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景觀設計、建築或城市規劃後,為什麼想轉行?
從事景觀設計、建築或城市規劃多年後,或初學這些專業的人,有沒有想過轉行?或者是否曾經有一刻想要轉行的?都說說原因和自己的想法吧。
建築行業其實積弊已久,不過之前一直被流入樓市的天量增發M2掩蓋著。直到2014開始,設計師們紛紛發掘起自己對另一行業的樂趣,忠於自己內心進行轉行嘗試,多數也是些設計相關的行業。置身其中,我的轉行來由也與此類似,同時還夾雜一些個人追求。
每天我們都能感受由IT行業革新帶來的新變化,例如uber、airbnb的共享經濟,HoloLens、Oculus的增強現實,Facebook的live對執法現場的直播,微信支付、apple pay的mobile支付技術等等......又如最近很火的PokemonGo的AR遊戲,使得一大群不同國籍、不同膚色的宅男宅女一起出去捉寵物小精靈。這些新增長的技術點都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衝擊著相關傳統行業,迫使過往躺著賺錢的行業不得不進行改變。這些種種都會讓你覺得IT行業是欣欣向榮,為當今社會所需要,能夠投身其中也是有意義的。哪怕僅僅是把界面UI美化一點點,把雲端資料庫訪問弄得更可靠,多寫一個方便用戶的小功能按鈕,這些變化即使再微小,但都能被數以千萬計的用戶感知。
而建築行業,可能真的因為太古老,或是把持行業話語權的人們對新技術的恐懼,其所受的影響十分有限。學院里所教授的還是多年以前的理論體系和製圖知識,如構成和水彩渲染等等。有些課程可有可無,就算缺課大半學期,最後完成課程論文也是可以通過。所謂的通宵熬夜趕方案,其實也不是必須的,更多時候只是感動了自己,也並沒有因此對建築設計理解掌握有了質的飛躍。如此一來,就算我按部就班地學習,有著好看的GPA,拿過設計比賽的獎項,貌似也算入了建築的門。但回想起來,仍覺得從大四到大五這段時間,個人技能值並沒有得到增長,時間就這樣浪費過去了。反觀以前在計算機專業,如果缺了一兩節數學分析或計算機系統這種硬課,下節課就未必跟得上了。計算機專業的理論知識也有自身體系,並不如建築造型那樣,外行隨隨便便就可以評價好壞。
在學校的時候尚且可以接觸一下傳統建築營造的知識、也會用Rhino、Grasshopper搞一些曲線造型,用Revit做一下BIM方面的嘗試,用arduino接麵包板做互動裝置。可是到了實習工作中,能用到的就只有手繪、Sketchup和CAD,這類仍停留在上世紀的方案設計技術。還有那些看似很有意蘊的概念,實際還是來個也許並不存在的軸線關係,再有幾個形體的交錯組合,玩的還是上世紀的構成手法,外加一些人肉參數化表皮的立面處理。更重要的是,由於行業不景氣,有價值的項目量銳減,但這並沒給行業以沉澱及蓄力的契機。反而由於行業不規範,陪標虧本賺吆喝現象屢見不鮮,加之甲方意見朝令夕改,無意義的工作量不減反增。這些非但沒有給基層員工帶來如行業黃金時期的高強度鍛煉和大型項目經驗,讓其難以快速成長以獨當一面。更不幸的是,上升通道的停滯、重複的勞作和無休止的熬夜趕圖,這些還損害身體健康,讓人對今後職業發展道路心存疑慮。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個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長此下去,我認為自己在這裡得不到足夠成長,我想在年輕的時候做有意義的事情,想每天都能看到自己進步。想趁著年輕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不想把時間消磨在無意義的活動上。不求改變世界,只求能跟上周圍變化的步伐。等在IT行業立足後,再謀求跟設計行業的跨界結合。在我看來這才是值得為之奮鬥的長期目標。
== 以下是純屬個人吐槽,如有冒犯請見諒 ==
建築行業作為一技術與美學結合的古老行業,有種讓其從業者通身其中、欲罷不能的魅力。有不少有追求的建築師堅守崗位,給使用者帶來既美觀又實用的作品。但就其目前發展而言,建築行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陰暗面。其中一點為我所不喜的就是太講求排資論輩,講求可有可無的情懷(逼格)。以致於經歷過建築學專業的人,即使轉行其它行業,身上還是自帶一種高人一等(逼格滿滿)的光環。
建築行業也自成一路教派,從入讀建築學專業那天開始,人們都開始膜拜各路大師,對他們的生活軼事如數家珍。也許因為高考錄取分較高,一直自我感覺良好。面對已有封閉的課程設計、趕圖期熬夜通宵、甲方壓縮工期所帶來的加班和行業陣痛期的降價搶活等現象,都甘之如飴的全盤接受,並以此為建築朝聖之旅的必經之路。
然而存在的未必全盤合理。一個健康的建築行業不應只存在熱愛、高大上、大師膜拜這種聲音,彷彿其它異見都是不合理的,都是處於幼稚園的小朋友看不懂高大上行業格局所發出的牙牙學語,都應該被長者批判一番「你們啊,naive」,來以示政治正確。但事實上,除了接受、適應、沉沒、成為個別老員工,並選擇繼續去彈壓後來者(當然,現在行業下沉周期,新兵也不再是風口上的豬了,難以成長為掌握話語權的人)。我們也許更需要批判審視的精神,以平等、包容、開放的態度,去修正行業現存不合理的地方。建築行業疆域如此之大,行業反思革新並不只是屬於長者的專長。後來者即使無法如長者般縱觀全局,但亦是能從熟領域提出見解,以拋磚引玉。
一般來說去設計院或事務所,基層員工只能幹重複機械勞動,或者不賺錢的方案投標。有價值的投標或者施工圖都掌握在老員工手裡,那是他們的產值。老闆曰:「剛進來公司都是來學東西的,工資低也是應該的」。如果能持續在一家事務所領著微薄的薪水生活下去的,那是一定是被設計的熱情所支撐著的。但是情懷越來越不值錢了,成了個別老闆對員工持續幹活的誘餌。無論是設計院這種血汗工廠,還是學院老師自辦的工作室,基層處於一種重複勞作的狀態,上面一層壓著一層,看不到希望。當然也存在好的老師和某工,真心實意教學生做設計,分享行業知識經驗,給予新手成長的機會。
概念、情懷等字眼瀰漫在方案文本中,彷彿在說明這套流水線生產的設計方案是值得甲方掏錢實施的。但實際上這個概念是拍腦袋想出來的,是受某國外事務所方案啟發的,還是過往方案的重複利用,只有設計師心裡清楚。講情懷通常不講邏輯。在方案設計階段,停留在紙面上的設計難以用實際的標準衡量好壞,但又為了提升在外人眼裡的逼格,也只能靠講情懷,講排資論輩。而越發按輩分衡量高低、層層相壓和憑刷臉攬項目,行業也越發停滯不前。當市場發生波動時,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也就煙消雲散了。
IT行業里有的是技術牛人,但沒有各種大師、老八校、Ivy、GSD出身等這些壓人的字眼。至少在我所經歷的美國IT招聘,並不會因面試者的普通學校或者轉專業出身而對其有所歧視,也是要現場面試演算法題和其它計算機知識。IT行業也歡迎在其它行業有一技之長的人加入,如北美無數轉行的研究生物、化學、物理等基礎科學的博士和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其它專業人員。正是由於他們的加入,才得以推行「互聯網+X」,以此延展行業範疇,讓其不斷煥發生命力。而這些在建築行業是無法想像的,除了如安藤那般天賦異稟,一個大齡且無相關行業經歷的有志之士,若想加入國內建築行業指點江山,首先「老八校」、「新八校」、「建築出身」、「項目經歷」等等這些字眼就是你頭上的緊箍咒,跨越屏障難於登天。正是建築行業內這種封閉的環境,外行眼中的高大上,造就了從業者的普遍自我感覺良好(逼格滿滿)。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沉醉在黃金時期的情懷中,繼續坐井觀天。
作為一個曾經深愛過建築學的人,本人由衷希望建築學教育和建築行業能向良性方向發展,業內人士能進行反思,完成行業自我救贖。而不是等新興行業兵臨城下,才不得不匆忙做最後補救。作為一名將人生中最寶貴的五年多時間都投入建築學的女生,曾經的熬夜趕圖夜均在臉上留下淡淡痕迹,現在選擇離開也終究是意難平。愛之深、責之切,這次發言措辭的確比較強硬、語氣相對激烈。願各位看客諒著本發言旨在促進行業發展,看文時有所理解。
最後說明,本人更喜歡IT行業自由發展、有能者居之的環境。喜歡投入與收益成合理正比的工作,工作生活平衡的生活狀態。少些情懷,多些實務,能把事情做好才是王道。
2015年7月3日 看大家所有人都在關心股市的大跌,這個問題也沒什麼關注了。正好最近看到了一篇報道,覺得寫得挺中肯的,就是拿事實來說話,貼出來給大家參考。------------------------------------------說明---------------------------------------------------------------------------------文《80後名校建築生們轉行創業在做什麼》 轉自谷德設計網,李煦訪談,鏈接gooood Idea 谷德想法專輯NO.28強烈建議大家直接到谷德設計網下觀看!!!!支持李熙作者辛苦採訪編輯的原創!!!!
po到這裡只想讓更多人看到這篇好採訪!!!!有關版權均屬於作者李熙與谷德設計網!!!
有任何問題請聯繫作者及採訪人:李煦(圈內人,男建築師。聯繫郵箱:lixu.architect@gmail.com)------------------------------------------正文--------------------------------------------------------------------------------前言
作者及採訪人:李煦(圈內人,男建築師。北京、美國學建築,丹麥、香港去工作。愛攝影、好魔方,喜結圈內外人士。聯繫郵箱:lixu.architect@gmail.com)不知大家有沒有類似的感受,建築師的圈子特別小!一方面說的是這個圈子小到通過三兩個人就可以找到彼此的共同朋友;另一方面,建築師的小夥伴兒往往也是建築師,見面聊天三句話不離本行。建築師是否被這個圈子限住了?建築師能不能跳出這個圈子看看外面的世界?
其實「出圈」的建築師倒是大有人在:陳奕迅、吳彥祖、盧庚戌等,早已跳進了娛樂圈。但是下面的系列訪談,帶大家來認識一下六位我身邊的80後「出圈」建築師,看看他們的轉行創業之路。當」轉行「遇到」創業「則更顯得不同尋常,相信會帶給大家一些思考和感悟。
被採訪者簡介祁天,男,北京人,北京端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端木良錦」品牌創始人
2002年考入清華大學英語系,次年轉入建築系,獲建築學學士學位。2007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學碩士學位。08年畢業後,旅美一年,其間在《讀者-原創》連載其遊記。09年回國後,出版了《這不是旅行》一書,記錄其在美國一年遊歷的感聞隨筆,引起較大反響。2010年於北京創立」端木良錦「品牌,致力於藝術品包裝的設計和製作。採訪感言
祁天是我大學本科的同班同學。同為北京人,他打小兒在衚衕里長大。一直覺得他挺特別的:別人得閑是上網打遊戲,他卻在家寫毛筆字兒、畫畫兒。在我眼裡,他是一個愛琢磨的人,一個可以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到極致的人。本科的時候他手裡整天攥著個古錢兒,猶記得當年開玩笑,說把建築系館的列印室以後改成「祁天泉社」(「泉」就是古錢的意思),沒想到十年以後,這個真成了他的職業。古代有一個成語,叫「買櫝還珠」,祁天就是在做那個「賣櫝」之人。說不定哪天,"買櫝還珠"便會上演現代版。(更多信息請關注端木良錦官方微信號:brocadebony 或搜索:端木良錦
郵箱:1610808344@qq.com)陳興,男,彼伏(bǐ fú BY CHENXING)時裝品牌創始人
2002年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獲建築學學士學位。2009年赴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攻讀建築學碩士學位。2011年畢業後回國於北京創立彼伏(bǐ fú)時裝品牌,從事獨立品牌時尚服裝的設計,其兼具中國文化元素又國際化的設計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與讚許,獲2014年北京設計周最佳原創設計師獎。採訪感言
陳興是我本科同年級的同學,大家都叫他「興爺」。半年前聽說他改行做服裝,半年後已經在業內小有名氣了,這發展的速度令人讚歎。這次採訪就在「彼伏」位於前門大柵欄兒四合院的旗艦店裡。興爺用建築師的本色將這個民國時期的青樓改造成樓上工作室,樓下店鋪,側院咖啡和酒吧,外加未來可以變化的多功能空間,不得不承認,彼伏有著一個很高的起點。而彼伏的作品,確實能讓我眼前一亮,不知是不是建築師背景的一些共鳴。(更多信息請關注彼伏官方微信號:bottopchen 新浪微博:彼伏bottopchen 設計師微博:CHENXING興 郵箱:miguel_bottopchen@163.com彼伏前門店:北京市西城區前門朱家衚衕9號;彼伏北鑼鼓巷店:北京市東城區北鑼鼓巷93號)第一人 祁天 端木良錦
下方視頻建議選高清
gooood想法專輯,轉行創業的建築師(上) 祁天,端木良錦視頻—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李煦:先介紹一下你的建築之路吧?
祁天:我是2002年考入清華大學英語系,但是從小喜歡畫畫兒,對建築情有獨鍾,因而大二的時候毅然決然地轉系過來。07年本科畢業後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讀了兩年的建築設計碩士。期間有在紐約的Perkins Will建築事務所實習過兩個月。拿到學位後沒找工作,而是進行了一年的環美之旅。再之後就跟建築沒有什麼太多關係了,基本上沒有作為職業建築師的經歷。
李煦:那你為什麼決定創業,而且是選擇了一個跟建築並沒有直接關係的行業?
