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可以有甲烯這種東西,其中氫為負一價?


甲烯就是卡賓嘛,不過:CH2並不穩定,如果:CCl2的話還可以穩定存在,這個叫二氯卡賓。。。甲烯中H-1價不可能,題主建議還是看看電負性的知識吧。


首先 如果烯烴定義為「含雙鍵」 那麼暗含的條件是碳數至少為2

答案彷彿不言而喻 不過高中化學黨你們別急

定義這東西反映了知識水平 有時候由於歷史原因等 難免有不完善甚至疏漏

1930年冥王星被定義為第九顆行星直到2006年行星的定義被刷新

糾結定義沒有任何意義 不管你怎麼定義 冥王星還在那

ps一本正經胡說八道:單線態卡賓有半個雙鍵啊 :D

我們談論毒藥的時候 不能拋開劑量談毒性 喝得足夠多水也能「毒」死人。。

同樣在談論一種「物質」存在與否的時候 也不應該拋開一些關鍵的限定

譬如壽命(lifetime) -- 中學化學往往會對一切短壽命物質蓋上「無法存在」的戳兒

可是在很多過程中 活潑的短壽命物質扮演了重要角色

舉個栗子 地球對流層的OH自由基濃度很低壽命很短 但卻是最重要的氧化劑

人家這叫live fast die young

活潑分子的壽命與其存在環境密切相關

其攜帶的"多餘"能量能夠通過與周圍介值分子碰撞損失

譬如空氣中的氮氣甚至氧氣 以及溶液中的水

於是若想長壽 顯而易見的手段之一便是遠離喧囂的人群

較高的真空度可以降低其與其他分子碰撞的概率 很多質譜需要在真空條件下操作便是這個道理

再說了 壽命短並不一定意味著無法大量存在

如果生成速率快 那麼也可能達到動態平衡並維持可觀的濃度/量

譬如平流層中的臭氧 以及廚房裡的小強

---------------- 正文的分割線 -----------------

不要糾結烯烴究竟是如何定義的了 我們來探討一個更有趣的問題 CH2的存在

這東西有一個名字叫methylene 硬翻譯的話「甲烯」似乎是不二之選 題主若是問「可不可以有這種東西」 地球上似乎確實是無法穩定存在的 不過別難過

來哥給你指條明路:獵戶座大星雲 富含多種天然有機分子。。

(courtesy: Hubble/NASA)

星際分子(interstellar molecules)很大程度上刷新了我們對化學的認識 與脈衝星 類星體和微波背景輻射被譽為上世紀60年代最重要的天文學發現

很多地球上無法穩定存在的分子在宇宙空間里都有發現

通俗講 一個重要原因是環境接近真空於是分子與其他分子碰撞的概率很低 另外很多地方溫度極低 (當然也有溫度很高的地方) 此外各種高能射線為一些奇葩反應創造了條件

光譜學上 所有分子在特定條件下都有其指紋般的特徵 對於星際分子而言微波頻段顯得格外有趣 因為微波能夠穿越廣袤的星際塵埃 甚至地球大氣層對於微波來說也幾乎是透明的

這給人們省了不少力氣 射電天文台只要在地球上造就可以了 一個明顯的好處在於 地基天文台可以造得很巨於是靈敏度可以很高(size DOES matter)

(souce:wikipedia)

CH2分子在星際化學中扮演重要角色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人指出這中分子應該在星雲中大量存在 原因之一便是生成速率高 「...a high formation rate of CH2 is difficult to avoid...」(Blint et al.,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ApJ 1978) 並且在實驗室中精確測量了其微波特徵(Lovas et al., ApJ 1983, etc)

1995年 另一篇刊載於ApJ上的文章:Confirmation of interstellar methylene (Hollis et al., 1995) 研究人員利用美國國家射電天文台在獵戶座星雲觀測到了了CH2分子的微波輻射特徵譜線以及精細結構 最終確認了這種分子的存在 有趣的是這項研究中發現的CH2分子並非是在冷寂的黑暗星雲中發現的 而是在Orion-KL該區域孕育著很多新的恆星

2005年另一篇刊載於Astron. Astrophys的文章:Far-infrared detection of methylene (Polehampton et al., 2005) 報告了搭載於歐空局Infrared Space Observatory(ISO)上的Long-Wavelength Spectrometer (LWS)的觀測結果 在射手座SgrB2也觀測到了其遠紅外吸收特徵譜線 (i.e. 相對較冷的分子雲)

截至到現在人類已經在星際空間中觀測到了上百種分子 包括OH,CO,甲醛,笨,乙醇,醋酸,甚至糖類(glycolaldehyde) 其中不乏地球上從未觀測到的奇怪的東西

星際分子清單猛擊

The 126 reported interstellar and circumstellar molecules

-------------- 背景I -------------

這些東西地球那麼遠 他們為什麼能如此信誓旦旦?

