛無。它沒說的、想說的,全部都在《追憶篇》的那些狗血台詞里。

海報語「一個人,沒有同類」

11、後來我又聽說聶隱娘在官方設定里是個孤獨症患者。設得我簡直要仰天大笑。孤獨症那波瀾壯闊、堪稱永恆的孤獨,豈是這兩下花拳繡腿所能承載得了的?不如下次看《生活大爆炸》時,改換一顆慈悲之心。你會發現孤獨症患者的典型代表,偉大天才Sheldon Cooper博士,比聶隱娘孤獨太多太多了,可憐太多太多了,簡直能看得你樂極生悲。換個角度重新拍攝Sheldon,就是那些自閉症紀錄片中的患兒,簡直能看得你痛哭流涕:我的天啊,怎麼會有這麼恆久的黑暗,這麼銅牆鐵壁的孤獨?

12、 鑒於萬物與萬物的相逢皆因一個「緣」字,所以我大概不是《聶隱娘》的觀眾。它許是有些妙處,只是當下的我體會不到,那麼我與這部影片便是無緣——再多的解讀都無法將我說服,一如再多的解釋都無法消除與我無緣的人對我的「誤讀」。我總感覺個中原理是這樣的:如果你近來感到孤獨寂寞、無欲無求,那麼你從這一堆散亂的鏡頭中所能收穫到的就是孤獨寂寞與無欲無求;如果你像我一樣深深地愛著舒淇,那你只會覺得舒淇好性感啊,哪怕我是妹子也想上她啊!侯孝賢想說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看到什麼;抑或說,他什麼都不想說,乃至什麼都不會說,只是你,拚命地調動著自己,想去填補他未曾說出口的空缺,然後擊節讚歎:高明!懂我!只是太想被懂了。

13、不對的感覺永遠是不對的,一如要說錯的話註定會說錯。看電影,歸根結底是在別人的世界裡,流自己的眼淚。什麼都沒說的《刺客聶隱娘》,因什麼都沒說而成為了你的鏡子,此時此刻我們都成了一場大型交互藝術的參與者。這大概就是磨鏡人為什麼要磨鏡吧。他磨的不是鏡。甚至不是寂寞。


《刺客聶隱娘》:一出被故意隱藏的宮斗劇

01

很多人看不懂《刺客聶隱娘》究竟講了個什麼故事。

這當然是侯孝賢導演有意為之。

可是別誤會,他這麼做不是為了故作高深,他只是不希望觀眾把所有的焦點都放在這個故事上,而忽略了他真正想表達的東西。

因此,只有模糊焦點,那個「點」才會虛化成一個「面」,呈現出更大的格局。

那麼,被侯孝賢有意模糊掉的那個「點 」是什麼呢?他想要呈現的「面」又是什麼呢?

今天我們就從這個角度,來聊聊這部電影。

02

看過侯孝賢電影的人都知道,他擅長用「虛寫」的方式來表達。

比如拍一場打鬥戲,一般的導演會著力於描畫這場打鬥的激烈程度,採用大特寫,升格鏡頭,拍雙方如何拳拳到肉、汗水四濺。這是實寫。

而侯孝賢不會這麼拍,他會將筆墨更多用於營造打鬥前的緊張氛圍,或是用一個長鏡頭拍勝利者一步步遠去,消失在視線的遠方。

這就是所謂的虛寫。即將敘事的核心部分隱去,只留下事件發生前後人物的狀態。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有一種舉重若輕的飄逸感。

虛寫會讓敘事呈現出一種瑣碎的片段化,核心部分要依靠觀眾的代入和想像去構建。

侯孝賢善用長鏡頭去拍攝這些間隙。固定機位的長鏡頭形成了一種灼灼的注視,那種時間的壓力感會一點點湧向觀眾,激發他們的感受力。

言有盡,而意無窮。十分耐人尋味。

這就是《刺客聶隱娘》的魅力所在,當然,看這部電影最大的門檻,也在於此。

下面,我就把本片敘事的核心部分梳理一下。

在我看來,《刺客聶隱娘》被虛化的那一「點」,或者說故事內核,其實是一出「波雲詭譎、險象環生的宮斗劇」。

這出宮斗劇是在三個層面上展開的,分別是:朝廷和魏博,田家和元家,以及三個女人和一個男人。

03

我們先來看「朝廷和魏博」之間的鬥爭。

在唐朝的歷史上,為了平息安史之亂,朝廷不得已藉助藩鎮勢力,而叛亂平息後,各地藩鎮又成了尾大不掉的隱患。

它們擁兵自重,各懷鬼胎,對朝廷虎視眈眈,這其中實力最強的便是「魏博」。

魏博與幽州、成德,並稱為「河朔三鎮」,是盤踞於河北一帶的藩鎮勢力。

到了唐德宗時期,為了朝廷的安全,他將妹妹「嘉誠公主」下嫁給了魏博的節度使田緒,以政治聯姻的方式來換取帝國的穩固。

此後,朝廷與魏博之間,度過了一段相對和平的時期。

待唐憲宗李純繼位後,他改革弊政,大大削弱了藩鎮勢力,重振了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稱「元和中興」。