祁天:我覺得主觀和客觀的原因吧,有偶然也有必然的因素。主觀上來講,我覺得我不是那種特別能夠在一個框架體制裡面工作的人。不管是在學校讀書還是在實習工作的時候,因為自己很多想法被壓抑得不到承認,同時別人交給我的工作,由於我自己的想法比較多,所以也很難讓別人特別滿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覺得我不是很適合這種職場上純粹的僱傭關係,比較抵制去找一份朝九晚五的穩定工作。
從客觀上來講,09年從賓大畢業時正趕上經濟危機,也是建築市場的一個低谷,當時在美國作為一個職業建築師機會很少。而這時陰錯陽差,由於一場車禍意外,我和女友決定通過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開始我們步入社會的生涯。其實從一踏出家門開始,就決定了我將來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一定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不可能再回到一個辦公室或者學校的生活,雖然當時還沒有想好今後要幹什麼。這一年的遊歷,我們跑遍了美國48個州,期間將所見所聞所感用文字和照片記錄下來,並在《讀者》雜誌上進行了連載。2010年回國後,我們將這一年的隨筆集結出版,作為告慰青春理想的句號,之後我們便開始了很現實的職業思考。當時我其實有幾個選擇:考慮去朋友開的平面設計公司;也考慮著手一些小項目的設計,比如室內裝修、家居設計。
古玩包裝也是當時的一個選項之一。想做這個主要是因為自己喜歡,從小就喜歡中國傳統的東西,喜歡古玩收藏,嘗試做過一些小盒子收藏古錢幣;其實這個想法在當時並非是首選,主要是懷疑這件事能否做大。真正讓我下定決心,還是因為某次聚會時,從位朋友嘴裡甩出來的一句:「我覺得這個想法新鮮,可以搞!」那一剎我覺得至少可以從明天開始做點嘗試,看看會怎麼樣,於是,就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了。
最開始是從古錢幣包裝這方面著手,很艱辛。因為古玩包裝這個行業不像任何一個行業,它沒有可繼承的經營模式,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史無先例。所以剛開始的兩年里,我們在自己熟悉的收藏領域徘徊,圍繞古錢幣,做一些簡單的木質小盒子。
李煦:那能不能介紹一下現在公司的一些基本的情況。
祁天:公司從最開始我一個人發展到目前5個人,主要定位於高端藏家或文博會所,為重量級的藏品量身設計個性化包裝方案,並最終製作出來,以滿足收納、展示以及運輸的要求。我們的品牌叫作「端木良錦」,字面意思就是「端正的木頭」、「優良的錦緞」,第一,木材和錦緞是我們產品中的兩種基礎元素。第二,「端木」本身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加上「良錦」,這四個字既有中國味道,又稍帶一點日本風。日本人在包裝設計與工藝上做得都很到位,能帶給我們很多啟發。
在我們之前,藝術品收藏圈子裡所謂的「包裝」是這樣的:比如一尊兩三百萬的佛像,從拍賣行拿回家的時候就是報紙一包,然後扔進一個幾毛錢的無紡布袋子,放進保險柜。有的藏家甚至不惜用掉整整一卷衛生紙,把藏品像木乃伊一樣白花花地纏起來,無論是外出攜帶還是展示給別人看都顯得極為寒酸,更談不上實用美觀了。我們花幾百上千萬買套房,可以花幾十上百萬去裝修;我們買輛百萬級的豪車,也能花幾萬十幾萬做內飾、做改造。而我們花同樣價錢買到一件珍貴古董,給予它什麼呢?僅僅是一卷衛生紙和一個布口袋嗎?彌補這片空白,正是我們現在在做的事情——藝術品的包裝設計。一尊佛像、一把砂壺、一件宋代官窯瓷器、一張書畫,或是一件當代藝術品,它們的包裝是不同的,涉及到很多的細分設計。如何把它量化,如何用最合適的工藝生產出來,如何用不同的材料體現它相應的審美趣味,這其實是一個體系,兼顧安全、實用和美觀的要求,既是儲藏也是展示。通過良好的設計和精湛的做功把它打包實現,是就是端木良錦品牌存在的意義。
李煦: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可否介紹一下你的工作流程和內容?
祁天:目前我們的客戶主要通過朋友介紹、在網路上看到我們的作品,或者在拍賣會上看到我們的實物慕名而來。我們首先會跟客戶當面交流,對藏品進行精確的測量,聽取客戶的想法,比如對藏品有無特殊功能要求、想用什麼材料、喜歡什麼風格等等。之後我們會按照藏品的藝術背景和客戶的個人要求,給出一個具體的包裝設計方案初稿,形式可能是動畫或是圖片、手繪草圖,或是一些歷史參考案例。接下來根據客戶的具體意見反饋對方案進行調整,方案定稿便進入到實際製作階段。製作階段我們會首先進行選料,主要是木料。我們會根據具體的藏品特點精心選料,比如顏色和質感。
選料後還要通過開料、烘乾、沉降等各個步驟,才能避免後期變形開裂的問題。製作過程中,我們的做功非常細。作為設計師,我會全程參與到生產的各個環節。在做設計的同時,我會不斷監督木工工藝,不斷修正,保證實際製作出來與預計的設計效果一致,有時因為木材差異,或尺度問題,生產與設計間會出現偏差,有的偏差會激發我產生新的靈感,順其自然反而會讓產品更完美。有的偏差會削弱設計,就需要糾正。如此進行,產品品質會在設計與工藝的交互反饋中螺旋上升。迄今為止,我們客戶的滿意度非常高,市場也在進一步擴大,包裝的門類也越來越多,器型也越來越大。從剛開始錢幣,到文房雜項,再到玉石、瓷器、砂壺、佛像等等。
李煦:能談談你的這麼多年的建築的教育背景對你現在做的這個事業的影響嗎?
祁天:剛開始的時候說實話,沒什麼影響。因為那時候我只在給錢幣做盒子,非常小,一個手掌就能放下了,就是一個普通方盒子,無非做工上有好有壞而已。但是我覺得教育背景對人的影響是長期潛伏在職業生涯中的,假如讓一個建築師和一個醫生,都放棄本職去做盒子,一段時間後出來的味道肯定是不一樣的。
隨著這個品牌包裝門類的不斷豐富,我在逐漸地找回自己的職業角色和位置。目前很多大體量的包裝,就是一個把純粹的盒子建築化的過程。比如有些佛像包裝,是在設計佛龕,也就是佛住的建築。我採用很多古典建築元素,像須彌座,欄杆、扶手、樑柱體系,還有斗拱、屋檐、窗扇等等,其實都是從中國古建上汲取的靈感。
可以說包裝就是一個微觀的建築,而建築就是一個宏觀的包裝,這裡還是有很多交匯和共鳴產生。我會從建築師的角度,除了把包裝的造型建築化之外,還會將其結構化、功能化。也就是不光要滿足審美需求,還要解決諸如照明、旋轉、安防、維修等各方面的問題。作為建築師的優勢便是擁有全方位思考的能力,從體量,到外觀再到結構功能,你可以從宏觀的層面把握它,然後一步步將它實現。
當然建築師本身還擁有更實際的專業技能,比如繪製草圖、做渲染圖、動畫、模型、彙報方案等等,這都是在校園裡練就的基本功,對今天創業幫助極大。
李煦:在創業過程中遇到過什麼困難嗎?然後又是怎麼解決的?
祁天:困難非常多,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客觀講,剛開始作為一個學生走出校園白手起家,從技術、資金到客戶資源全都是零。比如剛開始對木材加工這塊兒我就一點概念都沒有,用什麼機器、什麼工藝,一竅不通,更談不上引進人才。只能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最開始的思路是「讓別人生產,我去賣」,因此百度上一家一家地查包裝廠,然後逐一走訪。生產找到了,就跟著人家學。起初訂單下的少,很多人懶得搭理你,沒辦法,就先跟人家處朋友,兩三年下來,還真收穫幾個摯交,很多時候不要訂金,先幫助我生產。甚至到後來他們會支持我單幹,幫我進材料,選設備。我覺得做事只要心誠肯干,總會有機遇。只要放下架子,就會有「貴人相助」。其實是你面對困難的態度感動了那些幫你的人,每個人都是這樣過來的,看到後來者,會想到自己創業之初,感同身受,於是出手相助。
當然,與工廠合作後來也遇到了問題——就是質量跟不上。這跟中國幾十年來到發展模式有關,依賴流水線跑量的生產模式導致做工粗糙,無法實現設計效果,這是我遇到的第二個瓶頸:要麼受制於現有水平,把成本做下去,把數量做上來。要麼決不妥協,寧肯推高成本,也要保證質量,另起爐灶,重頭再來。
最終我選擇了後者。於是我用自有資金慢慢盤活,引進設備、材料,再勒緊褲腰帶,四處挖掘人才。現在木工月工資很高,動輒一萬好幾,因此剛開始的時候經常是買了機器就沒錢發工資,四處借錢,下月拿到訂單,再去還債。
其實,更大的困難還是主觀上的,我會無數次問自己一個清華建築系、美國常春藤名校畢業的人,為什麼要去自己做盒兒?每當你自己想通了,別人還會不厭其煩地來提醒你。那段時間我聽過最多的三個字就是「可惜了」——「不做本職工作,可惜了!」「你爸媽培養你一場,可惜了!」「小夥子好好的非要做木工,可惜了!」。當所有這些非議襲來,你會覺得自己像一個退潮時被獨自留在沙灘上的貝殼,那種孤獨和絕望是我有生以來遇到的最大困難。
說沒想過放棄是假的,但最終還是堅持下來,最重要的原因是客戶的認可。在創業這件事上,客戶永遠是上帝。這句話的含義不光是你要把他們當上帝一樣對待,反過來說,如果你做到像上帝一樣對待他們,他們也會像上帝一樣拯救你。幾次在我拿不到訂單,花光身上所有錢的時候,都是回頭客找到我,說兄弟你之前的產品不錯,再來一批。或者介紹身邊的朋友給我,讓我繼續做下去。
李煦:再簡單介紹一下目前取得了哪些成績?
祁天:我覺得目前最讓我欣慰的,就是來自更多客戶的認可,所謂酒好不怕巷子深。剛開始我們是在一個小領域做包裝,比如古錢,那個圈子很小,發揮的空間也很有限,但是東西做得確實漂亮,獨特性很強。被圈內人認可後,我們的品牌便從一個圈子擴散到另外一個圈子,現在基本上是接觸到除了書畫以外的基本所有門類的古玩藝術品。
其次我們的客戶檔次也越來越高。一開始的客戶可能支付不起一個幾百塊錢的盒子,而現在的客戶願意花十幾甚至幾十萬來做包裝,客戶的水平和藏品的價值在不斷攀升。其次我們跟很多大型拍賣機構,如嘉德、保利,都建立了合作關係,它們每年的預展都在用我們的包裝。還有很多私人博物館也在用我們的包裝作為常備性陳列,甚至還讓我們提供對博物館展示及室內設計的諮詢服務。因此我們的服務範圍也逐漸向室內家居方面過渡,所有這些,雖然沒有獎牌,沒有證書,卻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可。
李煦:那麼你對公司將來的一個發展的預期是怎樣的?祁天:近期來講我們要通過不斷提高自己的設計能力和工藝水準,藉由更好的材料,深化在藝術品包裝領域取得的成績,並嘗試開發更複雜,更體貼的產品。可以說我們在開闢、在定義一個領域,每一次設計都是對自己的全新挑戰,我們只能不斷地逼著自己往前走,包裝更多藏品,打動更多藏家。
而遠期目標來講,就是更加人性化、更加精湛和科學地解決客戶在藝術品方面全方位的需求,不僅僅是包裝,還有展示、運輸、攜帶等所有相關領域,逐漸從一個微觀的包裝盒子,過渡到宏觀的藝術品收藏全程策劃、設計和施工製造。李煦:談一下如何看待建築師轉行?
祁天:我覺得建築行業目前好的機會不多,競爭非常激烈。在這個大背景下,建築師轉行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更是行業性的變革。建築師都是多面手,擁有非常好的動手、實踐、統籌、策劃能力。這種推進力、執行力是很多職業所不具備的。因此我覺得建築師轉行是好事,值得期待。
李煦:那能不能給一些現在還在猶豫或者在考慮將來是不是要創業的人一些建議或者是一些看法?
祁天:如果你真的想創業,或者對現在的職業狀態不滿意,我有幾點建議。第一點是創業一定要趁早,越早越好。人到了三四十歲,具備一定職業慣性後,創業會真的很難。主要是精力上的和心理上不可能再像剛畢業時那樣帶著一股衝勁,如果沒有那股勁兒,會突破不了之後遇到的種種障礙。
第二點建議,我覺得應該選擇一件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僅僅看似能賺錢的事。如果只是想撈一把,或者打算40歲之前賺足人生的所有的錢就退休渡假的話,當然什麼賺錢搞什麼。但如果你想把創業作為自己一生的目標,一定是做自己熱愛和執著的事情。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在所有困難來臨的時候,堅持住,在別人一點幫助都不給你的時候,有一個強大的內在支撐力。因為你真的太喜歡這件事情了,所以無論賺錢、賠錢,哪怕一貧如洗,也要堅持下去。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成功。
第二人 陳興 彼伏
下方視頻建議選高清
gooood想法專輯,轉行創業的建築師(上)陳興的前門時裝秀—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李煦:請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的建築背景。
陳興:我是2002年進入清華大學建築系,07年本科畢業後,在伍茲貝格北京公司工作了一年,之後被調到香港工作了一年半。期間我申請到了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的建築學碩士課程便在2009年時去了歐洲。
因為在義大利學習期間做過一些舊建築改造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工作,2011年底從義大利畢業後我就回到了北京,在清華院文保所做歷史文化遺址保護相關的建築設計,邊做這個的時候,我就開始準備做服裝設計了。李煦:為何想起創業,而且是做服裝設計?
陳興:其實我從小對學什麼做什麼沒有特別的執著,對界限這個東西也比較模糊,做事比較隨著自己的性格和喜好。包括去義大利留學,別人可能會考慮地區、學校、語言的問題,但我就是覺得我喜歡這個地方、它的文化還有氣候,都是很感性的一些因素使然。
說起為何做服裝設計,一方面相比建築來講,我覺得服裝設計會更符合我自己的性格特點。比如說我不喜歡周期太長的東西,不太喜歡這個東西到最後變成很多的妥協,實現不了更多的個人想法、體現不出更多的個人價值。我更偏向於藝術性格,希望自身的想法和感覺能得到最大的表達和發揮,而建築不是一個最好的方式。另一方面,我很喜歡舞蹈,以前在清華是國際標準舞隊的,可能對人體、肢體更為敏感,比如動作、姿態等等。
其實在義大利那會兒,我就想做一個自己的服裝品牌,之所以選擇米蘭也有這方面的考慮,畢竟米蘭是時尚之都嘛。在義大利期間設計課成績也不錯,我覺得跟外國人相比,其實我們的設計水平並不差,但是我們在設計品牌這方面的意識真的是特別弱。在創業之前,我在北京上過服裝設計相關的課程。上完一兩次課後,我覺得我並不需要學具體的設計衣服的方法,而是需要熟悉這個流程,就是知道如何運用自己已有的技能入行。剛開始是從一個兼職的狀態開始。
去年7月份,我開始做第一季的衣服,並且跟兩個比較好的買手店簽了協議。當時還比較有信心,但是由於沒有經驗,作品完成卻過季了,所以當時沒有投入市場。直到2014年4月,我在北鑼鼓巷開了第一家實體店,整個銷售和市場反饋都比較好,儘管當時還是兼職狀態。直到我決定租下大柵欄兒這間四合院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和總店,我才辭了職開始全職做這個。
李煦:能不能介紹一下公司的情況?