法國哲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曾經放話

… humans would never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tars. 人類永遠也不可能了解星星的化學組成

太陽是離我們最近的星星 可是目前我們還沒法跑到太陽上采些樣品拿回來分析 離我們第二近的半人馬座比鄰星大概有4光年。。。 孔德說得似乎有道理

後來牛頓出現了 他發現三稜鏡可以將太陽光分解成斑斕的彩虹 於是他很開心

後來出現了一個德國人夫琅和費Joseph von Fraunhofer (1787-1826) 他發明了最初的光譜儀 並在太陽光中發現了很多條暗線 這些後來被命名為夫琅和費線 可是那時候他並不造這些暗線的成因

後來又出現了兩個德國人基爾霍夫Gustav Kirchhoff (1824–1887 就是基爾霍夫定律的那個基爾霍夫)和本生Robert Bunsen (1811–1899 就是本生燈的那個本生)奠定了光譜學的基礎:(i)熱固體產生連續光譜 (ii)熱稀薄氣體產生離散的譜線 (iii)冷(相對)稀薄氣體吸收特定波長的輻射 這對基友分析了夫琅和費線 並指出其成因是由存在於太陽大氣中的相對較"冷"的元素的吸收造成的 於是組成太陽的元素便可以推斷出來了 這似乎也是近代天文學的開端

截至現在飛得最遠的人造物體才剛剛到達太陽系邊緣 可是電磁波是以光速在宇宙中傳播的 接收並讀取其中的信息 能夠了解很多我們可能永遠觸及的東西 你看到桌上有個蘋果 不需要上去咬一口便可以知道嗯這確實是個蘋果

-------------- 背景II -------------

星際分子究竟是如何觀測的呢?

廣袤的宇宙空間並非空無一物 而是填充著所謂的星際介值(interstellar medium)

星際介值密度很低 平均而言每立方厘米只有幾個分子 當然局部地區可能高几個數量級

相比之下你呼吸的空氣中 每立方厘米大概有10^5到10^7個OH自由基

星際介值包含多種氣體(原子 分子 離子 自由基等)及塵埃顆粒

從元素的角度講 星際介值中最多的是氫 其次是氦 這倆都是宇宙早起形成的

丰度高的較重元素還有碳 氮 氧 硅 硫 鐵等 這些都是星星死亡後的殘骸 丰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區域超新星爆發的頻率等

氣體和塵埃顆粒息息相關 首先星際介值中的顆粒物會濾去高能輻射(包括紫外 可見) 從而保護分子中脆弱的化學鍵 其次顆粒物表面為很多化學反應提供了理想場所 譬如H2分子的形成就與塵埃顆粒密切相關 甚至很多更複雜的分子亦如此

從某種角度講 星際分子雲為地球人深入了解化學打開了一扇獨特的門

很多地球上很難發生的反應 在星際分子雲中都可以發生

星際分子雲反應有很多類型 但是由於密度太低 幾乎全部為單分子或雙分子反應

Herbst and Klemperer (ApJ, 1973)雖然比較老但是一篇蠻經典的文章

小結星際分子雲中的反應:

1. 宇宙射線作用下的電離反應是正離子的重要來源 分子外層電子很容易被宇宙射線敲掉

2. 正離子和中性分子之間的反應是最重要的反應之一 離子攜帶的電荷能夠使中性分子極化從而大大增加碰撞幾率 負離子在星際空間中不常見

3. 中性分子之間的反應多數情況下不怎麼重要 但是中性分子和自由基之間的反應很多時候扮演重要的角色

4. 氣體與塵埃顆粒的相互作用也十分重要 譬如目前已知唯一的氫分子生成途徑是塵埃顆粒參與的催化反應

總體上 H2是丰度最高的多原子分子 CO OH NO等丰度也很高

這幾種分子的觀測結果(包括黑暗星雲)與理論計算一致性也較好(數量級上)

需要注意的是 由於(與地球的)距離太過遙遠 遙感差不多是唯一的觀測途徑

所以星際分子的「濃度」一般都用柱濃度(column density)表示

即單位面積上觀測到了多少個分子 相當於濃度在輻射傳播途徑上的積分

圖為歐洲南方天文台拍攝的黑暗星雲Barnard 68 (courtesy:ESO)

很明顯左圖可見光照片中 腰子狀物體將背景星光被遮擋得差不多了

有趣的是邊緣的星光看起來些許泛紅

這是因為與其他相對短波長可見光相比 紅光更不容易被前景星雲中的星際塵埃散散射或吸收 地球上夕陽如血差不多也是類似的道理

如右圖是相應的紅外波段照片 「透明度」明顯高了不少

Barnard 68這樣的黑暗星雲本身溫度太低(10-20K)

無法將分子維持在較高的電子或振動能態 因此幾乎沒有紫外或可見輻射 甚至本身的紅外輻射也很少

星際分子雲是星系演化的關鍵 迄今所有已知恆星和行星系統都由星際分子雲演化而來 可以稱之為星星的搖籃

一坨氣體和星際塵埃在引力的作用下相互吸引碰撞 若條件允許(e.g.足夠緻密溫度足夠高) 會發生坍縮並在核心引燃核反應併產生輻射 於是一顆新的恆星誕生了 核反應產生的輻射壓將周圍近處的氣體和塵埃吹散 於是形成環狀結構 星星形成伊始由於周圍緻密的星際塵埃 可見光基本不可見 於是長波長輻射幾乎是唯一手段