《刺客聶隱娘》的故事就發生在此時。正值中央政府重新崛起,各藩鎮人人自危的時期。

對這一背景,影片並未直接闡明,而是通過魏博內部的兩次議事,勾勒出了時勢沉浮的動蕩。

在第一次會議上,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為獲得朝廷的承認,將德、棣二州獻與朝廷。而朝廷則利用這一機會,將勢力深入到了魏博的腹地。

魏博面臨著危機,是該隱忍了事以求自保,還是該和朝廷公開攤派,成了兩難的選擇。

於是我們看到了這一幕,在議事廳上,主公田季安陰沉著臉,坐在殿中,聽兩側的臣子各抒己見。

一面是「藩鎮派」,試圖巧設離間計,阻止朝廷勢力的滲透;另一面則是以田興為首的「朝廷派」,力主化解干戈,默許朝廷勢力的擴張。

田季安一言未發,冷眼旁觀,看著屬下一個個公開站隊。

在聽罷了田興「忍讓朝廷」的陳詞後,他突然發作,怒摔「豹鎮」,眼裡像要瞪出火來。

此時,田季安的心思已昭然若揭,雖然朝廷正如日中天,但他不能坐以待斃,一種「知命強英雄」的悲壯,已經有了苗頭。

到了第二次會議,已經是影片的結尾段落。

此時的魏博,已經決定公開對抗朝廷。

只見大殿上,田季安側臉坐著,聽屬下的回奏:「主公已決定與朝廷為敵,則朝廷必全力動員兵馬,轉向魏博……」

那時的田季安,低眉側目,面沉似水,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覆水已然難收,他在等待著自己和魏博的命運。

自始至終,在這場爭鬥中,侯孝賢都沒有給朝廷任何一個鏡頭。

他沒有拍憲宗的意氣風發、勢在必得,也沒有拍政府軍的威風凜凜、鐵馬冰河。

相反,他通過這兩次議事,卻把一種末世的肅殺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議事廳,莊嚴肅穆;田季安,進退失據;整個魏博,人心飄搖。

朝廷與魏博之間你死我活的爭鬥,已瀰漫在了最最日常的空氣中,成為了人們無法忽視的惶恐。

04

我們再來看魏博內部「田家與元家」這兩股政治勢力的鬥爭。

影片通過田季安和瑚姬在紗帳內的一段對話,回溯了這段往事:田緒在世時,洺州刺使元誼帶萬人來投奔,田緒大喜,為了示好,便主意兩家結親,遂將元誼之女嫁給了自己的兒子田季安,後「田元氏」為田季安產下三子。

有了元家勢力的支持,田季安後來的繼位,就更為順理成章了。

然而,在表面的風平浪靜下,實則暗流涌動,殺機四伏。

元家有著自己的小算盤。

片中有一場戲,發生在第一次議事後,田興因言獲罪,被田季安貶黜至臨清。

上路前,田季安特地來到田元氏的府邸,只見田元氏正對鏡梳妝,妝容精緻,面容姣好。

田季安不為所動,只冷冷地甩下一句「三年前活埋丘絳一事,不可再有。」

這句對白來得莫名其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為了鞏固元家的勢力,田元氏派遣「刺客精精兒」專門刺殺那些落單的田家臣子。三年前的丘絳和此次上路的田興、聶鋒,都在她的盤算之中。