陳興:我們的品牌叫「彼伏」,因為我們的品牌文化第一季的主題就源自北朝壁畫,包括我們現在大柵欄兒的工作室就是在民國時期著名八大胡同的青樓舊建築改的。「彼」就是表示「彼岸」的意思,我其實是想表達現在擁有的東西都是此岸的東西,而你即將擁有的或是尚未擁有的,就是彼岸的東西,而它可能恰恰就是最美和最值得追求的。而「伏」表達的是一種起伏的動態。「彼伏「是比較抽象的東方世界觀。
我們目前在北京有兩個自營店,一個是在北鑼鼓巷的概念店,另一個就是現在這個前門的旗艦店加工作室,同時連著的院子做咖啡和酒吧,是一個生活方式店的概念。我們這裡不光是做時裝,也會結合這個老房子做一些T台秀、發布會、影展、小型藝術沙龍等等,提供的是一個藝術平台性質的場所。除了這兩個自營店外,還有兩個合作店,一個位於西單老佛爺的四層,另一個位於僑福芳草地二層。
公司在北京有一個7個人的核心團隊。我自己負責品牌設計;一個以前南京大學計算機系的師弟負責打版和內部管理;一個以前在瑞銀做投資工作的姐姐負責外部運營;一個在普華做諮詢的師姐幫我做PR方面的工作;清華法學院的一個師弟負責市場和顧客管理,同時兼職模特;還有一個北服畢業的小姑娘做我的設計助理;還有一個以前在高級工作室的師傅做我們的樣衣工。
我們的衣服都是在工作室里把樣衣做出來,如果有人定製的話就幫他量身定製。如果是成衣系列,外面跟我們合作的工坊會把我們的樣衣我們做小批量生產。我們的銷售渠道還是以實體店為主,價格定位屬於比較高端的,因為我們品牌的品質和研發過程相對較慢,要不停地調比例、形狀、選擇面料。一季出幾十個款,兩個星期才能出來一款,所以我們目前還沒有辦法做到大規模生產。
李煦:在創業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一些困難,又是怎麼解決的?
陳興:說到困難,主要集中在產品的生產、整個供應鏈,其他鏈條的配合上。我們自身都是跨界的團隊,對服裝這個行業的管理本身還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覺得在國內服裝領域整個鏈條還比較落後。比如說去選一個扣子,諾大的扣子市場一顆好看的扣子都找不到,顏色也只有黑白、咖啡色。你想要有一點顏色的扣子來配衣服就得訂做,但是訂量就要幾萬個起,所以對我們小規模來講就很難困難。我們只能從國外的網站上來買,造成成本的提高。我們做過一件衣服一顆扣子80塊錢。一個衣服就是15個扣子,光扣子就是一千多了。生產環節也是,如果去工廠,便宜的產品質量糙;稍微對質量有點要求工時就會很久,而且他們也不願意去做一些特別的工藝,因為這樣影響了他們計件收費的效率。
產品生產出來後就面臨著銷售。一個新的品牌,品牌認知度都有待提高,而我們因為追求高品質造成成本相對較高,品牌的價格肯定也不會太低。這些都是需要慢慢吸引和培養消費者。還好我們比較幸運,目前銷售這個環節遇到的困難是最少的。我們的客群其實還是比較懂的,看得出來東西的好壞,而且他們也有這個消費能力,所以相對來說阻力反而比較小。
李煦:有沒有取得一些讓自己比較滿意的階段性成果?
陳興:我們現在在西單老佛爺的銷售狀況不錯,前一段時間在北京國際設計周上獲得了最佳原創設計師獎。我們的服裝取得了納米比亞共和國第一夫人佩內湖皮佛?波漢吧的認可與青睞,特意在我們這兒訂製了兩件旗袍。另外很多雜誌和媒體對我們也比較感興趣,有一定的曝光。我們的品牌真正開始做也就是一年左右的時間,所以對目前取得的成績我還覺得是不錯,但是還要繼續努力。
李煦:那麼作為一個以前的建築師,現在做服裝設計,建築設計對你現在做服裝有什麼影響嗎?
陳興:有非常好、非常積極的影響。首先是抗壓能力。以前做建築的時候工作量、工作周期和強度都是非常大的。而現在整個過程反而變短了,所以抗壓對我來說是沒有什麼問題。服裝設計的複雜程度也很高,我可能更適應現在的這個難點,它節奏更快一些,需要你能夠快速敏銳地去實現你的想法,這個對我來說更適應一些。
其次對於有些建築師來講,對建築的表象比如材料和工藝表達的要求會非常高。同樣在服裝設計的時候,我會考慮的更全面。比如說我就接受不了不太好的面料和工藝細節,對工藝結構性的東西也會特別敏感,這個其實跟建築是類似的。建築設計的方法其實多少可以應用到服裝設計上來,對於我來說這個都是相通的。
李煦:能不能再說一下自己對這個品牌,包括公司未來的打算?
陳興:對於「彼伏」,我們自己的定位是中國本土產生的一個國際大牌。儘管是以一個獨立設計師的形象出現,但我們希望它不單單只是一個獨立設計師的品牌,而是希望它能夠成長成為一個有文化代表性、有文化責任感,有文化輸出作用的品牌。這與」彼伏」的初衷很多也是從文化的重建或是再建的角度去詮釋,我還是希望它能有超出衣服之外的追求。
對於公司未來的發展,我們是先立足北京市場,長遠規劃布局國外的一些核心的城市,比如紐約、巴黎、米蘭、倫敦、東京、香港、新加坡等,因為這些城市的客群和消費者能夠更直接理解我們的品牌。當然,我們要先把品牌的認知度做到足夠好,然後再去實施下一步的事情。
李煦:能不能談一談你是怎麼看待建築師轉行?
陳興:我覺得轉行對於各行各業都是比較正常的。建築行業本身對人才的要求其實挺高的,建築師本身的專業訓練和職業特點就是既務實又要有一定的幻想和浪漫,因此選擇轉行之後他們會利用自己理性的一面去經營自己的事情,同時發展自己感性的一面。
我覺得轉行只要你想清楚,同時做足準備的話,應該是一個挺好的事,說明你有勇氣去面對自己內心的懷疑和恐懼,同時有執行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放棄並不容易,所以如果有勇氣邁出這一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可以算作一種成功。我祝福所有轉行的人都有一個好的發展。
李煦:對想創業的人有什麼建議嗎?
陳興:我覺得在做出創業決定的那一剎那,我的人生就圓滿了一大半。我不覺得成功是一個終點的東西,它永遠都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能不能克服自己內心的坎兒、能不能邁過去就顯得尤為重要。
其實你如果跳過去的話,就已經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了。所以我覺得如果你真的有這種想法,就要勇敢一點兒。被採訪者簡介
梁其偉,男,1985年生,北京靈游坊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2003年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獲建築學學士學位,期間以網名Soulframe發布了獨立製作遊戲《雨血》系列,引發關注。2008年赴美國耶魯大學攻讀建築學碩士學位。2011年畢業後,回國,先後獲得著名投資人徐小平,以及網易資本的數百萬美元投資,在北京創立了靈游坊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其《雨血》遊戲的進一步開發。
採訪感言
跟梁其偉的相識源於8年前的一次私活,當年要在一個方案彙報的動畫上增加可以移動的導航地圖,他輕輕鬆鬆地用AE做完了,那時候便知道他在軟體上的造詣。這次採訪之前也已經有一年時間沒見,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他變得更成熟霸氣了,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去思考一個行業的問題。梁其偉和他的靈游坊可能不能被複制,但是他始終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認識、對公司現時和未來的思考,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期待中國漫威的誕生。(更多信息請關注影之刃官方微信號:
yingzhiren163影之刃官網:http://yzr.163.com 梁其偉微博:soulframe)
陳忱,女,臨界工作室(reMIX studio)創始人
2003年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獲建築學學士、碩士學位。2009年赴英國倫敦AA建築學院攻讀景觀與城市碩士學位。2010年畢業後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景觀學碩士學位。2012年回國創業,於北京成立臨界工作室(reMIXstudio),致力於建築與景觀的交互設計。
採訪感言
陳忱是我大學的學妹,在波士頓又成了同學。曾經跟她還有她的合伙人Nicola一起駕車去看康和格羅皮烏斯的房子。陳忱給我的感覺是為人低調,思維縝密,對設計有著極大的熱情和創新意識。在我看來,陳忱在圈內努力探索圈外無限的可能。如今優秀的女建築師不多,自主創業勇於創新的就更少了,希望reMix能帶給我們更多精彩的跨界作品。
(更多信息請關注reMIX官方微信號:remix-studio或官網www.remixstudio.org)
第三人 梁其偉 靈游坊
下方視頻建議選超清
gooood想法專輯,轉行創業的建築師(中) 梁其偉,靈游坊—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李煦:介紹一下你創業前的建築之路吧。
梁其偉:2003年進入清華建築系讀了5年的本科。2008年去了美國耶魯大學讀碩士。本科開始就跟著徐衛國老師做數字化建築設計,後來到了耶魯之後也一直側重於電腦、程序和建築形體關係的研究。在耶魯時還學習了一些舞台設計、產品設計、電影研究等方面的課程。期間在MAD實習過三個月,然後又在荷蘭UN Studio實習了一年。2011年畢業後回國創業。
李煦:為什麼選擇做遊戲?
梁其偉:在本科三年級的時候,我就自己瞎摸索、瞎折騰,完全憑著自己的興趣愛好嘗試著做電腦遊戲。
場景、人物、劇情全都是自己來弄,完成了《雨血》系列的第一作《死鎮》。當時&<死鎮》這部作品用很簡單的工具做,做了很長時間。因為做這個遊戲還導致當年清華研究生的保送資格被取消掉了。
後來一直都在考慮未來能不能在遊戲這方面有一些更加正式的發展,一直糾結到美國學習的後半段才逐漸明確和清晰起來,覺得自己骨子裡還是想要一種更加自由而且能夠掌控的創造環境。而建築設計涉及的東西太多了,建築師很多時候特別無奈,只有有限的自由度。而遊戲其實可以滿足我在學習建築設計時的很多抱負,而且最重要的是你有對虛擬世界有著完全的掌控力。換句話說,在法律規定範圍內的東西都可以在遊戲里嘗試。基於此,最後我便選擇了做遊戲。
李煦:介紹一下現在公司的基本情況?
梁其偉:我2011年從耶魯畢業,回來後獲得了真格基金徐小平老師的天使投資,成立了北京靈游坊網路科技有限公司。之所以叫「靈游坊」,我希望公司不管規模多大,它都是一種工坊的概念。「靈游」的意思就是有靈性、有靈氣的遊戲。
後來我們又經歷了網易的一次幾百萬美金的較大規模融資。現在公司除了團隊股份,投資人股份,還是我個人控股的狀態。公司現在的規模是25個人。在創業的前兩年我們在比較艱苦的條件下做了幾款小型的PC單機遊戲《雨血前傳:蜃樓》,《雨血2:燁城》等,儘管不太賺錢,但相當於還了我之前的一個念想,而且獲得了不錯的業內口碑,擁有了一定的品牌效應。
今年我們正式轉入了比較火爆的移動遊戲領域。9月份,我們第一個移動遊戲作品《影之刃》在中國區的Apple Store以及各大的安卓下載渠道上線發售了。在過去的一個多月時間裡也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和成績。
對我個人來講,我們公司是一種結合之前建築學對設計、審美方面的訓練與遊戲和互聯網行業相結合的形態。對我國遊戲行業來講,以設計作為主導的互聯網企業或者遊戲公司是不多見的。因為我有建築設計這樣的背景,所以想做一個以設計作為主要發展概念、特立獨行的有獨特核心競爭力的遊戲設計公司。我們的作品體現出比其它移動遊戲更強的設計感和風格性。
李煦:建築背景對現在你的工作有什麼影響?
梁其偉:如果從專業角度來講,遊戲製作分成策劃、程序和美術這幾塊。實際上這幾部分的專業性都很強,一個會程序的人,基本上很難兼具策劃和美術的基本功。但是建築設計的學習訓練其實是賦予了建築師將理性的、感性的、藝術的、人文的這些東西綜合協調的能力。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比如設計一個功能塊,如果是一個純粹技術出身的人來做,他會從單純的技術層面去考慮這個問題。而一個純粹的美工,他會把這個東西做得很華麗、很花哨,但是忽視其實現的代價以及結構的邏輯性。如果從建築學的觀點來看,這樣的矛盾其實也就相當於建築系學生大一時候的那種糾結。大二、大三之後每一個建築系的學生都會有一個基本的協調形式與功能、造型與結構的能力。因此當我考慮問題的時候,會同時將美工和程序統籌安排、綜合考慮。像我這樣之前沒有在專業遊戲團隊里歷練過的製作人來說,建築學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我經驗的不足,可以讓我較好地控制設計和實現之間的平衡。若干年建築設計思維方式的訓練已經將這種協調形式和功能的能力融進我的血液里了。所以我覺得建築學教育其實對做遊戲或者是其他任何產品都是很有幫助的,這是建築學教育帶給我最大的體會。
李煦:剛才你也介紹到,從本科開始就自己做遊戲了,從無到有都是你一個人親歷親為。那現在
你有了20多人的團隊,你的角色如何轉變?
梁其偉:實際上這幾年我自己也在學習和成長。最大的轉變就是以前自己做具體設計的時候,更多地把精力放在這件「事」上。而當你有一個團隊,事情需要大家合作完成的時候,你就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上。而人比事複雜多了,這個裡面有許多人情世故的東西,你不再是一個人戰鬥,而公司又是一個非常穩定的、不能任由人情意志所轉移的客觀機構。因此如何在「人情」和「事情」之間取得平衡,是很不容易的。簡單來說,就是我從一個純粹的人變成了一個複雜的人,從一個純粹的思維變成了一個複雜的思維。
從我自己的角色上來看,我現在考慮問題不會再糾結於一個東西它一定要做成什麼樣,是不是必須百分百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我現在認為一個東西它做成什麼樣,只有一半是由創作者來決定的,而另一半則是當它投入市場後,在各種客觀環境中自然形成的反饋和表達。這種思想在我學建築設計、城市設計的時候也會有涉及,比如這個城市的形態是由物質空間和人的行為組成的。對於遊戲產品,尤其是網路遊戲,它有一半是通過玩家的交互和社區氛圍來體現的。因此我不但是一個遊戲設計者,還是一個對社區玩家進行行為預設和影響的干預者。這也是遊戲比較有趣的地方,與建築設計或者其它藝術創作並不完全一樣。
李煦:在這三年的創業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一些困難?
梁其偉:我覺得最大的困難是我們自己在面對行業快速變化的時候,能否堅持走自己的路。因為手機遊戲這個行業去年和今年經過一輪非常瘋狂的擴張和資本狂歡,有些初創公司在取得一點成績後就紛紛以幾個億,甚至十幾個億這樣的價錢被一些上市公司收購了。這導致那些期待一夜暴富的人認為,遊戲行業就是短線暴利,就是應該快速抄出一款產品,然後迅速把公司變現。而我們當初秉承的是做一種有核心競爭力但是速度較慢的東西。在面對這些不斷炒作的外界新聞和輿論環境的時候,我們是不是還能夠保持一種淡定和冷靜的心態?這種心理的穩定性其實是最難的,因為很多死掉的創業公司最大的危機其實就是源於方向的不穩定:今天做這個,明天看那個賺錢就做那個,後天又去做另一個,變來變去,最後把團隊折騰死了。我覺得我們的團隊還是比較平穩地經受住了那種很浮躁狂亂的外部環境和市場氛圍的洗禮,而現在也到了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的時候了。
李煦:公司目前取得了哪些成績?
