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內加爾有為何會容忍甘比亞這樣的內陸國存在?
01-05
吞併甘比亞就是侵略行徑,會遭到國際社會強烈反對,甚至是制裁。法國是塞內加爾前宗主國,英國是甘比亞前宗主國,如果侵略甘比亞肯定會引起以英國為首的英聯邦國家的反對。從國際大背景看,很難實現侵略目標。其次,內動力不足,甘比亞國小民窮,沒有價值。而塞國內沒有強大的主體民族和侵略思想。在西非國家很多本身民眾更認同的是部落與宗教,國家反而影響更小,因此更沒有動力去建設一個更大的國家的願望。
另外周邊國家也不會同意,這不是搞大國沙文主義嘛,會威脅地區安全和穩定。
然後,非洲國家多是形勢上的民主國家,決策需由立法、總統相制衡,決策機制決定無法對外擴張。許多國家軍隊自成體系,不聽政府的,所以也沒條件。補充:塞內加爾和甘比亞的邊界是1889年英國和法國殖民者劃定的。最初西方殖民者都是佔據了非洲大陸沿海的一些據點,到了19世紀末,殖民者們在柏林開了一個會議,在地圖上瓜分了非洲。依據便是,大家在海岸線上的殖民據點向內陸延伸。所以西非地圖,很多國家都是呈長條狀,而且首都都是在沿海,這些首都也都是最初的殖民據點。所以我們看塞內加爾、甘比亞、幾內亞比索的地圖就可以看到,所有大一點的城市都在沿海。有這麼幾個據點,分別是聖路易、達喀爾、班朱爾、濟金紹爾、比紹。其中聖路易、達喀爾、濟金紹爾是法國據點,後來就連接在一起,作為法國殖民地。班朱爾和比紹分別是英國和葡萄牙的據點,日後演變成為了兩國殖民地。這些據點最初是作為奴隸貿易、商品貿易的集散點,以及向亞洲航線的停靠點。所以甘比亞河流域是當時英國的勢力範圍。英法在劃分邊界的時候就是沿著甘比亞河畫的。有一種說法是,甘比亞國土寬20到50公里不等,當時雙方根據英國炮艦的射程範圍來定的。不過實際上雙方進行了仔細地討論。
1960年塞內加爾獨立,1965年甘比亞獨立。因為塞內加爾南方國土卡薩芒斯被甘比亞隔開,從達喀爾到濟金紹爾需要陸路經過甘比亞,所以塞內加爾高層是希望能和甘比亞完成統一的。現在要交過路費。1981年,機會出現了,甘比亞發生了一起政變。塞內加爾快速派兵干預,平息了政變。甘比亞總統賈瓦拉對塞內加爾總統迪烏夫很是感激,雙方很快就決定成立「塞內甘比亞邦聯」。1982年邦聯成立,首都在達喀爾。雙方依舊是獨立的國際主權單位。但在邦聯政府里,雙方在內政外交保持一致。設有總統,塞內加爾人擔任,副總統甘比亞人擔任,內閣由5個塞內加爾人、4個甘比亞人組成,40個塞內加爾議員和20個甘比亞議員組成議會。塞內加爾軍隊駐紮在甘比亞。1984年迪烏夫總統說塞內甘比亞的未來使命就是統一。但這只是塞內加爾、甘比亞社會精英的想法,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塞內甘比亞」概念並不感興趣。畢竟達喀爾的居民和甘比亞居民不一樣,和卡薩芒斯的居民也沒有太多親近感。隨著塞內加爾北部與茅利塔尼亞的邊界緊張,塞內加爾軍隊撤出了甘比亞。甘比亞失去了安全保護後,開始與塞內加爾疏遠。加上甘比亞經濟當時出現了一度繁榮,更加不願意待在邦聯里。由於雙方分歧太多,迪烏夫總統誰先提出來邦聯分家,隨後甘比亞也同意了。這就意味著兩國和平合併的基礎和機會已經沒有了。
上面說過了,雙方民眾民族成分構成複雜,對於合併並不感冒。塞內加爾當時在北面和南面也都受到茅利塔尼亞和葡萄牙的軍事壓力,自然沒有力量去吞併甘比亞。而且這也不再符合塞內加爾政治精英的利益,和平的方式已經試過,效果並不好,個人財富和權力並沒有提高,民眾支持力度也不大,再發動軍事行動更是不划算。一旦國際制裁,損失就更大了。其實,塞內加爾最好的機會是1959年至1960年和馬里結成的「馬里聯邦」時代,這兩個西非大國曾經是一個政治主體。但是雙方在是否留在法蘭西共同體內產生了分歧,分道揚鑣。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來,法國在背後有影響,塞內加爾也不是一個有大國野心的國家。1、歷史沿襲不同,塞內加爾宗主國是法國,甘比亞宗主國是英國,雙方歸屬就是1783年的《凡爾賽和約》(不是一戰的那個和約)所確定,在後期形成目前的邊界。有宗主國的存在,邊界劃定也就沒有變化,60、70年代,非洲獨立運動興起,基本上都是按照以前的邊界成立新的國家。2、甘比亞不是內陸國家。西鄰大西洋,整個國家基本上沿著甘比亞河分布,典型的河谷國家。
3、二戰之後,基本上沒有一個國家暴力吞併另一個國家的現象,塞內加爾何必去吞併甘比亞。
兩個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短暫合併過。
推薦閱讀:
※一些沙漠中為什麼在沙丘間窪地出現這麼多小湖泊?
※這是什麼岩石,屬於什麼地質?
※「扶桑」是指「三藩市」嗎?中國人發現美洲是否有依據?
※為什麼漢江作為長江最大支流,其河口在八大支流中卻顯得最小?
※一條河流是怎麼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