因此才有了田季安略帶威脅地提醒。

田元氏微微一震,平淡地回了一句「知道了。」然後繼續梳妝,鎮定異常。

片中的田元氏和精精兒都由周韻一人扮演,這一明一暗的呼應,清晰地預示了元家的明爭暗鬥。

更加觸目驚心的,還在後面。

田季安的愛妾瑚姬身懷有孕,為保全自身,便以雞血偽冒月事,混淆耳目。

然而,機敏的田元氏還是料到了此事,便委派空空兒以「紙人」做蠱,詛咒瑚姬。

後瑚姬被隱娘救下,田季安的侍衛夏靖撿得紙人,大為震驚,並由此牽出了一段駭人的往事。

夏靖對田季安說:「當年先主田緒在夜裡突然辭世時,榻下也發現了這種紙人。

看到這裡,我們終於從這些支離破碎的細節,看出了元家的計劃。

事情很可能是這樣的:田季安娶妻田元氏後,為了幫助田季安繼位,元家以巫術謀害了其父田緒,由此元家的政治地位獲得了空前的提升。

此後,元家一面暗殺著田家的家臣;一面防備著一切可能對「元家子嗣繼位」構成威脅的女人。

他們或許在等待一個機會,當田季安死後,幼子上位,大權便從此落入了元家之手。

當怒不可遏的田季安手提寶劍衝進後宮時,田元氏將兒子擋在身前,並未有絲毫的懼怕。

而田季安這一劍終究無處下落,只好劈向屏風。

事已至此,這個處於政治漩渦中的男人,早已無力挽回,只剩下無奈的發泄。

05

最後,我們來看看發生在「一個男人和三個女人」之間的情感糾葛。

一個男人,當然是田季安,而三個女人則是:田元氏、瑚姬和聶隱娘,他們分別是田的妻子、愛妾和青梅竹馬的戀人。

如果完全拋開政治層面的鬥爭,只看情感層面,《刺客聶隱娘》的故事也是十分圓融的。

聶隱娘和田季安自幼相識,並訂下婚約。後因政治因素的介入,田季安背棄婚約,娶了田元氏;隱娘只得離開,隨道姑上山修行。

其實,在田季安眼中,田元氏從來不是一個妻子,而是一個符號或一個政治的籌碼。在田元氏的背後,站著整個田家的政治勢力。他們影影綽綽,伺機而動。

後來,瑚姬出現了,她成了田季安在情感上的一種填補。

剛剛在議事廳上大發雷霆的田季安,只要回到瑚姬面前,便馬上恢復了平靜和溫暖。他向瑚姬講起了自己和隱娘的舊事,瑚姬聽罷,垂淚道:「替窈七不平!」更凸顯了她的善解人意。

或許正是這一句貼心話,讓一旁的隱娘,在瑚姬後來被田元氏加害時,對她出手相救。

隱娘在成年後,奉師命刺殺田季安,卻念在舊情,始終下不了手。

最後,她選擇違抗師命,獨自離開。

三個女人,在用各自的方式,維護著和這個男人特殊的情感。而每種關係,都有令人唏噓的一面。

同樣,侯孝賢在情感這條線上,仍然表現得極為克制。可忍住不說,又往往比無節制的煽情,更平添了一種宿命的無奈。

06

按照我們上面講述的這三條線,如果換一個導演,一定能把它拍成一部比《甄嬛傳》還要錯綜複雜的宮斗劇。

然而,這三條線在侯孝賢的處理下,都成了埋在荒草下若隱若現的輪廓。它們不製造戲劇衝突,不潑灑狗血愛情,更不承擔敘事的功能。

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虛化的舞台,等待著主角雲淡風輕地登場。

正如我在前文中提到的一個詞——舉重若輕。

《刺客聶隱娘》將歷史、時代、命運的厚重,化作無形的力量,通通落在了一個叫「聶隱娘」的女子身上。

只見她緩慢地踱步,一絲不苟地向前走著,直到最後,無路可走。

在影片中,嘉誠公主給隱娘講了「青鸞舞鏡」的故事。

罽(ji,音同「濟」)賓國王得一鸞,三年不鳴,夫人曰:嘗聞鸞見類則鳴,何不懸鏡照之。王從其言。鸞見影悲鳴,終宵奮舞而絕……

這個故事,便是這部影片的眼。透過它,我們看到了一群沒有同類的孤獨人。

其實,隱娘便是那隻孤獨的青鸞。

她與田季安的愛情,輕易便淪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她與父母的親情,在躲避元家的迫害時,被隱匿在了青山之中。

她與陌生人的人情,被劃破咽喉的那一刀,一同割斷。

在道姑的調教下,她成為了一個殺人機器,履行著道姑灌輸的「天道」,卻又泯滅著萌生於本心的「人倫」。

這一切,都不是隱娘的選擇。

這個絕世高手,這個來去如風的奇女子,同樣被時代和出身所左右,只得別無選擇地活著。

由此,我們反觀影片中的眾多人物,又何嘗不是如此。

嘉誠公主——為了維護皇權的穩定,下嫁到了魏博,此後二十年不曾離開,最終客死異鄉。

道姑——在俗世的身份是嘉信公主,即嘉誠公主的妹妹。和姐姐一樣,囿於出身和政治立場,她通過暗殺的方式消除著帝國的隱患。

田元氏——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嫁給了田季安,卻被丈夫視為最大的威脅,唯有終日顧影自憐。

瑚姬——作為最強大的藩鎮領主的愛妾,卻活得謹小慎微,唯唯諾諾,連懷孕之事都要隱匿不宣。

…… ……

每個人,都不過是「時代的玩偶」,看似行動自主,卻又始終被命運的絲線牽絆,演出著既定的悲劇。

這便是隱藏在這出宮斗劇之下的世界的真相。

當我們從勾心鬥角的戲劇快感中跳脫出來之時,才會看清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是如何被宿命捉弄的。

正如聶隱娘,她可以如鬼魂一般自由地穿梭於這個世界,卻仍然逃不過那張無形的巨網。

07

最終,隱娘選擇了離開,和磨鏡少年一起去了新羅。

這個年輕的倭國人,給了隱娘來自人世的第一縷溫暖。

她牽著馬走向他,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刺客聶隱娘》是一部自始至終都很安靜的電影,直到影片的最後,才突然響起了激昂的樂曲。

只見,一個長鏡頭拍過去,三人,兩馬,荒草,青山,薄霧,前路未卜……

他們不斷前行,直到背影再難看見,只剩下永恆的世間。

——————————————————

原發表於公眾號:子戈說【ID:zigetalk】

歡迎關注交流!