梁其偉:我覺得不應該稱之為成績,而是一些成果。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從一個世俗的角度上來講,對於一個公司,利潤的高低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在這方面我們從今年開始應該說是走上了一個比較快速的發展軌道。《影之刃》這款產品,從9月19號上線,一個月的時間到現在總共取得了將近4000萬的流水收入。這個成績對於像我們這樣只有20多人的團隊來說,已經算是非常不錯了,儘管離這個行業裡面最強大的作品來說是有一定差距。
而我更想強調的是第二方面,也是我認為迄今為止最大的成果,便是我們證明了使用設計的理念和真正有風格和品位的設計性思想,運用在遊戲這個一般被認為商業化比較強的娛樂行業中,還是可以取得一定的市場影響和品牌口碑。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抄襲和山寨的情況還是比較常見的,這在遊戲行業更是比較嚴重,以至於很多人認為不去山寨就無法生存下去。如果你想做一些創新,或是有品位、有格調的東西,就是會被認為是不貼地氣、不近市場、根本無法成功。但是通過巧妙的設計思路加上成熟的商業化運作,在其中找到一個聰明的平衡點,潛移默化地去推行我們的理念和作品,同時還能夠保證不錯的商業回報,這對中國的遊戲產業也會是一個比較積極的促進作用。這個也可以說是建築設計背景給這個行業帶來了一些不太一樣的東西吧。
李煦:能不能談一下對未來公司發展的一些構想?
梁其偉:我覺得「靈游坊」最後會成為一個「泛設計」公司,我們可能會變成一個以「設計」作為公司
最高執行理念並且創作一系列文化產品的形態。我們現在做的是遊戲,將來也許會出動漫、小說、手辦之類的線下產品,是一種視覺、聽覺這種文化意向的娛樂產品。
就目前來講,遊戲還是一個最綜合的表現形式,並且在經濟上也是見效最快的,但是我相信它最終會隨著文化產品整條線的打通形成協同效應,而互相促進發展。比如像國外的暴雪、漫威這樣的發展形態。
他們並不是單一的做遊戲或做漫畫,而是一系列文化產品協同發展的。在暴雪和漫威這些業界翹楚的作品上,還有一層價值更高的東西,就是這些作品所反映出的世界觀、形象風格的運營管理和設計。實際上我也是希望我們的作品最終創建的是一個品牌,是一套世界觀、一套風格,這是值得公司去做好久的。雖然現在公司剛開始有規模化的收入,而且陸續出現一些併購意向,在別人眼裡還可以,但我覺得我們的第一步還沒走完,後面還有一系列的計劃和思路需要執行,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都會保持對這種發展方向絕對的控制力。
李煦:公司拿到了風投,又在蘋果Appstore上線,那麼在把握作品的原創性、自主性的問題上會
不會受到投資者,或者其他方面的影響?
梁其偉:這方面我們做得比較好。首先比較幸運的是我們的兩個投資人----網易和真格基金。丁磊和徐小平多少也都是理想主義者,但是會從現實的操作性角度去做理想化的事情。有這樣的投資者支持,我們非常幸運和感激,也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我們產品的變化,肯定不是投資者的要求,更多的時候是我自己思維的改變,我們不能做叫好不叫座的事情。這在建築行業里你還可以說這個設計本身很好只是甲方不喜歡,因為這是甲方一個人的意志。但是像遊戲這種直接面對大眾消費者的產品,它叫座就一定有它的理由,一定是迎合了市場一部分的需求。
它的甲方是你控制不了的,因為甲方是多變的,是偶然的。明確了這一點後,我的思想就會發生非常顯著的變化,我不再認為我自己覺得好的東西消費者也一定覺得好,而是我認為我走的這個方向它可能會在某個程度上實現這個市場的某種期待。對於具體的操作,它會有一種成熟的架構和姿態,好比一個健康的體魄,能夠保護著它體內核心的創新性和風格。
李煦:如何看待建築師轉行的現象?
梁其偉:建築師轉行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一方面,很多建築師在其他行業做得很好,比如范思哲、布拉德皮特、吳彥祖、葉利欽、陳奕迅等等。另一方面,很多好建築師以前都不是學建築的,比如庫哈斯、卒姆托、安騰忠雄等等。我覺得建築學訓練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手段,它使你能夠平衡地協調地全面地考慮問題。但是基於中國的現狀,我個人覺得相對於這樣一個很好的訓練,在中國的建築實踐很難把學到的東西百分之百地去發揮。
轉行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建築師可以有很多選擇。如果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規劃的話,建築師是一種百搭型的基礎職業。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帶著一些跨界的思想去認識一下非建築行業的狀況,再用到建築本身的創作中去,這個也是很有意義的。
李煦:對於現在很多想創業的人有沒有一些建議?
梁其偉:我覺得首先是要想清楚自己究竟適合幹什麼,不適合幹什麼。有些人就是覺得我要當老闆,所以我就創業。這是我不贊同的。只有當你真正喜歡的是你創業的事情而不是創業所帶來的錢和當老闆的感覺,才是真正準備好了。因為創業成功的概率是遠遠低於失敗的。
其次當你確實準備好了創業,我想應該儘早開始。因為創業確實是一個拼體力的過程,應該趁年輕、趁還能折騰的時候,又沒有家庭的牽掛,我覺得這個時候是最適合去創業。總而言之,我覺得創業不是每個人都合適,但對合適的人來說就是宜早不宜晚。
第四人 陳忱 臨界 reMIX
李煦:簡述一下創業前的建築之路吧。
陳忱:我是2003年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本科,之後跟王路老師攻讀建築碩士學位。09年畢業後在倫敦AA建築學院讀城市景觀學,之後又申請到哈佛大學設計學院(GSD)的景觀學專業,經歷了一個從建築到景觀到城市的大融匯。2012年畢業後便回國創業了。
李煦:對於中、歐、美建築教育肯定會有自己的一些看法,說說看。
陳忱:AA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研究機構,整個學校幾乎沒有幾個是真正的英國人,GSD也是類似的狀況,所以兩者其實沒有顯著的地域特徵。在接受了6年的國內教育後來到國外,第一個感覺是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係非常不同。在國內我們以尊師為主,去挑戰老師的權威對我來說並不常見。而在AA,如果你依然用與國內相同的方式跟教授交流,那你幾乎得不到什麼有價值的東西,老師只有認為在和學生進行平等對話時才能釋放出那些最有價值的觀點。這種師生平等的關係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震撼。如果拿AA和GSD比較,更多的感覺AA是一個學術機構而不是一個大學,相對也更先鋒和極端化,而GSD的教育更包容且更重視整體水平。
在AA學習的整個過程像是一場冒險,你會感覺到無時不刻沉浸在一種好惡選擇的方法論里,它會一直伴隨著你。因此你要麼積極克服你的迷盲,先去接受再去批判地思考它,要麼就直接放棄。我有很多同學就是無法顛覆以前的觀念直接退學了。AA這種相對極端和先鋒式的教育方式能夠培養出一些非常傑出學生,但很多準備尚不充分的同學很容易陷入迷盲。現在看來,我還是很慶幸當時被逼迫著接受一個自己之前從來都沒有想過而且很難接受的思維方式。這種逼著自己去批判自己的過程相當痛苦,之後的烙印也非常深刻。
AA之後GSD的這段經歷讓我有機會在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里更好地沉澱了自己的一些疑問:和許多教授和持有不同見解的同學交流碰撞,使我得以對AA式的先鋒設計方法論進行批判式的消化和反思,我自己認為是一個非常有幫助的過程。我逐漸明確地感覺自己培養出來的一些以前完全沒有的能力,比如說駕馭一個複雜系統的能力,或者用這種思維方式去剖析、梳理可能互相矛盾的一些概念,從而把握不同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前更多地關注形體和空間,現在會對決定空間背後的那些複雜關係以及地理的、生態的、社會的「無形」的因素同樣充滿興趣。
李煦:為何選擇景觀與建築結合這種跨學科設計模式來作為創業方向呢?
陳忱:剛才談到了我的留學經歷,當時選擇AA的LandscapeUrbanism專業完全是覺得建築學的時間挺長了,而這個方向是一個很新的領域。過去之後,經歷了一場從未過的迷盲:領域變了,尺度也變了。以前設計中那些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好像全都顛覆了,當時也有至少半年的時間找不到方向,後來找到了方向就覺得進入了一個很精彩、充滿挑戰的景觀領域。但是一年的課程實在太短了,就好像剛剛擺脫了迷盲,剛一入門就結束了。所以這個時候就又下決心申請了GSD的景觀學專業,這個時候是非常有意識地想在景觀這邊多探索一些。
但是可能跟其他人不同,我並不是想要完全放棄建築設計去做景觀設計,我一直在思考建築創新的突破口在哪裡?在很多方向也看到了很多人的一些嘗試,但自己又覺得不是特別信服。我之前很喜歡很精緻的設計或者是很小尺度上的設計干預,但是卻往往忽略了更大的比如說政治或者社會背景。而在景觀這個領域,我看到了很多的答案,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因而更加堅定地向這個方向走了下去。
李煦:介紹一下公司的情況吧。
陳忱:我們的工作室叫「臨界工作室(鏈接到gooood過去相關報道)」,英文名是reMIX。最早是從英文想出來的,我的兩個合伙人都來自歐洲,因此字面意思就是兩個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的融合;另一層意義就是我們三人都對景觀和基礎設施方面有濃厚的興趣,都做過不同程度的研究,所以我們都認為我們的工作室一個是跨學科一個是跨尺度的。之所以不叫「mix」,而是「re」mix,就是希望不是簡單地把東西拼湊在一起,而是通過一些思考、一些碰撞,不管是學科之間的還是文化之間的,產生一些新的東西。
另一方面,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Lawrence Lessig曾經寫過一本叫「Remix」的專著,講的就是後版權時代,對以往狹隘地對版權追求的批判。這種狹隘的追求是不是對人類創新活動有益?還是說與其從零開始創造一些完全以前沒有過的東西,不如把兩個東西疊加在一起,進行一些變體就可以稱其為創新了?這也是我們當時的一個考慮。
我的合伙人Nicola,來自義大利,是我在AA的同學。另一位合伙人Federico之前在AA景觀城市系主任工作室PLASMA工作,也是我們在倫敦的朋友,所以自然而然就有很多相互認同的設計理念。」reMIXing」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跨文化的設計討論也並非從開始就是非常順利的,但每次激烈的碰撞和辯論後都會發現和感悟到一些新的東西。我覺得設計的過程中來自更多聲音的挑戰和阻力正是產生創造性必經的有益過程,因而即便有時是痛苦的卻非常值得。目前工作室除了我們三個合伙人之外,還有四個設計師和一個行政主管。
reMIX雖然成立只有兩年,但是我們的實踐涉及到非常不同的項目類型和尺度,這既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原因。從小到10平米的裝置設計、到四合院的建築改造,到1萬平米的酒店、再到幾公頃的城市設計、景觀設計,甚至一個幾十平方公里城市的規劃顧問等。目前我們有意保持一個比較開放的狀態,希望在一個積極探索和嘗試的過程中,逐漸定義我們的興趣和優勢,比如我們在景觀和建築的交叉區域有一些比較擅長的方法。在前不久參加的深圳前海石景觀島的競賽中,我們的方案得到的評價中有很多認為「這既不像是來自純粹建築師的方案,也不像是傳統景觀建築師的手法」。我把這樣的評價看做是一種積極的肯定,也呼應reMIX的初衷。這或者就是我們之後努力的方向之一。當然這個方向往往涉及到比較大尺度的設計,一個小規模的事務所如何駕馭這樣的項目便成為一個新的挑戰。這類項目主要由政府運作,又涉及到多個職能部門,項目的複雜性其實是遠遠大於設計本身。
李煦:工作室從成立到現在遇到過怎樣的困難,你們又是怎麼解決的?
陳忱:關於困難,我覺得對於每一個剛創業的企業都面臨著如何權衡企業生存和企業專註點兩者之間的關係問題。這雖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卻是我親身體會到的,而且是每天都在面臨的。你到底接什麼樣的項目?在這個項目上花多少精力?在公司成立初期,我認為作品是最重要的。但隨著項目的增加,你會發現,如果你不做其它方面因素,比如經濟、時間的權衡時,便會面臨很多問題。比如在時間很局促、公司生存很拮据的時候,你設計的自由度和發揮程度從長遠上其實是受到很大影響的。包括團隊如何招賢納士等等問題,都不是僅憑一腔熱血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一個有經營有頭腦的設計師要去想法設法解決的。這與創業初期那種簡單的只按照自己意願做設計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另一個要考慮的就是設計類型方面的問題:如何突出公司自身的特點而體現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呢?我覺得我們的差異化就是能夠在一個項目中做到跨尺度,即兼顧從系統性的規划到最後真正落地的小、中、大三個尺度。但是目前來說,符合這種特點的項目比較少,競爭也很激烈。所以我們也在思考如何能夠拓展一個更大的平台,比如與其他設計機構互補合作等等。我們一直在做很多嘗試,希望能夠打開一些新的局面。
李煦:工作室從成立到現在取得的一些成績嗎?
陳忱:reMIX成立的第一年,我們的項目多為概念設計任務。第二年起有幸得到了幾個實際項目(從概念到施工)的委託,同時逐漸接觸到一些非常有趣的項目和甲方。比如大柵欄更新計劃領航員項目中有兩個四合院改造項目已進入施工階段,預計明年初建成。甲方項目負責人是幾個非常有想法,敢於嘗試新方式面對舊城問題的年輕女孩兒。比如我們在順義接受一對編劇夫婦的委託將他們自宅的一部分改造成一個戲劇沙龍,他們給我們的任務書非常詩意。這三個小尺度的項目將是reMIX第一批建成作品,從畫第一筆構思草圖到最後建成的每一個螺絲釘的位置和材料都能夠達到90%的完成度。每個年輕事務所都會面臨如何產生「第一個項目」來獲得甲方的信服的問題。而這的確是一個近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我非常感謝信任我們去實踐「第一個項目」的甲方。
從去年10月份開始,我們連續兩年受邀參加北京設計周活動。我們每一次都是以一個空間裝置設計的形式參展,展示我們對四合院,甚至是整個北京老城區區目前現狀問題的理解和之後改造方面的潛在的機遇。第一年時,我們設計了北京設計周開幕式的會場。當時的場地是大柵欄地區最完整的一個三進四合院。
在這個充滿歷史斑駁和豐富積澱的語境里,我們用有限的時間和很低的造價完成會場設計。最終的成果讓與會的眾多設計界朋友和媒體都覺得非常耳目一新。我們其中一個四合院改造的項目也被邀請參加了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我們通過主題藝術裝置就整個衚衕產權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通過這些活動,我們不再僅僅是跟甲方和同事進行交流,而是接觸到一個更廣大的受眾。通過平面媒體、網路媒體,哪怕是網友一條簡單的留言,你都會感覺到你的作品對於一個普通人是否真正傳達了你要表達的東西。有些可能是設計師本身無意識但別人體會到的,有些是設計師想費盡心機去表達但旁人卻沒有感知到的,所有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好事,否則設計師永遠只能活在他單一的價值觀世界裡。
李煦:談一下將來對公司的一個發展目標吧。
陳忱:從工作室的工作內容上,我們希望有兩個互相關聯的部分。一個部分是更加專註於實際的項目,因為用實踐來檢驗工作室的方向是不是正確還是很重要的。另一個部分則更加專註於研究。這兩個部分一定是共生且相互產生積極健康地影響。
從工作室的工作方式上,除了實際的設計項目我們還希望通過一些學術非盈利的活動去研究和實踐我們的一些想法,比如與國內大學的景觀系合作開辦一些工作坊等等。我們目前還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公司,還處在非常享受親自畫圖、親自建築,一切東西都親歷親為的工作模式階段。在短時間內我們不想變成一個「紙巾」建築師,因為現在設計的方式已經不一樣了,很多想法很難在一張紙巾上靠草圖去表達了。
但隨著公司的成長發展,一方面保持我們自己本身的設計敏感度,另一方面著力培養一個成熟的團隊。希望有時間可以到城市和國家去接觸不同的事物,實踐和傳播我們的想法,這個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工作狀態。
李煦:如何看待建築師轉行?