這張圖是文藝青年想像中星星是如何形成的(source:JPL) 周圍的塵埃顆粒為日後行星小行星等的形成提供了原料 注意此圖非真實照片

這張圖是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獵戶座星雲局部(courtesy:Hubble/NASA)

請與上圖結合腦補星星形成的場景 我們的太陽系曾經大概也是這個樣子吧

與黑暗星雲不同 星星形成的區域溫度非常高因此充斥著各種紫外可見紅外輻射

因此分子可被激發至較高能態 甚至可能被電離(正離子在宇宙中遍地都是)

這類自帶輻射屬性的星云為我們帶來了第一張圖片里獵戶座大星雲這樣燦爛的場景

星際分子的觀測目前幾乎完全基於光譜學 主要通過兩種模式:

1. 輻射特徵 - 譬如上面提到的自帶輻射屬性的熱核心(hot core)

2. 吸收特徵 - 譬如一坨星際分子雲擋在一個連續光譜源的前面(星星或者類星體)

觀測頻段取決於分子類型 條件 等 很大程度上基於紅外以及射電頻段

這類長波長輻射攜帶了分子層面的指紋信息(對應分子中化學鍵振動/轉動能級)

此外微波輻射能夠較輕易穿透地球大氣層 因此可以通過地基射電天文台觀測 成本相對較低並且能夠達到很高的靈敏度 相比之下其他波段容易受到大氣層影響

------------------- 後記 -------------------

來放兩張自拍照

這張是卡西尼探測器於2008年拍攝的土星及土星環照片局部(courtesy: NASA/ESA) 箭頭所指便是地球 這還不是最遙遠的自拍

這張照片是旅行者1號(Voyager 1)於1990年拍攝的照片(courtesy: NASA) 圖中圓圈所示的不到一個像素的點便是64億公里外的地球卡爾薩根是這樣描述這個黯淡藍點的

On it everyone you love, everyone you know, everyone you ever heard of, every human being who ever was, lived out their lives. The aggregate of our joy and suffering, thousands of confident religions, ideologies, and economic doctrines, every hunter and forager, every hero and coward, every creator and destroyer of civilization, every king and peasant, every young couple in love, every mother and father, hopeful child, inventor and explorer, every teacher of morals, every corrupt politician, every "superstar," every "supreme leader," every saint and sinner in the history of our species lived there – on a mote of dust suspended in a sunbeam.

站在太陽系邊緣回望 地球不過是針尖大小的一個點

卡賓也好 甲烯也罷 methylene也行 在這個黯淡藍點上似乎確實無法大量存在

可是放在廣袤的宇宙中 這個黯淡藍點真的不算什麼

最後送給大家共勉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 Oscar Wilde

注1:很多領域並不嚴格區分自由基離子分子原子等 不妨統稱為分子

注2:本人非天文及相關專業 如有疏漏請偷偷告訴我


烯烴的定義是含有碳碳雙鍵的烴,以甲x命名的烴只含有一個碳,不可能有碳碳雙鍵。

另外有機物一般不討論化合價

p.s.卡賓什麼的我就不抬杠了,偏離主題,我說它屬於自由基而不是烯烴


不可以。因為烯烴的定義。

亞甲基卡賓是卡賓,不是烯。


當年做化學課代表的時候,某個深夜的晚自習,我也想過同樣的問題。之後,進了坑,發現無奇不有,果然存在。所以說,知乎是好東西啊,早早明白了,我就不用跑到大學去學了才知道高中化學完全不是化學。。。不過,我現在也不知道化學是個啥東西。不過是用來吃飯的傢伙罷了。


有個高中化學的tag,題主還是別想太多了


有,甲烯methylene,也叫卡賓,R-C-R,6個價電子,極其不穩定,大部分情況下只能在反應過程中被觀察到,除非R是體積較大的官能團時,卡賓才能穩定存在。


理解定義對理科學習多麼的重要啊,卡賓分單線和三線也不是雙鍵,具體看下北大那本有機吧,希望能幫到你


不符合穩定構型的東西暫時科技條件都拿不到啊,但我還是很期待在某年某個宇宙的空間中能實現它們的存在


然而 金屬元素只有正價 至少 高一學的是這樣 我一個化學七十多分的人都知道@( ̄- ̄)@


不能,就像夫妻有兒女聯繫之,一個人(男or女)怎麼造小人呢?


烯的最基礎要求就是要有c=c,也就是說至少兩個c原子,不可能存在甲烯的


推薦閱讀:

為何在國外的化學實驗視頻中試劑用量較多(例如液體取多半瓶燒瓶,固體取一整塊)?
如何優雅地去除標籤撕掉後的粘性殘留物?
請教各位大神做化學合成有什麼竅門
有哪些諾貝爾獎的研究不那麼出名,卻深刻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有哪些著名科學實驗是普通人可以在家裡就可以完成的?

TAG:化學 | 有機化學 | 高中化學 |