這是我唯一一部一個人去看的電影。

於是我想吐個槽都沒得吐。

應該是個周三還是周二的下午,人很少。

整個廳我數了數,一共15個人。

開場20分鐘,出去了兩個。

40分鐘,出去了兩個。

50分鐘,出去了一個。

結束前10分鐘,出去了兩個。

他們都沒有再回來。

旁邊的小哥從半小時開始刷微信。

前面的大姐玩了半小時消消樂。

我一直試圖等待高潮,可是連前戲都沒等到就結束了。

既然知道全古文聽不懂,那就好好說話行嗎,汝的我頭疼。

我逼格低。

我有罪。

我實在欣賞不來。

謝謝。


儘管我認為《刺客聶隱娘》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但是電影也給我留下了不少的遺憾。此片影評我想談一下:演員。

  不少人(普通人、影評人)對此片的抨擊都集中在電影的節奏上;太慢了,太慢了。但在我看來,慢或快根本不是(也不應是)風格化電影的問題。不少人說,在電影院都睡著了。在這類型節奏緩慢、弱化敘事而強調情緒的電影里,演員所承擔的任務是極大的,演員必須準確而不落痕迹地傳達人物本身以及電影的情緒,演員的表情、體型甚至台詞承載著推動劇情發展的作用。(不同於敘事性強的商業電影,即使有某位演員演技稀爛,但是也不會阻礙情節進展)

  法國女星Eva Green曾主演電影《子宮》。跟本片一樣,《子宮》節奏緩慢、台詞極少、弱化敘事。Eva Green將一個深情又creepy的愛人/母親演得入木三分。她在台詞不多的情況下精準地調動起臉部表情,她的一雙銳利的雙眼,甚至只是一個背影就已勝過千言萬語。(Eva Green是位出色的演員,儘管我一直認為她總是「過火」了,但《子宮》里的演技真讓我刮目相看。女神,你最近接的電影都是個什麼鬼)

  在看電影看到1/3的時候,我認為,侯導太不會渲染情緒了。但看到1/2的時候,我改變了想法:每次看到張震和舒淇的時候,我都想快進,但看到其他哪怕是叫不出名字的演員時,我又覺得,媽呀,真是神作。看完電影之後,我跟朋友討論時,我困惑地說:這兩主演(其實還包括窈兒她娘和她師母)太不入戲了。朋友一針見血:那是因為他們太「現代」了。並不適合古裝片。

  舒淇的問題就在這裡。我從聶隱娘作出的第一個動作開始我就齣戲。這並不是說舒淇不是個好演員,在我看來,她的演技遠勝張震。但是她真的很不「刺客」,動作指導並不到位(哎,臨時演員給我的感覺還更真實。。)。她根本不是個「古代人」,而更像是一個在試圖演古代人的演員。她靜靜地不說話,給近景或臉部特寫,她的情緒是飽滿的,但一念古文,馬上齣戲。她的氣場也不足,她站在那裡(背影or遠景),並沒有給到我任何情緒的反應。(對比起背影都能入戲的某些演員,真是糟心。)

  我記得許多電影工作者都曾經說過,長鏡頭大特寫是很考驗演員功底的,尤其是在並無外界刺激的情況下,面對鏡頭調動情緒,並作出反應。全片演技最好的是聶隱娘她爹。論形象,他就像是從古代人物畫像中走出來的濃眉眼袋男,其次,在聶隱娘受傷時,鏡頭曾慢慢地移向她爹十來秒。神奇的是,她爹其實並沒有望向鏡頭,側躺著幾近一動不動。但是他的情緒是豐滿的,通過大銀幕傳達了出來,他巨大無比的眼袋似乎也在述說著故事,他對女兒的擔憂,牽掛,又無法觸及,再接著思索的,是他的忠誠,他的主公。

  再說周韻。我一直覺得周韻演技只是so so。但在此片中,顯然她也是一個完全能經受長鏡頭(和遠景)的好演員。透過帘子,張震在說著那個黑衣女子,他的窈七,這一幕張震才是真正的主角。但周韻作為他妻子,沒有說話,只是默默地聽著,並不時根據張震的話給出反應,能夠根據主要角色的演出作出細微而精確的反應,這也是檢驗好演員的標準之一。

  但是!張震啊,他坐著,就是坐著,他完全給不了觀眾任何的feedback,甚至透過銀幕我都能察覺到,他根本不穩,他全部的力氣和演技都用在了穩住自己呼吸和動作上面。再揪心一點的,是聶隱娘的師母開篇那一幕和聶隱娘她母親撫琴不安那幕,真的是擺拍,擺拍。我的第一感受,就是,這導演傻逼么=。=(後來明白是演員的問題)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台詞。