陳忱:其實很多歐洲國家的建築設計教育,比如義大利,每年培養出人數眾多的建築師,但之後很多成為非常優秀的服裝設計師,產品設計師,傢具設計師等。建築設計越來越成為一種通用設計,本身就蘊含分化成諸多子行業的可能。這在中國可能也會慢慢地成為一種趨勢。
從現實來看,幾年前在一線城市裡還有很多設計新建築的機會,但是現在舊建築改造則越來越多,大城市已經進入到以精緻化為主的第二輪發展階段。兩年來,我們項目的80%都是改造設計。而被改造的建築,已不再限於我們熟知的歷史建築,很多可能只建成了十來年,就已經面臨再利用的問題。設計領域的細分會成為一種趨勢,可能我們並不需要那麼多的建築師去解決城市問題。很多關於人們生活方式的很多問題等待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去回答。
李煦:可不可以給想創業的人一些建議?
陳忱:和大多數積累了數年工作經驗再建立自己事務所的建築師不同,我幾乎是在學生階段之後直接走向創業的。這種「邊創業邊學習」的方式有的時候的確充滿掙扎,因為所有都要自己摸著石頭過河,不斷地積累經驗,因為事務所成長几乎不存在定式。但是想想如果錯過當初那個時間點,後面不知道是否會有這份勇氣和衝動。所以其實自己還是慶幸當時的選擇的。
如果要對想創業的朋友說點什麼的話,就是創業確實很辛苦,因為儘管你在做一件你最喜歡的事情,但是你也同時在做更多你不喜歡的事情。同時兼顧公司的運營和設計的親力親為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但是每前進小小的一步都會獲得非常大的滿足感。如果有這個心理準備,仍然躍躍欲試的話,那麼就果斷的去創業。雖然創業前要儲備的經驗和資源很多,但卻永遠不存在一個絕對完美的時間點。如果你此刻足夠衝動,又恰好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那麼你已經準備好了。
被採訪者簡介
曹楠,男,綽號「果叔」,「Fruggie果素清」健康果蔬品牌創始人2002年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獲建築學學士、碩士學位。2008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城市設計碩士學位,畢業後先後在香港、武漢、深圳等地從事城市設計、房地產管理工作。2014年在深圳創立
「Fruggie果素清」健康果蔬品牌。
採訪感言
曹楠是我本科的同學,也是在美國時候的室友。因為畢業後經常見面,對他的一舉一動還是比其他人更了解一些。但是當初聽說他去做果汁,還是挺吃驚的。因為餐飲行業與設計行業幾乎沒有交集,與其他受訪者相比,曹楠算是跑偏最嚴重的。有人說餐飲業是門檻最低的行業,但是門檻低不代表誰都能做好。創業的艱辛只有果叔自己明白,相信他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希望Fruggie的健康理念和陽光態度可以感染到每一個人。(更多信息請關注Fruggie官方微信號:
fruggie2014)
蘇麒,男,「Modelo」模袋網創始人
2002年進入天津大學建築系,獲建築學學士學位。2008年赴美國南加州大學獲建築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在南加州大學與法國建築師Francois Roche一起從事教學工作。2011年赴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攻讀設計科技碩士學位。2013年畢業後在波士頓創立Modelo模袋網,致力於網路端設計協作與分享。
採訪感言
蘇麒選擇直接在美國創業,而他的轉身又顯得如此自然。從在美國學習時對自身實力的打磨,到畢業設計的初步探索,再到最終的創業,可謂「水到渠成」。M O D E L O 對未來設計行業「生態圈」的改進和完善相信會影響到我們每一個圈內與圈外人。(更多信息請關注Modelo官網:www.modelo.io官方微信號:modelo)
第五人 曹楠 Fruggie果素清
李煦:先介紹一下創業前的建築之路吧
曹楠:我是2002年上的清華建築系本科,然後跟隨李曉東教授念了兩年的碩士。2008年申請出國去了美國哈佛GSD攻讀城市設計碩士學位。其間暑假有在北京的Steven Holl事務所實習。2010年GSD畢業後我到香港AECOM工作。一年後轉到香港新世界地產公司派駐到武漢工作了兩年。兩年之後我從武漢轉到深圳金地地產公司工作了半年,直到今年3月份辭職創業。所以我真正意義上全職的建築設計工作也就是在AECOM的一年,之後是在地產做了三年的設計管理工作。在香港工作的同時,我還在香港大學讀了一個經濟學的碩士學位。由於工作的變動,前後斷斷續續地讀了4年,今年剛剛畢業拿到了學位。
李煦:為什麼轉行去做果汁?我的印象里你對建築一直是很有熱情的。
曹楠: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也是最深刻的部分就是要不要放棄建築,因為我在清華的時候對建築還是很喜歡很上心的,可以說是帶著建築理想去美國留學。但是在哈佛的兩年,讓我改變了一些對建築的看法,所以從哈佛畢業之後,我就對建築進入到了一個迷茫時期,到現在已經有四年時間了。在這四年之間,我一直不斷地問自己:如果不做建築的話,能不能放棄前面的這些投入。我大概經歷了兩三年的心理準備期,最後說服了自己如果不走職業建築師的道路,那就應該選擇另外一條路來走。
第二部分才是為何選擇做果汁這個行業。我是從興趣開始的。因為自己平時生活里吃得很不健康,多肉多油,所以一有機會的話,我就喜歡買很多蔬菜和水果榨成汁喝。慢慢地我覺得這個事情挺有意義,能夠幫助像我一樣的都市人群改善膳食習慣,調節更加健康的飲食攝入。我開始比較認真地來思考這件事,我覺得有一些想法可以把果蔬汁做得不太一樣。下定決心後,我開始市場調研,從國外的市場看到國內如北京、上海的市場後,從商業角度對這個行業就更有信心了,從而告別了建築之路,開始在深圳著手做果蔬汁。
李煦:你對建築的看法在美國是怎麼一個轉變過程?在甲方的工作經歷和做乙方有何不同?
曹楠:在GSD這段時間對我來說是一個建築啟蒙階段,這個啟蒙看起來來得比較晚。我逐漸意識到建築這個行業,或者說建築師這個職業,現實和理想的落差比較遠。而建築這個學科本身,之前我喜歡它恰恰是因為它是一個塑造理想的事情,但是現實和理想之間的落差卻給我造成了很多困惑;另外一方面,在GSD的學習和交流也是很鼓勵跨學科的方式,以更寬的眼界去看待現在的社會和時代,特別是在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各種問題,這讓我覺得單個建築或者建築師在面對這些問題上顯得特別渺小和無助,這可能也是因為建築設計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因此我開始逐漸往更偏宏觀的城市規劃設計方向走。
畢業工作後,甲方乙方都做過。尤其是甲方的這個經歷讓我更加意識到建築師是一個非常有技術含量的、非常Professional的職業。作為開發商來說,它的角色並不是在專業性上,而是在於把各個專業和資源統籌結合起來共同運營,相對來說這是更軟一點的技能。這些技能都是我以前在學校里不太在意的,但這種溝通、協調、整合的能力對於在這個社會上做事其實特別重要,這點我覺得是在甲方這幾年經驗裡面最大的一個啟示。
李煦:介紹一下品牌的基本情況。
曹楠:我們的品牌叫做Fruggie,果素清。英文名字直接了當,就是水果Fruit加蔬菜veggie。這代表了我們一個很本質的理念就是做很天然的水果和蔬菜的果蔬汁。這個詞在我剛想做果蔬汁的時候就出現了,因為往大的說是我是想開拓一個果汁新品種,畢竟傳統意義上的果汁Juice很大程度都被限制在水果榨汁的範圍內。但現在果汁的含義已經從一個單純的飲品變成了一種現代都市人群作為健康、膳食平衡補充的既是飲品也是補充品和營養品的概念了。我們是帶著一個願景就是Fruggie就是未來的Juice,水果和蔬菜不再分家,這便是我們產品名字的由來和意義。
Fruggie的一個特點就是我們在不需要開實體店的情況下反而開了一家實體店,而且這個店鋪不是用作銷售而是用作透明化生產的,相當於一個透明的廚房。食品和餐飲行業在國內的信任度越來越低,大家對這個行業的安全性基本上已經喪失信心了。而我們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重拾消費者的信心,讓我們的產品從原材料到製作過程再到產品配送都是可以體驗到的,用這個方式重新探索一種現代的餐飲O2O模式。目前餐飲O2O模式在有了互聯網和快遞之後已經不需要開實體店了,比如在深圳,蛋糕實體店已經越來越少,大部分都是集中式的在工廠製作,顧客線上下單,然後快遞配送。但是這其中最大的環節缺失就是顧客看不到這個蛋糕是怎麼做出來的。那Fruggie的想法是,雖然顧客不是在店內直接消費,但整個的店面是一個完全無死角的窗口,這個窗口永遠對城市開放,與城市互動,這多少也帶了一點兒建築師的情懷在裡面。
Fruggie正式上市也只有三個月的時間,我們目前推出來的還是比較單一的一個排毒果蔬汁系列,以後會更加豐富拓展我們的產品。目前我們有員工4人,還是一個比較小的規模。
李煦:Fruggie與現在市場上的鮮榨果汁有什麼區別?
曹楠:當大家已經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喪失殆盡的時候,Fruggie要做的是讓食品生產重回陽光之下, 讓人文情感重新注入到產品之中。所以,Fruggie從誕生之日起,將會永遠堅持在透明的實體店裡進行陽光生產,從原材料到製作過程,每一步都是陽光和透明的。
Fruggie打造的是純天然的有機蔬果排毒汁。我們推出的一天6瓶果蔬汁套裝,是在引進美國成熟果蔬汁配方基礎上,經過國際註冊營養師團隊根據東方人體質進行的科學改良而成。而且就像建築追求完美一樣,我在做Fruggie的過程中也追求完美和毫無妥協的理念。為了做真正的有機排毒汁,絕不做「帶毒的排毒汁」,我們從原材料的甄選開始就十分嚴格,在考察了很多家提供有機蔬菜的供應商後才選定其中最有品質保障的。而在製作過程中,我們嚴格採用冷壓的製作方式。這種製作果汁的方式雖然繁瑣而耗時,但是是所有榨汁方式中最能夠完整保留果蔬的營養成分的。在「有機+冷壓」的方式下,才能做出真正意義上的排毒汁。在這上面,如同做建築的態度一樣,是毫無妥協的。
李煦:在創業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什麼困難?
曹楠:我覺得遇到的最大困難還是在團隊方面,就是如何找到合適的合伙人組建一個優秀的團隊,這個其實是到目前都是還在解決的一個問題。周圍比較熟悉的朋友里願意來跟我一起做這個事情的人很少,只能從新認識的朋友里選擇。大家磨合接觸總是有一個過程。
李煦:公司從創立到現在取得的哪些自己比較認可的成果?
曹楠:公司成立的時間還很短,我們還有很多的計劃沒有實施。就目前來說有幾點我是覺得令我很開心。一個是顧客對我們的認可度。因為我們目前的產品是排毒果蔬汁,它本身是一個非必要性的需求。當我們的客戶做過一次排毒後,第二個月、第三個月繼續嘗試的時候,這是對我們產品最大程度的認可。我跟其中一個鐵杆顧客交流,他為什麼一直在喝我們的產品。他說他曾經因為一些藥物原因把身體搞得不太好,一直發胖。但從開始用我們的果蔬汁排毒之後,他的體脂比一直在下降,精神在變好。當有這樣的顧客,他們的身體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Fruggie帶去的健康的變化時,我覺得這是讓我很開心的一個小成就。
另一個就是我們完全從零粉絲開始依靠自媒體和社交平台、線上社交而非廣告宣傳的方式去傳播和推廣,到目前為止我們微信平台的粉絲已達到幾千的水平。這個也是讓我比較開心的一件事。當然我們的品牌還有很多想法尚未落實,所以還要繼續努力。
李煦:那麼將近10年的建築教育和實踐經歷,對你現在做你的這份創業工作有什麼影響?
曹楠:其實影響蠻大的,而且從我決定做創業就開始影響了。比如我們在做建築設計的時候都希望能做出差異性。這種對差異性的追求也體現在我們做品牌的各個方面。這種差異性本身是跟建築設計所追求的獨創性、原創性和一些批判性結合的很緊密的。所以我們會在實體店裡面全透明地做生產。這個本身就是跟我的建築學背景非常相關。
帶著差異化的想法去做Fruggie,去透明化一個我認為不應該有秘密的行業,同時去傳播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所以從一開始Fruggie就定位於「我們只是顧客最專業的榨汁機和營養師」,而從原材料的選擇開始到製作過程和送達顧客手裡,都是完全透明可見的。因而這是個典型而又有創新的餐飲O2O的模式,不少顧客會親身從很遠的地方專門跑到店內了解和體驗,親身看到了這個過程後成為我們顧客的。
當然,建築設計培養出的一些設計基本功還是能夠充分發揮的。比如Fruggie從包裝到海報宣傳、微信簡報、店面室內設計,都是以我為主的。
李煦:對公司的未來發展有沒有一個長遠的計劃?
曹楠:一方面我希望我們的健康產品能夠服務到更多的都市人群,通過Fruggie這個品牌可以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傳播給更多的人。另一方面就是希望我們健康生活的理念和方式能夠以一種品牌文化的形式傳遞。希望未來Fruggie不只是代表一系列健康產品,而是蘊含著一種健康陽光的正能量和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李煦:你是怎麼看待建築師轉行呢?
曹楠:我覺得建築師轉行的優勢和劣勢並存。優勢是建築師總會從不同角度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這會產生很多新的思路和見解。劣勢我覺得可能就是以前生活在一個建築的氛圍里,理想化的情結會比較多一些,專業性的東西也會多一些,那對於公司的管理、運營可能就是建築師的一個劣勢。建築師要不要跨界轉行去做其他事情,我更多的覺得這是一個人生道路的選擇。去跨界、去創業,這不是一個投機取巧或是試探性的行為,而是你對自己長期未來生活方向的一個選擇。因為當你走向了這條跨界道路時,你應該想好了這是一條你更希望走的人生道路。
李煦:能不能給想創業的朋友一些建議?