  其實口音並不是一個那麼重要的問題,何況江湖兒女,自然帶著各地口音(李安語)。但作為演員,必須首先理解台詞,其次帶著飽滿的情緒說出來。在李安的《卧虎藏龍》中,周潤發和楊紫瓊的港普真是讓人糟心,但我們可以完全聽得出他們的情緒,他們的話是真的是他們所思所想,而不是背台詞。也傳達出了電影的情緒。在《聶隱娘》中,導演採用的是半言半百。不知道是不是演員素質真是太低,這拗口的古文(拗個毛啦就高中語文都有更拗口的)真的是,像背台詞似的,甚至斷句都亂七八糟。(但是有幾位只說過一兩句話的臨演的古文又說得很溜)

  我說的就是張震啦!張震bilibala說一堆,我都替他感到辛苦,可能真是他個人問題。而且張震的台詞功底也不好,偶爾壓低一下,偶爾又突然抬高,故作玄虛=。=(他其中一個侍從,也是台灣腔的,說的比他要好,當然可能因為這哥們就幾句台詞)舒淇比他好一點,但是在說古文的時候也很齣戲,這並沒有包含她自己的情緒。演員甚至在沒有準確理解台詞的意思的時候,又怎能想著憑藉自己的台詞來說服觀眾呢?

  最後補充。我個人認為,李安是位在渲染電影氛圍方面做得十分出色的導演,他調教演員的功力也不可小看。就整體而言,他可能是比侯導出色。不過如果是李安執導,電影可能就是一個蒼茫而華麗的武俠片了,而侯導從頭到尾,都沒打算製作一部武俠片,武俠片的題材,文藝片的內核,這也是他的特色。

  說了那麼壞話,但我還是要給四星。電影的攝影和配樂實在是高明,護送田興遇劫,瑚姬遇小人,還有最後舒淇和磨鏡少年離去隱沒于山林,這三段,真是從節奏到構圖到配樂,都是完美。


問:聶隱娘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答:「你這畫的什麼?」「牛吃草啊。」「草呢?」 「被牛吃光了。」「那牛呢?」「吃完草走了。」

醜媳婦總要見爹娘,任何電影都免不了要過觀眾這一關。去看《聶隱娘》,就好像祭祀之前往往要沐浴更衣,齋戒數日一樣,總得心裏面有點問題才行。雖然並不是每個觀眾都能做到,但解決一些問題仍舊是好電影所必備的條件。

中國畫里講究寫意和留白,往往都是把最精鍊的一小角拿出來給人看,剩下都東西需要欣賞者自己去填補。這種對於欣賞者要求極高的審美風格,註定了《聶隱娘》里多半的內容必然要靠觀眾的思考來補充,也就說明對於這個電影的解讀必然與觀眾自身的素養息息相關。田季安初遇聶隱娘的時候,紗帳里一張床,田季安與妾坐著。宮燈閃爍,整個魏博都因為隱娘的歸來顯得不安。長鏡頭讓幾乎所有觀眾暫時失去了對於畫面的興趣,將思緒引導向兩個人物的情感世界裡來。至於他們到底怎麼想,沒有人知道。

中國的哲學是不屑於思辨的,單單講究一個「悟」字。悟的基礎是移情,就好像子非魚一樣。道姑說要先斷其愛,又說道心不堅,可是隱娘心裡自然有一個判斷。看故事要有個因果聯繫。為什麼隱娘幾次都不下手呢?導演給了幾座高山,給了一片草地,給了一個典故,還有一面鏡子。倘若換成個小和尚,一拍腦袋說頓悟了,大家都不覺得奇怪。但而今是觀眾,又是抱著娛樂心態的觀眾,故而罵個狗血噴頭,大家仍舊不奇怪。

中國的「人」懂得修心的道理。可是這修心和頓悟一樣,是玄之又玄的東西,誰也搞不清楚。《聶隱娘》里台詞不多,大半也都用在了講故事上頭,想要通過說話來看一個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無論何時我們都在盯著這個人看,似乎要看穿了一樣。東方人擅長用眼睛來表達一些東西,所以除非你盯著一個人看很久,否則根本談不上了解的。導演在這個時候又給了你幾座高山,一片草地,而不是一雙眼睛。眼睛裡往往看到事情,情緒則要通過心來體會。若非能體會,又何談修心呢。

所以我就想起了開頭那個流傳很久的牛吃草的笑話。乍一聽確實可笑,明明是一張白紙,怎麼胡謅出牛吃草的故事來了。但是寥寥幾筆一勾,似乎一個夕陽斜垂,老牛吃完草後晃著尾巴、悠閑回家的畫面已經躍然紙上。再想一想,牧童好像還在老牛背上唱著歌。


好好的一個PPT,為啥這麼多人覺得不好。

我淇劍法純青,卻斬不斷這世間人倫,空剩一人,似鸞鳥般,卻不得對鏡起舞。這是何等無奈。

無奈的我聽到電影里的鼓點就想尿尿。


電影么適合一幀一幀的截圖玩,你說它沒優點倒也不是。

只是有兩件事。

第一,你自認為不是商業電影,就好好的做一個文藝電影,你把博物館開在菜市場,這是你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