曹楠:創業不是投機,而是對於人生道路的選擇。我的建議很直接,就是要做一個知道自己以後不會後悔的選擇。如果你覺得現在還想不清楚或者你覺得你走出這一步也許哪一天會後悔,那你就還沒有跨過這個臨界點。當跨過這個臨界點後,你就會知道如果不去做這個事情的話,未來一定有一天會後悔沒有做當初做這個決定。所以我的建議就是做一個無悔的選擇然後就去做吧。
第六人 蘇麒 模袋MODELO李煦:先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的建築歷程吧。蘇麒:2007年從天津大學本科畢業後,我拿到美國俄亥俄州的邁阿密大學全額獎學金攻讀研究生,但上了半年之後感覺不太好就轉去了南加州大學(USC),並在那拿到建築學碩士學位。畢業之後,我在馬達斯班事務所和AmphibianArc事務所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跟Fransa Roche,一個法國的建築師也是我之前的老師,一起在南加州大學教了一年的設計課。2011年申請到哈佛大學設計學院(GSD)Master of Design Study-Technology專業攻讀設計科技碩士學位,研究方向是Computation和Digital Fabrication。當時去也是為了能夠更多更全面地學習這個領域的知識,在GSD這段經歷也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
李煦:畢業之後為什麼選擇創業?而且是做網站?
蘇麒:一方面,我在學校的時候就是對computation比較關注,也做了很多相關的裝置設計和應用,我在GSD的畢業作品是一個設計師的三維虛擬社區。在搭建這個社區的時候我逐步發現了設計行業並沒有在現在這樣的互聯網時代下充分利用到網咯的優勢,於是便選擇了創業建MODELO。
另一方面,以前的建築師工作經歷,讓我覺得這個行業的壓力很大。跟其它行業的人交流,聽起來大部分還是很健康的。「健康」的意思就是說付出和回報是比較平衡的。但我覺得對於很多建築從業者,整個行業的環境和待遇不是特別讓人開心,與最初進入這個行業時的想像不太一樣,因此我就選擇了與建築師相關的其他一些事情。我覺得就轉行來說,我的路線應該還是比較自然而然的吧,畢竟在學校時就順著興趣有針對性地多去學習了相關的知識。
李煦:那介紹一下現在網站的情況吧。
蘇麒:我們的網站叫做Modelo,中文名字是」模袋「,它是一個針對設計師的多維線上協作交互平台。對於設計師來說最直接的一個功能就是在設計團隊內部溝通或是跟外界甲方、加工製造方彙報交流時,可以通過我們的網站把設計成果進行三維的實時互動,批註,反饋,而無需安裝任何軟體和插件,直接在手機、pad、筆記本、PC機上展示。
另一方面,在協作的基礎上另一個比較重要部分是展示。對於現在所有網站來說都是二維或者視頻的展示。而我們所提供的是三維的展示媒介,你可以把你的三維作品放到我們的網站上進行互動。它未來還有很多的可延展性的,它可能是虛擬現實的一個介面。比如建築師在做的室內或者室外空間,他需要建立一個虛擬現實的空間來體驗和展示。Google也在搭建類似的虛擬現實的社區,因為在目前傳統的二維社交模式基礎上,未來肯定會以更豐富的三維交互方式出現。這很可能改變建築師的生態環境。因為建築師的基本技能就是創作空間。傳統上虛擬的空間最終被建造出來才可以被感知,而在不久的將來你所做的虛擬空間都能夠被別人認知,甚至被消費,成為虛擬現實的內容。所以Modelo的誕生就是為整個設計圈子提供這樣一個平台,把大家的內容彙集進來,形成這樣一個設計的生態圈再進一步反饋給每個使用者。
還有一點,對於設計師來說,與三維列印和三維掃描的結合,都是之後整個這個生態圈裡面能夠提供的對接點。對此我們相信它有很多潛力和可能性。
讓你的產品動起來
廣闊空間由你暢所欲言
如影隨形的展示平台
三 維 模 型 嵌 入
輕 松 漫 游
李煦:建築學背景對你現在所做的事情有什麼樣的影響?蘇麒:我覺得從技能角度上說,建築背景對我做事情的影響不太多。更多的影響是在思考上面,建築師還是比較喜歡用更廣的視角去思考問題。我的合伙人除了建築師,有工業設計師和程序員。拿工業設計師來說,他們更多的是一個問題解決者。但建築師不同,他會更多地從社會層面甚至心理層面上思考問題,畢竟建築師在創造空間的時候,對心理層面上的思考還是非常多的。所以我覺得對於建築師來說,我們很習慣於這種全面地去思考一個問題,這個對我思維層面上是有很大積極的影響的。而且我們的網站並沒有跟設計行業完全脫離,我的建築背景跟我現在做的東西還是很契合的,畢竟Modelo還是為設計師服務。
李煦:跟其他受訪者相比,你是目前唯一一個在美國創業的,在國外創業是怎麼考慮的?有沒有
什麼感受?
蘇麒:我在美國創業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設計資源上,畢竟歐美的設計資源還是比較好的,這邊的設計師也更多,多樣性、包容性也比較好,對我們的網站接受會比較快。當然中國有很大的市場,尤其是設計的下遊資源,比如加工生產這方面。所以我們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將這種優勢轉化進我們目前的設計生態環境中去,對設計師和建築師有一個更好的反饋和合作。第二個方面是網路整體的大環境。畢竟目前國內的網路環境還是有諸多限制。我們網站在最開始畢竟還是需要一點門檻,所以我們需要到一個設計師和設計資源最多並且相對開放的的環境去落戶。公司在波士頓成立,未來我們也會考慮矽谷或者紐約。
李煦:你在創業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一些困難,又是怎麼解決的?
蘇麒:以前跟Fransa Roche教課的時候,他告訴我他不喜歡「Problem」這個詞,你可以理解成「問題」或者「困難」,但他更喜歡把它當成一個Opportunity,就是「機會」,所以我覺得對於我來說在創業的過程中,困難更多的是對我自己的一個機會。
在這個基礎上再說困難。對於創業、辦互聯網公司來說,我畢竟還是一個外行人,所以不了解的東西非常多,但這也恰恰是可以去學習的機會。如果解決好當然很好;解決不好,至少留下了經驗。所以我覺得什麼特別大的困難,都是自己可以嘗試去解決的。這個過程很意思。
李煦:公司從成立到現在,取得哪些令你滿意的成果?
蘇麒:我們的網站9月中旬才上線,現在還處於測試階段。很多用戶,尤其是歐洲的用戶,給了我們非常多的反饋,比如很多設計師看到之後立刻就會說這個網站正是他需要的,他馬上就理解你想做什麼、你的前景是什麼、為什麼需要這麼做。這讓我覺得我們的網站做對了,這個在現階段讓我非常開心。
用戶的積累也讓我很開心。尤其在歐美地區,我們積累了很多非常前衛的設計師和設計作品,這跟我們當初的設想是一樣的。隨著網站的不斷發展和介面的開發,將會有更多的設計師加入進來參與網站的建設。
李煦:你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是如何規劃的?
蘇麒:網站目前還是收集反饋的階段,很多的介面正在逐步實施中,對於整個行業真正的推廣還是在下一步。網站還是以設計師為核心,逐漸地向外拓展的。
網站的整體目標是要發展成一個平台性質的生態鏈,比如結合三維掃描,把用戶的作品隨時通過手機端上傳到我們的網站進行虛擬現實的分享和互動,進而與線下三維列印進行對接。這個生態鏈上游通過傳統建模方法或者未來的三維掃描生產三維作品,中游中間通過虛擬現實的方式去瀏覽,下游把它線下生產出來。這個過程可以充分利用國內生產加工的資源優勢將這個生態鏈完善。
李煦:你是怎麼看待建築師轉行這個現象?
蘇麒:我覺得建築師轉行的還是挺多的,但是我沒有跟其他人聊過為什麼要轉行,我自己還是挺自然地就轉了。建築師轉行來至少在思考層面上還是挺成熟的,當然每個人所掌握的的技能都不太一樣。如果宏觀地去看待這個問題,我覺得轉行挺好的,給整個行業帶來的多元性。
李煦:對想創業的人說一些建議吧。
蘇麒:我覺得創業很有意思。最近幾年和未來的一段時間,更多的創業會出現。對於設計這個行業來說,創業文化與我最初的設計訴求是比較像的,因為你都是在不停地創造新事物,這種全程參與性和創造後的滿足感是非常吸引我的。這點對於設計師來說有非常大的誘惑力。
我們正處於一個非常好的時代,能夠切身感受到更多設計和創新的價值。我覺得如果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會給這個行業帶來更積極的影響,它使更多可能性存在於整個行業里,而大家的相互反饋會讓整個生態系統更加健康和成熟。
被採訪者簡介
顧力恆(Nick),男,香港人,「Bradley Timepiece」盲人手錶品牌創始人,EONE工作室創始人。
2006年進入香港大學建築系,獲建築學文學士學位。2010年赴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攻讀建築設計碩士學位,其間開始盲人手錶設計研究,2013年通過kickstarter網站起步創業,創立Bradley盲人手錶以及Eone品牌,被大英博物收藏。2014年畢業後在香港創立EONE工作室,致力於產品設計和室內設計相關工作。
李煦採訪感言
初看這款被大英博物館收藏的bradley手錶我就跟Nick說,這肯定是建築師才能設計出來的手錶:三維化表身設計、手觸式時間感知,既充滿人文關懷又彰顯時尚特色。設計的誕生就是通過設計師和使用者互動,實現了堅固、實用、美觀的和諧共存,不但盲人喜歡,普通人也喜歡。簡單說,這必定是一個經典設計。(更多信息請關注eone官方網站:http://eone-time.com)
朱怡平,女,Audrey私人定製工坊、Audrey-Handmade品牌創始人
2003年考入天津大學,獲城市規劃學士學位。2008年赴香港大學攻讀城市設計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港從事建築設計工作。2014年於香港創立Audrey-Handmade品牌,致力於服裝的高級定製。
李煦採訪感言
與朱怡平相識在香港。在一個生活成本如此高的城市裡,白手起家的艱辛可想而知,跑工廠、選料子、找裁縫,創業的女漢子確實不容易,但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要怎麼做,而且努力去做,就已經踏上了成功的道路。都說高級定製服裝是時尚的最高境界,隨著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和社會觀念的不斷衝擊與更新,相信對個性化要求的與日俱增會使嘗試私人定製的人越來越多。(更多信息請關注Audrey-Handmade官方微信號:Audrey-Handmade官網首頁-Audrey私人定製工坊)
第七人 顧力恆 EONE
The story of Bradley - 215(simplified chinese)—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李煦:描述一下自己的建築之路。
Nick:我2006年進入香港大學建築系本科學習。畢業後在香港工作了一年,之後到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GSD)攻讀三年半的建築學碩士學位。在GSD這幾年眼界和思路都開闊很多,認識了不同的朋友,包括一些在MIT和哈佛商學院準備創業的人。他們雖然有很多與設計相關的創業方案,但卻缺少相關的設計技能和理解力。從那時候開始,我便與他們一起關注建築以外與設計相關的領域的創業可能性。
李煦:為什麼會選擇轉行做盲人手錶呢?
Nick:其實我開始手錶的設計是在哈佛學習的第二年底,那時就認識了我現在的合伙人們,大家一
起開始做這個事情。當時完全是利用業餘時間來弄,但其實還沒有想創業的事,只是希望能夠設計
一個比較特別的產品,幫助盲人這個特殊的群體。
一直到我在GSD第三年的暑假,在設計取得一些進展後,我們決定在Kickstarter(眾籌網)上試一下。能不能成功誰都沒把握。非常幸運的是,我們眾籌成功了,但我還是要一邊完成學業做畢業設計,一邊繼續進行手錶的設計。眾籌成功之後我才開始認真思考未來的計劃,我還是想把這件事完完整整地做好,畢竟已經做了這麼長時間,也看到了它的前景。最終我決定畢業之後創業,繼續做盲人手錶。
李煦:你剛才提到的kickstarter對於國內來講還是一個很新鮮的事物,能不能介紹一下?
Nick:kickstarter從它的字面意思就是幫你去開始一件事,可以是像我們這樣做一個產品,也可以是拍一個電影,或者做一個音樂等等。有很多有想法卻沒有經濟基礎的人,就可以通過這個網站用眾籌的方法去籌錢,開始他們的夢想。當然,同時你要給你投錢的人一定的回報,它可以是一個實價的東西,比如你最終的產品。
Kickstarter大約在2010年誕生,在美國非常火爆,因為它真的能把一些新鮮想法實現出來。當年我們的籌款預期是4萬美金,但沒想到最後籌到了59萬美金,能夠排到網站總籌款額的第13名。
李煦:這款盲人手錶的設計過程是怎樣的?
Nick:其實在此之前,盲人使用的手錶基本上分為兩種:一種是「報時表」,就是盲人按一下會語
音報告時間,但這個在公眾場所並不太方便用;另一種是「觸摸表」,跟一般的表外觀差不多,盲
人需要打開蓋子去摸裡面的指針感知時間。但這帶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觸摸後指針產生了位移,時間就再也不準了,很不好用。
因此我們設計的出發點就是在想如何用新的方式表達時間。我們想通過設計,不但充分滿足盲人獲
知時間的需求,也能成為代表他們這個特殊群體的一款產品,同時造型時尚,一般人也可以接受和
使用。我們的設計過程是與盲人使用者們充分互動進行的。在波士頓,我們跟當地最大的盲人學校和盲人組織合作,不斷得到他們的使用反饋,完善我們的設計。最終,我們的設計創造性地解決了以上的問題:將時針和分針用兩個嵌在滑道中的滾珠「時珠」和「分珠」代替,位於錶盤上面的滑軌滾珠代表「分」,錶盤側面的滑軌滾珠則代表「時」,易於盲人在觸摸時感知。而我們用過隱藏在表內的磁鐵巧妙地解決了時間錯亂問題,就算碰亂了滾珠,只要輕輕一晃手錶,兩顆滾珠就會一下子被
吸到正確的時間位置上。而「滑軌」、「滾珠」對於手錶設計來講又是非常新鮮的元素。
我們這款盲人手錶命名為「Bradley」。「Bradley」是一個人名,他是前美軍戰士,在阿富汗戰爭時不幸失明。但他非常堅強和立志,2012年獲得倫敦殘奧會金牌,在美國引起很大反響,是一位很有名氣和積極影響力的公眾人物。我們認為他是這款盲人手錶的最佳代言人,便找到以他的名字命名這款產品。他欣然接受了。我們也是通過他的人氣,將一些設計背後的精神層面的東西融入到我們這款產品中,這也非常有利於我們產品的推廣和影響力。李煦: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做法。介紹一下現在公司的一些基本情況吧。Nick:我們的公司名字叫EONE,意思是everyone,我們設計的口號是「design for everyone」,就是希望我們的設計可以讓更多人體驗到,同時可以把使用者自己的特徵有一個體現和提升。比如盲人使用的產品以前在社會上得不到太大的關注和重視,但我們通過設計可以做出一個既實用又時尚的產品。我們團隊的CEO Hyungsoo Kim和兩個同事在美國負責歐美市場;我在香港負責香港、台灣和內地的業務,以及設計和生產事務。還有一些合作夥伴在韓國負責韓國和日本的產品銷售及推廣。因此公司發展從一開始還是比較「全球化」的,儘管我們的隊伍不大。這也體現了目前年輕一代創業團隊的一個特點,就是small scale but globalized。
李煦:從創業到現在,有沒有取得一些自己比較滿意的成果?