第二,所以不要跟我搞「皇帝的新衣」那一套,有些人的影評看了之後大體意思就是「你覺得不好看是因為你沒逼格」,於是一大堆人就說「啊原來這電影表達了這麼多東西啊好厲害啊不愧是高手啊我要去把一星改成五星。」

大雅若俗才是好電影,一個電影真全範圍的美好,一定是俗人看了誇故事和畫面,雅人看了誇內涵和精神,每個消費者既然買了票,總該看到一點自己豎大拇指的東西。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有欠缺就是有欠缺,談什麼情懷什麼努力的,我的電影票錢又不是偷來的,下館子吃飯花了錢還不愛吃我還不能說了,我管你是麻辣燙還是米其林。有些「中國風」真的只能騙騙外國人,想僅靠「展現唐風」來忽悠中國人未免太自以為是了。

說到風景美如畫又是好故事的電影,我倒是比較推薦李安的理智與情感…,當然人家的劇情好和導演沒關係,說到底還是原著牛。


鏡頭很空靈

內容很空洞

說還原大唐的也是醉了,反正我不信大唐有個空空兒,臉上還戴著個黃金面具。


你就當花上20塊,買一個和一群人同睡的體驗。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這種機會很難有了。 你還有啥不滿足呢?


影片開頭的時候,師父對隱娘的評價是

道心未堅。

於是隱娘回家,去尋找她的道心。

她見了父母,見了表兄,見了殺手。見了巫術。

見了武功高強的皇后,見了喜歡的男人,見了人心,也看見了孤獨。

她回秉師父,師父要她殺的人,她不想殺。

和師父打,戰勝師父。她相信自己的路是對的。她堅定,因為她已經找到了自己的道心。

絕情是道心,有情也是道心。大道三千,走自己的路,人心即是道心。

-----------------於是我堅定的回去在豆瓣上給了它一顆星。


這次是跟好友一起去影院看的《聶隱娘》,看完之後去影院旁邊的三寶粥鋪喝粥,兩人一起吐槽這部電影,說如今很多導演連好好講個故事都不肯,偏要為了所謂的意境去搞形式主義。

他給的評價,我記得特別清楚,他說,你看這部電影表現的手法,每一場幾乎就1、2鏡,片長2小時不到,鏡頭數量極少,都能數得過來。

他說,其實這很有趣,「多年以後,我們回想一部電影說了什麼,大致上就是會想到幾個鏡頭,你的記憶里也只會出現幾個具有代表性的鏡頭」,《聶隱娘》要表現的估計就這麼個意思,你都不用多年以後回想,坐在電影院里看電影就是這種感覺。

我覺得這個解法極妙,把逼格升到極致了。

影片的拍攝手法

這部電影甫開場,給人的意外就是,居然畫幅寬高比是4:3,這在面前這個2:1的大熒幕上看起來極為詭異。其實我很適應4:3,我甚至都懷念以前4:3寬高比的電腦筆記本。每次看到有人拍16:9和21:9的照片,我都嫌噁心。但兩邊黑邊過多,讓我覺得這資源利用得不夠出色。

《聶隱娘》似乎只有中途一個段落轉為16:9,通常情況都是4:3。

然後就是我在開頭講的,每一場恨不得都只用一鏡完成,不切分鏡頭,不管誰說話,都在這一鏡里搞定,且鏡頭幾乎只有平移,沒有推拉(偶爾有幾個鏡頭有小幅推的動作)。某些鏡頭甚至是不動的。

家中老奴從門口進房回話,焦點都不會對準他,就聽到他的一個身影和他在說話,而且還被房裡的柱子擋住了;張震寢殿拍攝時,紗帳和燈火讓整個畫面忽而模糊,忽而清晰;聶隱娘背對著鏡頭喂父親喝葯的時候,也完全不會把鏡頭切到聶隱娘臉上,就那麼一個鏡頭擺著,等這場戲結束。

我之前看過一部類似的電影,是新加坡羅子涵拍的《SOLOS》。這是一部小成本製作影片,每一場都是一鏡,而且鏡頭完全不動,且黑白濾鏡濃重,演員沒有台詞。

當時我給《SOLOS》打了高分,一方面是因為這部電影在表達同志這個題材的時候,更多探討了作為同志主角的母親的想法,甚至寄託了一些虛幻美好的願望。即便的確也有點拼接得看不大懂,但每一場每一鏡表現的內容非常清晰,知道導演在說什麼。更讓人感覺,這種形式是在為影片本身服務的。

可是《聶隱娘》好像高深得完全沒有這樣的打算,形式得要,至於交代故事,那次要。

當然也沒必要探討這樣的拍攝方式有何另類,畢竟電影史上另類的片子太多了,還有不少從頭到尾都只有一個鏡頭的電影來著。

看得中途離席的人

舒淇此前上過《康熙來了》接受採訪,蔡康永對她先前參加柏林電影節作為評委一事很感興趣。蔡康永當時問她,的確柏林影展這類國際電影節入圍作品中有一些極為出色的片子,但很多片子非常沉悶,所以他問舒淇,評委坐在一起輪番看這樣的電影,難道不會睡著嗎?

舒淇說,那種狀況下,沒有人會睡覺,但「有人看到離席」,「在此之前是離席都不可以的」。

在看《聶隱娘》的過程中,影廳里陸續有人離席。我覺得也挺正常,因為這片子的確非常沉悶。之後走出影院看豆瓣上很多高人的評價,說是看得離席的人不配看《聶隱娘》這種電影。這就讓我想到舒淇先前在康熙說的這番話。

記得當時舒淇還說過,她覺得自己在評委中資歷不出眾,所以課外功課做了很多,比如看某部入圍電影前,首先會自己把這個導演過去的作品都看一看,這樣更有助於她理解電影。但因為行程實在太滿,也免不了在評委一起看電影的過程中注意力飄走。

然後我又注意到,評論中有人說《聶隱娘》是何等高深的影片,卻沒有真正見到確鑿論及其出眾的證據,無非都是談主觀感受。說句實話,初中畢業的人,但凡語文有好好念過的,這部電影都不至於看不懂,雖然劇本極儘可能地這也不交代,那也不交代(雖然我也不知道幹嘛要這樣),甚至誰是誰都不願多花一點筆墨言明,但人物對話依舊能明確人物關係。最終知道,這講的其實是個非常簡單的故事。

以至於我在看完之後就心想,這麼簡單,一個少女違背師命,因為愛沒有刺殺成功,最終離去的故事,如果不按照侯導這麼拍,大概就沒勁透了。於是形式可以作成這樣,才足夠吸引注意力,原諒我的惡意揣測。

看到有人說,要看懂聶隱娘最好去看看原著。其實根本不用看原著,也能看懂這部電影。這並不是導演或劇本的成功,而是觀眾在電影如此這般奇異表達的方式下,已經極盡自己的包容力,去連猜帶蒙地假想:哦,這人可能是那個誰。過了一會兒發現,果然是。這片子就看懂了。

在我看來,如此這般,看得離席就成為人之常情了。

我愛精製的東西

我對電影的寬容度極大,就是只要畫面美、音效好就行了,絕大部分情況下我真的對劇本沒所謂。比如連《夜宴》《三槍拍案驚奇》《十面埋伏》這種片子我都不會苛責,原因是畫面美不勝收,場景、衣服的顏色搭配實在是用心;音效連一抬手、一回眸都有細緻的襯托,耳環搖曳一下都能發出清脆響聲。

按道理我也該對《聶隱娘》表現出愛,因為很多人不是說這片子的景實在太美了嗎?好吧,4:3的構圖可能沒那麼容易,景緻描繪確有出眾表現,卻未到出類拔萃的程度,或許是侯導喜好純天然,不加以色彩修飾就出,可是為什麼那麼多場景的對比度加深到,馬背上的人穿的衣服和馬都分不出層次的程度?

音效...好嘛,台灣電影的壞習慣都帶過來了,收音都收得如此有台灣特色。現場收音嘛,本就有難度,嘈雜的感覺是給人原生態吧,姑且我也只能這麼想。別說台灣國語掃興這樣的廢話,而是走路、轉身、穿戴都沒有該有的聲音,反倒是底噪還感覺挺大,連在山林里聞鳥聲都帶著那嘈雜的底噪,實在是我等粗人所無法品位的。

當今論「精製」大成者,無非是花了10年拍的《一代宗師》。那一水兒的畫面,章子怡說:可惜了這一屋子的精製。我跟好友一邊看一代宗師,一邊反覆說,你看,這個畫面可以做壁紙,這個畫面可以做海報,最後總結,他媽從頭到尾每個鏡頭都可以做成海報,怎麼王大導演就摳細節至此呢?連六十四手在雪地里起舞的時候,那質感都把逼格徹底烘托起來了。梁朝偉當時說了,高手過招是方寸之間的事,不會壞了這屋子裡的精製。王導演那台詞裝逼裝的,不管說出什麼話,畫面都能給襯起來。

《聶隱娘》是把這方寸之間的事做成了什麼樣呢?

電影是大眾藝術

《私人定製》第二個段落探討「雅俗」的時候,白百合說:你們電影是大眾藝術,門檻兒低,和讀書都差遠了,讀書還得認字兒吧,電影連傻子都能坐那兒樂。

這話說得有趣,雖然我也沒因此就把自己當成俗人了,要不然都說服不了自己整天往影院跑。

可按照很多高人對聶隱娘的註解,這片子怕是非普通人不能感受其美的,傻子怎麼能看呢?白居易那一套讓老嫗看懂的把戲早就過時了。咱得有「雅」量啊。

只不過,我認同的這個理念大概不是人人都認同的,那就是在很多人看來,電影不該是大眾藝術。那幹嘛向大眾售票啊?乾脆你們出個規章制度,買《聶隱娘》的電影票前隨機從《左傳》里節選一小段出來,翻譯不出來的就不讓買票。