Nick:在kickstarter之前,我們也有找過一些投資人,但他們覺得我們的產品沒什麼希望,就沒有
投資我們。所以我們當時也是迫不得已嘗試了眾籌。那時候確實很灰心,也不知道能不能堅持下去。但最終我們堅持下來了,一直到現在。這一點我覺得很欣慰。雖然錢沒有賺很多,但是能夠活下來確實更重要。
另一方面,我們的設計得到使用者和業界的認可也讓我很開心。我們這款「Bradley」手錶獲得了倫敦設計博物館評選的2014年「年度最佳設計」。近日英國大英博物館決定將我們的手錶做為永久收藏
品。我們還獲得了美國的「達芬奇設計獎」,這個獎是獎勵那些關注社會現實問題的創新發明。當然還有各種新聞媒體報刊雜誌對我們的手錶進行了報道。
李煦:這款手錶的初衷是給盲人設計的,是一個很強調功能的設計,而最終的成果也很時尚,普
通人也會喜歡。它的設計很酷、很新奇,這跟你的設計背景肯定是有關係的。能不能具體談一談
建築設計背景對你做這個事情的影響?
Nick:從宏觀角度看,如果說建築師是在創造空間讓人去感受和使用,那我做產品設計也是要充分
考慮堅固、實用、美觀的問題。Bradley手錶就像是創造了另一種空間,讓普通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感知和體驗時間,這一點我還是覺得很有意思。其實在靜下來的時候,我也會去閉上眼睛去感知這款手錶,通過觸覺傳遞到大腦中轉換成時間,用另外一個感官去感受一個全新的空間。
從微觀角度看,我學習的是建築設計,從來沒有設計過一塊手錶。在做設計的時候,必須結合盲人使用的實際需求,重新構想它的結構、零部件和組裝,來解決傳統盲人手錶的問題和局限性。畢竟
盲人的表跟一般手錶有很大的不同。我在建築方面也比較關注detail(細節),所以手錶設計我覺
得挺適合自己。因為在建築最小尺度一般發生在毫米級別上,而手錶卻是能精確到0.01毫米這個尺
度。你要去思考更加細節的設計:每一根螺絲和珠子怎麼配合,如何組裝過程怎麼做,這跟建築的
結構如何配合立面、細節如何安裝是相似的思維。
我認為Bradley這款表在設計上最特別之處就是「三維化」的設計理念:傳統的手錶,指針都是在錶盤上面,基本上還是一個平面化的設計,而Bradley手錶卻創造性地將表示「小時」的「時珠」設在錶盤的側面,這其實一個很「剖面化」的想法,也是從建築設計而來的。
李煦:那麼對這款產品、對公司未來的發展目標又是什麼?Nick:針對Bradley手錶,在這個原型基礎上,我們目前同時在完善它的「標準化」和「特色化」設
計。在核心技術不變的前提下,從錶盤材料、錶帶、表蓋等各個細節融入各種有意思的設計和想法,從而帶來更多的個性化樣式。另一方面是要進一步完善生產環節,因為我們不可能永遠針對一個表重新做機模。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夠給設計新鮮的建議和想法。
李煦:怎麼看待這個建築師轉行這個現象?Nick:建築學核心的一些技能和思考方式,建築師這種可以把抽象化的想法轉化成實在成果的能力,運用到別的領域上是很有意義的。其實我也經常問自己這個問題,因為我現在做的屬於工業設計的範疇,但如果我沒學建築能做出這個表嗎?我覺得不能。在Bradley手錶設計上,其實體現我這麼多年建築學積累的知識和技能。建築教育帶給我們的東西,其實可能會比我們自己想像的更多。
李煦:對現在想創業的人有沒有一些建議?Nick:針對創業,我覺得眾籌kickstarter還是一個挺靠譜的起步方式。如果你有一個產品和想法的
話,不妨嘗試。我覺得這是我們年輕一代在沒有很多資源的情況下具有時代特色的比較獨特的一種
創業起步方式。
最近看了Paypal創始人Peter Thiel寫的《zero to one》這本書,他很明確地說,創業一定要做世界上之前不存在的產品或者服務。所以我覺得創業還是要去不斷追求一個核心的東西,因為只有創新才能把價值創造出來。
第八人 朱怡平 Audrey
李煦:介紹一下自己在創業之前的建築之路。
朱怡平:2003年進入天津大學讀了5年城市規劃本科。08年畢業後到香港大學讀了一年城市設計碩
士學位。畢業之後,在香港信和地產公司工作了一年,之後又去PT(巴馬丹拿)做了4年的建築設計
師。今年年初辭職開始創業。
李煦:怎麼選擇跟建築規劃不太相關的行業創業?
朱怡平:我覺得首先對於女生來講,建築設計行業壓力很大。之前在地產公司的時候,很多東西都
會被各方逼得很緊,從老闆到施工的各個方面。後來在設計公司的4年也很辛苦。累點兒也就罷了,最後做出來的東西跟自己的想法其實也沒太大關係。我還是挺想自由一點兒,總希望能有好的精力去完成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這個對我來說比較重要。可能建築還是更適合男生吧。
至於為什麼選擇了做高級定製服裝,也是多少受了朋友的影響。我的朋友,也是我現在的合伙人,
是我港大城市設計的同學,她畢業之後一直在香港做代購買手,對於時尚潮流這方面有著很多的研
究和見解。在交流中我們看到了一些機會,是目前國內的女裝市場暫時還做不到的。服裝高級定製
在香港或者國外其實並不陌生,一件襯衫、一套西裝、旗袍等等,其實就是量體裁衣,這個的需求
量其實還挺高的。在考察了我們在材料、工藝方面的優勢後,我們就決定一起出來創業了。
李煦:簡單介紹一下你現在公司的一些基本情況吧?
朱怡平:我們品牌名字的叫Audrey-Handmade,公司叫做Audrey私人定製工坊,主要是做女裝的私人定製。公司產品分為兩個類,一個是針織,另一是成衣。成衣類我們從國外引進各種不同的材料,有專門的裁縫為每一個客戶量體裁衣。針織這部分,我們用國內最好的原材料,比如羊絨、馬海毛等等去做。目前公司有三個合伙人和一個私人裁縫師傅。主要業務地點在深圳和香港。香港主要是對國外的業務聯繫,深圳主要是負責生產。
李煦:為什麼選擇了在香港和深圳,而不是說內地其他城市?
朱怡平:香港品牌比較多,視野寬泛,你可以看到各種各樣國內外的設計。在香港,各方各面的材料可供選擇的範圍也很廣,能夠親自去觸摸去看這些東西的話,激發的靈感會更多一些。深圳作為生產基地是因為一方面人工會低一些,如果在香港生產,一件大衣要增加一萬多塊錢的成本;另一方面,深圳可以找到非常好製作資源,因為在香港有很多外國人也會專門跑到深圳去做一些私人定製的服裝,相比於其他一些城市那種大工廠大工業化的生產,深圳在這方面的生產資源和水平還是可以滿足我們的要求。當然,尋找裁縫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們一開始其實也找了很多家裁縫,最後只有一家可以達到我們的要求。
另外在服裝這方面,南方和北方還是有差異的。北方更喜歡簡潔方正的風格,因為人們普遍身材高大;而南方人更精緻細膩一些,喜歡比較委婉的精緻,這一點也比較符合我們的定位。
李煦:建築設計的背景對你做的現在做的事情有什麼影響?
朱怡平:影響肯定是有的,畢竟學習了6年工作了5年,一共十幾年的時間。其中一個方面,我覺得
建築是一個很嚴謹的行業,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而服裝是一個門檻比較低的行業,對於大多數工
人來說相對缺乏這種嚴謹的精神,這就需要你有一個很嚴謹專業的態度去跟他們去溝通,才能把事
情做好。
訂製服裝有時跟做建築方案類似,每一個客戶都不同,有各種各樣的要求,每個人的身材、氣質都
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適合的衣服都是不同的。我們會根據客戶的特點建議適合她的服裝。比如簡
單一些的衣服,我們就會推薦給相貌比較立體的女生來穿;而精緻複雜的服裝,我們就會推薦給矮
個子一點兒中國式的女生來穿。
我們曾經做過一條裙子,當時有20多個客戶訂製,但是每個人的身材都不同。我們畫了17個工藝圖
紙,再由深圳的師傅配合,一一剪裁。我們還做一件西裝,當時為了追求立體的腰部效果,圍著腰
部這一圈整整做了48個裁片。西裝都需要整燙毛襯,毛襯這個東西因為是燙在布料裡面的東西客戶
根本看不見,而且大部分人可能不知道這是什麼。我們當時為了這個毛襯找了整整三個月,換了無
數的廠家,最後從英國訂回來一種專門用在大牌上的料子。這種材料燙上去會特別自然立體和圓潤。
以前我覺得生產一件衣服是挺簡單的一個事,做之後我才發現比想像中複雜得多。大到從你看得到
的版式、面料,小到扣子、拉鏈,以及任何一個細節都是必須認真去做的。比如很多扣子我們都是
單獨訂製的,因為一個衣服的風格跟扣子有很大關係。為了一種扣子,我們可能會開一個扣子的模,然後去尋找合適的金屬料,有時還會遇到珍珠鑲嵌之類的更加複雜的工藝,我們還是要去做。
還有一些手工工藝,比如手工絲的流蘇。正常的流蘇一般就是直角裁片,而我們的流蘇都是45度角
斜裁,這樣雖然比較浪費材料和時間但裁出來的流蘇才會顯得非常的立體,而不會像一般的流蘇那
樣由於只有一個面的方向而很容易下垂在面上。再有一些細節設計,比如衣服上的吊墜,我看過一
般的做法會使吊墜顯得很扁。我們當時研究了30幾鍾做法,才做出了很飽滿的效果。當時這件衣服
需要18個吊墜,我們的工人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去完成。但是衣服的效果就會很不一樣,也是很值
得這樣去做的。
李煦:從創業到現在有沒有一些自己比較滿意的階段性的成果?
朱怡平:我們從今年3月份開始做,到現在也只有半年多的時間,因為我們都是白手創業,也沒有
什麼積累,一開始都是靠朋友傳朋友,只有非常少的訂量。隨著業務的拓展,我們現在基本上有二
三十個比較穩定的客戶了。之前提到的那個做了17個工藝的大衣,其中一個女生拿到產品後,又一
次性給她所有的姐妹訂購了10條,這對我們都是莫大的鼓勵。
李煦:在創業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朱怡平:困難簡直太多了,在生產的各個環節都有。從選材開始,面對成千上萬種材料,你要從熟
悉它們的特性開始,不只是顏色或者是紋路那些你所看得到的東西,更多的則是材料的物理特性,
做出來的東西能不能達到最佳效果這些潛在的問題。這對於我們而言,一開始都是很大的挑戰。有
時候我們會為了達到一個的效果,換很多不同的材料去比較。有時候很多國內的材料根本達不到要
求,我們只能從國外引進,比如英國的花呢材料,日本的醋酸材料,義大利的提花材料等等。每一
個材料我們都會根據它產地去選最好的,然後再到深圳完成生產。
我們的業務也面臨著季節性的挑戰。在冬天大家就願意花些錢去買大衣或者做工、材質好的衣服。
但是在夏天,衣物變薄,大家對材料的要求就沒有那麼高了。但由於我們的成本偏高,造成夏季衣
服的價格也會比較高。這些都是需要我們繼續解決的問題。
李煦:對於公司將來發展有什麼計劃?朱怡平:我們一直在專註於私人定製這塊,面對很多客戶都是一對一的服務,這種近距離的接觸讓
我們更加了解亞洲女生的身材、氣質和她們想要什麼。我們的選擇和發展方向也會更牢固地基於我
們客戶的數據和需求,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能以更適合亞洲女生的設計、穩定優良的質量為更多
消費者認知。
李煦:能不能對現在想創業的人說幾句話?
朱怡平:我覺得如果你決定要創業,首先要甘當一個初學者。尤其在一個你並不太熟悉的領域,會
有太多太多的困難擺在面前,並不是靠天賦就能解決的。這需要一點一點地學習和積累,不能被之
前的所獲得的成功所牽絆,也不要被旁人的眼光所左右。當然如果有一個很愛你的人支持你,那就
最好了。
------------------------------------------個人想法---------------------------------------------------------------------------
有空再碼!!!支持請按贊!!!
其實也不是不喜歡建築這個專業,更多的是不太能接受建築行業的工作狀態。其實不是怕累,而是怕累的同時得不到相應的成就感。不得不承認,建築並沒有想的那般有情懷,九成的建築從業者每天做的事情其實意義不大,無非是充當了甲方和老闆手中的機器而已,在電腦前改來改去,日復一日,還不能按時下班,連基本的生活都剝奪了。之前工資高的時候也就罷了,現如今工資低到不行,不是真正熱愛這個行業的人選擇轉行也很容易理解。
在建築學習階段,我感覺建築是一個越學圈子越小,覺得自己越屌的專業,其實不過是視野太窄。所以對於那些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果斷轉行的人,我是佩服的。而大部分也沒有那麼愛這個行業卻依然在這個行業堅持的人,可能只不過是沒想明白或者沒有能力做更好的選擇罷了,其實很無奈。
世界很大,可以做的事也有很多,趁年輕,多嘗試一下新的事物,還不晚。太虛,做的東西自己都覺得扯蛋。還要那麼多錢。
從入坑景觀設計就有轉行的想法!
以上是前提,下面我分享一下入坑兩年來的心理歷程,以及一點點想法,前輩及高手們勿嫌……
在今年初來到公司辭職的下午,我就想要回答的,可惜拖到現在,但也正是拖到現在,才會有這篇回答,看客輕噴!!
2015年建築學院、園林本科畢業,來到一個非學校、非家鄉城市的省會城市,提前找好的工作,讓畢業與工作無縫對接了(大四一整年基本都在學校城市實習工作,深知設計坑深)。工作第一周,七天,時常超過100h(5天干到凌晨左右,2晚通宵),換來的結果是項目暫停了,暫停了!!!
於是,我想到了轉行,因為真的怕了,連休三天才緩過來。然後我又沒出息的接著去上班了,因為我不知道現在能幹啥啊。工作至2016年底,這一年半有過好幾次想要轉,最終還是和我的師傅(一個帶我的設計師)堅持了下來,因為還有希望……當然還有那麼一點熱愛。
2017年初和師傅同時辭職了,各種原因吧(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老闆都放棄了,你還堅持個P啊)。師傅轉行做生意去了,我的打算是不再做技術類型的工作的,深知技術體系的苦(當然高收入的IT人士當我沒說……%),看了各種銷售類型的工作,問過好多個從業多年的人士,發現一個共同點:哪一個行業都不容易!!(在風口上的當我沒說,要知道,十年之前建築相關的也都是風口……)
為什麼堅定的辭職了??
我離職時告訴我們的運營總,總結下來無非三個原因:
1、精神滿足不了;
用心做著設計的人,不被理解;拿健康換來的成果被當成兒戲;(甚至在運營眼裡,設計師就是畫個圖而已!!)……總之,自己都覺的這項工作沒有任何意義,連自我意淫的成就感都沒了。
2、目標達不到了;
我的目標是我的師傅,還有我們的總監,我覺得同樣的4年、10年我也能做到他們那樣,但事實是:老闆要放棄分公司,他首先還是個商人;優秀的人得不到晉陞,因為不需要那麼多「領導」;那我哪來的自信達到我的目標?