那麼我也只好認為,好友所說:多年以後,我們再來回想電影說了什麼...是個極為妥貼的解法了。


拍文藝片的導演起先都看不起武俠這個題材,但等到武俠片終於登場入室,他們都像瘋子一樣卷進來搶著拍,然而很多文藝片大師根本不會拍武俠片。

拍武俠的導演都想獲個獎,或者得到同行認可,於是都喜歡扭捏賣點情懷、或者包裝成不倫不類的歷史片,然而他們根本就不會拍歷史片。

於是這麼一部,由根本不會拍武俠和歷史片的文藝片著名導演,為了吸引觀眾就打出武俠幌子、為了騙獲獎和同行認可就殫精竭力地搞歷史片內核。

最終他成功了,獲獎了。

不過拍出來這是個啥啊。

另外,舒淇會不會在噁心完紅拂女和聶隱娘後,繼續毀一把紅線女?


評論中很多笑話那些對電影持正面看法的人,讓我想起了影院里坐我身後那倆女一男全程痴笑嬉鬧。。。電影結束黑幕,只聽得仨玩意兒的一聲cao

說實話,我也不算文化人,我只是純粹欣賞電影的觀眾,一個暗自私揣的觀眾而已。

還未上映時,男友拽著我一起看宣傳片,我們到時去看這個吧?我淡淡回了一句,沒興趣。看到男神張震,我又變了心意。就如同當時為了我科林叔去看特工學院一樣。純粹膚淺的理由。

當真正看了之後,我沒什麼小詞兒,只能說,真的跟我想像不一樣。要說比預期差,不,一點也不。我就從一個欣賞水平一般的普通人的視角去看,我覺得很有意思,敘事方式像是從前的說書人,多從前呢,我也不知道,我都是在電視上看的評書。先生略一噤聲,堂板一拍,搖搖頭,眼眸流動者怡然的大好河山(電影中那些景色真的拍的很美)。。。原諒我想太多,讀書時候就老是注意力渙散。

當然電影不是少數人的藝術,而是大眾藝術,有人就說這個電影,侯孝賢他不該這麼拍。但是就跟書一樣,書也分很多形式,散文、小說、議論文等等,更不要說詩歌,詩歌還分好多類呢。

小說是廣大群眾就能接受的吧,那麼照著這個說法是不是其他的文體就能取締就取締唄。那我們會少了接納多樣化的寬容和了解很多有趣事物的機會。

還有那些在電影院顯得很沒有素質的人,我就是多管閑事一句,你們還就真欣賞不來這電影。


看得我想聽時間煮雨冷靜一下


個人認為侯導這次玩脫了,作品太自我而拋棄觀眾了。個人認為古典意境不如他的《海上花》和《最美好的時光》。在電影中,通過語言敘事的手段少的幾乎沒有,讓人感覺有些刻意而為之,和田壯壯的《狼災記》犯了同樣的毛病。雖然拿了金馬最佳影片,感覺像是評委在還以前對侯導欠下的債。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看到大家都看不下去了我也就欣慰了


觀影體驗不好,對我是種煎熬。

每次當畫面中出現人,出現兩個以上的人,你們都他嗎的不!說!話!

求求你們說台詞啊!

連小朋友都不愛說話啊!爸爸媽媽在的時候不說話!玩球也不說話!你們到底要怎樣啊!你還是個孩子啊!

聶隱娘與面具女大戰後受傷療傷,事後穿衣(總覺得像約了一炮之後穿衣,侯導約炮之後是否也很惆悵的看著對方洗澡穿衣然後離開?),這整個過程衣服也脫了,興奮也興奮,激動也激動了,你們還是不說話啊!!

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溝通還有沒有了!!


曲高合寡

被剪的亂七八糟支離破碎。

攝影色彩服飾細節都拉轟的很,

這是藝術電影,

這是侯孝賢,

這是阿城,

這是朱天文,

這不是給普通觀眾看的。

並沒有講明白一個故事,也沒有講好一個故事,只剩下期待完整版的了。

但是關於孤獨的故事並不用講明白,也不用講好,因為懂得人自然懂,不懂的人講了也不懂。

無論是導演還是電影,亦或是影院中懂了或者不懂的人,不管是感動的淚流滿面的還是破口大罵白瞎了數十塊錢的,人生於世,本就是孤獨的。

我們都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裡固守著自己內心的一處孤島。


這是一個名為電影的皇帝的新衣,當一群影評人極盡讚美之能事,一個人說,嘿,這他媽是啥啊。


我說我沒看懂,會有人說我才疏學淺

我說我欣賞不來,會有人說我逼格低

然而,我從小到大在電影院看了這麼多次電影,這是我見到過的中途離場觀眾最多的一次,連去看建國大業都沒有這麼多人中途走掉......


推薦閱讀:

影視劇中有哪些「男女主角初次相遇」的經典橋段?
成龍說的:「不敬業演員,看你幾時完」,指的是誰?
有哪些以「黑吃黑」為主要劇情的電影和美劇?
《仙境之橋》想要表達什麼?
電影《庸才》想表達什麼?

TAG:電影 | 刺客聶隱娘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