3、薪資太白菜了;
見過N多凌晨後城市,「身體是最重要的」這句話對年輕人不太合適,對做著設計的更不合適。但工作強度和薪資待遇也不要太過分的失衡,這個不再吐槽……PS:設計公司的年終獎制讓一切決定看"BOSS」心情,這才是人為刀俎,言中者輕噴!!
………………………………………………………………………………………………………………
以上三條,但凡有一條還說的過去,我想大部分人還是會堅持吧。(以上我沒有把身體勞累單列是考慮到「多勞多得」,對薪資而言累不累真是相對的!!)
我選擇了放棄,放棄景觀設計,之後好幾天我都在想一個問題:像我還算喜歡設計的人都放棄了,那選擇堅持的人又是個什麼狀態?
1、既得利益者。這不是一句貶義詞,我指的是那些優秀的前輩們,像我之前的總監。他們趕上了地產紅利,也得益於自己的努力,此刻,他們想的絕不是轉行,而應是轉變——引領設計;
2、上有老下有小有幾年經驗的普通設計師。進退兩難……晉陞的路變窄,轉行的方向更少、成本風險更大;
3、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我見過這樣的「設計師」,他們要求真的很低,設計只是一項工作,一個勉強養家糊口的活計,他們不敢也不願跳出去,就這樣呆著……
4、剛畢業不久還在嘗鮮還在迷茫,隨時撤離的人。可選的很多,卻不知去做哪個;
………………………………………………………………………………………………………………
我屬於4,已經撤離,卻兜兜轉轉一圈,還是回來做了景觀設計。因為我發現:還有另一種可能。
哪一個行業都不容易。
一個行業,能踏實做幾年的人並不多,這不多的人里喜歡思考、努力嘗試、且有些天賦的更是少數,機遇亦是可遇不可求……總之:小概率事件 。
兜轉的過程,我給自己找到了一個還算「清晰」的目標,還過得去的薪資待遇,不算累的工作強度(於這份薪資來看),讓我有的學習有的思考有的嘗試,這就夠了。
我跟師傅吃個飯,深入的聊了這些,他提到一點:「你有個清晰的目標,向之前進,這是好事,但若是再有變故或者不如預期呢?」
「那我總是有個靠譜的方向,不再迷茫,至於變故,就順其自然吧。向善而行的人總不會太差。」
………………………………………………………………………………………………………………
我是辭職後才全心找的工作,才去想這些事,失業的日子是令人恐慌的,雖然在面試的過程,一副自信滿滿的樣子,但我知,這個社會你不掙錢就是沒有價值!!
你以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尤其是自己,但,這只是錯覺 ,不一樣的行動才會有差異的人生。很多人就是輸在拖延症、懶惰,以及對自己的寬容和過度的自信……
至於迷茫的人兒,是轉是留,外人總是無法給予建議,你還需問自己,至少需要找到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這樣才會輕鬆一點
………………………………………………………………………………………………………………
PS:關於迷茫,關於懷疑人生,這裡有一段話總結的挺好,不知出自哪裡,感謝作者分享。
[一個做銷售的在周邊親友乃至自己都懷疑的情況下堅持了十年終於走上了一個別人羨慕的崗位。
於是我問他:「什麼原因讓你一直堅持下來?」
「尼采說過:那些沒有把我置於死地的,終將使我變得更加強大。」
他說,隨著閱歷的增多,懷疑人生的頻率也在逐步下降,從之前的每天早一次晚一次,到每天一次,到每周一次,到每月一次,一次懷疑一整天。
他總結為:狼懷疑自己天生不是這狗樣的,這很正常,所以他的大腦慢慢接受了自己懷疑人生的常態。]
這大概就是信念。
謝邀。
想轉行的,壞的無非是沒錢賺、受委屈、太辛苦、學不明白、沒興趣這些理由。好的無非是極有才、不差錢等。中等是為生活中一些事情妥協。或者好或者壞,我不屬於上面這些,所以還沒考慮過轉行。景觀設計行業。能算得上是國內專業排名第一的院校畢業,知名導師手下讀研。現在機緣巧合在某外企繼續做設計,尺度方向稍有轉變,算是猶豫過後最終堅持下來的人。
首先,什麼樣的跨度算是轉行?轉甲方是否算轉行,轉植物研究是否算轉行?廣義來講,只要和景觀相關就不算轉行。但對很多人來說,邁出第一步,不做景觀設計就算轉行--我當年轉行的決心也就到這裡了。
所以暫且粗淺的將景觀的轉行認為是不再做景觀、規劃、建築類的設計或者管理工作。
按照這個標準,本科畢業的時候,百分之九十的人沒有轉行。其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以保送或者考研的形式在國內讀研。不過我記得那一年畢業生中工資最高的,是轉行的同學。
碩士畢業的時候,行業形勢從本科畢業那年的寒冬中蘇醒,我卻看著當年曾是強勁對手與夥伴、實力不容小覷的同學們,開始慢慢的轉向其他方向,包括地產銷售、培訓教師、公務員、金融員工、編輯甚至舞蹈、漫畫從業者。 有人為了戶口、有人為了薪水、有人為了愛好。不管為了什麼,都不用再做這個了。
有人說,讀到研究生才發現自己不適合這個行業,是對國家資源的浪費。但作為看著大家做出不同選擇、而且自己也徘徊過的人,我認為轉行是非常精彩與漂亮的選擇。在這個行業努力過了,做到了自己能做的部分,甚至進入整體的了前百分之三十,然後不願意過這樣的生活了,轉身踏入其他領域.....掙得更多加班更少活得開心有啥不好?
行業自身弊端的鍋,沒必要進入這個行業就背一生,改變它是能力,跳出去也是。
對我而言,之所以徘徊過,最後還在,一方面是因為機遇很好,拿到了幾家想要的offer,其中包括了最初的理想公司;另一方面是,依然和幾年前一樣覺得這個行業適合與支持我的奇怪屬性,熱愛還在,薪水不多,但都剛好夠支撐"夢想"和偶爾加班的疲倦。本人景觀設計專業研究生畢業。大家不要覺得我對這個行業有那麼熱愛以至於讀了個研,本科畢業時的出發點完全是想要解決北京戶口才讀研的。而當我研究生畢業的時候,北京的政策變了,加上我是個女孩,又不喜歡公務員事業編一類的職業,於是折騰了好久還是沒有拿到戶口,目前在國內某家知名景觀設計民營企業工作。
算了,不吐槽北京戶口的事了,就單說工作。去年我工作的部門領導事一個很牛逼的人,法國博士畢業,對待員工很親切,鼓勵大家有自己的想法和個性,對大家要求是可以有不會的東西,但是工作態度必須好,還願意給我一些機會去獨立做一些小項目,教我很多的東西,我每天都能看到自己在進步。
後因這個領導發現在中國做項目的程序和方法與國外很不同。在法國很多部門和合作方,例如建築設計,城市規劃,水利等方面,都要聽從景觀設計師的建議,而回到國內逐漸覺得景觀設計要受制於這些方面,有時還要聽施工方的意見,而且很多事情都是在搞噱頭而已,甚至淪落成為畫圖工具。於是領導毅然決然改行了。我的部門一度陷於無人管理的狀態,因此年後我們部門有4個人陸續辭職, 一共8個人......
此後我們部門由以前領導的上一級,也就是事業部經理來代為管理,由於缺人手,公司給我們部門招來了三個項目負責人,一個設計師,部門配置變成了兩個副所長,三個項目負責人,三個設計師,人員配置極其不平衡。
對我這個研究生畢業不到一年的設計師來講,這個事對我目前的直接影響是我一直在做一些重複性無意義的工作,我曾經兩個星期做了4張彩色平面(這還算好的),而這4個平面圖所屬的項目前期情況我卻一概不知。不是我不認真主動去了解這些項目的來龍去脈,而是部門經理有了項目直接分配到一個新來的負責人那裡,然後那個負責人由於不熟悉公司情況,就自己一個人一直在做前期的工作,整個過程同部門的其他人可能都不知道,或者在忙別的事而無暇理會。如果不是這個負責人找到我來幫他p彩平,我都甚至不知道有這個項目,更別提項目類型,時間節點,所屬項目周期等等等等了......這與之前法國博士領導在的時候簡直是天差地別,我從一個可以負責一些小項目的設計師直接變成了真真正正的畫圖工具,要知道我讀研的時候,我導師讓我負責的項目都有已經建成的了,現在的情況對於我這種研究生畢業,想要快速成長,每天都能看到自己進步的年輕人來講實在無法忍受,這個是我準備離職的重要導火索。
我公司薪資福利都不算好,起初我決定來這裡完全是因為能夠學到東西,而現在我卻處在接近個人破產邊緣。沒有完整的項目做會讓我能力退步或下降,或者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的情況。
目前在準備簡歷作品集和一些初步的面試,一定還是找到合適的下家才能離職啊。
關於改行的事……之前好像有點跑題……確實有想過。這個行業太累,尤其是當自己達到了一定能力卻沒有讓自己發揮能力的空間,或者做不能夠提升能力的事的時候,每天大量的重複工作會消磨意志,經常長時間的熬夜加班(凌晨三四點)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這個不是在這個公司不好另一個公司就會好的。因此有想過再去讀博士然後當個老師,或者開一家花店書店之類的。甚至有想過去南方,因為聽說南方無論如何在設計方面沒有那麼多噱頭,相對來講比較重視水平和能力。當然這個還有待考察。個人來講覺得還是看個人追求吧,如果我很累,但我做的事我喜歡,能讓我進步,或者至少能夠拿到的回報跟付出的努力差不多,那就累一點沒關係。如果是操的國家主席的心,拿到的卻是農民工的錢,還每天被這個人那個貨擠兌,那就算了吧。老娘的世界那麼大,那些成天以為自己很牛逼的人暫時還管不了我。
最後祝大家都能有個好前程!
手機碼字好累哦……求點贊呢……正在努力轉行互聯網,很心酸,沒經驗,別人面試都不給你。也有公司願意接受新人的,但比較少。而且要做好轉行工資只夠吃便宜飯的準備。如果真不喜歡做建築,要轉就早點轉,如果沒有轉行的決心,就好好畫圖吧。我真的後悔沒有一畢業就轉行。我從大一開始就想轉專業的人,工作了兩年多,剛好形勢不好,也沒存到什麼錢,還身體變差。挺不值的。
由於前幾年的建設膨脹,規劃專業有太多魚目混珠的外行人士攙和到這裡來想分一杯羹,依靠關係等等手段塞到行業內部,號稱自己是專家。國企央企就是庇護所,多少尸位素餐的人混在裡面,混吃等死。導致規划行業爛的不行,本身就無法體現科學性,失望至極。
因為把規劃,設計,景觀學好了你啥都得會:平媒,設計,產品經理,排版,結構,配色,生物,管理。。。。還有好多
干三五年的射雞屍、鬼話師想轉行的時候,抬頭看看來送快遞的,推銷信用卡的、買屏幕清潔劑的、遞雜誌社名片的,就滿足的繼續加班去了。干小十年的,混個所總工,部門經理,項目負責人之類,自虐完再虐小弟,想想自己也不會幹別的,還能離咋的。干十多年的,自己成立個所掛到設計院,要麼鬧個小公司,幫社會解決幾個待業青年,天天請客吃飯操作招投標,身邊守個小秘書也挺開心,看著小弟們快累成狗了有時候也挺不落忍的。要不幹工程吧倒是轉行最佳時機。干二三十年的,都快不會畫圖了,倒是理念啊策略啊願景啊張嘴就來,操作招投標早交給手下了,業內資深射雞屍靠的是這張熟臉和忽悠能力。轉行?好多朋友指望我介紹活兒呢,當個專家開評審會每月專家費小萬把,就這樣吧。
拿到工資的時候,趕圖的時候,改方案的時候,取消跟別人約好的活動的時候,公司沒項目的時候,反正我經常想。
想工作時間短點,工作過程心情好點,也想活到平均壽命被邀請兩次了,還是回答一下吧。目前是個無業游民,未來還要在坑內至少呆三年,因為體育渣身體吃不消,看著身邊的同學相繼脫髮,心生恐懼,有轉行的心思,理想的職業是家庭主婦和設計院邊列印社老闆娘。
還沒工作就被邀請談談轉行的原因和想法動機。。。看來行業坑很深啊。。。以後要是轉行了就說是因為這個被邀請的問題= =!
專業是城鄉規劃,但大一學建築。其實原來有期望就是大三轉去建築學,結果大一的時候就被各種無語的作業整的焦頭爛額,總之就是不喜歡這個專業,只喜歡看看建築,自己在腦海里想一下,做一下。只是這個學校實在沒有我特別想去的其他專業。但是大三開始接觸規劃之後,我還是很喜歡的,畢竟思維上可以比較全面,能夠了解比較多的國家層面的政策,總之,學起來很不錯。而且終於不用在形態上糾纏了。重點是我可以有很多借口看紀錄片了,而不用擔心圖還沒畫,方案還沒設計了。不過,以後肯定是跟設計院之類的地方無緣了,還有一些傳統的建築行業單位。學了規劃,其實我覺得規劃不應該在建築之下,而建築體系是要在規劃之內。只是近代一些比較出色的建築師提出了一些規劃理念,故而轉向了。而且規劃完全可以不要涉及那麼多的形態設計,套路可以有,但是還是要像思想家、哲學家一樣理解來龍去脈,理解本質,做出創新。再一個學校不要再無視新科技的存在了,我真的不知道我每次做完一個設計要花兩周的時間出圖的意義何在。兩周我都可以讀完七本書了啊!或者看了很多電影!每次到出圖我都想轉專業!!
進現在公司三個月,長期加班,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加到晚上回家,父母還很擔心我安全問題,都得等我到家了他們才能安心睡下。。除了身體累,作為女生確實吃不消,還有心裡上壓力,委屈等。某晚,整層樓只有我在加班,老闆還說我這不好那不好,委屈之極,回家路上就一直哭。。唉。就這三個月,已經使我不想再干這行。。本人畢業三年。。
三月辭職了,那時狀態也不好,更何況還是單身狗,天天加班已經沒了生活。。現在考上事業單位,經常去鍛煉,狀態臉色都比以前好太多!各位加油!女兒建築專業碩士,設計師未滿兩年的,天天鬧著轉行,一開始還勸她:我們這一輩都是這麼苦著過來的.現在看了大家的吐槽,選擇支持她!
加班太累工資好低
我們都可以畫圖紙,做方案,改方案。 試問這就是景觀設計/建築/規劃么?在我看來這是一門誕生於科學的集合。 即使已經在相關領域進行工作,也並非真正從事於此。 況且,這只是一個行業,一個學科。每個行業都會來來往往愛愛恨恨的。 我們都是社會生產活動的一環,我們誕生於此,我們並不特殊,我們和從事其他行業的人是一樣的。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困難,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難處。也許考大學的時候比其他專業多要了幾分,也許入行時候難度比其他人大了一些,這並沒有什麼區別。別覺得他坑,在每個人還不成氣候的時候都會有很多煩惱。做好自己想做的,盡量保持平和,很多事情會做的很好。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日本工業設計師深澤直人的設計作品?
※Dribbble 和 Behance 都提供高質量的設計作品,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字體設計都喜歡用「永」字?
※「闖黃燈扣 6 分」的規則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